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韦应物范文

2024-07-23

唐韦应物范文(精选12篇)

唐韦应物 第1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话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唐韦应物 第2篇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别称,韦苏州。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信仰,道教。职

业,诗人。文学家。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

苏州。从肃宗广德二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

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年谱。1岁 玄宗开元25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

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

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

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 第3篇

一、为官的恪尽职守

清人陈沆评韦应物曰:“或谓韦公冲然物外, 寄情吏隐, 本非用世匡主之辈, 未必江湖魏阙之思, 此非知韦者也。”2此大抵就韦应物虽心怀山野, 但却未泯灭为官的责任感而言。朱长文亦云:“唐人贤而慕之, 不敢名, 皆曰韦苏州。”3可见, 韦应物为官的操守为世人称道。且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暗暗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时朱泚盗据长安, 入城劫掠, 德宗避难出走奉天。诗人念及京师变故, 忧心忡忡, 夜夜难以独眠。更让诗人忧心的是, 诗人身为刺史, 但郡内百姓却亡走他乡。黄彻评此诗曰:“余谓有官君子, 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 专事土木, 而视民如雠者, 得无愧此诗乎!”4可谓对诗人这片仁爱之心的高度肯定。韦应物不仅任滁州刺史时如此, 每任职一方都秉持着这种为官态度, 试看刺江州时所作《始至郡》:斯民本乐生, 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 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 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 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风, 得守愧无施。

诗人本以为地理位置优越的江州是一块“斯民本乐生”的乐土, 但却发现州中百姓多有逃亡。不仅如此, 江州还积弊颇多。面对这种困顿局面, 诗人到郡后日日处理公务, 全力为民解困。诗人晚年任职苏州刺史时, 虽身多疾病, 亦是如此, 试看《赠李判官》:食蔬程独守, 饮冰节靡违。决狱兴邦颂, 高文禀天机。宾馆在林表, 望山启西扉。下有千亩田, 泱漭吴土肥。

李判官乃当时浙西观察史判官, 其来苏州巡视, 诗人作诗相赠。诗中描绘了苏州物阜民丰之盛况:苏州土壤肥沃, 耕地千亩;州中百姓安居乐业, 生活太平。苏州能有此繁盛之景, 诗人作为一州之首, 当然功不可没。另外, 诗人为官的赤诚之心也在诗作中坦露:一来诗人勤俭为政, 以蔬食为食;二来诗人“饮冰节靡违”, 即诗人时刻为政务忧心, 不敢稍有懈怠。从此诗可以看出, 诗人心系苏州, 极力履行着身为父母官应尽的责任。

诗人虽勤政爱民, 但诗人自认无理政之才, 常为“政拙”感到惭愧, 试看: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终日愧无政, 与君聊散襟。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于兹省甿俗, 一用劝农桑。

——《登重玄寺阁》

“政拙”“自惭”“愧无政”等语皆表达了诗人的羞愧难当之情。诗人“省甿俗”“劝农桑”, 履行着州县长官的责任, 盼百姓劳有所成。难怪清人乔亿评论诗人:“韦公多恤人之意, 极近元次山。”5且不论诗人在位时, 政绩是否真如他所说这般拙劣, 但至少可见诗人在官任上勤勉为政, 力求造福百姓。

总之, 诗人对政事的勤勉, 对百姓岁收的欣喜, 对“邑有流亡”的痛心, 对“未睹斯民康”的羞愧, 皆著于笔端。从韦应物的诗作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克己奉公、宽仁爱民、尽忠职守的良吏形象。

二、隐逸的希企向往

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诗人的个人经历, 促成了韦应物对隐逸的向往。他一生历任多职, 在其仕宦生涯中, 最为重要的当属三任刺史时期, 但终究只是地方官。处理郡县公务的烦闷、远离朝廷的悲哀, 都让诗人对官职意兴阑珊。而诗人志存高洁的本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让诗人对隐逸的向往更加强烈。

