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

2024-06-19

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精选15篇)

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1篇

漆黑的夜晚又来临了,偏偏我生活所在的那个小区的电灯好像事先约定好了似的,忽然一齐熄灭了。我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并点燃了家里唯一的一支蜡烛做照明之用。

这支蜡烛只剩下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二。我忧郁地望着它,唯恐这蜡烛带来的光明会过早地消逝。可是它呢?却在热情地燃烧着,把光明慷慨地撒向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窗外吹来了几缕清风,烛光摇曳了几下又站定了,而且似乎比刚才更亮了。在烛光的陪伴下,我连忙坐在书桌前做起当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来。周围静悄悄的,那美丽的烛光就像一把美丽的火炬,默默的燃烧着,它的`身体却一点一点地在熔化……

很快,我把作业做完了。这时,蜡烛也快要燃烧完了,只剩下一小截。我趴在书桌前,深情得望着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腊炬成灰泪始干”。看着蜡烛,我不禁想起了这一句赞美蜡烛的话。小小的蜡烛也许在平常看来并不起眼,但它所做的事情又是多么伟大啊!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总是挺身而出,自始自终都在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发出光芒,为人们驱走黑暗,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直到最后一刻。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人类,却毫无怨言。

这小小的蜡烛不正像那呕心沥血、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师吗?不正像那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吗?不正像那日夜守卫在祖国的边疆,保卫着我们的家园的解放军战士吗?……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具有蜡烛精神的人,我们的祖国才能得以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进,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得以安居乐业!

想到这一切,我的心顿时沸腾起来了!看着烛光摇曳的蜡烛,我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也要做一个具有蜡烛精神的人!”

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2篇

进了教室以后,我才得知,我们要做的礼物的名字是————果冻蜡烛。袁老师叫我们做好,并认真地听和看科学老师做的示范。

科学老师先任选一包彩色颜色的沙子,倒进酒杯里,再把另一种颜色的沙子轻轻地放进,要轻轻的放,不然就会把两种颜色的沙子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就这样以此类推慢慢的放,一层又一层。然后呢再放入装饰品,再倒入蜡,也可以先倒一层蜡之后再放装饰。

科学老师示范完后,老师旁边的一位叔叔帮我们发要用的工具,我拿到工具后就赶紧做起来。

我先把红色的沙子倒进杯子里,再分别把淡蓝色和深蓝色的两种沙子轻轻放入,放完沙子后我叫科学老师帮我倒蜡,蜡倒好了,我用两根发下来的小竹棍碰了碰,没想到竹棍被粘住了!我使劲一拉,发现蜡还是粘在竹棍上,变成了一条细细的长线!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粘在竹棍上的蜡搞定,这时我听到好多同学叫:“哇!这蜡烫死了!”我才知道蜡是滚烫滚烫的,怪不得我一接近蜡就感觉有一股热气呢!

我趁蜡还未凝固,添加了许多装饰:“海星、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彩色的小石子……”

等蜡凝固后就可以插上蜡心了,精美的果冻蜡烛诞生咯!

让教材为话题作文添“生气” 第3篇

关键词:课本,话题作文,写作素材

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便有了命题作文, 从隋唐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 长达1300多年, 虽则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可命题这种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命题作文这位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才结束了他一统天下的权威,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日益活跃, 而话题作文逐步扮演了重要角色, 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话题作文体裁灵活, 题材限制少, 又不过分拘泥于材料, 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 发挥的余地更大, 比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好写。虽如此,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 平时脑袋中积累的课外知识甚少, 在进行写作时, 还是觉得难, 难在没有素材, 无从提炼素材, 好不容易想到一个事例, 却记忆模糊, 像隔墙闻到的美味。于是有的同学就看一些课外的书籍, 意在扩大阅读量, 其实忘了最根本的东西———课本。语文课本是我们高中三年必修教材, 每一篇课文学生至少都读过, 即使是自读课文, 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处理, 每篇文章都至少大体有个印象, 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在授课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累作文材料意识,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素材的活水由此会滚滚而来。所以我们写作时, 也不妨来个“拿来主义”, 从教材中去拿, 运用脑髓去拿, 只要善拿, 一些难以下手的作文, 或许会成为一篇美文, 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如果把话题作文比做一间房子, 那素材便是家具, 而教材则是一个巨大的家具商场, 琳琅满目的家具总有你想要的;教材犹如一座金矿, 若善于提炼, 会给你无尽的宝藏。综观语文教材, 内容广博, 从理想抱负到治国平天下, 从孝道尽忠到持恒讲诚信, 从奉献回报到宽容有原则等无不涉及。

