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24-08-18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选14篇)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篇

读书笔记

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集《马来狂人》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一封短短二十页的信,向她爱慕一生忠贞一生的男人,述说一段不为其所知的爱情。

读罢全文,我想我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来理解这篇小说。譬如陌生女人道德方面的议论,批判那个对以女性为玩弄对象的资产阶级社会,对于陌生女人的同情等等。在我看来,这个女人爱了他、守候了他一生的女人,如此默默无闻、却同时在别人看来惊天动地的举动,最后却被冠上了“陌生”这一冰冷而又无情的词眼,实在叫人痛心啊!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八岁的少女,那个二十六岁的女人,她们,对于他来说,只是人生中的几次过客,只是他长长的一生中的那么无足轻重的几天。而他,对于她,那几次相逢,却构成了她的一生。好像,她的一生,只为这几天而活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人世间的痴情莫过于此。有时候,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天荒地老。他眼里,这人生中的匆匆过客,给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快活和享受,但是他留下的却使一个女人用尽她的一生来期待和 与守候。他知道吗?每一个萍水相逢,都是她日思夜想、翘首期盼的。甚至于她做了这样的那样的暗示,可是每次她都是抱憾而去,她多么希望自己能被他认出,认出自己就是那个十三岁的妙龄少女,天天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努力为他改变的那个痴情少女。他知道吗?他不知道。所以,所以他才会那么践踏一个女人的内心和尊严。当他在她的暖手筒里塞了两大卷的纸币的时候,却不知道眼前的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在夜总会上萍水相逢的女子,曾用着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深爱着这个付自己钱的男子。她在他的眼里,真的不过是人生的一次萍水相逢罢了。真的很难想象,他究竟有多少次的萍水相逢啊。

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不得不又联想到我自己,也不仅仅是我自己,应该说是我们这代人。太多的糟粕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身为一个所谓的90后,我们所承受的、所接受的远远超乎意料。现在的十六七岁,以不同以往,懂得了许多许多。我想也是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副作用吧。而我们没有选择权,因为我们不是游戏的主角。但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我们也会自我控制和筛选,哪部分应该接受,哪部分应该拒而远之。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传统的女孩,思想有时还老成了一些。对于我们这些青春期的朦胧阶段,或许已经有一些能力分辨好坏了,但是毕竟涉世未深,不能轻易地就相信了别人的谎言和誓言。谎言与誓言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说的人当真,一个听的人当真。对于未成年的我们来说,一切都是过客。现在最多算个试水阶段,但是一旦走错,将举步维艰。而对于成年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了理性,有了更为别扭的敏感,有了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所以他们在判断上也更为敏锐。所以在读这小说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千万别被自己所谓的感性蒙蔽了双眼,搅乱了心智。

跳出我的联想,再回到小说的本质。无尽唏嘘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美好的情感总是一再

二、再而三的打动着我的心„„

有时候我想,爱上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他付出一切吗?真的值得为他付出一切吗?可以不管他的过去,他的未来,爱,只是为爱着。付出,而不计较得到多少?这样的情感,真的还存在吗?

生活总比那些偶像剧的口味要重得多。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2篇

十三岁时对男主一见钟情,直到她搬家也一直没有告诉过他;她攒够了钱回去“偶遇”他,和他有了一夜的感情,他又以出差的理由离开;她默默地为他生下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的生活委身于他人,再次与他相遇时他却根本没有认出他。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爱着他,同时又隐瞒着这份爱,直到孩子病重身亡才写信告诉他所有的真相。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这周又读了一遍。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悲情,还会觉得女主很傻。“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所以即使她怀上了他的孩子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让孩子过上贵族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也不向他要钱。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女主这样做根本就不值得,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但几年过后的现在,见过了身边人的分分合合,听过了很多别人的故事,慢慢开始理解了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的爱恨纠缠。就像小说中女主角对男主角一见钟情的场景:“亲爱的,在一刹那接触到你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后,我就明白,我已经完全属于你了。”“我以为,你眼中的柔情蜜意只是针对我一个人的。就在这一瞬间,我内心的热情全被点燃了。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成熟了,变成一个完全属于你的女人。”现在再读这本书,反而觉得很羡慕女主身上那种跨越时代的坚韧和勇敢,因为很难想象有人能这样地去爱另一个人,所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格外感动。

我一直觉得,爱一个人是一种能力。有的人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没有爱人的能力比如我,我总觉得我爱自己更多一些。可是当读到女主角说的:“我仿佛是你口袋里的怀表,绷紧着发条,而你却感觉不到。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一分一秒,为你计算时间,带着沉默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你可能只会匆匆地瞥它一眼。”我还是会觉得很感动,好像自己在一瞬间就感受到了爱情。

记得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整本书里最让我泪目的就是这句:“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看完觉得心里很难受,释怀是避免痛苦的出路,但爱情偏偏不易释怀。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3篇

