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2024-07-14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精选6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1篇

必修(Ⅰ)综合作业(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242年,列国聘问盟会450次,鲁君朝周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问题是()A.分封制破坏 B.宗法制崩溃 C.郡县制形成 D.世官制瓦解 答案:A 解析:题干涉及周王、鲁君、鲁大夫,这体现了分封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周天子仅仅被拜见4次,而之后相约盟会居然高达数百次,说明了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分封制的崩溃,故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血缘关系,因此没有涉及宗法制,故B错误;由题干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郡县制并未普遍存在,故C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任命问题,因而无法看出世官制的瓦解,故D错误。

2.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做出该决议的雅典城邦机构应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A正确;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故B错误;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故C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军事机构,故D错误。

3.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C 解析:“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指中国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应选C。

4.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2132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D正确。

5.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D 解析:《南京条约》规定开埠通商,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都适应了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D正确。

6.下图是一幅有关美国政治体制的漫画。此漫画的寓意是()

A.邦联政府是软弱无能政府 B.权力制衡保障了民主自由 C.分权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 D.美国政体是个丑陋的怪物 答案:C 解析:由漫画中“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间的相互指责,可以看出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

7.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近平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①②正确;习近平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③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④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

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A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故B错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正确;三个领导阶级不同,革命对象也不同,故D错误。

9.马克思说:“英勇的3月18日运动是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曙光。”“曙光”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C.工人运动的兴起

D.实现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3月18日”“解放”“伟大的社会革命”等信息,可判断马克思所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曙光”就是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故选B。

10.回归15年,澳门与内地关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走向互助共赢„„如今,澳门与内地的灵魂已经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下列关于澳门回归的说法错误的是()A.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

B.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最早成功实践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D.开创了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答案:B 1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 答案:C 解析:从周恩来说的话中可以得出我们跟苏联在战略上联合,在战术上独立,这说明我们并不是完全倒向苏联,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答案选择C。

12.漫画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A.杜鲁门主义 B.古巴导弹危机 C.马歇尔计划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等西欧国家经济的衰落,而美国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被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 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封建制度(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制度的核心。是。理由:以部落、家族为宗法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由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下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亲疏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其国”等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后两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回答,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回答。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 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必要准备。(言之有理即可)(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联系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回答“准备”。第(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2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巩固贵族统治 D.抑制诸侯势力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意在防范六国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让郡县“筑城”,意在增强郡县防范诸侯王的军事防御能力,巩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

2.“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文中“新的统治形式”指()A.君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民主制 D.联邦制 答案:C 解析: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改革,确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新的统治形式”是指民主制,故选C。

3.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此A符合题意。4.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学生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们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B 解析: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错误;民国政权由于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错误。

6.右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A.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德国统一后的政治漫画,军盔象征着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军盔盖住了德国民众,说明德国的军国主义是凌驾于民意之上的,因此D解释最为全面、准确;题干反映的是统一后的德国政治,故A错误;漫画主要讽刺德国军国主义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而不是保护人民,故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皇帝的权力极大,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7.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材料正反映公社“勤务员”受到公众监督,“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受到制约,具有民主作风,本题选B。

8.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社会主义阵营内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以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选B。

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根本原因在于()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不懂得阶级斗争

D.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其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答案:D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每一种社会发展理论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基本发展状况决定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成熟,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即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其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故选D。

10.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 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故选C。A、B、D说法错误。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材料论述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没有涉及A内容的表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基辛格主张中美之间应该互利、双赢,美国应承认中国的地位,故选D。

1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扶持日本,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故答案为A。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方面的信息,排除B。也没有关于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方面的信息,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世界处于“冷战”时期,没有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皇帝把他们的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这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由临时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三 就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权力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的官职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长官,这反映对皇室内廷干政权力的削弱。第(2)问,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第(3)问,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列举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2)实践:辛亥革命。成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3篇

本单元教学内容复杂, 史实密集, 头绪多, 史与论混合, 教学难度颇大。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阶段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加之经济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 因此教学难度更大。倘若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叙述, 按部就班、一点一滴地施教和学习, 其结果学生仍是学得一塌糊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究, 以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知识目标要求为纲领,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加以论述, 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列表归纳, 系统直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概貌”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教材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发展分别做了大篇幅叙述, 但教材叙述较分散, 学生难以系统把握和对比性地掌握。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的方式, 横向突出要点, 纵向进行比较, 系统直观地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概貌