以人教版语文高中课本为例, 可用于写作的话题如下:

一、民族, 国家, 挫折

在《屈原列传》中, 屈原“宁溘死, 葬身江鱼之腹”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不被理解时, 他宁死不屈, 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强性格, 其爱国之心, 光照千秋, 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之士为国家民族大义甘洒热血, 勇往直前。《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表现蔺相如识大体, 顾大局, 先国家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伟大的爱国者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放弃对国君的怨恨, 只身前去说服秦君, 保卫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赞。朱自清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意志, 毅力, 恒心

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 积极的办法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 他的失败够惨的了吧, 他不是卧薪尝胆, 十年积聚, 一朝灭吴, 报了国仇家恨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段话事例概括精当, 结论鲜明, 很符合这一话题。另外司马迁辱苟加身, 却隐忍苟活, 顽强奋斗, 终于写成《史记》, 光照千秋。这则素材也很有说服力。宋代王安石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事, 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他和朋友游一个山洞时,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本来可探得奇景, 却因为一人“不出, 火且尽”而退出, 退出之后, 才发现“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 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这是一个没有毅力的很好的素材啊!

三、亲情, 爱情, 友情

著名作家史铁生, 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的斗士或精神的圣徒, 而是把一个凡人灵与肉真诚的痛苦, 把面对生与死艰难而执着的思考和抉择呈现给我们, 超越了“宿命”的无奈和沮丧, 他写地坛, 是献给伟大母亲的赞歌, 母亲的心胸犹如大海般宽容, 她那坚忍的品质和毫不张扬的爱, 可为慈母典型。李密的《陈情表》入情入理,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他对祖母至孝至亲, 感人肺腑;韩愈痛惜十二郎病逝, 往日生活画面一一浮现眼前, 诉诸文字, 虽是平凡琐事, 但凄切动人。《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为追求坚贞的爱情毅然赴死;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争取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还有置亲情、爱情于不顾的反面形象, 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四、环境, 生存, 自然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两千多年前, 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 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 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他还说过“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都可以用到与本话题相关的作文中去。

五、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反腐倡廉

古之英雄豪杰, 不少就栽在太平享乐之中, 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 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之路, 又怎么会平坦笔直, 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斯以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今天, 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 同样栽在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之中吗?

六、科学态度, 调查研究, 成功秘诀

任何科学的发展或成果, 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这其中浸透了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为了写《物种起源》, 跟随贝格尔号巡洋舰做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 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和采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不经过调查而道听途说, 或瞎指挥, 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乘小舟, 至绝壁下”“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余无, 可乎?”其行为值得赞扬。

七、人才, 成功要素, 素质教育

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他不仅掌握革命理论, 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 应该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 我们从马克思身上, 不是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

推行素质教育, 迫在眉睫,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 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 是病态的苗子, 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 或“曲”, 或“欹”, 或“疏”。改革教育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 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要成功, 要有远大的志向, 还得有真才实学, 最好还要有外物帮助或者良好的机遇, 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的“志、力、物”。

八、说话的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 巧用比喻, 结果皆大欢喜, 齐王愉快接受纳谏, 国家强大, “战胜于朝廷”。李密是前朝遗臣, 拒任当朝的官, 是会让皇帝猜疑的, 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皇帝不但不怪罪, 反而表彰他。触龙在赵太后盛怒之下, 依然敢于去劝说, 居然劝说成功, 何也?此无他, 摆事实, 讲道理, 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 说话的艺术, 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

……

可用来写作的话题太多了, 比如“团结合作、宽容、开阔的胸襟、人格与尊严、学习与恒心、改革与创新”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了, 只要我们对教材学懂并能举一反三, 坚持下去, 就不会为写作文而苦恼了。课文中题材的真实性和大家的熟识程度远高于其他题材, 所以在作文中应用课文远比另辟蹊径稳妥, 而且恰到好处地化用典故、诗词、警句, 还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 更有文采。写文章是考验厚积薄发的功夫, 最容易记起的是课文, 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 我们不能只顾追求“课外的语文”, 更应该重视“身边的语文”, 完美结合, 才能做到文思泉涌, 一挥而就。

