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

2024-08-08

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精选9篇)

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 第1篇

《饮酒》

1、主旨: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诗人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7、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8.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9.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行路难》

1.主旨:主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坚信自己总会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写照.现在经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3、诗中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已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 仕途受阻 5.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赏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6.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出了四顾的原因,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7.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8.赏析“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希望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9.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表现了诗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0、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1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1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5.这首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此两句在全篇中起到卒章显志的结构作用。诗歌四个层次跌宕起伏,弥散着失意困顿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但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则显得高昂乐观,境界顿开,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实现理想的向往。

《游山西村》

1.主旨: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表现了诗人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2.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6.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8.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 第2篇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3.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学法指导】

在学习中应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和线索,体会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绯(     )红   畸(     )形   不逊(     )  匿名(    )深恶痛疾(     )

教诲(     )诘责(     )油光可鉴(     )瞥(    )见  发髻(     )

解剖(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喝(    )彩 裹挟 (     )

2.请概括鲁迅跟藤野先生学习期间的4件事情。

(1)                                (2)

(3)                                (4)

3.读完文章,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对藤野先生的印象。(不少于三点)

4.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请大胆提出来。

【资料链接】

19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8月,从日本回国。

教师评价

家长签字

日期 12月  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理清文章的脉络。

3.合作探究

(1)请浏览课文6-10段思考:藤野先生给我怎样的印象?

(2)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4.释疑解难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 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_与__________       这两件事。(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

2.“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中“那时那地”指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体会加点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

2.深入研读:

(1)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2)文中还写了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是否偏题了?

(3)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及两种情感。

3.释疑解难

4. 小结

二、拓展延伸

给您换一碗

①每个黄昏,年轻人都要过来吃碗拉面。面馆很小,板房改造而成,半露天。正是夏天,苍蝇成群。年轻人在一个建筑工地干活,这是离他最近的面馆。

②年轻人喜欢吃面。不仅因为便宜,还因为面的味道。

③工地没有食堂,早晨和中午,年轻人在附近商店买两个馒头和一包咸菜,加上一碗水,就能将两顿饭对付过去。可是晚饭,年轻人一定要吃一碗面。面虽然简单,但里面有油,有盐,有酱油,有醋,有几块牛肉和几点葱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年轻人需要这些东西。

④一碗面当然不能让年轻人吃饱。所以,回去时,年轻人仍然会拐到商店里,买个馒头,买包咸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默默地吃,想着远方的母亲和父亲、弟弟和妹妹,一碗水喝得咚咚有声。年轻人幸福并且忧伤。

⑤面馆虽然很小,很脏,但那个秃头老板能把面做出非常棒的味道。年轻人认为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坐在面馆的长凳上,冲秃头老板喊,来一碗面!多放点葱花……

⑥那天年轻人发现碗里有一只苍蝇。他吃下一口面,辣得龇牙咧嘴,低头,便看到苍蝇。年轻人唤来秃头老板,老板一个劲地给年轻人道歉。真的很对不起,老板说,这里马上就要拆迁,不值得再装修,所以苍蝇多。年轻人摆摆手,表示没关系。老板笑笑,说,那给您换一碗。他端走年轻人只吃掉一口的面,然后给年轻人重新端上一碗。年轻人吃着面,突然感到有些可惜。--那碗面里不过有一只苍蝇。--那碗面他不过吃掉一口。--那碗面里甚至还有两块薄薄的牛肉。年轻人想,假如他能将那碗面吃掉大半甚至吃到只剩下汤水,再喊来老板,将会是不错的结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啃着馒头,仍然想着这件事情,他觉得那碗面,真是太可惜了。

⑦假如再碰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晚些喊来老板。年轻人想,花一碗面的钱吃掉两碗面,应该是件很合算的事情。

⑧可是这样的事情毕竟很少。谁都不希望碰到这样的事情:老板,食客--除了年轻人。

⑨终于,三个月以后,年轻人的碗里,再一次出现一只苍蝇。

⑩是深秋,苍蝇已经极少。可能正因为此,老板放松了警惕。年轻人吃下一口面,抹抹脸上的汗。正这时,他发现,他的碗里,有一只苍蝇。

⑾年轻人愣了愣,抬头看看忙碌的老板,又低了头,用筷子小心地将苍蝇拨到碗沿,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吃了起来。

⑿面的味道真的很棒。一只苍蝇并不能破坏年轻人的胃口。

⒀可是年轻人不能将面吃光--他得做出突然发现苍蝇的样子--他得做出发现苍蝇便扔掉筷子的样子。年轻人大声喊,老板!秃头老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年轻人扔了筷子,说,你怎么回事?面里有一只苍蝇!

