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2024-07-26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精选10篇)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1篇

——对广东省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的感想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2010年9月14日到2010年9月16日,我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监狱学会2010监狱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保忠向研讨会代表介绍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研讨会代表参观了广东监狱系统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的示范监狱——广东省女子监狱。

在参观完广东女子监狱,特别是利用研讨会的机会和广东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交流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我们作为内地省份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的配备率、应用系统的数量这些表象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思想上的差距。我不由地想起我目前的老师:中科大洪咸友教授在授课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最核心的价值观,理念决定着发展的方向。而在南粤大地上,广东监狱人能够取得比其他兄弟省份更大的成绩,我想最核心的是他们在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创新的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这种创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监狱系统创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观念上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向外取经。广东监狱系统除了积极参加中国监狱学会的各项理论研究活动外,还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狱管理机关合作,定期举办理论研讨会、双向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国际上目前较为先进的监狱管理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也能激励更多的监狱工作者参与到理论研究。例如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纪委书记滕春誉撰写的论文《尝试如果将“科技覆盖”转化为“科技替代”,切实为监狱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了将信息化等科技手段作为监狱管理和安防的主要支撑手段,实现监狱工作的全信息化,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狱全面应用做了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在信息化建设上,广东监狱局打破传统观念,主动走出去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建“数字化监狱重点实验室”,研究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安防技术,在惠州监狱等新改建监狱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很多都是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同研发完成的。其先进程度和实用性远比由软件公司定制的应用系统高。

第二,广东监狱系统这种创新理念还体现在监狱信息化建设实践上,在新建监狱上在信息化建设上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上,敢于创新,适当超前建设。像我们此次

参观的广东省女子监狱是2003年建成使用的,但是直到现在各项设备仍不显落后甚至可以说是先进,例如监狱在建成之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为日后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并在各个监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直饮水系统等先进设施,劳动现场和监舍都建有专门的监控室。而去年投入使用的惠州监狱,在建成不久就被列为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其信息化程度之高为国内之最:目前惠州监狱完成信息点1160个,监控点1104个,对讲监听473个,报警信息点392个,门禁读卡器279个。这些信息安防设备在监管安全上的作用非常大,真正做到了让罪犯插翅也难飞,即使出现自杀、自伤等狱内案件时,监控录像也可以对全过程一览无余,及时报警、取证。更重要的是高水准建设标准可以保证长时间内不会被淘汰,避免了今后重复建设。

在罪犯管理上也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应用,据广东同行介绍,正在逐步推广的积分考核应用系统就对各种加扣分事由和对应条款作了严格的关联限制,真正做到了积分考核的一致性,有效地避免人情分和处罚不公的现象。我们在女子监狱所属某监区看到,监区罪犯餐厅(会议室)安装了一个LED电子屏,不断滚动罪犯的积分考核情况和专门岗位罪犯使用情况,罪犯活动室还设置了查询机,充分体现了狱务公开。

第三,除了信息化建设外,广东监狱系统在监狱基层基础建设的其他方面上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的理念,例如监狱监区二级管理就是广东省第一个实施,在别的省份还在试点之时,广东省已经全面推行完成了。我们参观的广东女子监狱占地不大,其生产区域非常小,据陪同的女子监狱领导介绍,他们的车间没有仓库,当天的货当天运完,实现了零库存管理。在罪犯改造中坚持“首要标准”,全面推广5+1+1的制度,并在每个监舍都设置图书室供罪犯文化学习。

广东省女子监狱基层民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面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同参会的广东省武江监狱政治处徐主任介绍,广东监狱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基层民警执法制度,民警执法也日趋规范。

广东监狱系统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于我们安徽监狱系统是有很大启示的,广东监狱系统在财力上的确是远比我们强,但是决定我们行动的还是理念。最明显的例子,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在理工类的研发水平和资源在国内公认是顶尖的,和省监狱局在培训教学上也有一定合作;合肥工业大学建有电子政务研究机构,为什么我们没有和高校共同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呢?由此可见我们工作最缺乏的是创新的理念,而不是创新的手段。联系到我们合肥监狱的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广东监狱系统的创新理念。

第一,利用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将新合肥监狱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打造国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监狱。

我们安徽省监狱系统的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最大的优势

就是后发优势。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例如近年来基于RFID(无线射频)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逐步完善,在五年前还是实验室的产物,现在国内已经投入量产;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也逐步推广;而我国自主研发的WAPI标准的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为打造全数字化监狱提供可能,这些技术在目前的监狱中还很少应用。

