折返跑的观课反思

2024-07-02

折返跑的观课反思(精选8篇)

折返跑的观课反思 第1篇

《折返跑》90学时展示课反思

林龙

18号的教师进修学校90学时培训是我们团队接的任务。是关于《折返跑》整个教学单元课的4个学时的展示。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同课同构,去朴存精的教学教法,使得我们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个人觉得,在跑的选择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趣味性。我就在折返跑的游戏上进行论述,比如:选择跑就是在选择路线上、选择跑的方式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如让学生利用五条数字线(每条数字线只限使用一次,不能重复)自主选择路线进行游戏和比赛。有的学生采用03421(0-3-4-2-1),也有的采用02143(0-2-1-4-3)等。另外,在跑的方式上,可结合不同的变姿跑和变速跑方式进行。如规定01段采用后蹬腿或者中速跑,02段采用前踢腿或者慢速跑,03段采用后折叠腿跑或者快速跑,04段采用高抬腿或者中速跑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路线的基础上完成既定段的任务而进行游戏。

也可以利用点或物进行折返跑游戏

1.钻城门

学生6~8人一组,分别站在起跑线后,起跑线正前方25米处由两名学生手拉手搭建一座“城门”,或者由物拼建一“城门”,每一小组的第一名学生跑钻过“城门”后,回到起始位置拉着本队第二名学生再跑钻“城门”,以此类推,直至本组所有学生手拉手跑钻“城门”后回到起点位置。游戏时,可根据学生体能情况,再适时安排“卸人”,每次折返卸掉一个学生,如此反复,直至将本组所有学生卸完为止。

2.移位换物

先把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每小组正前方每间隔6~10米用粉笔画一圆圈,圆圈里分别放置毽子、沙包、羽毛球、小木块等物品或者器材。游戏时,让学生在圈与圈之间折返跑动,学生每折返跑动一次,只能移位换物一次,即拿任意物品一次,放置该物品一次,每个圆圈内最多有两件物品。最后让学生通过折返跑动,把圆圈中原先放置的物品进行位置调换,即改变物品的原先位置,打乱原先的排列。也可再通过游戏,让下一个学生再把所有物品进行还原。

借用器材功能进行折返跑

场地同上。不同之处是将圆圈里的物品改换成篮球、足球、排球、跳绳等,让学生每折返跑动一次,就利用圆圈中的某一器材做一些适合边跑边“动”的动作。如跑跳绳,篮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利用球类边跑边绕腰、边跑边自抛自接、边跑边做腿下“8”字穿梭等方法进行折返跑。要求每折返跑动一圈,就选择圆圈中的任一器材进行边跑边“动”的练习,直至将圈中所有器材使用一遍,再换人进行下一组练习。.收发扑克牌

场地同上,只是由人来代替物。游戏前,学生分成若干队,每队的第一名学生,手拿扑克牌,(扑克牌张数要和本队人数相符),站在起跑线后,其他学生分列在本队的圆圈里。游戏开始后,第一名学生按照折返跑动一次,分发出一张扑克牌,每人限发一张的方法,发给谁就从谁后边跑回起点,再分发下张扑克牌,如此依次给本队学生分发扑克牌,分发完之后,再由分发者或者下一个人依次收回(收的方法同分的方法),最后看哪一组先收回本方的全部扑克牌。

打电话

打电话是折返跑生活化的一种体现。游戏前,先在地上每间隔3~5米划一条线,共划若干条线,分别用数字0、1、2、3、4„„标示出来,然后让一列学生依据电话号码(如31241324)触数字线进行折返跑,每拨一次号,要跑触一次该号数字线,每触一次数字线,必须回到零位线一次,如此往返去完成拨号打电话任务。游戏时,还可采用合作跑的方式进行,如几个人并列手握一根跳绳进行游戏。

其实。我个人觉得,一个教学课堂的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一个老师上课的过程。还要考虑环境的变迁。比如城北小学的赵宇峰,本来是磨课,上课都是实体课,但是在天气不佳的情况下能够在短的时间里马上改没模拟上课,这就是上课积累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这节模拟上课中。其实我能学到很多。比如开头。结尾对评委老师的语言。都是收获。最后师傅对课进行的评论。我也觉得很到位。他说,一节课的成功,是对授课教师能力的各方面的体现。包括授课技能,性格脾气,语言组织。体育教师现在都是往全面性发展额,这就是可贵。对于我自己的课,我也就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通知任需努力。

