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故事范文

2024-07-25

饭桌上的故事范文(精选17篇)

饭桌上的故事 第1篇

吧唧,吧唧,可真好吃啊,这声音是从我家的饭桌上传来的。让我带你们一探究竟吧!

阳光明媚的一天,姐姐来我家做客,叮当,叮当听客厅的钟声响起,5点,到晚饭时间了。这时,我和姐姐人虽然在书房,却远远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只听妈妈喊了一声吃饭啦,我和姐姐立马争先恐后地从书房出来,哇,满桌子的佳肴:有糖醋排骨,有尖椒牛肉,有清蒸鱼,还有我最嘴馋的可乐鸡翅,我火速拿起一双筷子,正要去夹时,妈妈微笑着阻止了我:要不,我们用诗句接龙PK,来赢得吃鸡翅的机会吧!听完妈妈的提议,我和姐姐连声叫好。

PK正式开始,妈妈和姐姐接得非常顺利,而我支支吾吾,一句也答不上来,眼看着盘子里的鸡翅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我的眼前,我心急如焚。嘴上不由得自言自语道:哎,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就是吃不到鸡翅!一旁的妈妈听完我的话,笑得前抑后合,她似乎猜到我不会接得很顺利,就悄悄在厨房给我留了几个鸡翅。哇,原来厨房还有鸡翅,妈妈将盘子递到我面前,这时,我的脸立马从阴转晴了,妈妈真是太好了。我和妈妈、姐姐是越吃越香,越吃越开心,越开心就越想吃,最后我们都打了一个饱饱的嗝。

通过这餐特色的饭,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和谐,真是幸福的源泉。

饭桌上的故事 第2篇

在饭桌上,他吃得津津有味,爸爸不时也会帮他夹菜。

侯子君一边吃,一边扬扬得意,夸耀他最近获得的成绩,说:“您看我田径运动会50米,100米跑步第一名,立定跳远第一名!我厉害吧!”爸爸一声不吭,冷冷地说:“你快点吃饭吧!”

侯子君撅起嘴不高兴地放下了筷子,不想吃饭了。爸爸生气地剁了一下脚,板着一张凶巴巴的脸说:“你给我快点吃饭,不然小心我揍你!”

侯子君大声喝道:“你有什么权利打我!”爸爸气愤地说:“你再敢说一句,我就打你了啊!”

侯子君大声说:“我要离家出走!”说着便站起身来。爸爸一拍桌子站起来,凶得想一头发威的狮子,大声喝道:“你这小子,给我回来。”但是,侯子君反而没有回来,还做了一个鬼脸,大声说:“打不到我吧!没有办法了吧,因为我非常强大!”爸爸被气得火冒三丈,快步走到侯子君前面,伸出他那巨大的手掌,脸上通红,仿佛耳朵和鼻子都要喷出热气,嘴巴好像喷射出滚烫的火焰,给侯子君一巴掌,侯子君的脸上瞬间有了一个巴掌的印子。

从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看礼貌拔河 第3篇

Leech (1983) 提出“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PP) , 可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和补救形式;Brown&Levinson (1987) 的“面子观”, 把礼貌研究推向高潮 (侯国金, 蒋勇2004:18) 。Leech (2005) “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这篇文章在研究礼貌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他提到了中国人常常发动礼貌战争 (battles for politeness) , 如邀请他人吃饭, 就会出现下面的拔河模式:invitation→refusal→invitation→refusal→invitation→acceptation (同上11) [1], 笔者将其称为“三请二拒一接受”拔河模式[2]。本文根据中国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探讨拔河模式, 不仅对Leech (同上) 的拔河模式进行了补充, 还指出拔河模式之所以复杂, 跟文化、区域、权势、社会距离、性别因素有关。

一、相关理论

Fraser (1990) 认为, 迄今为止, 对礼貌语用的研究主要有四大体系:社会规约论 (the social-norm view) 、会话准则论 (the conversational-maxim view) 、面子保全论 (the face-saving view) 和会话契约论 (the conversational-contact view) (姚俊2003:12) 。现在笔者主要介绍会话准则论和面子保全论。

1、会话准则论——礼貌原则

会话准则论是在Grice的合作原则 (CP) 上提出来的, 其主要代表就是Leech的礼貌原则 (PP) (姚俊2003:12) 。简单说礼貌原则就是一个“惠损”原则:自身受惠, 他人受损, 或他人受惠, 自己受损。出于礼貌的考虑, 总是使自身受惠少一些, 使他人受惠多一些, 或使自身受损多一些, 使他人受损少一些。礼貌原则有6条准则 (详见何兆熊2000:219) :

策略准则 (Tact maxim, 得体准则) ——尽力缩小他人的受损, 尽力夸大他人的受惠[3];

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的受惠, 尽力夸大自身的受损[4];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2、面子保全论

Brown&Levinson (1978, 1987) 的礼貌理论——“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 FST) 以Goffman (1967) 的“面子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他们提到: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the public self-image) , 它分为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和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两类 (何兆熊2000:226) 。消极面子 (负面面子) 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 (正面面子) 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Leech (2005) 的文章, 基于PP&FST提出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 (GSP) 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损己尊人, 正如Gu (1992) 指出, 中国人的礼貌有四个特点:尊人、损己、热情、文雅。

