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安全工作也要打假

2024-06-30

班组安全工作也要打假(精选7篇)

班组安全工作也要打假 第1篇

班组安全工作也要打假

每年的六月,为了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我公司每年都要集中开展“安全月”活动。但是在安全活动开展过程中,部份班组个人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造假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安全活动的效果。因此,亟需开展“安全月”打假活动,以促使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安全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粗略看看我公司各分厂的安全活动,大概存在的造假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假声势”。一些班组为了应付安全大检查的任务,在班前或班后会上,只是草草地进行一下形式上的安全学习罢了,学完就完了,没有让员工学以至用,表面上工作是做了,但是安全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措施,更谈不上什么实际效果了。

二是“假记录”。一些班组的班组长,工作一忙起来就令安全活动让了道,对日常性的安全工作只是喊在嘴上,留在纸上,贴在墙上,头脑中并没有安全这根弦。平日里不打安全的预防针,只是应付了事,一旦上级来检查,便调兵谴将,便临阵磨枪,一夜之间将各种记录和材料突击出来。有的班组安全记录虽然齐全,确非常粗糙,有的甚至是某个人的记录,安全检察成了徒有其表的形式。

三是“假数字、假材料”。主要表现在一些班组在对安全活动总结时,不是在认真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填报材料,而是大略地估计加上主观的预测,其结果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言: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四是讲安全只为应付了事。安全是公司强调的、是分厂执行的,我们要方便、简单。有领导在的时候、要检查的时候就做表面工夫,安全帽应付戴一下、鞋子也不按要求穿,检察人员一走就我行我素,怎么方便怎么来,不按规定严格要求自己。

综观以上种种造假现象,无非是形式主义在作怪,是侥幸心里在做祟。它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使安全生产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我们要对绪如此类的造假现象予以高度重视,要严禁造假,我们要确实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班组和组员的安全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如此班组安全建设才能日趋严密,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硝铵分厂

黄桂玲

2008年5月29日

班组安全工作也要打假 第2篇

——基于教学观察与实践的分析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 屠雯 韩忠彧

CCTV十余年不间断持续追踪报道“中国质量万里行”,为产品打假大造声势。笔者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造假,也应该打一打。其中一个现象就是“伪圣化”。

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惟一的“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禁绝多元解读文本。如,我们总喜欢耳提面命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虛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等等,不一而足。

“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理应倡导,但关键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和“崇高”?那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惟一的解读?必须強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再者,教师们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耳提面命,一节课一节课地训导薰染,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认为该说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教师在课上也不敢跟学生說自己的真心话,只能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包裹起来:只为应付考试背一串教参上抄来的话,说一通不得不说的话。语文课,应是最具人文特性的课,可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自由哪里去了?《项链》题旨是否只能惟一地解释为批判资产阶级虛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能否解读为:“作者正是为人的命运的‘变化莫测’和人太容易为生命中的‘偶然’所左右,而感到不可理解。”《项链》作者自己也说“人生是多麼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对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为什么只能有全国绝对一致的或大体一致的解读?对有些文章,可否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体验,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师生的表达,大体都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党的温暖、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写长城.必想解放軍。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是被上千堂语文课“培养”、“训练”出来的。我们可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这上千堂语文课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臂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与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在说话、写作中,只有如此这般相连,方才合格,主题才积极,才是有意义。否则,语文老师那里就通不过。我们可以抽查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作文,会有一个惊人发现,相当数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词语的选用,甚至开头和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见到有个性的文章,千万个不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精神套路、言语方式!

中央党校教授李书磊博士,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他回忆说:上英语课,外籍教师让全班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當流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写了不知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帶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学生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么说,这么写的。她指着我们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沒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都沒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都沒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笔者在乡镇支教时,观摩过一次区级优质课竞赛,听一位女教师讲《背影》,讲得生动,读得也感人。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诱导之下,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之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课即将结束時,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课堂陷人一片沉思。笔者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住了。学生思考后开始回答,有的说,世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父子情,如本篇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这是学生当然的答案,因为刚学了《背影》。教师說不是。有学生又答,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母子情。教师又否定。学生开始猜,有的说兄弟情,有的说姐妹情,也有的说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笔者也思考半天,不知其然。我想教师一定有精妙、深刻、生动的答案。最后教师以深沉的语调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文作者描写父子情时,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这种父子情,就帶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40年代,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民族倩、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教師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木然。