我们完全可以以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将新的合肥监狱打造为现代信息安防监狱的样本监狱。借助合肥监狱城多个监狱组团的优势,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自主开发一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在建设之初就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引进新技术,避免今后重复建设。

第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贯彻好首要标准。

由于合肥监狱面临布局调整,大的基础建设并不现实,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基层基础工作可以加强,例如民警的执法理念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信息化知识的培训,为将来的高标准数字化监狱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基础,在当前贯彻首要标准的背景下,应考虑适当加大教育改造投入,在每个罪犯监舍建立图书柜,在每个监区安装电教化设备,并严格制定罪犯学习制度,切实保证罪犯“三课”学习时间,把罪犯参加学习的时间和考试成绩作为罪犯减刑假释的硬性标准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监狱安防系统的技术含量,加强监狱监管安全。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监狱基层基础工作水平。所以,作为监狱工作者如何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了解、学习直至在工作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狱工作质量特别是基层基础工作质量,是我们每一个监狱工作者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想最核心的还是建立一套创新的理念和实践体系,这不仅对于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对于监狱其他各项工作同样会有质的提升。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2篇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3日 08:

3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晓刚

江西省共青城市位于鄱阳湖畔,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受资源禀赋等条件的限制,共青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不高,属于比较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共青城市按照胡锦涛同志“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走加快发展之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既必须努力加快发展,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近年来,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立足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实际,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抓手,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推动绿色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欠发达地区推动绿色发展,重点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绿色”优势,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青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70%,城市绿化率达57%。近年来,共青城市坚持把创造绿色GDP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决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落户;大力发展新能源、文化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建设了中芬数字生态城、中航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引入“微创”发展理念,依托低丘缓坡的地域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化“创新就是发展”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共青城人发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城精神,实现了共青城从农村城镇到新型城市、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的重大转变。近年来,共青城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动力,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共青城的特殊影响和城市品牌效应,引进了维科锂离子电池、龙泰运动器材等一批重大项目;创新体制机制,每年至少把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3%作为新兴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创新政策举措,出台专项优惠政策,在手机等产业引导上下游企业抱团进入,形成了聚集发展态势。

强化“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理念,走和谐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共青城市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着力改善其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计划,大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2011年实现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比上年增长28%。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性全覆盖。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3篇

在今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忠厚同志代表厅党组对疾控工作提出了“四个融合”,建设“四个中心”和“一个基地”,为省疾控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贯彻这一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 疾控工作突出“四个融合”

按照卫生厅党组的要求,在工作中力争做到“四个融合”,即疾控工作要与政府工作融合;疾控工作要与卫生整体工作融合;疾控工作要与全国省份步伐融合;疾控工作要与卫生部要求融合。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首先要与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局相融合,把疾控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纳入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政府民生规划、人才建设规划、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等各项规划中,要有疾控体系发展的相关内容,在政府工作目标的“大全局”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次,要主动融入不断深化的医改之中,在“大卫生”观念的指导下,落实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力完成好医改各类项目任务,主动作为。把疾控工作与总体卫生工作相融合,体现、落实卫生工作总目标;树立“大疾控”观念,处理好疾控与医疗、监督、应急、农村、社区、妇幼等业务职能关系,协同作战,提升预防医学事业整体水平。

2 突出建设“四个中心、一个基地”

按照卫生厅党组的要求,把建设“四个中心、一个基地”作为努力工作目标之一。“四个中心”即围绕推进全民健康管理,疾控中心要成为区域深化医改公共卫生均等化任务的落实中心;疾控中心要成为区域全民健康教育宣传中心;疾控中心要成为区域疾病防控业务管理中心;疾控中心要成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导中心。“一个基地”既疾控中心要成为区域疾病防控人才的培养基地。

为把省疾控中心打造成为推动全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务的落实中心,深入学习领会医改精神,明晰任务目标。同时,要为公卫服务均等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与业务协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对严重威胁百姓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的监测和防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协助当地政府搞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开发、拓展、推广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尤其要着力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卫服务的差距。

为把省疾控中心打造成全省健康教育的宣传中心,要充分认识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健康教育作为疾控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从一般性、常态化中突出出来,摆上重要位置。重点加强健康教育的专业科室建设,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设备,确保健康教育所需经费,并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要把健康教育打造成防治传染病的强大利器,通过流行病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努力,将传染病资料转化为科普预防信息,由此正面影响社区、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全面提升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先进县(区)创建工作,5年内使省30%的县区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先进县(区)标准;大力开展大众传播,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力争5年内在电视等媒体播放公益广告达百次以上;大力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由原来的73%提高到80%;认真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展主要公共场所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尤其是卫生医疗单位要100%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组建健康教育巡讲团,开展社区讲座。