无论是礼貌原则, 还是“面子理论”, 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特殊性, 如, 消极面子不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的礼貌现象。因此, 笔者用“惠损”原则 (礼貌原则) 和“面子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礼貌拔河并不总是遵循“三请二拒一接受”这个模式,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拔河模式将会不同。

二、实例例证

饭桌一:婚礼上的邀请与拒绝。

邀请人:某某与某某于本月 (十月) 21日完婚, 到时候一定要去。

受邀人:一定, 一定。 (收下请帖)

结婚办喜事时, 这样的邀请模式:邀请 (真心的) →接受 (真心的) , 在笔者的家乡都是这样的。

根据礼貌原则, 邀请人邀请他人来参加婚礼, 并设宴款待, 说明了邀请人遵循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受邀人来参加婚礼并带来礼钱, 说明了受邀人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宽宏准则, 从而交际得以完成。然而, 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并成功完成交际, 这时, 邀请人必须接受礼钱。邀请人接受这一行为, 就夸大了自身的受惠, 看上去与宽宏准则相悖, 实际上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礼尚往来, 所以不会出现“三请两拒一接受”这一拔河模式。

根据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 邀请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 这一行为本身就预设了受邀人要随礼钱, 损坏了受邀人的消极面子。但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发请帖, 不去干涉受邀人的行为, 那才是损坏了他人的面子, 积极面子。由此说明, 即, 正如Gu (1990) 等一些学者证明的那样, 消极面子并不完全适合解释非西方国家的礼貌现象[5]。实际上, 邀请人邀请他人, 属于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 而不是损害他人的消极面子;受邀人受到邀请, 自身的积极面子受到维护, 接受邀请, 也是维护邀请人的积极面子, 恰与“邀请→接受”这一拔河模式相吻。总而言之, 交际双方都体现了中国尊人的特点, 这种面子都是双方挣来的。

饭桌二:丧礼上的邀请与拒绝

(语境一:笔者姥姥去世的时候, 由司仪带着舅舅去亲戚家 (无论关系远近) 通报某某去世了。

司仪:某某老人于某年某月某日走了, 请去奔丧。

亲戚:知道了……

(语境二:丧礼结束的当天, 再由司仪去全村的父老乡亲家里通报一声)

司仪:今晚儿上某某家请着呢……

乡亲:知道了, 费心了。

这也是一种邀请。显然, 两语境下的模式没有一个是“三请两拒一接受”模式, 但是两模式又不同, 语境一的模式是:邀请→接受;语境二的模式是:邀请→拒绝。

受区域文化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的影响, 丧礼结束之日, 司仪代表家属去拜谢父老乡亲, 所以会邀请乡亲, 但受邀人不会去, 固是“邀请→拒绝”模式。 (但这个模式是形式上的邀请, 形式上的接受, 实际上拒绝。) 根据礼貌原则, 司仪代表家属邀请乡亲, 是出于一种礼貌, 遵守了策略准则, 尽量夸大他人的受惠。乡亲接受邀请, 就遵循了两个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但是语境二, 拒绝这一行为表面上违背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但受区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拒绝这一行为实际上遵守礼貌原则。正是出于赞同和同情, 才不能接受邀请;如果真得去了, 反而违背了礼貌原则, 是对人的不敬。乡亲拒绝这一行为, 看似维护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却没有在行为上受到强加或干涉。由此进一步说明消极面子理论不完全适合解释与面子有关的现象。

饭桌三:熟人之间或同级之间的邀请与拒绝。

熟人之间或同级之间的邀请, 存在这样的拔河模式:或邀请→接受, 或邀请→拒绝, 或邀请→拒绝→邀请→接受。这里我们只分析后一种拔河模式, 下面这则例子就属于后一种拔河模式:

武:今天请你吃饭, 谢谢那天帮我修改论文。

孙:请啥请啊, 咱俩谁跟谁啊。说不准下次我还得找你帮我修改呢。

武:走吧, 走吧, 下次的事再说。

孙:得, 得, 得。那下次我再请你吧。

武:好。

上文的拔河模式就是邀请→拒绝→邀请→接受。拔河模式中, 武遵守礼貌原则, 且维护了双方的积极面子, 不存在损坏了笔者的消极面子。这个模式是中国熟人之间一种很普遍的礼尚往来现象, 不存在试探性邀请, 或一请再请以示诚意, 一拒再拒以示谦虚。如果说熟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出现Leech (2005) “三请二拒一接受”这种复杂的交往模式, 甚至更复杂, 就会让社会距离很近的人觉得很虚伪。这是受中国特殊的文化的影响, 再加上双方不存在权势和社会距离的干扰。之所以中间有一个简单的拔河模式, 一是出于礼貌, 二是维护面子。

