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

2024-07-15

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精选8篇)

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 第1篇

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奋斗

作者:刘文杰辅导教师:高东友

学校: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黄昏峪小学

联系电话:559267

2在2011年迎春花开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一个鲜亮的词语在人们口中流传开来,它就是“幸福中国”。

“幸福中国”飞翔在中国的大地上,飞翔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给初春的神州涂上温暖的底色,建设“幸福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幸福中国的主人是人民,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要让幸福中国的主人——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国家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也是每一个人的幸福。中国人民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幸福,生长了幸福感。

曾记得《劳动最光荣》这首歌这样唱到:“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同样“幸福中国”也要靠创造、奋斗而来。我们必须努力奋斗,才能建设一个幸福中国。可见幸福中国不是靠享受而来的,而是创造来的,因为创造本身就是幸福。

回顾过去,我们中国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的锦绣前程充满信心!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去建设!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我们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险,敢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打好知识基础,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然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所做的贡献也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我们的贡献就一定会集合成巨大的力量,就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民族腾飞华彩乐章中生动跳跃的音符!

让我们为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幸福中国”奋斗,奋斗,再奋斗!

教师评语:

该作品充分表达了小作者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可喜可贺!推荐意见:符合条件,同意参评。

(本文获区征文二等奖)

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 第2篇

一、是非判断题

1、二战以后,在国共问题上,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和平解决政治纷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打内战。(N)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使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继续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N)

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地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企图走第三条道路。(Y)4、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它,是人民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Y)

5、从1946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N)

6、《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改革法令,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N)

7、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表明在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Y)

8、抗战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Y)

9、内战爆发后,客观形势决定了人民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原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各党派都靠近了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N)10、1949年9月的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创建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Y)

11、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在野党,成为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Y)

1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N)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2、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在周恩来和(A)陪同下,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A、王若飞

B、刘少奇

C、叶剑英

D、张闻天 3、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的基础上签署的文件是(B)、A、《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B、《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C、《和平建国纲领》

D、《国内和平协定》 4、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A)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A、中原解放区

B、华北解放区

C、华中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5、人民解放战争中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B)。A、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陈毅、粟裕挺进苏鲁豫皖 D、陈庚、谢富治挺进豫西

6、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A),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

D、《中国土地法》

7、1945年,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的(B),吹响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A、一二九运动

B、一二•一运动

C、一二三○运动

D、五二○运动

8、解放战争期间,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B)A、五二0运动

B、二二八起义

C、一二九运动

D、一二一运动 9、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告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A)A、内蒙古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0、中国各民主党派多数成立于(C)。A、大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1、在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为非法团体”并明令“严加取缔”的民主党派是(A)。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2、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标志是(C)A、中国民盟一届一中全会的召开

B、中国民盟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中国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国民盟一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13、1949年1月,李济深、沈钧儒等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C),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B、《和平建国纲领》

C、《对时局的意见》

D、《国内和平协定》 14、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其真实意图是(D)A、希望结束内战

B、希望国共两党关系恢复到政协协议的框架下 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

D、争取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15、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4月21日发起的重大战役是(D)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6、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主张的(D)

A、《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7、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历史事件是(C)。

A、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1949年3月,中共召开(B),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七届二中全会 C、杨家沟会议 D、七届三中全会 19、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D),阐述了新的政权的性质。A、《国内和平协定》

B、《对时局宣言》

C、《对时局声明》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其职权的是(C)。A、中央工作委员会

B、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三、多项选择题

1、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在中国追求的目标有(ABCDE)。

A、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

B、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C、蒋介石政府成为它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稳定亚洲战线

D、遏制苏联以防中共和苏联结盟

E、把中国作为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场所。

2、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多次要求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ABC)。A、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战争准备

B、诱使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

C、拖延时间做好内战准备

D、实现和平民主

E、实现中国统一 3、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ABC)口号。A、和平

B、民主

C、团结

D、建国

E、富强 4、1945年8月,在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争论的焦点是(CE)。A、对美苏关系问题