课后我悄悄问这位老师,你说的是由衷的话吗?你真的认为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阶级情、民族情吗?或者你真认为父子、母子等人伦感情,跟阶级情、民族情是对立的吗?这位老师倒也十分坦率,說:“何必那么当真,语文课上有几句真心話?但必须那样讲,否则就过不了关,课就会被批评为不深刻、沒有高度。另外我还怕学生考试遇到此类问题时难以应对,怕学生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这绝非个别现象。写作中,学生稍有个性的言语,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能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偏激”。笔者以为,“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人生价值范畴,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的教师却不可用“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能笼统和轻易地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等。几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与说话,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真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孩子所能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虛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伪圣化”的中国语文教育(包括社会的大语文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两种极为奇特扭曲的现象:(1)“少”和“多”的反差:语文课上,无话可说,课后的话却滔滔不绝;作文课上冥思苦索,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而在日记、在给朋友的短信中却洋洋洒洒,滔滔不绝。(2)“真”与“假”的反差: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公共场合的谈吐,多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而在日常言谈、笔记、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因而,我们的学生形成了一种“两面人格”,自小就学会了用两套语言去应对社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多少年来以伪圣化套子压制个人语言、个性精神的恶果,是悖逆真正人文精神的恶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敢抒发自己对课本的一己理解,一个原因,是怕考试时不符合全国統一的标准答案,而深层原因,却可能是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伪圣化”专制话语氛围训导下成长起来的不少语文教师,早已经沒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按既定套路来思维,已积淀为一种“潛意识”!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时候,必须猜测怎样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高分,绞尽脑汁把作文的主题往理想、爱国、祟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惟独不敢说想说的话、心理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这是十分压抑,悖逆人性的,严重束缚了个性,束缚了精神自由,非根除不可。

安全也要打假 第3篇

一是“假资料”。有些单位在安全责任落实上不下功夫, 在假资料上却有一套。你去检查时, 他的工作方案、活动内容、会议记录、隐患整改、案例教育一应俱全, 要什么有什么, 实际上是单位“人才”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二是“假检查”。下去检查安全工作不深入实际, 只是停留在听汇报、看资料上, 满足于走马观花。

三是“假动作”。对安全工作不是真抓实干, 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 玩花架子。一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搞临时性突击“造假”。平时安全工作问题不少的单位, 检查起来次次过关, 一旦检查过后就“涛声依旧”。

四是“假汇报”。汇报工作时不实事求是, 而是说假话, 汇报“假情况”。常常是“以点代面”, 点上的做法说成是面上的工作, 以偏概全。

安全工作也要“打假” 第4篇

一是“假记录”。安全工作台账是车间、加油站等基层部门组织安全学习、研究安全工作、进行事故分析等的真实记录。可是有的班组,很少组织或根本不组织安全活动。而是指定有文化的同志去“闭门造车”,造假记录,以应付检查。安全活动虽未进行,但安全记录却记得头头是道。

二是“假学习”。加油站、车间等班组安全学习的主要内容,本应是传达上级对安全工作的批示精神,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事故案例、讲座班组安全工作的专题会会议。但是如今却被几句简短的班后工作小结所替代,有的即使开了,也是班长或安全员一人唱独角戏,班组安全学习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三是“假检查”。下去检查安全工作不深入实际,不去听取职工群众的反映,只是停留在听汇报、看资料上,听什么,是什么,看什么,信什么。满足于走马观花。

四是“假动作”。对安全工作不是真抓实干,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玩花架子。加上我们现在检查工作习惯于先通知后检查,这就使得一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搞临时性突击“造假”。平时安全工作问题不少的单位,检查起来次次过关,一旦检查过后就“涛声依旧”。

五是“假汇报”。汇报工作时不实事求是,而是说假话,汇报“假情况”。常常是“以点代面”,把点上的做法说成是面上的工作,以偏盖全,把少数人的反映当作是多数人的认识,以俊遮丑,报喜不报忧。

安全生产也要“打假” 第5篇

笔者以为,所谓“质量”,通俗地说就是区分任何事物的好坏、优劣之分,包括我们的生产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等等,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安全工作当然不能例外。

高质量的安全观对安全工作有深层次的认识,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练“内功”,永远将防范放在首位。对隐患的查改工作过细,并善于分析其中规律,绝不放过一个事故苗头,这种安全才是有质量的安全。

而低质量的安全观则满足于工作的表面现象,轰轰烈烈、花花绿绿,很注重练“外功”,以应付上级检查,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表面化的安全工作容易障人耳目,虽然很能“造势”,也可能带来一时的“安全”,但这种安全由于工作不深入,隐患没有彻底排查、解决,因而其安全有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安全难道是有“质量”的安全吗?随着时间流逝,人的安全意识也在逐渐“流失”,结果是往往容易引发生产事故,而且都是一些大事故。有的单位由于忽视了质量问题,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安全成了一匹不易驾驭的“野马”,导致事故不断,安全工作反复无常,陷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都是被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害的,更有甚者,出了事故不是认真吸取教训,而是强调客观原因,或是找熟人,托关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开脱责任。所以,有的单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安全工作不错,却不等于是有质量的安全工作。笔者曾在报纸上见过一幅照片,某煤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死伤数十人,但在井口却赫然挂着“安全就是效益”的大幅标语!因而,在安全质量问题上,我们也迫切需要“打假”。