为把省疾控中心打造成全省疾病防控业务的管理中心,要形成并完善"组织架构清晰、职责分工明确、上下互动、纵横协调、防治结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要将工作中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将适宜基层开展的疾病防控任务交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来做,加强对其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及考核评估。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卫生机构在肝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及心理健康、亚健康干预和防控中的作用,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工作能在城乡得到落实。

为把省疾控中心打造成为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指导中心,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持续完善现有的突发公卫事件预防控制体系。要不断完善省疾病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做到预案体系完整率达到100%;要在保证疫情信息网络畅通、疫情监测真实完整的前提下,不断地扩大信息收集来源,建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机制,开展突发公卫事件的预测、预警,以筛查各种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把发现传染病由偶然变为必然。要适时开展对全省专业人员的综合培训和实战演练,注重打造突发公卫事件处置专业队伍,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反应、准确研判、有效处置。

为把省疾控中心打造成省疾病防控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利用所承担的任务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自身优势,根据疾病防控科技发展的布局,不断在全省培养和储备具有较宽知识面、熟练掌握多种技能、拥有综合能力和在预防医学领域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科教资金的投入,为疾控人才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仅2010年举办全省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专业技能示范培训班二十九期,覆盖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治、艾滋病监测、健康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培训全省各地(市)、县(区)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4 358人次,办理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4 358本。结合全省疾控系统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举办了两期2010年度全省市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来自全省13个地市、62个县疾控中心的77名专业骨干以及中心的29名年轻业务骨干参加培训。这些学员在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 突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履行职责的能力

中心按照医改的要求,依据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和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公共服务上来。由于卫生系统内部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各级管理者自身的思想理念、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与新形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加强对疾控机构和队伍的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综合组织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是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狠下功夫,实行全面的绩效考核,推动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年初,进行了中心内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提出省疾控中心工作全面体现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资本、以疾控工作为主线的宗旨;人事管理体制要从指令性安排干部调整为按工作需求相配套,从以人事管理为目标调整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业务工作从单纯内部管理向统领全省疾控工作业务转变,发挥“四个中心、一个基地”的作用,从围绕项目开展工作向为基层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转变,从以单纯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向兼顾健康教育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等方面转变;改革应有利于提高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有利于增强中心对全省地市疾控中心的调控能力,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疾控队伍的运行机制,有利于调动中心职工的积极性和保持疾控工作稳步向前发展的势头。通过这次改革,职工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性高涨,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疾控预防控制工作中。

4 加强"两个能力"建设,提高整体工作能力。

目前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除日常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防控等任务外,还要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等工作。所以借助医改不断深入的有利契机,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这个载体,全面提高疾控体系和疾控能力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作为中心发展大计,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卫生监测检验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的重要技术保障,对致病菌、有毒有害物质准确检测、疾病流行控制及食品环境卫生质量检测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中心为提高疾病控制能力建设下了大工夫。

中心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省级、厅级重点学科建设,更多给予政策、财力与物力上的支持,为重点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科建设得到健康发展。(1)积极为重点学科充实人才力量。近年来中心先后引进各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分配到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占中心引进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41.38%,充实了学科(专业)队伍;(2)加大培养力度,积极营造学习、研究发展的空间和氛围。(3)注重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学识和能力的提高,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4)为重点学科实验室投入巨资添置了先进的装备用于开展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和从事分子生物学试验的大型仪器设备。近年来,中心购置的万元以上设备265台件,重点学科占有140台件,占总设备的52.83%。

中心还坚持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科学研究,紧紧围绕重大疾病的防治开展各项应用性研究,创新思路,挖掘潜能。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和设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常规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在提高获奖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提高科研课题的含金量上下功夫。

近年来,中心先后通过了国家实验室"双认可"的现场评审和复评审,标志着省疾控中心在实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质量上进入国家先进行列。中心脊髓灰质炎实验室、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以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的考核认证,考核成绩列全国榜首。中心毒理实验室被国家确定为农业添加剂检验检测实验室。中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顺利通过现场评估,国家评估组对工作充分认可。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4篇

