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

2024-05-2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 第1篇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明显,自闭、焦虑、恐惧、紧张,有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弑父杀母,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心理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可是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而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在家庭中他们得到四个老人的溺爱和呵护,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在以网络为主流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明确责任,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否则有朝一日,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我们都无颜以对,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人性生命的绽放,思想灵魂的碰撞,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激起其情感的涟漪,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轻者说说而已,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接触的知识较少,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甚至心理阴暗,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少一些仇恨抱怨,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资源整合,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多方配合共同教育,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共同努力,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摘 要: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身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解决办法通常如下:

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

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

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

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

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从目前在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误区。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急切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理论探讨。

一些中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和规律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这是当前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主要障碍。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就学生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诚然,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诊疗,前者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后者只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纠正。其次,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挑战,一些“好”学生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好”掩盖了其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一面,以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甚至因为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2.就教师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属于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和政教人员、团队工作者的任务。其实,正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才会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去寻找科学的途径,并尊重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建立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诚然,设置心理课程可以使时间、阵地有保证,开展咨询可以使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一些帮助,进行心理测试或许能调查到一些数据。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的渗透。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师资的数量、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行同虚设、或事倍功半;而且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注重预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为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首先必须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要具体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等各部门要积极配合;领导组之下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班主任和老师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领导组每学期要定期听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汇报,掌握工作动态,研究制定对策。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以此为主阵地,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校长室以校长信箱、电子邮箱为平台,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处以“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校园广播“心灵驿站”为载体,负责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辅导、健康指导和活动渗透;教导处以课堂为主渠道,负责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受学校人事编制、岗位聘用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上中考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带来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不专业,课时没有保证,许多学校也一直是由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展此项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与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公开招聘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二要加强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班主任和老师通过学习交流,掌握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①学科渗透

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样,形成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品格修养、生活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学科渗透全覆盖模式。

②沟通交流

校长信箱、邮箱的设立,教代会的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多种形式,既广开言路,又排忧解难,有利于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不适、矛盾和困惑;校园广播“心灵驿站”、校园网及黑板报等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与宣传;家长课堂重在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③活动体验

通过组织“初三师生励志远足

”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艺术节”“朗诵会”“演讲赛”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④个案咨询

心理健康指导小组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值班,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交谈、倾听为主,让学生在咨询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4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在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入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班级活动,还可在课堂教学中(如语文、体育等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 学习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是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有较好生活行为心理,人格个性心理,最后才是学习心理。具体而言:

(1)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阶段,学生应设定正确的长远人生规划,清晰的短期目标,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对生活有信心;对既定目标能有积极行动的表现。

(2)生活行为心理。中学生应当是乐于交友,即使与异性也得得体自然交往;应当爱幻想却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师,爱幼,有同情心;行为、作风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

(3)人格个性心理。中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能够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会责任心,在陌生环境有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4)努力学习心理。在学习心理上,对考试成绩重视而不依赖,重结果更过程,能针对考试结果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能正面、轻松接受,基本掌握所学知识;课外兴趣广泛,且认真对待。

