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我不能忘却范文

2024-08-02

她我不能忘却范文(精选14篇)

她我不能忘却 第1篇

她我不能忘却初二作文

我的小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着绚丽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

但她,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却的人。每每看到小学的毕业照片,心里总是迸发出一种莫名的滋味。

她是我的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五年级时,我本来已经不再想学好了,甚至一度想去社会闯荡,哪怕是当个……但是六年级一开学我们换了一个新的老师。 她—圆圆的脸上带着一个红框眼镜,梳着一个小汣。笑起来很好看,两个深深的酒窝烙在脸上。中等的个头,略胖的身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很喜欢我,处处培养我的办事能力。叫我帮她买这个买那个。并且还没事就在别的老师面前夸我。她帮我重拾了信心。让我明白了还是做个好孩子的好。

记得六年级的下半年,班级上推选团员。刚开始老师说:“一个班俩额(以往都俩额)咱们选举一下啊”班下闹哄哄的,都在嘁嘁喳喳的说着要投谁一票。 只见老师清清喉咙对我们说道“这次参选只有两道杠以上的可以参选。好,班干部的,请站起来。”我望了望站起来的同学,心里有着丝丝难受。我心里暗想‘这次算是算了。哎……为什么非得是要班干部啊?’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忿忿不平。

但许久……老师停顿了下又说:“夏煜婷这段日子为我们班做的 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次选举我们再余外加她一个吧,好现在投票。”

结果,我的票数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老大~其实我明白,若不是有老师的`那一番话,我是必然当不了选的。。后来^……学校又说只要是大队委员的。我的心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细碎细碎的。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的,像你这么优秀的孩子,等到了中学你也必定是第一批入团的。”我郑重的点了点头,但眼泪却深深在我眼睛里打转。感到了委屈。

不过我还是很感谢老师的。因为她在我的关键时刻为我重拾了自信。我的命运就此被改变,从此有了崭新的页面。使我的初中生涯得以辉煌。

她—张晶我最感谢的人!

她我不能忘却 第2篇

张国平

贫穷是条河,流淌着满目悲哀和忧愁;贫穷是条坎,沼泽坎坷令侠骨英豪竞折腰;贫穷是把刀,斩断了世间无数情丝爱缕。世上原本没有贫穷,只是人们的思想篱笆里爬进了攀比的苔滕,心灵围城中生了贪婪的蛔虫,也就凿贯了贫穷的运河,从而,开启了人们在贫穷的苦海里挣扎与抗争的序幕。脱离贫穷,走向富有成为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追觅。

贫穷没有原罪,贫穷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苏中平原,尽管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海门包场穷的叮当响,一眼望去,春天的树叶都是枯黄的,每到寒冬腊月的夜晚,贫瘠的土地上除了洞穿屋檐的羸弱煤油灯光外,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家徒四壁、贫困潦倒是家家户户的流行色,有人把农民的茅草房戏谑为“一间破草泥巴屋,上面漏雨四面透风,中间挂着毛泽东”。我6岁上学是源于当时两地分居的妈妈为了干农活、挣工分养家糊口,无遐照料四个孩子,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因为贪玩竟然把刚刚领到手的新书弄丢了,在那个年代,一个学年两块钱的`学杂费对于任何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丢了课本的我比丢了魂还害怕,那时我不知道高玉宝的故事,但我很清楚妈妈再也拿不出钱给我补买新书,为了不让妈妈打屁股,更不想因为没有书本不能上学,我就用草稿纸抄写他人课本,整整化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瞒过了老师和妈妈,当年期末考试双百分,评上了“三好学生”,还当上了学校唯一的少先队大队长。因为贫穷,让我幼小的心房过早地播种了自强的种子,面对困难乃至灾难的降临,具有相对的应对技能。

贫穷是生命中的恋歌,贫苦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我的初中是在包场镇汽车站附近的农中度过的,那个时侯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咆哮的北气夹带着漫天的飞雪时常吞噬并摧毁着人们的意志。因为家境贫寒,吃饱穿暖在当时是一种奢望,秋衣冬穿是常事,谁有一身棉袄棉裤都会成为诗史般的风景。上初二时的冬天,我一只脚生了冻疮,脚背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活脱脱象只发酵的馒头,痛痒无比,为了不影响上学,每天公鸡未鸣时,我便穿着用芦苇花扎成的鞋子,拖着冻裂的脚,在尚未融化的雪地上一瘸一拐的滑行。在三里多的上学途上,我想到了保尔.柯察金,知道了面包和远方的沉重,更明白了路与诗并不浪漫。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想象,我却觉得,因为贫穷,让我真正拥有了梦想与追求。

