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范文

2024-05-26

通信系统范文(精选6篇)

通信系统 第1篇

通信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YD/T5089-2000)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13—1 通信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13—2 通信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并应考虑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应与既有的1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该网络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

(1)环境温度:0℃~50℃(室内);-40℃~65℃(室外)

(2)相对湿度:25℃时30%~75%(室内);35℃时10%~95%(室外)。(3)防护等级:IP50(室内);IP65(室外及区间)。(4)设备限高:室内≤2200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5)冷却方法:自然风冷或强迫风冷。

(6)负载承荷:≤600kg/m2。(通信设备);≤1000kg/m2。(通信电源)耐机械冲击:10g 耐机械振动:5~20Hz时,5mm(振幅);

 13..1 专用通信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应满足1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

13—3 20~100Hz时,1.4g(室内),4.2g(区间隧道)通信

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系统功能

(1)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扩展的功能。

(2)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间小于50ms。

(3)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30%的余量。

2.传输的信息内容

(1)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2)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3)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4)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ATS)、电力监控系统(SCADA)、防灾报警(FAS)系统、自动售检票(AFC)及的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系统结构

本工程应结合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宜低于2.5Gb/s。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侧的光缆中,具备手/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13—4 通信

4.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

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确定。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系统配置的主要的接口种类如下:

(1)光纤传输线路接口

(2)标准的G.703 2M(基群)接口

(3)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10M/100M/1000M

(4)低速数据接口RS-232,RS-422,RS-485,2.4~19.2kbps(5)网络管理接口(6)时钟输入/输出接口

(7)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 5.传输线路

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1条48芯单模光缆及一条20P市话电缆。光缆宜采用符合ITU-T建议的G.652b双窗口单模光纤。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间内不得接续。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度通信。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13..2 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在控制中心利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机之间采用2M通道组网。

13—5 通信

1.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中心、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容量需求。

3.中继方式

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自动直拨DID,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 电话用户0.16Erl/线; 传真0.17 Erl/线;

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

低速数据、2B+D、30B+D及其它符合ISDN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各类用户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四线链路 地区呼叫:3.5dB 长途呼叫:7dB ② 用户线衰耗

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3)编号方案

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号码分配原则进行统一编号。13..3 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话、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调度电话

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13—6 通信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电话插入。

4.在区间每隔150~200m设一台区间电话机,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1~3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用户号码。

5.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13..4 无线通信系统

1.采用与1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围。

4.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频段的三组频率(6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在满足信纳比20dB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其它地点不小于90%。

6.系统设置

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号线工程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1)列车调度子系统供列车调度员、司机、车站值班员、车辆基地和停车场信号楼值班员之间以及车站值班员与站台值班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运行需要。

(2)事故及防灾子系统供防灾调度员、车站防灾员、现场指挥人员

13—7 通信

及有关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事故抢险及防灾救灾需要。

(3)设备维修子系统供维修值班员与现场维修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线路、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抢修的需要。

(4)停车场管理子系统供车辆基地和停车场运转值班员、调车员、列车司机、场内作业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调车及车辆维修的需要。本期工程不新设停车场。

7.系统功能

(1)虚拟专网:系统为各调度群用户提供专用调度台,组成虚拟专用网;

(2)调度通话: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强拆、组呼的动态重组、调度监听、优先级设置及呼叫;

(3)能完成调度区域选择、越基站无隙切换;电话互联呼叫等功能;(4)车载台自动转组:列车在进出车辆基地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系统ATS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行车调度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的自动转换;

(5)所有调度通话的自动录音:具有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的语言录音及回放,时间不少于60min;

(6)主要提示信号:接通音、呼叫失败音(或显示)、忙音、弱场区提示音;

(7)应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多用户共享、语音调度优先和自动断点续传,并能根据语音调度通信的繁忙程度,自动调整分组数据业务带宽(7.2~28.8Kbps)。

(8)网管设备应具有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故障监测报警及管理、统计报告功能。13..5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1.监视功能

车站值班员可监视本站站台、站厅及自动扶梯、出入口情况; 中心调度员可利用监视器和显示大屏监视全线各车站情况。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行车值班员可选择本站与行车相关的任一摄像机的图像在任一