B、召开政协会议问题

C、军队问题

D、党派地位问题 E、政权问题 5、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ABCDE)等党派代表。A、国民党

B、共产党

C、中国民主同盟

D、青年党

E、无党派人士

6、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ABCDE)。

A、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性质的B、人心的向背,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C、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是暂时的D、美国的援助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E、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性质 7、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CE)。A、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晋察冀解放区

E、山东解放区 8、1947年6月底,中共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首先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并相互策应的三路大军是(BCE)。

A、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

B、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C、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 D、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 E、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9、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ABC)。

A、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D、没收富农全部的土地及财产

E、不分男女,统一分配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10、解放战争时期,构成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国统区人民民主爱国斗争的事件有(ABCDE)。

A、一二、一运动

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台湾“

二、二八”起义 D、城市抢米风潮

E、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1、抗战胜利后新成立的民主党派有(ABCD)。

A、九三学社

B、中国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E、中国民主同盟 12、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的民盟中央委员是(AE)。A、李公朴

B、杨杏佛

C、杜斌丞

D、史量才

E、闻一多

13、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ABCD)。

A、民族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其他爱国分子

E、无产阶级

14、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是(bcd)A、济南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E、渡江战役

15、下列人员中,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的有(ABCD)。A、刘伯承

B、邓小平

C、陈毅

D、粟裕

E、林彪

16、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ABCD)A、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实事求是的作风

D、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作风 E、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7、下列著名民主党派人士,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是(ABE)。

A、宋庆龄

B、李济深

C、罗隆基

D、黄炎培

E、张澜

18、《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在经济领域实行的方针政策是(ABCD)。A、公私兼顾

B、劳资两利

C、城乡互助

D、内外交流

E、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ABCD)。A、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B、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和华侨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D、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E、西方世界的同情和物资援助

第七章 参考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

1、非

2、非

3、是

4、是

5、非

6、非

7、是

8、是

9、非

10、是

11、是

12、非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A

5、B

6、A

7、B

8、B

9、A

10、C

11、A

12、C

13、C

14、D

15、D

16、D

17、C

18、B

19、D

20、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

3、ABC

4、CE

5、ABCDE

6、ABCDE

7、CE

8、BCE

9、ABC

10、ABCDE

11、ABCD

12、AE

13、ABCD

14、BCD

15、ABCD

16、AE

17、ABE

18、ABCD

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 第3篇

于若木先生进入花甲之年仍潜心从事营养学研究, 对我国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刻苦学习营养学理论, 了解国外学生营养工作情况。她把我国古今营养学科结合起来, 并借鉴国外营养工作经验, 创立了“于若木营养观”。进而提出了我国学生营养的改善措施并选点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我国学生营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于若木营养观”认为, “营养是大事必须大办”。她指出, “营养”不仅仅是一个学科, 也不单单是家庭中的普通琐事, 而是关系到人民体质强弱、国家兴衰、民族繁衍昌盛的大事。人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她认为, 发展体育运动只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 而改善营养则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物质基础。

