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2024-08-14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精选14篇)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1篇

***看望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学生

11月4日下午,教育工会主席**一行,在**教育工会主席**、**住村工作组的陪同下,来到帮扶村****,为结对帮扶的困难学生***送去**元慰问金,在严寒的冬季为她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交谈中,**主席详细询问了***母亲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当了解到**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优秀时,**主席高兴的将自己精挑细选的一部价值**的学习机送到了***手中,希望这份礼物对她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承诺会继续关注她的学习和生活,并嘱咐随行的***,要进一步了解关心***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及时帮助解决其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在临离别之时,**流着眼泪,深情地拥抱着**主席,激动地说:“我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妈妈,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内初班,不辜负支持帮助我的叔叔阿姨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今年,***开展**活动以来,结交困难对**人,筹措帮扶、慰问金共计****。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2篇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学生记录表

1、此表由参加帮扶活动的教师认真填写,妥善保存。

2、帮扶过程记载填写每次帮扶的时间、地点、具体措施及实际效果等内容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3篇

针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情感较为脆弱等情况,常德市把生命教育放在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城区所有中学和县区镇学校均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并从2014年开始,每年组织120名教师参加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专业培训 ;另一方面,对监护缺失、留守流动、教育失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偏差、突发异常事故等类型的困境中小学生,进行摸底筛查,建立信息档案,组织教师开展结对帮扶。

此外,全市努力建立市、县、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形成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4篇

【摘 要】分析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的意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探讨结对帮扶工程实施过程、保障机制及实践成效。

【关键词】学生党员 结对帮扶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12-02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他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使他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建功立业。对此,可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的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困难生的和学院学风进一步好转,也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试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结对帮扶进行实践探索。

一、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的意义

(一)是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结对帮扶活动,是用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而且能与其他学生一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是建设优良学风与和谐校园的需要。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实施结对帮扶工程,为他们发挥先进性和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发挥他们的优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身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或其他困难的学生,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些对建设优良学风和和谐校园有着具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较之于普通学生是优秀的,但自身也存在诸多先天与后天的不足,如生源的局限、学制造成培养期短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天不足;而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趋势明显、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性教育、重发展数量轻质量,特别是缺乏后续的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等后天不足制约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进一点提升,也影响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练足“内功”,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提高思想觉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自身的表率带领帮扶对象共同进步。

二、结对帮扶工程实施过程

(一)分类分层帮扶。活动开始前先对学院的困难学生进行分类,分出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自我约束困难生、心理困难生等不同类别,根据不同的困难确定帮扶的方式,对症下药。

1.“输血式”帮扶。“输血式”帮扶重在物质援助,主要对象是经济困难生,重点是特困生和因突发事故导致困难的学生。帮扶资金除各类奖助学金外,还成立了商学院爱心基金,师生党员以缴纳特殊党费方式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向基金捐款,同时发动全院师生捐款,通过为困难生发放爱心红包、爱心车票、疾病慰问、节日慰问等方式进行临时救济,解决帮扶对象燃眉之急。

2.“造血式”帮扶。“造血式”帮扶重在扶本。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帮扶对象包括所有困难生。根据困难学生分类,有针对性帮扶。对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适度输血外,更主要是帮他们联系勤工助学岗位、课余时间社会兼职,同时选拔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生成立创业班,培养其创业能力,学院为其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通过帮扶,使他们用自己劳动换来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其他困难生的帮扶方式主要采取“手拉手”结对帮扶,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与帮扶对象朝夕相处,彼此熟悉了解,利用他们的优势与帮扶对象自愿结成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对子。对学习困难生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单科帮扶或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帮扶;对自我约束能力弱的学生帮扶时侧重于平时提醒、督促或监督,帮助他们逐渐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减少违纪现象;心理困难生的帮扶主要通过与其交朋友,平时多关心帮助他们,带领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让他们打开心扉,走出心理阴影。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帮扶成效不明显的则求助于院校心理咨询老师,通过老师的开导帮他们打开心结。