一.创意写作

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 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 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 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框架叙事 (frame narrative)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 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 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 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 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 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 她初遇男人的刹那, 两人有短暂的结合, 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 甚至流落风尘, 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 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读完信的男人, 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神色, 只是“悚然一惊”, “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2]。这是小说的基本框架。其中嵌入的故事是这位陌生女人写的这封厚厚的信。她以最诚挚的感情讲述了她与作家R先生的三次相逢, 加起来只有三年四夜的相处, 但是却是这个女人视为一辈子的短暂一生的故事。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这使得整个叙事文本建立在“我”的视野基础上, 不仅以视听在感知世界, 而且以心灵来感受世界。透过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 叙事进入了心理世界层面。它翻开了人物的潜意识, 兴致勃勃地窥探着人物心理的颤动。一种散发着弗洛伊德味道的内视角的采用, 把一个熟悉的故事翻过一面进行别开生面的仔细审视, 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理小说的文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由“我”来讲述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 又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在“我”的娓娓叙述中, 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我们用“我”的眼睛去看, 用“我”的感受去感受, 追随着“我”的心路旅程在向故事的结尾前进。通过“陌生女人”的主观视角, 我们能窥见她敏感、柔弱, 又充满爱的激情与坚强等等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就具有这种双重艺术效果:一方面, 听者跟叙述者进入故事, 感受真实, 由于叙述者的引导作用和人物现实的在场性, 听者就会把感情向叙述者身上倾诉, 同时也向人物倾诉;另一方面, 由于叙述者的时空作用, 听者又随时可以回到自我的时空从而制造超然的优越感, 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3]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通过一抹素笺了解到一个痴情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她的失望, 时而如梦中呓语, 时而如暴雨急泻, 如一曲凄凉、哀怨、忧伤的乐曲。其语言深挚感人令高尔基都为之动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以书信体叙述故事。哈代 (ThomasHardy) 曾在早年对书信体作了这样的评述:“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 (姑且不论其缺点) 是, 听到一方的话之后, 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 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4]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书信体的特点。采用即时倒叙的形式, 把事情完整地展现在收信人面前, 作家R先生是读信者, 我们读者也是, 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能够与读者更加亲近的温暖基调。同时, 书信可重复阅读的特征, 经过反复多次的与写信人进行沟通, 感受写信人在回述时的即时评论, 更能深入其内心世界, 感受其情感之深切。我们正是在陌生女人凄婉的叙述中, 被她感动, 为她感伤。作品采用书信体加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为女主人公吐露肺腑、倾诉衷情提供了最佳方式, 它更易于接近心理的真实, 有利于作者直接将读者带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封绝命笔式的情书中, 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爱情圣人至诚至真的情感与忠贞, 它犹如一部凄婉动人的乐曲, 娓娓诉说着她的激情、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和她的颓丧。小说中在段落句首不断重现的句子:“我的儿子昨天死了……”[5]犹如乐曲中凄切、哀婉的乐段反复传导出一种无限忧伤的悲剧情韵。采用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 真挚的柔情和惊人的坦率融和一体, 塑造了一个受情欲、性欲煎熬, 盲从自己的无意识举动, 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却又至死不悔的集多情、痴情、愚顽性格为一身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

二.结局设置

作品的结局是富有叙事特色的。陌生女人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向R先生倾诉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种像似吐露秘密一般的叙述, 在最后的叙述中也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结局。作品的结局既是一个结局, 又不是一个结局, 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结局, 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 陌生女人与R先生为读者共同设置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即“开放的”结局。含混、矛盾、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判断性、不可靠性、疑难、断裂、延宕, 这些都是开放的结局所造成的效果。[6]开放性结局在小说中的运用, 引导读者积极投入小说阅读, 也指引读者去猜测作家R先生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 并沉浸在“陌生女人”那悲惋凄美的悲剧结局中, 为她叹息, 为她感伤。“死亡看上去是确定无疑的终结, 但总会留下某位沉思冥想或者困惑不解的尚存者, 某位正在读墓碑上碑文的人。”[7]

茨威格在写作上的态度严谨。他力求作品简洁, 生动。他说:“只有一页页读过去, 情节始终高涨不衰, 一气呵成, 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 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8]小说的结尾描写更是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的目光忽然落到面前书桌上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9]一切都暂时归于沉寂, 我们读者与作家R在掩卷之余, 仿佛聆听了另一个世界吹来的冷风和阵阵幽怨的悲伤心曲, 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感雾霭中发现了那盏随风摇曳的烛光终将幻化为一朵最后的白玫瑰。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在作者的生动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及结局的叙事技巧, 叙事学理论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表达, 因而我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资源丰富的叙事学分析的范本。

参考文献

[1][6]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 汪正龙李永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5][9] (奥)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张玉书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编者著名此言出自于哈代1878年4月的笔记。)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 (美)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4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演出时间:

2013.12.24~2014.1.5

演出地点:

北京国话东方先锋剧场

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意向进行创意改编、再造经典的一次尝试。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原著的柔情与催泪笔法,成就了作家茨威格“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称号。而自诩为“世界上最不了解女人的导演”孟京辉将不怕误读,在原著小说的雏形上背道而驰,将荒诞发挥到极致,讲述陌生女人和W先生“三次做饭与三次交欢”的疯狂爱情。食色性也!剧中每一次的做饭和交欢都是对爱的误导、伤害与折磨,复杂的心理活动随之被放大,象征感尤为强烈。这种背道而驰的距离感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还能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看到生活的残酷真相。

此次黄湘丽单人独技挑大梁,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被彻底激发,独自完成了12首歌的作词作曲以及编曲工作,并将在剧中自弹自唱。对于黄湘丽的音乐创造力,导演孟京辉表现出绝对的信心和高度的赞扬:“她有这个能量来表现自己。你看一下她的眼神就明白了。”作为黄湘丽音乐道路上的恩师,音乐人张玮玮这样评价:“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哪里,是能看到的。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丽丽对自己最好的认证。”

除了音乐天赋尽显,黄湘丽还将在剧中大秀厨艺,七道拿手好菜也会随着剧情的不断升温而出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交织通感将促成这场戏剧的感官盛宴。

在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六年里,黄湘丽先后出演过七部话剧,戏路百变的她塑造了无数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三个橘子的爱情》中的天使女孩,《蝴蝶变形记》中的朋克女郎,《恋爱的犀牛》中的柔美明明,《桃色办公室》中的湖南口吃妹……可以说,每一次的出场,黄湘丽都会令观众眼前一亮。而在即将上演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黄湘丽将分别饰演青涩少女、自渎女青年、未婚妈妈、交际花、女巫、女神经病、变态狂魔等十个角色,百变戏路功力尽显。作为黄湘丽的头号粉丝,导演孟京辉称她为不可多得的百变女郎:“你见过黄湘丽的顶尖表演吗?我为她举手心跳拍案流泪震惊!彻底服了!”

iTALK文化看点

食色性也,这是一个有关于胃和阴道的故事。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原著,世界上最不懂女人的导演孟京辉指导,中国剧坛百变女郎黄湘丽主演,岂能错过?!

