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2024-09-10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精选12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示范与演示法

示范与演示十分接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被人们理解为一个含义。示范的主要目的是行为的展示盒模仿,示范者通过操作工具和材料展示完成一项工作或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行为模仿示范者展示的过程和方法。演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实践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的正确性,学生不一定要进行行为的模仿。

二、练习和实践指导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学生基本理解本课的知识要点,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理解、形成熟练的技能或长期的记忆时所采用。

三、案例学习指导法

由于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不容易透彻理解的原理和方法,这时若用某一个具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或者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和认识原理、方法或程序,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案例学习指导法”。

四、提示性训练法

对于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强调,使我们很长时间以来都很回避“训练”这个词,似乎“训练”就是机械学习的代名词。事实上,训练是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法。“提示性训练”一般指“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训练过程,在进入作业目标之前加入一定的思考与训练,让他们自主进入积极学习的实践状态,既能解决技能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又能让学生探究学习方法,通过训练而内生更多的感悟。”事实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提示性训练不仅可以设置在进入作业目标之前,还可以出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比如某一堂课、某一单元、某一学期。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可能会经常或者长期使用这一方法。

五、讲述法

每一堂课都不可避免地要传递相应的信息飞给学生,可以说,没有信息的传递也就不可能有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没有讲述,其他方法也很难有效实施,因而讲述法是教学也是美术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方法。

表面看来,讲述法有向学习者灌输知识之嫌,但是。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讲述,我们可以把讲述法定位于“创造性的双向讲述”。即通过讲述促进听者更好地理解讲述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进而实现表达与创造。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2篇

美术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美术教学目的而调整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法,美术过程的进行,美术教学原则的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就决定了美术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下面我根据美术课标和本次国培中学到的知识以及我的美术教学经验简单的谈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美术教学基本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 导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对教学方法,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对传播媒介,大量的视觉信息是借助他得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的。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比较法等。以直接感 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绘制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在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真实、感受直接,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特点。

三、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景法和欣赏法两种。以情境陶冶为主的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对内容创设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其艺术美对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3篇

英语英标就像中文里的汉语拼音一样, 它是我们学习单词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认识音标, 再简单的单词, 在学生的眼里也是茫然的, 他们将不知从何读起, 更不用说单词发音的准确性, 最终将一错再错很难改正了。音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听准、辨清、观察、模仿、练习、会运用48个因素和学会拼读音标, 记住读音规则。但如何教好音标, 使学生真正获得自学能力呢?我认为, 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引导, 如何教, 使音标教学寓于趣味, 生动活泼。

虽然刚谈到利用汉语拼音、汉字注释读音副作用比较大, 但是, 如果我们辩证的看待这个现象, 就会发现学生的这种做法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只是用法不当。作为新事物的英语学科, 在刚接触的初期, 学生学习起来是需要一根拐杖来帮助他们的, 因此, 汉字或汉语拼音注释就帮了他们的忙, 鉴于这种想法, 我在音标教学中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比较法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t]、[d]两个辅音因素时, 我告诉学生[t]、[d]与汉语拼音t、d很相似, 但是发音不相同, 于是我将相似的因素和汉语拼音各读一遍, 让学生细细分辨两者的不同。我对学生说, 实际上, 汉语拼音的t、d里面包含了英语音素[t]、[d]的发音, 只要把汉语拼音后面的[ε]音去掉就可以了, (即汉语拼音t=[tε]、d=[dε]) , 我就这样一比较, 并把发音时的口型大致的分析一下, 学生就明白了, 不会再轻易发错音。尽管这样, 仍然存在着汉语拼音干扰的可能, 只有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积极去尝试, 努力去实现从汉语拼音到英语音素的正确迁移。

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增强语言知识的趣味性, 使死板的事物变活, 即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性的游戏,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促进记忆, 熟练拼读,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教学摆脱枯燥。单将音标知识、拼读方法是空洞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体会、去摸索、去总结, 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到长时期的巩固, 才能使学习的音标发挥作用。在每一节课中, 每学一个新单词、短语时, 我都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先音后词、以音带词, 即先让会读的学生试读这个单词的音, 然后试着去分析单词的音标, 了解词义,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音标非常有用, 是自己学习有用的工具, 非学不可, 培养学生自愿学习, 主动去复习巩固。