贫穷不可耻,真穷不光荣,贫穷可以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一个人,忘却贫穷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但老是纠结并沉迹于贫穷,就永远不可能有出息。有个笑不出声的笑话说:穷不过三代是因为穷到第三代根本娶不到老婆而断子绝孙,也就不存在第四代了。因为贫穷,我的骨髓里都涌动着胜利大逃亡的血脉,尽管高中毕业后当了小学老师,但穷根终究结不出硕果,穷怕的我义无反顾的弃笔从戎,临别时,看着一个个被贫穷浸泡得早已麻木的亲戚朋友们殷殷不舍的目光,我害怕贫穷的内心在颤抖中愈加弥坚。到了部队后,是贫穷的魔咒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进取,是贫穷的鞭刑烤打着我永不懈怠的脚步,即使后来到了团政委的岗位,我总是时常会用时代的抹布擦亮贫穷的古镜,告诚自己,勿忘贫穷,珍惜当下。

贫穷是生命河流中的一朵浪花,也许是你人生旅途中一个瞬间消湮的音符,也许会罩杯你生命的全部,但任何的贫穷都是相对的,只要高扬的思想和不朽的精神充盈你的躯体,所有的贫穷都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奠基。无论拥抱富有,还是追逐未来,我们都不能忘却贫穷。

作者简介

张国平,笔名海浪,一个用心诠释生命的人,在《人民海军》《政工学刊》《舰连政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现代科学》《领导艺术》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

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3篇

汪老师始终是蕲春三中的校友,始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 他在我校,永远是语文老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的前辈;他在湖北省甚至全国教育界,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老师们的泰斗”。我觉得理应写点什么,怀念我县教育战线心目中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件事是难以忘怀的。

大约是2006年腊月底,那时我县高一、高二黄冈市期末调研考试评卷在县实验中学,采用传统的评卷方式,不同于现在先进的电脑网上评卷方式,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把来自各个不同的高中教师分成七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有7人,7人合作评卷完成小组的评卷任务。

碰巧,汪老师是小组长,我被分到他那个小组。早就耳闻汪老师在蕲春四中的名声,我上前赶紧跟汪老师主动打个招呼 “ 汪老师, 好!”汪老师和蔼地笑了,应了一声。

我仔细地打量一下汪老师。汪老师一身朴素的打扮,穿着干净的且有点发白的旧灰色西装,他的头发两鬓开始有点发白了,但两个额角格外光亮,精神矍铄极了,不过给人隐有一丝敬畏感。

明确了小组的组员分题分工评卷后,汪老师可是没有一点小组长架子,和我们其他6人一样埋头动笔评卷,认真做事,大大不同于有的个别小组长爱摆架子,不动笔评卷,做一些无聊的事,或监督组员,或跟别人闲聊,或抽烟解闷儿。

那时包括我一起的6个同事同有感慨:和汪老师一起评卷,很愉快,很轻松,很好相处。汪老师, 始终是平易近人的,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第二件事更是令人难以抹去记忆。

2013年3月29日,被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汪金权老师将他的专著 《学林探步》 一百余本捐赠给母校蕲春三中的图书室。我校语文老师一人一本,语文老师在校长的指导下,纷纷研读。 《学林探步》 是汪金权老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治学处世的心得体会,分为教学篇、教育篇、 借鉴篇、思哲篇和演讲篇。

我是语文老师,拜读了 《学林探步》。我不敢对所有的名言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议论,因为我的业务水平不及汪老师,也因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及汪老师。

至今还记得他在 《学林探步》 说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感情”,说得很地道,很在理,很受启发。

如今社会改革开放,物欲横流,一些语文老师和当代中学生可能把教语文、学语文当作急功近利的工具,实在是万分遗憾啊。因为语文是母语,也是文学,也是文化,更是生活。汪老师认为热爱生活是起点,热爱文学是动力,热爱文化是人生。联系汪老师的名言, 我们晚辈要无时无刻不铭记汪老师的人生格言,只有热爱语言,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文化,一个人才能学好语文,才能将来更好把语文应用于社会,才能走好风雨人生路。

除了以上的一句名言外,还有一句名言更令我刻骨铭心。我至今还铭记着他在 《学林探步》 说的一句名言“我们做教育的,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心高气傲,要先融入社会,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影响社会”。这句名言足谓一字千钧!

