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

2024-07-10

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精选6篇)

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 第1篇

14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十)大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十

一)培育特色重点镇。把特色重点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八、健全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指导和空间管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加强对城市水系、公共绿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合理15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无序蔓延。按照城市多核发展、紧凑空间形态和土地混合用途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职能。(二十三)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重点因素和重点环节。整合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推行相对集中的综合管理模式。落实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管理权限,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加强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等系统的融合对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二十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理范围,在设市城市、县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十五)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16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规范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足额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新建建筑全面推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建立规范的居住区物业管理收费制度。(二十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市)要明确专门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开展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出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 第2篇

[摘 要]河北省已进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中期阶段,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外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动力、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规模扩张为发展方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投入为驱动要素的传统城镇化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比较分散。这种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反思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疑对河北省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国际经验;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40-0077-03

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对其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多元化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基本目标是城乡和谐的城市化,其基本模式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明,新型城镇化最早就是源于对传统工业化和传统城市化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提出的。人们普遍认为,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的城镇化过程,在耗竭自然资源存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

2 新型城镇化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2.1 城乡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也相应地较为发达。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城乡总体布局,力图避免“贫民区”现象的出现,在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方面较为成功,政府在关注三大都市圈发展的同时,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鸿沟。而巴西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2.2 重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化的速度差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成为发展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早在19世纪,德国便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如在1881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就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以后几年又相继通过了关于建立医疗保险、事故保险以及伤残和老年保险的立法,1969年又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制定了《农民养老金法案》,自此,德国正式建立了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构成的社会保障网。英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英国政府制定了《老年赡养法》、《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案,到20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3 注重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及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如美国的帕洛阿尔托小城镇,全镇只有5.6万人,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发展以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该镇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发达国家也非常注重城市特色,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和钢铁城匹兹堡、法国的葡萄酒城波尔多、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等城市,均以独特的城市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

2.4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也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化”。

2.5 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合理,必须集中与分散结合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集中型的城市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分散型的城市化使城市人口适度分散到中小城市,大城市适度分散到郊区和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越多越好,城市过少、过小、过于分散,就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硬性的城市化规模政策,既要考虑大城市较大的人均产出,又要考虑大城市较高的劳动力、土地和军民生活费用;既不鼓励大城市的发展,也不抑制大城市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使标准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分散到中小城市,而使大都市地区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服务、研发以及非标准化的制造业上。因此,城市必须合理布局,集中与分散必须恰当结合,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搭配适当。

3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1 城乡定位不准确

由于受行政区经济影响,河北城市发展仍各自为政,致使城市定位不准、角色混乱,进一步加重了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矛盾。乡村发展定位仍以自然经济时期自给自足的乡村居民点功能为主,使乡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城乡功能定位不准,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城乡产业发展脱节,使乡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根本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

3.2 城乡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城乡体系结构仍存在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乡村规模过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的河北省城市首位度仅有1.254,说明首位城市经济实力偏小,经济辐射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核心城市,从而加重了河北省内城市间以及城乡间协调发展的矛盾。同时,河北省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小、耕作半径有限,已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导致农民工两栖型生活方式长期存在。

3.3 城乡产业不衔接

城市功能定位不准,区域内城市发展目标大体相似,导致城市经济结构雷同,城市间联系不紧,难以融合。无差别竞争,行业与企业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低水平竞争激烈,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各城市间的竞争明显大于联合,摩擦高于融合,分力大于合力,严重削弱了区域综合发展能力,抑制了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高。城乡地位不准,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城乡产业发展脱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区域内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城乡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城乡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城乡生态不耦合

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定位不准确、城乡产业不衔接,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导致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脱离,城乡生态不耦合。城市发展呈摊大饼式无限拓展蔓延,导致耕作区、水域等生态功能面积不断缩小,河流等生态廊道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断了土地的呼吸,植物的生长,水系的循环,尤其是生态流的转换。与此同时,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应有财力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三废”物质进行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乡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致使城乡生态环境不耦合,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4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对策