二、集中教学音标

教学音标的目的不仅是认识48个音标,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音标的拼读来学习英语的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首先, 学生学习音标不能一下子就把48个音标全教给学生, 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慢慢来教。学生刚接触音标, 教师不能一开始就那很难的音标词来吓住学生, 而应该选用比较简单的辅音和元音来“诱惑”他们。如[p], [b], [t], [d]…再如元音[ei], [i:], [ai]…这样选用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音标来教学, 学生肯定不会有畏惧感, 而且这些音标和他们以前学的汉语拼音或字母的发音较类似, 学生学起来也非常容易。一开始学音标, 就把音标词的拼读与汉语拼音相比较, 得出“辅音轻, 元音重, 两音相拼猛一碰”。引导学生进行最简单的拼读。如[t]-[i:]→[ti:], [b]-[i]-[g]→[big]等等。

最后要求学生一气呵成, 达到“速认, 快拼”, 一次性读出音标词。如[baik], [feis], [sit]等, 就这样学生的拼读能力不断增强, 直至能拼出少量双音节和多音节词, 基本掌握重音、次重音。这时候课堂上教学新单词时, 就会出现师生抢着说的现象。好表现的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己会拼读英语单词的成功感, 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三、小学英语音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些同学会在单词下面写一些中文, 本以为是翻译, 结果却发现是一些“中文音标”, 问他们,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回答果然不出意料, “这样写方便记忆, 而且不会读错”。这样其实是一个误区, 这些他们认为不会读错的单词其实却有很大的错误——记忆上的错误, 读单词前, 他们必须先在脑海中呈现汉语读音, 其识记程序是“单词读音——汉语注音——单词读音”。经过这么复杂的程序, 读起来自然费劲。作为教师的我们这应当避免这样的错误出现。

四、结语

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4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片段出现在第二学段,文言文出现在第三学段,语文S版教材选入文言文4篇: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包括《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和六年级下册《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人教版选入文言文四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包括《学弈》《两小儿辩日》)。这些文言文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语言相对浅显易懂的特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在培养语用能力,吸收祖国古代优秀文化方面具有白话文学习不可代替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简称《课标》)“学段目标和内容”中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歌和文言文(《课标》附录1)。其外延广泛,有古体诗,如《游子吟》;有近体诗,如《绝句》;有词,如《渔歌子》;还有现代诗歌,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有文言文,如《自相矛盾》;有文言文片段,如《荀子·劝学》中的片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学段目标和内容”中关于诗文有如下要求: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上面的“诗文”包括诗歌和文言文,为了让关于文言文的“学段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也可以这样要求:

第二学段:诵读文言文片段,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文言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歌和文言文共60篇(段)。

第四学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标》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诵读和体验、体味、领悟几个关键词语。诵读就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朱熹提出的是诵读的基本做法,在实际中,诵读也可以读得小声一些,但最基本的要求是读正确。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例如: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领悟,就是体会、解悟。语出于清朝秦笃辉《平书·文艺下》:“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体味就是仔细体会。例如,细细体味诗句意境;再例如明朝高攀龙《自序》:第举吾幼所诵读者,切身体味之而见矣。

由上述可以领悟到: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诵读,目标是在诵读中体验出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出大意,或者在诵读中体味出内容和情感。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中学文言文比较而言,小学文言文只是让学生见识一下,不至于到中学学习文言文感到陌生。

如教学《杨氏之子》,就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读正确。教师首先要范读,然后领学生读,务必让学生第一次就读正确。千万不要让学生先读,学生先读容易读错,读错后就不容易纠正了。读正确的要求是字词读正确,停顿读正确。这是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前提条件。

《杨氏之子》可以这样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想,如果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误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或者把“乃/呼儿出”误读成“乃呼/儿出”,那么学生将无法借助注释正确领悟课文大意。

其次,在诵读中领悟大意。当教师带领学生读正确后,学生自读,读的时候结合注释并展开想象领悟文章的大意。学生有了第二学段学习诗文的基础,又有了正确的断句,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可以领悟到的。如果遇到真正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大意,没有必要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的教学环节上用力过度。

然后,在诵读中体味内容和情感。怎样做呢?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作出了示范。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这里的“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反映在意识层次上就是体味,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诵读。学生通过诵读在文中体味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之处,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有礼貌、有教养,还可以在诵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孔君平逗杨氏之子玩儿——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也和孔君平开玩笑——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后是熟读成诵。学生在轻轻或响亮的背诵中,感受着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唱一和,品味着古人的语言智慧,而这一切必将使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编号:JCJYC150208023)阶段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5篇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