即使外面天寒地冻,也要“动手动脚”,走出家门去感受热闹与狂欢吧,说不定你会找到学生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公主的盛宴》

“史上最好吃的舞台剧”

演出时间:2013.12.21~2014.1.18

演出地点: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

票价:500/380/280/180/80

公主得了一种爱“吃”的怪病,为了拯救公主,谁的美味能够打动公主就能招为驸马。顿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厨神汇聚一堂,比“厨”招亲……所展现的厨艺并不是“煎炸蒸煮”,而是杂技、武术、歌剧、戏曲等多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甚至代表着街头流行文化的表演也被搬上了舞台并贯穿全剧。

浪漫中国——理查德·克莱德曼

中国巡演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11

演出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

理查德·克莱德曼自1992年带着钢琴艺术来到中国,便成为大众心中憧憬的“浪漫钢琴王子”。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三十余次到中国进行巡回演出,历经七十余城市,总场次达四百余场。他的音乐不仅影响了一代中国乐迷,更对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克莱德曼钢琴曲所代表的“浪漫、轻松、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

天空之城·久石让与宫崎骏动漫作品视

听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3

演出地点:北京音乐厅

久石让,中国年轻一代的动漫迷们都不陌生:宫崎骏的多部动画电影配乐皆出自他手。一位是日本动画电影的领军人物,另一位则是被誉为“东方威廉姆斯”的日本电影配乐大师,宫崎骏和久石让的作品足以让观众百听不厌。这次音乐会我们将以室内弦乐重奏的形式来完整演绎两位大师的电影音乐作品。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

2014新年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2

演出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经过几次世界大战浩劫之后,1989年得到重新组建,是目前世界上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的权威乐团,也是奥地利政府的驻家乐团,乐团当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演出更是出现数以千计的观众随音乐曲声大跳特跳圆舞曲的壮观景象,致使音乐会变成了舞会,曲终人不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第5篇

你不认识我,甚至我也不认识你,只是偶然读了“你的一封信”,关于你的爱情,关于你的一生。在我的眼里,你是个为爱情疯狂的女人,我既觉得可怜,又有一种敬意。

我感受到你炽热的情感,在新的开始便读到那种热烈的味道。你的灵魂也害怕孤寂,可是却生出这种孤勇,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一个对你一无所知的男人身上,他无法回应你,因为他完全没有记住你,甚至应该说他完全不认识你,仿佛你是居住在另一个空间和时间的人,不会有任何的交集。所以,你炽热的情感注定只能沸腾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生。

我看见你神经质的固执,否则你怎么会在还未见过一个人便埋下爱情的种子?否则你怎么会以为一个小小的黄铜窥视孔便是你张望世界的眼睛?否则你怎么会在离开的那两年用意念困顿自己?否则你怎么会不顾一切回到可以凝望他的城市?否则你怎么心甘情愿甚至是以苛求的姿态与他在一起?否则你怎么会出卖肉体只为了让他与你的孩子生活得干净且奢侈?否则你怎么会放弃爱慕者的求婚,只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由等待一份几乎不可能的召唤?否则你怎么会年复一年,将他的生日当做重大的节日来庆祝,献上一束不署名的白玫瑰?我看见,你把自己当做祭品,甘愿将身心、整个一生奉献给他,并且永远都会原谅他对你的所有陌生和遗忘,不愿意给他一丝责任、牵绊和忧虑,只愿意他想起你的时候,怀着爱情和感激。你说:这是爱情。

你其实比谁都敏感,并且心灵剔透。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双重性格,透过窥探来的信息——举手投足、嬉笑谈话、社交圈子等等,分析出一个完整的他。你是一个适合爱情的女人,但却在你的字里行间,感受这份爱情对你的占有。如果我想说,只是这份爱情不适合你,或许你会用那种轻松的、甜美的、满怀感情的声音告诉我:“不,我的爱情适合我。”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6篇

茨威格传说是一位很了解女性的作家,读他的文章,里面大多的内容都是男女情感,夹杂着各种景物描写,并且内容很精彩,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真的很精彩,但是我读了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马来狂人写的不错,我觉得茨威格真的很了解女生的心里活动,描写的很到位。并且捎带着含蓄之美,很喜欢。

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写的真的超级好,有几个段落仿佛就是我的内心活动,有时候会感觉这封信就是我写给我爱的人,只是我没有那个女生那么执著,那么痴情,那么狂热。对于一个人的喜欢还是理性一点,我想那个陌生的女人多半是因为另一种原因所以让自己无法割舍掉这份爱,如果两个人互不相欠,又有什么理由再见呢,有些人只是匆匆过客,可能都不会再见。还是那些人让你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是怎样的迫不得已,而我也经历过,是滴,终于时间让放下了,偶尔想起,嘴角间再也不会有什么微笑,也不会偷偷的一个人傻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终于我又变成了那个我。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7篇

对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一直只闻其名,未曾真正拜读过他的作品。现在想来,真的是相见恨晚之意油然而生。

来谈本书的第一篇,看完书后又去找了外国黑白影片和中国徐静蕾的电影来看,两部影片都是极大尊重了原著。因为中西表现手法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外国那部影片,把那个年幼的小女孩徘徊辗转的楼道刻画的让人难以释怀,而徐导影片中是从窗户窥见的四合院落。我无法说哪个更好,但是建筑时代地点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认真想来,对故事中那个连姓名也不曾知晓的女孩是有着怜悯之心的,她是个悲剧的人,但这悲你无法搁置归咎到任何其他因素上去。幼时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崇拜敬仰好奇依赖的多重混合,在一栋小小楼内。一个携着众多书与高雅家具搬来的陌生人,会是那个灰白时光中点亮她瞳眸的浓墨重彩。所有眷恋成了理所当然,毕竟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你避不开的,关注满满演化成依恋。若故事在女孩搬家,那夜等在楼道里看着他携其他女性回来是便哑然而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朦胧的情感被时间锋利边缘割伤,在岁月浸润下愈合。这样一段痴痴的恋,是极好的。然而作者却偏偏不放过她,多年后两次重逢,她的离去都是含泪的,因为她从未被记住,哪怕,认出。她眼中那个才情横溢的人是薄情的,或是说不在意的,就在看客都嘘然惋惜时,这个傻姑娘还在死之前念念不忘。

如果故事哑然而止,那是传奇中的现实,可是它继续了,于是便成了现实中的传奇。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书笔记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静下心

★ 一个女人的顺产经历

★ 一个女人的日子散文

★ 脑筋急转弯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

★ 《面包树上的女人》读书笔记

★ 圣诞老人的来信-

★ 一个女人艰辛的路作文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8篇

在浩瀚的时空里遇见一个人需要多久?独自在肉体和精神的轮回里几度徘徊, 才使我终于遇见了他——茨威格, 他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天才, 是一位曾在上个世纪闻名全球, 甚至被载入史册的文学大师, 同时他也是一位灵魂寂寞了一辈子的男人, 在六十岁时他苍凉而忧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这样的遇见也是为了安排让我爱上他, 爱他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爱他狂热而执着的情感;爱他深邃而忧伤的眼神。或许我更应该的是感谢, 感谢他对女性的关爱和动容, 正如高尔基曾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称赞茨威格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 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

