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2024-08-02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精选7篇)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第1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如发明了电视机的贝尔德,发明了地球仪的埃拉托色尼,发明了电冰箱的法拉第,发明了蒸气机的瓦特,发明锯子的鲁班,发明了显微镜的列文虎克等等。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劳动。如电视机的发明家贝尔德,他为了发明电视机,曾被380幅的电压击倒,昏迷在地上,醒来后还继续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正是有了他们的发明,才有了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明创造无所不在,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细细的拉链,无不包含着发明家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的汗水。而科学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基础的源泉,它使人类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宇宙和大自然并从中产生了灵感,发明创造正是由此而生。

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我被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长大建设富强伟大的祖国而贡献力量。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第2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讲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分别有《有趣的三角形》、《数学王子——高斯》、《数学家的墓志铭》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大的是《看不见的光线》。

《看不见的光线》主要讲: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做实验。屋子里黑洞洞的,看不见一丝光线,即使这样伦琴还用纸板把电管套上,唯恐光线透出来影响效果,当他冲洗照片时却发现相机底片曝光了。后来他又做了无数次试验,证实是电管射出来的光。他想:这种光线能射透金属,能不能射透骨骼、皮肤呢?于是他又做了进一步的试验,证明这种射线能够把骨骼、皮肤清楚的照出来,并为这种射线取名为“X射线”。几年后人们为了纪念威廉伦琴的贡献,又称“X射线”为“伦琴射线”。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第3篇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书中真心真意爱别人的孩子的老师有很多很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他们的故事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他们的壮举影响着每位老师的一生。

当我走进《嵌在心灵深处的一课》时,起初我内心是那么的忐忑,那么的害怕,我害怕看到文中的“我”会因残疾而遭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我是那么小心翼翼且又迫不及待地读着那些平凡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中我读到了孩子的坚强,读到了孩子内心的自卑与沮丧。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读着读着,我热泪盈眶。多么有智慧的老师!这位王老师用悄然无声的方式呵护了一个孩子的心。你看,在那关键时刻,他让“我”去办公室拿备课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教会其他孩子懂得呵护一个孩子自卑的心,那么轻微的一个动作就让“我”不再因“瘸骆驼”这个词而害怕。这位善良的老师用爱心和智慧呵护和帮助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关爱让文中的“我”迎着阳光骄傲地成长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股温暖的风吹进了“我”的心田,感动了我的心。

我在大爱的影子下追寻自己从教的足迹,在这条长长的足迹里,是否也有这股暖风呢?

回忆就像一条长河,我在潺潺的流水里寻找那枚美丽的贝壳……

我想起了,想起了那个女孩。1999年我刚调入一所农村小学接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很邋遢,穿着脏衣服,长长的鼻涕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成绩当然也是糟糕的,之前的老师几乎都放弃了对她的教育,每天早上她都不愿意踏入校门。是什么如此伤害了她?对于刚接班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成绩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还散发出一股异味。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先不管她的学习成绩了,先教她做好个人卫生。于是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天早上我看到她进来后,便把她叫到身边为她梳理头发,为她擦鼻涕、整理衣服,告诉她女孩子要干干净净的才惹人喜欢,才漂亮可爱。慢慢地我发现,她的衣服不再那么脏了,她的头发不再散发出异味了,她的鼻涕也没有了,围在她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她的微笑也越来越甜美了,她正在变化中快乐地成长着。

后来我工作调动,很久没有见到她。再遇见,她大概已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在一家超市上班。她喊我,我在记忆的人群里寻找她的影子,直到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时,我讶然了,不敢相信原来那个邋遢的女孩如今是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漂亮。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您为我扎头发的那段日子是我最幸福、最甜美的回忆,那时每次我回家,我的邻居都夸我漂亮,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我,谢谢您!”说完向我深深地鞠了个躬。看着她,我开心地笑了。“种下爱的种子,才会结出爱的果实。”这句话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第4篇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这些重大和明显的事情的真相呢?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注意到这些,如果做出这些发明和发现的主人自己都不再要求得到发明和发现权,如果连他们自己对这些发明和发现的记忆都淡漠了,那么这些发明和发现的遗产继承人何苦还要替他们去争回丢失了的权利呢?时至今日,是否许多西方人还要知道这些真相,恐怕都很有疑问。因为我们总满足于认为,我们现有的地位是靠自己经过孤立无援的努力而达到的,我们是一切才能和技能的值得夸耀的主人。”