13—8 通信

监视器上显示,既可用各种时序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可利用一、二、三期设置的调用终端同时选择全线任一摄像机或相同摄像机的16幅图像,在既有任一监视器和显示大屏上显示,既用各种时序可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

3.录像功能

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长时间录像机,对运营用摄像机图像进行长时4.列车司机监视功能

列车司机可通过站台前端设置监视器方式,监视站台和旅客上下车间不间断录像。

情况,即在上、下行站台列车驾驶室停车位置的一端,各设置1台大屏幕彩色监视器,接收本侧站台摄像机的图像供司机观看。13..6 广播系统

1.本系统纳入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广播网络,实现控制中心调度员通过同一控制设备对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及本期车站的统一控制,保证系统功能与一、二、三期工程的一致性。

2.由车站广播子系统、控制中心子系统组成。

3.车站广播是控制中心、车站两级控制的广播网,控制中心的调度员(总调、列调、防灾调度)可对全线车站进行选站、选路或全线统一广播,车站值班员可对本管区的站台、站厅、办公管理区及有关设备房进行同时广播或分路、分区广播。

4.车站广播的优先顺序为: 控制中心防灾调度; 车站值班员; 控制中心总调、列调;

5.各车站分为上、下行站台、站厅、办公及设备房、出入口五个广播区。

6.扩音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工作。

7.车站采用低功率扬声器密布的方式,使车站内各点均获得均匀

13—9 通信

而足够的声场强度,其有用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0dB,切换到防灾广播时,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5dB。

8.为保证声场强度在上、下行站台设置噪声传感器。13..7 乘客信息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PIS)是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以运营信息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1.本系统分为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和车载乘客信息系统。按照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中心、车站、车载和网络四个部分。

(1)

中心子系统

乘客信息中心子系统对各车站子系统的操作通过专用通信传输通道实现,对车载子系统的操作通过本系统设置的WLAN传输通道实现。1号线四期工程在一、二、三期中心子系统的基础上扩容,车站子系统接入中心子系统。

(2)

车站子系统

车站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车站信息服务器、车站交换机、车站播放控制器分配器、显示屏集成化软件等。

(3)

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天线、车载无线单元、车载播放控制器等。

(4)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是指提供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传输路径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有线网络采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无线网络应支持以80km每小时速度行驶列车的双向数据通信。考虑到PIS和预留车载CCTV车地双向数据通信的需求,无线传输部分宜采用WLAN传输技术。

2.系统终端设备布置(1)

车站LCD显示屏

LCD显示屏设置在各车站站厅售票机上方和上下行站台乘客候车

13—10 通信

区。

(2)

LED显示屏

LED屏设置在各车站出入口处。(3)

车载LCD显示屏

车载LCD显示屏设置在各列列车每节客室车厢的车门旁。13..8 时钟系统 1.系统功能

(1)为控制中心、车站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时间显示;(2)为乘客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 2.系统构成

本系统利用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控制中心既有母钟作为标准时钟源、在各车站设置子钟驱动器、子钟(各类时间显示单元)等设备。

在各车站设置的子钟驱动器,接收母钟发送的时间编码信息,以消除累计误差。子钟驱动器应具备多路输出接口,当母钟或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仍可驱动子钟并告警。在子钟驱动器故障时,子钟可进入降级模式并告警。13..9 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 1.系统组成

OA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备、综合布线、计算机设备及相应办公设备。四期工程OA系统接入一、二、三期工程设置的信息网,构成1号线完整的OA信息网络。

2.传输方式

利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组网。3.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自动备份软件,网管软件以及各种OA应用软件等。13..10 集中告警系统

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由以太网交换机、工作站、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13—11 通信

组成,通过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将各子系统的监控终端连接成网。控制中心设备已在一、二、三期工程中实施,本次四期工程对其进行扩容接入。13..11 电源及接地系统

1.通信电源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通信电2.控制中心及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设备均要求按一级源必须安全可靠。