于老于1981年调至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担任科技组顾问, 离休后毅然选择了关乎民生的“中国营养”重大研究课题, 把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作为自己晚年的奋斗目标, 孜孜追求、锲而不舍。初始两三年她扎实调研、查阅资料、遍访专家, 借鉴外国经验, 依据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 撰写出“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的论文, 被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选登于1983年第17期上; 1984年又在中国教育工会主办的《职工》杂志上发表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健康”, 文章阐释了她的“营养观”2篇文章。她认为青少年在人民体质方面是重中之重, 务必给予特别关注; 1982年的调研结果说明, 当时青少年学生的营养最为薄弱, 亟待改善; 关心学生的营养状况与健康就是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于老连续发表的2篇论文,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从此, 她以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革命斗志, 勇敢肩负起中国营养促进的重任, 高举发展中国营养事业的大旗, 率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营养事业热心人, 在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普及营养文化热潮。1984年在她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营养促进会”, 并在杭州市深入中小学校调研、改善学生营养试点。1986年12月她积极支持新华社记者施宝华采写了“营养指导———一项待拟的国策”, 在国家媒体上发表, 吹响了向营养误区进军的号角, 引导民众走出营养误区, 并对学生营养给予特别关注。1986年10月她倡议并主持在安徽省蚌埠市举办的全国“首届学生营养与课间加餐研讨会”; 1987年又在杭州召开了“学生营养现场观摩会”; 1989年创建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 1990年制定了学生营养远期目标和短期计划, 冠名为《护苗工程》, 倡议从1990年起, 每年5月20日举办一届“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生营养改善措施, 先试点再推行。此后, 又倡议试行“大豆行动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学生营养餐”等举措, 探索改善学生营养的途径, 加速了我国学生营养事业的发展, 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二十多年是我国营养事业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于若木先生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既然营养是大事, 必须国家立法、列入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层重视、全民关注、专职管理、科学指导。于若木认为, 我们的营养工作之所以没有能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因不是经济困难或技术缺乏, 主要是人们对“营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对营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尚不明确。文革期间把营养学科作为修正主义的产物予以批判, 营养工作破坏殆尽, 又出现“营养自然论”的错误认识, 认为经济发展了营养自然会好。特别是高层及管理部门的观点和态度成为营养工作滞后的关键。于老特别重视国家决策者与各地“父母官”的关键作用, 经常利用与中央及各地领导同志见面的机会, 耐心宣讲营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期待把营养工作列入他们的工作日程。1989年1月她亲笔写信给各省、市领导同志, 恳请他们重点关注学生营养; 还觅机将她主编的《于若木文集》《于若木论学生营养》书籍赠送给有关领导同志, 向他们宣讲她的营养观。从1990年举行首届“5·20中国学生营养日”起, 习仲勋、万里等25位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应邀参加历届的宣传活动, 为各级领导树立了关怀与支持学生营养的榜样, 促进了全国学生营养工作的发展; 李铁映同志被她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积极支持《护苗工程》的实施与《中国学生营养报》的公开发行。1999年, 中央领导同志接受了她在学校建立营养餐制度的建议, 即刻要求北京市带头发展学生营养餐; 国务院领导同志接受了实施“大豆行动计划”的建议, 拨专款在东北三省扩大学生豆奶试点; 杭州市副市长陈端接受了于老“必须把学生营养搞好”的建议, 亲自指导我国第一个学生营养午餐试点, 并推广到全市; 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认真推广营养午餐, 使北京市营养午餐企业呈井喷式发展; 上海市也在谢丽娟副市长的领导下学生营养餐蓬勃发展;全国学生营养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为了对学生营养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于若木先生于1999年支持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创办“若木营养研究中心”, 2002年支持建立“北京于若木健康营养研究中心”, 2005年6月又支持设立“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 并指导开展有益的工作。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亦建立密切的联系, 鼓励他们深入学校开展调研与指导工作。

“于若木营养观”认为, “学生营养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中小学校”。她认为, 我国农村学生占大多数, 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较为突出, 应重点加强。于老提出, 越是经济困难, 越要讲“营养”, 要利用仅有的资源讲究科学搭配, 达到青少年身体发育与活动的需求。她认为, 在含有五大营养素的食材中, 懂得营养知识可搭配出既有营养又价格便宜的营养膳食。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 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才能满足需要, 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对蛋白质的要求很高, 摄入的优质蛋白质比例要占总摄入蛋白质的三分之一以上, 单单靠从肉蛋奶食物中获取成本太高, 食用长久又会给成年后带来“三高”的隐患, 可以采用豆类食品、海带、动物血等与肉蛋奶合理搭配。国外的经验亦认为学生膳食的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按各占二分之一搭配为好。