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但质量却是个“活”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质量问题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因而追求安全工作的“高质量”也是无止境的。我们常说“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但如何实现这个“第一”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的“高招”多,其差别就在于安全质量的优劣之分。可以说,对安全质量的把握关键在人,把握的精细程度说明了安全质量意识的高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其实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也就是说,人的安全意识淡漠是最大的事故隐患,高质量的安全观要通过人的责任心表达出来,落实在岗位上,做一流的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认真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学生学习也要“打假” 第6篇

“假学”现象

学习无计划,我们称之为“假学”。具体表现在:1.老师推着走,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听;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作业留多少,就做多少,不留作业就不知道干什么。2.学习全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蜻蜓点水,想学就学点,不想学就算。3.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干扰就分心,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半途而废。

造成“假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恒心。不知道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或不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解决对策:1.进行专题思想教育。通过班会、专题讨论、日常谈心、与家长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读书改变命运”的深刻意义;教育学生认识“珍惜人生黄金时代”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磨练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2.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3.教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落实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与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补充;突出重点,把自己的弱科作为学习、突破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予以倾斜;长远计划与阶段计划相结合等等。4.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按计划学习的情况,不断加强督查和指导。提醒学生根据学习进程适时调整和修订学习计划。

“假懂”现象

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我们称之为“假懂”。“假懂”的总体表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是而非,不会迁移,作业做不出来,考试时云里雾里。具体表现在:1.课堂气氛沉闷,问而不应,眉头紧皱。2.对复习过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回答不出,默写不出;对应掌握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对师生共同分析过解法的例题,学生依旧解答不出。4.对已讲过的基本问题的变式练习,不知所措,或做错了。5.课堂笔记的整理、评讲练习的订正不全或者不到位。

解决对策:1.任课教师要做有心人,把“假懂”的学生姓名,及时记录在案,以便进行个别督查和补习。2.教师及时调整讲课节奏,改变授课方式,降低题目难度,变换解题角度,以利于学生掌握和接受。3.将知识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呈现。4.少讲多练,留足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内化。5.教师利用坐班时间请同学到讲桌前默写,到教室外背诵;或课外请学生到办公室,教师重讲学生不懂的内容并及时变式检查。6.考试评讲后,请学生到办公室重做空白卷上的相关题目。

“假做”现象

拖拉和应对,我们称之为“假做”。这往往存在于对自己要求不严、意志品质稍差的学生身上。“假做”的表现之一就是拖拉;表现之二就是抄袭,完全照抄或者“参考”过别人的以后再自己做。学生抄袭作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读前、上课前、晚自习前和假期结束后;地点主要是在教室和宿舍。

解决对策:l.在可能出现抄袭的时间和地点,教导处、年级组和班主任老师加强巡查。一旦发现共性问题,就通报到班主任,如果是个别问题,就直接对学生本人进行教育和引导。2.了解预习情况时,提供一份空白预习卷让学生进行板演,了解是否真做。3.在课堂上坚持少讲多练,当堂训练;要求学生当堂练习,当堂完成。4.文科采用默写、背诵的方式,理科采用学生做原题和变式题的方法检查学生已做的作业是否真做。5.多印讲义与练习,以备通过重做来检查是否真做。6.从高一起,每次练习与考试中都安排50%原题和错题重做,或是书本上、教学案上的习题,让学生尝到真做的甜头。

“假听”现象

课堂上心不在焉,我们称之为“假听”。具体表现在:1.在刚上课时手忙脚乱、翻东找西,注意力不能迅速集中到讲课内容上来。2.课桌上书积如“山”,在“书山”的掩护下打瞌睡、看小说、打游戏或做其他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3.表面上在听课,不做任何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但目光茫然,面无表情;心思飞到了九霄云外,明显是走神了。4.听课时跟在老师后面随声应和,甚至摇头晃脑,其实大脑不思考,思想不开动。5.只顾听课,不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记好课堂笔记。

“假听”现象的产生,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过度疲劳等等。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课堂设计不合理,难易失当,不切合学生实际;讲得过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等。

解决对策:1.教师仔细观察。要求教师增强责任感,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时发现“假听”现象,立即予以纠正。2.教师自我反思。发现假听现象,要求教师首先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找原因,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3.撤走多余书本。学校规定,上课时课桌上只能放三本书:一本教材、一本课堂笔记、一本参考书。4.充分调动学生。坚决杜绝“满堂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题,多安排讨论,多进行当堂训练,留足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起来。5.检查听课笔记。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发现“假听”现象,及时予以矫正。6.进行善意提醒。如果学生是由于过度疲劳而引起打瞌睡或心不在焉,教师就善意地提醒学生站几分钟,困意消除后再自己坐下去。