3.“活血式”帮扶。“活血式”帮扶重要形成全员参与、创建良好学风的局面,是帮扶工程的目的和归宿。在“输血式”和“造血式”帮扶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步明显的困难学生。商学院党委适时开展了寻找“闪光之星”、学习“闪光之星”和践行“闪光之星”的系列活动,在各班和全院评选出在不同方面表现优异的个人和集体,对他们进行表彰,并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全院形成“比、学、赶、超”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将帮扶活动引向全面和深入。

(二)由点到面帮扶。为了将结对帮扶活动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全方位的考察教育,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结对帮扶活动从教室引入了公寓,让党旗飘扬在公寓楼。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表现得最真实最经常的地方,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公寓里度过的。公寓的卫生、文明体现了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关系到身心健康。公寓也是人际矛盾多发地,人际关系不良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因学生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导致了宿舍电线乱拉乱接,给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首先创建党员示范宿舍,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所住宿舍统一授牌,将他们的宿舍公开,接受同学监督,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促使加强自律,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宿舍共同宿舍管理规定。其次,组建联合巡查工作组,根据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所住的楼栋和楼层组建5个工作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轮值,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宿舍环境卫生、治安状况和生活秩序。在巡查中对宿舍卫生死角、物品乱摆放等不文明现象、乱拉电线乱接插座或把插座随意乱放等安全隐患进行重点排查,并给予纠正,责令限期整改;发现矛盾及时协调,督促有课的同学按时上课,在同学上课期间有效保证了宿舍的财产安全,实现了一名党员净化一个寝室、带动一个班级、影响一个楼层、和谐整个校园的管理目标。endprint

(三)由内而外帮扶。结对帮扶工程除了在校内的纵向延伸外,还延伸到校外进行横向帮扶。通过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结对共建,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专业优势,送文化送技术下乡。先后开展了两百多人次村干部电脑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干部操作电脑、帮永安村委修订村规民约并制作上墙、多次到永安村和陆连村慰问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多次参加石埠街道组织的清洁乡村及美丽南方旅游活动筹划等系列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到陆连村开展了“中国梦”主题教育、共建留守儿童安全网、农村文艺队化妆礼仪培训、农副产品营销调查、无偿献血科普宣传等系列活动。此外,还先后选派了20多名优秀学生党员进入南宁市各街道办各村担任社区副书记、村长助理。这些对外帮扶活动,不仅为农村送去了他们急需的物质与精神援助,而且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搭建了联系基层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广阔平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结对帮扶工程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组织机制。一是根据工作要求,结合学院特点,将原商学院党委下属的教工和学生两个党支部调整为按专业设置的5个党支部,壮大了党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各支部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督促指导。各支部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年级还分别成立了几个党小组,便于分类开展工作。二是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加强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各自职责。三是创建党务工作和学生党员工作QQ群,方便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

(二)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实施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制度、结对帮扶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及活动方案、爱心基金管理办法、党员宿舍挂牌制度及宿舍轮值制度等系列制度。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约束,保证活动有序高效运行。

(三)建立考评机制。建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帮扶考评机制,坚持每学期期中和期末两次考核,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自评的基础上,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定期不定走访帮扶对象,深入宿舍、召开座谈会,了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帮扶工作中的表现,将结对帮扶成效作为评价党员业绩、考核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发展对象能否发展为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能否确定为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举办经验交流会、表彰会进行奖励,激励其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帮扶的积极性。

四、结对帮扶工程的实践成效

(一)增强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从过去不当学生干部就不知道怎样为人民服务,不要求不安排就不参加学习实践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积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帮扶活动中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分享着别人进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参加帮扶活动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就业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也使招聘企业的回头率更高。