二、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学活动一样,给学生上心理课。生硬的心理课程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给学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应当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样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自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目标要明确,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课。班级集体活动或小团体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形式,实践证明有较明显的作用。班级活动主题可以围绕生理卫生、健康心理两大展开。生理卫生类的可以组织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禽流感的预防、爱眼、爱牙、禁毒、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动。健康心理类的活动可以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我与青春对话、成长中的我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还可以开展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抵抗诱惑、培养良好的心理、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对考试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意义的课文实现心理教育。语文课程中有不少的课文本身很有教育意义,这些语文课程如果能够深化利用,将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寻找最美的山村教师的评选中,一位手臂残疾的山村老师没有手指,他长年用没有手指的手臂给学生在黑板上写字,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这篇文章时,老师会说:植物没有手,没有脚,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种,虽然种子没有手没有脚,但是植物有植物的办法。老师每次还会拿自己做例子,说:我没有手,但是,我是怎么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呢?我通过不断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给大家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他的每一届学生在听到这一课的时候,都会流下眼泪。这一课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课文中内容和老师自我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的例子,当然,只要老师细心发现,不断挖掘,还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用于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性比赛。比如:拔河比赛。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集体意识。我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为准备一次拔河比赛,优先挑选的肯定是有力气、个子高、结实的女生,其中一个体型较胖的女生在其他学生动员她参加的时候,一直拒绝参加。其实这个女生一直因为自己的体型问题,比较自卑。最后经过老师的劝说,这个女生最后参加了比赛。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也很幸运的是,这个女生所在的队伍赢得了这次比赛。比赛结束这个女生高兴地笑着,特别开心。后来这个女生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比过去开朗,而且学习也更加积极了,开始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后来老师找她谈话,问及她的改变,她自己坦然回答说,在那次拔河比赛中,她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可以发挥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主义,增加责任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起到优化教学气氛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开朗、向上的性格,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更是可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还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比如老师想改善两个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让两个人结伴回家,给学生安排一个在回家的路上讨论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一起提交一个讨论的结果。虽然起初是老师硬性安排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生经过接触,深入讨论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对方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关系不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也许有很多优点。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客观的看待别人,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改善同学关系。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并且采取多种形式,融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 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弑父杀母, 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 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 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 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心理健康,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讲, 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可是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增多, 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 而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在家庭中他们得到四个老人的溺爱和呵护, 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 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网络, 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 承受能力差,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 在以网络为主流的信息化背景下, 如何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 明确责任,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 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否则有朝一日, 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 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 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 我们都无颜以对, 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性生命的绽放, 思想灵魂的碰撞, 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 激起其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 排除心理障碍, 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 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 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 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 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 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 轻者说说而已, 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 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 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 总有一种畏惧心理, 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 接触的知识较少, 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 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 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 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 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 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 甚至心理阴暗, 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 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 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 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 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 少一些仇恨抱怨, 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 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资源整合, 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 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 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 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 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 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 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 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 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多方配合共同教育, 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一、良好的校风

一个学校的校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良好的校风使他们一生受益。一般来讲, 良好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 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校风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 能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 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 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尺码。同时, 校风有暗示性与激励性, 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 师生平等相处, 彼此关怀, 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下, 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地发展。

三、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 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影响最深。性格开朗, 为人随和, 爱护学生,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 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反之, 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 脾气暴躁, 独断专横, 处事不公平, 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 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俗话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这个影子不是父母身体在光照下的影子, 而是他们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 父母的心理素质高, 心理修养好, 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 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 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绪低沉, 消极, 总之这也不满, 那也不对, 家庭气氛就会紧张, 就会给子女造成心理负担, 长期发展, 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良好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例如形成健康向上、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就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 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 凶杀、抢劫、色情时有可见, 就会使学生恐惧、惊吓, 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因此, 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 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 使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1)青春期危机。中学生正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虽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但毕竟还不成熟,一旦过早误入“恋河”,往往会神情恍惚,情意绵绵,看书看不下去,个人正常的学习秩序遭到破坏,这对正担负紧张学习任务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是一个极大的危害。一些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早恋之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便是这种危害的明证。

(2)厌学心理。经大量调查研究及生活经验表明,凡是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厌学情绪。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打不起精神,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极其被动,没有快感。

(3)考试恐惧症。学生常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许考好,不许考差,使学生“淡考色变”,思想负担重,心理厌力大,产生怯场。

(4)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形成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的表现为自卑,中学生是“差”往往被家长和教师贬为没出息,“不堪造就”,普遍受到冷遇和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因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5)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反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绝非青少年本身的原因,主要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有关,那么,如何改变上述现状,下面谈一些看法。

(1)思想品德的锻炼和修养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必然会豁达大度,决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有着持久不衰的巨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2)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重要途径。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缺乏“免疫力”,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从受教育的主体角度思考教育计划和教育要求。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务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素质。

(3)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专家研究表明:40%的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既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要通晓和涉猎各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师德。惩罚、斥责、批评不是教育,对学生不是用一个尺度,而是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尊重个别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内心。力求做到以身示教,甘为人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

(4)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各种心理品质的培养都是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一方面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一方面增强集体观念,服从集体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自制、刚毅、乐观、合群、果断的意志品质,纠正盲目、固执、顽固、鲁莽的不良品质,诱导他们自觉磨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5)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密切合作,形成合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境况和社会关系、生活的条件和习惯,接受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各种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他们各种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爱好。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参与活动的表现和取得的结果也是很不相同的。所以,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密切合作,形成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从小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克制自己,谦让别人,固结协作,共同进取的精神和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 第5篇