参考文献

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4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蜡烛为话题的作文说明文 第5篇

我把眼睛闭着,只听见外婆对外公说:“快去找几根蜡烛来,这孩子怕黑。”说完,我听见了外公的脚步声,过了许久,我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了一个黑影正在点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几根蜡烛都被点亮了。

屋子里亮了起来,我拿着两根蜡烛走到了我自己的房间,我刚刚躺下,外面吹来了一阵风,差一点就把蜡烛给吹灭了,我急忙用手挡住风,我走到窗前,把窗户关上,我又躺在了床上。

此时,我发现了平时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蜡烛,在一些时候,它还是有用的。我在半夜的时候,起来去喝水,我用蜡烛来照亮,点亮蜡烛后,我忽然觉得蜡烛像我的一个防护罩一样,同时我也认为他有一种奉献的精神。点燃自己,照亮了别人。

亲情为话题作文小学 第6篇

爸爸妈妈在我不开心的时候会喊:“猫猫公主,你为什么不开心?你能告诉爸爸妈妈吗?”也许现在回忆起来会觉得很幼稚,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很开心,很快乐。这样美好的梦就破在3月8日的下午5点多的时候——我可爱的弟弟诞生啦。但是我总认为他的出生给我带来无穷的“灾难”。“妈妈,我渴了,你帮我倒杯水吧”,我用稚嫩的声音说着。“宝贝就自己到吧,我看着弟弟呢。”我心想:我从多大点儿,茶壶都拿不动我怎么倒水呀。为什么自从弟弟出世后“灾难”总是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的猫爸爸、猫妈妈到哪里去了?我还是以前那个招爸爸妈妈喜欢的猫猫公主吗?我怎么觉得变不成招财猫了呢?又丑又笨的招财猫。

小学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社会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美在自然,芬芳萋萋,落英缤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美在生活奋斗的激情,成功的喜悦,友情的真挚,亲情的温馨,美在艺术,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瑰丽,美在品德,真诚善良,宽厚正直。

但我说的这个美和上面的那麽多种美不一样,我说的那种美是心灵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他的美高过一切,它能让飞瀑停止,它能让荒地变森林。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看,我急忙挤进去,眼前的一切把我惊呆了,只见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轿车撞在了一起,后面还有一辆面包车也撞上了大卡车,有人在喊:司机在里面那,有人报警,也有人在帮助救人,一个叔叔不顾危险,冲在前面,车被挤的空间特别狭小,叔叔的衣服被刮得都是口子,可是他不顾自己,忙碌中还把手刮破了,大家都在救人,一会儿司机被抢救出来了,乘客被抢救出来了,120救护车赶到,把伤员运上了车,我看见所有参加抢救的人,都是无名英雄,危险面前没有人犹豫,这真的是心灵美的赞歌。回到家里,我和爸爸妈妈说了这件事情,爸爸妈妈都很佩服那位舍己救人的叔叔,要睡觉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的社会真的是好人多呀!

心灵之美是最好的美,希望每个人都多做好事,像心灵美得人学习,让美永驻人间。

蜡烛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8篇

师:同学们, 有一首歌曾经感动我很久很久, 它是我上高中时听到的歌曲, 虽然第一次听得不是很懂, 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因为这首歌从名字到内容总给我一种别样的感觉, 让我觉得它不简单。我猜想它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故事, 事实证明, 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 想听听这首歌吗?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充满期待地附和)

(老师先播放前半部分, 在利用课件展示故事背景信息后, 再播放后半部分, 最后组织学生谈感受, 师生共同提炼出关键词“感动”, 教师板书“感动”。)

师:同学们, 这首歌曲大家耳熟能详, 它就是 (韩红) 的《天亮了》。 (学生轻松回答)

韩红创作出感人的歌曲《天亮了》, 源于她被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细节感动。我们写作文跟歌手搞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有真情, 要有细节。可以这样说:

生活因细节而感动

文章因细节而精彩

(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随后展示教师的感悟语, 让学生齐读一遍, 以加深学生对生活、文章、感动、细节的认识, 起到紧盯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的作用。)

齐读内容: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 还需要一些点缀, 生活也是。生活中有种感动叫做细节, 细节的出现, 点破了生活的寂寞,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冯老师据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仿写

师:同学们, 听了韩红的歌曲, 读完老师仿写的语段, 我想你们内心应该会有一股“感动”的热流在汩汩流淌。我们虽然未必有韩红那样卓越的才华, 但是一定亲身经历或听说过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接下来大家温故下自己的感动, 准备好了就积极主动发言, 请尽量用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那个曾让你感动的故事, 好吗?

