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2024-07-05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精选6篇)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第1篇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很荣幸地参加由天柏集团组织的2009数字电视融合创新新战略研讨会。我来自山西东南部的晋城,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市,受到主办方的邀请,到会介绍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的情况,显得有点自不量力,好在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解,所以在我们自己的那块小天地里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别人还没怎么做的实践,今天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必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敬请大家谅解。

晋城市广电网络公司在晋城市有一张统一的大网,户数有45万户,五县一区通过子母公司的体制整合到了一块儿。目前光缆覆盖已通 达全市84个乡镇,2146个行政村,网络收入不足亿元。

晋城市数字电视在2008年起步,但酝酿这件事情是在2005年,一直不敢动,自己算不来帐,怎么算怎么赔,担心拖垮了刚刚有了起色的公司。同时,看到一些启动的单位遇到社会这么多的不同意见,也是心有余悸。经过我们与多家合作商谈判,很难有一家能接受我们保本经营的合作方式,最后我们和天柏集团实际上签订了一份信誉合同,这是一张开出诚信的承诺,换取了别人大的让步,在别人有所担心的状态下开始了我们的合作。晋城市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市区数字电视全面整体转换,关闭了模拟电视信号,打了一个漂亮的整转仗,创造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晋城速度”,结果也出乎我们自己的预料。这里边固然有我们超 常规的符合晋城实际的工作方法,也有公司上下的拼命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但政府支持、百姓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晋城市政府把数字电视作为为市区老百姓办的16件实事之一,连续3年每年拨给我们300万的财政补贴,我们的市长对待所有不理解的上访信件一个不批,这给了我们最大的勇气和信心。数字电视最难的是送了机顶盒需要2—3年才能收回成本,在分析了我们这个相对不开放、相对还不太富裕的地区实际情况后,我们果断做出了不卖付费节目,制订了只要一次性付清3年的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付费包全部免费赠送这一经营策略,可以说,这一招救了我们。市区65%以上的老百姓全部响应了我们收3年基本收视费赠送付费节目的这一举措,使我们摆脱了资金周转的困难,一下子就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阶 段。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买电视节目看,响应不会太多,应该算是曲高和寡,这种观念为我们下一步发展互动电视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晋城数字电视整转之后,我们一方面感谢市民们对我们的支持,一方面我们又感觉到对他们有所亏欠,因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之后,不少的市民认为数字电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像我们宣传的那样的好处,他们对增加电视节目数量从而增加收视费的强行做法也并不买帐或认同。这种看法随着他们每天观看太多的频道而产生的疲劳心理日趋明显。发展数字电视怎么样能像政府要求我们的那样,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推出的IPTV业务、互联网视频节目都在冲击着电视市场,争夺着老百姓的眼球。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CMMB也在抗衡着我们已有的竞争优势。因此,数字电视不往前发展,必然会面临不进则退的被动局面。同时,我们隐约觉得数字电视发展之后,我们不往前走,政府也会抛弃我们,因为政府更关心数字电视在信息化和民生方面有所作为。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做出点事来,再丢掉行政的支持和推动,只能和其他电信运营商一样单纯靠市场打拼,而我们的财务状况、运营经验、营销理念却远在电信运营商之下。劣势逼出了勇气,晋城广电认识到非启动互动电视不可,不往前走,就得后退。