于老说,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心人民营养与健康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优越的社会制度。对于学生营养与健康, 她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 老一代前仆后继干革命的目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希望青少年身体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我们成年人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尽到自己的责任, 一方面有负革命前辈的期望, 另一方面愧对子孙后代。全社会都应把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放在“民以食为天”的重要位置上。

于老强调, 现在世界上一个新潮流正在悄悄地形成, 它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文明, 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文明, 而旨在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文明, 凡符合这个趋势的都将得到大的发展。当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把改善人民的营养、提高人口的素质提到了日程上来。她于1989年在第三届国际妇幼营养研究会发表的论文: “关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人的天职”被美国学者称赞为“智慧之作”; 她编制的《护苗工程》被我国著名的儿少卫生学家徐苏恩教授赞扬为“它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工程”; 她的论文水平与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肯定与赞扬, 199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聘请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名誉教授。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沈治平在1986年说过, “于若木虽然不是科班出身, 但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善于实践、身体力行, 营养学知识专业丰富, 在发展我国营养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 朱培赋、施宝华、高影君、袁韧、邓书读等人与于老的家人, 共同将她撰写的论文、书写的讲话稿及部分题词编辑出版了《于若木与中国营养促进文集》,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为《文集》题词, 歌颂她“双手扶持千木茂, 慈怀灌注万花稠”; 李克强总理亲笔为《文集》书写序言, 盛赞于老的崇高精神。他写道: “于若木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著名的营养学家, 长期致力于我国营养事业的研究与实践。”“于老到了晚年, 仍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我国营养和健康事业工作, 体现出一种大爱、使命感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于若木营养观”认为, “营养必须列入教育制度”。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学校成为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我国的学生在幼儿园可以得到很好的呵护, 到了小学日常膳食却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学校认为营养膳食是家长的事不予关注, 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 有关部门也不过问。小学生出现“早餐马虎、午餐凑合、晚餐简单”的现象。因为中小学生缺乏选择食物的能力, 又缺乏营养指导, 易陷入营养误区, 过分追求洋快餐与动物类食品, 选成营养失衡, 带来“豆芽菜”与“小胖墩”体型的双峰发展, 也为成人的“三高”疾病埋下隐患, 体型正常的人也多体能低下, 智能难以发挥, 严重威胁民族体质。于老认为, 营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将营养列入教育制度。国内外的经验证明, 没有营养的教育制度是一个不完善的教育制度。我们感到鼓舞的是, 国家在教育改革战略中把学生营养列为重点项目, 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 由国家财政划拨专款为贫困地区学生的膳食每天提供3. 0元的补助, 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实施三年来, 近4 000万学生受惠, 且人数不断增加, 效益显著, 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赏。此项工作将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为建立适合国情的学生营养制度提供经验。

“于若木营养观”认为, “要在全民族普及营养文化”。普及营养文化可以提高群众的营养知识, 推动饮食文化的进步, 增强人民体质。把营养知识交给群众, 使民众懂得如何配制膳食, 做到膳食平衡预防疾病。她亲自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养丛书”“膳食与健康丛书”“营养百科”等数套营养系列科普书籍, 积极鼓励专家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她特别重视和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活动, 并给予热情的支持。于老把营养科学转化成营养文化予以普及, 把知识转变为力量, 推动了营养事业的发展。

于老强调, 普及营养文化必须从儿童抓起, 学校要加强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的教育, 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呼吁各界人士发挥智慧编写出一本类似《三字经》《千字文》的儿童启蒙读本, 让营养知识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青少年的脑海里扎根, 受益终生。我们建议推广类似李瑞芬主任主编的《厨房里的营养》书籍, 供学生家长和炊事人员配餐时使用, 以提高膳食质量。