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各通信机房设置专门的交流配电柜。

由变电所引接两路独立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进线。如使用中一路在全线设置UPS电源并提供交流“集中供电,分散配电”的功能。3.交流UPS供电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5%。4.通信设备在外部电源失电时应能通过蓄电池提供不间断供电,5 蓄电池应无腐蚀气体析出,适合设在通信机房内。电源故障时应能进行自切并在本地及远端自动告警。

其蓄电池组的容量应保证向通信设备连续供电不少于2h。

6.为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设置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和人身设备的安全,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通信专业应对接地体部分应提出设置要求,由供电专业负责设置,接地系统。

通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接地引出端子应保证足够的间距。在通信电源设备室内设置地线盘,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接地装置用来接引下列各类设备: — 直流电源需要接地的一极 — 通信设备的保安避雷器

— 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的机架,机壳 — 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护套或屏蔽层 — 交、直流电源设备采用供电系统的PE线保护。

13—12 通信

 13..1 公安通信系统 公安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满足公安350MHz警用自动级建设项目的要求,系统通过链路应能实现350MHz公安电台从地面到地下,从一个地铁站到另一个地铁站的全自动漫游。

(2)系统满足MPT1327集群标准信令规范,符合公安部要求。(3)满足 MPT1343,警用CPSX用户编号协议。

(4)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线路,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5)系统支持从指挥中心或现场任意一台手持机到各个分部门的全呼、一对多组呼、一对一单呼、广播呼叫、优先呼叫、紧急呼叫、PABX/PSTN呼叫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强拆、强插等集群调度功能。

(6)分站本身发生的本地呼叫不占用主站信道,跨站呼叫时间不超过0.5秒;

(7)集群信道和常规信道共享功能:可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远程遥控设置某集群信道变为常规中转信道。

(8)主站信道满负荷或出现故障时,分站可独立工作,而且分站可独立实现MPT1327信令标准所规定的所有集群呼叫功能。

2.系统组网方案

利用哈尔滨公安市局调度中心设置地铁公安无线设备,可进行单独的网络管理。

应采用与市局公安350MHz集群通信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相同的系统制式。

采用分基站组网方式,地铁内部通信话音信息可以不用通过市区主基站,不占用主基站资源。

在各车站设置分基站分别接入哈尔滨市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主基站,各地下移动电台及固定电台通过分基站融入市公安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

13—13 通信

在每个地下车站各配置一套多信道无线集群分基站,分基站与市公安局的中心主基站采用无线链路连接。在每个车站出入口地面设置室外天线,经射频电缆连接到站内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与市局指定的地面主基站连通。

3.系统构成

本工程采用无线链路分基站引入方式构建公安无线通信网,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设置分基站。

隧道内无线场强覆盖可采用漏缆覆盖方式,上下行合用一条缆。站厅、设备层、办公区域、人流通道和换乘厅使用比较经济的小天线覆盖,收发合用同一副天线。站台由于形状较规则,宽度较窄,结合隧道的覆盖方式,站台和隧道一并采用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覆盖。

在每个站站外需要架设与市局主基站通信的链路天线和GPS接收天线。

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公安机房分别设置5套公安350M模拟集群无线分基站,分基站配置4个信道机,用于公安话音通信。

扩容市局、地铁分局配置公安指挥调度台和市局网管设备。在派出所、车站警务室设置手持终端和固定台。13..2 消防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地铁消防无线系统是哈尔滨市消防无线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市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联网,以保证地下消防人员与消防指挥中心之间、消防地铁中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无线通信。

(2)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全线、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2.系统组网方案

(1)系统采用800MHz的数字集群系统。

(2)集群交换机由市消防局统一设置在市消防中心,不在本工程范围,本工程主要考虑地下基站设置。全线采用基站+光纤直放站的方式组网。

13—14 通信

(3)扩容消防指挥中心地铁消防调度台和集群、直放站网管。13..3 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功能(1)图像监视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使用本地监控,共享原有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公安专用摄像机资源,可通过终端切换实现现场实时图像的调看。

派出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所管辖区域车站的摄像机图像。

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全线车站的摄像机图像。(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派出所值班员、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键盘进行自动循环或手动切换选择。

