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2024-06-22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精选11篇)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第1篇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齐家湖小学教师:高晖霞

教师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早以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特别是现在举国上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就更高了。“爱岗、敬业”是每一种职业的要求,做为和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我想:唯有爱才能使这一普遍要求完成得淋漓尽致,唯有爱才能使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永存。因为,一个毫无爱心,只注重“教知识”、“完成任务”的“教书匠”,是很难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一个不尊重学生人格,任意对学生“使性子”、“发脾气”的人是不配做教师的;一个视学生为仇敌,拳脚相加,大打出手的人,党纪国法不允许他做教师。关于对学生的爱,我想为保护学生,拼死勇斗歹徒的彭富芬老师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鲜明的榜样。因为如果她心中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她就不会发出“谁也别想伤害我的学生”这一金子般闪亮的话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就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亲其师,信其道”是千年的古训,也是浅显的道理。因此,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才是现在师德的最基本表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用爱去教育孩子,用爱心去感染孩子。教师对孩子的爱,最让孩子忌讳的是偏爱。这也是教师要克服的一种心态。实践证明,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需要教师加倍的关

爱。例如,我班有一个女生,父母都离家在外,家中只有一个上初中的姐姐照顾她。通过和她家的亲戚联系,我得知她父母已离婚却没有对孩子们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才明白她为什么总显得心事重重,学习也没有以前积极主动。于是,我经常和她交谈,在生活中帮助她。有一次,她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妈妈的思念,希望能见妈妈一面。我当时就在本子上写了这样的话:妈妈肯定在远方也想着你和姐姐。其实,在你周围,还有许多人在关心着你,比如:你的同学,你的老师,我真心希望你快乐起来。因为,你的妈妈最希望看到你快乐,看到你的学习没有受影响。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也向她伸出热情的双手。最后,这个同学不但没有退步,反而有了较大的进步。我想,她肯定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因为,这种爱就是她的动力之一。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懂得;做为老师,唯有用爱,才能获得成功的教育。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齐家湖小学:蔡会成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第2篇

因为有你,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因为是你,所以任性着你的任性,那些点点滴滴的时光,那些丝丝缕缕的真情,串成许多个甜蜜,落在心间,温暖着我。素年里,静好的时光。有你,友谊地久天长!

这个八月,烟云依旧,淡雨如往,只是唯一不同的身边多了你这个朋友,多了份温暖,多了份幸福。肃立落地窗边,看云朵安静的像棉花糖般悠然飘过,落叶在风中起舞着,旋转着,天空依旧那么的湛蓝,透过斑斑点点的阳光洒在发间,迷了双眸,醉我心田。都说,秋天让人伤感;都说,秋天满地苍凉;都说,秋天注定孤单;都说,秋天烟云散尽,而在这个苍凉而忧伤季节,喜欢上了这段静好的时光。于此,我也珍重命运的邂逅,鼓励自己去看天的蔚蓝!我感慨着,如果我们没有遇见,我们就不会走进宁静的港湾,享受音乐,畅谈世态炎凉,我仍然还是一个淡漠薄凉的女子。在这段素年中,所以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成了彼此的朋友,我们成为彼此的温暖。彼此鼓励,相互学习。生命里能有这样一场遇见,足矣让我铭记在心。

总想轻轻的对你说今生遇见你真好。因为有你的存在我的世界不再寂寞,文字有了导师,呤诗作幅,泼墨挥毫,让文字成了我思想的寄托。人生旅程有了朋友,前进的路上不再是一个人在孤单的行走,不再是一个人看孤独的风景。风扬,落叶起舞,衣袖轻挥,舞尽一抹纤尘,生命中因为有了你,我的心不会再枯叶飘零。从此,锁住孤单,锁住微凉,和你一道做个幸福的人。

余音袅袅,明媚的阳光,轻抚静默的花,习惯有朋友在身边,习惯你的无理取闹,习惯了你的放诞不羁,习惯了你的专横,吵架,

资料

习惯有你的叮咛唠叨,让那颗冰封的心渐渐暖化,其实,友谊也是很让人温暖的.。遇见了你,便是黑夜遇见了一道阳光的幸福。我开始相信纯真的友谊,开始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我相信友谊也能地久天长。风依旧清,水静静柔。有了阳光雨露,不会让我这支飘零的花朵枯萎和凋零。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走我们的年华。相信你,相信未来,一同谱写浪漫快乐的人生之歌。像喝一杯幸福的美酒,我要放下人间的负荷,尽情地享受我的快乐和幸福。与你一起守着这样细水长流的平淡,握着一路相随的幸福,轻拂时光的弦;轻捻。落花笑。轻观。烟雨茫。红尘,那些美丽的遇见,数着那些薄暮渐渐,落叶曼舞,凋零了整个秋季。琉璃岁月,叠织着甜蜜,其实人很简单,只要伸出自己温暖的手握紧彼此,就可以拥有温暖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每个人都在寻寻觅觅,为之努力。我想,与你遇见,我便懂了。幸福不仅仅是甜言蜜语的爱情,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幸福更多是日常生活里朋友之间彼此点点滴滴的呵护,一个温馨的笑容,一句关怀的话语,都会让人感到沁入心脾的甘甜。一起看秋水长天,听渔舟唱晚。一起呤诗作幅泼墨挥毫,一起牵手向前,彼此可以无微的照顾。在开心的时候,给彼此一个温暖的微笑,一种平常中的相守。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第3篇