虽然时间很短,但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广东省各级妇联先进新颖的工作理念、创新务实的工作方式、敢为人先的工作举措,让我感触深刻。在亲身体验当地妇联工作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亲身体验当地妇联干部激情四射的工作热情,亲身体验当地妇女组织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的同时,也让我倍受启发,从中认识到项目化管理是新时期推动妇女工作发展最有力的手段,是新形势下服务妇女儿童最有效的措施。我把自己几天学习所得归纳总结,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借鉴广东省妇联的成功经验:

一、推动项目社会化,进一步扩大妇联工作覆盖,实现妇联工作转型创新

在广东省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省各级妇联发挥枢纽作用,主动参与,积极承接政府委托,推动妇女儿童类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笼子,使政府资源向妇女儿童倾斜。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孵化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从项目设计、性别视角、财务制度、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集思公益”项目帮助社会组织提档升级。在帮助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能力提升的同时,各级妇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项目链接使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公共社会服务。

从广东省各级妇联的做法可以看到,由社会组织承接项目,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源,放大项目效应,推动服务妇女儿童工作的社会化进程。这是因为妇女儿童类工作项目以公开招标、自主申报、集中评审、竞争择优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接,在得到妇联方面资源的同时,还获得了街道、学校、企业、社区、机关、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带动了社会人才、技术、阵地、资金等各类资源向妇女儿童类项目流动,推动了妇女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队伍、服务阵地、服务组织、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全部实现社会化。妇女工作触角遍布社会不同层面,妇女工作手臂延伸不同领域,妇女工作拓展覆盖不同群体,妇联的角色从直接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间接服务的推动者和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者,实现了从工作理念、模式、载体等方面的转型创新。

二、推动服务专业化,进一步形成妇联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妇女三最问题

从广东省各级妇联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可以看到,在提供公共社会服务时,社会组织在目标策略制定、资源获取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执行管理评估等方面都具有妇联组织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因此,由社会组织来承接工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妇女儿童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社会组织提供的各项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涵盖了妇女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公益等类别,涉及权益维护、家庭服务、关爱特殊妇女群体、儿童成长防护等内容,融合了妇女发展、就业、价值认同、贴息贷款、环境保护等新型社会需求。关注重点从一般的援助关爱拓展到“助人自助”以及女性自身发展,更多地注重社区融合、深层需求、多元参与,更好地聚焦和满足妇女儿童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特殊化。从团队建设上看,不少项目建立了妇干+社工+义工联动的工作团队,甚至还联结了律师、老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专家群,有效解决了妇联工作专职人员少的关键问题,带动了社会专业力量共同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形成了妇联工作合力。从运作模式上看,社会组织采取小组、个案、讲座、调查、陪伴分享、热线、工作坊、外展等社区专业方式,能够策划更多新颖有趣的活动主题,组织更多灵活多变的实施方式,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从而使得各项服务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更能直接地关注妇女的“三最”问题,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解决服务妇女儿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更多的妇女儿童在家门口受惠。

三、推动手段多样化,进一步增强妇联工作活力,有力提高妇联工作实效

广东省妇联工作不拘一格,不固定模式,而是示范带动先行,任务分类指导,鼓励试点创新,对待珠三角地区的妇联组织采取鼓励支持的措施,重在指导这些地区勇于创新,探索经验;对待省内欠发达的地区采取倾斜扶持的举措,重在安排人力资金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得各地(市)妇联工作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工作模式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各具特点、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在组织建设方面,佛山市妇联率先试行将村(社区)妇代会改为妇联,使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妇干队伍更加完善,提高了妇女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好地促进了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在队伍建设方面,顺德区妇联大力发展义工队伍,通过“助人自助”吸收了更多力量充实妇联队伍,增强了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阵地建设方面,中山市将镇(区)一级妇女之家“嵌入”由政府建设的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利用中心的场地形成工作枢纽,将村居、企业、楼宇、工业园区的妇女之家联成网络,在扩大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的同时,也解决了镇(区)妇女之家阵地和持续发展的困境。在工作模式方面,顺德区妇联创新性地将妇女之家注册成为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这一平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调动了妇女之家的积极性,使村(社区)妇女之家空前活跃,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妇女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多样化的工作模式,使困扰和制约妇联工作发展的组织、队伍、阵地建设等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推动了妇联工作更加务实,提高了全社会对妇女发展的关注度和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公益创投”、“网络众筹”这些最新式的、最具时代感的工作手段,不仅扩大了妇女儿童事业的资金来源,培养、锻炼、聚集了一大批懂得经济和市场运作的妇女工作者,使妇联工作队伍更强,工作阵地更牢,工作网络更广,妇联工作充满了无穷的生机、活力与创造力,实现了可持续地创新发展。