⒁苍蝇?

⒂你看看。年轻人说。

⒃年轻人拾起筷子,拨动着剩下几根面条。他没有发现苍蝇。年轻人继续拨动面条,没有苍蝇。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①出去。苍蝇仍然没有出现。很多食客盯住他看,表情复杂。年轻人只觉一股血冲上脑门。

⒄他难受。他想哭。不是因为他不小心吃掉了那只苍蝇,而是因为,或许,这些人,食客,甚至老板,都看清了他的伎俩。

⒅苍蝇呢?老板问他。

⒆刚才……还在……现在……找不到了……我也不知道……

⒇真有苍蝇?老板目光如炬。似乎他的目光能够将年轻人穿透,似乎他知晓年轻人脑子里的所有秘密。

○21真……有。

○22老板轻轻叹一口气。老板冲周围的食客笑笑,以示抱歉。然后,老板端起碗,对年轻人说,对不起,我这就给您换一碗。

○23年轻人愣了愣,终伏上桌面,哭出声来。

注释:①【滗】bì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

1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8.阅读第⑧段,联系上下文,分析年轻人希望碰到“这样的事情”的原因。

19.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⑴年轻人愣了愣,抬头看看忙碌的老板,又低了头,用筷子小心地将苍蝇拨到碗沿,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吃了起来。

说说句中加点字“愣了愣”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⑵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出去。苍蝇仍然没有出现。

句中加点的词语“一点一点”、“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年轻人最后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一碗面”,为什么却 “哭出声来”?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21.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人,也有人认为是老板,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评价

家长签字

日期 月  日

17、通过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年轻人此时非常懊悔、惋惜的心情;为下文他故意以“面里有苍蝇”为借口想多吃一碗面的情节作铺垫。(2分)

18、年轻人觉得只吃一口的面被换掉可惜了,因为他喜欢吃面,但又贫穷,而且在长身体,他很需要吃点好的,如果把面吃得只剩汤水再叫老板,他就会花一碗面的钱吃两碗面。所以他希望碰到这样的事情。(3分)

19、(1)表现了年轻人发现苍蝇时的惊讶与喜悦,因为他有机会可以免费吃第二碗面

(2)“一点一点”、“滗”写出了这时年轻人找苍蝇的动作非常小心仔细,体现了他当时急切紧张的心理,暗示苍蝇已经被吃掉。  (4分,各2分)

20、因为他被老板理解自己没给自己难堪的善举所感动;因为淳朴的他对自己曾经的“伎俩”而深感羞愧;因为自感丢了尊严的懊悔自责;更是因为他想到自己艰苦生活而倍感辛酸的正常反应;这样的结尾也引发读者思考,丰富了人物性格,突显了小说的主旨。(4分,每点1分)

21、示例:(1)我认为主人公是年轻人,因为他在情节上贯穿全文,而且他的心酸遭遇可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2)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老板,虽然小说对他着墨不多,但他身上体现出的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关爱之情,这正是作者在本文倡导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2分)

周冬林

[藤野先生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 第3篇

英国评论家柯勒律治曾把读者分为4类:1.海绵型——读啥就吸收啥,随后原样吐出甚至更脏;2.磨砂玻璃型——啥都不留,翻完万事大吉;3.过滤袋型——只留下阅读过程中的渣滓;4.钻石型——不仅自己读书受益,还让别人受益。初初相信,大家一定想成为一名钻石型读者吧?

要想在读小说时受益,那就得与文本对话,学会——

体会小说构思:小说是怎样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的?在叙述手法、情节安排、结构手法等方面有何特色?这些情节给我们哪些人生感悟?

欣赏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怎样的典型?你能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吗?作者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怎样的爱恨情仇?塑造这些人物的意义何在?

品味形象刻画:小说是用哪些手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中的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亲爱的同学,你跃跃欲试了吗?和初初一起,读起来吧!