让学生的心中充满快乐和幸福, 是本应如此的, 而如今却成了教育者的希望, 更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呼声。这就是说, 现在的学生心中缺少快乐和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心中存在着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诚然,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恢复儿童、青少年的快乐生活, 虽然, 在许多方面正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快乐, 带来休息时间, 这种行政、学校的硬性规定效果是明显的, 是应当承认的。但是, 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尤其是以家庭为载体的文化氛围中, 依然对学生形成强大压力, 这对于文化知识学习是必要的, 对于成长是必要的。保持生活的张力, 可以给人前进的动力。但是, 张力的归宿点在哪儿呢?这是很值得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存在有这样的集体的无形意识:每个人都想当皇帝, 要向人生目标金字塔的顶峰迈进。向顶峰心态保持在一般人的心中, 其心态和行为的表现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通过“学”来实现自我,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向往“仕途”, 认为“仕途”是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慢慢地, 几乎在每个人的心目中, 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学, 才优。“学”、“优”的心态积淀在国人的文化中, 并无时无处顽强地表现着:从一般生活的谈话、聊天中可以发现, 至今人们对学生的关注, 并不是对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评价, 而是问:这个学生的学习如何?成绩怎么样?等等,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这种对学习成绩的关心, 具有很强的集体性、潜意识性, 正如中国传统中见面之后问:你吃了吗?所以问吃饭不仅仅是因为吃饭是大事情, 而是因为没有饭吃。关心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当今普遍的现实, 在家长、教师的心中就想着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好, 并将想法转变为行为和行动, 转变为学生的理想或梦想。于是乎, 学生的学习就只是为了考大学, 而身心成长和完善、快乐和幸福往往被忽视;而考大学则必言清华、北大, 次之“985”、“211”等。可以说每一个目标都是那样的充满理想, 又是那样的具体, 考上北大需要什么样的成绩等, 家长每天、每月、每年都在计算着、期盼着下一次的成绩出现转机。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话没错, 不想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难道就不是好学生吗?要求学生上清华、北大本身没有错,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成年人一根筋地认为, 只有上清华、北大才有出息的时候, 学生的未来才有幸福与快乐的时候, 这对中国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何等的残酷。当学生认同了这样的观念之后, 他们要背负多大的负担和多大的压力!他们要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竭尽全力地学习。家长、教师也以许多美丽谎言承诺和刺激, 几近把学生逼到崩溃的边缘。

压力是善意的, 是无形的。对成绩不突出的感慨, 对学生过分的物质待遇, 过分、刻意地研究饭食的搭配和营养, 生怕孩子休息不好、营养不良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中心, 是压倒所有事情的大事, 一切都必须为之让路。这时, 孩子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 是具有高度压强感的压力包, 身心随时随地都承受着压力。试想, 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哪有身体、心理的自由, 哪有快乐与幸福呢?

家长、教育者总是有耐心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施以心理说服, 以至于用最为直接的现实教育学生学习。而当下最为直接的现实就是: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 只有好工作, 才能有幸福的生活。所以, 务必为好的工作和幸福生活竭尽全力拼命学习。于是, 有人为学生设计了最初的职业规划:重点中学、清华北大、哥伦比亚, 其设计是一种只有端点的射线性质的设计。求学的蓝图总是那样的美好, 总是那样的带有鼓动性。学生的生活是如此的定格在家长、学校所能给予的范围内。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活动的范围和体验也逐渐丰富, 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渐深刻, 并按照父母、学校的理念和教育来用社会现实证明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观念的正确性、合理性, 以便从心理上来认同父母、教师的要求和对未来的规划设计。因为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包括所能想象到的, 就是他的社会性存在。因为人愿意以自己亲近的世界而推想整个世界, 以自己亲近的生活与文化作为遥远的生活与文化的模板去构想遥远的生活与文化。于是, 想象的观念成了学生最现实的生活, 也就是说, 不管世界有多大, 不管世界有多少人与多少文化, 与自己亲近的这种生活、这个文化, 才是自己世界的本源与中心。

那么, 这种认同的结果是快乐的吗?是幸福的吗?未来就一定会幸福, 会对人类有贡献吗?这是我们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

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 发展就是向前;人一生的发展是有高峰的, 每个人都会在发展的路上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 越过一个高峰还想继续新的高峰, 让生命绽放新的光彩。但是, 在现实环境中, 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却往往对人生发展产生一种非现实评价。这种评价无论对于成年人和学生都带有很大的压力。自然, 这种压力是发展与前进的一种动力, 但往往失却了和谐的幸福。“好马不吃回头草”, 不管前面是沙漠、是绿洲, 你必须向前。现实生活的塑造让你的身心不能再回到原来的环境。学校的主导作用建构了一套思想与知识体系, 成为文化的正统, 而为个人提供的心之依附的社会性环境和相关因素却被排挤在学校系统之外, 所以, 学生在抛弃家乡方言的同时学说普通话, 学习英语, 这是当下受过教育的人的符号, 原来的朴实、热情、坦荡、诚实成为了落后、土、笨、傻的做派, 学生必须学会礼貌和保持距离。按照这样的层级, 人的选择方向是放弃粗俗, 走向文明,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与理想的彼岸。人的每次提升都是一种放弃和价值选择, 是完成了一次价值上对前者轻视和对后者敬仰的认知, 这是一个只有进口, 没有出口的阶梯。2011年4月4日16时36分, 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 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 “当你40岁时, 没有4000万身价 (家) 不要来见我, 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自然这是一种对学生的激励, 可是学生的回头路在哪里, 他如何才能心安理得地回到他的老师身边?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方向上, 人只能不断地从心理上, 从精神上, 从生活的环境上进行着挣脱原来的“底”, 向着心中的“高”迈进。在这种现实的背景下, 不同的人追求着不同的现实:农村的人的理想是离开农村到城市, 小城市的人理想是到大城市, 而大城市的人的理想是到国外去。