生:齐声说“好”。

师:好, 乐晓梅 (化名) 同学。感动16班第一大人物, 相信她会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动。 (全班大笑)

生:我的故事很小, 简约而不简单。 (全班大笑) 故事发生在我和妈妈之间, 就是我读初中是在外地就读的, 因为是住校的缘故, 食堂的饭菜我吃不习惯, 有一次在电话里我就这个事情跟妈妈多抱怨了会儿, 我本没有小题大做的意思, 但是我妈妈却记在心里了。大概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一个包裹, 打开一看才知道是妈妈寄来的, 是一瓶“老干妈”, 这不是一般的“老干妈”, 是妈妈用牛肉加其他佐料精心制作的, 是我食欲不振时的最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 瓶身上还贴了一张小纸条:乖乖女儿, 受苦了!没有什么好东西, 一瓶辣酱, 一次不要吃多了, 免得上火长痘。虽然妈妈的字写得不好, 歪歪扭扭的, 但我觉得妈妈的字在那一刻特别苍劲有力, 完全胜过书圣王羲之, 因为它是用伟大的母爱写就的。谢谢! (全班掌声)

师:一号人物果然不同凡响。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了解到了一位细心的好妈妈, 也对乐晓梅同学的感恩之心多了一份了解。同学们, 乐晓梅同学所讲故事的感动点在哪?细节在哪?

生:老干妈 (辣酱) 、小纸条。

师:对!若没有“小纸条”, 故事的感人度就会大大削减, 正如我们的标题所言:生活因细节而感动。

师:同学们, 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韩红不仅被那个故事感动, 更用行动———创作歌曲来纪念。同学们, 此时此刻若有感动的暖流在你们身上流淌, 我想你们不会无动于衷吧? (学生动笔写, 5分钟过后, 鼓励学生的念出自己的感动, 师生共同点评, 略。)

师:几位同学刚才的习作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对事件细节的叙述还有所欠缺, 这正是我们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不妨来品读一些语段, 从中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例 1.

文段1:

……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 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 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文段2:

……眼睛看着我, 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 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 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 漫上了我的眼, 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 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 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 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 似乎在找寻着什么, 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的影子, 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 我知道, 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学生习作修改前后

例 2.

文段1: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艰难地穿过铁道。

文段2: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家文章修改前后

(老师组织学生寻找差别, 辨明优劣, 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为具体方法:细化动作、延长过程、运用修辞、展开想象。老师板书) 。

师:同学们, 每当我们品读完类似风格的文章或者语段后, 总觉得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究其原因, 我想就是:细节描写不仅传神, 更能传情, 因为传情, 所以动人。

细节描写不仅传神, 更能传情, 因为传情, 所以动人。

生:齐读“细节描写不仅传神, 更能传情。因为传情, 所以动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细化动作, 延长过程, 运用修辞, 展开想象 (最后板书) 怎么做

细节描写不仅传神, 更能传情 (其次板书) 为什么

生活因细节而感动, 文章因细节而精彩 (最先板书) 是什么

(回顾内容,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信其然, 行其然)

师:同学们, 人的一生中, 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忘却, 但有些不起眼的瞬间依然那样清晰, 那样动人。它无需轰轰烈烈的举动, 那平凡的细节足以传递一种细腻的情愫;它也无需华丽的辞藻, 那本色的质朴足以承载一份珍贵的情感。课后请舞动你的笔, 留住那段记忆, 守住那份真情, 它会温暖我们整个人生。谢谢, 下课。