互动电视和谁合作,我们没有框框,想到全国去走走。2009年5月,公司分两路对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和地市开展数字电视互动业务的考察和调研。北边到了北京、包头、宁夏、郑 州,南边到了杭州、嘉兴、上海。回来分析情况,认为全国互动电视业务基本上属于起步阶段,个别发展好的也仅是刚刚突破藩篱。我们看到发展起来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形不成规模,用户接入速度太迟缓,投入和产出不对称,现在的问题是不搞互动电视不行,但经济效益太差又撑不起底气来。互动电视推进规模化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成了我们最需破解的难题。这时候,我们到了上海,我们的老合作伙伴天柏集团又一次给了我们惊喜。我们过去使用天柏的机顶盒,天柏此次提出了一种宽窄带一体化的网络改造解决方案,它不需要更换机顶盒,只需要在原来的机顶盒上加装一个“小猫”,就可以实现双向互动业务,这对于我们这些财力薄弱、融资能力较差的地方网络看到了希望。宽窄带一体化网络改造方案投资低,可以平滑 升级,进有进路,退有退路。它为全网覆盖提供了低成本实现的可能性,这种方案我们自身能承受得起,不用在老百姓身上再打道道,实施起来容易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欢迎。如果我们选择双向宽带的解决方案,就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全网覆盖的思路。没有全网,我们的用户零零星星,就不能做规模业务,也就不能产生规模效益。我们知道,电信运营商的劣势在于多家运营,用户割据。我们的优势在于一地一网,家家户户。我们一定要认准优势,扩展优势。第一,刚才讲到的,我们有一张统一的大网,家家都看电视;第二,电视屏幕大,适合家庭多人收看,有俗称客厅优势;第三,我们有遥控器这种适合普遍人的操作手段;第四,广电是大众传媒。大众属性、大众品质、大众需求、大众服务。如果我们的双向业务都从大 众出发,这必将成为我们不同于其他比较优势。但是,我们也有心烦的事。晋城属于农民数量居多的城市,年年为收视费难收发愁。现在节目频道多了,收视费也更多了,有的用户安了数字电视又准备退了。如果老百姓在付了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付费节目收视费,再付互动电视基本包收视费,显然不单单是在经济实力上承受不了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对收费制度的逆反。我们总是用大量的不断加多的电视节目塞饱老百姓,他们认为这是我们赚钱的花样,本来就吃不动还要给,有点像硬摊派。现在老百姓急于想看一些新鲜的东西,作为一个地方网络公司,我们有义务满足他们的要求,出路是在看电视之外的用电视上下功夫。通过用电视,开发地域性产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关注民生问题,唤起民众参与,推进政府 支持,集合行业进入。这一切成了我们用电视的基本对象和方向,它给我们打开了互动电视一个新的领域,寻找出一个新的发展角度。我们要打造出广播电视的互联网,通过用电视来颠覆老百姓看电视的传统,让百姓看到一个比互联网还有优势的互动电视网。

一个具有优势的互动电视网必然如上所说,是一个有规模的大网,也是我们晋城正在打造的全网覆盖这样一个概念,这是其一。其二,在这个网上跑的东西必须是大多数观众所喜爱的。不管是看电视的也罢,用电视的也罢,这里的内容、这里的节目能够集萃起来,就需要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在技术上,要支持大家都能进入这样的平台,否则,再好的网络也难创造良好的效益。这里讲的是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割据利益的融合,融合是件非常难的事。我们需要有远见的网络设备提供商、平台搭建者和节目运营商共同来打造,再好的网络舞不起内容的龙头,就不会是一个有作为的网络。内容产业的龙头作用,不仅是要把好的节目独自创办出来,独自运营起来,还应该是有博大的胸怀让所有的网络运营商共享,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规模效应,才能带动全社会的发展。目前节目商各自壁垒的现状需要尽快打破。有了规模的网络,有了开放的平台,余下的就是应该找到一种获取规模效益的经营模式。现在通行的办法是把互动电视打造成一个像有线付费电视一样的经营模式,有一个基本付费包,划一块内容给它,交了基本包的费用可以任其点播。另一块儿,就是收费包,批出多块单独收费的业务,实行优质优价的办法。这种方法,似乎保证了节目运营商的利益,其实它也限制 了众多用户的进入。我们已经看到,数字电视基本包和收费包分离的做法,并没有使大量的消费人群产生购买节目的冲动。相反,大家把他视作商家谋利的圈套。卖节目现在已成了一个瓶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中小城市,卖节目几乎成为不可能。比如欧洲足球频道,我们卖这个频道1年才100元,我们通过彩票中心来帮着推动,一年时间才卖出去不到100张,所以我们想尝试在经营模式上进行更大的改革,想推动互动电视无门槛进入。也就是去掉基本包,去掉互动电视基本收视费,让百姓无负担进入,选择好,收看了再付钱,完全的、自主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一点不存在搭货、搭配,需要什么就买什么,这种经营模式和全网覆盖结合起来,必然会产生规模的效应。如果非要有一点门槛,那也将是一个低门槛准入。并且 在双向网络改造期间不收费,让老百姓先尝到甜头,形成点击习惯,再到爱不释手。网络改造期间,如一上手就收费未必是个好办法,他还不知道里边有什么东西就先提出收费要求,会吓退他。就是有了全网基础,也未必会有规模效益,退一步,进两步的让利办法有时会收到奇效的。