另外, 非熟人之间的拔河模式, 及性别因素影响下出现的拔河模式, 在此不作讨论。

总之, 中国饭桌上的邀请与拒绝的礼貌拔河现象确实存在Leech (2005) 上提到的拔河模式, 但又不单单是这个模式。正如, Mao (1994) 的“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 (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 说的一样, 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而西方则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转自于姚俊2003:13) 。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权势不同、社会距离不同, 礼貌的内涵则不同, 礼貌拔河则不尽然遵守同一个模式。

结论

本文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理论框架, 从婚礼、丧礼、熟人 (同级) 之间的邀请与拒绝分析了中国饭桌上的礼貌拔河模式:邀请→接受, 邀请→拒绝, 邀请→拒绝→邀请→接受, 三种拔河模式对Leech (同上) 的拔河模式进行了补充, 还进一步说明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拔河模式, 是受文化、区域、权势、社会距离和性别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笔者拔河模式的分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拔河模式, 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Gu Yueguo.1990.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 237-257.

[2]He Zhaoxiong.1995.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 (5) , 2-8.

[3]Leech.2005.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6) , 3-31.

[4]Yule, G.2000.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侯国金、蒋勇:《消极应答的语用策略》, 《外语教学》, 2004年 (1) 18-22。

[7]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侯国金:《语言学百问和硕博指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

饭桌上的故事 第4篇

一路上,我们小鸟似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欢畅的笑声响彻大街。

到了餐厅,我们哼着欢快的曲调,跟着服务员阿姨来到了一个豪华包间,只见偌大的饭桌中间,居然只有一道菜!我探头瞧了瞧,心顿时凉了一大截——这居然是一盘令人厌恶的肥肉!小伙伴们估计也很失望,个个低下了头,仿佛被霜打蔫的茄子。

服务员阿姨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小心思,笑着解释道:“这道菜叫‘东坡肉’,肥而不腻,是我们湖北的特色菜,其余菜将在十分钟后端上来。”听了阿姨的话,我们恍然大悟,立马把什么君子风度呀,什么淑女形象啦抛之脑后,争先恐后地开始品尝东坡肉。不一会儿,东坡肉被“洗劫一空”。

服务员阿姨看着我们那馋样,抿嘴一笑,说道:“‘东坡肉’是苏东坡在湖北黄州当官时发明的菜,你们知道苏东坡吗?”“我知道!我知道!”我抢着回答,“苏东坡又名苏轼,我还学过他写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呢!”“不错!知识真丰富!”阿姨说,“我还有一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给你们讲讲吧!”

“谢谢阿姨,快开始吧!”我们异口同声地催促着阿姨。

“好!”

阿姨开始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起来:“有一天,苏轼和书童一起上山看望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刚走到半山腰,苏轼便口干舌燥。于是,苏轼对他的书童说:‘你上山帮我向佛印和尚讨一样东西……’”

“阿姨,阿姨,停一下!苏东坡到底要什么呀?”有人好奇地问。

阿姨莞尔一笑,对我们说:“耐心一点儿,等我讲完,聪明的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其实,书童也和你们一样疑惑不解,他问苏轼:‘主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呀?’‘这你就不用问了,只要你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佛印和尚自然会明白我的用意。’苏轼回答。书童按照苏轼的吩咐,半信半疑地上了山。终于到了佛寺,佛印和尚看见只有书童一人,很是奇怪,问:‘你家主人呢?’书童赶忙回答:‘我家主人想向您讨一样东西,他说,只要您看到了我的着装,就会明白他想要什么了。’‘嗯。’佛印和尚上下打量了书童一番,嘴角顿时向上扬起,微微一笑,‘好你个苏东坡,居然和我打哑谜,呵呵……’说完,他便从屋中取出了那样东西,交给书童。书童飞快地跑下山去,把东西递到苏轼手中。苏轼拿到东西后,哈哈大笑地说:‘知我者,佛印和尚也!’”

我们个个听得一头雾水:“苏东坡到底要什么呢?”

“你们可以再思考一下啊,‘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到底是什么呢?”阿姨问。

我们还是想不出来,百般无奈,只能动用猜测这个方法了。

“是花吗?”

“是草吗?”

“是水吗?”

“都不是,你们再仔细想想,一定会想到的!”

我灵机一动:“阿姨,是茶吗?”

“是茶,你怎么知道的?”

得到阿姨的肯定,我自信满满地回答:“头戴草帽是‘草’字头,书童是个‘人’,脚穿木屐应该是‘木’,合起来不就是‘茶’字吗?”