与大师的初次相遇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个世纪当这本著作来到中国时, 在一年之内重印了十次, 虽然我无法见证当年文坛里的“茨威格热”是怎样在中国的大地上燃烧, 但是我可以想象甚至是感受到, 这位“陌生女人”是如何深切地感动着每一颗心灵。我身为八零后一代的女性, 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中走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 我无法摆脱的仍然是揪心的感动和无法释怀的感触。只是在感动的背后更多的是让我无法停止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女性就是一群美妙的天使,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 这个世界着实是因为有了这群天使而显得那么的柔美, 只是这群天使中的大多数似乎因为爱情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而坠落于地狱。都说“陌生女人”是一位极端典型的作家塑造出来的极端典型的人物形象,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着。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生活原本就比艺术更为让人无法预料和想象, 所以我认定“陌生女人”就在我们中间, 代表着一群被推入地狱, 虽被囚禁但也一直在挣扎的地狱天使。

1、谁将我们推入地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一开始让人们惊叹的便是女主人公“陌生女人”对男主人公R先生荡气回肠的爱, 爱地凄凉而浓烈, 甚至是爱地干脆到“我爱你与你何干?”。“陌生女人”十三岁时就开始疯狂地爱上了作家R先生, 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春, 她离开了家庭, 拒绝了其他一切追求者,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寻找和R先生在一起的机会。她曾几次献身于他, 并且独自一人在地狱般的贫民医院里生下了他的孩子, 而后为了孩子的成长卖身于有钱人, 最后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然而风流又轻佻的R先生虽与她有几次邂逅和幽会, 但是却始终没有认出她并记得她, 直到读完她死去后的遗书, 他也无法确切地记忆起她的形象, 只是朦胧地想起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当初, 当英俊潇洒、热情洋溢的R先生以他那惯常的撩人消魂的、天生的诱惑者的目光望着十三岁的“陌生女人”时, 在那一瞬间, 她便心属于他, 开始了她对R先生永远的忠贞不渝。“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情始终是完完全全的单恋, 直到临终前, 她才向R先生述说自己的感情——“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 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

我反复读完这封信以后, 还是很难理解出“陌生女人”一辈子只为爱一个男人, 对她自己而言到底这样的决烈是不是幸福和快乐的, 或许连她自己也并不明白, 尽管她饱受了那么多的艰难和痛苦, 一辈子都在绝望中等待着, 在一相情愿的爱着, 并且还要独自养育着被她视为恩赐的孩子。在我看来, 她不论多有激情地爱着, 也不过是被禁锢在地狱里独自舞蹈, 无人欣赏, 无人能懂, 更是无人能理解。我们都或许被她感动后并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 然而这一切的遭遇又真的能全部归结于放荡不羁的R先生吗?“陌生女人”和R先生都有选择爱和不爱的绝对权利, 所以, 我认为是“陌生女人”自己把自己推入了地狱。她无法选择家庭的变故对她带来的影响, 她无法选择R先生的出现和R先生的性情, 也似乎无法选择是否要爱上R先生, 可是她却完全可以选择爱的程度, 爱的方式和爱的过程, 如果她换个角度站, 或许这一生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她却最终无意识的选择了走进地狱, 在地狱里为这个男人而运行着每一寸生命的轨迹。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属于R先生的, 一个女人如此依附于男人和爱情是有些极端的, 可是扪心自问, 在我们女性中间又有几个能彻头彻脑地摆脱男人和爱情所带来的禁锢呢?人本是群群居动物, 无论男人和女人, 我们都离不开同类的陪伴, 可是女性在精神上, 在灵魂的深处, 对爱情的追求和依赖又是那般的惊天地、泣鬼神。

《圣经》的旧约里《为男人找配偶》中这样写到:“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种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 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 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 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 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 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的骨中的骨头,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是个有些血腥但也美妙的故事, 但是更多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多数女人就如同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正因为是“骨中骨, 肉中肉”, 所以才会不能分离,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 才会天生具有寻觅原体依附的本能吧。可是这份“不能分离”在女性身上却显得更为的疯狂和极端。

爱情之所以是个永恒的话题, 是因为它是男性和女性间的纽带, 可是千百年来, 男性和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就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拜伦曾说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陌生女人”为R先生抛弃了一切, 可是对R先生而言“陌生女人”不过是他无数艳遇中的“几个”, 甚至不过是为钱卖身的妓女。“陌生女人”从爱上R先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他身上的一根肋骨, 她自己认定只有依附在他身上, 她这根肋骨的生命才可以延续, 而R先生何时又曾意识到了这样一根肋骨呢?——“你从来就没认识过我, 而我却从未停止过爱你。”, 当他收到“陌生女人”的遗书时, 即便“他浑身一颤”, 即便“他感受到死亡, 感受到爱的永存”, 即便“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可是他对她那么长时间的无知, 又真的能在这一瞬间被唤醒而顿悟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女性的自我意识日渐深入, 女性的爱情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女性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可是当女性在追求与男性对等的自由和人权的时候, 我们是否又意识到了, 我们更需要在爱情上与男性的对等呢?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女人都能得到一个或是幸福, 或是圆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单纯地面对爱情的时候, 恐怕便是几人欢笑几人愁了。而我的认识是, 这不对等并不完全是因为历史给人们种下的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很多时候都似乎是原由于我们自己, 原由于女性自己对爱情的一个传统态势, 我们在崇敬和重视爱情的同时, 却给爱情的砝码加地太多太重了, 所以如果我们因为爱情而痛苦, 因为爱情而无可奈何, 因为爱情而像“陌生女人”一样有个悲剧的人生的话, 那么我们便和“陌生女人”一样, 自己将自己推入了地狱。

其实古今中外有着这样命运的文学形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在现实中女性这样一个庞大人群里, 拥有或类似于这样命运的女性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虽然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时代, 有了越来越多事业有成的女性, 也有着许多虽单身但也坚强和幸福的女性, 然而在这些貌似成功独立的女性的内心深处, 对爱情和男人的渴望及依赖并没有减弱, 只不过是将这种阴影和疮疥隐藏到了光鲜华丽背后的最深处, 所以这并不代表问题得已解决。复杂的情感本是难分对错的, 但是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去考量和对待自己的爱情。