建中三年, 诗人出为滁州刺史。诗人赠友人云:“唯君出尘意, 赏爱似山家” (《郡斋赠王卿》) , 对友人超脱的境界表示向往。空园独游, 诗人自言“谁言恋虎符, 终当还旧丘” (《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燕》) 。公务繁重时, 诗人“责逋甘首免, 岁宴当归田” (《答崔都水》) , 想以归耕来摆脱“官府劳”;郡务清闲时, 诗人又感叹“郡中永无事, 归思徒自盈” (《寄职方刘郎中》) 。“心绝去来缘, 迹断人间事” (《寄恒璨》) 之语更是显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决绝。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一年左右;后出为江州刺史;继而入朝担任左司郎中;不久, 除苏州刺史;后病终。从诗人后期的仕宦经历来看, 诗人所任官职愈来愈高, 但诗人的宦情却日益淡薄。这种淡薄一方面体现在诗人诗作中浓厚的佛禅意味:如“道尊不可屈, 符守岂暇余” (《寄黄刘二尊师》) 、“仿佛谢尘迹, 逍遥舒道心” (《答冯鲁秀才》) 、“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异处” (《晓坐西斋》) 等, 表现出诗人崇佛慕道之后, 更加追求内心的超脱。另一方面, 诗人此时的归隐之志更为强烈:诗人此前慕隐, 只想远离官场、不涉名利, 但此时, 诗人却立志“栖息绝尘侣, 孱钝得自怡” (《郡内闲居》) 。过去诗人受挫于官场, 向往隐居一隅, 多少有些逃避之意。如今, 诗人年近暮年, 历经人世风霜, 对隐逸的唱和则更多出自内心的渴望与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晚年寓居永定精舍, 其时, 诗人家贫无所往, 且“眼暗文字废” (《寓居永定精舍》) , 但诗人仍觉“身闲道心精” (《寓居永定精舍》) , 表现出最终远离朝政是非的庆幸与满足。吴沆《环溪诗话》评诗人“超在尘外”6, 胡震亨《唐音癸签》亦称“左司之一向淡耳”7, 堪称对诗人这片高蹈世俗之致的最好概括。

三、心态的安然恬淡

诗人既追寻尘外之趣, 亦未放弃为官者应尽的责任。所以, 诗人经常在诗作中表露出既困于官职又心向隐逸的情怀, 虽身处尘世而心常清幽的精神特质, 二者融合一体, 形成了诗人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请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南园陪王卿游瞩》:形迹虽拘检, 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 日夕听幽禽。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杂花芳意散, 绿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 相携在幽寻。一酌何为贵, 可以写冲襟。

诗人运用“幽禽”“春景”“绿池”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幽静的山水图画,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清幽的心境。“行迹虽拘检”“几阁文墨暇”等语可见诗人困于案牍之劳, 但诗人“世事澹无心”, 对官场之事淡然处之, 不为俗务所累。所以, 诗人与友人同游南园, 欣赏郡斋的山水美景, 在此中陶冶性情、抒发怀抱。诗人任江州刺史时的诗作《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 亦可作如是观:佳士亦栖息, 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 教化敷里鄽。道妙苟为得, 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 迹岂辞缠牵。

此诗为诗人出外行春于东西林精舍休憩时所作。诗人流连于行春途中的奇妙瑰丽之景, 不禁想栖息自然, 成为一名“绝尘缘”的“佳士”。无奈诗人担负着教化江州百姓之职, 难以辜负朝廷重托。不过, 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怀有自然, 则行迹被俗务牵缠也无妨。诗人于是身居官职又心同所尚, 悠闲自在地在尘世中游荡。诗人的另一诗作《郡内闲居》亦是如此:

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永日一酣寝, 起坐兀无思。长廊独看雨, 众药发幽姿。今夕已云罢, 明晨复如斯。何事能为累, 宠辱要辞。

“竹使符”即刺史符信, “庐山缁”即庐山僧人。“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即谓诗人虽身任刺史官职, 但心早已脱离俗世。诗人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卧眠、思考、处理公务, 但因诗人心有所向, 繁杂的生活亦不能让诗人挂累。诗人内心淡然, 便身处公堂也仿佛置身于山野林泉。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样体现在诗人任职苏州刺史时, 试看:鼕鼕城鼓动, 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 岩光已知曙。……盥漱忻景清, 焚香澄神虑。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易处。

——《晓坐西斋》

似与尘境绝, 萧条斋舍秋。……岂将符守恋, 幸已棲心幽。

——《郡中西斋》

《晓坐西斋》中“林鸦”“柳意”“岩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 “清是超脱世间庸俗氛围的胸襟和趣味, 所以对具体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心境的玩味和投射, 环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8诗人感受到“景清”, 实则是心地澄明的体现。虽仍有公务操劳, 但诗人的道心已不在公门, 而是飘向那高蹈世俗的尘外。此诗中, 郡斋被描绘成一个世外之地, 而又同“符守”等尘物浑然相融,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论, 韦应物虽渴望着远离俗世, 但并未因此放弃吏者的责任意识, 他巧妙地融合“吏”与“隐”的矛盾, 遂身居世网常清净。朱熹曾评诗人曰:“其诗无一字做作, 直是自在, 其气象近道。”9沈德潜亦言:“韦苏州至处, 每在淡然无意, 所谓天籁也。”10所谓“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11, 这种“自在”“近道”“淡然无意”的诗歌风貌正是诗人淡然处世的体现。韦应物虽身处公堂之上, 心却飘离于尘世之外, 幻化为一种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俯仰自得于人世之间。