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风是一位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一年四季风的特征,理解了这些风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走下讲台,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华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小学五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

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文本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阅读语文课文所描写事物与场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进一步学习作者表达、描述及说明某事物的方法。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描写、说明、叙述、抒情和议论等写作方法。语文是一科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学科,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中经典意境和人物形象,受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文字的感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人物对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艺术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是必修的共性行为,而课外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阅读能力、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方法和阅读水平。

一、形成以学生为课堂阅读主体观念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倡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样化内容丰富的提问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传统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不等学生阅读课文,就开始讲解课文写作的背景、分析课文的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学生来不及详细阅读和思考,机械地被灌输机械的记笔记,学生不能体会阅读的乐趣。新课改在各地实行后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以大胆朗读、分组分角色朗读、竞赛阅读及内心默读等形式,让学生用心灵、用眼睛各种感官,深入课文领会所表达的情感、写作的方法、词汇的优美。在热烈的阅读氛围中,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体会阅读带给人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愉快感受,使阅读成为悦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世界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堂阅读形式只是真正阅读的铺垫、引导,课外阅读才是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广阔空间。因此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办法。“班级图书借阅室”,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家里的图书带到学校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借阅;“古诗天天读”活动鼓励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意境中修养身心;“超越梦想”是学生展示自己阅读体会的板报栏目;“亲子共读”体现家校共育又能促进学生与父母共同享受阅读带给人的陶醉。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为小学生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奠定扎实基础。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他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思考探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仅是知识讲授的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还包括内心情感的愉悦性,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教学与呆板木讷的状态学习效果当然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在讲描写祖国自然山水风光《三亚落日》一课时候,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前老师准备有关三亚风光的多媒体视频,在课堂上首先声情并茂领读有关描写红日和大海的段落,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配合播放视频画面和音乐,让学生融入配乐的阅读中,尽情陶醉自然山水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课文,学生通过阅读水到渠成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写作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的目的,在不知不觉赏心悦目的课堂中,完成了语文知識的积累。奠定语文写作的基础。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6篇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但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只有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演示的手段大体有三类。第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图画的演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第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使学生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影等演示,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事物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实地考察“花”的成长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如采用幻灯或录像机,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到花的成长全过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或者祖国大地秀丽的景色,通过录像、电影等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如身临其境。第三是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参观名胜古迹、博物办理化学科参观科学宫,艺术学科参观美术展览、戏剧表演等。参观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和参观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如采用演示法时,要事先选择、检查演示教具,进行课前试作等。采用参观法时,要订出参观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等。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无论是演示还是参观,都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讲解、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所学的对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7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

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元分解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就应该把课题分解得细一些,知识容量少一些,发现过程的时间短一些,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发现过程的跨度应逐步增大,知识量也相应增多,让他们在更高水平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这样可以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劳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学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状态。为此,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按上述分类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了介绍。但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教师们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的。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8篇

1.同一课时中多种游戏手段的交叉使用原则

词汇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游戏方法, 如歌曲、儿歌、游戏、手势动作等。比如, 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时, 可以利用手势动作, 指令学生“Touch your nose/face/arm/mouth”等。有时可以请一位同学发出指令, 其他同学做动作。或者进行比赛, 做错动作的则被淘汰, 最后剩下的一位选手, 可给予奖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同一节课中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 在教身体部位的词汇时, 还可以使用自编儿歌:Body, body, touch your body;Hand, hand, touch your hand (finger/leg/foot/arm...) , 然后, 再进行“Let’s draw”活动。最后进行“Let’s do and sing”活动, 如:

Teacher:Follow me (the teacher acts out what he/she is saying simultaneously) :Hands, hands, clap your hands.Foot, foot, stamp your foot.Wave, wave, wave your arm...