所以, 如果我们在角落里孤寂地舔舐因爱情而造成的伤口, 在强颜欢笑、无可奈何, 甚至如同“陌生女人”一般还在执迷不悟, 那么我们是应该觉悟了, 是应该自我拯救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要做那一根依附于男人和爱情的肋骨, 而极力让自己飞向天堂。只是顽固的“陌生女人”却是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因为她到死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陌生女人”的眼里仍然是“这个世界皆因为有你而存在!”。

2、地狱的禁锢

“陌生女人”与R先生温存了三个晚上后, 孕育出了她与R先生的孩子, 在“陌生女人”的心里, 这个孩子“是你的, 他是你的化身”, 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的时候就无比兴奋, 因为她感觉“我最终还是紧紧地抓住了你;我能感觉到你的生命之血流遍了我的血管;只要我的灵魂想念你, 我就能随时滋养你, 爱抚你, 亲吻你。……从此以后, 你无法从我的身边逃走;你是我的。”, 于是她毫不动摇的决定要把这个孩子生出来。

在这之前, 她为了能和R先生在一起而离开了母亲和继父在英斯巴克的家, 独自在继父一个亲戚开的制衣厂里干活, 可是当她怀孕后, 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 她在临产前的几个月便没有工作了, 自己没有了经济来源加上不能跟她的母亲要钱, 于是她依靠变卖家

当来勉强过日, 而分娩前的一个星期, 房东太太又偷了她仅剩的几块钱, 于是她只得住进了避难所的产院里。在这个产院里更是历尽了一个单身母亲的艰辛。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她把他当作是R先生的化身, 她不能让这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孩子“在人间地狱里成长, 生活在堕落的街区里, 呼吸着贫民窟了散发的毒气。他精致的嘴唇不能吐出贫民窟的污言秽语, 他细腻, 白皙的皮肤绝对不能被穷人粗糙的褴褛衣衫所擦破。”她认为这个孩子“必须享有最好的东西, 享有世界上的富裕和快乐。他必须按照你的轨迹生活, 必须住在与你同等的地方。”,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母亲要想实现这一切太困难了, 而她又不愿意把这个孩子的到来告诉R先生, 于是为了实现她对孩子的期许, 她出卖了自己的肉体。虽然“陌生女人”认为为了孩子这样做是完全值得的, 甚至是必须的, 可是她依然认为这样做了后, 如果R先生知道了, R先生会鄙视她, 依然认为她的肉体唯一只属于R先生。于是在揣摩“陌生女人”这样的一种心态的时候, 却引发了我对一种囚禁了女人很久的东西的思考, 那便是——性。

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太为正常的生理反应和需要, 它如同我们要吃饭睡觉一般自然, 可是性的问题在女性身上, 就被社会或者说是被一路发展而来的历史, 额外地附加了很多意义和规矩, 并强迫女性去接受和遵循。由于男权思想作祟, 致使女性长久以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 它唆使男性对女性具有绝对的占有权, 而这个占有权里就包括被视为圣物的性, 它要求女性对男性绝对的忠贞, 为占有自己的男人守身如玉, 在此我也不能不提及一个完全被神化了的名词——处女, 要知道这个普通的名词让多少女性历尽苦难啊。

女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生理才是唯一拥有第一支配权的, 这个权利是不能强制被别人剥夺和限制的。当然我绝对不提议悖伦乱理的性爱观, 更不是允许毫无节制和约束地去支配身体和性, 我也不是认为忠贞就有多么的糟糕, 但是如果我们把忠贞与生命挂钩, 把忠贞作为男人占有女人的理论依据, 那我就会觉得这着实是把性变成了禁锢女性的工具。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性的认识是有了一些革新的看法和理解, 但是我们还是会听到, 受到性侵犯的女性中, 有的自卑、自杀, 有的受到了亲人、爱人和朋友的歧视, 甚至如果为了捍卫生命而采取了保护措施, 或者就干脆就范话, 都遭到了很多人的置疑和唾弃, 难道在生命面前忠贞就真的更为重要吗?所谓的烈女就真的那样值得推崇吗?

可是性在男性身上就显得开明多了, R先生不就是一个有着很多性伴侣的男性吗?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绅士,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性会遭到多大的质疑呢?为什么在看他优秀一面的同时, 却不如同对待女性一样, 因为性这个问题而对他进行否定呢?

所以“陌生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义务只属于R先生, 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她选择去卖身也完全不应该背上这个沉重的、所谓的“荣誉和耻辱”观。在性的问题上, 男女双方需要相互的尊重, 男人绝对不能排除其外而“为所欲为”, 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注定“生是谁的人, 死是谁的鬼”。女性对男性的是否尊重和忠贞, 性绝对不是唯一且重要的考订依据, 而生命比起所谓的贞烈更为重要, 更为可贵。我们女性要自己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性爱观, 我们不能因为性而成为一种工具、一种奴隶, 而成为男人的依附。

母亲是最为伟大的人, 母爱也是最为伟大的爱, “陌生女人”作为一个母亲, 她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母亲, 可是对她来说如果R先生是第一层强有力的禁锢的话, 那这个孩子便是第二层禁锢。

“陌生女人”独自生育了这个孩子, 为了这个孩子她卖了身, 独自悉心的照料着这个宝贝儿子, 可是在她内心, 这个孩子就是R先生的化身, 是R先生的代表, 她为了R先生而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 也包括后来一心想要娶她的公爵以及与她交往很密的、对她很好的一位商人, 而为了这个孩子, 她要独自在肮脏的贫民窟产院里生下他, 独自照料和养育他, 即便是有许多男人在给予着她经济上的“支持”, 她也还是得面临所有单身母亲所要面临的痛苦, 更何况在养育这个孩子的同时, 还要继续牵挂着对她和孩子的存在都一无所知的R先生。而当这个孩子病死后, 给她带来的绝望和痛苦, 我们都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如同黑夜里唯一的灯光熄灭后, 随即而袭来的死一般的黑暗。