最后我还是想返回来谈谈节目内容所涉及到的用电视的这一部分。在用电视的经营理念上,我们提出要挣政府的钱,挣行业的钱,不是盯住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服务政府、服务行业获取节目生产的资金,获取为他们提供服务应得的利益,而老百姓只需参与这些节目,收视这些节目,来激发起政府行业更加积极的办好这些节目的热情。在我们准备的栏目中,我们设置了权威查询、社会 调查等业务。权威查询业务是要依托数字电视互动平台,全力打造政务查询、市民服务和商务互动查询平台,还有阳光政务、晋城名牌、美食广场、人才市场等来提供服务类的信息服务。我们还尝试着和人大联合筹办社会调查,对民主法制一些方面向社会进行民间调查,组织互动平台民意投票,与统计局城调队搞各种商务调查,然后出售调查结果,参与的老百姓也可在其中获取积分,获取奖励,或收到物质的收获,或得到免费点播节目的优惠。这个互动节目就这样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热闹起来。

现在的广告播出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理由是播节目时中插广告影响观众的收看,所以各个管理部门都在不停的打压和缩减广告播放的范围,缩减广告播放的时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把一些受限制广告集中在一块儿,把它 分门别类,让观众自由地点播收看,然后获得积分,难推广的广告可以多获积分,让商家买单,然后百姓拿着积分再去获得免费点播节目。这样,广告不再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东西,广告商也加大了投入的信心,我们也间接地获得了大量的广告收益。当然这些指导思想还要在我们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将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百姓所需要的,百姓所乐于接受的互动内容。在接近民生,推动民主政治上,互动电视平台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民生一卡通是我们正在推出的一档重要的用电视的栏目。它是由我们作中介,也就是用网络作中介,把商家、消费者、银行联合起来,组织起来,为民服务的一种赢利模式,它的最终结果是大家都赢。企业或卖掉了产品,或收取了服务的费用,百姓获得了方便,银行 获得了资金,政府获得了美誉,我们是对给他们服务带来的好处的多少,来和他们谈应该给我们的利益。也就是我们要变收一家的钱,获一家的利,变为多头获利。树立起提供优质服务,让参与者心甘情愿的付钱的这样一种赢利模式。这些服务下到水、电、燃气、暖气、电视收视费的交费,百姓持卡购物,各种餐饮、娱乐的消费,上到政府一些服务项目的交费,这样我们提供了一张中介服务网,沟通和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但是这种业务的推动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这次会议还要讨论这些问题,所以就不详细说了。

晋城市互动电视业务才刚刚起步,由策划变为现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有些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有些事情是需要在座的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够做到的。在这方 面,天柏集团、上海文广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使我们在业务内容、技术保障上松了一口气,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更多的运营商和我们携起手来打造,我们诚挚的欢迎更多的有志于在用电视领域发挥作用的研发机构向这新的领域转移,欢迎大家到我们那儿去,完成你们的试验,完善我们的理念,共同构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享的新天地。

谢谢大家。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第2篇

推进数字化城管

城市是“三分建,七分管”,随着肥西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肥西县城区框架不断扩展,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突显。面对城市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管理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新时期、新要求。为此肥西县城管局多次调研,反复研究,选准着力点,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革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