(3)录像功能

对站内所有图像进行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小于15天。(4)图像分析功能

根据市公安局需求,在各车站设置至少4路图像视频分析系统,报警时自动弹出相关画面。

2.系统构成

系统由摄像机终端、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录制、控制信号处理、信号传输及网管设备组成。

公安通信设备室设置视频分配器、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高清解码器、视频分析设备、云台控制设备、视频控制设备及录像设备,在公安值班室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及监视器。

系统通过公安专网提供的数字通道接入派出所及地铁公安分局。13..4 公安专网系统 1.系统功能

公安专网系统是为公安轨道分局与派出所及车站警务室提供数据及视频信息传送的网络平台,同时与市公安计算机网络互联进行数据信息交流。

13—15 通信

由于公安部门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该系统的独立性、保密性、安全性。本系统应能传输公安系统的管理、监控信息等数据信息。

2.系统构成

采用IP数据网络,在公安轨道分局、派出所和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IP网络。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接入由1号线一、二、三期在轨道分局设置的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设备设于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设1台以太网交换机,向上联至市公安轨道分局交换机。

接入层设备设于车站公安通信机房,每个车站设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派出所交换机互联。

本工程上下行各敷设一条60芯光缆。

 公用通信系统

1.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开展公用通信运营的需求。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乘客在地下空间进行无线通信联络、拨打公用通信网电话及其它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3.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多种移动通信制式接入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将来业务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相应接口和条件。

4.传输系统(1)传输的信息 ① 无线中继信息 ② 电源网管信息 ③ 无线覆盖设备网管信息 ④ 系统本身所需的相关信息 ⑤ 其他信息(2)传输系统制式

13—16 通信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及数字复用设备。应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对各种传输制式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推荐所采用的传输系统制式。

(3)传输网络组网应安全、可靠,易扩容、升级和维护。(4)系统带宽

根据用户使用的性质及要求提供主、备用信道并预留一定租用的带宽,并具有自动倒换功能。

(5)系统节点通道型式和接口要求

系统各节点应能提供点对点式E1通道、以太网(10/100M Ethernet)等符合相关标准和建议的接口。

(6)系统的容量应考虑扩展的需要,宜预留30%的余量。(7)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网管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能监视、系统管理、配置管理。

(8)系统宜独立敷设光缆,应采用充油、低烟、无卤、阻燃、束管式的铠装光缆,并采用1310nm和1550nm双窗口的单模光纤。光纤的几何尺寸、光学、传输特性应满足ITU-T有关建议。

5.移动电话引入系统

(1)应是诸多射频信号的合成——分配网络。系统应完成的功能为:将各地下车站目前及将来(预留)各运营商的各种移动电话制式的射频信号合路后,再由天馈系统均匀地将能量辐射于需要覆盖的场所,在无线覆盖区域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支持GSM、CDMA、GPRS、3G等制式的信号引入。

(3)无线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区域边缘GSM、CDMA下行信号电平≥-85dBm;

②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办公区域一级标准(10w/cm2),站台、站厅、商场及隧道内达到二级标准(40w/cm2);

③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95%;

④ 同频干扰保护比:C/I(载波/干扰)≥12dB;

⑤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GSM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

13—17 通信

-110dBm/200kHz;

⑥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CDMA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105dBm/1.25MHz;

⑦ 越区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误码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7.电源设备及接地系统

(1)为保证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系统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两路独立、可靠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为:380V±10%。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其配电容量按远期确定。

(3)本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对直流电源需求,优化系统配电方案,考虑设置直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4)本系统接地的技术指标应与运营通信系统的电源及接地一致。接地宜合用运营通信系统的接地箱,连接至直流电源接地、屏蔽接地、保安避雷接地、测试接地、设备金属外壳、室内金属电缆桥架及金属电源保护管等接入本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1Ω。

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及机构设置和定员

1.本线通信用房设在各车站,其用途分为通信设备用房、生产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等。

2.通信用房的设置原则

通信设备机房的位置安排应做到经济合理、尽量远离电力变电所,在技术上应考虑引入方便、控制配线长度和便于维修。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以及电缆的敷设,综合考虑布置并预留通信专业所需的沟槽管洞。