赣州电大分校2012秋季 教育管理本科 姓名:赖志君 学号:1***5 指导老师: 谢学煜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必须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最后还必须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美育和德育教育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行之有效,收到的实效。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它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种理论和技术于一体,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地、科学地实施才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如果仅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咨询等方面,认为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那就是很大的偏颇。为此,有必要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因素作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俗话说得好,和好人学语,和叫花学流言。一个中学生的家长整天对他唠叨,老师经常对他批评、惩罚,家长和老师对其常常提出过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会导致该学生的焦虑、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个中学生如果生活在宽容、谦让之中,他就会学会宽容、谦让;反之,如果他经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会变得冷漠、嫉妒。这些现象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程度与状态,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所以有人说:“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不同环境的熏陶,将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氛围。

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了解中学生成长的经历、生活的环境,努力消除影

心的女班主任老师却引起了注意,经过了解,判断可能是由于该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由此班主任便找了些青春期卫生方面的书给她看,并告诉她这是女性成熟的标志。经过学习和疏导,这个学生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顾虑,恢复了原有健康心态。

一个人懂得生理卫生知识和病理知识、医学知识,他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问题,及时治疗,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保持健康。同样,一个人如果掌握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以及其它有关知识,他就可以以此检测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怎样才会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心理健康知识很多,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一些最基础知识,建议老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搞讲座等方式传授给中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第一,心理障碍的知识: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怎样矫治心理障碍,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等。

第二,心理健康主要表现:自我意识观念明确;情绪稳定,乐观豁达;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处;智力、人格、个性发展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

第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心理健康的评价:(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常规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满足。还有与人相处的知识、乐观向上愉快生活的益处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诸如此类为心理健康服务的知识讲授,让中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健康心理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使中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医生”,为自己也为他人诊疗保健。中学生还会由一个心理健康的受教育者变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些知识就构成了中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基础,成为培养自我保健意识的源泉。这样,他就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日益发展,在塑造理想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的过程中,展现自我美好的形象,也使自身得到快乐、安慰。这样做不仅能使中学生心理更加健康,还能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并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和释放。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不仅专业教师要学,任何一个老师也要加强学习,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自身知识缺乏,甚至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例二:中学生甲被别人撞倒,头跌破了,于是破口骂人;中学生乙在踢足球时腿被别人踢破了,因为确实疼痛,就情不自禁地恼恕,但一会儿他又高兴起来了,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关系,我不怕疼!”没有对踢他的同学泄愤,自己也不生气。

由此看来,不同性格的中学生,遇到相同的事,其心理会呈现不同的反应。换名话说,心理反应与中学生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例一中的三个中学生对待批评和失败采取的不同态度,也取决于其各自的性格。张三消极的自弃,李四任性地对抗,他们在这件事上性格都表现得不好,而王五则很好。性格好就有好的结果,性格不好就有不好的结果;性格好就会显得很可爱,性格不好就会引起人的反感。例二中的两个中学生,同样是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误伤,可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中学生很脆弱,并且以骂泄愤;第二个中学生则很刚强,尽管在事实上吃了亏,但在心理上却是胜利者。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的中学生喜欢记仇,有的中学生宽容大度;有的中学生好占便宜,有的中学生宁肯吃亏也不占别人的便宜;有的中学生刚强,有的中学生脆弱:有的中学生抑郁,有的中学生开朗;有的中学生孤僻,有的中学生合群;有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中学生在挫折面前却愈挫愈坚;有的中学生做错事严于自责,有的中学生做错事若无其事;有的中学生容人之长,克己之短;有的中学生妒人之长,容己之短„„上述事例中,哪个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哪个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泾渭分明。而这种种心理表现,主要缘于中学生的性格。所以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中学生主体的性格因素。

尽管性格是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动反映,但在人的着力纠正下,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性格决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设计师和创造师。”因此,说人有可塑性,在很大意义上是指人的性格有可塑性。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不仅是灌输知识,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他们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认为坚韧不拔的性格对于学生以后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其实这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坚韧顽强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心理品质。当然,我们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使中学生坚韧顽强,还要让中学生学会宽容、豁达、仁爱、大度、幽默、冷静、沉着、刚毅、勇敢、适度忍让,要发扬自己性格的优点,矫正自己性格的缺点,让中学生从各个方面,在性格上能够完善自我,优化自我。所以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五、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美育教育来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某中学生身体孱弱,精神萎靡不振,茶饭不思,忧郁成疾。有人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体魄之中。”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学认为,身体健康