环境的这种由低到高的价值序列, 在人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人的心理的发展层级就是“高处不胜寒”, 人心中所构成的社会性环境会越来越小, 心不能回到原来的心理环境。个性与原有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所以, 大学毕业生宁愿漂泊异乡, 留学之后而宁愿漂泊海外, 这些也许不仅是贪图异乡光鲜的物质生活, 而是漫长的超越性使他无法回到原来的现实环境。回到家乡时他会发现自己与家乡精神文化上的异质, 甚至价值上对家乡现实社会生活环境的轻视, 他不能在原本成长的环境中栖身, 心已经无法回到原本处所。于是, 当发展处于停止或者不能选择发展的时刻, 人的心灵是漂泊的, 心理上是痛苦的。这种痛苦限制并束缚着个体全面的生活, 所以, 我们的教育是肯定积极向上的教育, 但不能忽略真实平淡现实生活的教育。幸福的历程能够做到积淀的升华与厚重的回归, 是有平稳的着陆地带的。

心灵的漂泊是一种痛苦。如果说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 是对教育效率的保障, 那么回归社会性的教育, 则是对教育文化性和价值性选择的确立。诚然, 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是现代教育无法逃离的现代性使命, 它确立国家的所有人的共同性和团结,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如果这个共同性和团结, 能与原有的个体社会环境水乳交融, 并使原有的社会环境空间更加充盈, 成为人的自然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充, 那么, 人的心灵就能很好地回归或者着陆原有的空间, 让心灵得到慰藉或者宽慰。这样人的心灵自然能平稳着陆, 而不再迷茫与漂泊。

人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追求, 这种追求可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心灵的提升则是需要人的毕生去追求的。没有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和追求, 人的社会性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或者是没有基本的社会价值。所以, 人的幸福既是高扬成长的向上的, 又是回归的着陆的有所傍依的。人的最高的追求应该是真善美。那么, 美好的事物如何呈现在个体的灵魂之中呢?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教育只能是自我灵魂的事件, 是灵魂不断飞跃、回溯、升华到被现实世界淹没、被灵魂遗忘的本真的理念中去。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官经验不过是为了唤起灵魂之中曾经落下的美好事物的记忆, 教育意味着不断地沉入人的灵魂之中, 唤醒灵魂深处的记忆。在苏格拉底看来, 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人性的可能性, 而非现实的人性;教育的旨意并不在生活之中, 而在生活之上, 真正的教育乃是置身生活之中而获得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苏格拉底不仅仅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 把她放在人们切身的周围和实际的生活之中。不仅仅把目光转向生活本身,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专注于生活之上的美善。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始于生活世界, 而终于理念世界, 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鲜活地引导个体灵魂上升的过程, 心灵生活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明显的优先性, 这是古典教育的高贵气质所在。这种高贵气质是我们今天仍需要继续坚持的, 不然人生就没有真善美的体验, 就没有移情, 没有怜悯与同情, 就没有审美体验, 就没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人格。以至于出现了开车撞伤了人, 还要再捅上几刀, 并得到女友的赞同的情况。没有精神的昂扬, 哪里还会有心灵的快乐与幸福, 只有感官享受的自我毁灭。

人的自我完善与教育的当下性, 意味着现代教育造就独立的现代个体的产生, 也意味着教育向着个体经验自我的复归与教育古典根基的彻底消解。所以个体不再拥有心理、心灵、精神之上的好坏标准, 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经过感官之后的物化, 以物欲和兴趣来引导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被物像化、景观化, 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在性与丰富性。因而, 好与坏的标准是新与旧、是否实用、是否满足感官兴趣。由此, 现代性的逻辑就是:新的就是好的, 最新的就是最好的, 实用的就是好的, 满足感官的就是好的。所以创新必然胜于守旧。在这样一种强劲观念的推动下, 现代性就必然地具有一种不断由新的反对旧的, 由现实兴趣反对人文理想, 不断由今天反对昨天的性格。“在这样一种万物皆流, 一切俱变, 事事只问新潮与否, 人人标榜与时俱进的世界上, 是否还有任何独立与这种流变的‘好坏’标准、‘对错’标准、‘善恶’标准、‘是非’标准、‘正义’与否的标准?还是善恶对错、是非好坏的标准都是随‘历史’而变从而反复无常?如果如此, 人间是否还有弥足珍贵值得世人常存于心甚至千秋万代为人敬仰的永恒之事、永恒之人、永恒之业?”[1]现代教育带来现代人的成功, 日益成功的现代人由此而变得傲慢, 自我开始膨胀, 自我欲求日益成为个体的不再是关乎他人的自恋之态。现代教育, 在现代知识与技术的关照下, 越来越成为远离德性的训练场域, 人失却了原本人性的丰富性, 像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 人生失却了诗意, 缺少了人文情怀, 如何才能诗意地活着!人的诗情、诗性从何而来, 哪里还有诗情画意, 何来快乐与幸福!

