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9-05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精选6篇)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1篇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2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 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 很多学校的领导,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 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 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 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 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 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 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 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成本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 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 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 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 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 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 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 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 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 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 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 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 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 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 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

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 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 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 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 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 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 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 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 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 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 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 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有关调查表明, 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 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 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 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 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 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 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 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应从国家政策, 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 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

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 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 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 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 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 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 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 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 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 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 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

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 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 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 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 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 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 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 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 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 拓展融资渠道, 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 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 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 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 教师培训是支柱, 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 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 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 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 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 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 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 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 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 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 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 但是由于学生众多, 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 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 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 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 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 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 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 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 奖励利用好的学校, 惩罚利用差的学校, 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 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 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 所以, 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 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 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 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12)

[3].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4].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0

[5].姜培培, 刘冠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 2009

[6].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9 (6)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档案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6-01

高校档案客观反映和记录着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过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飞速发展,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采用什么样的改进措施,来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水平,为学校、教师及学生更好的服务,是档案信息化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以高性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来保证。目前网上的档案机构主要用于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以扩大档案业务信息交流,网上档案业务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档案网站存在许多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计算机、扫描仪、路由器、复印机、缩微器等设备,连接内外部网络,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后期档案软硬件设备的维修、更换、升级也需大量资金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高校更看重教学及科研,无暇顾及档案软硬件的配置及更新,学校大量经费多数都用于科研项目的支出,有时经费还会被一些紧急的工作临时挪用,因此无法配置好的档案软硬件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1.2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健全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文件异构性、信息高度分散性等特征。高校档案馆接收的纸质及电子档案来自学校不同的学院及部门,相关资料也在各单位间共享,比如研究生部有学生处理文件,学生部也有学生处理文件,这样移交入馆时出现了重复的无差异化文件,档案馆面对巨大的信息量,需要迅速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花标准规范体系。目前虽然已有一些规章制度出台,但还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快速、有效的进行及发展。如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用的标准,电子档案具体操作规范亦处在起步阶段,针对各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設的规范体系也需依据具体管理情况建设。

1.3 建设任务繁重,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现存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缩微、扫描等手段,将照片、音像、文书、书籍等转换成电子文件。然后根据档案管理规范,便于检索利用,对其归类,并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新软件,设置防火墙,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加密等防范措施。信息化时代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档案管理员需熟练使用计算机同时又精通档案业务知识。但在目前高校重视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学校很少会把档案管理视为重点,去培育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2 对策及措施

2.1 加快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推行

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正常发挥其功能离不开档案管理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定出符合档案信息化运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重点,指导高校档案管理规范的建设、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使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规可守,有章可循,保障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朝着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一般包括:保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工作实践不断完善,以保证档案规章制度的权威性。

2.2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

高校档案业务要正常运行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复印机及扫描仪等设备,这是一项投入大,累积长、见效晚的工作。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实现、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增加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使高校有可靠的资金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其次,高校自身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此提高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最后,档案管理部门自身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增加收入,坚持争取财政支持与积极自筹相结合,使高校数据库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加强档案信息源建设,完善档案管理应用系统

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在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中给与各部门权限,使全校各部门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在应用系统中分类传阅相关文件,并注明处理意见,只需在年终归档时向档案馆移交一份归档清单,从而减少了档案馆数据录入工作。或者档案管理部门组织大量人力,以人工输入的方式录入档案数据,有重点、分步骤地将现有档案信息数字化,保证所有保存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强档案信息源建库入网工作,把档案数据库作为学校重要信息资源,构建全校档案文献数据库。同时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部门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业务的服务窗口。

2.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既要熟练掌握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包括档案数据的录入、校内外网络的连接、图像处理、数据库使用、网页制作等。另一方面,引进既具备档案业务能力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选送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档案业务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巩固管理人员的档案知识,使其不断更新、扩展档案业务知识,提高管理人员档案业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4(5):37-40.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5篇

我国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制约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交叉学科建设在学科本身、师资利用、组织管理、学术评价这四个方面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尹霞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交叉学科建设   障碍性因素   措施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6篇