摘要:吏隐是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做出的融通选择, 代表着隐逸的一种特殊形态。中唐诗人韦应物践履了吏隐的处世之道:虽身任官职但仍追求避世遁俗的精神境界, 以安然恬淡的心态俯仰于尘世之间。本文试着从韦应物的吏隐心态入手, 通过对韦应物吏隐心态的观照与探讨, 以窥探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的复杂心态与自我救赎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韦应物,吏隐,心态

注释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3.

22 .陈沆著.诗比兴笺[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4.

33 .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77.

44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56.

55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122.

66 .吴沆著.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5:28.

77 .胡震亨著.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267.

88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99 .蔡正孙著.诗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63.

1010 .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00.

1111 .叶燮著.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52.注:

韦应物“流丽”诗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韦应物;流丽诗风

李肇《国史补》记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锁居焚香扫地而坐”[1]。这往往让人认为,韦应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在评价韦应物诗歌的时候,历来也总以平淡自然为概括。“朱熹谓‘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晦庵说诗》),方回评其诗为‘淡而自然(《瀛奎律髓》卷八),翁方纲谓其诗‘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洲诗话》卷二),无不以平淡自然作为韦诗的主要风格特征。”[2]而实际上,在古淡自然的诗风之外,韦诗还有流丽的一面。而我以为,韦诗中的流丽是其最具个性化的艺术特色。

一、如何理解“流丽”

说到“丽”,一定是指,诗写的有丽色,有美感。当人把它用作形容词时往往会采用美丽、华丽、绮丽等词语。但是,很少有人用流丽去形容什么。而“流”字,如果组词,一般是“流动”、“流畅”、“流泻”这些词,它们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在其中。因此,当“流”去修饰“丽”的时候,它给人的感觉一定不是死板的,也不是颜色浓重、富丽堂皇的,而应该是一种清灵动感的美。相比“华丽”、“绮丽”,更淡雅一些。

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常被提及的是“古朴冲淡”。譬如以下几句:

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绿荫生昼静,孤花表余春(《游开元精舍》)

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楼中月夜》)

雨歇林光变,塘绿鸟声幽(《月晦忆去年》)

半雨夕阳霏,缘源杂花发(《月溪与幼遐》)

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叉(《答徐秀才》)

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 (《乐燕行》)

实际上,这些句子在冲淡外,更有流丽的一面。韦诗的语言修饰感很强,特别是他的用字,比如“舞艳雪”、“生夏凉”、“吐华月”、“生昼静”等,都是很机巧的。他的用字让人会关注到某个点上,不像王维,让人产生的是对某种意境的遐想。

譬如“流云吐华月”这句。云和月都有修饰词,流云指的云在流动,而且这种云不是一团一簇的,而是狭长而熙攘的,像流水。诗人形容月时,用的是“华”,不是“明”、不是“皓”。明月,是一种很平白的写法,而皓月,突出的是亮;只有华月,除了有柔亮之光外还有华彩之感。人平常看月亮,有的时候它的颜色是浑浊不清的,多色合一的,我想这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感觉。因此,当一首诗的色彩感变强的时候,便可称之为“丽”。此外,他还用了一个特别生动的动词“吐”,这个“吐”字就把流云拟人化了。虽然句子不过五字耳,却很是花了心思的。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与之相比,写法就太直接了,王维用最简单的词汇将意境营造出来,而韦应物,创造的是一个新颖的动画。

再如这首《南园》中的“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如果说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一个近景特写,那么韦诗就是用了长镜头。远远看去,那洁白的水鸟就像雪片一样在水中浮动。其中“泛雪”既写出了水鸟的颜色,又写出了水鸟此刻的状态;诗人写莲花好像披着一块红色的绸缎一样,一个“披”字把莲花写活了,并且“雪”和“红”在颜色上形成了漂亮的搭配。我认为这就是韦诗中的“流丽”,不乏对辞藻的修饰,充满了色彩间的映衬,动感而不艳俗。