“假考”现象

应付考试,我们称之为“假考”。“假考”表现为:该做的、会做的不做,或不认真做;不会做的弄虚作假,通过作弊进行应付。

“幼儿病”也要打假 第7篇

娇娇是张家三代的独生女,近来有一个现象令家人紧张不已,那就是孩子隔三差五发烧。其实发烧的温度也不算很高,多在37.2℃~37.6℃之间,一般情况也无啥变化,不借助于体温计是很难发现的,可偏偏娇娇的家人太小心,平时好好的也要定期测体温,才弄出这个问题来。社区医院的医生看过好几次,说是生长热,用不着吃药打针,自己会慢慢好。但娇娇的家人还是不放心,后来家人决定去大医院检查。

医院里的儿科老专家详细询问了病史并做了几项检查,得出的结论也是“生长热”。“生长热”的特点是:好发于两岁以内的幼儿,每隔一段时间体温便轻度上升。同时可有耳冷、臀凉、夜间惊闹、不思饮食等症状,持续三四天后自行消失,与孩子的生长有关。不是疾病,无需用药,只需加强护理,多饮水并调配好食谱即可。

当然,如果体温升至38℃以上,或伴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就要格外小心,及时就医为上策,不可误认是“生长热”而耽误治疗。

生长痛

刚刚说了生长热,现在转到说生长痛了。还是举个例子,宁宁在进托儿所之前一切都好好的,可入托后不久就向爸爸妈妈诉说腿痛。爸妈以为是孩子得了关节炎。他们找到了骨科专家,最终的诊断结果是“生长痛”。

人们之所以常将生长痛误认为关节炎,主要是疼痛的部位多在关节附近。但生长痛自有其特点:疼痛发生在生长发育期,时间短暂,常常自行缓解,呈间歇性,疼痛部位在下肢关节的软组织、肌腱等处,疼痛史多在半年以上,发作次数至少在5次以上,部位较固定,无游走性。换言之,必须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诊断为生长痛。

至于生长痛的缘由,专家的解释是儿童期骨骼与周围组织生长不同步,即骨骼长得要快些,而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长得慢些,产生牵拉痛,等发育成熟后生长痛即消失,不影响健康,无需治疗。

睾丸时有时无

宝儿出生时完全正常,两个睾丸都已经降入阴囊,但以后反而出现异样,有时在阴囊里摸得到,有时又摸不到。这是不是患上了隐睾症?

泌尿外科的李大夫告诉家长:宝儿肯定不是隐睾症,因为隐睾症是指孩子出世后睾丸尚未降入阴囊内,阴囊内任何时候都摸不到睾丸,宝儿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睾丸为什么不老老实实一直待在阴囊中呢?奥妙在于连接睾丸的是精索,精索的周围有一层薄薄的肌肉,名叫提睾肌,此肌的收缩或松弛可以影响睾丸的位置。例如,天气热时提睾肌松弛,使睾丸下降以利散热;若气温降低则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不致过冷。如果提睾肌反应过强,收缩强烈,完全可使睾丸因上提过度而进入大腿根部,宝儿就是这样的,医学上称为回缩睾丸。到青春期后可以自愈,故不需要治疗。

冬天小便浑浊

健康人的小便是清亮、透明、略带黄色的,但刚满周岁的毛毛却不是这样,自进入冬季后,他排出的尿液开始浑浊不清,撒在地上过一阵子,便有一圈白色的类似盐巴的颗粒状物沉淀在地面上。父母疑其患上了肾脏病,抱着孩子到医院儿科就诊。

儿科主治医生王大夫详细查看了孩子,孩子精神极好,反应灵敏,无丝毫病态,又看了其父带来的一小瓶尿样,笑着说:“这是尿中一种盐类物质过多造成的,不是肾脏病,婴幼儿到了冬季常有这种现象。”他见其父母仍是半信半疑,便做了一个试验:取来食醋加入几滴到尿液中,轻轻摇动几下,瓶中的尿便清亮了。父母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原来,人的尿液95%是水,3%~5%为可溶性磷酸盐、尿酸盐等物质。婴幼儿处于发育旺盛期,积累的营养物质和排出的废物也相应增加,而饮水量却减少,导致尿液浓缩,尿中的盐类物质处于饱和状态,超过3%~5%,因而出现毛毛的那种现象,不足为怪。

上一篇:综合评价自我陈述范文下一篇:异步电动机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