【教学感悟】

方法的传授若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行往往会事半功倍, 否则, 就会收效甚微, 甚至徒劳无益。本文是针对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将作文类型孤立开来、不知融汇变通以及一上写作课就竭尽全力向学生灌输繁杂理论、诸多方法的不良现象, 并结合我县组织的一次高中作文教学大赛 (赛课课题:请结合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求以“感动”为话题设计一堂作文教学课) 而整理的一个文稿。通过此文稿我想浅谈一下以“话题”为载体的“短平快”式作文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话题作文为载体, 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越性: (1) 材料简单、审题难度低、命题简单灵活, 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复杂, 如涉及对材料的审读、明辨、概述等, 也不像命题作文那样局限, 如标题不可更改等 (这里我不谈哪种作文类型重要与不重要这个话题) 。 (2) 便于构建言论自由、气氛活跃的课堂。 (3)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于情于境中授法。“短平快”指的是时间投入少、周期短 (一个知识点或方法能在一两个课时内完成) 、见效快 (学生掌握方法的能力可以当堂形成, 并能有所感悟) , 且文字表述简洁明了,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分点切块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说, 话题作文就像一个音、视频转换器, 能让材料作文中不易“解码”的技法得以顺利“播放”, 便于学生观赏。“短平快”犹如一把操作简单的锁, 便于学生开启。引入话题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相对闲适的心境展开与作文的对话, 从而达到更顺利地走近和走进“短平快”的目的。“短平快”姗姗来迟并未淡化技法在课堂的运用, 恰恰符合“方法的传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行”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由于之前有话题的铺垫, “短平快”就不会显得虚无缥缈, 不会游离学生。总之, “话题”和“短平快”一详一略、一实一虚, 二者要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才能真正让写作技法内化成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话题作文写作技巧之三感 第9篇

【关键词】拟题新颖;巧设凤头;卒章显志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而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命题形式,其内容的开放性和写作的自由度,给了学生更大展现个性特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自由空间,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怎样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拟题新颖,给人以“一见钟情”之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新颖的文题犹如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能调动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给人以“一见钟情”之感。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或提示,选好角度,把话题化大为小,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的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使呆板枯燥的文题变的生动、形象,鲜活有趣。如以“减负”为话题,拟题为《书包减肥记》等。

(2)巧妙的借用或改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或流行语等,会让文题显得深刻而有哲理,含蓄而不落俗套。以“假日”为话题,拟题为《给点阳光就灿烂》、《风景这边独好》等。

(3)人们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根据这一点,在文题中巧妙而含蓄的设置疑点,巧卖关子,能调动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以“幸福”为话题,拟题为《你为什么哭泣》、《一夜无眠》、《幸福的味道》、《美丽的谎言》等。

二、巧设凤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

常言道:“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作文的开头也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

(1)运用修辞是使开头生动形象的最好方法。最常用的是比喻、排比和引用。例如: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童年》)

(2)开头通过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染气氛、设定情境,可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为全文创设出一种情境美。例如:又是落叶时节,片片金黄的树叶幽幽的自枝头飘落,坠入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等待着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感受落叶季节那隐隐的心跳,任思绪在脉络中延伸……(《秋天的记忆》)

(3)开头要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例如:上课时,吴欣打开抽屉,意外地发现了一张不大的纸条,仔细一看,是卡男的字:“想见你,心太急,狂奔拥挤的人群里,多希望下一秒就见到你……这一生只想和你在一起!信还没有读完,她的脸已经红透了。四下里望望,还好,没人看到这尴尬的一幕。《都是歌词惹的祸》

三、卒章显志,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结尾即是文章的结局,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好文章的结尾,它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作品主题得到充分发挥。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1)结尾要照应开头,但它不应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旨的深化,情感的升华。例如: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合作》)

(2)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例如: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广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說,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把爱心带给他人》)

(3)抒情式的结尾和景物描写式的结尾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把微笑带给生活,用微笑去点缀生命。不用再苦苦寻觅快乐,祈求光阴的怜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再将它们贮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当然,话题作文的真功夫不在考场上的灵光一现,还与以下诸多因数有关。其一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处处留心皆文章;其二要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厚积薄发见功底;其三要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其四忌字迹龙飞凤舞等等。相信只要我们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训练,学生话题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第10篇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正在上着一节语文课。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一篇课文。过了一会儿,老师停了下来,问了我们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过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人举手。

我在做着思想斗争:回答吧,答错了又怕同学笑话我;不回答,就失去了这次的机会。最终我还是举手了。老师叫了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回答得很好,还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在想: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不举手,表现的机会不也没了吗?