4.1 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优化城乡结构体系

统筹区域发展资源,突出重点地区,把构建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布局的主体形态。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主体,构筑环首都城市群;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市为主体,构筑冀中南城市群;以秦皇岛、唐山、沧州市为主体,构筑沿海城市带。重点加强石家庄、唐山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在保证县城(县级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建设,严格科学选址,科学预测发展规模,提供合理的产业支撑,与中心镇乃至县城进行有效衔接,建设年限可不做具体要求。

4.2 以新型工业化为纽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为纽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和二三产业的有效集聚,将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稳定的工作岗位,才能保证农民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长期定居城镇。同时,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粮食加工业还是拉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价值、走“工业兴粮”之路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地、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3 以城乡资源开发为基础,完善城乡体系结构

城乡统筹的基础是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完善的城乡体系结构。通过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效对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目标,最终使城乡得到共同提高,表现为城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再度发展,以及乡村经济、社会方面的积极提高。城乡统筹互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是其最永恒的动力。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生态流的畅通无阻是城乡统筹发展、良性互动的支撑体系。

4.4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经济要发展,环境是保障。实践已经证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当前,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地区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都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抓发展先机。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

4.5 以“四化”协调发展为引领,有序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进程

纵向看河北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工业比重低、城镇化水平低、信息获得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为此,必须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信息化,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真正在城镇就业生活,才能使他们原有的农村土地得以流转,农用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还将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红根.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农村经济,(1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分析 第3篇

2014年3月, 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并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一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 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 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 2012年末河北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6.8%, 城镇人口达到3, 410.53万人。其中, 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城镇化率超过50%, 分别为53.60%、53.47%和50.60%。但总体上看, 河北省与我国平均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家已经明确国家统筹发展规划之后, 尤其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协调城镇化建设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 探索和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已成为河北省加快城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若干个邻近的村落通过某种程度的联合进而形成城镇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我国人口众多, 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注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大批农民城镇化的过程中, 不可能和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以单纯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率来衡量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是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面向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 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简而言之, 新型城镇化是面向农村和农民的, 以发展中小城市和乡镇为目标的, 以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过程。

当前, 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 到2013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了53.73%, 城镇化建设进入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时期, 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十七大”则对这一提法进行了进一步补充, 即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而“十八大”则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 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 农民比例高。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达5, 400多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75%以上, 其中的大部分人口依然从事和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 进城务工的农民相对数量处于我国东部地区较低水平。

(二)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河北省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 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为4, 875多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71%多。这又导致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于农民而言, 难于接受脱离与土地的依存关系, 难于重新寻找和掌握非农产业技能, 难于适应和久居的独立农房到栋栋屹立的楼房的巨大转变。

(三) 思想观念落后。

与东部其他省份相比, 管理层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缺乏创造性, 传统的等、靠、要思维、求稳、无为而治的心态根深蒂固的扎根于官员头脑中, 没有看到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社会优势, 总是能找到造成贫困的各种充分理由;没有形成与京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低人一等的服务意识反而导致京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经济孤岛, 过于肥胖、发展受限。

(四) 城镇缺乏对农民的吸引力。

首先, 河北省大多是发展优势不是特别突出的城市, 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福利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目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只是在统筹标准和层次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单纯为了获得社会保障并不能成为吸引农民转为市民的动因;其次, 城镇生活的高成本, 也削弱了其吸引力。城镇不断高涨的房价和生活的高成本, 成为农户移居和农民工转户的主要经济制约;再次, 河北省大部分中小城镇的教育、文化、交通、社区卫生环境等城市公共建设情况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还有较大的距离, 农民迁入的意愿并不很高。

(五) 城镇发展后力不足, 不具备接纳农民进城定居的生产条件。

河北大部分城镇为传统的城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 大部分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以唐山为例, 2010年重工业占比高达95.9%、轻工业只占工业增加值的4.1%, 重工业主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发展缓慢, 转型困难, 无法短期内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已经难以排解, 更是难于吸引和消化农村人口就业。