于老认为, 在普及营养文化中要充分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 采用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 持续不断地传播正确的营养观, 介绍科学的膳食搭配, 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生活的社会氛围。她特别重视媒体的营养指导作用, 除了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自己的营养观以外, 还创办报刊, 建造自己的宣传平台。1987年她专程前往安徽省蚌埠市促进成立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利用该杂志开辟“学生营养”专栏, 举办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活动, 繁荣学术交流, 促进提高学生营养的科研水平; 1992年又亲自创办《中国学生营养小报》, 扩大营养科普宣传。于老非常重视这份报纸, 且有特殊的感情, 从1986年设想, 1992年创办, 到1999年公开发行, 她时刻关心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亲自题写报头并撰写“发刊词”与“公开发行致读者”。《小报》是面向群众, 要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于是2000年更名为《中国学生营养报》。在《营养报》创办时, 她对报名与版面大小进行推敲, 征求多人的意见后, 最后确定办成一个便于学生、家长阅读的4开小报。一位外国的健康教育专家盛赞这份报纸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份由国家主办的营养科普报纸。创办《中国学生营养报》是创立“于若木营养观”的重大项目, 也是于若木营养观的体现。我们认为, 在当前学生营养工作亟待加强的情况下, 办一份突出“营养”特色的小报还是需要的, 也是于老办报的初衷, 在可能的情况下把“营养报”延续下去, 于老在天之灵也会得到慰藉。

“于若木营养观”认为, “营养学科必须与烹饪密切结合”才能实现营养膳食。学校食堂必须有营养师指导, 厨师要按营养要求餐配, 并在烹饪中实现营养要求; 家庭膳食也要有营养指导。因此, 国家必须大力培养营养师, 以满足营养工作的需求。在这方面我国尚有较大差距, 必须急起直追。于老特别赞赏中华社会大学举办的营养专业, 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营养人才。有关部门应重视营养专业人员的配备,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营养指导作用。

于老非常赞赏农村学校发展“校园经济”, 以解决副食品供应困难的问题。她借鉴印度发展“校园经济”的经验, 指出农村中小学校可因地制宜养殖家禽、家畜、鱼类, 补充解决动物蛋白质不足问题; 推动种植蔬菜、水果, 解决维生素缺乏问题; 发展粮食、副食品加工, 增加膳食的花色品种, 大有作为。农村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城市学校难以比拟, 只要当地政府重视, 社会各界积极援助, 农村学生的营养困难是不难克服的。城市学校也可酌情自办副食品加工, 解决食品供应问题。

于老认为我国兴办的“希望工程”对解决农村孩子的文化素养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还没有解决其身体素养问题, 《护苗工程》完善了“希望工程”的不足, 对提高民族素质发挥更大作用。1998年6月江西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吉深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深圳国银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了支持《护苗工程》, 拟联合创建“中国护苗集团”, 得到于老的热情支持。至2000年9月17日, 在于陆琳校长主持的第三次筹备会议上, 成立了“中国护苗集团筹备委员会”, 于老于12月16日批准了会议纪要, 后因资金未到位而搁置。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于老坚持自力更生解决工作经费困难的精神。为了实现于老的设想, 我们呼吁相关强势企业牵头, 把于老创下的科研、报刊、组织等整合起来, 组成我国营养事业民间强大生力军, 完成于老的未尽事业, 继续实施《护苗工程》, 在政府的领导下作出更多的贡献, 也是广大学生营养工作者的热切期盼。

于若木先生在她晚年短短的二十多年里, 创造性地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改善学生营养举措, 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把她崇高的大爱精神和先进的营养观传承下去, 也是对她最好的缅怀与纪念。于若木营养观与众不同之处, 在于她把营养科学从神圣的殿堂搬到了民众的餐桌上, 把高深的学科理论转化为普通文化, 在民众中普及; 用知识的力量推动营养事业的发展, 让民众自觉清除愚昧无知的“营养盲”, 从而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 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发展道路。我们要传承“于若木营养文化”, 高举“于若木营养观”旗帜, 为实现中国营养梦而努力奋斗。