“不错!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阿姨称赞道。

小伙伴们也纷纷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我,让我都有一点儿不好意思了。

饭桌上的故事 第5篇

面对饭桌上仅有的几块肉,我和老爸都迅速拿起筷子,我的筷子偏了一点,夹到了一小块肉,老爸夹到了一大块肉。看着老爸得意扬扬的样子,我把盘子翻了一遍,“肉块肉块,你在哪里?”我着急地叫着。忽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藏在菜下面的一大块肉,这时,老爸也发现了它。我和老爸都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肉块。嘿!老爸比我慢了一些,那块肉迅速进入我的口中。

很快,盘中的肉逐渐减少,我边用筷子在盘中扫荡着,边用眼睛扫视着。“发现目标!”我用最快的速度把筷子伸向肉块。“不好!”老爸用筷子把我的筷子挑了过去,我们谁也不让谁,筷子同时夹住了那块肉。“这是我的,是我先夹住的!”我紧接着说,“我是儿子,老爸应该让着儿子!”我说得蛮有道理的。“儿子应该尊敬老人,让我先吃。”“你现在是中年人,不是老人。”“我是你长辈。”“你应该爱幼,让我先吃。”

……

老爸辩不过我,只好放弃了那块肉。我夹起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他只能在一旁流口水了。

饭桌上的故事 第6篇

大横是妙趣横生小作家班最胖的一名同学。最近呀,他家饭桌上发生了一件事儿,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这天,饥饿的大横抱着足球气喘吁吁地跑回家,他高兴地说:“妈妈,今天的足球比赛,我们班居然赢了!”他露着白牙继续乐呵呵地说:“这下,我们班一定能拿第一了!咦,好香啊,妈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妈妈端着一碟胡萝卜,满脸堆笑地看着大横:“乖儿子,看来你们班的球技在你的指导下飞速进步,选你当足球队长真是选对人了。”妈妈擦擦大横脸上的汗珠说:“好儿子饿了吧,来,妈妈烧了营养丰富维生素多的胡萝卜,你再等等,青菜马上就烧好了!”

妈妈端出青菜,看见有些生气的大横,奇怪地问:“大横你怎么了?”

“妈妈,你看看家里冰箱里除了胡萝卜就是青菜,除了青菜就是胡萝卜,好不容易快吃完了,昨天胡萝卜和青菜大减价,你又买了好多。胡萝卜青菜太难吃,如同吃蜡,现在冰箱里都没地方放我最爱的油炸大鸡腿,巨无霸大汉堡了!”大横生气地说。

妈妈和颜悦色地说:“原来你是为这事生气。瞧你现在多胖呀,胡萝卜中维生素多,多吃维生素慢慢你就会瘦的。”

“妈妈,我都吃了四天胡萝卜和青菜了,一点儿都没瘦,难道你把我当兔子喂养?这些菜太难吃了!”大横气呼呼地抗议道。

“我这么辛苦做饭,你吃了吧,我保证明天请你吃麦当劳!”妈妈慢慢地摘下围裙说着,“快吃饭,菜都凉了,维生素就没有啦!”

“维生素有那么重要吗?明天就算有麦当劳,我也不去!就算打死我,也休想让我吃这些维生素!”大横双手叉腰,瞪圆眼睛,愤怒地说。

“大横,听话!再不吃饭,以后别说炸鸡腿和汉堡,就连胡萝卜青菜都没有了!“妈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大横真生气了,用手一推盘子,一不小心,只听“哗啦”的一声,盘子被打碎了,这下妈妈也气极了,大吼一声:“大横!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今......今天你就饿肚子,别吃饭了!”

大横也不甘示弱地说:“不吃就不吃。”边说边习惯性地舔手指,可是手指上全是胡萝卜汁,大横一舔,立刻觉得太美味了。原来妈妈为了让大横多吃胡萝卜,特意看菜谱新学的红烧胡萝卜。大横低下了头,回到自己房间,写了一封道歉信,并趁妈妈睡觉时,重新做了这道红烧胡萝卜。

等妈妈起来,看见大横的道歉信,又看见餐桌上的菜,不由一把抱住大横说:“好儿子,妈妈不该那么凶你。”大横小声地说:“妈妈对不起,你尝尝我做的红烧胡萝卜,也很美味。我知道你是为我的身体着想,以后我不再挑食。”于是母子俩一边吃一边聊,开心地吃完了那顿午饭。

这就是大横的故事,希望他家每天饭桌上的故事,都能像这次一样美好幸福。

饭桌上的故事 第7篇

早晨,我通常在6:00―7:10之间起床,最早4:00多就起来了。我妈每天早上都起得比我早,等我醒来时,爸爸早去赶班车了,而我妈妈已经做好早饭。起来后,洗漱完毕,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和妈妈下楼了。

中午,一般是奶奶做饭,而中午也是一天中饭菜最丰盛的时候。奶奶做了红烧肉、鳕鱼排、小鸡炖蘑菇、炒青菜和紫菜鸡蛋汤,我已经对这些美味无法自拔。此时,我只想作诗一首:“日照饭菜升香气,遥看饭菜在眼面。口水直流三千尺,恨我不能尝一尝。”

到了吃饭时,爷爷奶奶拼命夹肉和菜给我。我每次都是只吃瘦不吃肥,肥肉就吐在碗边。这时,爷爷奶奶就会默默地把肥肉夹到碗里吃掉。

晚上,爸爸回来了,奶奶特地做了一盘油爆辣椒。看爸爸吃的那么香,我也想夹一个吃。妈妈就用她的“两杆长枪”架住了我的“双截棍”说:“这个太辣,不可以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一下挑开妈妈的“长枪”把辣椒吃进嘴里,可我忽然感觉有一颗“炸弹”在我舌头上爆开。我赶快跑向冰箱,拿了一瓶水,拧开盖子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辣劲才消失。看着妈妈幸灾乐祸的表情,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饭桌上的偏见 第8篇

“谢谢!”表哥彬彬有礼,一边不负众望,吃得文静而又迅速。

“多有教养!”妈妈由衷地说。

我瞄了下饭桌,发现排骨盘子空了,妈妈一块也没有。我有点生气地说:“我吃一块排骨够了,另一块你自己吃得了!”