一、肥西县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概况

肥西县数字化城管项目被列为2013年县政府十件大事之一,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建设期间县人大专题调研,县领导对建设进度适时调度。项目建设经费全部由县财政负责。为确保项目顺利快速推进,肥西县城管局专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抽调专门人员组织施工。项目从立项开始,历时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完成了方案论证、清单组价、技术参数选定和项目建设招投标、硬件设备安装、软件系统调试等工作。截止十一月底,项目硬件设备安装已全部结束。目前,正在进行视频信号、车载信号等系统调试工作,于十二月底进行试运行。肥西县数字化城管,依照住建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标准,结合肥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以万米单位元网格为城市管理基本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监督考核体制,达到精确、敏捷、高效的管理效果,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肥西县数字化城管指挥系统主要包括 “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考核评价、车载GPS跟踪”五个子系统,从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事件处理—结果反馈到核查结案的工作流程,基本能够实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发现、派遣处置、指挥协调、监督评价的管理目标。

二、肥西县数字化城管发挥的作用

肥西县数字化城管建成后,对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行数字化城管,日常路面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发现到处置,短则只需要几分钟,长则1-2个小时,相对以前任务人工派遣、电话通知模式,将大大地缩短问题从发现派遣到处置报结的时间。数字化管理实行的是闭环运作,每个事件的处理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相关责任人,较好地解决了以前有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推诿扯皮,倒逼问题的快速解决。数字化城管对所有工作环节责任主体实行过程督察,跟踪问效,定期通报,科学评价,有力提高了工作部门的执行力。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管引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夯实了网格化管理,打破了城市管理的条块分割、信息互通缓慢的弊端,建立“四统一”指挥平台:即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数字化城管技术,再造城管工作流程,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带来了城市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也是对传统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念的变革,它变粗放的管理为精准高效的管理,变突击、运动式管理为可持续的长效管理,变管理主体的分散和职责的交叉为上下左右的无缝对接,变城管处置能力的低下为高效快捷,有力地解决了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难题。

(三)健全监督评价体系。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稽核考评,系统对每个问题以事件形式存在,实行分值量化。在系统闭环运行过程中,系统对实时办结和未按时办结的,自动计算分值。事件办理情况周小结,月统计,全部量化分值。数字化考核,提高了考核效率,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进一步完善了监督考核工作。

(四)促进科学管理决策。数字化城管平台,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每个事件有精确记录,系统可以对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对管理工作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为领导在管理决策中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下一步工作

(一)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城管的跟踪监督、量化考核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运用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二)推进“大城管”的建立。扩大城市管理工作内容,针对城市管理元素,涉及面广的特点,实现与公安、交通、供电、移动、电信和上派镇等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充实数字化城管,突破目前“小城管”的局限,为实施大城管奠定基础。

广播电视报发展模式的创新探析 第3篇

关键词:电视报,发展模式,创新

1 传统发展模式制约了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空间

1.1“带电作业”传播模式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广电报业一直以来都是“带点作业”, 其实也就是说, 广播电视所播出的信息就是广电报采编应该具备的内容。中国广电报直到今天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这样的做法仍然被使用着, 就像城市广播电视报专家组在很多年来的阅评报告就有这样的表述:“广电报是一张面向家庭的视听导报, 主要任务是预告和宜传介绍广电节目, 承担着导听、导视职能, 其读者对象是广大听众和观众。”

1.2“一周一报”出版模式

在中国, 广电报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星期为主要时间依据, “周报现象”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而得以形成的, 很多人认为还不如直接称之为“周报”, 其实出现这个现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因为主管部门对于广播电视报的出现周期有严格的规定, 必须是一周出版一次, 这样的话, “一周一报”的出版模式究竟可不可以成为广大读者和报社所能接受的形式呢?通过相关的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读者和报社对于一周出版周期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能接受的, 具体原因是“第一, 电视、广播的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 在安排节目周期的时候也尽量缩短了时间, 面对现在电视、广播的不断发展, 一周出版一期很明显更新信息太慢, 现在出现在广电报上的节目预告以及与实际播出明显有差异;第二, 针对那些每天都在更新出版的晚报都市报类型的报纸, 广电报除了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节目预告以外, 剩下的新闻信息大部分都已经过时, 因为没有新鲜的新闻信息, 报纸的看点就会越来越少, 读者的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第三, 一周出版一期, 报纸投递发行单位的成本肯定会有所增加, 现在有很多广电报都是自己投资发行, 报社的开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有所增加;第四, 因为有太长的出版周期, 很多时效性比较高的咨询和广告都在逐渐消失, 就像在广电报上出现股市信息或者相关的广告相对来说就会很少, 甚至没有。