我是青年教师,正慢慢步入中年阶段。在蕲春三中从事16年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和不少年轻同事一样,我浮躁过,苦恼过,失落过,兴奋过,拼命过,自负过。汪老师提到“心高气傲”就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也是大多数年轻人致命的通病。

为什么呢?

因为,不少年轻教师都有自己的小小念头,我本科大学毕业的, 我教书一定不错的,理当受到领导重用。结果,有的年轻教师对三尺讲台只有三天的热血沸腾,没有足够耐心去坚守、去苦干。汪老师或许这样劝慰我们,年轻人应该和他一样多吃苦耐劳,才能为集体和社会作贡献。如今,我们年轻人对比一下生前的他,该怎么做呢?不言而喻。

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4篇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

照片中散发着亲切、祥和,

照片中透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

年轮,在这一刻刻下重重的一笔,

历史,在这一刻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让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温这段美好的时光,真情感悟人生,与伟人"亲密接触"。

李宗仁,这位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曾以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而闻名中外,他曾当过国民党的副总统,而后又成为国民党政府代总统。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李宗仁先是逃往广西,后来又流亡到美国。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在"爱国一家"的号召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安排下,几经周折,几经风险,搭乘一架波音707客机,经雅典、贝鲁特、卡拉奇飞回祖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受到共产党和人民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周恩来、贺龙、陈毅、罗瑞卿、郭沫若、陈叔通等到机场迎接。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起义将领也纷纷在机场与李先生会面。周恩来总理介绍溥仪先生同李宗仁先生见面。溥仪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里来。"末代皇帝与末代总统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7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李宗仁夫妇。旧中国的末代总统和新中国的缔造者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历史留下了这一美好的瞬间。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李宗仁先生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1968年8月,李宗仁被确诊患直肠癌,住院治疗。1969年1月30日逝世。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对护理人员说:"我的日子不会有多久了,我能够回来死在自己的祖国,这了却了我一件最大的心愿。回来以后,本想在台湾问题上做些工作,......现在来不及了,台湾总是要统一的,可惜我是看不见了,这是我没有了却的一桩心事。"他还口述了一封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信,信中对党和国家在他回到祖国怀抱以后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表示感激。信上说:"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目前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这是李宗仁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故乡的云在飘,故乡的亲人在呼唤,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02年11月26日

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5篇

息烽集中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于息烽阳郎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军统内部称之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称“中学”和“小学”。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了许多有影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囚于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军人监狱”。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令军统将这批人迁至武汉,不久再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息烽关押。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数百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能忘却的记忆散文 第6篇

翻开那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书页,我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时常在我的耳畔回旋,春风三月又见你——雷锋,我心灵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雷锋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影响我一生的榜样。还记得读初中时,我的第一章奖状,就是讲雷峰故事得了第一名学校颁发给我的。刚读初中,我是一个成绩很好但很腼腆的小姑娘。为了锻炼我,班主任老师要我参加全校讲雷锋故事的比赛,我害怕讲不好,不愿意参加。老师就拿了一本雷锋的故事书给我看,让我看了再说参不参加比赛的事。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拿到这本故事书,我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一看就把我深深地迷住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一口气把一本200多页的书看完了。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我被雷锋精神震撼!雷锋没有浴血沙场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就是他甘做革命的螺丝钉,谦虚谨慎永远革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就是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就是他助人为乐,时刻把别人挂在心上,心中唯独没有自己;就是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后来,在故事会上我深情并茂的讲述了雷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讲完后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因此取得了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也是这次故事会改变了我一生的信仰,雷锋的伟大精神时时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一辈子对人生不敢懈怠,不敢松弛,让我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当学生时,我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学习,给他们讲数学题,讲写作文的心得,俨然一个小老师;农村里生活困难的同学中午没带饭来,我会把我本来很少的午饭分一些给他们;后来我当班上的团支书了,我更是主动找同学谈心帮助同学进步;那个年代大家都困难,但对家庭很困难的同学,我号召同学们都伸出援助的手,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一把。那时,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里牢牢地扎了根。