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在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前,应对学风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从狭义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也就是说,学风指的是一种精神风貌,是学习主体精神的体现,又表现为一种客观的精神状态。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从一走进校门,就受到他的熏陶,受其潜移默化作用。但是目前,随着高校招生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的扩招等原因,各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大学校门好进了,学习可以放松了,为了拿文凭不顾学风校风,因此,在思想上产生可怕的错误倾向,从而导致许多高校的学风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笔者就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时期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要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党的十七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之上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因此,现在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论题,同时它也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培养高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迫在眉睫。2 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大学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既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与

校园文化形成冲突的同时,也势必对学风构成了影响,甚至是某些腐败现象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学校文化氛围,导致浮躁、功利、散漫等学风的病理现象。

2.2 高校扩招症结

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校,因此导致学生群体呈现复杂性,并且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一批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这一批相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结果对高校的学风和班风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3 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形态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想学即学,不想学就不学,缺少约束性和自觉性,寄希望于今后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同学仅仅为了混一张文凭,把学习看成今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还有的同学完全是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对学习的热情也有所降低,把进入大学作为一种生活形式,读大学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来。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人生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2.4 教育者不良教风

部分教师不能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在知识更新和容量上、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上以及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生说:“学了一个学期,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还有的同学说:“这种教育对我们简直是一种摧残,我们没有感到获取知识是一种享受,相反是在受罪,与其如此,还不如逃课”。柏格林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冲动主要指内在于生命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有了这种冲动,生命才会成为永恒变化发展的东西”。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应该是师

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使生命更具活力,更具意义。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

2.5 用人单位录用标准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事业单位不再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而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特长和综合素质,因此学生不再把获得考试高分作为唯一的目的。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新形势下“锻炼能力”最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学舞蹈、忙比赛、做生意,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同时,学生对就业有利的课程趋之若鹜,将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计算机、英语等实用的工具性课程上,对人文素质课程,甚至是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表现冷淡,导致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学习不成体系。搞好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改善学校德育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

学校要努力营造“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全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教职工的责任感、能力和对学生的态度,校园的治安、环境卫生、学习条件、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所有这些因素决定着学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性质。要树立“大学风”观念,把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多做宣传,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努力形成“孵化”优良学风的软、硬环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要使高校学风有根本性的好转,教师是关键。江泽民同志也讲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当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风对学风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其在“授

业”“解惑”的同时,兼负在治学、做人方面的“传道”职责。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学风去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从严治教,对少数不认真备课和讲课,甚至放弃原则,透露、泄露考题,对学生作弊现象熟视无睹,不管不问,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应按《教师法》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不搞“下不为例”。同时学校也应解决好教师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从事科学研究解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和督促管理作用,尽量减少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3 加强制度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既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充分发挥现有奖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端正考风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考风是学风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高校要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做到“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试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实践证明,没有好的考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如果不对作弊这一现象迅速予以制止,就是对多数学生的不公正,会挫伤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在保证出题阅卷的公正性和考场秩序的严肃性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做好考试工作。另外,也应注意改革考试方法,积极探索既有利于考风好转,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方法。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载体

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和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支持、指导学生各类社团文化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知识竞赛、学生科技技能训

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习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争创“ 优良学风班”、“ 优良学风系”活动对学风建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总结吸取教训,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2.5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关键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提高学生思想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因为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就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要主动关心同学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增强集体凝聚力,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培养班长、学委自觉成为学生、辅导员、授课老师三者之间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学习小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形成“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团支部、学生会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篮、足球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从毕业前的阶段性工作,变为对大学时代的全过程指导。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塑造和完善自己。同时大力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从内心深处焕发出对科学真理的强烈追求。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去大学生供需洽谈会,从而增进对求职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增强其学习动力。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健全学生在学风建设方面的自我管理机制,要让学生通过自律,自觉养成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2.6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根本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针对许多新生的传统思想,认为考上大学后一切可以不

管了,一切有学校、国家包揽下来的错误的传统的意识。自新生入学开始,就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步骤的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新生入学期间,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想法,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意识;组织座谈会,畅谈大学生活,介绍经验,吸取教训。同时给学生讲解学院的有关规定及奖罚制度,使新生一入校就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明确地了解,大学生只有自觉、自强、自立、自制才能成才。教育学生求学要勤,严谨刻苦;增强自律和自制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座谈会、讲座等,特邀请学术专家进行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深入开展热爱专业、自立自强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根本上杜绝思想束缚情况,促使每一位同学树立宏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上一篇:展望未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下一篇:孝家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