(六) 农村资源浪费和破坏日趋严重。

河北农村的环境受落后的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工业经济的影响,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浪费破坏现象并存、矿产资源浪费及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总之, 相对于其他省份, 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更为复杂, 危害更为严重、治理更为困难, 所以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 恢复河北农村生态循环, 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营造适宜环境, 已成为河北地方建设的关键。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

首先, 环抱我国两大机要城市, 一个是首都北京,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贸易、IT等都是中国一流的, 很多国际大型公司总部设在北京, 一个是北方底气十足、发展强劲的工业重镇天津, 现代物流、金融、IT、重工、服务、贸易等都是非常之发达, 可以为河北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其次, 河北省环山靠海, 平原广阔, 除了水之外, 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第三, 河北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与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一, 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总量居全国第2位。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3项世界文化遗产。

(二) 交通发达。

河北省地处我国北部与南部的交通要塞, 陆上交通十分发达, 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中国大陆首位。唐山、秦皇岛、黄骅港天然深水良港, 海上交通非常便利, 三港均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此外还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山海关机场、邯郸机场、唐山机场、张家口宁远机场五个民航机场。

(三) 中央对河北的政策及经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已经意识到河北发展滞后对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意识到河北的粗放经济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 正在不断通过政策和财政手段, 加大对河北的政策扶持及经济指导作用。如大量淘汰落后产能、草原生态保护、加强地下水资源治理、养殖业生产、林业产业发展等。

从国外经验看, 无论是美国的“锈带复兴”、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 还是英法老工业基地的升级再造, 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大力援助。河北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也得到了中央的特殊扶持, 譬如中央财政专门安排50亿元资金, 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重点向河北倾斜。石家庄、唐山今年入选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也将享受到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 无疑会成为河北省绿色崛起的加速器。

(四) 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 其目标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改变过去两极模式, 实现本区域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 进而实现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第三极的目标。

尽管这个目标已提出达10多年, 但直到目前三地才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 首先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河北正在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 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力求通过和京津携手,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方面, 缩小和我国发达省份的差距。

(五)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网络融合技术, 未来覆盖城镇的物联网表现为涵盖静态物体和动态物体的城镇资源互联网络, 通过物联网, 为城镇资源优化使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支持、调配和监控手段等, 提高城镇系统信息的集成性和可用性, 使行政机构和服务性企业, 能够合理配置和利用城镇资源, 改善其对工业、商业和周边农业等产业的支持, 促进产业升级和更先进的服务产业出现和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物联网可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参数进行全面感知, 对生产过程进行精准控制。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 向用户按需提供服务, 可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 实现底层硬件统一和资源池化, 同时使得应用和业务的整合、管理更加简单。

可以预见, 物联网技术将极大的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河北紧邻北京这一高科技技术中心, 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即便利又迅速, 河北又是北方物流中心。这三大前提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和发展物联网技术, 使之成为推动河北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

五、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其根本出路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 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当前, 它是目前提振我国经济、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 更是振兴河北,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宏伟目标的关键。基于河北省面临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 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 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尽管河北省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但仍然要吸取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转变发展观念, 不再一味追求光鲜数据、单纯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规模, 而是要以保护生态、科学发展为宗旨, 注重内涵, 深度改革,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现代产业, 如特色农业、现代物流、旅游服务等, 实现绿色发展、良性发展, 而不能是破坏性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过程, 保护和还原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角度大力改善河北省城镇和乡村的人居环境。近年来,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河北省已在农村节水、减排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城镇化是建立在发达的商业社会基础上的。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扩大农村商品交换规模, 激活农民商业意识, 才能打破农村的半封闭环境,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和交换的积极性。为此, 应充分利用河北省交通优势, 大城市带动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和物流中心地位优势,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使农民不仅从现代物流中获得工作和收益, 体验到产品流通的优越性, 真正解决“买难”、“卖难”问题。而且, 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 促进本地农民集中发展优势个体或小群体产业, 并逐步形成村镇、局部区域特色副业, 最终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总之, 只有使农民获得高于农业的收入, 以此才能逐步脱离农耕、脱离土地, 走入城镇。