后来,我当老师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大潮对三尺讲台的冲击,面对无数的好友劝其下海的良机,我不为所动。对学生,我做到了如春风般的温暖,才有了我无数的学生对我的深情眷恋;对教学,我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治学从不马虎,才有了我届届升学统考的第一名;对工作,我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才有了我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业务骨干的`光荣称号。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要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雷锋精神对我的影响何止这些。80年代在西安旅游,我抱着女儿为一位生病的外国老太婆让坐,迎来了一车人诧异的目光,却得到了老人“中国,好样的!”夸赞;我扶起摔倒的老人,牵盲人过街,为走散的孩子找妈妈,为我班贫困的孩子买新衣穿。我做这一切,微不足道,但我的心是宁静的,快乐的,我不为别人记着,只为了像心中那个永远的丰碑学习。

不能忘却的恩人散文 第7篇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停地流淌着,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到了天命之年。回首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我应该感谢有恩于自己的很多人,是他们让我从黑土地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他们有结草相还的父母,有涌泉相报的恩师,还应该感谢一位朴实无华、善良慈祥的老人。

30年前我在高中读书时,我曾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寝室熄灯后,其他同学在床上窃窃私语,我则是拿着书本悄悄地来到楼下的值班室旁边借着屋里的灯光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当时值班室里是一位年纪约莫六旬开外的清瘦细高身材的老大爷,平时总爱戴一顶前进帽,说话声音洪亮,他对那些顽劣的学生总是大呼小叫的,因此大多数男生对他印象不怎么好。

我去他那里看书的第二个晚上,他突然从屋里走了出来,我隐约看见他的动作,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我的行为打扰了他的休息,他出来一定是制止我的`,也许还会呵斥我一顿,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他出来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同学,你进来看书吧!”我满腹狐疑地看着他,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值班室。进屋后,他温和地问我:“你家是哪里的?”我轻轻回答道:“我家是大青乡蔡家坝村的。”他突然大声地说道:“是啊!咱们是老乡啊!我是大青乡三棵树村的!”我真有点喜出望外,难得在这里还能遇到一位老乡。

老人也格外高兴,他让我坐在屋里唯一一把椅子上,把书放在桌子上看。我感激极了,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他一挥手,说了句:“谢什么谢,赶快看书吧!往后你就坐在这看书吧!”我心里暖暖的,内心深处对他充满了无限感激……

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书,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猛然问我:“你饿不?我这里有吃的!”其实我真有点饿了,那时候食堂是份饭,男生根本不够吃,家里条件也不好,没钱去卖店买点吃的,只能饿着,但我没有如实回答,只是笑着说:“不饿的,谢谢大爷,您休息了吧?”

大概他信以为真了,便躺在床上睡觉了。我看完书后蹑手蹑脚轻轻地关上了门,生怕打扰到他的睡眠。

没过几日,我们逐渐熟识了,我也不再那么拘谨了。有一天用电磁炉热好了一个馒头和一盆菜,放在桌子上,并用命令式的口吻对我说:“赶快趁热吃了,然后看书!”我没有再说什么客气话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想把盆刷了,他一把抢过去,还是那句:“赶快看书吧!”

从那天开始,大爷天天晚上给我加顿晚餐,我很感激大爷,却没有能力支付一点儿饭钱,感到很不好意思,只是默默地把这份恩情铭记在了心里。

我遇到恩人了,多好的大爷啊!我从心底感激这位外表凶巴巴的大爷,学习也更加刻苦了。天道酬勤,也许上苍也垂怜我这个贫寒农家学子,居然让我在期末考试中考了第一名,还获得了三十元的奖学金。为了感谢大爷,我专门跑去商店给大爷买了两瓶二锅头,因为我知道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喜欢喝点白酒。

他看到我买的酒,并不怎么高兴,虽然收了酒,但嘴里反复说道:“你以后可别乱花钱了,用钱多买点学习资料,将来有个好前程。你这么用功,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我和大爷接触时间长了,知道老人姓崔,有五个子女,都早已经成家了。

光阴似箭,高中学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因为成绩出色提前被学校保送到了铁岭师专中文系,并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虽有些遗憾,但作为从偏远乡村来的穷孩子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崔大爷知道我被学校保送之后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中毕业后,我们便分别了,从此也没有再见过面。我心里一直牵挂着他,那时候,由于通讯不顺畅,因此我一直也联系不上他。

后来我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教,我特意托人打听过他。原来他在我高中毕业后继续干了几年,后来我调到了外地工作,更没有机会见到他了,其实我心里很羞愧,也许我让崔大爷失望了,我成了不知道感恩的无情无义之人。再好的借口也是苍白的,如果真想去看他,还是能实现的,每每想起来,我心里真有一种负罪感……