最后。我也预祝老K师兄能在杭州这次教研课上能够表现出最后的状态。凯旋。

折返跑的观课反思 第2篇

在本次暑假研修观课评课平台中,我认真学习了六位优秀老师的课例:《中位数与众数》、《锐角三角函数》、《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的关系与性质探索》、《平行四边形—动点问题探索》、《图像的性质(2)》、《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可以说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确实受益匪浅,值得我好好学习。通过认真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研究他们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的设计、教法的选择、目标的确定、课件的制作等各个方面,让我受益非浅,感触良多。收获总结有以下几点: 1.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周经京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的关系与性质探索》中,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动,并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PPT课件的应用、精彩的视频都向我们展示了数学老师紧跟时代的节奏,用现代化工具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本来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趣味化,形象化。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实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

3.小组合作行之有效。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是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起了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的主导者。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使合作成为一种主流。

折返跑的观课反思 第3篇

这里我们说的观课就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首先, 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 以及学得怎样, 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不同。其次, 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的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另外, 由于课堂观察需要我们备课组课前研究观察点和课后讨论分析, 所以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一种合作的校园文化, 增进教师的责任感。

在这里我们说“议课”的理由是:“议”是观课的老师与授课教师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积极互动、平等交流、彼此接纳;“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教学为主要授课取向, 研究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出现的, 献课不是为了展示, 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 鼓励教师不要害怕出现问题, 出现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共同解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 超越表面现象, 深入课堂事实, 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 是展开对话, 促进反思。同时“议课”是用平等交流的态度、用“同在共行”的方式, 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 议出学习效果与教学假设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商讨

我们的备课组采取的是每个单元 (由三个话题组成) 的备课任务由一位老师负责, 其中包括整个单元的中心发言, 本单元的作业及作文的精选工作, 本单元的测试题及一个话题的研讨课, 我们连续对一位老师进行一周的观课及议课的目的是观察授课老师如何进行整合教材及在一周时间内如何有效地安排一个话题的课时及作业, 所以课前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集合在一起进行商讨, 授课教师介绍教学背景, 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等, 介绍自己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创新, 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 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观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 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同时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 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并与观课教师协商观课主题, 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如如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等等。

观课前的教学说明记录表:

二、课中观察

我们观课老师一般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学生寒暄和聊天, 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在建立彼此合作、接纳的相互关系之后,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可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 观课者观课中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 观课时要把观课中心放在学生学习状态上, 这就要求观课老师要坐在学生中间, 以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息, 要深入学习活动, 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

观课中我们观课教师从以下六方面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1.组织能力。包括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2.注意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应是全体学生的思维状态, 而不是教师自己的思想或教案。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敏锐、快速地运用教学机智, 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能否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4.教学态度。观课时要观察教师能不能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名学生, 热情而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5.教学境界。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生成人格是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还要看教师是否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6.专业知识和能力。观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适度及其传授能力。

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教学教程中的表现和状态从以下五方面加以考察:1.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2.交流情况。观察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课堂上应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和反馈。3.思维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以及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4.情绪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5.发展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看学生学习时是否各尽所能, 感到踏实和满足, 是否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

课堂观察 (教师行为) :

课堂观察 (学生行为)

观课时观课教师要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观课中, 要注意记录和观察课堂教学中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背景和细节。观课教师要多留意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听懂, 小组讨论时有没有让水平高的学生和水平低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安排的练习是否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

三、课后分析

课堂观察结束之后, 我们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针对上课的情况再次座谈, 进行探讨、分析、总结, 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

课后的分析我们一般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教学目标的表述及达成程度。我们可以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学到了教师预期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了吗?教师是如何知道的?”第二, 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大家可以“谈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程序、学生行为, 这些东西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第三,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谈谈“课堂容量合适吗?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否可行?”第四, 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程度。在教学中教师是否采用全班学习、小组讨论、个别化学习三者的配合和运用。第五, 教材的恰当运用程度。教师不能一味讲授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内容, 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或者说“二度加工”。那么, 教师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呢?第六, 教学手段的合理程度。板书的设计与使用是否合适?投影、录像、录音等是否运用得恰如其分?第七, 师生关系、角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课后的分析实际上是观课的延续, 也是备课和上课环节的进一步延伸, 富有意义的课后分析会反过来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和上课的水平。

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 第4篇

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既可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唯唯诺诺“小媳妇心态”,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实现真实的倾听和切磋。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做好观课的三个环节

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中的表现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的准备

要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提倡观课者做有准备的观课。观课准备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上这堂课。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这两个层次的工作综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在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后,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

2.观课中的表现

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1)授课者角色。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2)学习者角色。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如今,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