二、何以成就“流丽”诗风

叶嘉莹认为,“韦应物是后来才学诗,所以一切都是有意的。小时候的学习,什么都不分,是非黑白善恶好坏都不知道,就那么一股脑的背。可是一旦已经长大,什么都是有意的,学习也是有意的,写作也是有意的。所以韦应物都是有意学陶学谢,于是他的山水田园诗里就有一类像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作品。”[3]

我认为这个“有意的”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说是形成韦诗中流丽一面的动因。为什么他会写出“流丽”的感觉,因为他在写诗时有意为之。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陶渊明的时候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画》)。这是很难做到的,很少有人能够在作诗时不含杂念,作诗不为与别人争高下,不想借此留名千史。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诗人写诗的一种追求,韦应物也不例外。但是若论作诗,不是说有意就不好,就不如无意的,而是每个人的“有意”所呈现出的艺术表达不同。而我以为,韦应物的“有意”就体现在“流丽”这一点上。

韦应物自己很认同“丽”这一点。他在诗中一再用“丽”来称赞别人的诗歌,譬如“‘丽藻颇为工《答韩吏部》),‘为文颇瑰丽(《送云阳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京师》),‘仰答高文丽(《春宵燕万年吉少府中孚南馆》),显然对丽藻表现出一种非常欣赏的态度。”[4]

胡应麟也说:“韦左司是六朝余韵,宋人目为‘流丽者得之”。[5]

六朝诗风追求的是辞藻的华丽和精美,以至于陶渊明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看好。可是韦苏州,他不仅承认词丽的一面,也非常欣赏陶渊明诗中的朴质自然。韦诗中的冲淡质朴其实与“流丽”并不冲突,比较他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便会发现,虽然都着重刻画山水风景,然而韦应物的遣词造句还是多了一分自然和随意。可以说,韦诗的“流丽”是一种建立在词丽之上的,具有圆融感及动态美的诗歌风格,正如苏轼对韦应物的评价是“发纤秾于简古”。

韦应物的诗,古淡之外流丽犹存。流丽是他独特的艺术审美,而古淡其实更像是一种心境。正是因为韦诗中融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艺术风格,才让韦诗在百花齐放的唐诗中,独拥一片芬芳。

参考文献:

[1]《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3.

[2]《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3.

[3]《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人》 叶嘉莹 中华书局,2007:97.

[4]《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11.

唐韦应物 第5篇

鹧鸪(一作韦应物诗)

作者:李峤朝代:唐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露滋不堪栖,使我常夜啼。愿逢云中鹤,衔我向寥廓。

愿作城上乌,一年生九雏。何不旧巢住,枝弱不得去。

韦应物介绍 第6篇

世人往往用“高雅闲淡”来形容韦应物的诗风,其大部分诗作也的确写得气貌高古,冲和平淡。除了他的诗歌之外,我们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字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韦应物墓志 第7篇

墓志首次公开

韦应物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广为流传。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宋代的不少文人常把韦应物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相比,苏东坡甚至讲“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这样一位大诗人,有关他的生平记载却非常少。去年8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在友人处见到四张唐代韦氏家族墓志拓片,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这四张约45厘米见方的墓志出自长安区韦曲东北塬上,于去年年底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说,这批墓志对于了解韦应物的家世、生平,研究韦诗的艺术风格以及中晚唐科举制度、士族婚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专家称这批墓志被称为百年来唐代石刻文献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为此,该馆举办了“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

墓志揭示诗人“身世”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介绍,京兆杜陵韦氏是唐代关中的世家大族,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据《新唐书》记载,韦应物的父亲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但新发现的韦应物墓志则显示,韦应物还有两个兄长。

新出土墓志还带来了另一个疑问。史料记载韦应物有两个儿子。但据韦夫人元苹墓志记载,其后代是“一男两女”。韦应物到底有几个儿子呢?马骥表示,从墓志志文可知,韦妻死于776年,韦应物是791年安葬,中间有15年的时间,可能在此期间韦应物有再婚或纳妾的可能。

新发现的墓志记载,韦应物“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

韦应 物诗歌“原于曹刘”

马骥指出,给韦应物撰写志文的丘丹也是当时一位诗人,两人私交颇深。丘丹在志文中对韦应物作品的记叙和评价为:“所著诗词、议论、铭颂、记序,凡六百余篇行于当时。”“公诗原于曹刘,参于鲍谢,加以变态,意凌丹霄,忽造佳境,别开户牖。”“曹刘”是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二人皆为建安作家中成就最高者。“鲍谢”是指南朝刘宋时期的代表诗人鲍照和谢灵运,二人名列“元嘉三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马骥介绍,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全唐诗》共收韦诗568首(含补遗四首),另《全唐文》仅收韦应物撰《冰赋》一篇。丘丹对韦诗的评价更加难能可贵。