如今市场经济大潮般推进, 而精神提升的跟进似乎没有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们不得不面对流动易变且纷扰烦杂的现代性物化世界, 房子大了, 而心灵却难以安家。实际上置身于物化处境中的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大都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人们之所以经常用诸如郁闷、浮躁、乏力、焦虑、畏怯、压抑、失落、疲惫、无奈、无聊、孤独、迷茫、荒诞、八卦、绝望等等词汇来描述当下的精神感受, 就是因为这些词汇表征了人们精神的日常情状。人们试图挣扎, 自身无力, 外界不给力。“物化的精神处境是一种矛盾的和悖论式的处境, 在那里, 主体依赖于、但从本质上又不可能完全同一于这一世界, 因而主体会从精神心理上拒绝甚至反抗物化, 但拒绝和反抗的根基却被物化世界连根拔起, 甚至能够付诸实施的拒绝与反抗方式, 本身也成为物化世界的运作手段。”[2]这些情状将会以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信息被青少年学生感受, 捕捉, 心理、精神自然就会受到熏染和影响, 继而进一步受到产生这些日常情状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更深刻的影响和干扰。

以平等为取向的现代人不再倾心于人性的卓越, 而是转向追求个人自由权力的伸展, 并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求得生活的舒适和富足, 而不再关注自我存在的卓越。教育如果不能利用社会现实激发个体对高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心灵精神的提升, 善与美的体验, 个体生存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个人当下的感觉欲望, 灵魂深陷日常生活的喧嚣、浮躁、没有沉思和廉价之中, 人性的卓越就几乎没有可能。这样, 就使心灵处于一种迷茫的漂泊状态, 何以快乐幸福?

综上所述, 可见关心学生, 让学生心中充满快乐幸福, 是现实的要求, 是发展的要求, 更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激励、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动力, 追求快乐与幸福, 人生就是快乐幸福的;人生的追求是昂扬的, 向上的, 也是能平稳着陆与回归的, 这样人的心灵不再走向最后的漂泊;只有当快乐与幸福是对善与美的追求时, 人生才是最为灿烂而绚丽的。

参考文献

[1]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DB/OU].Baidu文库.

[2]列奥·施特劳斯.彭刚译.自然权力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10.

爱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爱的旋律 第4篇

关键词:爱;德育;激励;赏识;关爱;善待;尊重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90-02

本文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情况阐述具体的教学心得。目前,每个班级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一周就一个教案,只要课下认真备课,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留时间让学生上机实践练习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事实却否定了我这个肤浅的认识。信息技术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一、重视德育

教育教育,是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信息技术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操作电脑,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我就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事例来作说明。

事例一:“鞋套事件”。为了减少灰尘保持机房的清洁,下雨天防水,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我要求他们穿鞋套,前两节课同学们都做的很好,后来渐渐有几个学生找各种理由不穿鞋套。一开始,我采用课后留他们打扫卫生,叮嘱下次穿鞋套的方法,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想到每节课我也穿鞋套,以身作则,几节课下来效果很明显,现在每节课不用我检查同学们也能按要求做好;

事例二:“垃圾事件”。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上课都在一个机房,机房的卫生成了很大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几乎每张电脑桌底下都有糖纸、卫生纸、以及各种零食袋。更夸张的是打开机箱后,里面居然也塞满了各种垃圾,老师们采取很多措施但是效果一般,后来每节课上我巡回指导学生的时候,发现有纸屑、垃圾袋等亲自捡起来扔到纸篓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我们解决机房的卫生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两件事例说明信息课的德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也告诉我一个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仅是教师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外部表露,更是对学生无声的命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影响是极大的。

二、关爱善待“问题学生”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是非统考学科,个别“问题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压力,情绪很容易兴奋并且对课堂秩序,班级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老师在讲课演示的时候,他们在下面交头接耳、乱按键盘、甚至利用教学软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发送消息,影响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上课。一开始我的脾气比较急噪,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而他们似乎也习惯了老师的批评与惩罚,我的批评基本不起什么作用。课后我仔细地分析,孩子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学生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对问题学生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信任激励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很多操作技能的学习不是很容易就能接受,长期下来就会消磨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失去信心。我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文字输入错了,操作过程有误等,我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我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四、尊重激励

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一种需要,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甚至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这样不但拉开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坦诚做人,真诚待人;要重视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五、帮助激励

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既要帮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你能行,用你聪明的小脑袋的再好好想想”、“别泄气,老师陪你一起练”这些话语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练热情,同时又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又如学生在制作电脑小报的时候,设计了一个新颖的报头,我这样激励他,“你真行!” “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且培养了学生间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手段也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内在动力,确信自己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我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再接再厉。学生答题正确了,我就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让心中充满爱 第5篇

我们不是生活在洁白纯净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随着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微妙,谁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伤害。不论这种伤害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面对伤害,是愤愤不平?或是斗个鱼死网破?还是让心中充满爱,微笑着面对?这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旨在教学生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别人,教育学生懂得爱,有情感,从而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付出爱的行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知:认识并体验爱的美好,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2、情感:积极地理解爱的涵义,学会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3、行为: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及不幸的人,不嘲笑、不戏弄有缺陷的人,乐意付出爱的行动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以“爱”为主题的一篇文章、录音机、小品表演、搜集生活中体现“爱”的真情故事、自制几张空白的精致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容易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并凭借爱心培养出其它优秀的品质。这样,他就更容易,也更迅速地到达成功的顶峰。其实,在我们周围,爱心无处不在,爱心无所不容。那么,“爱”到底是什么?