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 第4篇

关键词:疑问 脉络 主旨 基调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分析要有所抓手。在语文教学时,如果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就可做出很多文章。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文题,巧析课文,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一.利用文题,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教师出示文题后,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入: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丰收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甚至丰收成灾,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惑。这样利用文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文本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读有方向,直击目标。

二.抓住文题,巧做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即在“故乡”前面加个动词)形式来理清文章结构。再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虽然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却是本文的明线,同样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即在“于勒”前加个动词)来划分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像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以明白。而有的文题则比较含蓄、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

三.细品文题,联系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文题总是作者经过一番酝酿后得出的“精华”,它往往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领全文,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题目,联系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从而来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热爱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正是由于文中的主人公“热爱生命”,所以他才能在陷入绝境后,才能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顽强地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才能那么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从而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

四.运用文题,把握基调,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利用课题,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反复地品味课题,还能把握情感基调。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把“囚”字写得大一点,从字形上让学生说说“囚”字的含义,学生很容易答出把人关在牢狱中之意,那么教师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在学生答出是因为爱绿才囚绿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常春藤喜爱之情的语句,圈点勾画,写出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都源于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抓住文题,既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借助文题这个抓手,适当整合处理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文本的兴趣,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还可以抓住文题,步步导入,层层深入,巧析课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5篇

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 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起因:惠子为相庄子看望 经过:受人挑拨,恐、搜捕;从容往见,奇鸟之喻 结果:辛辣讽刺 出人意料 富有趣味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鹓鶵----庄子 志向高洁之士 鸱----惠子 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志趣

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比喻巧妙贴切,尖锐深刻、余味不尽

5、分析人物形象 (惠子 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 (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第6篇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互助释疑

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闰土的人物形象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

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变化的原因: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三、杨二嫂人物形象:

(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巩固拓展

“我”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分析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总结提高

五、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六、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并思考这节课的主题和作者弃医从文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第7篇

01、《沁园春?雪》

妖娆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02、《雨说》

田圃 喧嚷 洗礼 襁褓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05、《敬业与乐业》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0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陨落 灵柩 凌驾 睿智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07、《傅雷家书两则》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08、《致女儿的信》

忐忑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09、《故乡》

萧索 家景 如许 鄙夷 恣睢

10、《孤独之旅》

厚实 嬉闹 驱除 歇斯底里

11、《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栈桥 煞白 十拿九稳

12、《心声》

沙哑 发窘 抽噎 出风头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 轻而易举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15、《短文两篇》

藻饰 狡黠 诘难 伦理 滞碍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17、《智取生辰纲》

怄 端的 干系 寻思 逞辩 勾当

18、《杨修之死》

沉吟 禀请 班师 谮害 惑乱 对答如流

19、《范进中举》

倒运 腆着 舍与 央及 管待 商酌 叙功 相与 唯唯连声

20、《香菱学诗》

腻烦 怔怔 笑吟吟 茶饭无心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学好语文的方法有哪些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6.重视语文课本,学会考前复习的正确方法

虽然从初中开始,语文考试中大部分的题目都不再与课本内容总结相关,但是课本依旧是学习的基础,不能因为考试没有直接考到就认为语文书没有用处了!

7.学会预习和听课技巧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9.学会独立思考

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问,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多问几个问题。

10.专心听课

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开始写,圈出书中的圈子,记下笔记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和要点,积极思考。

语文学习方法

1、多阅读有益的书籍。博览群书,多阅读有益的好书,阅读一定要强化,持之以恒,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态度要端正,课堂专心听课,课后温故知新。

2、基础知识方面:拼音、语音、字形、字词、古典文学、古诗词、名篇好文记忆背诵赏析等基础知识,要牢记。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根基。课堂专心听课,课后温故知新,要极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第8篇

主持

蒋俭学,中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亲爱的同学,升入九年级,你是否会有一点小兴奋或者小紧张?