妻子墓志里 首现诗人手迹

据介绍,韦夫人元苹的墓志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的。这不但增加了一篇难得的唐代文献,而且也让后人第一次看到了韦应物的手书。

据墓志志文显示,元苹祖上是南朝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贵族。元苹16岁时嫁给韦应物,去世时仅36岁。志文记载,她病逝在韦应物的官舍,举行葬礼时是在长安城含光门外太平坊临时租借的房子,这也显示出韦应物当时的家境比较清贫。

这篇志文用大段篇幅来表达对夫人怀念之情,其中一些词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由此使人联想到《韦集》卷六中有《伤逝》、《送终》等悼亡诗十几首,感情诚挚感人,某些诗句和志文有相似之处。

志文显示,韦应物去世时,他的儿子韦庆复才15岁。韦庆复此后刻苦攻读入仕,相继做过监察御史里行、河东节度判官等官职,809年7月病逝于当时的渭南县灵岩寺。韦庆复夫人裴棣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才女。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及妻,子,儿媳,墓志铭拓片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撰并书《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2007年8月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墓志为青石材质,长44厘米,宽42厘米。志文计27行,满行27字,共计708字,字体楷书。志石左下角受敲击残去一角,全文残损有十余字,其余字口皆完整如初。同时出土的还有丘丹所纂《韦应物墓志铭》,韦应物嗣子韦庆复的《韦府君墓志》及韦庆复之妻的《闻喜县太君玄堂志》。

此次四方墓志的同时出土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发现,具有极强的轰动效应。因为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讲,墓志所记内容可以修正历史上对韦应物的一些错误评述,包括韦应物一生所任官职的情况及其先辈和子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其生卒年的问题等等,千余年来争议一直很多,史书也没有确切地交代清楚,此志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信息。而从唐代诗文角度来说,史书记载韦应物诗词所传世者甚多,而散文类则仅《千唐志斋藏石》所录韦应物广德元年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令李璀墓志》一篇,而且为其他诸本韦集及《全唐文》所不载。则此韦应物撰并书的《故夫人墓志》就有了非常珍贵的意义。从书法角度看,作为一代才子诗人,韦应物在文坛的名望和才华是世所共认的。他的不少诗篇都是后人耳熟能详,出口称颂,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然而作为有唐一代诗豪,韦应物之前却从无书法流传于世。同样作为大诗人李白、杜牧、贺知章等皆有书法留传至今。所以此次韦应物书法碑刻的出土,乃是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项空白,具有重大的意义。

韦应物,京兆万年县杜陵人(今西安市长安区),因曾官苏州刺史,故后人称其“韦苏州”。他作为唐代大历年间著名诗人,前人论其诗作往往与王维、陶渊明、柳宗元等并称,其出身名门望族,这一点史书与其墓志的记载相差不多,现据墓志可以增补历史记载所缺或纠正史误者有如下几点:

一、在《韦应物墓志》中开篇即曰:“君讳应物,字义博,京兆杜陵人也。”前人凡记述韦应物者,只有其名不见其字,故志文所记应物字义博,为首次出现,可补史书之缺。关于籍贯,志文称其远祖时即“家于杜陵”,韦应物在《故夫人墓志》亦中自称:“有唐京兆韦氏”所以韦应物的籍贯是京兆杜陵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杜陵唐时属京兆万年县,今天都属于西安市长安区。前人所记大多与墓志所记相符,仅宋姚宽在《书葛蘩校韦苏州集后》云:“刺史洛阳人,姓韦氏,字应物…”。此属错误无疑,且后人也已进行纠正。