小组交流。

小结:“爱”的含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诸多方面。

二、听一听(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想一想:这首歌的题目是什么?

3、说一说:你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们的周围有身体患病或生活困难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谈一谈(共同体验爱的美好)

1、小组交流:

(1)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你又是什么心情?

(2)谈谈你了解的生活中体现“爱”的真情故事。(如歌手丛飞资助困难学生读书、洪战辉带妹读大学、徐本禹把青春献给西部教育。)

2、小结: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的鼓励和心理的安慰、真情的放飞。

四、读一读(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1、一名同学朗读《哥哥的心愿》

圣诞节时,保罗的哥哥送他一辆新车。圣诞节当天,保罗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男孩绕着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十分赞叹地问:

“先生,这是你的车?”

保罗点点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男孩满脸惊讶,支支吾吾地说:“你是说这是你哥送的礼物,没花你一分钱?天哪,我真希望也能„„”

保罗当然知道男孩他真想希望什么。他希望能有一个像那样的哥哥。但是小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了保罗的意料。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继续说。

保罗惊愕地看着那男孩,冲口而出地说:“你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风?” “哦,当然好了,我太想坐了!”

车开了一小段路后,那孩子转过头来,眼睛闪闪发亮,对我说:“先生,你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家门前?”

保罗微笑,他知道孩子想干什么。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轿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你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前?”男孩要求道。

男孩跑上了阶梯,过了一会儿保罗听到他回来了,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原来把他跛脚的弟弟带出来了,将他安置在第一个台阶上,紧紧地抱着他,指着那辆新车。

只听那男孩告诉弟弟:“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的那辆新车。这是保罗他哥哥送给他的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能自己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我告诉过你的那样。”

保罗走下车子,把跛脚男孩抱到车子的前座。兴奋得满眼放光的哥哥也爬上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那个圣诞夜,保罗才真正体会主耶稣所说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2、小结:爱是美好的。爱存在于兄弟姐妹、邻里朋友之间,我们在接受它的时候可以感受她的美好,我们付出它的时候也可以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

五、写一写(通过写谢意卡和歉意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充满爱的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把忧愁、烦恼留给昨天,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迈向明天。

六、做一做(真正付出爱的行动)

在班中设立“爱心角”,随时捐献零用钱和自己不用的文具。

七、结束(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

让我们心中充满爱 第6篇

内容摘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美德。唯有爱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有爱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唯有爱才能搭建学生走向理想的桥梁。教师也要知道如何正确地爱学生:爱学生就要提高教学质量;爱学生就要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和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爱,才会培养出心中充满爱的学生,才会有充满爱的社会,祖国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 爱积极性社会情感理想教学质量健康成长

正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老师要懂得爱,同学们也要懂得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世界才能更美好。”这是温家宝总理9月4日在北京三十五中和学生们交谈时说的一段话。爱是联系世间一切的纽带,从教九年,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孔子对学生极其热爱,全面关心,堪称爱生典范。他关心学生志向,经常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且加以指导;他关心学生的出路,向不同的部门推荐学生的专长;他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在教育教学中“无私”、“无隐”:学生家中困难,他设法帮助;学生有病,他亲自探望;学生不幸早亡,他悲痛欲绝。他时常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或讨论学问,或谈笑风生,或载歌载舞,或河里沐浴,真是做到了师生打成一片,感情深厚。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孔子有病,学生焦急万分,服侍在旁;孔子死后,学生守丧三年,决心继承其遗志,传播其学说。孔子与弟子们爱生尊师的佳话被人们世代流传。

雨果说:“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使之欣欣向荣。”教师的爱会对学生们产生哪些影响呢?我认为:

第一,唯有教师的爱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作家魏巍曾撰文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他曾是个数学尖子,一度重理轻文,是后换的一位数学教师改变了他的一生,那位数学教师有着“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恰巧这时他又遇上了一位知识渊博、和蔼可亲的语文教师,这使得他的一生发生了喜剧性的变化,他放弃了当数学家的理想,弃理从文而成为一名作家。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第二,唯有教师的爱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情感只能靠情感去熏陶,情操只能靠情操去陶冶。热爱学生的人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的人,而厌恶学生的人有可能培养出厌恶社会的人。冰心在为《应当尊敬的人》一书作序时写到:“从我的人生经验中,除了父母之外,一生自幼至老,在学识的成长上,人格的修养上,都是受益于老师的教诲,时至今日,每逢在生活中有情绪上的波动或工作上的挫折时,我总能从回忆中的某一位老师的充满慈爱的教诲中得到安慰。我深深感到爱是教育的基础。”但又有多少学生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关爱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啊!还有一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也是厌恶社会,做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