(三) 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

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政策的从单纯的注重硬件投入到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从单纯注重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投资并重;从单纯运用互联网到集成多种信息化技术;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全过程;从单纯注重投入到关注应用效果和评价。

尽管国家惠农政策非常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但目前河北农村依然普遍存在信息和服务覆盖面不够、服务有效性有待提升、信息和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实用性程度较低等问题。河北省应在政策的具体实施时, 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提升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内涵, 引导农民看到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获得走入城市的生存技能, 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身份与角色的转变。

(四)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河北省主要农业聚集区大部分为平原, 非常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 提高生产率, 解放劳动力。大部分闲散农民自然会离开土地, 转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在获得非农业活动的生存能力后, 自然会被吸引到城镇中来。

参考文献

[1]张辉, 孙素芬, 谭翠萍.2004~2014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35.

[2]张百霞, 康爱荣, 安雅丽等.城镇化进程中河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经济论坛, 2013.521.12.

[3]贾淑军.城镇化中农户移居与农民工转户意愿研究[J].经济管理, 2012.503.11.177.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4篇

摘要:通过分析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城镇的对策建议,为河北省充分利用融入首都经济圈的良好机遇,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对策

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河北城镇化的进程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带动下进程很快,不仅有效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并且城镇化的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于此同时,由于有效的改善了河北省整体的居住环境,从而巨大的改变了城镇的面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目前欠缺合理的城镇体系、不完善的城镇功能以及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等导致河北省的城镇化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全国的平均化水平低了三个多百分点,处于东部沿海省份的末位。根据河北省统计局的统计,河北省2012年末的城镇化率比全国的城镇化率低了5.77%,为46.8%。据《2013-2014年河北发展蓝皮书(总报告)》2013年底,河

北省城镇化率约为48.2%,总体比全国城镇化率低5.17个百分点,河北的城镇化率持续低于全国水平。

2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中小城市缺乏发展实力从而无法带动产业和人口聚集。第二,由于缺乏社会公共资源从而限制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薄弱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落后的医疗技术和就医难等问题。第三,由于河北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等级地位较低,呈现规模小以及经济实力弱的特点,从而缺乏辐射带动作用。第四,由于沿海地区缺乏产业带动的优势而发展缓慢,最关键的是大型港口也缺乏经济拉动的作用。第五,恶化的生存环境。如果城镇自身的承载能力不能够跟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就会染上严重的“城市病”。在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中,河北的邢台、石家庄、保定排第一、第二和第三,衡水、唐山、廊坊排第五、第六和第八,沧州第十二。由PM2.5 掀起的环保热潮表明,由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尾气排放和一系列生态环境的破坏仍然十分严重。

3 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一,依托首都经济圈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河北省应当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做出谋划,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筑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石家庄和唐山两大城市为区域中心,以及以其他设区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着力对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进行优化从而将城镇化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第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错位发展。只有处理好各类城市的功能即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做好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唐山和石家庄的规模效应以及带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聚集高端要素、科技创新、文化引领以及综合服务的功能。而其他九个设区为了实现联动发展、互补发展以及特色发展和集约发展,在立足既有条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的功能以增强经济实力。此外,应当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健全以及布局合理和特色突出的要求加强对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支出力度,对工业园区、商贸园区以及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在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密切相关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明确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才能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使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建立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合理化产业结构。依托城市、县城、集镇的原有产业基础,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原先在县域分散布局的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辐射附近的乡镇和行政村,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搭建载体。要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第四,实现发展环境的生态化。只有高度重视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活环境才能搞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一,各个城市为了创建山水相依以及林园共秀的生态型城市,应当鼓励他们对山、水、林和园的独特生态功能进行科学的利用;第二,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双赢,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各地方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宝贵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以及养老休闲等高端服务业;第三,通过对生态系统和环境设施的完善从而大力美化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的向往;第四,为了给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当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以及绿色行政从而创建生态、高效以及安全的城市环境。第五,走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面对不争的客观事实,河北省要想走出一条速度始终以及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除了摒弃传统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外,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来改善民生,同时还应当重视和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将改善民生和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重点的同时还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各地区应当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非均衡发展的观念区别对待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J].首都经济论坛,2011(94).