(二)促进了困难生的转变,学院学风进一步好转。结对帮扶工程实施近三年来,参与活动2000多人,共结成1000多对,为各类困难生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先进带后进、后进促先进的帮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生活困难生减少了后顾之忧,纪律松散生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学习困难生成绩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活血式”帮扶的激发下,结合我校实施的“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全院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院的学风进一步好转。

(三)树立活动品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对帮扶工程经过三年来由点到面、由内而外的延伸,不仅在商学院师生中树立了品牌意识,在社会上也形成了良好的效应。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广西教育厅官网、南宁电视台、南国早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过多次报道,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广泛好评。

【基金项目】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品牌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孙新凤(196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研究;何海波(1979-),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5篇

为深化“五星育人、三名争创”工作,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强我镇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在倾心帮扶学生中不断增进师生联系与家长沟通,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组织的关爱。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的帮扶手段,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确保和努力让每一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二、帮扶人员:

全体教职工党员、干部。

三、帮扶对象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突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四、帮扶内容

全面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内容包括思想上解惑、心理上疏导、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等,进一步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品德与学习习惯,帮助贫困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1、思想上解惑: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生活上资助: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因而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帮扶计划

1、各党小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活动的相关档案,以便到时统一备查。

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简报 第6篇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自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结对帮扶白涧镇辛西村以来,局党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举全局之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关系村庄长远发展的重点问题,使全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仅率先实现了“美丽村庄”创建目标,而且以扎实的作风赢得了镇村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实施饮水工程,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辛西村是一个库区迁建村,由于地质结构原因,打浅井不出水,打深井又没钱,村民全靠到外村买水、拉水吃,长期面临吃水用水难题。局党委高度重视,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入村调研,并聘请地质专家帮助寻找水源。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驻村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历时3个月,投资320万元,为该村打了1眼300米深水井,并修建高标准水塔1座,铺设自来水管道7100米,于去年元旦让全村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结束了该村群众吃水用水难的历史。

二、实施美化工程,办好群众最渴望的事。村庄环境脏乱差一直困扰着辛西村百姓,特别是街道坑洼不平,柴草满地,一到雨季,全村就成了烂泥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局党委对标美丽村庄,对该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首先投入200万元,修建1000米主街排水管网,并完成主街道低压供电线路和弱电通信线路管线入地。在此基础上,投入600多万元,对全村15120平米街道全部进行硬化,在街道两侧铺设彩砖14000平米,绿化街道6000平米,修建600平米健身广场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91盏。现在的辛西村,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条条街道两侧铺上了彩砖,街道两旁路灯成排,绿树成荫,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美丽村庄。

三、实施富民工程,办好群众最根本的事。针对辛西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民收入低、集体经济弱的老大难问题,局党委驻村工作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周边苗木产业优势,安排专门资金,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目前,村集体已按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土地50亩栽植月季花,种植户每亩可实现收益7000元以上,同时计划明年年初将全村剩余土地由集体集中进行流转,建成高标准苗木花卉育苗育种大棚,不仅增加村民的土地租金收益和苗木基地务工收入,而且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局党委积极联系企业集团、村企合资建纯净水厂,预计建成后每年再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西青区落实“两扶三保四管”为经济薄弱村“强筋健骨”见成效

日前,西青区开始对帮扶经济薄弱村项目进行验收,拉开了该区20帮扶工作收功的序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开展以来,西青区出台了《关于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两扶三保四管”,为经济薄弱村“强筋健骨”。截止目前,该区为包括市级帮扶村在内的18个经济薄弱村投入专项帮扶资金达1549.5万元,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拨付经费,促进薄弱村收支平衡

着力解决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和村务管理运转问题。依据固定收入低于年核定支出标准的原则,确定各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补助标准和补助金额,2014年共计拨付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补助675万元,使18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了收支平衡,提高了经济薄弱村集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补助到位后,该区所有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提前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3年之内消除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村的目标任务。