2 创新发展模式是广播电视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选择

2.1 广电报创新发展模式离不开报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在时代和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 一份报纸想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就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进行。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有所提出, 对于报业现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将报业增长的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 使城乡区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调性, 使报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 加快报纸出版业发展模式转型, 为报纸出版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纸出版业在文化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中会有更重大的任务需要担负, 这也就要求报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型一定要加快速度, 这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广电报创新发展模式需要从业者转变认识更新观念

晚报都市类报纸在中国当代报业竞争中占有主要的位置, 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其实也就说明, 很多的读者对于国内时政新闻和都市社会新闻的喜爱程度是最高的, 在其中娱乐、生活方面的内容也是存在的, 但是这一类型的内容在其中并没有占有很大比重。而如果这份都市报和晚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其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都应该涉及到。那么, 广电报对于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为什么就不能全部满足呢?

分析和研究广电报的内容和形式, 都市类报纸的属性中根本没有任何涉及, 但是在它其中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功能却较为显著, 在其中影视娱乐和时尚生活都得到了很充分地体现, 喜欢这类内容的读者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所以, 广电报从业人员的思想解放是尤为重要的, 要突破传统的认识和思维观念, 要不断地转变生活服务类报纸的概念, 随着不断发展的市场, 我们也要与之相适应, 相符合。

3 广播电视报创新发展模式的方向与路径

3.1 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做新闻、影视、生活兼具的广电报

在新形势下广电报的不断发展, “带电作业”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要求, 在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它会起约束的作用。当然, 本文并不是利用这样的观点来取缔带点作业的属性, 而是告诉我们不要将这种模式作为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 不然的话, 在信息爆炸时代, 广电报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需要在市场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当前, 全国有很多广电报都在改革其体制, 希望以此作为机会, 使自己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照市场取向定位报纸, 同时将发展模式也确定下来。

3.2 按市场需要选择出版周期, 量力而行向“一周多报”转型

时效性在广电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对于新闻事件都应该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广电报也应该是这样的。受众对于时效性强的新闻是相当喜欢的。为了可以将时效性增强, 广电报可以选择在一周内出版两期或者三期报纸, 等到条件成熟之后, 就可以转变“一周一报”的模式, 真实可以转变每天一报。这样的转变不能一直不实行, 但是也绝对不能太着急, 但是这件事情却是必须要做的。站在战略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广电报的传统模式一旦开始向日报的形式转变, 那么晚报的时效性优势也就不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

[1]李琳.广播电视报市场定位之我见.运城学院学报, 2005 (6) .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第4篇

一传统期刊业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数字出版时代,年轻读者的阅读媒体与接收终端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习惯于把网络、手机作为信息获取渠道。“80后”和“90后”的年轻读者正在成为文化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在紧张的社会节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下,没有时间与耐心去研读深奥的大部头著作,更倾向于接受和追逐那些内容轻松的出版物。他们的文化需求转向时尚化、轻松化,信息获取方式转向快餐化、浏览式,“水煮”“大话”“戏说”成为他们的阅读偏好,娱乐消闲成为重要的阅读目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我国公众的纸质媒体阅读率持续下降,与此相反,网络阅读率持续上升到44.9%,其中18到31岁的“中坚读者”约占60%,18岁以下的读者比例达到18%。由此可见,年轻读者的阅读终端已经由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6.24亿。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自由移动、高速传输、便捷搜索等功能,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信息,满足人们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阅读的需求,可以完成收看电视、阅读报刊、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逐渐成为年青一代获取资讯的又一个阅读终端。

与网络和3G无线移动通讯媒体相比,传统纸质期刊存在出版周期长、发行成本高的劣势。而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媒体则省去了出版、发行及投放环节,可以跨越地域瞬时到达受众,降低发行成本,缩短发行周期,不受气候、人员等因素影响。传统纸质期刊相对而言携带不便,载体形式单一,外观形式单调,与手机媒体相比,内容相对严肃沉重,与年轻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对位,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远不如手机媒体。传统期刊若要抓住、巩固新一代受众群,接收终端的拓展是大势所趋。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在信息生产方式方面,应突出传统期刊的内容优势,在统一的信息操作平台上联合创意、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开展复合出版、个性定制业务,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在营销服务方式方面,推行整合发行,建设品牌社区,使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