[2]谷彦芳.河北城镇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3]赵衡昆.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J].价值工程,2010(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1317。

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 第5篇

摘 要:通过研究“十二五”计划期间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情况,总结了河北省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指出其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提出了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50-02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正式发布。规划表明,未来将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并建立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越发优化、实施科学发展城市模式等具体目标。2014年,为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根据会议出台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河北省将以建设京津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疏解首都生态建设问题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挥石家庄市、唐山市的带动作用,加强邯郸市在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问题,提高沧州市沿海地区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对河北省整体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根据对河北省整体及各市的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研究,河北省采取加强政策鼓励、财务支持和人才保护的方法,以达到增加科技人员收入、健全新型机制的目的。

(一)“十二五”计划期间河北省城镇化的具体发展

随着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渐的加快,接连对唐山市、石家庄市、保定市、秦皇岛市四市进行行政区规划调整,四城市实现了大步发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突破50%,初次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带领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由图1城镇化水平变化可见,河北省城镇化处于长期稳步发展中。

2015年年底,省内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去年同期增加了40多万人。“十二五”计划期间,人口年均增长6.35‰,说明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省内人口增长稳定且缓慢。从城市人口分布看,有两个设区市人口在一千万以上,分别是保定市和石家庄市;人口最少的设区市为秦皇岛市,人口小于400万人;其余各市也有显著提高。同时,城市和城镇数量逐年增加,真正实现了一部分统筹城乡一体化,如表1所示,2014年数量较2003年增加了9.34%[1]。

(二)河北省及各市综合竞争力研究

2015年,中国经济经受在“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状态之下,权衡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降低,行业景气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极端分化。201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呈现出的变化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布局调整的近况。河北省在全国的城市竞争力中稍显逊色,首先在2015年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廊坊市排名全国第23位,为河北省第一,石家庄市则略微靠后,排名全国第26位。在规模竞争力排行中,河北省排名第八。在盈利竞争力排行榜中的省级排行榜中,河北省未进入前十,但廊坊市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进入市级竞争排行榜的城市,排行第四。同时,在成长竞争力排行榜中,廊坊市依然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入选城市,排名第九。最后,在创新企业和民间资本活跃度竞争力排行榜中,河北省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前十的排行榜中。在2015年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中,河北省省内城市所占比重较少,为6%。同时,河北省内城市所占名次也相对较低。唐山市、石家庄市位居河北省第一和第二,同时位居全国城市排名第二十五名和第三十名。其余的河北省内城市在GDP前100名排行榜中出现的分别是沧州市第五十六名、邯郸市第五十九名、保定市第六十六名、廊坊市第九十名。

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表示,到2020年,河北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将达到45%左右。①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突出矛盾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按照上述可知,河北省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但总体来看,城镇化质量还不高,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突出矛盾。

(一)河北省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持续稳定发展,但发展的进程不快

城镇化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全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较大,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处于“半市民化”的状态[2]。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处于“半城镇化”的状态。

(二)城镇布局形态存在突出问题

全省并没有形成预期的与京津相匹配的重要影响力次级中心城市,整个河北省形成了一个城镇整体规模层次低、大城市规模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的一个格局[3]。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镇之间,单体发展与建设的姿态比较明显,而城市间合作与城镇间合作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等还有待提升。

(三)城市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其他省市较低

由上述河北省竞争力分析可知,整个城市的经济还是处于全国的中低水平。城市的主要功能不完善,相对影响了辐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四)资源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河北省近几年集中发展重工业,环境问题相对严重。首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程度尚未得到根本的处理;其次,河北省是明显的极度缺水省,加上地下水开采严重超标,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导致城市,城镇,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差。