机房地面均布荷载计算标准:设备室600kg/m2,通信电源设备处1000kg/m2。

各种通信用房的面积,均应按远期容量确定。

13—18 通信

通信设备用房内设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机房地板下净空不小于300mm。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8m,门宽度不小于1.2m(双扇向外对开),门高度不小于2.0m。

通信机房防火及其它工艺要求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3.业务技术管理机构定员和行政机构定员应分别单列,以适应将来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动。

 13..1 通信系统维修措施 主要功能

1.应能24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故障告警监视、集中控制和抢修。

2.针对各设备的特性制定维修、巡检、测试方案。13..2 维修工区和车间房屋设置与检修设备配置

以管理体制和定员为设计基础,合理配置通信工区、材料备品室、仪器仪表室、休息室、设备检修室。

13—19

通信系统 第2篇

通信系统分为基带和频带传输两类。

数字基带通信系统模型

高速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一、A/D转换:

作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 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方法:PCM脉冲编码、增量调制(△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

调制ADPCM1、A律13折线(PCM脉冲编码):采用8bit量化,1bit极性码,3bit段落码,4bit段内

码,具体例子见习题答案。

2、增量调制(△M):对前后样值的变化进行编码:增大编为1,减小编为0,只用一位

编码。

a)避免过载的方法:一是增大Δ,二是减小Δt;

b)增量调制一般采用的数据率为32Kbps或16Kbps;

3、PCM与△M的比较:

a)在比特率较低(低于40Kbps)时,增量调制的量化信噪比高于PCM,话音质量

比PCM的好,增量调制抗误码性能好,可用于比特误码率为10-2~10-3的信道,而PCM要求10-4~10-6

b)增量调制通常采用单纯的比较器和积分器作为编译码器,结构和设备较PCM简

单。

4、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对信号的抽样值与信号的预测值的差值进行量化、编码,其编码可采用N位二进制码。

5、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与DPCM相比,自适应的量化取代固定量化

二、信源编码:

作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信号,提高系统有效性;

信源分类:语音信号和图像信号

语音压缩编码:

1、基本的语音编码方法: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

2、应用举例:移动通信中多采用混合编码方式,如飞利浦的AMR-WB宽带自适应多速率语音

编码方法:语音带宽范围:50-7000Hz,16KHz抽样,6.6 Kbps~23.85 Kbps,应用领域:GSM、3G及其他

图像编码:

1、图像可压缩的原因:(1)图像信号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度;(2)人眼的视觉特性,对高频信

息的感受度低.2、基本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i.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静止图像编码标准 ii.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活动图像专家组)-1:存储介质图像编码

标准

iii.MPEG-2:一般视频编码标准

iv.MPEG-4:多媒体通信编码标准

v.H.261(ITU-T 制定):会议电视图像编码标准

vi.H.263:极低码速率的编码标准

3、H.261与MPEG-1比较:H.261编码后的数据流速率更低,总体上图象质量略逊于MPEG-1,它适合在网或网上传输运动的图象

三、码型编码:

目的:选择适合于信道传输特性的码型。

基本的常用码型及特点:

NRZ码:无定时

归零码:可提供定时信息

双极性码:减少直流分量,判决电平为“0”

HDB3码:用在复接设备中,如PCM30/

32一、二、三次群中

编码步骤:

1)1→+B、-B

2)经过奇数个B的0000 →000V,经过偶数个B的0000 →B00V,V与前面的B极性一致

差分编码:用在DPSK调制中,传号差分码规则:“1”变,“0”不变

具体编码实例见书p87,说明其中的差分编码参考码为“1”

四、信道编码:

作用:纠检错,提高可靠性基本分类:ARQ(检错重传)、FEC(前向检错)、HEC(混合差错控制)

常见编码方法:奇偶编码、CRC循环冗余校验,具体见作业。

CRC循环冗余编码步骤:

1)生成码:由生成多项式得生成码

2)监督码:信息码补r个0对生成码求r位余数(不足r位,前面补0,r=n-k)

3)循环码:信息码+监督码

五、其他眼图的特点:评价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噪声越大,线迹越宽,越模糊;码间串扰越大,眼图越不端正。

加密:

1.作用:加密;去除长的连零,有利于提取定时

2.基本方法:用移位寄存器的产生的m序列与信息序列模2加。具体见作业。

交织:

1、作用:与信道编码结合,检查或纠正突发性错误

2、基本思想:分散集中型错误,使其在检错或纠错范围内

六、复用、多址与复接:

复用目的:实现信道共享,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多址目的:实现信道共享,区分终端(如地球站、基站或手机)

基本方法及应用

FDM:GSM系统200kHz/频带

TDM:PDH的PCM30/32路一次群

TDMA:GSM系统8时隙/载频

CDMA: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区分小区和移动台

复接:在多路复用的基础上在时域上进一步“复用”。

复接存在的原因:电子元器件精度限制

PDH系统:正码速按位准同步复接

SDH系统:按字节的同步复接

七、调制:

实质:实现频谱搬移

目的:改善系统性能,可以实现频分复用

基本的调制方式:ASK、FSK、PSK、DPSK

(G)MSK:最小移频键控,用在GSM系统中

QPSK、QAM:用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

八、同步: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

同步获取的基本方法:自同步(滤波法)和外同步(插入法)

位同步:

NRZ获得同步的方法:编成RZ码,在0频处插入同步信号,或采用滤波法

滤波法的基本思想:大量信息工程系中总存在着“0”“1”的交替变化,此部分即为高频分量,将其滤出,既为位同步。

帧同步:一般采用集中插入的方法,如PCM30/32次群采用“集中插入”(TS0=“0011011”)载波同步:相干解调中需要载波同步,基本方法:平方变换法、平方环、科斯塔斯环

在“平方变换法”得到的PSK载波,因为存在2分频所以存在倒Π现象;

科斯塔斯环法:不存在倍频,直接得到载波,适于应用在高频电路中

网同步: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保证通信网中任意各站能够进行通信,需要有统一的时钟 我国SDH系统采用“分区等级主从同步”,PDH采用准同步方法。

英文缩写:

ASK:幅移键控、FSKPSKDPSKQPSKQAMGMSK

A/DPCM△MDPCMADPCM

FDMFDMATDMTDMACDM CDMAFDD

SDH:

STM-N :同步传输模块n级

PDH

ARQ、FEC、HEC

利用以上知识点理解下列系统参数

935.5KHZ935.3KHZ935.1KHZ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

上下行频率间隔:

工作带宽:

复用方式:频道间隔

多址方式: 时分多址

双工方式:

基于卫星通信的应急通信系统 第3篇

1.1 卫星与地面固定网的融合应用

地面固定网主要包括公众电话交换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其中公众电话交换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个数字电话交换网络。它除了可以用来打语音电话, 还可以提供可视电话、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等业务。

卫星通信系统与公众电话交换网实现互连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通话和传真业务, 而与发展迅速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 可以实现多媒体和信息共享功能。当发生重大地质灾害, 地面干线网络遭到严重毁坏无法满足通信需要时, 卫星通信系统就可以作为地面线路的备份连接, 实现地面通信的快速恢复, 确保信息畅通。

通常, 当某地发生突发情况通信瘫痪时, 技术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携带卫星移动电话终端 (如海事卫星、全球星) 到达事发现场, 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当地与外界的通信联系;条件允许时, 可将卫星车接入被损毁的地面固定网, 提供与公众电话交换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一样的通信功能;当用户两端相距较远, 中间地面有线线路损坏时, 卫星通信车在其间还可实现中转功能。

1.2 卫星与地面移动网的融合应用

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可分为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和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前者就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通信系统, 如我们手机用户最常用的GSM通信网、CDMA通信网等。后者是指专门用于应急指挥调试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时, 往往导致线缆和电力中断、话务堵塞、网络瘫痪等问题, 给救援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而将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相结合, 利用卫星链路中继代替易毁的线路, 回传地面移动电话的通信流量, 可以有效地提高应急能力和扩展系统覆盖范围, 及时弥补地面通信的不足。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在通信设施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中国联通很快在重灾区映秀镇开通了VSAT地面卫星通信站, 及时有效地恢复了移动通信业务。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专业无线指挥调试通信系统。具有快速呼叫建立的特点, 非常适合应急通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调度通信, 同时它还具有故障弱化、单站运行和终端之间的直通功能, 适合于在突发、恶劣的以及没有基础网络的场合下应用。在应急救灾现场, 同公众移动通信一样, 可利用卫星通信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接入核心网, 实现数据的回传以及与公网的互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集群通信系统除了可以提供语音服务之外, 在数据支持能力方面也不断提高, 在我国应急通信的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 卫星与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应用