妈妈不高兴了:“看这孩子,多不知好歹!”

大姨说:“这孩子懂事,知道心疼人!那是真孝顺!”

妈则推让说:“别安慰我了,他的气我受多了,也习惯了。古怪呀,这孩子。”

我觉得吃饭没胃口,连汤也咽不下。看见表哥端坐在那儿,很正规地进餐,我确实觉得自己是个小傻子。

天突然暗得出奇,还闪电打雷。我敢对天发誓,这次可不是我念咒语呼来的。我有点像掉了魂,坐在窗前托着腮,活像个小书呆子。

其实什么也没想,脑子让什么东西塞住了,谁能帮我校正一下?

唉,表哥驾到,一切都复杂了。

突然,我听妈叫我,我过去。

妈在洗碗,水龙头冲得哗哗响。她不看我,看着水盆,问:“刚才你不吃排骨,真是为了省给我吃?”

我也没朝她看,转身走了。

(节选自秦文君《表哥驾到》,有改动,题目为编者加)

小露一手

在你家里,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呢?他们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把你的苦水说给小编姐姐听,让我给你出出主意吧!欢迎你给我们写信哟,我们会给幸运的小读者回信的。来信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 邮编:030009

饭桌上的故事 第9篇

有一次,妈妈为了能让妹妹睡好,又能让一家人吃饭不受影响,只能让啥事不管的爸爸去炒菜。

爸爸在厨房里捣鼓了一会,笑嘻嘻地走了出来:左手一盘“黑色虾”,右手一盘“黑色鱼”,接着端出“黑米饭”和“没有汤”。我在一旁看得下巴都掉下来了,妈妈更是气得脸色铁青。

“你连饭都不会做,我们刚结婚时你就列菜谱说要练几个拿手菜,这十几年过去了,明朗都会了,你还是不会,真是被你妈给惯成翔了……”

“那你为啥让我做呢?”

可怜的妈妈差点儿气晕过去:“再说一句就永远别想吃饭了!”

唉,爸爸妈妈吵起来还是很难收拾的。我的耳畔一直传来“你再……”“那我……”之类的话,我干脆径直走向饭桌,忍一忍吃下了难吃的饭菜。

爸爸赶紧说:“明朗都吃了,我们也吃吧。”战争这才平息。

饭后,一切都恢复原状。但是,我敢保证,下一次妈妈不会再让爸爸做饭了。

饭桌上的故事 第10篇

“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小馋猫。”妈妈说完笑了笑。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我在沙发上等的早已不耐烦,妈妈最终打开了厨房门,把糖醋排骨端上了餐桌,它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香气扑鼻。我两眼死死地盯在了那盘糖醋排骨上,它们披着金黄色的外衣,使我看了两眼冒金光,它们慵懒地躺在餐盘里熟睡着,美味的样貌让我垂涎三尺,我张开狮子般大的嘴巴,一口放进了口里。

一瞬间,那酸酸甜甜的汁水立刻流进了我的嘴里,我不禁眯上眼,品尝着如甘泉般的汁水,这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啊!”这时的肉也变得格外鲜嫩,与浓浓的香料完美融合,渗入到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妈妈微笑地看着我,时不时地给我夹菜,我并没有注意到什么,我依旧在那里狼吞虎咽地吃着东西。

到了晚上,妈妈去姥姥家了,此刻仅有我和爸爸在家。爸爸正在睡觉,所以只好我自我在那里无聊地看书,时间将近八点半的时候,爸爸起来匆匆忙忙地跑去厨房做饭。

做好之后,我和爸爸在餐厅里闲谈着,爸爸时不时地给我夹菜,可是我又没有怎样去在意,爸爸去上夜班了,我自我在房间里静静地看书。

可是当我看到一篇叫作《默默的爱》这篇文章时,我的眼泪如同豆粒般,在我的脸颊上婆娑着。

我的感触很深。

父母的爱是微不足道的,是不易察觉的,就比如我的父母每一天都会给我夹菜,而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二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难得一齐在餐桌上吃饭,我时不时地给他们夹菜,爸爸妈妈的表情很是惊讶,我哽咽了,艰难地下咽着食物。

饭桌上的故事 第11篇

晚风从窗户外跑进来,发出呼呼的响声,吹起了趴在桌子上的我的头发,也吹动了蜡烛上跳动着的火苗。我静静地听着钟表的嘀嗒声,望着小蛋糕,等待着敲门声的响起。

最终,在分针慢慢的走了半圈后敲门声最终响起。早已等不及的我飞快的打开了门。一看到是爸爸便兴奋地跑回餐桌,拿起筷子做出一副严阵以待的姿势。紧之后,没有过多的前缀和准备,直接就开始许愿了,吹动着蜡烛,火焰熄灭,灯光来临,开始分蛋糕了。和正常的流程一样进行着,平常中洋溢着温馨,但在这份温馨中,我却望着自我盘中那块最大的蛋糕,回忆起另一件事……