就在那一刹那间,我发现了最勇敢的自我。

还有一次,老师突然到班里宣布要开联欢会,并且让大家积极准备节目参加。我眉头紧锁,一直思考着参不参加。在班里,我一直是一个很文静的女生,也没有多少朋友,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如果参加,一定会遭来大家的议论的。可我要是参加,正是一个表现的机会,可以使大家重新认识我。我下定决心参加了。

我每天在家刻苦的排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该我上场了,我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表演舞蹈。此刻,我觉得自己犹如一只美丽的孔雀,正在聚精会神地跳着舞。一支舞跳完,大家都给予了赞许的掌声和目光。

刹那间,我发现了最美丽的自我。

小学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第11篇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阳光透过朵朵如棉花一般的云,照射在大地上,我和同学们一同来到足球场上,准备迎接一场激烈的球赛。那天队长让我担当首发队员。比赛前队长问我:“你有把握做好右路的防守吗?”我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球赛开始了,我们班始终占上风,一直围着对手进攻。于是我想:“反正我们班那么厉害,我也不用老站在自己的位置,我要大展身手!”正因为我擅离职守,没有看好自己的位置,让对手钻了空子,踢进了全场唯一的进球。

赛后,队长批评我,我却不以为然,我把失误归咎于偶然。再说杜牧不也说“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吗?下一次我一定可以称霸球场。

第二天上午进行月考,前一天被队长批评的我更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月考的题目并不难,对于我这样的数学尖子来说,120分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我提前30分钟写完全部试题。自信的我认为准确率99%,因此我不再仔细检查,而是利用这30分钟给监考老师画了一张素描。两天后,成绩出来了,数学只有108分。

以清明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12篇

清明节,妈妈带我去给祖姥姥上坟,我们买了水果和点心,妈妈还叠了许多金元宝。

我们踩着松软的土地,一起来到了树林的坟地里。我们把元宝点着,然后又把点心和水果放在了祖姥姥的坟前,然后跪在地上给祖姥姥磕头,让祖姥姥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一等奖空缺”话题冷却为好 第13篇

人们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抱有巨大期待,然而眼看这个奖连续空缺,期待化为焦虑。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到底该如何看待它的空缺?科学家们说,还请大家平心静气,先对历史和现实状况以及科研规律作一番梳理。

空缺是不是“有点多”?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奖励。这个奖的评选和颁发,几十年来经历了从“不定期”到“制度化”的演进过程。首次颁奖是在1957年,当时叫“中科院自然科学奖”;此后30年中,只在1982年和1987年各颁发过一次。

这3次颁奖,共颁出一等奖18项,数量不少;不过结合历史背景看,它们有着明显的“补授”意味,是对多年基础研究成果的集中奖励。

只有当颁奖成为常态,检视“空缺”才有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定期评选始于1989年,起先两年一评,2000年起一年一评。1989年颁发的一等奖为2项,2年后,一等奖首次空缺。

上世纪90年代,一等奖颁发了2次,空缺3次;2000年以来则出现了8次空缺——空缺是不是“有点多”?如果看一看历年获奖情况,结论就会不同: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一等奖总计评选出30项,平均2年多一项;2000年后4次颁出一等奖,有5项成果获奖,也差不多是平均2年多一项。

即使最近这12年的“年度平均获奖数”比以往少,也不能算“异常”。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林群曾多次参与评审重大的科学奖励项目,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收获科研成果也分“大年”、“小年”,重大成果更是如此;总体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势头“一代强过一代”。他指出,国内不少研究正处于即将突破的临界状态,前景可期。

空缺,因为有高高的标杆

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一项成果要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原创性,是对现象、规律的首次发现和阐明;二要有重大科学价值;三要得到广泛承认。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和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院士认为,一等奖成果代表着“想人所未想”的国际领先水平,可能导致教科书重写,至少也要能补充修正教科书上的结论。

林群举例说,1957年30多岁的吴文俊之所以能得一等奖,是因为全球同行公认他的拓扑学研究成果“在数学界闹了场地震”。2000年,吴文俊先生与袁隆平先生一起,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除了白纸黑字的评奖条件,一等奖更因为它熠熠生辉的历史获奖纪录,为后人竖起了高高的标杆:1957年获奖的是华罗庚、钱学森和吴文俊的成果;1982年有李四光、王淦昌、陈景润等大师的成果,还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等卓越的科学成就;1987年,梁思成、刘东生、叶笃正等领衔的11项成果获一等奖,梁思成先生的成就自不待言,后两位先生日后也荣获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张榜单上的,都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百年历史上的最杰出成就,后来评定一等奖,难免要把成果拿在标杆前审视再三。

陈佳洱说,评自然科学一等奖,没有绝对标准。到最后,每位评委都要在“同意”和“不同意”里二选一。那份压力,可想而知。

林群说,一般不到“非奖不可”的地步,评委们不会松口。这种坚持,让不少有实力的成果落到了二等奖——它们距离一等奖也许就只差毫厘。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于”连续让一等奖空缺,代表了中国科学界对前辈、对后生、对历史负责的自持姿态。

从成果到获奖的显著“时差”

这些年来,中国的科研投入连年增加。于是,一等奖连续空缺不免引人发问:基础研究投入的效果到底怎样?