董建伟 为“美丽中国”而奋斗 第4篇

推介词:他带领课题组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发出了生态混凝土技术,成功解决了水岸防护安全与绿化之间的矛盾;30年来主持研究的多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成果,已经在国内25个省(市)的水利、公路、铁路、航运、城镇景观、湖泊保护等领域的数百项工程中广泛得到应用;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阐释了一名水利工作者的“中国梦”。

人活一世,总要有点事业心,总要有点使命感,为国家办点实事就是我的事业,让大地河清湖澈、山水秀丽就是我的使命。

每每提起河流水岸防护,映入人们脑海的是大片的混凝土板护坡、大块石砌墙,虽然经得起风浪冲刷,但远远望去河岸一片灰白,河堤寸草不生,水下鱼虾绝迹,河流丧失生机。

绿化混凝土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日本,由于须采用特种水泥、特选植物、特殊设备,才能在混凝土上恢复植被,尽管有人尝试将日本技术引进国内,但都无法得到实际应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董建伟及其领导的课题组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3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混凝土研发实验工作,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在技术理论和方法上大胆创新,最终研发出了富有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生态混凝土防护材料,成功解决了水岸防护安全与绿化的矛盾。此项科研成果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2001年,在吉林省水利厅的支持下,董建伟在梅河口市进行了国内首个城市防洪堤坝的生态混凝土防护工程。13年过去,生态混凝土表面仍郁郁葱葱,真正实现了安全防护与生态恢复的完美结合。2003年是董建伟从事水利科研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他决定与上海嘉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了生态混凝土系列技术,获得了十多项专利,在国内创造了生态混凝土技术多项第一。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曾对董建伟说:“我交给你一项任务,能不能解决三峡库区的滑坡问题?”董建伟不负所望在2011年带领团队在重庆开县的三峡水库水位变动区采用生态混凝土生态技术,成功解决了在高边坡、高水位变动条件下的滑坡及水土流失这一曾饱受诟病的问题。

近几年,董建伟又把眼光投向城镇原有硬化河流生态恢复、小型纳污河流的生态化整治研究中......

在科研道路上风风雨雨30年,他除了在自己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既是办公室、又是实验室的房间里盯着一串串實验数据发呆,更喜欢带着分管的水生态工程研究所的年轻科研人员沿着崎岖不平的河岸查勘河流,到陷人的沼泽地中拄个树棍考察湿地生态。

吉林查干湖,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区,曾是董建伟战斗过的地方。2007年,他先后担任了《吉林查干湖水质与富营养化趋势研究》、《查干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的负责人。期间,他到查干湖查勘、调研、取样、观测近百次,查干湖水岸周边长度约128公里,几乎湖边每一处陡岸、断崖、湖荡都留下了他查勘的足迹;贵州草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倍受到国内外瞩目。董建伟在草海开展大量科考研究。在近两年的时间,他在当地传说“每年有300(车祸)名额”的险峻山路上往返20余次。整天穿梭在四处沼泽埋伏的水草丛中,查遍每一处水岸......

科研上的创新让董建伟赢得了众多美誉,他是吉林省湿地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水利系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但这一串耀眼的光环并未阻止他依旧脚踏实地地调查、安分守己地实验。

曾有人问他:你这样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只是淡淡地说:人活一世,总要有点事业心,总要有点使命感,为国家办点实事就是我的事业,让大地河清湖澈、山水秀丽就是我的使命。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5篇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了争取和平主民,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五项决议。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1946年10月以后,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殊敌。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

1947年7-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学生运动的高涨: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泽三大战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疗沈、淮海、平泽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

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1949年3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度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为建设幸福中国而努力奋斗 第6篇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品味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读完后,我深有感触。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幸福的小鱼》。《幸福的小鱼》这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澄江县海口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曾维。他在云南澄江县海口镇松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很害怕开学,每次开学的头一晚,都是他爸妈的难眠之夜。为了凑足学费,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就是不够。这不是第一次交不起学费了。不知不觉的到了学校,曾维的爸爸刚要把学费交给老师时老师微笑的说;“不用交了!今年国家实行“三免补一的”好政策,所以就不用交了!”曾维和爸爸非常高兴。曾维过去把自己看做大海里一条痛苦的小鱼,现在他觉得自己是一条幸福的小鱼了!