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险情, 大规模的应急和救援行动展开以后, 移动电话、便携终端以及卫星通信车已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和救援通信的要求, 这就需要更大的宽带系统支持。

目前, 我国宽带通信业务主要是使用地面光缆传输来实现的, 而以光缆传输为支撑的宽带通信系统自身抗毁能力比较薄弱, 且修复难度较大, 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将卫星无线传输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应用来实现无线宽带业务。

Wi MAX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它具有传输容量大、覆盖能力强、可靠性好、频谱利用率高等技术优势, 传输距离能达到50km, 并能在20MHz (兆赫兹) 信道带宽下, 支持高达75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光缆断损时承担回路的作用, 替代原有的有线连接方式, 来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借助卫星系统集成Wi MAX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功能。

其基本原理是:当用户无法利用原有的光缆传输方式上网时, 可在卫星通信车附近建立Wi MAX基站, 由基站将用户发来的语音、数据、视频等宽带信息传输至卫星车, 而后通过卫星链路传至互联网, 满足救灾指挥中心、新闻中心、疾控中心、医院等救援部门用户指挥决策、信息交流、新闻报道等业务需求。

2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 卫星通信逐渐向高频段、大容量、数字化、宽带化、业务综合化方向发展。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也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 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应急方式。

(1) 综合业务宽带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应急通信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高传输速率, 具有语音、图像、实时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调度、定位等业务的综合性应急通信平台。

(2) 终端集成多样化。未来卫星应急通信, 无论是用户终端, 还是主要基站, 其设备的集成度、智能化、小型化、自适应化程度会更高, 维护及使用操作会更加简便。

(3) 应急联动一体化。具有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气象、对地观测等多种卫星构成的天基系统, 将与地面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宽带无线接入网、应急专用网络等融为一体, 从而构建成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会使我们应急通信保障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有效。

摘要:探讨了卫星与地面固定网、地面移动网及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应用的应急通信系统平台的构建方法, 指出了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信系统 第4篇

【关键词】电力;计算机;网络治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34-01

1、引言

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电力通信网实际上是一个小而全的网络。小是指网络的业务量不大;全是指作为通信网所有环节一样不少,而且电力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由于规模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的治理传统上一直都是不分专业统一治理,每一位通信治理维护人员都必须治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治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

随着通信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组网的灵活性越来越大,通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治理系统应运而生。

2、电力通信网络治理的设计原则

2.1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治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公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治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2.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治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治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治理标准,SNMP网络治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治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治理协议作为网络治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3 采用高水平的商用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治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非凡是像TMN这样的系统,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依照标准的建议书从基础开发做起的方法无论从时间、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是世界上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商,投巨资历时多年开发出来的商用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View、IMB的NetView等。每一种商用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治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治理、代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商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網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当然,商用化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对于规模小、层次低的通信网,采用一些专用的自行开发的网络治理系统平台可能更为实际。

2.4 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规定一种或几种统一的标准互联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如采用CMIP的Q3接口、SNMP的简单网络治理协议作为网管之间互联的标准协议接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例如:CORBA技术的应用会对目前的状况产生影响。虽然统一接口有系统花费大的不足,但是统一接口在数据互联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2.5 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完善、丰富,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适应网络的变化,总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用户的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应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电力通信网采用行政划分的治理方式,各级用户的治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2.6 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治理,即各种功能网络治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治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2.7 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治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申告、媒体治理等。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治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Web是一种影响非常广的、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Web支持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形、图片、视频等,支持数据库的浏览,而且支持的数据种类和数据格式还在不断丰富。利用Web的优势作为网管系统的信息发布媒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3、结语