这位朴素善良的老人,给我人生品德修养上了很好一课,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对那些家庭贫困而刻苦学习的学生,我总是百般呵护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当年求学的影子。同时寒门学子,在求学路上能遇到好人的帮助是多么的幸运啊!我教过的学生们,他们给予我一个“好老师”的美誉,这也许是对崔大爷的最好回报。

过了多年以后,我从一个三棵树姓李的同乡那里知道崔大爷已经去世了,我非常难过。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回报。”可是我什么也没有回报老人,这也让我良心很不安,心里隐隐作痛。我想解除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忠于我的职业,善待我的学生,好让我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

工业遗产不能忘却的城市记忆 第8篇

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大量的古街巷被拆除,不少重要的文物古迹被损毁。在破“旧”的同时,“新”却未能立起来,结果导致大江南北千城一面。许多有识之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大声疾呼,重塑城市特色,找回城市记忆。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随之各种经营城市的理念也不断涌现,但由于认识论上的偏差,不少城市殚精竭虑找回的却是虚假的记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工业面临巨大冲击,工业遗产保护面临诸多威胁,原因主要有三:近年来,随着都市空间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巨大变化,大型工业建设开始向城外拓展,城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工业先后遭遇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陷入困境;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物和旧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正急速从城市里消失。

“工业遗址陈旧过时,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普遍存在于城市建设和规划决策层的认识,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工业遗产人为地被消灭。从人文学的角度来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能在市民心中引起温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利于特色城市的建设。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工业遗产记录了企业开创与发展、辉煌与衰落的成长史,体现了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务实诚信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存在于厂房发黄的标语中,存在于档案柜里工整的生产记录中。工业遗产更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奋斗人生,对其本身和家庭都有特殊的情感价值。这种价值存在于职工的文章诗句和生活日记中,存在于受工业生产的规章制度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殊生活习惯中。保护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而这种情感和精神将在城市居民心中引发强烈的身份认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是循环经济的体现。一个成熟工业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工业建筑大都结构坚固,往往具有大跨度、大空间、净空高的特点,内部空间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可以节省大笔资金,避免资源浪费,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能够产生巨大的人才、资金的磁场效应,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保护工业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技术价值和审美体验。工业遗产从其本身讲就是一部都市发展足迹的活史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工业建筑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厂房,粗黑的烟囱,被荒草掩埋的铁路和报废的庞大机器——这些遗迹作为工业活动的结果,包含着强大的技术之美。

在种种苛刻条件的制约下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结合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所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加上设计参与者虔诚的历史情怀、高超的设计技巧,必将创造出与自然风景一样动人的人文景观。这种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必将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独特的营养因子。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和物流方式的变化调整,欧美城市发展逐步进入“后工业”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而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这逐渐成为近40年来大多数欧美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和实践主题。

人们发现,那些上百年前遗留下来的老工业区,并不一定与现代城市生活相悖,它们的存在反而为城市增加了场所感和历史感。作为物质地标,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显然,如果没这样的进程,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今天,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传承社会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上已经形成了共识。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宪章告诉我们:“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建筑物所处的城镇背景,以及其他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形象,都是工业遗产的形成部分,它们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应该被传授,它们的含义和精神应该被探究并告知公众。”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的“逆工业化过程”已经开始,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事故,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区域形象恶化和吸引力下降等。德国人试图通过创新性的改造使这个200多岁的奄奄一息的“巨人”复活。

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的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擦去了脸上的煤灰”,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废弃的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别开生面地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演出,艺术灯光工程使公园之夜充满魅力。2001年,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煤矿成为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的以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环境问题解决了,工人就业解决了,工业遗产得到了保护,人们又多了一个极具趣味的空间。

与世界很多国家一样,我国各地也遗留有不少工业遗产。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许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情怀的设计师深入研究,大胆构思,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9篇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永远也忘不掉他。

他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双臂健壮,可能是聪明的原因吧,他的头上只有稀疏的几缕头发,看起来显得年纪大了些。他的严肃表情令我“望人生畏”——我只要一看到他,浑身就发冷,如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

他上课有个习惯,讲完课后就会一黑板一黑板地给我们抄题,我也是最害怕他抄题的。因为他抄好题就会找学生上去做,如果做错或者不会做,他就会让学生蹲在讲台上。哪次抄题,他从来都没少过我去做,然而蹲在讲台上的也总是我。如果该我霉气的话,就会连蹲两节课,每次幸运的概率几乎为零。