那是小时候的事了,那时过生日的人不是爸爸而是我。记得当时,我吵吵嚷嚷要很大但自我却吃不完的蛋糕。在中午饭时,妈妈要忙活很长时间,仿佛又客人来了一样,做满满一桌的满汉全席。全是我爱爱吃的饭菜,虽然爸爸妈妈并不太爱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笑。然而,我对此并不满意,在许过愿望后,我给妈妈看了看我的愿望礼物,因为很贵,妈妈并不答应我,为此我生气的走进了自我的房间,关上房门,任凭饭菜渐渐变凉。蛋糕上的蜡烛在渐渐减少着,最终火焰不甘的慢慢熄灭。妈妈不想破坏温馨的气氛,也不愿就这样度过,只好答应了我的礼物。之后我才有些不情愿的出去过完了生日……

时间,回到此刻,那一幕幕依然在我脑中回放,比较着,饭菜、活动、蛋糕和记忆中的有所不一样,礼物也不知去向,我在思考中仿佛想到了什么,不由得感到愧疚。内心总感到过意不去,“就让我在这一次弥补我的过失吧。”于是我便说道:“不要急着吃蛋糕,我们一齐来唱生日歌吧,一、二,祝你生日欢乐,祝你生日欢乐…。”

饭桌上的年轮 第12篇

如今时间似指缝里的水,耳边环绕嘀嘀倒计时声。现代人自诩身娇肉贵,再无闲心去重拾长辈们旧日里亲自下厨的乐趣。都市的五光十色占有太多空间,到家只想除去领带或一脚踢落高跟鞋,身体陷入沙发成为一滩烂泥。“捍胃”战也总是兵荒马乱,打翻了泡面,煮干了开水,最后索性微波炉加热一个便当。

曾尝试过几日与速冻饺子厮混,初见惊喜,有不常见的整只虾仁或是南方少有的荠菜,圆滚滚的香菇粒,意想不到的番茄,以及满目韭绿葱白里一种乍然的喜庆味道。

吃到第三次,便厌了。味精与调料精细地盖过食材本身鲜味,在冷藏世界里妄想力挽狂澜,无奈被家厨宠溺过度的味蕾自然分得出这其中差别。统一批量生产的食物缺乏的是那一点点诚意。

此时总是想念老人家亲手打造的饺子,一口下去,皮滑料足,温馨满溢到倦意全无。那些似乎打上了家这个标签的手工水饺,永远不会退下饮食的舞台。人们想要吃它,因为总能勾起儿时的记忆残片,抚慰短暂失落,滑入胃中,犹如一颗小小的定心丸。

食物的灵魂来自至亲至爱的苦心酝酿,何处寻得最新鲜的材料,哪家面皮更为筋道,再细到每人的口味与禁忌,都是下厨者心里的一本账。在你归来的前一日忙足半天,再抹干痕迹,只为到家时揭开锅盖,排列整齐的半月形队伍。

幼年的我总是顽皮,只有在饺子捏出不同花样时,才肯多吃几口。除夕夜的那顿饺子馅料里裹着硬币的花巧已成了代代传承的习俗,而那枚所谓的幸运钱币多年来一直被小辈吃到,不知道这背后暗藏着多少心思。老人家懂得在馅料里搁上少许油条碎,永远知道味碟中的香油、辣子与醋的精确比例。量身定制的体贴与周到,与速冻饺子相比,高下立决。

最爱去学校附近的一间小店吃饺子,经营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店铺不足十平米,是帆布搭起的露天帐篷。客人大声吆喝着下单,与两人攀谈几句,吃完又离开。手艺自然是没话说,既有北方面食的粗犷,又有南方馅料的细腻。或许两人举手投足太过默契,包、煮、端,结账一气呵成,眉目里总是笑,使得空气荡漾着几许温情。女人总是穿着碎花围裙,嘱咐食客天冷加衣,小心驾驶,也记得给学生碗里多加上几个叮咛着吃饱好读书。话语朴实得犹如规规矩矩的面皮,店里的喧闹有种奇异的美感,锅盖掀起,上方氤氲着白汽,恍惚中仿佛回到当年自家厨房门口不断探头去看的孩童。

我们怀念的,往往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当下的气场与氛围。季节落在食谱上留下痕迹,如年轮般的刻度,催人感念,团聚,在自我质疑关头即时鼓励,给予前行的力量。

四季如常变幻,又是一个冬。仍然身处异乡,想起一碗饺子,面皮内的一往情深,眼眶不觉热了。

摘自《时文博览》

文/李姣

饭桌上的故事 第13篇

“快点,今日是你爷爷的生日,可不能全家都在饭店里等你。”母亲的话语已经不只在我耳边响起。“明白了,立刻就来。”我应声道。

到饭店后,一家人就都齐了,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最中央的爷爷。爷爷今日显得格外高兴,脸上的皱纹笑出了岁月的涟漪。他招呼我们赶紧坐下。饭菜也都拉开了帷幕。