在这个时候,初初和你相约在这里,陪你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初初觉得,本单元的文章是值得一读的。4篇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翻开语文课本,用心阅读,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初初还觉得,好文章既是要反复去读,更是要用心去感受的,所谓“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是古人读诗喜用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声音节奏,感悟玩味作品内在情绪的朗诵方式。它要求有节奏地大声诵读、反复诵读。通过“吟哦讽诵”,我们能感受到的一定不仅仅是作者笔下描绘的山水风情,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情感,感受到他们的胸襟与情怀,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一双双深情而深邃的眼睛。

落实到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初初有如下建议:

1. 同学们可化身为作者,用作者的口吻去读,去品味语言,去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

2. 同学们也可以抓住文章描绘的主体和特征,把握作者的情感;

3. 阅读游记散文,一般可先梳理作者的行踪,把握文章的脉络。

好了,初初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你一起开始本次阅读之旅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9篇

九年级上册字音字形

《鼎湖山听泉》泠泠淙淙(línɡcónɡ)菩提(pú)汩汩(ɡǔ)肇(zhào)血脉(mài)

泓(hónɡ)揽(lǎn)偎(wēi)童稚(zhì)楹联(yínɡ)怅惘(chànɡwǎnɡ)翩飞(piān)开辟(pì)污垢(ɡòu)拾级(shè)生意盎然(ànɡ)迥然(jiǒnɡ)新陈代谢绿阴如盖

《林中小溪》惬意(qiè)分道扬镳(biāo)水杉(shān)衬衫(shān)颤动(chàn)

狭窄(xiá)初来乍到(zhà)嘟哝(dūnonɡ)涟漪(liányī)粼粼(lín)花蕾(lěi)

吝啬(lìnsè)煞(shà)簌簌(sù)乏味(fá)车辙(zhé)树墩(dūn)蹿(cuān)跳蚤(zǎo)姬(jī)旋涡(xuán)和煦(xù)

《画山绣水》褒贬(bāobiǎn)攒聚(cuán)积赞(zǎn)玲珑剔透(tī)恍惚(huǎnɡhū)袅袅(niǎo)嶙峋(línxún)精髓(suǐ)钝(dùn)恬静(tián)怠慢(dài)贮藏(zhù)

圩子(wéi)圩场(xū)黑黝黝(yǒu)崭新(zhǎn)瞭望(liào)

《故乡》阴晦(huì)愕然(è)嗤(chī)惘然(wǎnɡ)恣睢(zìsuī)五行(xínɡ)

潮汛(xùn)祭祀(sì)颧骨(quán)猹(chá)弶(jiànɡ)秕谷(bǐ)髀(bì)闰土(rùn)闺女(ɡuī)正月(zhēnɡ)正确(zhènɡ)毡(zhān)鹁鸪(bóɡū)关系(xì)系裙(jì)

瓶塞(sāi)要塞(sài)堵塞(sè)寒噤(jìn)背负(bēi)背后(bèi)折本(shé)

折断(zhé)偶然(ǒu)向隅而泣(yú)黛(dài)头发(fà)发达(fā)撒腿就跑撤退瑟索惩前毖后大脑烦恼忙碌绿色孤身弧度教诲悔恨侮辱

《我的叔叔于勒》拮据(jiéjū)占据(jù)栈桥(zhàn)牡蛎(lì)衣冠(ɡuān)

冠军(ɡuàn)赔偿(chánɡ)别墅(shù)阔绰(chuò)褴褛(lánlǚ)煞车(shā)煞白(shà)牡丹杜鹃皱纹雏形与日俱增郑重其事狼狈不堪

《成功》晷(ɡuǐ)言简意赅(ɡāi)期望(qī)期年(jī)蓦然(mò)理直气壮

错综复杂实事求是

《创造学思想录》焙烧(bèi)俨然(yǎn)劈波斩浪(pī)劈叉(pǐ)踩水理睬

一筹莫展竣工冷峻

《学问和智慧》探骊得珠(lí)矻矻穷年(kūkū)晦塞(sè)寸积铢累(zhū)选择

恩泽斧正釜底抽薪食古不化融会贯通无关宏旨物竞天择鞭辟入里浮光掠影推陈出新相辅为用

《散文家谈散文》隽永(juàn)绮丽(qǐ)睿智(ruì)蓑毛(suō)长喙(huì)

铿锵(kēnɡqiānɡ)鸿鹄(hónɡhú)寥廓(liáokuò)淳厚(chún)讪(shàn)笑

《小说家谈小说》恕(shù)颤动(chàn)跌宕(dànɡ)害臊(sào)忸怩(niǔní)

《诗人谈诗》乍然(zhà)山峦(luán)笼罩(lǒnɡ)

《绿》倏的(shū)皱缬(xié)挹(yì)明眸(móu)善睐(lài)镶(xiānɡ)踞(jù)