通信系统 第5篇

1、GSM-R无线通信系统。GSM-R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应用在铁路通信中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2g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来实现对列车内的高级语言进行服务。GSM-R无线通信系统,最基础的功能包含好多系统,主要是交换系统和终端的智能网络系统等等。这项技术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是仍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着目前,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的进步,从2g网络到3G再到4G,这种改变已经使这项通信系统逐渐落后,这种移动数据的较大变革,使铁路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通讯的需求。如今铁路的通讯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已经从最基本的信号传递到不断的满足铁路通信系统发展的通信需求进行转变。

2、LET系统结构。LET这种系统具备很多的功能,除了有NodeB这种功能以外,还有RNC等等很多的功能,其中的很多功能都可以通过无线介入进行许可控制,但是从整个系统的结构来看,MME这项功能作为SAE控制的中心,在整个系统当中,主要负责输入和用户接入等控制命令。但是这项功能和网管的功能是隔离开来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才能够实现更加全面更加灵活的网络分布。

3、LTE技术。这项技术在整体的结构看来,他属于移动通信从3g到4g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这项技术所具有的特点可以使其称为3.9g技术。从最基本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项技术不但采用了MIMO还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了OFDM,这样综合起来使得LTE技术能够在移动通信的变革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具有新一代移动宽带的意义。但是和传统的通信网络相比,LTE这种技术网络结构十分扁平,在这网络的组成方面花费也很小,但是对于网络的灵活性却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通过使用LTE技术可以使铁路无线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而在铁路的无线通信中采用OFDM这种技术则可以使无线通信在高频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对诸多路径的干扰进行控制。这样就可以使,干扰区域变小而且协调性更高。

二、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1、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范围。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因此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的比例未来也会越来越大,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

2、无线网络的融合性增强。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同时无线通信网络这方面也存在着变化趋势。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无线网络的融合性,根据目前的网络使用范围来说,要想重新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因此,为了改善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把各种目标和各处的网络进行融合,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覆盖系统。这样就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方便的网络共享。

3、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在如今网络覆盖十分广泛的如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在网络上会进行很多的通信交流以及信息的浏览。因此就会涉及到很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有关的部门必须,对这些方面增强网络的安全性,以避免一些违法犯罪人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而无线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连接。因此在日常的宣传过程中,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不要轻易暴露个人信息,这也是无线通信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到的一个问题。保证好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加快无线网络的发展。

三、结束语:

铁路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交通之一,这种运输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将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应用到了铁路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据通讯的需求,满足了人们的更多愿望。因此,以无线通讯系统的技术代表着新一代的铁路运输系统的出现,使铁路无线通信成为了可能。通过以上的叙述分析,铁路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以及对于现如今所使用的这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可以不断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帅涛.分析无线通信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及运行[J].电脑知识与技术,,13(21)

[2]郝小军.无线通信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及运行[J].科技创新与应用,(36)

通信系统简要说明 第6篇

生产调度通信系统使用的是杭州北辰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KTJ-7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经扩容后装机总容量为512门,其中256门经安全电路入井,负责全矿调度电话通信。在东风井、西风井、医院各设一远端单元模块(16用户),光缆连接,调度台与局调度中继连结。在主井、副井、矸石井各敷设一根MHY32-80×2×0.8井筒电缆至-610水平井底车场,然后向东西翼及–720水平辐射形成一水平井下通信线网;二副井井筒内敷设两根MHY32-100×2×0.8井筒电缆经管子道至-920水平井底车场,然后向东西翼辐射形成二水平井下通信线网。井下通信电缆选用铜芯阻燃型护套电缆,井下调度电话采用本安型电话分机。

目前,全矿井地面安装调度电话250部,井下安装调度电话230部。

行政通信系统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ZXJ10数字程控交换机,经扩容后装机容量为1200门,有较完善的工广通信线网。目前,全矿井地面安装行政电话890部。行政电话与淮南市话局全自动联网,可实现直拨局话、市话、国内、国际长途。

调度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通信系统】相关文章:

信息通信系统05-14

高铁通信系统06-02

实时通信系统06-10

气象通信系统07-02

集群通信系统07-06

4G通信系统07-08

站场通信系统07-31

室内通信系统08-10

应急通信系统08-23

通信系统论文08-28

上一篇:农村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安全模式下exec等函数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