刚上的几道菜一看就是我的最爱,在我还没下筷的时候,只见的碗中已有一块色泽鲜美的红烧肉,顿时我有些欣喜,心中的欢乐似流水涌动。“快吃吧,别凉了。”爷爷笑着对我说,手中又想在帮我夹一块,我见状连忙制止道:“不用了,不用了,我自我夹就行。”“行,那你快吃吧。”爷爷说罢便收了手,我的眼立刻锁定了碗中的肉。

刚想下筷时,在旁的母亲突然拐了我一下,我扭头有些生气的看向她。“今日是你的生日吗?进门就先吃,爷爷都给你夹肉了,你也给爷爷夹一块。”我想出口的话就这样堵住了。并且我在她眼中看出了对我行为的失望。

我随后立刻夹了一块肉给爷爷,“爷爷,您也吃啊。”“呀,没想到孙女长大啦。哎,可惜我牙不好,你得长个,多吃点才行。”眼见得有将肉夹回了我碗中,而他却夹了一些菜津津乐道的吃起来了,在爷爷的眼中看不出丝毫因不能吃肉而不悦的神情,并且眼中的笑意反而更浓了,我也就自顾自的吃起来了。

晚上回到家吃饭时,母亲对父亲说道:“爸都这么大了,做事也不为自我想想,不管怎样身子才重要啊。”我夹菜的动作停住了,胸口不知为何有些闷,鼻尖酸酸的,泪珠止不住的在眼中打转。

饭桌上的故事 第14篇

茶餐厅环境幽雅。食客们有的在打电脑;有的在看书;还有的一边在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小声地闲聊着……服务员将我们引到了无烟区,并递上一张菜单。我们精心挑选了几个菜肴。服务员离开时,随手将一个制作精美的沙漏放在了桌角边。

“咦?这个东西是什么?”我自言自语并拿在手上,一边看一边琢磨。

“这是沙漏,用来记时”。服务员回头笑盈盈地对我说,并接过沙漏,上下来回颠倒着示范给我看。“我们会在15分钟内,沙子没漏完之前上齐你们点的菜”。说完好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简便地走了。仿佛像在对我说你等着瞧吧,我们必须会做到的。

望着她的背景,我将信将疑。

我注意到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子组成。妈妈告诉我,这是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我恍然大悟,原先餐厅置放这个沙漏为的是给顾客一个承诺——在15分种内上齐所有的菜。我注视着沙子均匀地往下漏。我一看,沙漏中的沙子还有三分之一,我一边品尝着美味的菜嘿!这真是个奇特的创意呀,这家餐厅对自身服务的要求还挺高的。不一会儿,服务员上齐了我们点的菜肴,一边玩弄着沙漏思索着,假如我也买一个沙漏放在我的书桌上。我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15个英语单词;我还能够在15分钟内解开5道数学题;能够在沙子没漏完之前背诵一节课文……想到那里我决定自我也去买一个沙漏,监督自我做作业,帮我改去拖拖拉拉的习惯。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

饭桌上的故事 第15篇

最终一次见她,是在七岁时,我永远忘不了她笑着对我说她要离开去远方一个美丽的地方。

那次的饭席,我以为是普通的家宴,却没想到成了与她最终一次的诀别。

我被妈妈带来饭店,看着刚刚出院的奶奶,似乎也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了的原因。妈妈却告诉我这是送别宴。

我茫然的看了看她,恍惚看到有些泪珠。寂静的餐桌仅有我和奶奶嬉笑着,仿佛一下子成了我们俩的世界。“来,吃点这个。”说着,一块鲈鱼肉被夹到了我面前。我一边笑着一边摇头“”不要不要不要”我不要吃鲈鱼。“”奶奶爱吃鲈鱼,吃了鲈鱼长高高。”她笑笑,轻抚了抚我的背。

我看到,又有人在餐桌上流下了泪。

“奶奶给你你就吃吧”“”吃吧吃吧多少吃点”餐桌上的人都向我看来,我有些疑惑有些害怕,当我把目光再次投向奶奶时,她没看我,脸上的慈祥和笑容都不见了。我开始慌了起来,妈妈把我抱回来,在离开奶奶的那一刻,我好像一下子感受到了生离死别。我挣脱开来,也被这凝重的气氛吓住了。看着奶奶我竟大哭起来。

妈妈也不再有耐心,硬是把我从奶奶身边扯了回来。他们说着什么,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奶奶!你要去哪?我不要你走!鲈鱼还没陪我吃完呢”我哭着投入她怀中。她的眼角好像也湿润了。“”好孩子,奶奶要到一个很美丽的地方,等回来再陪你吃完这条鲈鱼。”