二创新信息生产方式:突出优势,联合创意。构建新的内容生产平台

无论使用什么接收终端,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优质的内容永远足期刊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期刊大多拥有优秀的编辑记者队伍,严格的审稿、定稿、编审制度,精心组织稿件的优良传统,去芜存菁的编辑态度,因而大多内容严谨、品质卓越,这是传统期刊多年发展积累的资源优势。传统期刊业应强化自己的内容优势,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找准自己在产业链L的定位。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期刊业要向内容产业或现代信息服务产业拓展转型,将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信息内容与不同介质的媒体形式相结合,在发挥期刊产品独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强化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可以模糊纸质期刊、网站及手机等不同介质的界限,融合媒介形式,在统一的信息操作平台上联合创意,资源共享,构建新的内容生产平台。媒介即信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3G无线移动通信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信息的生产流程也向交互推广、融合共享的方向发展。期刊社应建立新的采编流程,确立编辑中心制,将纸质期刊、网站及手机等不同媒体终端进行整合,在一个“全媒体”资源平台上统一策划、联合创意,使信息平台成为供给不同介质载体的“中央厨房”。在选题和新闻线索方面,统筹规划、联合创意,实现资源共享。这样的布局将重构传统期刊业的内容运用,使期刊业最具竞争力的原创内容得到最大化增值。

其次,根据不同介质和受众特点对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加工,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延伸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开拓市场空间。编辑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集于一体,依据读者数据库,针对不同介质的特点,将多样化内容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各层次受众的个性需求。受众可以借助图像直观了解动态事件的发展,可以通过文字查看信息内容的深层报道和分析,可以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了解深奥难懂的科技新闻,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网随意检索,链接到相关网页,多层次、立体化地获取信息。

三创新营销服务方式:整合发行,品牌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期刊业相比,中国大部分的期刊社只是一个编辑部,强项在于内容制作,弱项在于发行和经营管理。现阶段,网络的发展和3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期刊业的发行和经营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在网络和3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条件下,传统期刊获得了一些新的发行渠道。首先,可以加入网络信息集成平台。这些集成平台以分类文章的形式重新整合合作刊物的内容,打破传统期刊文献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便于受众查询检索,使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实现付费阅读,提高了期刊的附加值,实现期刊内容的二次销售。其次,网络和手机的个性定制功能的开发,将成为传统期刊增加收入的又一渠道。用户可订阅某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或作品,当这方面的内容有更新时,系统将发送短信通知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和java下载随时随地阅读期刊内容,方便快捷。用户还可以直接将期刊内容下载到手机上阅读,在Java模式阅读时可选择变换字体、字的颜色、背景色、背景音乐、跳转页、自动阅读等操作。

再次,传统期刊的发行和经营可以与网络代理商合作,出版电子版杂志,开展纸质期刊的网上征订和有偿阅读,实现个体期刊在网络上的有效拓展;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依托平面媒体的内容并进一步丰富化,使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进行浏览,扩大原有媒体的品牌影响,促进广告或销量的增长;可以创办手机版,为用户量身定做他们需要的内容。总之,可以通过整合发行扩大影响,使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

在品牌经营方面,可以依靠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通过建设品牌社区实现品牌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期刊的核心资源是靠内容吸引的具有相似属性的人群,不论媒体科技发展到什么状态,谁获得了注意力

