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2024-05-16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精选14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第1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一、选择题:(单选)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

① 4小时;

② 6小时;

③ 8小时;

④ 6-8小时。(√)

2、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___小时。

①12小时;

② 24小时;(√)

③ 36小时;

④ 48小时。

3、艾滋病预防用药的方案是:

①基本用药程序;

②强化用药程序;

③基本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

④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诊疗、护理、卫生工作操作时,要戴:

①无菌手套;

②清洁手套;

③双层乳胶手套;(√)

④耐热手套。

5、HBV暴露,24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400U),3-4周再加强注射一支(400U);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且乙肝抗体检查阴性者或较低者,于___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最迟24小时应接种完毕。

① 4小时,② 6小时,(√)

③ 8小时,④ 10小时。

6、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人员)清洗污染的锐器时的防护:除穿戴一次性隔离服(加强),一次性外科口罩(加强),一次性手术帽,护目镜(可能接触到血液 1

喷溅时),防水围裙外,要戴____。

① 一次性乳胶手套;

② 不锈钢网孔手套

③ 双层橡胶手套;(√)

④ 耐热手套。

二、选择题:(多选题)

1、锐器伤的处理流程是:(①②③④⑤)

①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清洗冲洗污染的伤口和皮肤;

② 轻轻挤压伤口周边,让血从伤口向外流,尽量挤净,切忌将污染血挤入伤口深层,并不断用流动水冲洗;

③ 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皮肤;

④ 暴露的皮肤粘膜,如眼结膜要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揉搓眼睛;⑤ 污染衣物:按正规操作脱掉、洗手,用75%酒精或0.55碘伏消毒手。

2、手部卫生包括:(①②③)

① 洗手、② 手消毒、③ 外科洗手、④ 戴手套。

3、支气管镜(飞沫)检查,医务人员的防护有:(①②③④⑤)

①隔离服、外加防渗围裙,②一次性无菌手套,③防渗性医用口罩,④工作帽,⑤护目镜。

4、防保科或保健室应对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建立病历,进行详细登记,记录:(①②③④⑤⑥)

①暴露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

②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③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④处理方法及经过;

⑤是否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情况;⑥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5、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有以下方面:(①②③④⑤)

①物理危害的暴露;

②化学危害的暴露;

③生物危害的暴露;

④社会暴力危害的暴露;

⑤精神心理危害的暴露;

6、6步洗手法的步骤:(②③④⑤⑥)

①手背对掌心搓擦;

②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③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④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⑤拇指在长中转动搓擦;

⑥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7、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有:(①②③)

①破损皮肤;

②损伤的眼结膜;

③损伤的粘膜接触;

④手接触。

三、判断题

1、标准预防强调的主要是对医务人员负责的原则。(X)

2、当前国际上所共同采取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标准预防+额外(基于传播途径)预防。(√)

3、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必须戴手套。(X)

4、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X)

5、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6、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唾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体内物质。(√)

7、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区,医务人员由污染区返回潜在污染区,脱防护用品的程序是: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X)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第2篇

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做好医院感染防护;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

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

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

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

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三)、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并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五)、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六)、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第3篇

1 职业防护措施

1.1 一般性预防

1.1.1 洗手

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一旦接触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立即洗手。一般情况下用肥皂经流动水洗手即可, 可疑污染时用消毒液泡手或擦拭。

1.1.2 戴手套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应该戴手套。操作中若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等操作时均应戴手套。

1.1.3 其他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到, 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面罩, 穿隔离衣或围裙。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当的消毒措施。在手术或接生过程中应注意自我保护, 如戴双层手套、戴护目镜、口罩、穿防水手术衣等。

1.2 预防锐器刺伤

据调查证明, 医务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以护士最多, 因此护士做好自我防护很重要。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 手持针头和锐器时, 不要让锐器对着他人, 以免刺伤他人;在为不合作者注射时, 应取得他人的协助;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 不要将其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头柜上, 以免刺伤他人;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 防止刺伤自己的手, 一定要放入利器盒;不要将针头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 更不能随处乱丢;禁止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光线, 禁止用手套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3 意外损伤的处理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病人的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病人的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病人体液污染的物品刺伤后,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 正确处理医疗垃圾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第4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71-01

医务人员每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中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者不小心被针头等锐器刺伤,这样很容易被感染疾病,医务人员易受到职业伤害。那我们怎么去做好这些防护呢?带着这个问题,在此浅谈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1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务人员应该坚持采取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措施有:

1.1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1.2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1.3 一旦接触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1.4 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脸部有可能被血液、体液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1.5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刺伤。

1.6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2 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加强医务人员隔离和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

2.1 各种防护用品的具体使用情况

2.1.1 口罩的使用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1.2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1.2.1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1.2.2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2.1.2.3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1.3 手套的使用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1.4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2.1.4.1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1.4.2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2.1.4.3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1.5 鞋套的使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2.1.6 防水围裙的使用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1.7 帽子的使用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3.1 局部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局部

3.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3.1.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1.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2 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科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

3.3 评估与预防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

3.4 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越好,在暴露后24小时之内开始。

3.5 随访和咨询

3.5.1 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血清学检查,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3.5.2 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者提供咨询。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第5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

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 , 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 , 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 ,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 :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 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5.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按照医院关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坚持按需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基本要求:适用对象,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如:白大衣、工作裤、隔离衣、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口罩等。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2.加强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及相关工作人员;可能接触传染性或感染性病的人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等。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的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传染病区时使用。防护镜:一般在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或进入有特殊传播途径的染病区时使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呼吸道传染病区时使用。手套: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医务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使用。面罩:一般在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面部时使用。防护要求:医务人员认真评估医疗活动的危险性,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注意利器的安全使用与收集,有效防止伤害,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3.严密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有创操作如进行气管插管、气管理切开或吸痰时;或给不明原因死亡患者进行尸解时。防护配备: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 , 可使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要求:严格执行所有防护程序 ,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时按要求收集,严密防范利器伤害,用后规范收集。

三、对感染性疾病防护具体措施:按照医院下发的“预防感染性疾病造成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执行。

四、医务人员遭受锐器伤害后的报告处理: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要求,对照医院制定的关于“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原则和处理流程”,当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遭受锐器伤害后,应及时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 并按照医院规定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6篇

1.工作人员(包括医、护、技、清洁以及后勤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应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禁止医务人员在非工作场所穿戴工作服(如食堂、宿舍等)。

3.职业防护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防止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当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此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接触不同的病人时必须更换手套,对同一病人而言从接触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4.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眼罩或面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5.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应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6.锐利器具和针头使用后及时收集在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7.按要求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

8.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或清洁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9.工作人员工作中应加强自身防护。如操作时应衣帽整洁、戴口罩;搬运救护外伤出血病人时穿隔离衣;对疑有特殊感染者必须按要求进行隔离、防护。

10.根据防护对象对医护人员造成职业暴露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7篇

根据医院感染工作需要,制定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 1 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一、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物理因素

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

3、化学因素

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 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4、锐利器械伤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5、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

4、环境因素的防护

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

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 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

锐器伤的防范措施及处理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1、常见的锐器

在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的医疗器械。、防范措施

①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禁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合适的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

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机会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避免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3、锐器伤后处理

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

X光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

(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X 线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

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X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

3、对病人进行X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防护用品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的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

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X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

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

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1)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大多是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的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的部分。另外,带菌者、亚临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

(2)实验室锐利器械

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3)检验操作时形成的微生物气溶胶

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的微生物气溶胶。① 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 ② 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时; ③ 倾倒微生物悬液时;

④ 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打开管塞时。

2、防范措施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5)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

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 ① 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的皮肤; 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 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均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为有效隔绝皮肤与病人 唾液、血液及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医务人员手的防护极为重要,工作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手套,并在下一位病人治疗前更换手套,操作后脱掉手套、肥皂洗手。必要时可用手消毒剂,常用的有5000mg/L碘伏溶液或75%乙醇溶液。

二、发生锐器刺伤立即清洗、消毒,必要时包扎。诊疗时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眼罩,预防感染性气溶胶吸入和污染。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与防护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调医务人员264名, 其中, 临床医师92名, 门诊医师10名, 医技科室42名, 护理人员120名。

1.2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 制定《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感染知识答卷》, 发给调查对象, 进行知识考试。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防护知晓情况、自我防护实施障碍等。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医务人员264名, 年龄18岁~58岁, 平均年龄38岁。职称:副高以上24名 (9.1%) , 中级98名 (37.1%) , 初级142名 (53.8%) 。学历:硕士研究生4名 (1.5%) , 本科生82名 (31%) , 大专生120名 (45.5%) , 中专生58名 (21.97%) 。