二、下达项目,提升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平

着力解决经济薄弱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较差问题,按照 “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则,围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三大领域,按照轻重缓急和群众期盼程度,下达了区级专项帮扶资金帮扶项目27个,项目预算832.5万元。其中,涉及道路硬化项目13个,硬化道路19559米,建设面积67654平米;农田水利项目7个,清淤11.5万立方米、清理浅井41口、新挖深水井1口;农业电力项目4个,改造电路26220米、安装路灯70个、新增变压器2个;建筑项目2个,新建新型医疗所一座、党员活动室一处;提供配套资金项目1个,为辛口镇大沙窝村建设天津市美丽村庄,提供村级自筹配套资金。此外,该区积极争取到相关政策倾斜项目12个,区级以上预算配比资金3733万元。这些惠民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为美丽村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共建,确保资源充分共享

在市级结对帮扶的基础上,组织区内先进村与薄弱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组织牵头、以强带弱”的原则,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指导经济薄弱村将市里、区里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将双方的优势发挥好、结合好、利用好,实现资源共享、友情互动,合力推动帮扶工作。截止目前,该区7个市级驻村工作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16.3万元,实施了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站建设、货车捐赠、冬瓜保鲜储存库修缮、“农社对接”,合作社蔬菜进城市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多措并举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帮扶带来的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结对帮扶活动简报

2.县政协举办结对帮扶仪式活动简报

3.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4.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5.结对帮扶工作简报

6.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7.驻村帮扶的工作简报

8.驻村党建帮扶工作简报

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简报 第7篇

会议学习了《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工作相关政策解读》《中共张家川县委办公室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持续做好全县帮扶工作的通知》,听取了刘堡镇、川王镇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会议强调,今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要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帮扶环节,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帮扶工作谋划,严格按照年初定计划、定方案、定措施,年中树典型、树榜样、树新风,年底看成效、看成果、看变化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定2022年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帮扶工作队、村“两委”工作责任,确保所列帮扶项目能够落地见效。要加强典型选树,系统梳理脱贫攻坚以来驻村帮扶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挖掘感人事迹,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激发帮扶干部工作热情,对突出亮点的案例广泛开展宣传报道,适时组织观摩学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要加强沟通衔接,紧盯本乡镇帮扶单位,主动汇报衔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要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严格制度管理,管在经常、严在经常,管出习惯,督促帮扶队员严格遵守驻村纪律,坚决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到户。要善于总结收集、汇总帮扶工作资料,分门别类整理,确保各类资料齐全完整,符合要求,经得起各级检查考核。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8篇

案例一, 2010级国际金融专业女生柳某, 广东河源人, 性格文静, 喜欢动漫。其父母亲均为中学教师, 对孩子要求严格。该生大学入学前入党, 曾获得河源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从大一到大三, 共有十一门不及格, 三门重修。案例二, 2010级国际金融专业转专业男生邹某, 河南人, 沉默少言;较少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她按照父母的意愿转专业到金融系来, 但自己想做与心理相关的行业, 喜欢之前的专业, 想从事心理咨询师或者教师等行业。该生上课出勤率较低, 从大一到大三, 共有五门不及格, 三门重修。

2 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困难学生, 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相比, 是指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多层次因素影响下,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行为散漫, 对学习的时间精力投入较少, 往往导致多门不及格。成绩单不理想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本文中所论述的“学习困难生”, 排除天资因素的学习困难生。

每次期末成绩出来后, 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策略, 几年工作下来笔者深刻地意识到,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始终占据主动权。有的放矢, 是我们工作成功的开始,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 可以把学习困难学生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2.1 适应性障碍, 情绪影响学习。

