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2024-06-25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精选6篇)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第1篇

初中历史《世界史》常考易错知识点

1、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人的力量伟大。

2、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是强盗?是英雄?)

3、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美国诞生了。《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参考蓝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4、评价华盛顿:

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5、评价拿破仑: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①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③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④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面:后期的对外战争,奴役被侵略国家人民,遭到他们的反抗。6、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①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③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7、革命与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

8、《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9、彼得一世改革:俄国近代化开端,巩固了农奴制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社会转折点。

10、明治维新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刚性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最有眼光、最有远见的措施)。

11、火车——蒸汽机车——煤炭;    汽车、飞机——内燃机——石油。

12、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者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13、1933年罗斯福政策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防止盲目竞争,缩减工业、农业生产规模。

14、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15、1967年,成立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全球化重要表现

16、国际格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当今: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

17、1920年、1930年,甘地两次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和三国协约(协约国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9、科学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20、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①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   ②科技促进思想解放

21、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22、《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2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25、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历史分期,体现的是社会性质;近代化主要目的是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26、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主义

27、一战: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8、如何应对全球化:①顺应全球化潮流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29、如何应对多极化:①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友好交流

30、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毒品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如何解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第2篇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城。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3、东北人民和东北军未撤走的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4、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西安事变: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逼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悍然向卢沟桥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三、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日军分两路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4、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5、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抗战胜利前夕,1945.4延安

(2)内容:主要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3)大会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7、抗战胜利的意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四、内战烽火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4、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五、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恒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从9-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首战地点是锦州)。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领导的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1948年11——1949年1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凌晨,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地点:北平

内容:(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二、最可爱的人

1、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0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者。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斗中,黄继光用身驱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由于朝中人民的共同战斗,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三、土地改革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到1957年,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

(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56年全国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2)农业合作社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

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非重点)

1、中共八大,召开时间1956年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总路线: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由于中国刚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59年——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4、建设成就: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

5、模范人物:大庆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家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还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四、文化“”命的十年

1、毛泽东发动“”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的决定。

3、“二月逆流”: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1970年——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5、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6、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怎样归纳历史教材的“特点” 第3篇

一、“特点”是对教材要点的提炼

“要点”指能够说明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有些特点就是对这些主要因素的提炼, 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就可以归纳为: (1) 我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 且独立发展, 长期自成体系; (2)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 只有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 如推广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3) 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如先后发明耒耜、青铜农具、耦犁、犁壁、曲辕犁; (4) 重视水利, 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如兴修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创制和改进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 (5) 重视农作物新品种的培植和推广, 远古时期就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西周时, 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 后来又从国外引种高产农作物; (6) 土地所有制从公有、国有到私有, 以一家一户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成为基本形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7) 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如编写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归纳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突出“发展”二字;二是史论结合, 要举例;三是要串线归类, 把散见于其他模块、专题、章节的同类相关知识归并到一起, 如第 (7) 条就是从必修3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归纳出来的。

二、“特点”是对教材核心内容本质的概括

核心内容又称主干知识, 这是教材编写的本体、能力培养的载体、考试测试的主体。“本质的概括”就是“由表及里”, “表”就是现象, “里”就是本质, 从内容中概括出本质的东西,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虽然新老教材说法不尽一致, 老师在讲课时也见仁见智, 但不外乎以下四点: (1) 国家干预经济;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 (1) 条是突出核心内容, 第 (2) 、 (3) 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第 (4) 条是揭示改革的实质。因为历史上的改革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改革, 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失败的戊戌变法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改革目的是实现社会制度的质变。二是一种社会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 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要在实践中通过改革自我完善, 如王安石变法就是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三是落后民族学习先进民族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特点”是区别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个性特征

“特点”要突出一个“特”字, “特”者, 不普通也。共性的东西不能算特点, 如一个人有“一个鼻子, 两个眼睛”, 这不能算特点, 因为大家都有。如果说他高一点、矮一点、胖一点、瘦一点, 哪个地方有个什么标记, 这是特点。如“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虽然有联系, 如都是西周政治制度, 都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二者互为表里,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分封制的特点是: (1) 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 受封者建立起诸侯国, 如众星捧月, 拱卫王室; (3) 分封制下的诸侯权利和义务统一, 对周王要承担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4)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贵族内部等级森严。而宗法制的特点可归纳为: (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父位、众子分封; (3) 嫡长子和众子形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大宗统率小宗, 小宗服从大宗。