记得有次我上去做错了题,他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还揪了我的耳朵,我当时难受极了,毕竟我是女生,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此时,大家都能听到我的抽咽声。我不免在心中咒骂他。这件事过去了一年多,直到我升入三年级,他才单独找我谈了一次话。

他说:“冰冰,你是不是特别的烦我?”我没有吭声。

他说:“我知道,我对你的严厉让你无法理解,你现在还小,如今不努力学习,长大你会后悔的。”

我抬头偷偷瞥了他一眼,以前的那副“苦瓜脸”终于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抚摸下我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在你以后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坚强,不要轻易放弃不该放弃的东西,也希望你不要记恨我……”

时间如白驹过隙,他的这席话伴随我已经五六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如今,我已经长大了,把以前对他的恨潜移默化地转变为感激与敬佩。他对我的严厉与谆谆教导,真应了这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让我懂得了:有时不能单方面来评价一个人,要好好珍惜你身边的像他这样对待你的老师。

河南省鹿邑县大山外语寄读学校支点作文兴趣班

指导教师:贺 文

不能忘却的记忆散文 第10篇

翻开那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书页,我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时常在我的耳畔回旋,春风三月又见你——雷锋,我心灵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雷锋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影响我一生的榜样。还记得读初中时,我的第一章奖状,就是讲雷峰故事得了第一名学校颁发给我的。刚读初中,我是一个成绩很好但很腼腆的小姑娘。为了锻炼我,班主任老师要我参加全校讲雷锋故事的比赛,我害怕讲不好,不愿意参加。老师就拿了一本雷锋的故事书给我看,让我看了再说参不参加比赛的事。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拿到这本故事书,我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一看就把我深深地迷住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一口气把一本200多页的书看完了。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我被雷锋精神震撼!雷锋没有浴血沙场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就是他甘做革命的螺丝钉,谦虚谨慎永远革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就是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就是他助人为乐,时刻把别人挂在心上,心中唯独没有自己;就是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后来,在故事会上我深情并茂的讲述了雷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讲完后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因此取得了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也是这次故事会改变了我一生的信仰,雷锋的伟大精神时时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一辈子对人生不敢懈怠,不敢松弛,让我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当学生时,我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学习,给他们讲数学题,讲写作文的心得,俨然一个小老师;农村里生活困难的同学中午没带饭来,我会把我本来很少的午饭分一些给他们;后来我当班上的团支书了,我更是主动找同学谈心帮助同学进步;那个年代大家都困难,但对家庭很困难的同学,我号召同学们都伸出援助的手,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一把。那时,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里牢牢地扎了根。

后来,我当老师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大潮对三尺讲台的冲击,面对无数的好友劝其下海的良机,我不为所动。对学生,我做到了如春风般的温暖,才有了我无数的学生对我的深情眷恋;对教学,我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治学从不马虎,才有了我届届升学统考的第一名;对工作,我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才有了我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业务骨干的`光荣称号。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要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雷锋精神对我的影响何止这些。80年代在西安旅游,我抱着女儿为一位生病的外国老太婆让坐,迎来了一车人诧异的目光,却得到了老人“中国,好样的!”夸赞;我扶起摔倒的老人,牵盲人过街,为走散的孩子找妈妈,为我班贫困的孩子买新衣穿。我做这一切,微不足道,但我的心是宁静的,快乐的,我不为别人记着,只为了像心中那个永远的丰碑学习。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11篇

--记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教师西柏坡之行

2012年4月1日7时,春暖还寒,子弟学校一行88人前往西柏坡参观学习。两辆客车缓慢驶出校门,满载着教师无限的憧憬和期冀,一路留下无尽的欢声和笑语……

在今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我校特组织部分教师赴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学活动。旨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纪念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党员创先争优,在本职工作中再掀高潮,再创新高。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到达西柏坡。在西柏坡纪念堂广场,首先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在活动现场,飘扬的校旗和印有我校校名的条幅相映成趣,火红的党旗熠熠生辉。伟岸耸立的五大书记铜像在蓝天白云的印衬下更显雄伟。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纪念活动拉开序幕,主持人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代表双手擎持花篮,向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先辈敬献了花篮。校领导上前整理了印有“牢记两个务必,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敬赠”的锦联,全体成员向五大书记铜像三鞠躬,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卓著功勋。教师代表领誓重温入党誓词,校领导及80多位教师列队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庄严的宣誓响彻全场,悠久回荡。校领导付书记发言,表达全体教师的哀思之情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坚定决心。