餐桌上,大家任我嘶号哭喊着也不管,我眼睁睁的目送着奶奶离去的身影。

这一餐,成了我与她最终的晚餐。

我最终明白了送别的含义,最终懂得了她要去的远方。

饭桌上的烦恼 第16篇

本期特约主持:丁雪飞(特级教师、仪征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邻居都羡慕我们一家,爸爸是医院的骨干,妈妈是位出色的教师,我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按理,这样的家庭该是无可挑剔的吧。可事实并不如想象得那样完美,每天发生在饭桌上的事常令我烦恼不已。(“羡慕”与“烦恼”形成鲜明反差。开篇点题。)

爸爸对饮食很讲究,妈妈不喜欢别人挑三拣四,再加上两个人每天都很忙,于是,一场场“战争”时常出现在餐桌上……(概括地写出了餐桌“战争”引发的原因。)

瞧,爸爸回来了。(“特写镜头”的运用,文章的描写自然地由“面”过渡到“点”。)他拖着一身的疲惫,(“拖”形象地写出了爸爸的劳累。)随手将门一关,径直走到餐桌前。(一个“径直”可见爸爸心情的迫切。)他望了一眼桌上的菜,两条眉毛便凑到了一起,成了“V”形:“怎么总是这些菜,不能换点别的吃吗?”(“凑”“‘V’形”,写出了爸爸的挑剔。)正在锅前“奋斗”的妈妈,回头只瞥了他一眼,没说什么。爸爸又开口了:“有缺点就应让别人指出,不要总板着一张脸。”妈妈向爸爸瞪了一眼,眉毛还成了“八”字。(“瞥”“瞪”“‘八’字”,妈妈内心的不快溢于言表,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开饭时爸爸只吃了一口菜,就说:“这大肠到底熟没熟,煮的时候……”妈妈把筷子往桌上一扔,圆睁凤眼(通常说“杏眼圆睁”):“每次回到家就吃,我说多少遍了,不要挑三拣四……”

面对如此激烈的“战争”,我匆忙扒了半碗(加上“米饭”二字),以作业“特多”为由逃离了“战场”。

唉,爸爸,你多理解理解妈妈,她一个女同志,又上班又操持家务,真的很不容易;妈妈,你也多体谅体谅爸爸,他早出晚归,还经常饿肚子,因此肠胃不好……爸爸,妈妈,请你们互相为对方多想一点(删除“互相”),让我们家的锅碗瓢盆奏出和谐美妙的家庭乐章。(多善解人意的孩子!结尾与开头形成呼应。)

文章最打动人的莫乎真情。小作者李佳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内心的烦恼,而在这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是对父母、对家庭深深的爱。

小作者很会选材。成长中的烦恼很多:学习的压力、家庭的矛盾、同学交往的困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呢?如果我们把那些与众不同之处作为选材的宝库,那么你选的材料一定是你所独有的,它绝不会与任何人重复,而且肯定含有新意。小作者选择了发生在自家餐桌上的“战争”,这样的选材就富有个性,因而就是一种比较有创意的写作。

小作者的描写很具体。她紧紧捕捉爸爸、妈妈餐桌上的动作、语言、神态,真实地用文字记录,用词准确,富于变化,生动传神地展示了爸爸、妈妈当时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

小作者很讲究写作技巧。纵观全文,她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首尾呼应,这样就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把握,又有细致刻画,给人留下的印象鲜明而深刻。

饭桌上的故事 第17篇

还记得那一天,父母留下饭钱出差了。中午,我的肚子已在不停地“抗议”,便把饭钱揣在兜里,下楼买饭吃了。

大街上车辆疾驰,行人来来往往。走过一家快餐店,我伸头一看,屋子里人很多,但还留了几个空位。我便要了几份食物,端着找座位。

这才发现空桌子已经没有了!我尴尬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工作人员看我呆呆地站着,拉着我走到一张有空位的桌子前,询问桌上的那位哥哥介不介意与我“凑一桌”。那位哥哥紧忙把他的书包向里放了放,拍拍凳子示意。我坐了下来,把饭菜放在桌上,甩甩已经变得麻木的双手,冲他说了一声多谢。他温和地笑了一下,说着:“不用谢!”饶有兴趣地与我攀谈起来。本萍水相逢的我们却如多年不见的知己,谈得火热。

饭菜在我们说话的不经意之间吃完了。我抹抹嘴,叫来了服务员。清点完费用,我点点头,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饭钱。一摸,却摸到了一个两指宽的洞!我的脸刷的白了,大脑像被电击了一样一片空白。见我的手伸进兜里却迟迟不拿出来,服务员冷起了脸,刻薄的话仿佛憋到了嘴角,快要向我喷射出来。

“呐,我给他垫钱。”一旁的哥哥突然说。他拿出钱包,数好钱,站起来冲我微微一笑,把钱塞进了服务员的手里。服务员的脸色立马好转起来,急匆匆地塞起钱来走了。我的脸色由白转红,心虚地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他笑了几声,摸摸我的头,说道:“别介意,谁让我们这么有缘呢!”我的心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力量,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

“多谢你!”

“不客气!”

旋即,我们一齐笑了,说不出的欢乐弥漫在我的心头,心里仿佛被一股暖流融化了一般。

上一篇:以约束为题初二作文下一篇:青春遐想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