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

2024-07-09

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精选5篇)

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 第1篇

申请

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本人现就业单位是 江苏 省 泰州市(县),现本人申请实行人、档分离。请将本人的户口、档案派回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

姓名:于兰

学号:2010501029

班级:商日1031

联系方式:***

日期:2013年 4月25日

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 第2篇

校就业指导中心:

本人是山西大学 年 专业(一本/三本/硕士)毕业生,姓名,性别,学号为。

现申请将本人户口、档案派遣回生源所在地: 省(市)市 县(区)教育局。

联系电话:

申请人签名:

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 第3篇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根据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识与评估, 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出发, 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环境、气氛、职位声望、薪资福利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 反映的是通过就业实现的对自身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3】生源地一般是指大学生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或出生常住地, 其中户籍是我国主管户政的职能部门所制作的, 主要用于登记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档案。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 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经历了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期、1958-1978年的严格控制期、1978年来的半开放期三个阶段。该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城乡分策”, 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它是我国居民资源和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经济学的角度,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 这必然会导致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因享有资源和面临发展机遇的不同而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不同, 进而影响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因此, 从生源地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有助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加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方法

(一)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问卷, 共包括问卷条目33条, 其中就业目标期望1条目, 就业行业期望3条目, 就业单位期望14条目, 就业职位的期望6条目, 对就业期望影响因素9条目。在问卷结构的编排中, 前12条目采用封闭式问题形式, 给出备选项由被试选择;剩余21条目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 划分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 依次记为1-5分, 得分越高, 就业期望就越高。

(二) 抽样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按照学校层次及区域位置, 采用分层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随机抽取了邵阳学院、常州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西南大学、郑州大学五所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为被试, 构成了本研究的正式调查样本。对五所本科院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16份, 回收率为80.6%, 其中农村生源地大学生991人, 城市生源地大学生1025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就业目标期望

根据大学生择业时心理动机水平及择业中的自主性状态将就业目标分为五类, 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基本一致,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目标定位 (60.7%/城市;72.1%/农村) (图1) , 这表明不同生源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目标渐趋合理, 这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次性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上, 农村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城市大学生;在可就业可不就业、直接创业、不想就业上, 城市大学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大学生。可能与城乡大学生在成长中所享有的教育资源, 就业中时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上的差异有关。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就业行业期望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就业行业的选择呈现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 (图2) 。整体上看, 行政管理业、金融业和科教文卫业是成为他们首选的三大就业行业, 而对传统的制造行业的选择最低。可见, 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就业单位性质期望

根据单位性质不同, 将就业单位分为五类, 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备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关注, 成为他们首选的就业单位 (26.2%/城市;31.7%/农村) (图3) , 这与大学生对就业行业的选择倾向基本相符合。不过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对待外资企业和科研机构及学校的选择性上出现了差异, 相对外资企业, 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青睐科研机构及学校, 反映出农村大学生更加看重就业单位的稳定、安全、有保障。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就业薪酬期望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就业薪酬的期望偏高, 且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薪酬期望的选择次序并不完全一致 (图4) 。比如农村大学生33.3%的期望工资在2001-3001元, 而城市大学生期望在此水平的人数高达52%;农村大学生37.9%期望工资在3001-4000元, 而城市大学生只有18.9%。这可能与农村大学生经济地位的脆弱性而导致的“补偿性”期望有关。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 就业职业价值期望

整体上看,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自我价值实现与照看家庭兼顾的特点, 但是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职业价值期望上并不一致 (图5) 。城市比农村大学生更重职位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主要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评价职位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农村比城市大学生更看重职位能否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以及其所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 主要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评价职位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六) 就业区域期望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生活舒适度及区域方位将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分为五类 (图6) , 调查显示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期望基本一致, 他们开始将就业区域由一线中心城市 (13.6%-16%) 转向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及中部城市 (65.9%-80.7%) , 其中农村比城市大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另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到西部欠发达城市或小城镇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 (1.4%-11.8%)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七) 制约就业的因素

通过个体访谈, 开放式小样本调查, 并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 最后整理归纳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五大主要因素 (图7) 。经大样本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上,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均认为工作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 排在第一位, 而学业成绩相对不那么重要, 排在第五位。综合素质、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三因素重要性处于工作经验与学业成绩二者之间。这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大学生所面临就业形势的真实情况。不过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择业过程中重工作经验和轻学业成绩的现象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相对统一的完整系统, 本研究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 以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为对象,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 对他们在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性质期望、薪酬期望、就业区域期望以及制约就业因素选择上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期望上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并分别从就业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与差异性、择业价值变化趋势、职业价值观特点、就业区域演变以及制约就业因素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 城乡大学生就业目标渐趋合理, 但在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 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首要的就业目标, 2016名大学生中比例高达60%以上 (图1) 。这一方面说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目标渐趋合理, 另一方面说明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见成效, 这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而且很容易产生系列后续问题。我国学者孙占利研究发现, “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首先对“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产生冲击, 很多大学生匆忙就业, 后由于不喜欢又就匆忙跳槽, 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不爱岗敬业。其次人员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会导致用人单位重复招聘与培训, 增加用人单位成本, 浪费社会资源。最后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不利于人才的健康培养。【4】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千万不要曲解“先就业后择业”的含义, 先就业再择业只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 高校及社会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做好后续工作, 形成长效机制, 科学、系统、持续地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此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农村比城市大学生自主性更低, 表现出更强的就业动机, 就业压力更大, 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的一个结果, 即他们的童年、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以及所获得的就业支持体系等都所有欠缺, 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即城市家庭生源地的毕业生的就业率 (87.7%) 与农村家庭生源地的毕业生就业率 (69.5%) 相差18.2个百分点。【5】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 我们有必要开展针对农村大学生的专项就业援助计划。目前此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他们组织专家对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进行了全面认真地分析和深入细致地研究, 计划将采取多项政策与措施力促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比如教育部提出完善就业政策、落实低保家庭就业补助政策、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开展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就业帮扶、举办农村生源地就业专场等五大举措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6】