资源,谁就获得了核心价值资源。将这种注意力资源和品牌的影响力进行策划营销,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期刊之间建立密切关联,为广告及电子商务的开展创造条件,使品牌的价值得以延伸。期刊社可以通过BBS、博客、播客、电子杂志、相册等技术形式打造全新的互动交流平台,靠品牌的力量紧紧锁定同一受众群,为他们提供互动服务,进而进行品牌拓展和延伸,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编辑可以通过论坛随时征求读者选题的意见,发现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和空白点;可以利用博客去发现、精选、优选精华内容,扩大内容资源;可以利用读者调查,进行即时反馈,加强与受众的互动。用户可以将喜欢的任意作品通过wap push方式推荐给社区内的好友,好友可通过push短信内的手机网址直接访问被推荐作品;也可以将自己常用的或者觉得有价值的页面收录在自己的标签中,并对这些标签进行简单的标引,使社区内其他用户可以根据标签找到相关的网页,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以《经理人》杂志为例,它借助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互动性,锁定CEO和准CEO人群,利用多年积累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开展CEO年会、经理人俱乐部、公共关系、培训等等新业务。这些都是经理人社区的构成部分,逐步通过策划进行营销,打造了自己的社区概念。“只有当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形成牢固的关系时,媒体的品牌才能形成并长期维持。”3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期刊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开创媒体运营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我们在看到数字出版技术为传统期刊业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期刊进入互联网和手机两个媒体市场面临的挑战。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子忠所指出的,首先,这两个市场尚处于成长期,尽管进入的门槛并不高,但并没有完全成形。新媒体具有平台宽泛的优点,但宽泛同时也带来混杂的市场竞争。新媒体市场逐渐规范后,势必需要通过兼并、整合资源再发展,这个过程相当残酷,小规模、低层次的经营者不可避免地将会被淘汰,只有具备较强实力才可能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J],国际新闻界,2008(3)。

[2]张妹,《经理人》:传统期刊如何破茧化蝶[J],传媒,2007(2)。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第5篇

论文摘要:数字化学习必然促使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教学观念创新、学习资源建设与利用、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创新上。

一、引言 编辑。

随着信息技术的 发展 和广泛应用到 教育 教学过程后,会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学习时代,数字化学习是二十一世纪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其中明确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 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既适应 经济 社会发展要求,又充分考虑了现有的基础;既符合 中国 国情,又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经过努力可以又必须达到的目标。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 计算 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就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而言,目前的高校教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按照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新型高校学生的目标,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观念创新是前提

适应学生数字化学习的需要,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成功与否,是第一位的。

1.以全新的视野看待学生。首先,承认学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存在。其次,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皆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后,要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巨大的潜能。已有的 科学 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并非像僵化的学生发展观那样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此外,学生的优势发展潜能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的优势智力,并且激励其发展成材,这不仅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是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真正尊重。

2.教师角色的创新定位。在数字化学习条件下,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那么,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向导学者角色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辅助者。教师传授给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选择、聘用合格的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的选择主要侧重于个人的 政治 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分析。教师的业务素质分析是对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应强调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分析。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中心

网络教学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而制作和组织的数字化教学材料,它包括网络上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强调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呈现,但不一定在每一个局部强调多媒体形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中心,丰富的资源和方便的资源获取方式也是网络教学最具特色的特点之一。日现阶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要以网站的形式组织资源。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网站上提供留言板或邮箱进行交流。

2.要满足分层教学需要。网站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满足“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分层教学需要。如果网站上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贴的不近,就很难激发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动力,因此,网站上不仅要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最好还要提供教师的教案以便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提供高于课堂学习难度的拓展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3.要及时更新资源。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要保证学习网站长久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学习资源已经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要及时更新。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也可以为网站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激发作用。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有促进作用。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第6篇

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数字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应用型学科,它借助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成果和全面支持表现出独有的特征。根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制定课程建设的规划思路,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案。

一、创新型数媒艺术A才的素质要求分析

数字媒体是一个新兴的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它涉及到许多相关的传播媒体,数字影视、特效;多媒体网页设计、电脑游戏与电脑动画;卡通漫画、数字插图与数字艺术设计;数字音频、虚拟仿真等等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字媒体艺术源于文化、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在这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知识的更换速度对媒体创作人员和教学人员的考验是严酷的,创作者随时可能因技术的更新而落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向我们提出了媒体艺术创作和发展教育的新使命。因为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数字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留给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数字时代全新的艺术语汇,很多是未知的空间。数字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求从业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这就需要数字媒体人才具有“多才多艺”的才能。它对原先媒体的承传性造成该专业对美学素养的需求,它作为高科技的时代产物从各个方面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密切。