2.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二、由此及彼, 多角度全方位梳理古代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是课标的另一基本要求,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起源、生产组织、经营方式、技术水平、行业门类、世界地位等方面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教材对这部分知识没有具体文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从而解决问题, 并训练能力。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培育和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 古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3)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 实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脱离农业,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劳动分工不断细密。 (4)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手工工场。 (5) 手工业地域分布广泛,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地域分布重心也发生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广受赞誉。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我国商业起源早, 逐步发展繁荣。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 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 (2)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全面发展。商业发展促使都市、城镇大量兴起。 (4) 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房、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5) 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厚往薄来”。 (6) 古代商人组织历经宗族亲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到地缘组织的发展变化, 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三、由表及里, 全面准确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本单元涉及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而且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因此教学意义重大。对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教学, 应从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等方面由表及里、全面准确地剖析, 最好选择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关于小农经济。 (1) 全面分析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从生产单位、生产结构、生产目的等角度掌握其特点。 (3) 强调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个体农民处境等角度对其进行认识、评价。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1) 分析出现的原因。 (2) 知道出现的时间、地点、部门、标志。 (3) 重点剖析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其他原因:农民贫困, 国内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和影响等。

关于土地兼并现象。 (1) 分析根源———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 (2) 了解表现, 分析影响。 (3) 知道北魏至唐朝前期、明朝等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 (4) 本质上认识: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1) 知道其含义、原因、目的及商鞅最早提出。 (2) 掌握西汉武帝、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措施, 并触类旁通, 概括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措施。 (3) 运用两点论, 从封建社会的早晚期以及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法全面剖析其影响。

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1) 全面剖析实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思想。 (2) 准确把握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3) 运用两点论全面分析其影响。

总之,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捷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我们就会如鱼得水, 灵活驾驭教学内容,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知识点复杂, 头绪零乱, 教学难度颇大。为了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 可以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修技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有效性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了很大变化,识记性的考点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一下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可天马行空,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具等辅助工具,或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知识点过于久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授课难度较大。为此,我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况,有效地将学生求知欲点燃。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声光电像的动态介绍,让学生在兴奋喜悦的情绪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当时的航海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我提问: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个开辟的过程有是怎么样的呢?能否在挂图中标识出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开辟新航路,有什么内在的相同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内容要适当,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自学,并安排足够的自学时间。对于自学的内容要挑选,要科学。过难,学生抗拒。过易,学生无味。过多,学生太累。过少,学生太闲。教师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以练习题进行检测。特别要强调一点,练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点进行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有新鲜感,多样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1)汉初的“无为而治”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其历史地位、身平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故事以及贡献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学案中具体的题目形式多样,即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还有课外延伸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请教老师,从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适当的自学内容,多层次性的题目,实现全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关键,教师指导积极主动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说的就是方法的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人交流。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引导者呢?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必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如,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学习指导以及课后复习指导。

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即《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内容,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成就。课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资料,比如,诗歌产生的原因,《诗经》代表作品等等,让学生去看,形成一个直接的感觉,并且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导学案,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屈原、司马相如等知识点。课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分析题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不同阶段中唐诗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课后,指导学生做达标练习题。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参与其中,少给答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难题的时候,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掌握做题的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担心学生能力不够,更不能够越俎代庖。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设计,题目从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03)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5篇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 第6篇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

问题3: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

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择新的政策。

问题4: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

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用足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问题,改革都是要改变传统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在于主政者,他们的思想决定改革的力度。

故事3: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问题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和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

设计这一问题,是让学生认识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舆论准备,估计学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来自上层,教师应强调这一点,以便认识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坚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会因为一次辩论而一帆风顺。最后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依据。

故事4: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6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20两计算,就是200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20克多一点,(也有说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谁能搬,赏五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20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

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一镒20两、一斤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

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135—前93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356年。变法的起始时间写在板书上。司马迁追记200多年前的事,从时间上说,《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他写这个故事肯定有依据,至于细节是否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学生发言后,这样解释,目的有二:一、变法开始的时间容易让学生记住;二、对史料要看是否是当时人的记载,这是渗透历史重证据的意识。

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119,##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100分呢。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

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帛,指丝织物。还有,因懒惰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再看后一页: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强制到年龄分户,史学家考证,17岁就要另立门户(你们这个年龄),也有说以身高5尺、7尺定年龄,不分户就要多交税。这些都是以农求富的政策。

问题7: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

教材没有说明,估计学生回答不完整。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可以再追问:怎么理解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学生肯定语塞。结合学生的经验启发: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吗?要不要每年缴税?税额多少?结合古代国家强制分摊到土地上的赋税负担,说明土地私有不是现代意义的私有权概念。

统一度、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

新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奖励军

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故事5: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太子违反了什么法令,司马迁没写。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问题8: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上一篇:社区领导班子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工作剖析材料下一篇:2010年监理工程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