(3)观课者角色。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要贯穿于观课过程。“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观课者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别是可视线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因为这些现实没有“重来”的机会;二是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笔录,有条件可以利用录像机技术做记录,还可以采用录音技术进行声音记录,但各种方法都有利弊,要综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课堂,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后交流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但观课者、被观课者不要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应该有以下追求: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因此交流反思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与其问“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我)想先谈哪(这)一个环节(部分)”,罗列观课的有关资料,再仔细讨论,集思广益。比如,观课和授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课题,那么,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课题”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是谁回答了什么问题,教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观课者拿出当时的这些情况,提出自己当初的设想,突出现在的思考,与授课者一同探究、研讨,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某个问题有质的突破。交流反思要处在“观课”的具体情境下,观授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一位教师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语文课,常选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讲成语故事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能保持好状态。”有观课者如是说。后来他把“讲成语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成语故事;二是指导学生做成语故事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三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成语故事演讲。三种设计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再后来,这位教师不论作为授课者还是观课者,都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老师唱独角戏时,学生只需要聆听;老师是设计者时,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学生是主体;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学生也是主体。”这样的心声,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方式的观课及其交流中,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已有的经验,整合自身教学中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或技能,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内化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中的生动写照。这样追求教学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宗旨的。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数学的观课报告 第5篇

在这16节课中,参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例如邹平的长山一中的一个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并没有延续老的教学理念,而是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再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和2,从而进一步比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看出题设与结论是互逆的,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疑惑,并提出后面两个命题也是正确的问题,并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于创新提出新的问题。老师不急于回答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答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学生的假设是那样的正确,说理是那样的完美,老师不动声色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不得不叹服这位老师的策划是那样的详略得当,整个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也投入到讲课中去,当进行到某个环节时,我想下一个环节要是这样处理就好了,结果和我不谋而合,我的心情也溢于言表,特别是当她喊下课的那一刹那我都想站起来为她喝彩,上班这么长时间以来这是第一次听课这么入神。在此不得不让我想到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

其次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惠民王晓涛老师的《不等式》,实话说她站在台上给人的感觉是长相平庸、貌不惊人,但随着课的进行,她在处理每一个环节时都是那么的细致,比如不等式的解集,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回答集合是什么含义,并及时的表扬了学生,然后通过查辞海再出示集合的含义,再进一步阐述了集合在数学上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引入集合这个概念,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集合这个概念而不是灌输给学生,通过听她的课还让我感受到她那丰厚的文学底蕴,非常有艺术性语言的表扬学生,使学生倍受鼓舞,学习劲头更大了,回答问题更积极了,他们配合的是那么的默契,较之平时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课堂评价的观课报告 第6篇

我们通过对伦老师这节课中的课堂评价的观察,发现教师课堂评价的次数、方式恰到好处,评价及时到位,评价的目的性较强。每个环节都有呈现,采用的评价方式有:赏识性评价、启发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伦老师评价时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伦老师还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英语、敢想、敢做、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英语课堂的自主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平方差公式》的观课报告 第7篇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2、教学重难点突出,板书清晰有条理。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5、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7、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8、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走向有效的观课和议课 第8篇

指导教师管理2012年11月24日 15:23浏览:8741评论:9065

(节选)陈大伟

作者简介: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教授长期不懈地专注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他提出“观课议课”教研文化,倡导平等、开放的听课评课。这项改革因为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被全国中小学校广泛采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许多中小学邀请陈大伟老师到校进行观课议课的指导。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观课议课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工作’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 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培养教师直面问题的勇气,对自己的问题保持接纳和拥抱的态度。迈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回避真正的问题是有成效的变革的敌人。因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取得成效。”发现问题有利于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暴露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一、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2007年6月,我们在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授课的是罗老师,教学内容是《太阳是大家的》。提前半天,我们请罗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座谈。罗老师说这一首诗歌的感情不容易把握,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希望大家观察和讨论“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参与的其他老师也同意把它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

在罗老师准备教学的时候,我们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大家同意从三个方向进行观察和研究:一是围绕特定主题在课前对教材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诗中蕴涵了哪些情感?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么?可以落实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二是在课中观察和研究特定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观察研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哪些行为。三是观察和研究教学效果,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诗情的过程、状态和收获。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我们建议:首先,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其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第三,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在上述案例中,我们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这一主题分解成教材研究和分析、教学活动观察、教学效果观察三个方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次课堂教学观察,都可能涉及这三个方面。第四,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观课议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因此,观课议课过程中,生成新的议课主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观课议课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分享。在有了生成的主题以后,在议课时可以先讨论预定的主题,再讨论生成的问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主持人要致力于把参与者的精力集中在讨论相对重要和典型的问题上。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在授课老师介绍相关情况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一般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授课老师试图教学创新的时候。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到同学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生会能对教师的观察行为作出能动的反应,为了避免“到同学身边去”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式,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在建立彼此合作、接纳的相互关系之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可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观课中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二、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经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坐在我身边频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他:“什么无聊?”他眼珠一转,想了一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明明写得非常感人。这时,我想起他在说这话之前眼珠转了一下,从他眼珠一转中我推断,“无聊的作品”不是他真实的声音。“无聊”另有含义。无聊是指什么呢?