2.2 医务人员感染相关知识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总体水平:医院感染控制与防护的相关知识, 85分以上人数264人, 84分以下人数18人。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85分以上人数256人, 84分以下8人。

2.3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知识知晓率见表1。

2.4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根据调查人员对医务人员执行防护要求和参加培训的态度, 将自我防护认知态度分为3个等级。A级:自我防护意识很强, 重视程度高, 认为医院感染工作很重要, 平时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有134人 (50.8%) ;B级:自我防护意识一般, 重视程度不够的有116人 (43.9%) ;C级:对自我防护无所谓, 认为医院感染与自己无关, 存在侥幸心理, 不关心消毒隔离工作的有14人 (5.3%) 。

2.5 自我防护的实施障碍

有142名 (50.8%) 医务人员认为防护措施的应用影响操作, 是实施自我防护的主要障碍。有128名 (48.5%) 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医疗防护用品缺乏和供应不足。有76名 (28.8%) 自我防护的习惯未养成。有32名医务人员认为使用防护用品浪费太大, 科室支出太多。有18名医务人员对防护方法及流程不清楚。有8名无防护意识。

3 讨论与分析

调查显示, 94.7%的医务人员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在工作中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并且积极主动地参加医院每次组织的职业防护知识讲座, 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意识, 掌握一定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防护的基本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但仍然存在问题, 所以, 还要继续加强全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 执行标准化的防护管理, 严格执行各种技术操作规范, 大力提倡安全操作。

3.1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树立牢固的职业防护意识

医院应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项目, 应设专科专人负责, 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 如:讲座、印发材料、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开卷答题与闭卷考试等。强化技术训练, 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防护能力, 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3.2 正确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规程, 防止意外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在逐渐增多, 据有关数据显示, 只需0.004 ml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 故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增强对刺伤的防护意识, 严格操作流程, 阻断针刺伤的操作环节, 以防止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感染[1]。

3.3 加大资金投入, 备齐防护用品

在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的基础上, 院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 重视职业防护工作, 并将其纳入年度责任目标管理, 投入部分资金, 购置相应的防护用品, 以保证医务人员的正常使用和健康安全。

3.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4.1 洗手对去除手上的暂住细菌和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感染病原体最主要的媒体是污染手。据相关资料显示,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后未洗手时带菌率是100%, 洗手后可去除80%~90%的细菌, 故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应洗手, 洗手后用烘干机或一次性纸巾等擦干。

3.4.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 强化责任意识, 增强慎独能力,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将会造成终生遗憾。

参考文献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选择我院的79例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医师27例占34.10% ,护士48例占60.77% ,检验人员10例占12.65% ;工勤人员14例占17.72%发出问卷79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100.00% 。②本院感染管理科2008~2011.6锐器伤登记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再作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防护现状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穿工作服、鞋,戴口罩、帽子63例占79.79% ;穿工作服、戴口罩10例占12.65% ;穿工作服8例占10.12% ;有时未穿工作服1例占1.01%。洗手情况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12例占15.19% ,有时按正确洗手法者9例占11.38% ,未按正确洗手法者58例占55.78% ;擦手情况不擦者70例占88.35% 。

2.2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情况。

2.3 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 2008~2011.6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人员锐器伤统计显示:共有21人发生职业暴露,医生3人、护士13人、检验人员1人、工勤人员4人。其中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未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己破损的皮肤,其次是被患有血源性传染病的病人抓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输液拔针时针刺伤、回套针、抽血时刺伤自己。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处理各种标本时被污染,临床采血针刺伤。工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损伤了自己的皮肤。调查中得知,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挤出伤口的血液,流动水冲洗,伤口处理,上报,预防接种。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基本防护为79.79%,只穿工作服为10.12% ,1.01%有时还未穿工作服,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 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传染病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3)医院感染学知识缺乏: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4)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遂,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 受一 些因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3】。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60.76% ,有时戴13.92% .未戴25.31% 。我院静脉穿刺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临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0.51%,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79.75%,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配置了快速手消毒剂,但有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差,不能及时执行手消毒。(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26.59%,如发热门诊和肺结核门诊,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

3.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15.19%,不擦手88.35%,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不愿意擦手,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 ,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针刺伤,有文献报道为95.9%,以护士居多【1】。调查中得知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这种上报流程还未能达到人人皆知,需要加强宣教。(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1】。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2.