第三,唯有教师的爱才能搭建学生走向理想的桥梁。爱学生不是在上学时的书本上和课堂中学到的,这种情感产生于教师的品格和职业道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您听说过王文周和王生超两位黎族山村老师以背做桥的故事吗?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上学,为了不让孩子们自己涉水上学时出危险,两位老师背着学生趟过黎母山下的大边河长达33年,超过10万次!两位老师的脚伤痕累累,脚板上布满老茧,布满刀刻般的杂乱条纹,王文周老师落下了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还仍然继续背着学生过河。但令人动容的是:33年来,两位老师在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攸关的险情却从未发生过一起事故,10万次无事故,这是怎样的奇迹呀!有一位家长说:“是两位老师对孩子的爱打动了上天,打动了大边河的河神。”我以为,他们的爱不光打动了河神,更是用他们的爱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精神的桥梁,让他们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据统计,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所在的大墩小学历年学生入学率均达99.8%,至今已走出4位大学生。有人说的好: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的,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这两位老师就是神圣的。

我们应如何请正确的爱学生们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爱学生就要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师的天职、教师的职业要求是教好书,社会与学生评价教师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也是看能否教好书。正真爱学生的教师必定

想先教好书,能够关爱学生的教师也必定能教好书。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像魏书生、马芯兰、丁榕、张明珠、宁鸿斌、孙维刚等,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也以这些老师为榜样,扎实练好教学基本功,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更多的知识。记得刚毕业时,我办公室的灯都是亮到深夜,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中学,图书资源短缺,我就坚持定一些报纸、杂志来为自己充电。现在好了,我买了电脑并且上了网,查找资料方便快捷,使我的知识增长更快,对新的教学方法了解更早,也可以和名师名家进行交流了。

第二,爱学生就要让他们健康成长。由于家庭、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加之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方面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讲究方法,避免主观粗暴和厌恶情绪。教师必须懂得,只有成长中的学生才会有这些问题,教师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从这一角度说,正因为学生成长中有问题存在,教师的关爱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我们的传统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它的前提就是了解研究病症,我们对待学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唯有有备而来,才能运筹帷幄。

其次,因材施教和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不可能一样。学生身上的这些个性差异,常与我们的期待有出入。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同时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把爱平等地给予每名学生。特别是那些调皮和“问题”学生,他们更需要我们给予平等的爱。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得到老师很多事褒奖和鼓励最多,他们便有了更多的动力,使他们发展更快。而那些成绩较差又经常犯错的学生却很难得到老师的爱而伤心,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而自暴自弃。“梅花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要一味的苛求他们得高分,让他们去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成为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清朝诗人顾嗣协有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再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诚的相信学生会有发展,只要教师一如既往的给予学生关注、帮助、热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就会取得预期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看待眼前的孩子。现在的学生兄弟姐妹少,在物质上享受着生活的富裕,在精神上、文化上享受着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使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前卫,评价标准多元化。看那些80后、90后、00后们说话做事的方式都有所不同,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该意识到眼前的学生和我们不是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不能简单的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如果再让他们以我们上学时课文中的英雄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为榜样,那么他们肯定是很难以接受的。不是他们不崇拜英雄,也不是英雄的事迹不令人敬佩,而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但他们很愿意接受同时代的英雄,比如:航天英雄们,抗震救灾的英雄们,对抗雪灾的英雄们等等对他们的震撼就非常大。我们也要引导他们学习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榜样,从小事入手,从实际出发,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比如: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

筑路者知道,如果铺路时一丝不苟,这条路能使用几十年;建筑师知道,如果设计独具匠心,他的建筑物可以屹立几个世纪;而教师知道,如果把爱与真理融入到教育事业,那么他的成就可以世代永续。像孔子、佛陀、摩西,还有耶稣都从事过老师这一职业,他们的名字享誉天下、精神永世流传,昭示着博爱之心。

爱是千里冰川上的一团火种,爱是茫茫黑夜里指航的塔灯,爱是历练风雨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是冥冥中殷殷的憧憬。唯有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爱,才能充分挖掘他们无穷的潜力、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扬起充满理想的风帆。走到学生中去,给学生一份爱吧,带着你的爱上课,带着你的爱体贴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只有当你毫无保留的播种下“爱生”的种子,才会收获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和学生们交谈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还想起了‘爱’这个字眼,我想起祖国的未来。你们将来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祖国要靠你们、靠所有的青少年去建设它,爱护它。”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爱,才会培养出心中充满爱的学生,才会有充满爱的社会,祖国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让心中充满爱》观后感 第7篇