他幸福,是因为他赶上了建设幸福中国的好政策。通过《幸福的小鱼》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其实在大山深处还有比我们更苦更穷,甚至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应该满足了。

古时有孔子的《大道之行也》,我个人认为其中的说法就是一种幸福。

国家由品德高尚贤能有才的人管理,每一位公民都有素质,有道德。家人间其乐融融、朋友间真诚以待、邻里间关系友好、即使是陌生人间也会互相帮助。这便是一种幸福。当然这只是小家的幸福,还不够。

现代有奋斗的目标为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邓小平与江泽民先后提出我国的建设目标为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就可总结出关于幸福中国的三点。第一是经济富裕:人要幸福就要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少吃少穿,整天为肚子发愁,是与幸福无缘的。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是财富更加丰饶充盈,蛋糕做得更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是社会公平。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滋生幸福感。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即使自己的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的更多,就会心理失衡,牢骚满腹。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收入公平较收入增长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为了幸福,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一定要公平的分好蛋糕。第三是良好心态,幸福既然是一种主观感受,除受制于客观现实外,还与主管心境有很大关系。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而且要重精神,不紧要改变环境,美化环境,而且要改变心境,美化心境。

中国梦为复兴中华而奋斗 第7篇

复兴中华!这是近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有几千年的强盛和辉煌;但到了近代,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我们变得贫穷,落后,饱受世界列强侵略、欺凌。为了强国,为了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献出生命,终于诞生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翻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复兴中华!靠的是什么呢?一是要靠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已被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的真理。二是要靠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人人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就要求我们都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像无数先烈,为国捐躯;像众多海外学子那样,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力,依然回国,把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

从我做起,就要求我们都要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从我做起,还要要求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你尽心尽力把小事做好,同样令人尊敬。我们要怀揣爱心,时时想着别人,像“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为新中国而奋斗教案 第8篇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杂志社向各位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 向多年来一直关心与支持杂志发展的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1981年, 我们受卫生部科教司的委托, 创办了《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后经安徽省出版局批准, 成为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 1986年更名为《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87年再更名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至今。三十多年来, 杂志以改革为主线, 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始终以“发展中国特色卫生事业, 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文章, 从而逐步成为国内卫生管理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下面我代表杂志社向大家做有关情况的报告:

1 积极参与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研究

1.1 开展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1980年5月至1981年10月, 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 为了总结建国以来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 我们特组织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调查考察了广东揭阳、湖北麻城、上海嘉定、山东掖县、黑龙江绥化、甘肃张掖等六县, 最后完成了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 报送了卫生部领导, 同时在本刊总第1、3期上发表。这次调查研究提出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医生队伍是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三大支柱, 也是我国农村卫生重大特色的学术观点, 为我国制订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作用。

1.2 开展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 卫生管理学院于1985年在全国开办了一年制的卫生管理学的函授教育, 分设卫生管理、卫生统计、卫生经济、健康教育、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等6个专业, 累计招收学员15 690人, 杂志社的同志参与了教材和辅导材料等的编写工作。1997-2001年, 我们又受卫生部医政司、科教司的委托, 先后举办了“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刊授班”、“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岗位培训班”, 累计培养4 000余名乡镇卫生院长, 杂志社负责了组织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工作。

1.3 配合相关学会, 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学术活动

1988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在合肥成立, 1996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分会也在合肥成立。我刊一直配合这两个学会, 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 结合国内农村卫生改革的先进地区做为现场, 开展了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培养、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医疗机构产权制度、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一, 农村卫生应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1997年5月在安徽黄山市、2000年5月在江苏苏州市、2007年11月在安徽黄山市举办了合作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 主张尽早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使城乡居民少花钱、不花钱就能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