就会淡忘自己的利益得失,并将心思和精力用到学习中去,那他就不容易患上嫉妒、自卑等心理疾病,而心情坦然,自信自强;相反,一个中学生思想境界低下,他就会疑神疑鬼,心理变态,必然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疾病。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中学生,对父母有孝心,对同学有爱心,对困难者有同情心,对不道德的事有羞耻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富有责任感,他的心灵永远受到美好情感和高尚行为的滋润,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赞美的抚慰,心理必然会健康;相反,一个不道德的中学生,外则受到同学的鄙视,内则受到心灵的谴责,产生心理疾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须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学生进步的思想、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丰富的情感,教育中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勉、自励、自省、自律,一旦有了这些健康的心理,他们就难以滋生各种心理疾病。可以说,德育就包含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德育的配合和支持。

七、综上所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深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又不要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又要注意每个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与中学生德育情操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收到的实效,行之有效。

参考资料: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 第6篇

摘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了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

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

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论文浅谈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7篇

一、教育功能的本质 „„„„„„„„„„„„„„„„„„„„„„„„„„3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 认知与学习心理„„„„„„„„„„„„„„„„„„„„„„„„„„5 心理品质„„„„„„„„„„„„„„„„„„„„„„„„„„„„„5

(三)人际关系„„„„„„„„„„„„„„„„„„„„„„„„„„„„„5

三、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5

(一)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6

(二)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6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7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7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8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8

五、参考文献„„„„„„„„„„„„„„„„„„„„„„„„„„„„„„9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教育的成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家长学生的期盼与梦想,但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呢?仅仅就是考高分、上大学吗?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家威廉•詹姆斯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和心态,就能改变这个人的人生。”即心理掌控命运。有一名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复读,终于考上清华大学。他在清华汽车工程系学完五年本科后,放弃保送清华直博,走上工作岗位。岂料,一年后,就是这个品学兼优、一表人才的小伙子,为了别人对他恋爱问题一句调侃的玩笑话,而轻生自杀。这让所有的人扼腕叹息。像这种问题在我们唐山的一些高校中也时常发生。学习特别优秀,智商很高,却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小挫折,情商竟然如此低下。

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一个认知体,他首先是一个生命体。就是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瓶瓶罐罐,只读书、读死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要生活得自在、有意义、有价值,能为自己,也为家人,更为国家、民族做有益的事。要如此,就要照比尔•盖茨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培养的必须是智能正常,有学习和探究能力,性格坚定,情绪乐观,人际和谐,既能积极面对环境的多种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又能主动调整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我们过去的教育,由于重智商、轻情商,把阶段指标误为终极指标,把分项指标误为综合指标,以至酿成了上面这样的悲剧。其实,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失误,导致情商低下、耐挫抗压能力极差的失败案例,何止王兵一个。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学生马加爵,因为生活琐事引发矛盾,把他同室的四个学生杀死,惊得世人目瞪口呆。马加爵是经过逐级升学考试选拔后升入大学的,但还未出校门就制造了惊天大案,成为危害极大的爆炸品。如果说这是极特殊的典型个案,那么学校出的次品、半废品、废品就有相当数量了。如不能自食其力的“啃老族”,如各级学校不在少数的辍学、弃学、厌学的人,且呈蔓延趋势。这还是浮在面上的,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学习适应、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方面的问题。北京一项调查,32%的中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80%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未被关注,以至延误病情,带来严重后果。可以设想王兵、马加爵如早一些或从小就接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准儿他们的历史会改写了。所以说中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