如果学生接受较好, 教师还可加入诸如snap your fingers, touch your nose/ear/head...之类的短语, 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的内容又扩展了知识, 一举两得。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词汇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所达到的只能算是语言技能, 而非智能。因此, 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 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 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就是说, 在开发语言智能的同时, 还要把其它方面的智能开发到一定程度, 这样才不至于浪费学生固有的各种潜能以及开发这些潜能的每一个最佳时机, 这才是从传统课堂教学向新型课堂教学转变的“切入点”, 它不仅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而且能使大脑各部分协同工作, 提高学习效率, 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词汇的教学过程中, 以便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例如, 在教学“pink, orange, purple”等颜色词汇时, 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五颜六色的气球。老师出示白色、红色水粉问:“What colors are they?”学生练习red, white;然后老师将两种水粉 (红色少许) 挤入玻璃杯中加水调和产生新色彩:粉红色, 老师进而带读pink。在以后的教学中, 老师利用red, blue引入purple;利用red, yellow引入orange。这种教学适用于别开生面、创新的色彩教学课, 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常规的色彩教学方法, 利用调色引入新课, 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新奇的感受;教师超越语言教育, 使英语目标设计跳出了本学科的狭隘范畴, 使之与化学、美术、自然等进行综合与渗透, 加强了学科的整合, 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比如, 在复习数字词汇时, 可通过唱“Ten Idian Boys”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通过“What’s ten minus two?”来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等等。

3.利用彩色图片、实物或简笔画及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其认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采用图片或实物情景进行直观的教学, 利用具体的实物, 如教学用品、文具用品、玩具等创设实物情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说训练, 不失为教学词汇的好方法, 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能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利用彩色图片或实物进行单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 教学中尽量少出现中文, 避免学生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言来学习和理解英语。如, 在教授 (学习用品类词汇) ruler, eraser, crayon, pencil-case, sharpener等单词时, 运用实物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学会它们。在无法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简笔画来进行教学。简笔画既节约时间又直观,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现代教学, 不能停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 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虽然很多小学 (尤其是乡村小学) 没有语音室、计算机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但可以利用录音机、电视机、VCD、幻灯片等进行英语教学, 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 (词汇) 。

4.通过词汇联想不断归纳和复习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策略, 不断丰富课堂内容, 使词汇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可以适当增加词汇输入。例如, 在教sun这一单词时, 联想到sunflower, sunlight, sunglasses, sunshine, sunset等相关词汇, 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词汇量,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再比如, 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产生联想:ourhour, hat-what, pen-open等;分类联想记忆法:如, 把pen, pencil, eraser, ruler等学习用品归为一类, 进行集中复习记忆;或利用反义词联想:old—young, long—short, fast—slow等进行对立记忆。这样学生记得又快又牢, 这些都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途径。教师不必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额外输入的词汇, 但通过这种差异教学可以激发优等生多学, 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谓一石两鸟。

总之,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词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单调的机械认读模式, 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益。在词汇教学中也要掌握这一原则, 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 提高识词能力, 提高语言学习技能,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摘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词汇教学手段很多, 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经过调研、论证、比较, 本文总结出了较为适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游戏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海洋.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4) .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9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0篇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如写字、运算、实际操作等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实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由于学科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的练习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书面语言练习中,作文创作性的练习更为重要。

解答问题的练习 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练习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操作的练习 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是中小学理科教学的特点,实验法也就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学的重要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验通常是在专门的实验室或生物实验园地进行的,有时也可通过演示性的实验进行。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验条件很差,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演示实验都无法进行。这使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根据这种状况,应切实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速创造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目前提倡建立“实验中心”,这是解决理科教学中实验问题的有效途径。即集中邻近三至五个学校的实验仪器,设立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办法投资少,收效大,不仅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用主办法自制一些仪器设备,也可以部分解决实验问题。

(三)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自然学科和技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中的测量实习作业,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生产实习作业,生物学科中的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实习作业,地理学科中的地形测绘作业,劳动技术课的生产技术实习,以及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等。

实习作业法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等相比较,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这对于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有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活动,主要是加强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巩固和运用。它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以严肃态度对待实验过程、步骤和结果,遵守纪律、爱护实验设备。实验结束后,要进行讲评与总结。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实际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手脑并用,运用知识于实践,培养他们完成操作活动的本领。在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逐步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在实际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际训练活动结果的检查、总结和分析。让学生知道每次实践活动的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第11篇

1、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理解词句的方法,对词句的意义由模糊到准确、由抽象到形象、由理解到运用。

2、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图片、视频、语言渲染、想象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表演法

(4)比较辨析:换词辨析(还原生活:如果用别的词可以吗?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

3、策略: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步骤清晰、过渡自然

4、案例分析: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去医院途中,你走得那么慢„„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加点字“纠缠”一词的恰当意义。

1、切入词语:父子去医院的路上,儿子要被父亲,父亲愿意吗?他们之间发生了„„(引出纠缠)

2、观察字形,猜测意思:同学们,认真观察,“纠缠”两个字的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3、联系实际,用表演法充实语境,体会词义:让两位同学扮演父亲与儿子,表演父子“纠缠”情景,体验父子情深。

4、换词法比较,进一步体验父子情深:“纠缠”给人一种无理取闹的感觉,换成“谦让”是不是更好?