第二,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1999年11月在深圳沙井镇、2004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举办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活动提供的现场, 都证明农村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

第三,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全科医学服务。

1999年6月在浙江金华市, 举办了农村全科医学服务学术研讨会。会议提出:“多湖模式”的重点是, 在乡村两级, 都应培养全科医生, 尤其是村卫生室, 需逐步配备全科医生。同时实行乡、村二级人财物一体化管理, 再结合推行合作医疗。才能做好农村卫生工作。金华的“多湖模式”在全国农村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第四,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改革。

1994年11月在浙江温州市、2000年9月在河南漯河市举办了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学术研讨会, 都主张农村卫生不宜搞私有制, 应以股份合作制为模式, 可以发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两个积极性, 并可防止以盈利为目的, 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三满意。

2 积极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

2.1 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

1983年8月在江苏省扬州市瓜州招待所, 由钱信忠部长主持召开的《中国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定稿会上, 集中研究了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问题。会议认为, 为了解决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 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并相应成立卫生管理学院 (专业) , 以及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等综合基地。会后由钱部长亲自到各地考察, 最后确定附设于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历史实践证明, 以上的政策产生是正确的决策。

2.2 成立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

1988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了学院和学会的成立大会, 钱信忠部长亲自到会, 陈敏章部长题词, 并有录像到会, 会上同时宣布成立了卫生管理研究所, 并明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纳入统一管理, 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此后, 综合基地实际上在发挥着中央领导层的智库作用。

2.3 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1995年11月在北京医科大学,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为1996年秋,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学术准备。彭珮云、钱信忠、何界生、殷大奎等领导参加, 会议的总结和汇编为后来中央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准备作用。

2.4 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2002年6月在山东省泰安市,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这次活动, 主要是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而做的学术准备。会议的总结和汇编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合作医疗制度, 乡村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 以及向全科医生发展的趋势等, 受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广泛欢迎。

2.5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

2009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 为纪念新中国卫生事业60周年, 并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的换届活动, 特组织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 对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 卫生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都进行了全面的学术研讨。对我国后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发挥了有益的充实和参考作用。

3 对今后杂志发展趋势的设想

3.1 要积极创办“五个一流”的现代化刊物

所谓“五个一流”是指一流的主编、一流的编辑、一流的审稿、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委会。这是办好一流刊物的重要基础, 是大势所趋。

一流的主编:

主编应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 有学术建树, 有民意威望, 有责任感、使命感、正直、热情, 另有策划、组织、管理能力。

一流的编辑队伍:

要选用有真才实学之士, 拥有一批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编辑人才, 他们要能写一流文章 (并发表过) , 能分析掌握学术变化, 能参加学术会议, 能深入实验室或现场, 探讨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发现到一流水平的文章和作者。

一流的审稿人:

一流的审稿人才能审出一流水平的好文章, 今后我刊发表的重要文章均要进行由审稿人为主的同行评议, 以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一流的作者:

作者应主要来源于重要机构, 是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负责人, 取得有重大成果者。要重视国家、省、部级基金课题的文章, 同时重视城乡基层的创新成果。还要培养一批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一流的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组成人员必须是全国本学科的一流学者和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领导者, 要有业绩、有贡献、有影响、有作用, 以帮助本刊在全国发挥作用, 并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3.2 继续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综合基地建设

我刊自创办以来, 一直依托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学术力量, 既保证了刊物自身的学术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与教师队伍培养等工作。今后, 我们要继续做为学院、学会、杂志社和研究所“四合一”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3 不断提高刊物出版质量

质量是刊物生存的保证, 为此我们要跟踪卫生改革动向, 制订好杂志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出版的正规化、规范化方面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被引数、他引率、影响因子等指标值;建立自有网站, 在条件成熟时改为半月刊, 出版电子刊、外文版等, 扎扎实实地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

上一篇:师德工作汇报下一篇:简历这相关写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