四、“特点”是编者留给学习者自己领会的精神实质

历史复习归纳总结法 第4篇

一、简易数字归纳法

所谓的简易数字归纳法,就是用简单的数字对一课、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使琐碎的知识点数字化、概括化,从而便于记忆。

比如作为中招考试重点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识记内容多且头绪繁杂,我们就可用简易数字归纳法把单元内的知识点总结为“一二三四”,即一条线索——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二个主题,即侵略与反抗;三大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大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掌握了这“一二三四”,那么学习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

又如这一单元中的第3课《收复新疆》,用简易数字归纳法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一”:

一:一仆二主 二主: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俄争夺新疆;一仆:阿古柏侵占新疆,擅自建国。

二:两派之争 海防派:李鸿章为代表;塞防派:左宗棠为代表

三:三路出兵: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一:一外交:利用外交手段,收复伊犁

一:一行省:1884年,设新疆行省

再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零碎,可归纳成“三二一”来记忆:

三:三大领导人 尼赫鲁: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纳赛尔: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埃及独立;卡斯特罗: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古巴走上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二条运河 苏伊士运河: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巴拿马运河: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收回全部主权

一:三个一 一个分治:1947年,印巴分治;一个独立年(非洲):1960年,出现17个独立国家;一个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非 洲殖民体系崩溃

二、时序分段总结法

这种方法按时间顺序对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分阶段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比较适合于专题复习时使用。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单元,就有一个小板块专题——外交事业的发展。利用时序分段总结法,划分为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阶段,掌握每个阶段的外交成就,并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轻松地掌握专题知识。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交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就: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成就: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第三阶段:21世纪初的外交

背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成就:1.2001年,在上海举办APEC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中中外历史体系总结归纳 第5篇

一、春秋战国(前5~3世纪):社会大变革

政治:诸侯争霸战争,政局动荡。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兴起,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

文化: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三、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经济: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商业经济发展,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隋唐文艺的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四、明清(1368~1840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对外: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五、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兴起,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六、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经济:实业救国;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黄金时期)。

政治: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政治:中共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有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八、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思想文化:“双百”方针的提出。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九、社会主义曲折建设时期(1956--1976)(“八大”、八字方针、三面红旗、--)

政治: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②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左”的错误不断发展,发动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②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的提出

③“--”对国民经济严重干扰和破坏。

思想文化:“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盛行“阶级斗争”文艺,高等教育遭到破坏。

外交:①中苏关系恶化,②外交的新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底~今)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完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经济:(78)农村、(84)城市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1世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外交: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变化翻天覆地

十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政治:在英、美、法等建立资产阶级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思想:近代科技出现,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

十二、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00~1918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都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上: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文化艺术领域: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十三、20世纪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

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政治上: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文化上: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科学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四、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安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价值观。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6篇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1

辛亥革命

一、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段时间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所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二、原因

1、背景(必要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民族矛盾)

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阶级矛盾)

2、条件(可能性)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两大阵地:上海 东京 三大革命宣传家: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三、过程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

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元旦 定都:南京 纪元:公历

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

2、颁布《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总理负责)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结局——袁氏篡夺领导权

(1)原因:①袁氏手握重兵,对革命派软硬兼施;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压;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党人妥协退让。

(2)步骤: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诏书——次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3月袁氏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评价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1919年5月4日至6月初,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主要活动是罢课游行

(2)1919年6月5日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形成“三罢”斗争,各地纷纷响应

(3)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

(3)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

(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2、中共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2)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确立党的奋斗目标: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3)补充说明

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三、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3)国共合作的条件:

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

3、国共合作的意义:反帝反封的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四、北伐战争

1、条件

(1)前提: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2)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3)组织基础: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4)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

3、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4、进程

(1)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2)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3)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6、失败(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革命领导权

②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1)背景:BC1046年,周武王通过兴兵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①对象:周王将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其封疆之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特点:

①分封对象广泛: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王族为主;

②层层分封: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

④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5)影响:

①西周初期周天子有较高的权威,诸侯对周王有较强的向心力,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破坏: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秩序。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②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③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5)特点:

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②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③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6)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礼乐制度

(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规则与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使不同的礼仪

(4)作用: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保持统治秩序的稳定。

拓展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拓展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②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统一;

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上一篇:大冒险下一篇:我心爱的什么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