二、对于韦应物的生卒年代,这是历朝历代中争议最多的,关于其生年,傅璇琮先生认为宋姚宽所推算其生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并不能肯定是准确的生年,当在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可惜的是韦应物墓志中并没有其生年代的确切记载,只是在其《故夫人墓志》中记载有其妻的生年,即开元庚辰年(公元740)生,并于天宝丙申年(公元756年)嫁与韦应物,大历丙辰年(公元776年)去世。韦应物在其《伤逝》诗中云: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傅璇琮先生通过对诗文创作时间的考证认为“结发二十载,显然不可能”,据志文可知韦应物夫妻结发刚好是二十年,故应是傅先生对时间考证的错误,因此《伤逝》等悼亡诗都应当作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其妻去世以后,而非其所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对于韦应物的卒年,史书亦无定论,或曰792年或曰793年,虽然墓志文中亦无记载,但可以据其志文作一推算,《故夫人墓志》中韦应物称其夫人于大历丙辰(公元776年)殁时,有小女年始五岁。在《韦应物志》中邱丹曰其卒时“次女(小女也)未笄,因父之丧同月而逝“,“笄”有两层意思:一指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而未笄,还不到十五岁,若按十五岁计,则韦应物最晚应该是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逝去,《韦应物志》志文称“其遇疾终于官舍…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十一月八日窆于少陵原”,那么韦应物入窆已经是其逝去五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三年五月至贞元四年七月苏州刺史分别为杜佑和孙晟,孙望先生《韦应物事迹考述》据此认为韦应物任苏州刺史应为贞元五年,且贞元二年以后韦应物还有很多赠答友人的诗词可考为佐证,故其贞元二年去世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后来凡称女子许嫁之年曰“及笄”,则可能十七八岁还未出嫁亦曰未笄,若使如此,其小女未笄而逝应该指还未出嫁而逝,那么按志文所记韦应物去世最晚的时间当在贞元七年(公元791年)春夏之前无疑,亦或是贞元六年(公元790年)。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探讨 第8篇

内容摘要:任何一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向和审美追求,这种独特的趣尚和追求,一旦溶于其作品中,便建构成其鲜明的风格。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就是以其独特的清谈、自然、抒情风格“自成一家之体”,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韦应物 山水田园诗 风格 恬淡 自然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为后人留下了550多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战乱、批判权贵、同情民生嫉苦的好诗,也有拟古、歌行不乏千古传诵的名作,而最能代表其典型风格和突出成就的,毕竟还是山水田园诗。任何一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向和审美追求,这种独特的趣尚和追求,一旦溶于其作品中,便建构成其鲜明的风格。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就是以其独特的清谈、自然、抒情风格“自成一家之体”,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一.恬淡——淳美自然

韦应物一生由豪侠公子走向文人学士,由三卫郎做到大州刺史,做官虽不算显达,然官运尚可,总是缓步升迁的,自无迁谪之怨;他做官勤慎爱民,以清廉直正见称,加之生性恬淡,自无躁进之心,更不会刻剥人民而取宠;他对当时社会前景缺乏足够的希望和信心,隐退思想时隐时显。诗如其人,因此,他的诗在古朴隐淡之中,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淡淡的图画,表现了诗人淳美的自然情操。

1.淡而不枯。

试观其《赋得暮雨送李胃》: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离别之情,在历代文人笔下总是显得那样郁闷盘曲,但韦应物却将笔力放在写景上,寓情于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题中的“暮雨”二字,淡淡几笔,勾画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二、三联四句接写江上景色:在沉沉西下的夕阳,傍晚的暮蔼里,伴随着微微小雨,出航的船只慢慢归来,而鸟儿却迟迟不愿离开,远望江面渐黑看不到朋友的远去的船只,只有岸边的浦树永远饱受这里江水的滋养。全诗以“微雨”起,以“散丝”结,淡淡地涂抹,又淡淡地了结,显示韦应物恬淡的特色,因而翁方纲称韦诗“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州诗话》)。

2.溶浓入淡。

韦应物虽身在名利追随的官场,却能清心寡欲、恬淡自远,不为外物所动,他把生活的贫富、官场的沉浮看得很淡。以一种澄沏清莹的胸怀处世,便自然心旷神怡,山水泉林在他的眼前也格外清新可爱。于是韦应物情不自禁地投向了大自然优美的怀抱,去捕捉大自然中各式各样的生机盎然的澹远之美、恬静之美、自然之美,因而产生了一篇篇淳美、恬淡风格的诗篇。

韦应物有一首名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深茂盛的芳草,繁茂葱绿的树木,婉啭鸣叫的黄莺儿和春潮野渡,写得物象鲜明,有声有色,但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又只是那自在漂浮的空空渡船,无人问津的荒郊野渡和那自生自荣的自然之美,意境恬淡宁静而又悠远有味,很好地体现了韦诗“一寄 鲜于简淡之中”(宋濂《宋文宪公全集》)的溶浓入淡的特色。

3.淡而有味。

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风格艳丽清新,但片面追求华丽辞藻;谢眺在新体诗方面也是重辞藻,重声律;到大历诗人,他们是极力推尊“丽藻”的时代美观,韦应物虽也受其影响,但他并没有像大历诸子那样沿谢灵运的路子去片面追求丽藻,而是略去了六朝剪花雕彩、襞积细微的陋习,将这种轻利的笔调揉贯于自己简淡的诗风里,如《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 青莲界,萧条孤兴发。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