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他的作品《the genius of the china》---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中的序言。这本1995年出版的书刊在学术界公认为是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精华本;李约瑟本人也在序言中赞许此书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彩提炼。它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一百项天才的发明,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仿佛把读者们带到了数千年前,带到了那些上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达人世变迁的祖先身边。

在感慨古代中国人卓越智慧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本身对于中国文化那股强烈的热情。反观自己,尤其是当我发现书中有近一半的发明项目是我闻所未闻的内容之后,我更是不犹得深感惭愧,而正是这些发明,曾改变过世界发展的`进程,

目前在各国的学术界已经有个这样的共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大量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度,正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雷灌耳,这些人类史上里程碑似的内容曾伴随着每一个国人的成长历程。在奉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今天,还来不及让国人了解中国绝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就因近代科技的缺乏,让很多虽然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国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不可名状的阴影。

“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更是让这璀璨的历史仿佛陡然成为负担,更是引发了学术界旷日持久的争论。

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第5篇

富尔顿出生于美国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读书很少,父母没有钱供他去学堂学习,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全凭个人的奋斗.小富尔顿从小就爱幻想,譬如,当他帮助大人干完农活之后,常常一个人坐在农家阁楼上,在带有木格条的小窗户中,向田野望去,看蔚蓝色的天空,苦思冥想,一坐几个钟头.

有一天,天气晴朗,河水清澈.小富尔顿和邻居大叔一起驾着小船到河的上游去找活干.他们开始悠闲地撑着篙,逆流而上.小富尔顿到离开自己村庄的外地去,心情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唱着美国乡村的民谣.河水的“哗哗”声和小富尔顿的悠扬、婉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心醉.早晨的太阳愈升愈高了,阳光洒在水波中,像碎银洒在绿色的缎带上.突然,水流湍急,小船在河中打转,富尔顿和邻居大叔拼命地撑篙,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但船仅能艰难地移动.小富尔顿心里想:撑篙太费力了,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他想象的翅膀在河中飞翔,他好像看见在河中出现了一只自动行驶的船.他的神思又回到现实中来,对邻居大叔说:“大叔,撑篙又费劲,又缓慢,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

邻居大叔正用力撑着篙,听了小富尔顿的话,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用手背擦擦自己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是啊,这东西是什么呢?”小富尔顿的脸刹那间红了起来,他用劲地撑了一下篙,低下了头,又陷入了沉思.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读后感 第6篇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主要讲一些科学家、数学家的发明创造的经历,他们都十分聪明,做了许多对造福于世界的事。这本书也就是介绍他们创造这些壮举的故事。

书中的人物,大多是在学生时代,青年时代就已有所成就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智慧与天赋,更是有惊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

科学上的发明,往往是从?开始的,问号代表着问题,每个科学家、数学家都是从认真钻研问题开始的,以至于废寝忘食。比如:法国的帕斯卡用数排列成一个三角形,发现了一个展开(a+b)的N次方最减方法;英国的瑞利认真钻研发明了润滑油;美国的贝尔不惧挫折,经历一次又一次困难后发明了电话&&

好多科学家也是通过观察某种物体发明或发现的,比如:法国的笛卡儿通过蜘蛛网发明了笛卡儿坐标(一种确定位置的坐标);德国的莫比乌斯通过观察玉米叶发明了莫比乌斯圈(可以一笔画完圈的所有地方的圈);佐志竟是因为一场车祸发明了气动闸&&