前倨后恭(jù)薄阴(bó)薄板(báo)薄荷(bò)绺(liǔ)棱角(lénɡ)尘滓(zǐ)

什刹海(shíchà)蕴蓄(yùn)飞花碎玉

《囚绿记》瞥(piē)涸辙(hézhé)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

急不暇择(xiá)移徙(xǐ)纤细(xiān)纤夫(qiàn)脉络(mài)脉脉含情(mò)

淅沥(xīlì)葱茏(cōnɡɡlónɡ)娇气(jiāo)骄傲(jiāo)矫健(jiǎo)

九年级上册成语归纳

生意昂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分道扬镳: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的境界(多指幻境)。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千峰竞秀:许许多多山比美的意思。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若即若离:。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如愿以偿: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含苞欲放: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销声匿迹:消失了声音,隐藏起了形迹。

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与日俱增: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理直气壮: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言简意赅: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错综复杂: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寸积铢累:点点滴滴地积累。

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无关宏旨: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物竞天择:对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括。

读书得间: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获得新知识有所新发现。

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高头讲章: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的空白,刊印讲解文字。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非常多。

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明眸善睐: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视同至宝:把它看得像贵重的宝物一样。将某样东西看成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一样。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陶渊明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岳阳楼记范仲淹

一、生字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八、重点字词语句翻译: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越明年:到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属予作文以记之:我;来。予观夫巴陵胜状:那;胜景。

衔远山,吞长江:连接。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描述;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如此,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淫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迫近;离开。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日光;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小草;小洲;穷尽。宠辱偕忘:荣耀;:一起。

把酒临风: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两者之为:或许;指两种心情。庙堂:朝廷。江湖:民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

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

不以物喜:因为。心旷神怡: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2)百废具兴具同“俱”,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语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绕;:包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名之者谁:给……命名。饮少辄醉: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云归而岩穴暝:聚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

吾谁与归:归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香花;滋长。

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休于树:在。

山肴野蔌:野味;菜蔬。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太守谓谁: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品味炼字类

方法:从词性、色彩、修辞、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二、名句赏析类

方法: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

方法: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

方法: 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象征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九年级上册文学文化常识。

1、《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当代散文家。

2、《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3、《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作者柯蓝,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4、《画山绣水》作者杨朔,现代散文家,原名杨毓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

5、《山泉水暖》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碧野,当代作家。

6、《看云识天气》体裁是说明文,作者朱泳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7、《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

8、《塞下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因其诗风轻灵、飘逸,被后人称为“诗仙”。

9、《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唐代诗人,字季淩。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凉州词”是唐代乐府《凉州歌》的歌词,属乐府歌,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

10、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雄壮,多为送别酬酢、军旅生活。《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他代表作品。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12、《故乡》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3、《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长篇小说《俊友》等。

14、《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15、《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隔膜》,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

16、《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7、《成功》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8、《创造学思想录》作者是罗吉尔冯奥赫,美国思维科学学者。

19、《学问和智慧》选自《理趣小品》,作者罗家伦,现代学者、教育家、思想家。

20、《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是孟子以其弟子万章等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22、散文《白鹭》,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有、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等。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2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是他为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所作的文学评论。

24、《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当代诗人曾卓为鲁藜的现代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诗歌评论。鲁藜,现代诗人。

25、《乡愁》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台湾著名教授诗人余光中。

26、《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书,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和茂密30间的历史。

27、《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

28、《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选自《六朝文絜译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藻饰。

29、《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30、《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3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3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李煜降宋后囚居汴京时作。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相见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鸟夜啼”。

3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为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著有《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34、《绿》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温州的踪迹》,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5、《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陆蠡,原名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36、《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散文。作者姜孟子,当代作家。

37、《龟虽寿》是曹操所作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送别同僚武判官而作。岑参,唐代诗人,著有《岑嘉州诗集》。

古诗赏析

(一)《关雎》(8分)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二)《蒹葭》(6分)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四)《相见欢》(5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3分)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五)《江城子密州出猎》(9分)

1.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3分)

2.本词的作者是,我们曾学过他的中秋吟月的词是。(3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3分)

(六)晏殊《浣溪沙》练习题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情感;词中“”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6、“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七)《龟虽寿》赏析

1、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6、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8、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9、“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

上一篇:妞妞实习家访提纲下一篇: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