学习了广东省妇联的经验,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对下一步推动项目化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一是要抓机遇。抓住当前政府正在试行财政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有利契机,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财政资金向妇女儿童事业倾斜;同时,要大力向一些企业家、爱心人士、基金会、慈善组织宣传“公益创投”等新的投资方式,引导他们把以往的爱心捐赠转化为用于公益事业的创业投资,为妇女儿童类项目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

二是要抓基础。学习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把当前妇联工作中开展较成熟、社会影响力较大、能够常态化进行的一些工作按项目的要求来设计,建立妇女儿童服务类项目库,做好申请政府购买的基础准备。

三是要抓关键。推动项目化的关键还必须要有熟悉妇女儿童服务工作经验、有承接项目能力的社会组织。因此,要积极与民政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当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培育一些与妇女儿童事务相关的团体能够注册成为社会组织,并引导他们主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

四是要抓根本。能否推动项目化运作的根本还在于有一支懂得项目化运作的队伍。因此,要开展培训工作,把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和体制内的妇联干部作为培训的主体,帮助他们树立参与项目化运作和社会服务的理念,拓宽他们参与社会工作的视野,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5篇

要推动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未央经济发展,促进未央社会和谐,实现争创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应坚持好五个理念。

一、坚持高标准理念

目前,未央区已经成为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地铁二号线、铁路北客站、空港服务区、大明宫遗址公园、团结库水环境综合治理、西咸一体化建设等许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使未央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区域形势的新变化,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必须适应区域发展形势,对整体工作高标准定位,准确把握检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服务区委提出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城市新生活示范区目标履行各项检察职能。

坚持高标准理念就是整体检察工作要走在全市检察系统前列,这是逐步形成的西安市新行政中心区地位的要求,是建设城市新生活示范区的要求,也是未央人民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就是衡量我们的工作实绩,不仅要看办理了多少案件、出台了多少管理措施、开展了多少次活动、接待了多少次群众来访,更要看是否化解了矛盾纠纷,理顺了群众情绪,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是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是否满意。同时,要以各项工作的高标准,保证工作实绩高标准的实现,保证执法工作的取得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

二、坚持全面发展理念

检察工作是由不同的职能组成的统一体。因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定检察机关的任务和工作重点,积极履行各项职能,在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把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权,服务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发展理念要体现在各项检察工作中,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保证工作健康发展,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诉讼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检察工作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统筹各项检察工作。即“看家本领”刑事检察要基础牢固,“检察脊梁”自侦工作要挺得更起,各项监督工作要全面发展。其次,要统筹检察事业各项构成要素。即法律监督能力建设、队伍建设、装备技术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促进未央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未央检察事业发展,实现干警个人发展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关键在“人”。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检察干警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和扩大干警在单位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相信、尊重、理解、服务、满足干警中,使检察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实现检察工作稳步、健康、持续发展。让干警在服务社会,推动事业发展中成长进步,满足人生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始终坚持干警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把尊重干警、爱护干警、理解干警、关心干警贯穿于检察工作始终,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干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努力奋斗;要注重提高检察干警的整体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能力建设,强化教育培训,重视岗位练兵,倡导终身学习,全面做好人才工作,培养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领军型专业人才;要不断激发检察干警的工作活力,把检察工作的发展与检察干警的自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检察工作发展中促进检察干警人生价值的实现,增强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全体干警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要努力营造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鼓励干警干事业、支持干警干成事业、帮助干警干好事业,为干警平等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干警工作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坚持改革创新理念

检察工作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逐步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与相对落后的法律监督能力之间的矛盾,才能探索出实现检察工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相统一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有新举措,才能在实践中对执法活动进行探索和完善,才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检察事业适应未央发展形势。因此,要树立更高标准,明确更高目标,追求更高水平,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培育工作亮点,在服务未央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力争走在全市检察系统的前列。

检察工作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紧紧抓住“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和未央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掌握工作主动权,增强工作前瞻性,把握新时期检察工作客观规律,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和检察工作重点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求新对策,积极探索符合未央检察实际的业务工作、队伍管理和执法保障机制,保证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检察工作创新要体现在培育工作亮点上。围绕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后勤装备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工作标准、质量、方法、效率、效果上进行探索,加强规范化建设,培育工作亮点,推动整体工作发展。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深化执法办案管理机制改革,细化办案工作流程,健全执法质量保障体系和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通过履行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在工作各个环节探索服务未央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步。

