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2024-07-04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精选5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第1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11、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读书笔记: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21、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47、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

3、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读书笔记:钟会有才名,但心胸狭隘。嵇康与阮籍齐名,乃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一生狂放不羁,藐视权贵,可惜得罪了钟会和司马氏,最后受朋友吕安所累,身赴刑场,从此《广陵散》成为绝响。不亦悲呼!此故事经典之处乃为:“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反复品读,意境深远!《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读书笔记:这又是一则张翰的故事,给人依然是耳目一新的感觉,路途中因偶闻贺循琴声甚佳,便谎言同路而行,忘却家中老小。真乃痴、憨、性情之完美代表。想必他此行定是开心惬意,内足于怀。恰似金庸小说老顽童的风采。我始终认为金庸小说吸取了不少《世说新语》的营养。

23、祖车骑过江时,公私俭薄,无好服玩。王、庾诸公共就祖,忽见裘袍重叠,珍饰盈列,诸公怪问之。祖曰:“昨夜复南塘一出。”祖于时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读书笔记:当时似乎劫掠之风盛行。乱世真是可怕啊,不仅盗匪横行,连官府人员都带头抢劫,最典型的两个人就是:祖逖和石崇。此二人都是靠劫掠富商而致富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当权者竟然视若惘闻,且包庇纵容!真是乱世见怪不怪了。《中庸》讲: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此妖孽皆人为之也!

24、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问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群尝书与亲旧:“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麴糱事。” 读书笔记:又是一个酒鬼,家中粮食欠收,不担心养家糊口的难题,而担心无粮酿酒。真乃:情之所至,意之所归。我想这则故事隐约反应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情况,那个时候贫富差距极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形比比皆是,那些在朝者不识民间疾苦,终日耽于歌舞酒色,纵情于自我意气,哪管人间冷暖。《世说新语》说白了写的还是上流社会的生活状态,和老百姓毫不相干。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第2篇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世说新语》中的“与”字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与”字  《世说新语》  被动句

《说文解字》对“与”字的解释是:“与,赐予也。”会意字,“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是一个动词。但在《世说新语》中“与”的多数用法是作为虚词,是古代汉语中较常用的虚词之一。“与”字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366次,其词性灵活多样,在文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世说新语》全文,“与”字的用法可以分为动词、介词、连词、以及和“相”构成的“相与”固定词组用法四类。

一、《世说新语》中的“与”字分类

(一)动词“与”

“与”做动词在《世说新语》中的用法并不多,只有两种,除了其本义“给予”之外,便是其引申义“参与”,“与”字做动词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16次。

1.给:此义作为动词在《世说新语》中一共有15例。

(1)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言语50)

(2)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2)

(3)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俭啬1)

(4)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2)

(5)敕左右多与茗汁,少著粽,汁尽辄益,使终不得食。(轻诋7)

(6)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容止2)

(7)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仇隟1)

(8)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言语73)

(9)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豪爽1)

(10)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术解10)

2.参与:

(11)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言语81)

此义在《世说新语》中仅此一例,在作“参与”义时“与”字当念成去声。

(二)介词“与”

介词“与”有两条判断标准:第一,介词都有宾语,介词的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在特殊的条件下,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或前移,但这并不等于无宾语。因此,有无宾语是判断介词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谓语,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中心语。如果一个词出现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那它就一定不是介词。基于上述标准,《世说新语》中“与”作为介词共出现303次,主要引进动作行为关涉或伴随的对象,从主语与介词宾语的关系来看,主要有7种关系:

1.表示对待:主语在跟介词宾语共同实现某一动作行为时,二者含有对等或对立的关系,介词短语紧随主语之后,在句中作状语,共41例,如:

(12)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德行39)

(13)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宥之。(政事11)

(14)王东亭与张冠军善。(政事25)

(15)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方正5)

(16)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方正10)

(17)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方正10)

(18)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言语6)

(19)郗超与谢玄不善。(识鉴22)

(20)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识鉴24)

(21)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规箴11)

(22)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自新1)

(23)王东亭与谢公交恶。(伤逝15)

(24)王中郎与林公绝不相得。(轻诋21)

(25)余与夫子,交非势利;心犹澄水,同此玄味。(轻诋22)

2.表示偕同:主语偕同“与”的宾语一起去实现某一动作行为,这种情况下,介詞的宾语可以省略,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92例,如前文所举:

(26)与稽康居十二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16)

(27)和与俱至寺中。(言语51)

(28)佛图澄与诸石游。(言语45)

(29)与羊祜共咨太傅郑冲。(政事6)

(30)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舎。(文学2)

(31)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方正3)

(3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雅量4)