此诗旨趣超拔,刻炼精工,得谢灵运精髓。却又能洗削赘语,用极为平常的词语描绘眼前的风景,比大谢诗更为省净。而且诗风清新疏朗、明丽葱倩,又兼得谢眺的风韵。因此朱熹称:“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诗林广记前集》)王世贞云:“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艺苑卮言》)刘履谓:“子厚之工致,乃不若韦苏州之萧散自然。”(《唐诗癸签》)诸家说韦应物无“做作”、“平淡和雅”、“萧散”,便是说其诗在艺术表现上极为自然,语言简洁朴实,不加雕琢。

韦诗这种淡然天成,淡而有味的特色正在于摒弃大历诸子有锻炼而求远的观念,韦应物用他朴实、自然的语言,使山水田园诗天然超妙,结体浑成,形成了悠然淡远、冲和平静、优寡舒缓的意境使其诗内蕴着恬淡的品格——淡而能真、淡而能厚、淡而有韵,这正是其人生境界的诗性表现。

二.写实——淳朴天成

谈到写实,人们往往想到“自然流出,不假安排”,其实,这只是诗歌艺术的外在表现,是那些在表现上自然、淳朴的诗歌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而不是诗人创作的实际。而韦应物的诗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他的诗中没有什么是多余的;也没有向我们隐瞒什么,或者在诗中删除了生活中的什么,他只是从容不迫的告诉我们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1.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有如他生活的实录,使生活中的各方面内容基本上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诗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他在各州理政、视察、宴集、游赏、园艺、访友等生活内容,而且也可以了解到他在外郡时感时、忧民、思亲、念友等真实的心态。如写理郡:“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薄》);写独居斋中:“永日一酣寝,起坐兀无思”(《郡内闲居》);写宴集:“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写交往:“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花径》);写游览:“弄泉朝涉涧,采石也归州”(《游西山》)。但是,无论是宴集游览,还是闲居独处,韦应物总是时时提醒自己为官的责任。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对百姓是关心的,不仅“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而且“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春游南亭》)。

试看《游琅琊山寺》: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鸣驺响幽谷,前旌耀崇冈。青冥台彻寒,绿褥草木香。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物类诚可遣,疲氓终未忘。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现实中的韦应物也融入到诗中,并在诗里展现出来。有琅琊山寺的缘由、经过、景物以及诗人的感受在诗里说得十分明白、具体。“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点明了诗人出游的真正背景,毫不隐讳自己“受命”的身份,不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装扮成纯粹的隐士。未了两句道出了他隐逸的念头,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州之长的职责:“疲氓终未忘”,仕与隐的矛盾如实反映在诗中,因此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

2.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上也有其独特的写实风格。

韦应物笔下的景物皆出自他身边现实中的山水,取景随意、自然,他不像以往诗人那样以一种统摄、凌跨山水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温和、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山水。如:在写月溪泛舟的情景时“岸筱覆回溪,回溪曲如月。沉沉水如绿,寂寂流莺歌。浅石方凌乱,游禽时出没。半雨夕阳霏,缘源朵花发。”(《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这既不是奇异之景,也没有佳句可摘,全然是身边的常景。山川风物作为韦应物仕隐生活的环境,情感活动的背景再现在他的诗中。又譬如《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东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遮。

全篇没有刻意雕琢,真实描写身边平常的景物,显得自然真朴,仿佛眼前便出现一幅杨柳随风飘、青山傍绿水的淡泊清美的画面。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具有的鲜明写实风格,是与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他所生活在中唐时期,前唐盛世潜伏的各种矛盾以“安史之乱”为突破口彻底爆发出来,盛唐由此走向衰落,诗人们面对战乱、争斗、倾轧的现实,再也不能像前辈李白那样热情的高歌“大江东去”。战乱的场面、痛苦的民众、悲凉的心境,真实而迅速地在大历诗歌中浮现出来,现实的内容成为诗人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从大历诗坛写实风气的形成和变化中可以看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写实倾向并不是一个孤立现实,韦诗写实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大历前后的时代特征和诗坛写实风气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4~12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267~356

3.储兆文.一样山水别样心——王维、韦应物山水诗异同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04):25~26

4.蔚华萍.韦应物和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02):26~28

韦应物的诗 第9篇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6、《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

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

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7、《答赵氏生伉》

暂与云林别,忽陪鸳鹭翔。

看山不得去,知尔独相望。

8、《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9、《答重阳》

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

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

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

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

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

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10、《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