(二) 城乡大学生择业观开始由重视社会价值向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方向转变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均呈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取向。首先表现在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重视其社会价值, 比如在就业行业上,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大学生均青睐“行政管理业、金融业、科教文卫业”三大行业 (图2) ;在就业单位上, 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成为他们首选的就业单位 (图3) 。这种选择倾向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因素。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 能做官, 从事领导、管理工作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事情, 从事管理工作不仅比较轻松稳定, 而且还可以给从事者带来很高的社会名誉与地位。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对社会名利地位较好的行业或单位情有独钟, 而对其他则是不屑一顾, 行业歧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其次表现在就业薪酬的期望上注重经济价值取向,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43.2%期望月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之间, 32.5%以上的期望月薪资水平在3000元以上 (图4) ,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薪酬期望偏高, 特别是农村大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可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带来我们国家经济的复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整体上看, 这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是符合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化趋势的。但是它也很容易导致就业时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更明显, 因为他们对薪酬的期望比城市大学生更高, 而对就业行业、单位的社会价值更加看重, 二者的选择性矛盾会也就更加突出。择业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常诱发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首先要对其就业行业选择加以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减少对行业的歧视, 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念, 提高他们对不同行业的接纳度, 扩大就业范围。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引入心理的因素, 从心理健康维护与职业生涯规划两个层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才更有意义与价值。

(三) 城乡大学生就业职位期望呈现自我价值实现与兼顾家庭并重的特点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职位时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履行家庭责任兼顾的特点, 但他们在具体的侧重上稍有不同, 相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家庭因素在自己择业中的重要位置 (图5)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 而城乡家庭环境的不同可能是二者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乔冬研究发现家庭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差异的确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7】。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考虑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尝试学校-家庭联动的方式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因为工作和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两个主要领域, 其和谐与平衡对个人幸福、组织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8】【9】另外, 大学生择业时兼顾家庭的因素也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生源地就业政策”是切实可行的, 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山东省政府在印发的《山东省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中, 明确将回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对当地政府绩效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10】

(四) 城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渐趋理性, 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城市成新宠

北京、广州、上海等中心城市, 因其繁华的经济水平、活跃的政治文化氛围、便利的交通与生活设施, 长期以来是高校毕业生去向最为集中的区域, 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人才竞争激烈而残酷,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不过近年来,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行、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的开放、中西部城市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与生活设施以及人居生活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与提升, 所提供的优惠政策非常多且极具吸引力, 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就业机会增多, 大学生开始将就业地区的关注由一线中心城市转向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及中部城市 (图6) , 这对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也主要是从经济动因、社会动因、价值动因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1-13】可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转移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的, 这也是任何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过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理性分析, 慎重选择, 切忌跟风随流。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环境与自身优势, 正确地进行规划与选择。

另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到西部欠发达城市或小城镇就业的比例较小 (1.4%-11.8%) 。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我们仍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各项政策。

(五) 城乡大学生在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重经验轻学业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

2016名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中有42.6%-45.4%认为工作经验是制约其就业的首要因素, 只有3%-5.4%认为学业成绩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 (图7) 。这种择业过程中重工作经验和轻学业成绩的现象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缺乏一种培养人才逐渐成熟的机制, 主观地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 急功急利地对从未真正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违背了人才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不科学, 过分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就业导向, 促使大学生兼职、兼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大学生把社会兼职放在了学业学习的前面, 致使大学生的学业的荒废, 学无所长, 损害用人单位的长远利益。针对这个问题, 结合就业, 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 比如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 , 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我国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两个类型即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 其中选择性失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生源地视角调查研究发现,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性质期望、薪酬水平期望、就业区域期望以及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 呈现出大学择业中的五大特征: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目标期望;择业价值观开始由重社会价值向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方向转变;就业职位期望呈现自我价值实现与兼顾家庭并重的特点;就业区域期望开始由一线中心城市向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城市转移;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重工作经验轻学业成绩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毕业生回生源地自主择业申请表 第4篇

编号:

学院就业处:

本人系 届 系(部)专业毕业生,姓名,生源所在地: 省 市(县)。现因个人工作需要,申请派回生源所在地自主择业,请批准办理相关手续。

特此申请。

回生源地就业申请表 第5篇

校应届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及就业手续 职业规划 +关注(822) 作者:阿邦网帮手于颖

相关标签:报到手续 生源地 就业手续 汤梦娟高校应届毕业生未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自愿回生源地继续寻求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办理毕业手续(领取报到证及档案户籍迁转)的具体流程有哪些?应届生回生源地后,在择业期内实现就业时,该如何办理就业手续呢?

上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700字下一篇: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