技术教育应与文化、艺术融合。正如厉无畏先生在其著作《创意产业导论》所说:“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创新型数媒艺术人才要求数字制作相关人员既要具有人文艺术修养。又要能够运用最新的数字制作技术手段。因此,真正具有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制作、创新、创意人才能够成为符合这个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变革时代的媒体艺术创作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它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也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更需要掌握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的才能。也就是说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

在这一领域里,专业的技术操作需要协调与沟通,团队精神非常重要。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在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人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是有思维、感情、个性和丰富思想的。传统的大学教学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形成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的全过程,一切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为归宿点,一切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思维,把学生的头脑作为开发的对象,而不是作为灌输的对象来进行教育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挑战。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素质才能逐步形成。另外,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教学,而是创新的复合型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拥有艺术创意和审美能力,又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级复合人才。

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分析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可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理念是人才培养的灵魂。

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它应该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要塑造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独立自主人格三者的统一,其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有创造力专业人才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更应该强调素质教育,很多高校教育在方法上重灌输而轻启发、重复制而轻创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所谓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命,而且是教育内容、方法和思路的变革。

高等教育学校是正规的学历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它与社会机构的各种相关专业培训相比。人才培养的周期要长很多,整体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3个月培养一个数字媒体制作精英,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些办学机构面对毫无专业基础的学员,在极短时间内恶补各类专业软件技巧,很难达到高端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其对口就业率往往不到10%。”另外“社会人员太复杂,层次参差不一,大学生素质就高一些”。

所以。一定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素质教育向着更加高度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开放性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时空的开放性,注重激活学生的心灵,开发人的心智,发展人的个性。21世纪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和信息就一定具有了竞争力,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因此,要转变单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实践表明,独立人格的养成,正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方面。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是创造的基础,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或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在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以至于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实践方向探索招生中生源素质结构的思考

招生的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改变中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创新和潜力的人身上。改变不适时宜的传统分数录取制,按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发展目标要求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将考试分数与人的整体素质相结合,对学生的脑力和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潜在的智力发展进行综合评判,招进人才。以创新为先导,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把我们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能动的实践。

在高等教育界要推动学科交叉,打破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存在的种种壁垒,联合培养相关人才。目前,我国数字媒体教育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潜质人才的短缺。这是由基础教育开始的文理分又、艺术学习与文化科目学习分叉造成的。这种分叉导致学习艺术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开阔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短腿的毛病这一问题需通过加强通才教育来解决;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化,这是由高等教育中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问学科壁垒森严等造成的。在这种学科分立的情况下艺术类的学生只会学习如何更好地使表现形式好看,而忽略这种形式表现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可行成本是否过高,是否会带来安全性问题;技术类的学生则追求技术的先进,而不管这种技术是否能与艺术很好地结合,会不会因技术手段的限制而带来美学意义上的不足。所以,确定招收的生源结构是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项目组合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真实课题来强化教学过程之实践性内涵。可以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方式推进教学,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级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开放性的项目或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策略之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的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体现其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布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打破教材的单元安排及学科的界线。同时,拓展的程度要控制好,要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

策略之二:化繁、杂项目成多个子项目,大型项目难以完成,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我们可以把大的项目分成好几个关联的子项目在课外完成,然后到课内展示、讨论。注重专业能力提升的“创作型”课程体系

注重能力”是创新型数媒艺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一些数媒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如3D、AE、PREMIERE等)设定一些综合制作类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完成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主题包括MV作品、影视广告和艺术短片等,要求每个学生分组完成影片制作中的各门类的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发展愿景在创作小组内选择更具体的专业方向,这样一方面满足高年级团队创作成员专业侧重点需要,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创作综合素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特点,这或许是他的专业某个方向的切人点。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和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打造与行业接轨的教学环境

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行多区域实习,与基地签订协议。配备工作能力较强的指导教师通过产业基地内企业群安排实习生,分配实习任务,布置实习内容,为满足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参赛为主的创作团队

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以大量的影视类作品比赛为鼓励学生创作的机制,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制片能力,将大学四年中学习的理论课程运用到有时间压力的创作进程中,也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提高了个人交际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下一篇:餐饮连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