这一种种说明,科学发明并不是非常伟大的事,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就能成功。数学的发现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要肯吃苦,有一些天赋,也可以成功。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第7篇

在这里, 学校特别开设了冒险课程, 即每年会选一座山峰攀登, 全校60多位师生经过两三个月的体力、技能训练和准备后, 全员登山。全人教师们认为, 如何让学生降低冒险的风险, 共同面对高山, 克服恐惧, 面对孤独, 对抗挫折, 而不只是脑充血式的硬闯, 这才是冒险真正的意义。于是这门大胆的创新课程, 虽然也有偶然因为天气原因无法登顶的, 但是大部分情况是以成功登顶而欢庆的。

在这关键的准备期间, 各项精心打造的科目培养了学生各项能力:校内登山训练、制订规划等逐渐由有登山经验的大孩子接替;3000米高度, 学生遭遇风雨、疲惫、危险, 也经历互助、友爱、责任与分享;置身责任, 参与每件事, 学生在处理危机、困难时学会方法、技巧, 也同时学习沟通、人际交往、组织领导、面对责任与义务, 最后成长为富有创造力、行动力、有梦想、敢担当的个体。不仅如此, 全人还将冒险课程深度开发, 发展成为“漂流美学”, 即要孩子凝视登山过程中自我与外在的碰触, 以认真的心灵聆听外在的变化, 进而搜索自己心中广阔的世界。他们想让孩子们明白, 漂流的目的不是远方, 反而是内在的安顿与深刻。

这门课程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生命体验、美的发现, 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如果说, 从登山这门冒险课程我们似乎体会到了这所学校的非凡意义所在, 那么不妨来听听创办人讲述全人中学教育理念的独特性。

在被人亲切地称为“老胡子”的创始人程延平眼中, “全人学校的存在标示了一个和台湾现有体制教育对抗的记号, 它不是‘改良’, 而是‘对抗’, 使人免于成为生产机器, 免于成为国家主义的佣兵” (《序二:教育的火花》) 。他认为, “全人出去的小孩不是适应社会, 而是创造社会”。这是好大的自信和勇气, 从一位画家转型成为一个社区学校的校长, 这是何等一份释放心灵、打破传统的豪言和实践!

于是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全人”, 培育人格齐全、自由生长的人才之地。“老胡子”亲自撰写的招生简章是这样陈述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的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形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 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朋友, 互相聆听与辩证。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 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 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 让孩子们逐渐成熟。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 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 最好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 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多年来, 我目睹了这里的孩子如何经历失败、惶恐、勇敢、自律、坚持……最后他们带着希望和能力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理念如此, 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呢?淘气顽皮的P成长故事, 从戒烟开始, 夜探雪庐山, 找到自我价值, 学打鼓、当登山组组长, 一学期学四册数学书, 成长为独立且极有责任感, 具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富有人生特质的孩子;有20余条狗豢养于校园的“流浪狗”事件, 从流浪狗污染环境, 到人狗共处的复杂环境渐渐由富有人性化, 且有一定规则的“养狗协会”管理, 再到狗的“主人”在饲养的过程中, 渐渐被狗“驯养”, 日益富有责任感、同情心与公德心;由早期校园规则未建立健全时的肮脏、纪律涣散的表现, 到自我管理的实现……《生命的故事》《P的成长历程》《自我成长》一系列叙述告诉我们, 这里的学生不是天才, 这里的老师也不都是优质、老牌, 但他们都是平等的心灵交流, 没有高压的强制式绝对执行的目标, 只有静待成长的耐心。

成长需要宽容的环境, 全人学校会容纳孩子不断犯错, 然后借助孩子的力量再慢慢改正错误, 得到真正的心灵成长。这是一所教育的桃花源, 此地没有围墙, 没有校门, 是名符其实的用老子的“师法自然”作为其根本理念建设起来的学校。

上一篇:大型春节文艺晚会主持人串词下一篇:亲子互动营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