一、教育功能的本质

在学校读书,真正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课本吗?是,但还不完全,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研究“上学”与“成功”的相关及不相关的各种情况,综观①上学读书后成功,②上学读书后不成功,③未上学读书却成功,④不上学读书且不成功的林林总总,颇耐人寻味:也确有不少人上学读书后飞黄腾达;但有的人未上学读书或读的不多,照样成功,如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因从小开始体育训练而耽误了学业的奥运冠军,没进过校门的商界精英,做出优异成绩的普通工人、农民,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锐意进取,刻苦钻研,取得辉煌成就,真所谓“行行出状元”,而且人不在少数;也有人上学读书没有读出名堂,平庸一生;有的人不上学,瞎混,落魄,甚至最后进了监狱。分析、归纳各种成功与失败正反面的案例后,我们就看清楚了:成功人生须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成功素质。这些素质在学校获得,是学校教育的成功;没机会在学校获取,如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人生同样成功。这就让我们豁然开朗:学校教育应通过文化课“书本”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遇难愈勇的精神,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把自己推向成功之路。也只有培养起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才能把文化课学好。有了这种成功素质和精神,人生旅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勇往直前。没有解决理想、信念、情操的问题,为读书而读书,读死书,死读书,不注意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取到真经。如果成为那样的“书呆子”或没有灵魂的躯壳,“书”也就白读了。教育功能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成功素质。而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几乎随处可见。你是否感到精力不集中、健忘?是否感到不安、焦虑、紧张?是否感到世态炎凉,难以与人相处?是否为考试发愁?此外,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嫉妒、适应社会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有科学家预言,新的世纪将是心理卫生的世纪,维护心理卫生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学习适应不良,更是中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大都是一种习惯的心理失调,由于直接影响学习,使学业不良,如不及时调适,会导致休学、留级甚至由厌学而辍学,拖延下去,严重的可发展为神经官能症。故必须及时予以调适,以确保这类学生人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运用心理学这个专门研究人的大脑思维的科学,研究这个专门指挥人、驾驭人的科学,去观察、分析、研究学生身上的各种行为问题,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追本溯源,从源头起研究他的行为问题,是如何由心理落差演变到心理不适、心理变异、心理扭曲、心理障碍到行为诡异,才有可能很好地矫治和干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将性格的劣势转化为性格的优势,以达到人格的完善。

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只是研究抑郁、自闭、强迫等病态。近五十年,世界上心理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脱颖而出。现代心理学侧重研究成功,研究怎样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从正面的角度识别和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才干,把普通的学生变为优秀的学生,把优秀的学生变为卓越的人才。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中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中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中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中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中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 三M丏屦嬟甍乯苃弆環獡貄癨袰獢式张

S彍刌M丏屦嬟疄盃弆瑥傷庶犵兴敓佥柴謯晽妄瘌f佮砉朑屰攌呦存嬨埃弆璜隍砂ノ乻簫刊亲謌ᅢ弆璜隍砉枤识讜隍码ヅ怟憜隍码が蠺亜隍码〪丧悜隍砌[亁褉查下仠優亹敢鞄癨袰猚@ ,笀丌フ卦嬂〭丏屦嬟甉构瘱疎仐枛亟叠囹孓忶敀扦嬀 搚#琀$蘀$%% 9鰀:言;簀<阀= 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中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中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中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中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中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中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中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中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9]傅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10]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4期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青少年的世纪。帮助和鼓励青少年自力更生,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磨练意志, 培养自立意识。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 从城市到农村, 从家庭到学校, 从学校到社会, 各行各业, 各级各类人员都关心都参加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是全民族跨世纪的系统工程。

实事证明:健康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 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等, 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着更多的焦虑和挫折, 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 便会产生不良反应, 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 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小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时期, 必须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标准中, 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这个阶段的人的可塑性很强, 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 不良的环境可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 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 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不良影响。

目前,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 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 讲究“一俊遮百丑”, 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 肆意讥讽, 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 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德育为先, 以德育带动智育

学校教育应该顺应形势, 加强德育。做到“德育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 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团支部的作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充分信任学生, 理解尊重学生

学生的自卑心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层生漠不关心, 对后进生全盘否定, 出语不逊,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要多鼓励, 多说溢美之词。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 都应对他们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讽刺, 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而不是求全责备, 要尊重理解学生。

3.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 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 积极参与, 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 懂得协作的重要, 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 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 只不过轻重有别, 程度不同而己。由此, 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如兴趣小组 (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 ,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 又善于评价他人, 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 乐意参加群体交往, 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他人, 并在情绪上自我疏导, 转移注意力, 不至于对某些事情“越想越别扭, 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 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上一篇:火烧圆明园读后感600字下一篇:四六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