五是坚持狠抓落实理念。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抓落实,抓落实是谋求工作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抓好各项检察工作的落实,才能为全区发展大局做好服务工作。抓落实就是抓工作细节,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监督激励机制、政绩考评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干警干实事,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使抓落实真正地抓出水平抓出成效。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6篇

共青团中山区委员会

中山区地处大连市中心繁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两新组织取得了飞快地发展,到两新组织工作的青年人数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区两新组织企业的青年人数已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加强两新组织团的建设,做好两新组织团的工作,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是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团区委非常重视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对两新组织团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区现有两新组织3662个,从业人员6.8万人,35周岁以下青年1.1万人,两新组织建团136个,一些经验和做法受到上级团委的肯定。

一、主要经验做法

(一)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推进团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团区委深入研究和分析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团建工作遇到的新问题,针对辖区两新组织规模、层次差别较大,进城务工青年较多,下岗失业青年和未就业大学生问题突出等工作实际,团区委创新团建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团建工作,统筹抓好传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一手抓服务先导推进团建,一手抓区域联建推进团建,实现了团建工作的新突破。

1、坚持以全方位服务为社区团建“铺路搭桥”。团区委在提高服务能力上用功夫,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两新组织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信赖,为团建工作奠定良好的青年群众基础。一是从服务团员青年入手。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不断扩大同辖区青年的密切联系,积极满足团员青年的政治需求、素质需求和兴趣需求,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交友联谊、社会实践、权益维护等多方面的服务。如青泥洼桥街道街道团工委在社区设立的“好阿姨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葵英街道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人民路街道在大厦中设立的“青年心理援助站”、“单身白领交友联谊沙龙”等,有针对性地为辖区青年提供了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服务。二是从服务“两新”组织发展入手。通过青年中心组织活动、青年企业家论坛和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取得了“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团建工作的支持。通过开展“我与企业共发展”演讲、“学会为人处事、优化工作环境”讲座和“我为企业献一策”谏言等活动,在企业中免费设立“企业图书馆”等工作,促进了“两新”组织文化建设,增强了“两新”组织活力。三是从服务社区建设入手。引导辖区企业青年参与社区扶贫帮困、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社区大学生暑期服务实践活动,既为企业青年和大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区服务的内容,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仅2007年春节前在10家大厦团总支开展的“大厦青年献爱心”活动,一天就为辖区居民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财物;在社区开展的“爱心加油站”和公共设施认养活动,搭建了辖区青年和两新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实现了互促共赢。

2、坚持以区域联建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实现区域大团建格局。团区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服务党建”,积极探索出了一套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以物业带动业主、以社区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建团模式,形成了区域大团建的工作格局。一是实行大厦建团模式。针对大厦中业户单位小而多,团员青年分散的情况,在重点企业中先单独建立团支部,多个重点企

业联合组建大厦团总支,全面吸纳其他企业青年员工参与总支活动,等条件成熟后再在这些企业建立团支部,隶属大厦团总支。辖区先后有万科大厦、成大大厦等12栋商务写字楼宇通过这种模式建立了团组织,其中万科大厦团总支是全市第一家大厦团总支。二是实行物业牵头建团模式。针对商住两用物业和SOHO一族的出现,采取以物业牵头组建团组织的方法,利用管理和服务上的便利条件,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活动。如青泥洼桥街道胜利购物广场以物业牵头建团,覆盖了14万平方米的购物空间内的近千个门店;东方休斯顿酒店团总支覆盖了400多名酒店员工和600多户居民。三是实行属地化社区建团模式。针对团员人数不足3人或条件不成熟、不能单独建立团支部的“两新”组织,按属地原则纳入社区团总支管理范畴。目前,51个社区团总支已将周边近500个个体摊点的千余名团员青年纳入其管理之中。在2006全市基层团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中,51个社区自主选举出由辖区青年居民、进城务工青年和“两新”组织员工组成的支部委员,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身份多元化的团支部领导班子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团组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创新开展活动,不断激发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力

在新形势下,单纯依托单位体制来组织青年的途径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组建的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上各种非政府组织也在与团组织竞争青年。各街道团工委坚持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作为团组织联系青年、团结青年和凝聚青年的有效手段,把区委中心工作与团委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活动形式,使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对青年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1、打造青年活动的新阵地,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坚持以推进青年中心建设发展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把青年中心打造成为青年喜进乐留的活动载体和平台。几年来,先后在8个街道、3个社区、10座大厦建立了21个青年中心,在全市建立了第一家大厦青年中心。