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

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

车马平明合,城郭满埃尘。

逢君一相许,岂要平生亲。

入仕三十载,如何独未伸。

英声久籍籍,台阁多故人。

置酒发清弹,相与乐佳辰。

孤亭得长望,白日下广津。

11、《道晏寺主院》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

12、《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13、《登楼》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4、《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5、《调笑》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16、《独游西斋,寄崔主簿》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17、《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18、《对残灯》

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

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19、《对春雪》

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

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

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

20、《对雪赠徐秀才》

靡靡寒欲收,霭霭阴还结。

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

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

韦应物《题石桥》 第10篇

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

在艺术上,他效法陶渊明,也受过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自然淡远的艺术特色。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幽居》翻译 第11篇

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

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

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

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

唐韦应物 第12篇

【关键词】韦应物;诗歌;风格

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上,最诱人的莫过于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而伟大的艺术探求者往往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去创造独特的风格。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达到的新高度。所谓冲淡,就是平和、淡泊。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写出冲淡的作品。

冲淡含有闲逸、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用淡泊的形式表现出来。冲淡平和,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和接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或者佛寺,早已习惯那种较少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时常显得闲适而恬淡,空旷而平和。韦应物诗歌的这种特点随处可见。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处境移情于自然物,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此时,诗人迫求的是忘我,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冲淡。

韦诗的冲淡不仅表现为对一种空灵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这才是冲淡的根源。诗人的思虑屡经生活激流的冲刷,已经磨尽了一切棱角和激情,不追求荣华,诗人往往以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人生。不管外界发生多大波折,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

所以,韋诗风格的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淡然气韵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心灵的平静、情感的柔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

韦应物诗歌风格的形成,是他曲折生活经历、思想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在韦应物身上,中唐诗人特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都有充分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独特性表现在他对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上。但这种矛盾心态最终达到平衡,创作出具有冲淡诗风的诗歌与诗人受禅宗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

诗人处于中唐各种矛盾斗争的漩涡中。生活困顿、政治失意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敏感多情的诗人更倾向于安定、祥和的生存氛围,他们要寻觅的是安顿心灵的清静世界。怎样才能可以解脱精神烦恼与痛苦,又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可保持节操而不会招致祸患?中唐以来,道教的衰败使得神奇富丽的仙境远离了苦难中的诗人,而禅宗却应运而生。对诗人来说,离相定心、凝神静思的禅定功夫与诗人的创作心理状态相吻合。禅悦的境界,往往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感悟来实现,从而达到超越功利的主客观浑然一体的状态和对一切愿望、欲求淡化的心理。这种淡泊深微的心境已与诗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北青萝》)的渴望相契合。

首先,禅宗的熏陶使韦的生活有别于一般诗人,“山花夹径幽,古瓮生苔涩。胡床理事徐,五琴承露湿。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人。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花径)这是韦独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世俗的喧闹与枯噪,诗人可以沉浸在虚静的状态中。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进行真正的艺术构思。而这种虚静、平和的氛围恰恰又是形成韦诗冲淡风格的关键。韦应物对山水自然格外关注,诗人真诚地拥抱自然。“行迹虽物检,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日夕听幽禽”(南园陪王卿游瞩)韦应物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山水中徜徉。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用心体悟大自然的一切。

“唯有源头活水来”,韦应物诗歌的冲淡平和继承了魏晋文人的优秀传统。魏晋文人不染尘俗,同封建权贵作斗争的精神,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的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是冲淡的开山祖,“开千古平淡之宗”。他在《饮酒诗》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意味着他的无限情思是融于淡泊之中的。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韦应物,在学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韦应物的冲淡还深受魏晋文人艺术风尚的影响。魏晋时,士大夫知识分子对玄言诗早感兴味索然,便另辟蹊径,从山水中寻找寄托。他们经常出没于名山古刹之中,遨游于茂林修竹之间,时有所感遂赋之以诗,而冲淡一格亦溢于笔端。它显示的是自然界的冲和清淡的色彩及诗人悠远的心境。如他的“通巡曙云薄,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写春天的原野,风和日丽,满目新翠。雨过天晴,万物竞长,空气清新。

韦应物的诗歌总体上给人一种冲淡平和的感觉,就像一阵微风吹过在水面上荡起的小小涟漪,让人回味无穷。韦应物诗歌的淡不是那种淡而无味,而是那种“繁华落尽见淳真”的淡。这种“冲淡”之风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可谓深远。

参考文献:

[1]郜林涛.喧静两皆禅——小议韦苏州之禅[J].名作欣赏,2005(8).

上一篇:描写满足作文700字下一篇:六年级以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主题的作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