刚从高中踏入大学的学生们都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他们面对同样的起点和冲击。大学主动式的学习生活模式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生活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如自主选课、选择性地参加社团活动等, 部分同学也因此顺从主观快乐原则以及某些外界因素关于利我因素, 开始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每一位新生在刚开始相对比较认真, 慢慢地纷纷在课堂上玩手机, 更有甚者是不去上课, 把复习的时间集中安排在考试前两周。短短几天时间把十多门功课消化好并面对考试, 难免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 那些非常适应高中老师划重点、重复做例题题海战术的学生便会更加被动。这部分同学, 在新的学习模式里面无法很好的适应, 导致他们无法自主去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与此同时, 还有一部分同学因怀念以前的学习生活模式、怀念在家里中学的日子、以前的老师、同学, 以至于郁郁寡欢, 更有甚者终日无法抽离抑郁低落的情绪, 根本无法专心学习。

2.2 对成绩不重视。

大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忽视, 主要来自于高中时接受对大学的认识与在读大学期间对大学认识的冲突。为了高三的学生可以更专心地面对高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无论是家长和老师, 经常用“上大学了就会很自由”的意识去加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常见的话语有:“大学之后可以随便玩、大学之后就不用天天去上课、大学只需60分就可以毕业”等。高中老师与家长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强化, 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不自觉松懈下来;加上部分师兄师姐的言传身教, 他们更加信奉这种自由的学习生活。没有学习成绩的束缚, 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直接缺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直接忽视学习和成绩。而缺课往往是成绩不好的起源, 重点难点都没有办法自己去把握, 单纯靠课件或自学,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3 家长对离家远的孩子鞭长莫及。

此类学生在家长眼中往往属于很听话、没有主见的孩子。大学的自由奔放释放了一直被紧锁的他们, 他们时刻被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一直压抑在心中不敢说出口的行为便会出现。如, 高中成绩一直很好、高考成绩超过重点线外省学生, 因没试过不及格, 直接有一门课的考试上交空白卷, 最后有三门课不及格。这类学生的家长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当电话通知他们孩子的成绩单时, 他们都表示无法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出现多门不及格, 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单纯的与这类学生谈话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让家长回到参与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 才能让此类学生在大学生活的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2.4 金钥匙让他们毫无目标, 60分万岁。

每个班都会有几名学生从大学入学之后就不用担心就业问题的学生, 他们家庭往往有一定社会资源, 允许他们在能力范围内有自己的选择。与那些要通过成绩、工作证明自己实力的农村刻苦的孩子来说, 他们几乎没有就业压力。加上对自己没要求, 他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打游戏、上网, 他们在校只有一个目标:顺利毕业, 因此对成绩的要求基本停留在60分而已。

2.5 叠加性或者继发性。

学习成绩上不去, 有时候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时候是相互影响的, 如可能是各方面原因叠加在一起产生或者由甲原因引起乙原因等。

根据以上分析, 案例一柳某大学前乖巧、顺从父母要求好好学习, 压抑内在真实的自我, 又因身边的人都上了大学之后花大量时间沉迷动漫, 忽视学习和成绩, 导致出现多门不及格。而案例中的邹某因离家远的缘故, 其父母对其教育和管理有心无力, 又因专业不是学生自己所喜欢, 导致积极性降低, 无心学习新专业的课程。又因家里有亲戚有银行的行业背景, 学生认为主要能毕业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好好学习。以上两个案例, 都是由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原因导致成绩的不理想, 而这些原因又是相互影响加强。

3 党员帮扶困难学生的基本模式

学生党员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左右手, 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班级;因党员的忠诚和严谨而成为我们辅导员可以依赖的助手。根据以上分析, 初步建立的党员帮扶模式如下:

3.1 以班级同班的党员实行有效的观察了解并如实反映。

如, 案例中两名学生的爱好以及性格特征, 都需要提前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归纳, 对我们接下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3.2 与班级党员们一起讨论, 制定班级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方案。

根据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 出现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因地制宜, 初步确定关注重点对象以及对应的帮扶方案。

3.3 挑选适合的党员执行方案。

以“一帮一”、“一带一”为基本单位, 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入手, 执行的过程既要自然又有效。

3.4 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 及时灵活调整方向和策略, 提高帮扶的科学有效性。