(33)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识鉴4)

(34)会稽虞,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品藻13)

(35)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夙惠4)

3.表示比较:主语和“与”的宾语之间存在比较的关系,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8例:

(36)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德行8)

(37)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德行11)

(38)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言语58)

(39)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政事7)

(40)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文学2,2例)

(41)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文学,18)

(42)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积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文学45)

(43)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方正27)

(44)王夷甫与裴景升志好不同,景升恶欲取之,卒不能回。(雅量11)

(45)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赏誉21)

(46)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品藻3)

(47)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品藻4)

(48)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捷悟3)

(49)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捷悟4)

(50)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容止8)

(51)公之厚意,未足以荣国士,与伏滔比肩,亦何辱如之?(轻诋12)

(52)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汰侈8)

4.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相当于现在的“给”,介词短语作补语,共43例:

(53)公砖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德行24)

(54)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德行38)

(55)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俭音9)

(56)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德行43)

(57)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言语44)

(58)今當尽以所注与君。(文学2)

(59)兵,那可嫁女与之。(方正58)

(60)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19)

(61)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贤媛6)

(62)郗嘉宾书与袁虎。(排调49)

(63)义怀通乐既佳,且足作友,正实良器。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赏誉73)

(64)谢公与王右军书曰:“敬和栖托好佳。”(赏誉141)

5.表示因随:主语随着“与”的宾语的变化而实现其动作行为,介词短语作状语,共5例:

(65)言与泗俱。(言语36)

(66)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品藻3)

(67)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规箴24)

(68)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伤逝13)

(69)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辉。臣下何以瞻仰!”(宠礼1)

6.“与”还用作“以”的通假字,其中作方式介词的2例,引进动作行为进行时运用的工具。

(70)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方正16)

(71)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急捉衣裾,将与杖。(规箴10)

7.作为人事介词的2例,引进谓语动词处置的对象,相当于现在的“把”。

(72)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品藻36)

(73)汝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贤媛18)

(三)连词“与”

连词“与”的突出特征是,在它的前后不能有任何附加语,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序可以变换;所连接的两部分必须共同充当句子中的某一个成分。

用连词“与”构成的联合结构,从“与”字前后两部分的结合关系上看,可分为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

1.并列连词“与”:“与”作并列连词的用法上古已见,主要用于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但有时也可连接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与”的这些用法,在《世说新语》中共有38例。如:

(74)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言语64)

(75)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言语66)

(76)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骤骑,膘骑看文书,不顾之。(政事18)

(77)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文学65)

(78)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方正7)

(79)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方正61)

(80)王爽與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方正64)

(81)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雅量23)

(82)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容止23)

(83)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品藻32)

“与”在《世说》中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大多作句子的主语,如例(74),只有1例是连接形容词做主语的,但是此句是引用上古《论语》中的句子即《世说·尤悔》中所提到的:“桓公初报破殷荆州,曾讲《论语》,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玄意色甚恶。”在《世说》中未见作宾语的例子。

在连接两个以上并列成分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一个“与”连接,这时“与”在前两个并列成分之间,其它并列成分则平行列举,如例(74)。二是“与”与其它并列连词连用。《世说》中仅有1例“与”和“及”连用的现象。如:

(84)荪与邢乔俱司徒李胤外孙,及胤子顺并知名。(赏誉22)

2.选择连词“与”:选择连词,指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对等选择关系的语言单位的连词。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名词、动词、形容词、动词词组或句子等。“与”字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大多是一正一反的。如果连接的两部分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的话,其后一部分常常采用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形式,如“否”“不”“不+动词(形容词)”等。

当“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和它们的否定形式之间,可译为“还是”。《世说》中仅有2例,如:

(85)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德行7)

(86)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贤媛7)

(四)相与(共7例)

通过整理“相与”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句子,笔者发现“相与”只用在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之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事互相或者一同发出某一动作。

1.表示互相发出某一动作

(87)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文学4)

(88)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文学18)

(89)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葛。”(排调16)

(90)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排调26)

2.表示一同发出某一动作

(91)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方正53)

(92)谓文度曰:“晋怍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雅量29)

(93)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假谲6)

二、从《世说新语》中的“与”浅析“与”字被动句的演变过程

在《世说新语》中“与”字的“给予”义大概在以下几种结构形式中出现,笔者觉得从这些结构中可以窥探出一些“与”字被动句的演变过程:

A.与(V)

(94)法畼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言语50)

(95)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2)

B.与(V)+O

(96)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俭啬1)

(97)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2)

(98)敕左右多与茗汁,少著粽,汁尽辄益,使终不得食。(轻诋7)

(99)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俭啬1)