5、朗读指导,表达深情:因此,朗读“纠缠”时注意用上深情的、轻柔的、缓慢的语气。

关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

1、方法:

【(1)检查预习,提问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适当板书,解决字词

(2)提出问题:根据文本提出一个大问题,或请生质疑提问

(3)整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整合归纳】

2、案例分析:

关于句子的教学设计

1、要求:(1)课标要求

(2)理解句子——体会感情——领悟语言妙用——运用语言

2、方法:

【(1)抓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

(3)联系生活实际

(4)联系时代背景

(5)抓主干理解

(6)直观演示理解

(7)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8)学生讨论交流】

3、准则: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先易后难

4、策略:(1)根据要求(2)要有教学方法(3)围绕文章主旨(4)步骤清晰,过渡自然

5、案例分析:

雪地里的红棉袄

“我没有说话。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

1.用提问法等提出句子,理解句意。(小结:这个句子表现了嫂子的苍老)

2.品味需要,体会感情,哪些词表现出苍老(抓住枯井,深,竟,发现)

3.①运用联想法,理解枯井与眼睛的关系。发挥想象,作者如何把枯井与眼睛联合起来,枯井让你看天嫂子怎样的眼睛(干涩,深陷)②运用删词法,理解“竟”。联系上下文,找嫂子几岁,出示图片,五十岁的人应如何,你有什么感觉(过快衰老),用了一个什么字,体会感情

4.运用想象,嫂子为这个家付出辛劳

5.指导朗读

6.小结。作者通过外貌:苍老→操劳→感激,心疼(层层深入)

7.语言训练。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关于片段教学的设计

1、内容: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2、方法:

【(1)整体感知

(2)抓关键句、词品读

(3)体会表达效果,领悟词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以读促进,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中所包含的感情

(5)抓住语言文字学习点,设计练习,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6)总结片段中的形象或情感,说明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可与5对调)】

3、策略:

(1)片段概括(关注题目)——品词析句——深入感想——运用语言——总结提升

(2)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3)围绕教学主线展开设计

(4)步骤清晰,过渡自然

4、案例分析:

苏七块

根据第二自然段(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送大匾来了。)写一段教学设计

1.提出句子。请同学们圈画出描写苏七块医术高超的句子。(交流讨论,得出“他手下动作更是„„接上了”)

2.整体感知。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医术高明

3.细品词语。品味苏七块的“快”

①抓关键字。

②通过朗读,体验苏七块经验丰富,高超的技艺。

③通过表演苏七块的动作,体会“快”

④讨论后两句能不能删除

4.总结,再读

关于 篇章教学的设计:(不大会考)

课标里有关 篇章教学包含的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4、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常用的教学方法:除了基本教学方法外,还有情景教学、表演法读写结合等。

关于朗读教学的设计

1、要求:

(1)明确目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体会语气、语调和思想感情

(2)教给技巧:指导朗读技巧(轻重缓急停连,通过表演,注意标点符号)

(3)加强理解:朗读与理解,相辅相成

(4)讲究形式:形式多样,可以是角色朗读、表演朗读、齐读、男女生合作朗读等

2、方法:

【(1)听读欣赏:配乐朗读,教师师范

(2)添词品读:添加语气、情态方面的提示词

(3)变式朗读:变换语气、语速和语调进行朗读(例A:真是一个大树可以强调3个不同地方)】

{备注:听读欣赏教学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听为主,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揭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听配乐朗读的有声教材,同时看相应的幻灯片。

第二阶段:读文字教材,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听无配乐的录音,一边轻声跟读课文借助录音的表现力、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最后交流。

第三阶段:品位欣赏,领悟课文。听纯音乐,在配乐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在艺术欣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做到“情到”即眼睛有神情、面部有表情、声音有感情,配乐自读课文后进行交流,这是全课学习的**。

第四阶段:整体欣赏,把握全课。在这一阶段,再次放配乐朗读录音播放幻灯片,整体欣赏,也可放纯音乐录音。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情更投入地朗读,有的课文也可以在配乐中分角色朗读。