今天在学校看了一部话剧,题目是《让心中充满爱》。看完后感想特深。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大森林里,当时正飘着鹅毛大雪,动物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那里还住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婆婆。一天,是老婆婆的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给老婆婆庆祝。它们给老婆婆带来了很多很多礼物,有松子、笋子、葡萄、核桃等等。老婆婆可开心了。可是老婆婆突然有点难过,原来她想要一个亲孙子。于是小动物们就帮她堆雪人,很快,雪人堆好了。非常漂亮、可爱。可是老婆婆还是伤心,因为雪人不会动。小动物们在想,怎么办呢?它们就去请教树精林,树精林一变,居然把雪人变活了,这下老婆婆一下有了亲孙子,开心极了。小动物们也很开心,因为森林里又多了一个雪孩子。小动物们和雪孩子在一起玩耍,老奶奶笑的乐呵呵。突然,前面传来一声巨响,雪崩发生了,老奶奶被雪压得不能动弹,小动物们四处躲闪,有的忙去救老婆婆,可是因为雪崩太突然,好多小动物也被大雪压住了,雪孩子可不怕雪崩,他不停地在雪里挖呀挖呀,先把老奶奶救了出来,接着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被埋的小动物们也都一一得救了,森林里很快又恢复了快乐的生活。可是春天很快就到了,雪慢慢地被融化了,雪孩子也渐渐变小消失了,老奶奶和小动物们想起了善良勇敢可爱的雪孩子,因为是他救了大家,也是他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要互敬互爱,像小动物们和雪孩子一样,把欢乐带给大家,一起分享。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团结有爱。这样世界就会充满爱!

江滨小学 二(2)班

让班级充满爱 第8篇

一、爱需要理解

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不确定感,因而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支持,从而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我的班上有这样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起读,性格脾气也相投,在学校两人形影不离,关系很好。一开始我也曾怀疑他们的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之后,我发觉他们的友情是很纯洁的,只是朋友关系,我心里也释然了。然后有一次,他们被政教处误解,抓过去了,政教处教师叫我去处理,我首先表示对他们的理解,也肯定了他们的真挚友情,但也告诫他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超越。这事我没有简单粗暴地处理,而是经过了仔细调查。假如我没经过调查,一味去堵,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师生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他们对老师不再是小学生那样盲目地崇拜和听话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自己的自尊,班主任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头上,也不可能简单规定不准干什么不许怎么样,更不能对他们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

班主任更应该在教学管理中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要尊重学生本人,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事情合理分析,妥善处理。

二、爱需要宽容

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老禅师,夜晚出房门巡夜时,发现墙脚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弟子违背寺规私自溜出去了。老禅师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在那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和尚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梁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惊觉刚才踏的不是原来放的那把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乎他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很关切地说:“夜深天凉,多穿件衣服,别冻着。”听了师父的话,小和尚很惭愧。他扪心自问,决心改过自新,以后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小和尚没因所犯的错误受到严厉的惩罚,却被老禅师的宽容态度感动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爱是一种仁慈和关爱。

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放纵。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犯错一味地心慈面软,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涣散,无所顾忌,这是一个班主任软弱无能的表现;如果班主任厚此薄彼,亲疏有别,致使班风不正,人心不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一个班主任的私心作祟的结果。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会贻害学生,还会使班主任的威严扫地,无法再管理班级。

宽容需要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班主任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报以宽容之心,肯定他们的特殊情况,相信班主任的宽容也能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班主任这样的教育方式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迹,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我们“苦口婆心”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爱需要赏识

班主任最喜欢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带着赞赏的目光看他们,而对班中那些默默无闻,性格内向,各方面都可以的学生却很少顾及,连随意的询问和关心可能都少得可怜。其实,他们也很自觉、很懂事、很努力,班主任应该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有意识地使内向的他们活跃起来,有被重视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动班级整体积极向上。对后进生更应仔细客观分析后进的原因,研究转化后进生的对策,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进行表扬,甚至可以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班主任不应吝啬你的赏识,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往往就蕴藏着赏识,让你的赏识去找回学生的自信。

四、爱需要信任

信任学生就要大胆地把事情交给学生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何况是学生,我们没有理由对学生的要求不屑一顾,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旦心灵受到了伤害,他们会对老师失去信心。唯有信任学生,才能让他们瞬间感悟到他们面前的老师是可以亲近的,可以信赖的;唯有信任,才能让学生时刻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品到成功。

让心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 第9篇

《让心中充满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大面积的厌学症,沉迷于网络、电视,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如何让孩子懂得自我管理,调整压力,找到自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做到自立自强,尽快走向成才路。心存感恩,你会永远充满自信和活力,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国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宽容的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如果教育工作者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尊重,一个民族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老师不被尊重,社会的文明将不会正常延续。

我是河南驻马店的王来彬

曾经是一名军人,在前几年因为股骨头疾病,卧床达半年之久,曾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迷茫;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自己不安于现状,以及自己不甘于失败;自信,自强不息的决心,再加上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战胜了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力。并依然决然的从事了健康和教育事业,走进了感恩教育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我以爱为主体的演讲,《让心中充满爱》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立自强为主体。我演讲时以大量真实感人的案例让人感动,演讲的风格发人肺腑,激励人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帮助了许多人改变了观念,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当孩子和家长紧紧拥抱共述亲子之情的时候,当家长和学生们真诚的爱的力量筑起理解的长堤,代沟被泪水填平时,当学生拥到老师的面前大声问候;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永远感谢你时!当曾经和校领导闹过意见的家长流泪找到校长认错的时候,当场外围观者加入到感动的行列的时候,和谐的天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虽然不是老师,但我的愿望是;

让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美梦成真;

让天下的孩子都能成才,都能成为国家的动梁之材:

让天下老师爱自己的学生;为共和国呐喊,让世界充满爱。

“我只想让孩子能够爱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无论怎样的困难,我也要坚持讲下去,因为我坚信这个演讲是可以帮助到社会,可以帮助到很多人的好事。”

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来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心中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谢谢!