纪念仪式结束后,全体教师分两组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革命先烈故居,听讲解员讲述了西柏坡的革命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战火弥漫的峥嵘岁月,回顾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广大教师表示:一定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每个孩子打造一片晴朗的天空,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整个参观活动,身着统一服装的教师,在校旗的引领下,文明有序的参观完所有景点,展示出我校良好的教师素养和学校形象。

时至午后,属于教师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带着对革命圣地的热情,享受着红色之旅的幸福,她们三俩一伙,四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或交流谈论。

带着对这片热土的留恋,下午3时,我们依依不舍登上返程的客车。告别西柏坡,踏入故乡来。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为了让每位教师身心灵魂的一次升华。

不能忘却的记忆作文 第12篇

此时的天空,透过一丝青葱葳蕤,碧绿的醉梦蛰伏了早冬那段寂寥。乘坐在16路汽车上,我无心瞟瞄这路上的车水马龙和路边的灯红酒绿。漫无目的地打开车窗,风便携带着一瓣桃花进入车中,桃花轻轻落在手上。我半捧着那雪白中染有几滴血色的花瓣,轻嗅着丝丝怡人的芳香。悄然透过车窗向外探望,隐隐约约中,平西湖面氤氲着一片烟霭,仿佛一幅水墨画。缕缕春光轻轻洒下,粼粼水波荡漾在湖面,层层芦苇,展示着轻盈的舞姿。惊奇回首,告诉身边的好友。好友却说,这不是芦苇青绿的季节,哪会有什么芦苇。等我再次回眸,我却依稀看见了故乡的青青芦苇和青青池塘。

一株株青青草,葱葱茏茏,繁茂着无眠的盛夏,大地在微风掠过后泛起层层翠绿。屹立一旁岿然不动的老树,弯曲的粗干,干裂的外皮,诉说着无尽的岁月沧桑。萌芽在枝头枝干的零星的翠叶,已然落下层层斑辉,排成一字的蚂蚁,就在这酷暑斑辉中忙碌着,搬运下一节季的丰盛珍肴。柳梢指头莺燕声声,醉了沉甸甸馨梦的知了。也有片刻的宁静,让我深悟余音绕梁的它们早已熟稔这夏的.情愫。当我仔细聆听,会然间发觉,远处杨柳早早奏响了悠扬风铃,没过脚跟的杂草丛中少有的几朵野花分外注目。落落的点红点粉点黄,傲视着姹紫嫣红,娇媚多姿。用不流于世俗的心细视生命的不屈、果敢,无忧无念,幽散着丝丝芬芳,委实沁心。那一刻,孤芳自赏,却思接千载。草丛中,明察秋毫的深色水蛇一动不动,仿佛为躲过夏日盛炎而偷偷地乘凉。层层芦苇便在附近展开笑靥,摇曳在风中。夏风漫卷着的芦苇参差而曼妙,苇高,苇青,苇歌,苇舞,仿若仙境。在芦苇荡边兀自招摇了一夏的依依杨柳,此时此刻,也会为芦苇的缱绻而心乱。不需花红柳绿的衬托,不必碎片梧桐的点缀,风姑娘每次飘过都会在碧波绿浪中写满音符,那包含着盛夏激情而动人心扉的旋律,实乃天籁。阳光游落在池塘片片,你细心拨开一些芦苇,把手伸入那一池静水,水中成群结队的小鱼顿时惊慌失措地散开。田田莲叶,正酝酿纯真的夏日之恋,叶上的水滴映射着朵朵光环,我凝视着那如珍珠一般的晶莹,它似乎镌刻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倏而,不知从那里泛来迭迭波纹,兴许是在潜在水中的鱼儿想跳出来透透气吧。匍匐在芦苇叶上的蜗牛微眯双眸,纵然你将苇叶摇荡,它只消触角轻转,吟说道“莫扰……莫扰……”密密层层的芦苇在微茫紫光中弥散着绵绵夏日的酣梦,拂去一池炙热。凝神间,眼前闪动着故乡韵致悠然的苇荡、清池……

不能忘却的镜头 第13篇

那只黑色的小狗,直起身子,用两条后腿站着,而那两条短小的前腿,却紧紧地环抱着妇女的双腿,像幼小的孩子遇到危险时,紧紧抱着妈妈的腰一样。它的脑袋,深深地埋在妇女并不粗壮的双腿间,嘴里发出凄惨的、求救似的悲鸣。那妇女,紧紧地拽着狗链,像一尊雕塑,脸上的表情,是那么麻木。她救不了她的小狗,谁也救不了!