2、适应新形势,传统品牌在创新中发展。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首席青年员工”评选活动。倡导文明竞争、争先创优,引导团员青年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营造了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几年来共有40多个团组织、200多名团员青年受到表彰;在全区企业中开展“首席青年员工”评选活动,不仅使评选出的优秀企业员工得到了更多的提拔和培训机会,同时为辖区青年树立了爱岗敬业的学习榜样。

(三)创新保障机制,不断推动基层团组织取得新发展

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团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团工作连续性、规范性的重要保证。团区委坚持抓根本、打基础,始终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来抓。

1、完善动态管理制度。团区委定期与民政、劳动、计生、经济部门联系,及时掌握辖区常住居民、进城务工人员、青年失业、就业再就业和新增企业等数目的增减情况,使新进居民、进城务工青年、失业青年和新设立企业都能够及时进入团组织服务和管理的网络,实现动态管理。

2、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注重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纳各辖区书店、电影院、网吧、健身中心等商业网点加盟青年中心,以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低廉的价格吸引青年;协调社区“四室一站”和各种社团组织免费向青年开放等。

3、完善“联姻共建”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团总支与“两新”组织团支部的“联姻共建”机制,实现政治和组织优势共用,社区服务共参与,资源优势共享,和谐社区共创。

二、两新组织团建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两新组织有了飞快地发展,大量的青年涌入到这些企业中。回顾这几年的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我们深深感到两新组织团建与传统领域团建有很大区别,工作中存在了不少困难。

1、编制、人员与资金上严重缺乏。从国家“十一五” 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后两新组织必将有更快地发展空间,也将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其中,这对我们各级团组织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思考和要求。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但在全区党建工作渐有成效的情况下,团建步伐却难以有效的跟上,我们感到二者在编制、人员与资金上的差别是其中重要原因。目前我区在非公党建方面除了组织部门外还专门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各街道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协调机构,社区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络站,资金方面区委有党建基金,非公党工委有活动经费。而非公团建方面力量却非常薄弱,团区委只有三个编制,街道、社区各有一人且常常都身兼数职,无任何经费,造成很多工作难以跟上。

2、两新组织企业经营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我区两新组织分布较散,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经营发展很不稳定,团建工作时建时断,连续性较弱,严重制约团建工作。

3、两新组织经营者对团的认识不足制约着团组织的建设。两新组织尤其是一些外资、合资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老板把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在心理上对共青团组织存在顾虑,担心员工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凝聚成为不利于企业管理的因素,因而对在本组织中建立团组织并不热心,再加上团组织不像工会那样在企业中有法定地位,所以能否在企业中建立团组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同意与否,即使建立了团组织,能不能开展活动,开展什么活动,有没有活动阵地,也主要看企业主是否支持,企业主实际上成了团组织建设的制约者。

4、不少团员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两新组织青年人的思想思维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团员青年意识淡薄、组织观念较差,也较大地影响了非公企业团建工作。

三、下一步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建议团市委联合市非公党委、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把 “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全面纳入到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整体规划。意见中最好明确规定:对有条件建立团组织的“两新”组织,要同步设置团的组织机构、同步配备团组织负责人、同步开展团的工作。

2、建议团市委与发改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在制定我市专业特色大厦和科技孵化企业申报标准时,把团建工作纳入考核标准,给团组织一定的投票权。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7篇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财政资金主要是支持文化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支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投资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对于政府不宜直接投资经营的项目,可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文化产业投资、捐赠与赞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性资金等方式进行扶助。对于符合国家认定的高科技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优先安排政府性贷款以及企业用地指标。

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根据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此外,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并对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民营资本投资带动效应,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投资,产生投资的“蝴蝶效应”。例如,承德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由民营资本打造的将军国际健康城、《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热河展演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增强文化产业资金聚合力。基金投资已成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基金投入主体、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龙头作用。基金投资主体可由政府财政、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现阶段,应坚持“政府注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扩大效应,合理配置文化资产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克服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其次,优化基金投资取向。在基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专业优势,将基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降低交易成本,做到投资“专而精”。再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体制以及投资项目法规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风险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8篇

一、以“诚心”的服务理念, 进一步升华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诚心”就是哈公积金档案人用发自内心的, 对人民群众和公积金档案工作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来做好每一项档案服务工作。