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一切那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在高声歌唱、大力强调母亲的伟大和崇高的时候, 我们似乎忘了, 孩子只是爱的结晶, 爱的升华, 他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 尽管他是女人生命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女性不是生育孩子的工具, 不能因为担负着人类繁衍的“重任”, 而为生孩子而生孩子。也不必把孩子当作是爱人的化身来约束自己, 男性和社会更不能用孩子来作为禁锢女性的工具。

面对孩子幼小的生命, 男性和女性, 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 如果要求女性为了孩子而牺牲的话, 那男性同样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的责任对大家而言都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并不光全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所以, 男性和女性如果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担当, 那都是要受到谴责的, 虽然“陌生女人”自己选择了隐瞒R先生独自担当起这份责任, 但是面对孩子, R先生都始终是一个完全没有承担责任, 理应遭到唾弃的父亲。

男性和整个社会氛围不能用这个孩子来禁锢女性, 而对于女性自身而言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伟大无私的母亲我们要当, 而独立自主的女性我们也要做。

其实, 女性们所遭遇的种种禁锢和束缚是有很多很多的, 而我在此只是从“陌生女人”身上去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只是我们都要明白的是, 这群天使在地狱里历尽磨难, 甚至是遍体鳞伤。

3、结尾

我无法准确的体会到茨威格当初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心里的真实感受, 我只是在靠近, 在揣摩。他写下了对女性的关爱, 而我写下的只是我简单而真实的思考和感悟。因为我是那么深切地不愿意看着这群美妙的天使们, 持续地坠落在地狱里挣扎和痛苦, 更何况我便是其中一员。

较之于男性, 我们女性本就是一个弱势群体, 而许许多多强为有力的传统观念, 又是那样的深入人心, 且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爱情本为一件美好的事, 女性和男性都在积极而乐此不疲的追求和享受着,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及依附于男人和爱情, 不能因为那些历史悠久却并不很是合理的传统观念, 而将我们自己推入地狱, 惨遭囚禁而饱受折磨。

其实爱情不过是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一出重要的戏剧而已, 它无须落幕, 但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如同“陌生女人”一样, 把它当作终身的事业, 我们需要待它以真诚, 但是如果持有过激的选择和执着的话, 便会把我们自己推入难堪的境地, 成为一群被禁锢在地狱里的天使。

历史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拯救自己, 或许即使是茨威格这位被评价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也会感到拯救这群地狱天使之路的艰难和辛酸。我们要选择做一根独立的肋骨, 并不需要与男性敌对, 我们便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我与西蒙·波娃共同期望着“……将来有一天, 女人可以没有致命弱点但是充满独立的精神去爱, 她就可以不去对自己逃避, 反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也不会去降低她的自尊——当那一天来临, 爱情对她一如对男人一样, 是生命的泉源而没有毁灭生命的危机。”, 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 我们便是脱离了原体而得以重生的肋骨;便是自信而独立的女性;便是伟大而快乐的母亲;便是一群披着美丽的幻影, 自由翱翔在天堂的天使。

摘要:大多数女性同“陌生女人”一样, 因为对爱情和男人的极度渴望和执着地依附, 而成为一群坠落于地狱的天使, 在地狱里遭受众多到自诸如传统观念、性以及孩子等方面的禁锢, 也因此而饱受折磨。虽然女性较之于男性是个弱势群体, 但女人更要改变这种状况, 做一根脱离原体而重生的肋骨, 做一个与男性对等的女性, 做一个伟大而快乐的母亲, 不再重复和继续着“陌生女人”的悲剧。

关键词:性,肋骨,天使,地狱

参考文献

[1]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

[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2

[3]袁萍.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4][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昨日世界——茨威格自传》团结出版社2005.2

[5]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9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绵长凄婉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名为R.的著名作家在他4l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信中,这个女人倾诉了她从13岁起对这位作家至死不渝的爱情。18年前,13岁的她就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对她来说,作家是神秘世界里面的人物,她对他既崇拜又爱慕,后来,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是她始终无法忘记这个曾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并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对女孩来说,他是她感情的全部,但是对风流成性的作家来说,她却不过是他千千万万的女人中的一个而已。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虽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但却从此杳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女孩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他们的孩子患上流感死去,这个女人在绝望和病痛中将自己这一生的爱情写到信上,寄给了这位她苦恋了很多年的男人。

作家看完了信两手哆嗦,他长时间的试图在记忆中去寻找关于这个女人的记忆,但是记忆却是那样的模糊,女人深沉的爱让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都涌进他的心头……

經典词句:

1.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2.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点评: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0篇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1篇

书中的女主角穷尽其一生去热烈地爱着男主,这就是一场史诗般的暗恋,一位坚贞不渝的女人的独角戏,一场自杀式的决绝的爱情。她将自己的爱情当做唯一的信仰,真真正正地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已然泪流满面,作者将一个女孩到女人暗恋时那细腻温柔的情感描绘地无微不至。

我敬佩于女主角为男主所付出的一生的等待,那种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加敬佩她始终保持着那一颗专一纯洁的心灵,她拥有一个高贵的人格,不会施舍爱情,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使他注意到她;她不会去勒索、审判爱情,不依附于婚姻形式的捆绑,只是天真地渴望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那个男人能够从心底最深处就爱着她。

他并没有兑现承诺,也许在他的眼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只是那虚幻缥缈的几夜,稍纵即逝,他辜负了她的等待与期待,我为她感到可悲,憎恨这个男人的深情缱绻的目光,憎恨他对她无情。

然而字里行间,我感受不到任何她对他的埋怨,充斥着的尽是她对他深刻的爱,是她对他们曾经美好的回忆,是对他给予自己这段感情的感激,是对爱人未来的嘱托与不舍。我想她写这封信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使他知道这个世上曾有人那样地爱着他,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值得这样一份深重的爱。

“我宁愿独自承担所有后果,也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我希望自己是你所有女人当中独一无二的。我希望,每当你想起我的时候,心中只有柔情和感激。”

少年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谁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天真地去喜欢过一个人。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的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都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时常在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让你久久揣测…即使时隔多年,我们会渐渐淡忘那个所倾慕的他,对他的那份心动也随之而散,也许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去追求喜欢的人的勇气,学会去表达心底的感情,但是回想曾经,也会无比想念那暗恋时期的懵懂天真的自己。