[2]劉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第10篇

一、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

定义: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职业安全知识及处理程序。

为了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坚持采取必要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

1、暴露部分的处理

医务人员的完整或有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时,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溅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结膜、口腔),那么应该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所暴露之处。当医务人员被可能带有血液的器械扎伤或割伤后,应该及时挤压受伤的局部,鼓励出血,同时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伤口,然后在受伤的局部进行消毒。

2、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控办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报告的要点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时间;暴露发生的过程;暴露的严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况;暴露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

3、评估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

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强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PEP),具体用哪些药。

4、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勐腊县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第11篇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第12篇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第13篇

1 医务人员主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原因

1.1 生物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了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容易引起生物性职业感染。其中对医务人员危害最大的有三种病原体,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此外还有梅毒和疟疾等。

1.2 化学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消毒、治疗、换药等操作过程中, 频繁接触各种各样的疾病。常见的有: (1) 抗肿瘤药物, 目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制剂, 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性。 (2) 清洁剂、消毒剂和麻醉剂,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清洁剂、消毒剂、麻醉剂, 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中毒或致癌。 (3) 粉尘, 牙科技师在制作假牙过程中接触矽尘、氧化铝尘和丙烯酸塑料等, 含引起尘肺及其它职业性肺部疾病。

1.3 物理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放射线、激光和锐器等各种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 (1) 辐射, 卫生部对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监测发现, 医务人员接受辐射为其他行业之首。 (2)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 不仅会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感染血源性疾病。

1.4 未认真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

对各种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认真解读及执行, 或者是长期接触患者, 产生了麻痹思想, 从而造成防护意识淡薄。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

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以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为重点, 强化职业暴露危害的学习。同时加强医疗锐器规范操作及发生暴露后处理流程的培训考核, 使医护人员思想高度重视, 正确并熟练掌握防护技能和避免受伤害的技巧, 形成职业技能习惯, 即使一旦发生伤害, 亦能及时果断处理。

2.2 强化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应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要防止血源性疾病,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 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以及微粒隔离。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预防锐器伤的关键, 要强化标准预防措施的严格执行,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查, 防止和纠正不良习惯行为, 使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 防护更加严谨, 操作更加规范, 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锐器伤所致的职业暴露。特别是手卫生,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既可保护自己。也可保护患者,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2.3 改善管理和诊疗条件

适宜的工作量和科学的人员安排也是降低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工作繁忙或人员配备不足的科室, 要增加编制或采取科学性弹性排班、中班和夜班相对固定, 减少工作不规律, 尽量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同时, 保障合格防护品供给, 改进操作室光线或灯光不足等, 尽量排除或减少锐器伤发生的客观因素。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器械被血液污染时, 应先消毒再清洁, 正确有效的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4 强化医务人员预防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职业暴露后感染乙肝的有效措施。院感办对重点部门每年体检1次,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5 加强职业暴露分析研究

院感办应定期收集、统计相关数据, 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 尽量避免或减少职业感染风险

2.6 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护理工作产生的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并做好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2.7 健康监测

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8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2.8.1 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液后的应急处理:

(1) 手局部针刺伤的处置——保持镇静, 迅速、敏捷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从伤口排出以减少污染的程度, 同时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15min;用碘伏消毒受伤部位。 (2) 污染物喷溅眼或黏膜的处置——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部位15min。 (3) 衣物溅污或浸泡所致污染的处理——迅速按常规脱去污染的帽子、口罩、工作服。用流动水冲洗污染部位。

2.8.2 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免疫接种、上报、随访制度医务人员发生

职业暴露后要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室, 做好登记, 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暴露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并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及随访、监控。根据暴露病毒的种类、病毒载量及暴露者感染源检测检测结果, 对暴露人员实行预防用药干预, 以减少感染率。

2.8.3 不同病原暴露后的处置:

(1) 暴露于HIV的处置——预防最好在4h内实施, 最迟不超过24h, 并建议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暴露后尽早获得血液标本进行HIV检查, 定期检查血清转化, 并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 包括其他疾病; (2) 暴露于HBV的处置——对于以往有免疫, 其抗HBs抗体>10mIU/mL时, 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尽早使用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 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 以确定是否出现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3) HCV暴露于HCV的处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同乙型肝炎。目前虽没有丙型肝炎暴露后的治疗方法, 但也必须检查血清转化;对暴露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意见, 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对暴露者定期随访、监控。 (3) 接触梅毒阳性血液后的处置——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第1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上一篇:家具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前进村党支部创先争优破解难题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