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宿舍长等四级评价体系, 及时调整帮扶方案, 有的放矢。

在以上帮扶模式四个步骤的作用下, 以上两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她们学习积极性慢慢提升,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不及格科目基本补考及格, 重修科目数逐渐减少。

4 党员帮扶困难学生模式的意义和启示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帮扶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内和谐、发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良好的学风是各高校长久地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有助于校园良好学风的形成。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 在兼顾党员的帮扶机制、积极建设好基层党组织的同时配合学院做好教学质量年学风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 启动学生党员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帮扶工作, 从了解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到学习跟进的方案等入手, 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为构建和谐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做好坚实基础。在实行帮扶模式运行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 学习困难学生这个群体不容忽视,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是持久战,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致。 (2)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各个击破, 需要依赖学生党员实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尝试, 必须建立评价体系, 保证帮扶模式的灵活运转。 (3) 学生党员在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帮扶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在坚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同时提升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 (4) 学生党员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 将对整个班级、乃至系部、学院的学风建设以及学院的教学质量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月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内帮扶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9) .

[2]张锦平.论学风建设中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7 (2) .

[3]罗志翠, 单桂峰.大学后进生的预防与帮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年9月.

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 第9篇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代理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5]张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党员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 第10篇

大型区社区党员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要切实做到“四个一”。即:社区在职党员干部第人至少有一个特困家庭作为结对帮扶对象;党员上门看望特困家庭每半年至少一次;党员每年给特困户家庭送温暖至少一次;党员为每个特困户家庭在生活、就业等方面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决定与个人选定相结合,形式多样地开展党员与困难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

结对帮扶农村困难党员群众总结 第11篇

党员结对帮扶农村困难党员群众总结

根据市委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部署,按照中共赤水市委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赤党建办[2008]12号)文件安排,我局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阶段,到挂帮的元厚镇石林村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困难党员群众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1+1”结对帮扶情况

我局挂帮的元厚镇石林村有党员28名,其中有年老多病、无劳动力的困难党员7名。我局局长彭放鸣同志结对帮扶了2名,每名落实现金100元,共计200元;支部书记夏安平同志结对帮扶了2名,每名落实现金100元,共计200元;邱平才同志结对帮扶了1名,落实现金100元;何国兰同志结对帮扶了1名,落实现金100元;张学同志结对帮扶了1名,落实现金100元。

二、支局落实帮扶情况

在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党建扶贫”、“四在农家”、“计生三结合”和主题培训活动。一是落实“党建扶贫”畜牧盐3吨,价值3300元;二是落实“四在农家”挂帮资金4000元;三是石梅村落实“计生三结合”

资金500元,同时送去畜牧盐2吨,价值2200元,合计2700元;四是开展主题活动1次,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有关三农方面的精神。

贵州省盐务管理局赤水支局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12篇

为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创新扶贫帮困形式,规范工作程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我街道党员干部在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其先进性,使特困家庭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促进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街道党工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结对帮扶对象

以特困家庭为帮扶对象,包括低保户和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特困家庭。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需要帮扶的党员也可作为结对帮扶对象。

二、结对帮扶目标和原则

结对帮扶要切实做到“四个一”,即每个党员至少帮扶一个特困家庭,党员上门看望特困家庭每半年至少一次,党员每年给特困家庭送温暖至少一次,党员为每个特困家庭在“艰苦创业、安居乐业、完成学业”等方面至少解决1个实际问题。要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决定与个人选定相结合,形式多样地开展党员与 1

群众、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党员与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

三、结对帮扶内容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各地脱贫致富的好做法、好经验。

2、对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形式,帮助其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帮扶对象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辟致富渠道,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改善生活水平。

3、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

4、对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特困家庭,采取建立长期助学计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家庭的脱贫能力。

5、在宣传公民道德新风尚、反对封建迷信、严格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四、结对帮扶形式

根据帮扶对象年龄、文化等具体情况和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的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一个党员联系一户。主要适用于党员对有劳动能