书中的女主角像极了那时候的我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因为她的欣喜而欣喜,她的悲伤而悲伤,她的期待而期待,因为她的爱情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可是,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女孩,将爱情视为自己的全部,在自造的爱情氛围里沉迷?这种宿命是那些痴情的人自己设下的,明知这犹如饮鸩止渴,明知这无可救药,却还是万劫不复、一往无悔。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女主自讨苦吃,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种痴狂正是我们骨子里对爱情所向往的高度?我们渴望有一个这样爱着自己,也渴望穷尽一生与自己最爱的人相守到老。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2篇

她深爱的这个人本性只喜欢爱情中无忧无虑,轻松自在,游戏玩耍,突然之间要对一个命运负责,一定会感到难堪而棘手的,也一定会觉得她拴住了自己,并因此产生怨恨,纯粹的爱情便会产生阴翳。但是她天真的以为自己怀着爱情和感激一直思念着他,他也一定会同样的思念自己,但是不,命运比想象中更要残酷,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甚至在她死后,他在读着说明真相的信时,对她的回忆都是模模糊糊、朦胧不清的,宛若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即使文末,提到他百感交集,突然思念起这个看不见的女人,但这种情绪又能保持多久呢?

爱情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双方永远不可能完全对等,对于付出较少的那一方,相对于用生命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一方,你甚至都不能用道德、法律之类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谴责,爱情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3篇

一.爱你, 但与你无关———孤独的单恋者

爱情, 是分析这部作品不能回避的话题, 它更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 但描写“陌生人的爱情”的小说却不多见, 这篇小说吸引眼球的关键无疑在于“陌生”这两个字。茨威格曾谈到:“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偏执狂的人。”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女主人公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 而这个男人竟然对她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陌生”而执著的女人。

在小说中, 女主人公写给男主人公的信是这样称呼的:“你, 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在信的第一段, 她诉说着自己的感情, 说明此前男主角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 只有你了……”此后又出现“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 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她知道自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 她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男主人公来说, 她只是他众多的女性朋友中的一个, 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了, 女主人强烈希望他能够记住他, 但同时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她深深地明白男主人公的本性, 他知道他游戏人生的态度。多年后, 女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心中被男主人召唤的梦想, 当她终于又有机会遇到他时, 男主人公却完全记不得女主人公曾经和他的种种经历, 这种打击和伤痛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文中多次“暴露”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陌生关系”, 正常的爱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不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深入了解, 心心相惜的吗?可是, “陌生女人”呢?她却一辈子始终在等待, 以一生的时光在等待, 但却总是以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在男主人公面前。如是, 我们会很想去探索“陌生女人”的内心, 为什么她会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爱情方式, 我们甚至会去迷惑“陌生女人”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对于爱情, 我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最通常的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理性参与的现实之爱, 这种爱更易维系和保持;另一种则是发自心灵的激情之爱。按司汤达的观点, “激情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触碰到我们的灵魂, 从而让我们燃烧起爱情的火焰。这种爱情通常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 身份、名誉、金钱、道德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对这种爱情通常是无效的。”也正是因此, 激情之爱又总是难以长久地生存, 不管怎样的激情, 最终总是会臣服于现实的平淡。而在这样一个陌生女人身上, 正是充分体现了她对于作家R的激情之爱, 是触动灵魂、激扬生命的爱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很显然, 是一种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 也许更多的人都会去叹息女人的不幸, 对她投以怜悯和同情, 但其实更不幸和可怜的是这个男人。女人爱得彻底, 爱得真切, 她的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 她的心中一直都充满着被爱的希望,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都足以支撑她坚强地活下去。而男人公花天酒地, 游戏人生, 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他来说, 他错过了这样一位如此爱他的女人, 这是他的损失, 也是他的不幸和悲哀。

二.低吟浅喃, 只因你在我心———重细节心理描写

在这部小说中, 情节退居幕后, 采用了着重描写气氛和情绪的处理笔法, 把外部世界、自然风光、次要人物等全部压缩到最低程度, 剩下情绪的流动和大幅度的思绪的跳跃, 时间可自由地穿行于过去和现在之间, 在作品中, 女主人公无名无姓, 就是一个陌生女人, 而男主人公的姓名被简略为一个“R”。“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人, 没有哪篇小说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 处处都是主人公内心独白, 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 就像一张形象化的图, 描绘了一幅女主人公精神受难图。只有了解这些心理描写, 读者才能更快地进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更加深刻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陌生女人与其说是爱情故事的叙述者, 不如说是某种人生情绪与氛围的渲染者。在叙写陌生女人对男人的痴情时有这样一段描绘, “我才十三岁呀, 我以狂热的好奇心来探听和窥伺你的行动, 这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并不知道, 这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 她的爱到底会是什么呢?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心中, 她的爱简单而美好, 不包含丝毫杂质, 她的爱就是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当陌生女人和R一起走过那熟悉的楼道, 看到熟悉的场景, 往日的回忆浮现在眼前, 可是站在自己旁边的这个人, 一个自己深爱多年的男人, 一个渗透自己灵魂的男人, 居然对自己毫无了解, 毫无印象, 这种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语。“陌生女人”那隐秘、恣肆不拘的内心激情, 那温婉柔和的女人叙述语调, 以奇异的力度和方式喷涌奔突, 有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激动, 更叫人为女主人公的凄凉遭遇而痛惜不已。

透过陌生女人温婉柔和的叙述语调, 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诗意世界, 由此也赋予了小说特有的诗意美。在小说的结尾描写中, 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悚然一惊, “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当一切都归于沉寂之后, 我们仿佛和作家R一共陷入沉思, 回想着这样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女人, 似乎感受到冰冷的夜风和女人的悲伤心曲。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这相对的朦胧能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和享受,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茨威格的作品同时也启示着人们:“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 惟其最值得关注。”

三.我不再沉默———书信体形式及独特的叙述角度

叙事内容决定了叙述技巧的选择, 小说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 那么要表达这样一种心灵的真实, 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最合适不过。作者以书信体来写这篇小说, 以“陌生女人”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下这封饱含痴情的信, 带给读者的触动就更深切。