上述几个阶段时相互联系的。听、读、欣赏贯穿全过程,但各个阶段要有所侧重。}

3、案例分析

《瀑布》:”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试试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读准字音,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资

“如烟,如雾,如尘。”

2.提出问题:为何用逗号,不用顿号

(小结:拥顿号,停顿短而均衡,语调平淡;用逗号,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哪种表达朗读更恰当。

4、抓住关键词“烟、雾、尘”,理解内容。让学生伴随着美好动听的音乐朗读体会瀑布的飘渺、朦胧、纤美,沉静在美的享受中。

关于读写结合的设计

1、内容:

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切入点:文本内容、人文内涵)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是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切入点:表达效果和技巧)

2、形式: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名言、词语的应用

(2)仿写范句

(3)变换文体练习

(4)发挥想象补充

(5)课文批注

(6)改写、续写、扩写、编写

(7)读后

3.备注:

写作的重点也应该是之前文本解析的重点(范例:《太阳是大家的》)

关于情境教学的设计

1、方法:

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提供情境,以实物

再现某一种特定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

2、步骤:

带入情境,感知表象;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体会情感,

表情朗读

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1、原则:

(1)提问一定要有效

(2)提问应把握好度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5)要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6)要尊重孩子个性化体验

(7)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8)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

2、切入点:

【(1)在知识的重点出提问印象最深

(2)用延伸法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3)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4)在考点处提问更能加深学生的重视度

(5)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6)巧设问题,突破难点】

3、案例分析:

在提问关于童话特征时,不能直接提问“请你说说童话的特征有哪些?”

可以提问“你喜欢童话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出童话的特征,最后加以总结。

关于布置作业的设计

1、课堂作业:包括教科书编者设计的课后作业和老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的即时作业。

原则: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外,教师还要实际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课堂作业,或巩固、或启发、或提升。

主要形式方式:选择、填空、连线、读写结合(仿写、感想、文章主题的提升)

2、课后作业:形式:(1)分层选择(作业多选一)

(2)面向生活(针对母亲节布置的作业„„)

(3)阅读欣赏

(4)知识与经验用于实践

原则:

(1)选择性

(2)针对性

(3)可操作性(可检查)

(4)适量

(5)巩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6)促进自身发展(反对机械抄写)

关于板书的设计(考的机率不大,看书上)

1、形式:内容式板书、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

2、方法:(1)内容再现法(2)逻辑追踪法(3)推论法(4)思路展开法

3、原则: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灵活性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主要方式:

1、观察事物进行口语交际

2、创设请境进行口语交际

3、听故事进行口语交际

4、结合试验、制作进行口语交际

5、在讨论、辩论中进行口语交际

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资助学习和实践体验,强调学会分析和合作,强调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案例分析:结合后面的综合性活动教学评析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2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众多的概念、定律,如果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各种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有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来记这些概念、定律,这样必然带来解答问题中的生搬硬套,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概念教学是搞好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一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旧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从中引出新概念来。这样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有利于精讲多练。例如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教学时,首先将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数(零除外),以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得出的商(分数值)不变。”这两个性质,让学生自己从这两个性质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从而达到在复习巩固已学概念的同时,掌握新新概念,并能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直观引入法

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知所积累的感性材料,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思维就不能进行,让学生借助直观的作用形成充分的表象才能有助于概念教学的形成。直观引入法适用于几何形体的概念,整数、分数的概念。数学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邻的、有相反的、有并列的等等。特别是到了高中年级,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展,概念的不断增多,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棱和面的概念时,如果教师只凭着书本来讲是很难讲清楚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只要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他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棱是由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从而给学生建立起正确、严谨、完整的棱和面的概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区别比较法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这类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必须把他们加以比较,以避免相互干扰。比较时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生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得概念就更加明确了。如在对于“比”和“比例”这一章节中出现的“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难以理解,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区别比较的教学方法,先从“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入手,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而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比例”则是两个“比”间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式。如2:3与3:7=9:21,前者是比,后者才是比例。这样学生理解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扩大或者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一比的基本性质后,再来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一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比较容易了。再如,在进行“质数”与“互质数”的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质数是指根据约数的个数而言的,质数是给某一个数(自然数)下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个数就是质数。而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互质数。通过区别比较,学生就不会将二者混淆了。

上一篇:gnss课程作业论文下一篇:未来的垃圾桶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