其实,自然科学奖更多是对过去而非当下成果的评价。不仅1957年、1982年、1987年颁出的一等奖主要是“历史回顾”,以后历年的获奖与成果诞生之间依然存在显著“时差”。

中科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表示,基础研究的重要成果,大多要由多年发表的若干篇论文来“连续呈现”,结论更须接受严格验证,这都需要时间。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研究成果,首篇论文当时已发表10多年。他说,一等奖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蒋锡夔院士2002年获一等奖,相关研究始于1980年代初。国内最近一项一等奖于2009年颁给了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它的编撰历时45年,10位主要完成人中有3位在颁奖时已过世。

陈佳洱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长最明显的是最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1986年设立,前20年总经费投入100亿元,而今年一年预计就将投入230亿元。

从高强度投入到出科研成果,再到成果得到完全确认,再到用大奖来给成果一个“评价”,都需要时间,现在还没到时候;而检验高强度科研投入的效果,现在也没到时候。

况且,基础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经费投入不一定成正比。褚君浩说,资金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科学家的思想以及体制土壤——而这些是需要逐步积累或改良的。

各方焦虑“催生”出什么?

改革科研体制的呼声近年不绝于耳,一等奖空缺被热议的一大原因便是它被当成了又一个讨论体制短板的“由头”。我们身边的创新障碍不容回避,值得深入探究,但对“空缺”话题的过度关注,本身也折射出了创新文化的不足。

一位中科院院士认为,一等奖空缺,问题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严重,公众“过度关注”更让他不安。本质上,这与对诺贝尔奖的极度渴望、对院士头衔的盲目崇拜一样,会把科研引向浮躁。

他说,政府发奖本意是精神激励加物质鼓励,但现在获奖被附加了过多含义,对科学家是名利,对与之相关的种种机构是政绩。他担心,各方的焦虑情绪最终会“催生”出名不副实的一等奖。因此他建议空缺话题“冷却为好”。

陈佳洱也认为,基础研究不适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或者说不能靠利益驱动。

林群说,他看到过太多科学家“因为评不到奖而痛苦”,或“被痛苦的评奖拖累”。

在与吴文俊先生共事时,林群曾在吴老办公室见到他写的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两句是“老僧平日无甚事,做天和尚敲天钟”。林群说,吴先生不是说要“混日子”,他强调顺其自然——科学研究本该如此,获奖不可强求。

以清明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14篇

清明节那天,我本来是想去扫墓的,可爸爸说今天漫漫山路不好走,不让我去,就让我和妈妈去做艾糍粑,我们先开始做的时候我觉得很枯燥,因为那艾糍粑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枯燥,然后,我问妈妈:“妈妈,可不可以把这些其做成其它模样?”妈妈点点头。一听到这句话,我高兴极了,我把那绿色的艾搓成一条小泥鳅似的,再把包了馅的揉成一团,再然后,我把那小泥鳅似的压平,最后,把这个粘在一起,一顶“帽子”就出来了。

等我们的糍粑煮好后,我吃了一口我的“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以清明为话题小学作文 第15篇

清明节早上我还在睡,爷爷叫我起床,我起来后看见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烧火,我说:“爷爷里面是什么?”爷爷:“今天是清明节,里面是饭、酒、肉。”奶奶说:“今天我们去扫墓,大家也会去扫墓。”吃完早饭我和家里人去扫墓,在路上我看见有好多人。

到第一个墓前,爷爷叫我把香插到墓前,然后烧一点钱纸,爷爷在割草,我烧钱纸的时候有一点想他,我和爷爷每人磕了三个头。

后来我和爷爷去最后一个墓前,我们也插了香,也割了草……最后我回家的时候摔了一跤,我们很开心!

上一篇:200字情书下一篇:中餐厅七夕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