这个镜头,是几天前我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大家看法》栏目看到的。云南牟定县的四个镇出现狗咬人的事件,发现狂犬病例,县政府出台政策,捕杀四个镇五万多只狗,在短短的六天内。

虽然这已经是旧闻了,但我还是很震撼。防疫站的负责人说,由于没法确认哪只狗患病,所以捕杀全部狗,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没有,那么凡是危及人的生命的生物,灭掉!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在1954年的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词,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伦理,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的高下之分,尊重各种生命就是尊重自己。看来,这位博爱的老先生呼吁的尊重生命伦理说在现实中是很难真正得以推广、实践的。

记者采访了当地的村民,问及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家的狗的。有人说自己不忍心,就交给打狗队处理,无可非议。而有村民说自己把狗吊死。记者好奇地问,狗愿意被领到树下吊死?村民说:“自家的狗,信任你,你一领它就过去了。”狗啊,你被吊死活该,谁让你那么信任主人!

2006年的这个盛夏,电视中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成了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不能忘却的节日(最终版) 第14篇

——庆祝江西省第十六个环卫工人节

作者:刘凤娟

10月26日,是中国环卫工人节。这个节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为这一天没有大众传媒的高调宣讲,没有商家的激情促销,也没有大众的热情回应,也因为对环卫工人,我们有太多的不了解,太多的漠视。

在这个唯一属于他们的节日,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这个可敬的群体。

历史上的这一天,国家主席刘少奇亲切接见全国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我当国家主席,你当掏粪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公仆。”少奇同志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环卫工人,对于提高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引起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和环卫事业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给足他们应有的尊重与荣誉。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做最脏最累的工作,拿最微薄的工资,遭人误解,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还是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我们的城市,服务广大的市民,他们是可敬的城市美容师。

当启明星刚露出点点微光,东方一片灰白,林间的小鸟还没有开喉吟唱,幸福的人们还在梦中酣睡之时,白日喧闹的街市此刻没有行人,他们已经在街道上辛苦打扫。

当夜幕已经降临,三三两两的行人赶着回家,时不时地有小车疾驰而过,留下呼呼风声,千万户家中露出了温馨的灯火,熙熙攘攘的街市沉寂下来,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打扫。

热闹的夜市过后,街道两旁垃圾成堆,地上狼籍一片,兴高采烈的人们早已散场归去,这时只有那冷清的月光在遥远的天上相陪,更远处是那稀疏的星光。他们还在默默地清扫。

我曾特地观看过清洁工人扫地。他们一律穿着橘黄的反光马甲,挥动着大扫把。在我们眼里那又长又宽的马路,他们是根本无暇去看的。他只是低着头,一下一下地扫着,不要说一片纸屑,一个钉头,哪怕只是一根发丝、一粒微尘,他们都会尽力扫走。因为,那是他们的职责。

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寒夜中丈量着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清除着垃圾,清扫着灰尘。无论是污秽满地,还是积雪难行,哪里有污垢,哪里就有他们奋战的身影;哪里有卫生死角,哪里就有他们劳动的双手。

夏日,被雨水淋透的衣服贴在全身;冬夜,被汗水湿透的棉衣变成了冰甲。他们不叫苦,不抱怨,为了人民的健康,苦和累他们认了,脏和臭他们也认了。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把脏和累留给了自己,把干净和优美献给了别人。尽管,他们的身上挂满了灰尘,却有着一颗颗闪光的心灵。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这在环卫队伍中是一贯的作风。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量急剧增加,遇到大型节日任务尤其艰巨。每逢新春佳节,到处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到处是欢乐的笑声,人们在相互祝福的同时,也赞叹着街道的整洁干净。有谁知道,这里浸透着环卫工人多少辛勤的汗水?随着鞭炮的一次次升空,环卫工作量也在猛增。为了清洁的明天,多少环卫工人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迎着寒风去辛勤地劳动。尽管他们没有听到迎春晚会上的歌声,尽管他们没在除夕之夜陪伴亲人,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千家万户的欢乐,用无私的奉献换来了万户千家的笑声。

上一篇: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作文1000字下一篇:敬老文明号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