档案事业不同于其他领域, 哈公积金档案人职业素养的塑造需要真情实感的融入。公积金档案是在公积金经办业务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与缴存职工群众利益息息相关, 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如果没有这一层面的认识, 档案工作者就很难完全胜任档案管理工作, 更别提档案的服务利用。作为公积金档案的忠实卫士, 中心各级档案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 积极投身于工作、学习与提高中, 不断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 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 掌握档案领域的新规范、新标准和新技能。以领域特有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净化自己、提高自己。

二、以“用心”的服务理念, 进一步优化公积金档案的科学管理

“用心”就是哈公积金档案人以高度的责任感, 全心于公积金档案的科学管理, 为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和创新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档案优质服务的重要前提。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以及统计等常规档案工作环节, 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都决定着档案服务质量的好坏。新形势下, 哈公积金档案人以高度的责任感, 全身心地投身于档案的科学管理中, 以标准的档案库房设施, 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高效的档案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强化档案安全与对外服务的基础。

三、以“贴心”的服务理念, 进一步提升档案利用的服务效果

“贴心”就是哈公积金档案人坚持以精神与行为层面文化理念武装自己, 化被动为主动, 为人民服务提供超值的, 心到心的温暖服务。

档案利用服务是一切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档案的基本用意就是明确一个服务方向, 档案工作的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民生, 服务社会。哈公积金中心在服务谁、提供哪些档案服务、如何服务等方面认真反思, 形成了富有公积金特色的组织文化, 为哈公积金档案人服务民生, 服务社会提供了精神和行为层面的文化引领。在精神层文化理念方面提出了档案工作者的服务使命、核心价值和形象理念;在行为层文化理念方面更加具体地阐述了档案服务在服务质量、服务形象、服务素质、服务纪律以及服务制度等五方面所应遵循的规范。组织文化的注入给档案工作者以明晰的服务态度, 让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化被动为主动,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提供超值、心到心的温暖服务。

四、以“舒心”的服务理念, 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满意度

“舒心”就是哈公积金档案人通过诚心、用心、贴心的服务, 让每位来访查阅档案的职工群众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让他们无比舒心;同时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舒心、快乐。

心情愉悦而有满足感应该成为服务双方在交互中的共同感受。档案服务质量的高低、效果的优劣, 百姓的满意程度就是最好的衡量标准。百姓的需求是简单的, 但却是迫切的, 他们只是想要圆自己的安居梦, 暖心、周到、细致、全面的档案服务所换来的必然是百姓满意的微笑和百姓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同样, “为档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恰似净潭之水沐浴着档案人的心灵, “成就职工家庭的人居梦想”犹如希望之种深埋在档案人的心间, 完成一次服务就如同在使命与梦想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有劳苦、有辛酸、有埋怨但确是幸福的、满足的, 同百姓一样的舒心、快乐。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第9篇

在听取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曲颖的工作汇报后,李鸿忠对省科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科协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国科协“八大”精神,按照“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围绕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在三个方面下工夫,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科技繁荣、成果转化的浓厚氛围,在激发全省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围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李鸿忠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科协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全省各级科协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做好服务。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委常委张昌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等也分别讲话,要求科协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科技支撐。(罗功松 安明山)

洋河新城以六大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第10篇

“要坚持把洋河新城作为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投融资体制、征地拆迁机制、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大力改革创新。”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洋河新城的发展定位,洋河新城上下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以创新驱动来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规划思路,彰显新城特色。以“北进西扩对接中心城市、东拓南延形成区域中心”为目标,坚持生态型、组团式、低密度开发,打造“垂直城市”。对厂区、镇区和新城建设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形成“厂镇城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城市建设,鼓励多元参与。新城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安置小区由政府独立开发;学校、医院等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市政道路、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公园景观等工程由政府主导、属地参与、企业施工、分期付款。商品房、商业综合体由社会资本开发。

创新用地模式,提高利用效率。以大企业为核心,组建酒类发展投资公司和板材加工投资公司,把相关产业集中、统一包装成大项目,争取土地点供指标;关闭砖瓦厂和小型建材厂,实施老镇区土地复垦工程,转化建设用地。整合老镇区小而散的房地产项目,将土地指标用于社会公益项目、主导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创新筹资渠道,拓宽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国有、集体资产,增加洋河新城国有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分别成立城投公司、教育发展投资公司等分公司,增强融资实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创新用人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实施“精兵”策略,坚持“复合型、创新型、奉献型”的用人标准,“一办五局两中心”采取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身份档案制、岗位工资制、末位淘汰制,在不改变干部身份的前提下,做到因岗选人、因事用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上一篇: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下一篇:上期学前班幼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