帕西·拉伯克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 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最复杂的方法问题。”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中, 信件文本的叙述始终从“陌生女人”即“我”的视角出发, 通过“我”和“你”对话的叙述来回忆往日的情怀。在信的开头, 女主人是这么称呼男主人公的:“你, 和我素昧平生的你!”用这个称呼使得男主人公的目光一下异常惊讶地停滞了:这指的是他, 还是其他的一位主人公呢?“突然, 他的好奇心大发, 开始念道———”这里是第三人称叙述, 此时, 叙述者似乎希望将读者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 去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 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我们和R一道对来信产生了好奇, 开始和他一起阅读, 并且在阅读之后, 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他感觉到一次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 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没有实体, 充满激情, 又如远方的音乐。”这一头一尾, 全知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从文本中可以觉察到, 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意味一直在不断进加强。这表现在, “我”在倾诉时候的坐立不安、颤抖、兴奋, 在故事中表现为故事时间暂时停顿, 穿插我的内心体验;或叙事中间插人对“你”的讲话, 以解释“我”的叙述行为, 要证明“我”的在场。

四.结语

茨威格用他的妙手为文学史上塑造了这样一位至死不悔的痴情女主人公形象, 陌生女人无疑是孤独的, 可悲可怜的, 她毕生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奉献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击成粉碎。人类总是执著于追寻美好理想, 但是, 在人世间的种种丑陋和残酷面前, 这种理想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 那么容易破碎。也许, 就像这位陌生女人一样, 想要真正地取得胜利, 大概也只能以死亡来成就永恒了。凤凰涅桑, 浴火重生, 原来是需要以死亡为代价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正是这种死亡才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才是激发我们实现美好理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书《:茨威格评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张玉书:《茨威格小说集》,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年。

[3]司汤达:《论爱情》, 崔士篪译, 团结出版社, 2005年。

[4]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 四川巴蜀书社, 2003年。

[5]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 (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6]波德莱尔:《美的定义》, 引自《西方文论选》 (下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7]陈佑松: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14篇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性地位;陌生女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是“我爱你,但你却一无所知”的痴情单恋。文中女主人公深爱着作家R,甚至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作家R对此却一无所知。即便这样女主人公依然爱的痴情,作家R就是她的一切,她为他可以做任何事,即便他不知道她的存在。这样的爱的确是至深至清,纯粹真挚,令人感动叹惋。

但真正的爱情是双向的,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准确来说是单恋。自己深爱着对方却不透露一分,这样的爱没有了自我,已然变成一种为了爱盲目的自我牺牲。而且文中的双性关系是极不对等的,男女主人公不论是在身份上还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

文中的男主人公作家R是为年轻作家,英俊富有,声名显赫。与他相来往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有年轻的同学,有伟大的指挥家,有漂亮的姑娘们,有上流社会的太太们。

而女主人公家境寒酸,父亲早已去世,她和她胆小怕事的妈妈一同生活,还经常被凶狠的邻居辱骂殴打。她的学习成绩平平,衣服上经常打着补丁。就算她长大后非常美貌,但R先生却把她当做一个卖笑女,甚至在最后一次相见的时候把她当做妓女。

作家R先生高高在上,女主人公低微贫穷,身份地位的悬殊就使他们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就算女主人公迈过这条鸿沟勇敢地走向她的爱人,他们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也会使他们很快丧失在一起的乐趣,同样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男女主人公爱情观念的巨大差异

仔细分析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对于女主人公来说,爱情是她至高无上的激情,是她的全部生命,她沉浸在她的单恋之中。爱着他,她的生命才是完整的。

女主人公在她十三岁时只因作家R的一句话就爱上了他,她这样形容她的爱情:“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舍己忘身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的爱情完全不同。”她爱的很卑微,卑微到尘埃里,她关注他的一切,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捡过他扔掉的烟头。他的出现使她的整个生活变了样,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还用心去学钢琴,读大量的书籍,只因为她以为这样是作家R所喜欢的。

甚至女主人公在怀了作家R的孩子之后,不愿使作家R忧愁,不愿使自己和孩子成为他的累赘,便隐瞒了孩子的存在,独自一人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生下这个孩子,并卖身使孩子能够过上光明快乐的生活。

她在生命的最后还是一切为她心爱的人着想,“我死的很轻松,因为你在不远处并不感到我死。要是我的死会使你痛苦,那我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她的整整一生都在为她的爱人而活,默默地付出,且心甘情愿。

但作家R是一个轻浮、贪玩、风流的花花公子,女人对他来说只是玩物,他最爱的是他自己。他到了四十一岁仍不曾结婚就可以看出他的爱情观,女人对他来说招手即来,不值得为一个女人停留。女主人公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同他一起度过美好的三夜,然而他出了一趟远门就忘在脑后。十五年的时间R先生的仆人老约翰都能一眼认出女主人公,而R先生却将一切都忘记了,从不曾记起。

一个死心塌地,一个却风流成性,男女双方在爱情世界里完全不平等。即便作家R风流成性,女主人公也从未曾表示不满,而是全盘接受,而自己却为了他保持自己的贞洁,不接受其他男人的求婚。

所以文中的两性关系很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家R轻浮风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声望,也没有任何人对其加以指责。但女主人公因怀了孩子不敢让家里知道,独自一人在产科医院生下孩子,并忍受着凌辱和欺辱。在这种男人肆意享乐,而女人必须忠贞的时代里,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是女性悲剧的根源。

三、男女主人公生命态度的差异

女主人公在爱情中完全丧失了自我,她完全是为她的爱人所活,“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中完全是附属于男性,即便她爱的人对她所做的一切一无所知,但她依然默默付出。

而且她的生命除了她的爱人和她的孩子就一无所有了。她没有朋友,也脱离了她的亲人,身边只有供养着她的情人。

相反作家R耽于享乐,游戏人生。他有在文学上的追求,有经常性的旅行,有形形色色的朋友。他的生活充实,最重要的是他只爱他自己。

在这种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性离开了男性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一切以男性为主导。她为了她爱的人不断做出牺牲,这种爱就像飞蛾扑火,结局注定悲惨。

作者茨威格在叙述这个凄婉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充满了对女性的同情,同时也体现出对忠贞不渝的女性的尊重和赞扬。他让我们看到爱的力量,也为我们揭示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们这就是爱,这就是生活。

参考文献:

[1]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张玉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韩建荣.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天府新论,2009,6.

[3]戴红稳.从性别视角探析陌生女人的悲剧原因[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4]付秋会.孤独的单恋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J].文学评论,2011,3.

[5]陈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J].译林,2008,5.

上一篇:团总支评优材料下一篇:论隐性环境中的常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