力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帮困。根据党员的自身能力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党员帮扶贫困户再就业的要求和自助创业的项目、达到的目标、脱贫的时限等任务。

2、几个党员联系一户。主要用于帮扶那些子女无法完成学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户。这些特困户,靠一个党员帮扶比较困难,必须由几个党员共同帮助,而且要考虑到党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还要确定主要责任和起主要作用的党员。

五、结对帮扶要求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13篇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境

1. 经济和社会资源匮乏

近几年中国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毕业生在不断增加,工作岗位却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市场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应聘者和企业都要有意向才能顺利找到工作。除了学生本人的能力外,社会资源也很重要。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还有部分是城市的下岗工人或重病单亲等家庭,没有足够的人脉提供职业规划分析、大量的信息和便利,所以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1]。他们要靠自己跑招聘会,上网和劳务市场查询招聘信息,各地去应征工作,这就产生了很多费用。制作简历、购置衣物、交通费、食宿费、报名费、通讯费,林林总总都让本来就十分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2. 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强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乡村或偏远地区,虽然他们考上大学,但是相对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不畅,人脉关系缺乏,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强,竞争力相对较弱。[2]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各种提高能力、特色培训的课程,为了打工挣钱放弃参加很多锻炼能力的活动的机会,这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就业压力增大。职业能力也就是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是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能力,也是个人创新发展的基础,要胜任相关职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3]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就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而他们的经济困境也不允许他们久久找不到工作,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先干份工作,必然也不会干出成果,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不满意。

3. 就业心态偏差和期望值过高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态偏差和目标定位过高,出现了盲从的心态,没有考虑自身能力和现实需求,把社会上人们热衷的职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盲从。[4]为了改善家庭困境,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因此刚一毕业就紧紧关注着热门工作,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作为就业地区。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要求普遍很高,竞争十分激烈,对于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来说,争取到这种岗位的机会更低。[4]他们没有人脉去帮自己出谋划策,如果执着于高收入、好待遇的工作,对择业期望值过高,那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中比一般人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刚开始大多能够胜任的是一线的操作工作,工作流动性大、待遇不高,这就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击。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1. 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毕业生经济支持和信息支持

因为高职院校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大多都已经实习,有一定的收入,所以学校一般对于这部分学生资助力度会下降。可是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和找工作等各方面原因,常常入不敷出,还是面临经济困难无法解决。针对确实有困难的这部分临近毕业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相关证明材料等,通过调查结果证明困难情况属实的,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经济资助。资助的形式应该以信用贷款为主,不宜纯资金给予,这样容易滋长学生依赖心理,还可能让一部分学生钻空子。通过信用贷款让学生先有钱解决燃眉之急,工作后用劳动所得再慢慢还清贷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更有动力去寻找工作机会,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打好经济基础,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杜绝学生依赖心理,常怀感恩之心,自立自强解决困难。依靠学校的就业平台和老师的信息渠道,发动全校师生和已经就业的毕业校友,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对企业优先推荐经济困难但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更便利地找到工作。

2. 提高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全面、协调的发展。[3]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差,可以安排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一位老师指导数名学生,不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及时解决学生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安排本班级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就近指导,共同学习,互相交流,让好学生带动贫困学子的主动性,这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别人接触多了,学习提高了,心理会更加健康,学习会更加主动,效果会更加明显。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实践教育,加大实践投入,只有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才能有更多的有用东西教授。让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鼓励学生考取技能证书,努力成为“双证型”就业者,增加就业砝码。

3. 培养正确的就业心态和取向

首先,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开始就加强对他们正确就业观的培养。让他们能够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不能盲从地仅仅盯着发展好,待遇高的工作。好工作要求也相对较高,不可能轻易得到。家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不能武断干涉,要耐心地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就业地点可以由东部、南部发达城市,转向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给予大学生很多就业和创业的利好条件和机遇。也可以向中小城市、基层乡镇发展,发展前景也不错,离家近,环境熟悉又没有那么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根据对学生各种能力测验结果,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完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前景,树立正确就业观,认真听取家庭、老师、同学的意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按照职业规划的目标,慢慢修正自己的目标,最后能在毕业后找到适合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