后来想一想,课前,老师给我说,因为临近期末,新课已经上完,另外选文章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她不能冒风险,所以要拿一节已经上过的课。看来,这里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对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来学习感到无聊。

那为什么他不直接说教学无聊呢?再想一想,我就明白了:学生很爱护他的老师和学校,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同时意识到,他的频频举手只是在配合老师把一节上过的课演个更像一节新授课而已。

在这里,仅仅是“听”,我们就只知道一个“无聊”的声音。通过询问,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眼神观察,再联系上课的背景,我们就可能更接近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知道了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再吃嚼过的馍,而且体会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从而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教师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教学生做真人的道德责任。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的提问和质询不仅约束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立场,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自己表达的意见必须认真思考和掂量。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副校长给笔者说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

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问题和困惑是教学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这样,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三、有效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以上述教学案例为例,雷校长与授课教师这样展开了案例讨论(议课):

雷(讲述课堂中的这个教学故事、此处略):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只给五位同学发五角星呢?

授课老师:当我给第三个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所以发了五个以后立即就停止了。

雷:你考虑到了时间,也很好。现在请你想一想: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同学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如果觉得不公平,这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他们也参与得很好啊。

授课老师:对于公平感的问题,我倒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有感到不公平的表现吗? 雷:我觉得有(描述学生表现。此处略)。

授课老师: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你有什么意见呢?

雷: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是否有必要发五角星?如果有必要发,发多少?然后我们来思考如何发?

授课老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因为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在乎外在的奖励。对于低龄儿童,这些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雷:我也同意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外在奖励的方法。那发多少呢?以什么标准发呢?

授课老师:就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我也觉得应该都发,因为大家表现都很好。主要问题是时间不够。你看,我的时间本来就超了。雷:能不能在什么地方节省时间?

授课老师:节省时间我也考虑过,看起来可能性不大。雷:那能不能删掉一些环节呢?

授课老师:我想一想„„这些环节都重要啊。只发五位真的会出现不公平的问题吗?是不是非得都发呢?

雷:我看法是,这本来就是一节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课,总不能在这样的课上再给学生留下不公平的阴影。

授课老师:我明白了。下来以后我再认真想一想教学设计,看能够删掉什么环节。雷:关于公平感的问题,我还在想,给那五位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给他们奖励呢?

授课老师:给第一个同学时我说了原因,给后面几个的时候,一忙起来,我就忘了。

雷:其实公平感是在付出和所得的对比中产生的。如果没有被奖励的理由就得到了奖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公平,而得到奖励的同学又不知道老师奖励的是什么,不明白以后应该坚持什么。这样,奖励也就可能失去了作用。授课老师:雷校长,我明白了,我以后要更加注意评价语的引导作用。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第一步,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第二步,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第三步,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第四步,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4.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再次,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5.有效议课要致力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就是说: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这些尝试和经历,还算不上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由此知道“手伸进火里,手会被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以避免烫伤——才称得上经验。在杜威那里,经验意味着经历和建立联系。有效议课以认识联系中理解教学,发现可能,改进教学。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不是简单地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把参与者背后的价值观念、教育假设通过询问置于前台作为讨论对象,在对话中建立教师“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联系,认识其间的关系。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其次,是通过议课发现新的可能,探讨教学创新。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议课时,“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的话语结构是为了探讨新的可能,而“假如我来教„„”的意义则在于:你拿出了你的“煮鸡蛋”,我再说说怎么“煎鸡蛋”„„实际上,我们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间里,行走在多种可能的道路上。人生可能性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人生自由的增加;拓展和控制可能性的过程是提升人的自由能力的过程。在教师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可能的教学选择以后,教师将享有更大的专业创造自由,并由此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为期一个多月的远程研修接近尾声了,虽然研修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天,却如同一场绵绵的春雨,滋养着我的心灵,洗礼着我的头脑,也指导着我的实践。细细品味这研修历程,我的心灵由迷茫走向明朗,由浮躁走向沉稳,由慌乱走向从容,我期待的教育幸福也慢慢地向我敞开了大门。

摘要:“做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所有老师共同的心愿。在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深入学校指导老师分散研修磨课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磨课,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老师的个性和表达欲望;磨课,可以磨砺老师科学的问题意识;磨课,可以培养老师们强烈的团队意识;磨课,可以砥砺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磨课,可以让老师们把握教育艺术的真谛;磨课,可以提高老师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引领老师驶入质性发展的快车道;磨课,让老师触摸和感觉到了理想课堂、理想教师和理想教研的模样,孩子们幸福了,老师的幸福感也便从心底深处油然而生。所以,磨课,是通往幸福教育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幸福,磨课,问题意识,课堂文化团队合作,教学艺术 :“研修、磨课,真得让我们感觉到了“精品课”的艰辛和不易,但是,现在,我用三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感觉,第一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话,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折返跑的观课反思】相关文章:

上一篇:河西步步高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总下一篇:英语节目广播稿 沙龙沙龙 圣诞节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