王来彬手机***qq:495554846

E_mail:wanglaibin654321@126.com

网 址: http://hi.baidu.com/wanglaibinf

爱让生活充满芬芳的作文 第10篇

与生俱来的天性,让母亲们疼爱儿女,让她们拥有超常的坚韧,只要儿女需要她们,她们可以随时准备献出一切,甚至生命。在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被压死了。透过缝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支撑着身体。而在她的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被子里,大约3、4个月大。因为母亲的庇护,他毫发未损。在被子里有一个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条短信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但那句平凡的“我爱你”胜过一切,它充分体现了母亲那无私、伟大的爱。母爱的故事数不胜数,但那些都与我们都相隔甚远,那么在我们身边的母爱呢?

母爱也许是清晨厨房中那个忙碌的身影,也许是傍晚家中焦急等待归来的儿女的身影。她平凡,但是伟大,就像大雨中的一把伞,为儿女撑起一片爱的晴空。时光如水,它淡去我们多少回忆,但是它淡不去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依旧延绵不绝,亘古常青。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呢?

唐代诗人孟郊,他得知母亲将要来看他后,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带着妻子和儿子,到城外迎接。芳草萋萋,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数不尽的思念。看到母亲,他跑过去与母亲紧紧相依。握着母亲的手,他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是铸成了一首饱含对母爱赞颂的诗——《游子吟》。

或许我们一句关切的话语,能使母亲笑容满面;或许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就能使母亲感动不已。一点点回报母亲就会满足,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更应该回报母爱。

让教育充满爱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尊重,关注,因人而异

我班一男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没有好的家庭环境, 他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 爸爸则出外工作, 日常开销靠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支持。他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 做小动作;课后疯闹, 口吐脏话, 甚至打架欺负别人。该生脾气大, 纪律散漫, 不肯踏实努力做事, 故成绩平平。但是他性格外向, 脑瓜很灵, 尤其擅长体育运动。而且自尊心极强, 特要面子。另外, 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 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子。

[家庭背景]

首先从他的家庭情况来看。他的母亲在他四岁时就与父亲离婚, 他自小就缺乏母爱, 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他的父亲也不管他, 常年住在外面, 未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 使得他对父亲感情很淡。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 他们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甚至无力管教他。于是他在家一直以“我”为中心, 到学校后, 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 谁都得听他的, 稍有不如意, 他就肆意指责对方, 小则辱骂, 大则动手。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其次, 他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爱心, 对于教师的管理不屑一顾, 常常自暴自弃, 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如抽烟、喝酒等。

[措施和手段]

1.耐心激励, 换位认知。“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有耐心, 对学生的不足,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 则要及时挖掘, 予以激励, 使其有成就感, 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 看到他早早地来值日, 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但看到他有问题时, 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 做到不揭他的短, 不当众批评他。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 提醒他不要影响课堂纪律, 等到课后再找他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 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 引导他自我检讨, 找出自己错在哪里, 该怎样正确理智地处理, 同时也让他逐步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2.量才而用, 建立威信。一次, 上体育课时, 我发现他跑得很快, 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地看着我说:“我长跑行, 短跑也很快, 我是飞毛腿。”他笑着, 笑得很灿烂。我接着说:“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运动会, 力争取得好成绩。”过了几天, 我和体育老师推荐他参加校运动会, 让他成功地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另外, 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 我有意让他当纪律组长, 负责他那一排的纪律、卫生。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也因此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从此他的行为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 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3.多管齐下, 以诚感化。对这样的学生, 仅靠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我了解到他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对他们还有感恩之情, 因而多次与他谈心, 希望利用爷爷、奶奶的亲情打动他。在后来学校组织的“写一封信”活动中, 由于他情况特殊, 我便鼓励他给奶奶写封信。于是他用自己最普通的语言给奶奶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对奶奶长期抚养自己的感恩之情,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为此我还特地在全班进行了表扬和肯定。

[心得与反思]

现在他的脾气有明显好转, 基本上能克制急躁情绪, 与同学也相处得较好, 学习成绩进步了。面对他的转变, 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 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 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 要充满信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 即对学生要有爱心, 生活上要多关心, 处理矛盾要当心, 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 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不能一概而论。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 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的信息, 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 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家长要改善家庭环境, 改进教育方法, 与教师通力协作, 尽快促使“问题学生”实现根本转变。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 是差老师和差家长的杰作。”情理上我不愿接受这种说法, 但我相信这是真的。工作中, 我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因势利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总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重复单调, 枯燥乏味。针对学生心理上的困境, 我要求学生参加班级兴趣小组, 让他们发挥潜能。学生既学习了知识, 又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体验了意志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 愉快身心, 真正做到劳逸结合。这也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每次转变, 每一点成绩, 每一个进步, 我都很珍惜, 并大加鼓励和赞赏。尊重孩子, 关爱孩子的心理, 经常找孩子谈心, 教诲他们少比聪明, 多比勤奋;少比优秀, 多比进步。

力量在于目标, 核心在于尊重, 重点在于氛围, 关键在于疏导, 成果在于巩固。愿自己是一片绿叶, 给学生予生机, 即使枯萎也毫无怨言。

上一篇:网络安全的标语下一篇:聚焦脱贫攻坚强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