另外,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促进政策等对学生进行解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可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或创业。近几年毕业生不断增加,岗位却增长缓慢,贫困学子没有经济能力等待,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可以立足实际,先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正常生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道路,有经济基础和各方面能力后再择业或者创业,通过努力,这样今后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龚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8

[2]张荣烈,刘范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激励机制探析》[J].经济师,2010.9.

[3]崔联合,祝文琴.《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14篇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建设旨在将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助、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对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不仅仅力求做到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很大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热爱学习,积极进取,迫于经济困难的压力,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求学的道路上屡屡受挫。而且据数据统计,在2014-2015学年中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60%。基于60%的比例数据,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更需要通过建立立体助困帮扶体系,帮助、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识,开发潜能,提升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更要做到助学与育人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一对一的专门培养,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途经上,有研究项目的硕士生导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采取经济困难学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组),在导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索的途经、方法,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科学问题的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并以论文形式进行总结。

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推进学风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与鼓励下,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二、研究项目开展方案

(一)前期基础

交通工程学院已经尝试了2年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结对培养尝试,戢晓峰教授、陈铮教授、陈贵升博士均开展了尝试。从大二开始,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生导师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激发出他们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生所具有的潜力,培养出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结果显示出较好的成效,对于论文的撰写方法,学生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参与了实验室的课题项目研究。

(二)实施方案

1.结合实际,引导和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建立比较详实的学生信息档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对学生做好教育与引导。

2.通过学院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选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学习成绩优良的28名经济困难学生,2名非经济困难学生。然后再通过遴选活动、成果展示等竞争环节,对这30名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强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核心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需要在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下,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参与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一般的10名学生作为次重点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只需要参与研究生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弱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支持与鼓励对象,研究生导师需要对这10名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

3.将选择的30名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对接,有计划的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并为每个本科生指定一名在读研究生进行联系与指导,研究生导师鼓励学生与在读研究生积极地交流学习,探讨学术问题,沟通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4.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了本科学习计划制定、对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项目的具体参与、课外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并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等。

三、研究成果

(一)预期成果

1.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最明显的是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愿意和更加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并且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明显的提高,面对生活更加的乐观与自信。

2.培养出经济困难学生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3.激发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潜力,参与实验室课题、项目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推动和吸引课题参与者中的优秀学生报考学院研究生;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技巧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发表。

(二)示范效果

在经济困难学生与本科生层面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学生与研究生导师广泛结对学习、交流。

四、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1、该项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本科生层面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形成助学与育人相结合,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鼓励与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2、侧重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4],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入手,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组建互助组织,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在读研究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增强沟通和组织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3、为辅导员和同学之间提供交流平台。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老师与同学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

4、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模式的探讨。

五、深化研究实施的思路和建议

本文基本按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去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经过理论成果的提炼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实施,提出以下深化的思路和建议:

1、设置畅通有效的反馈机制。针对项目开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做到在开展前及时了解参与的经济困难学生切身需求,每个阶段完成后通过参与学生填写活动反馈表及座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及对活动和模块的改进意见,为完善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组织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骨干队伍,继续研究、推广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做深做久。

3、以自信心為根本,培养经济困难学生“亮剑”精神。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人格,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措施,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或工作上、或生活上、或活动中的成功者,在面对困难时都有勇于拼搏的“亮剑”精神。

4、深化项目成果,各学院均能够实施,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基础,继续研究生学习。同时,供下一步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优化我校的优秀研究生生源计划提供参考。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康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冯灿. 体育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教育管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牛春瑜. 我国硕士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4.

[3]孙冬梅. 基于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质分析的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8(1):133-134.

上一篇:部编敬业与乐业下一篇: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政治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