在前三例中宾语皆为受事,最后一例为与事,受事提前。

C.与(V)+(O)+N

(100)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容止2)

(101)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仇隟1)

D.与(V)+O/N+VP

(102)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文学28)

(103)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巧艺4)

“与”在用作“给予”有以上的这四种句式结构:A类“与”后未带宾语;B类“与”字后带单宾语;C类“与”字句为省略的双宾语句;D类与上述三类不同,“与+N/O”之后出现的是动词或者动词词组。只有D类这一组出现“与+N+VP”这种结构,才能促使“与”的“给予”动词义开始发生转化。这种句式结构与表示“使役”的句式结构相似,从而导致了“与”的词汇意义发生变化。使役句式表示的是“S(主语)使(令)NVP(或AP)”的语法意义,S(或在形式上不出现)使N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呈现某种状态。“与+N+VP”的结构正与之相似,“与”后的动词虽然表示的是“与N”发出的某种动作行为,然而这种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通过N来实现的,在使役句式的语义条件制约下,“与”的“给予”词汇意义向使役动词方向转变。

例如在D类句式中我們很难准确判定“与”的词汇意义到底是“给予”还是“使役”义,它们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晰,词义也无法确定,第(102)例如果没有具体语境我们就不知道该翻译成“拿手巾给谢郎擦脸”还是“拿手巾让谢郎擦脸”才更贴切,第(103)句更是如此,即使在具体的语境之中,不管是“写信给他母亲取剑”还是“写信让他母亲取剑”似乎两者皆可。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说是“与+N+VP”的句式结构使然,促使“与”的词汇意义由“给予”向“使役”转化,从而进入词义两可的模糊地带,即“与”的“给予”动词义项向“使役”动词义项发展的过渡阶段。

冯春田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一书中提到,“与”本来是“给予”义的动词,用在“与(V)+N+VP”这种句子结构中,当VP是N自我发出的行为动作时,受到这种语义关系的制约,“与”由动作方向性强的“给予”义动词向动作性不强的“使役”义动词转化;同样是在“与(V)+N+VP”这种句子结构中,当语义关系表现为主语是VP的受事,N是VP的施事时,“与”字使役句便开始向“与”字被动句转化。不过此类例句笔者在《世说新语》中尚未见到,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字句还没演变成被动句,而是处于“与”的“给予”动词义项向“使役”动词义项发展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何乐士,敖静浩等编.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汉语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马贝加.近代汉语助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9]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8).

[10]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1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第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呻吟,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在晋宋人的文章也颇具特色,因此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友人劝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却答:“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你快乐,有朋友陪着;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读书笔记:写字画画,本来是一消遣之事,陶冶情操,砥砺性情。一旦散失乐趣,当成负累反而失去本真了。韦诞之苦,苦在他成为了一个御用书法家,从此写字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以直抒胸臆了。想中国有太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古如纪晓岚,近如郭沫若。韦诞写字,一夜头发雪白,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段是唐伯虎与对穿肠对对联的情节,最后对穿肠吐出几两血来!哎,唐伯虎所言一语中的:对对子本为消遣,今日穿肠兄对出几两血来,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读书笔记:顾恺之乃大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技法,为后世画家所推崇。观人观眼,眼可辨人之真伪善恶。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画人也是如此,传神之处就在眼神。顾恺之深得绘画之奥妙。据说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眼神也充满神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我们做老师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平时处理班级事情是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过去私塾是要靠“打”的,好像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平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从《世说新语?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世说新语?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说王戎。

一:王戎担任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王戎亲自掌管田契,经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

“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但财富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中国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权、钱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理所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保护意识,何过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伟大理财家。

中国古今一些知识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歧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

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0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1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2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3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习,爱分享,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4

前段时间,我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当然,现在的我仍是一只迷茫的小猪仔。

当然,重点不是迷不迷茫的问题,毕竟我可能会迷茫一辈子。重点是我在与友人情方帅哥和家里有坑的淑惠交流思想之后,我决定多阅读,多多充实自己,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我既已说,那便必定会做出行动。于是,在上周末,我与友嘉慧同往广州图书馆。在缘分的指引下,我看见了《品读》这一书,顿感此乃吾之所向。然后,我取下了这本书,并自在地走往借书通道。在志愿者的帮助之下,我借了这本书。

余虽不称爱书之人,然亦不愿随意便开卷。于是,吾静心两日,于今日辰时开卷。

本书的序言分了三部分,其中最触动我的竟是”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者,岂可缺一?于是,我便写了这个,也望借此与诸君相讨。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第5篇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读书笔记: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可惜!可叹!可悲啊!

上一篇:华中农业大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下一篇: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