(五)城镇与乡村的差距过大

虽然河北省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收入在近年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城镇与农村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脱贫人数少,贫困人数依然还有310万,说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存在漏洞[4],所以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因为河北省在我国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受周遭城市的影响,河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很多挑战。

(六)京津“虹吸效应”依然明显存在

很多优质资源向北京市、天津市靠拢的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虽然河北省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和提升城市层级的结构的任务,但也因此原因,任务相对艰巨[5]。

(七)传统产业产能过多,新型产业发展有待提高

河北省的现代化水平较工业化水平低,很多新型产业和服务业水平较全国其他城市滞后,造成了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存在短板,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任务较为艰巨。

(八)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河北省内一贯目标是缩小与天津市、北京市的差距,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衡化,但解决“农业农民农村”突出问题所需资金巨大,使加强财政任务更为艰巨。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为实现“十三五”计划目标任务,更应该大力发展河北城镇化的部署,确保“十三五”的开端良好。基于河北省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之要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府印发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通过采取区别对待、严格项目审批,提高标准等方法,优化产业布局,以加强新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运用高新技术,以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对环境低影响、高保护的改革机制,从而通过河北省新型城?化的发展过程,来保护和还原生态环境,实现河北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城镇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机制,提出新型的符合绿色环境发展的规划等。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改革的总体要求

为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应该不断深化户籍的改革,创新户籍管理机制,全面尊重住民自主定居想法,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类型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制做法。在2016年颁发的户籍制度改革最新政策中,河北省降低了城市落户的门槛、缩短了纳税年限、放宽了对务工人员的条件,使得农村人口进城更加便捷。②同时,也要推出相关的配套方案,比如,推进土地和农村产权的制度改革,加快城中村的居民城市居民化,做好社会保险问题的工作等。

(三)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升

要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就应该加快农村及城市的全面基础设施的升级。首先,要加快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增加公共停车场、充电站的配套服务建设。同时,完善城市、农村的内部交通网络,加强道路与桥梁的改造;为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加强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等。再者,加大地下管道的建设改造,加强城市的供水、排水和防洪设施的建设,使得合理利用水资源。最后,加大污水处理系统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优化升级落后系统的建设,完全按照国家垃圾处理标准,防止二次污染。

(四)优化河北省城镇格局,提升现有中心城市功能

河北省因处于京津之边,面临较大挑战。但挑战越大,机遇越大。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更应该向北京市、天津市靠拢。结合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应该提升石家庄市、唐山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其余各市的发展。发挥张家口市、承德市的环境优势,同时促进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一体化的水平,重点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精细化各个城市的分工。同时,政府应该致力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推进城市间的产业对接等。

参考文献:

[1] 彭建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形势与实现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14,(44):4-7.[2] 夏玉森,韩立红.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J].领导友人.2016,(661):67-71.[3] 王红宝,葛永红.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模式研究[J].河北学刊,2016,36(3):197-202.[4] 王飞,李霞,赵芳.河北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4,(1):12-16.[5] 刘广平,张敬,陈立文,章静敏.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 第6篇

新华网河北频道(2008-11-11 09:52:05)稿件来源: 涿州市委宣传部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针对我省城镇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若干意见。

一、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万人,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市主要设施水平指标进 入全国先进行列,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3座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7座,城区人口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1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城市群快速发展态势,初 步构建起支撑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城镇体系。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继续发展壮大山前传统城市发展带。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形成与周边沿海地区相互贯通的沿海城市连绵带。张、承地区采取据点式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好北部生 态保护带。统筹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发展,密切东西向交通联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和高效货运系 统。以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推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四)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要继续发挥领跑作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石家庄突出省会特点,瞄准先进省会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 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唐山要确立“双核”城市空间格 局,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曹妃甸生态新城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曹妃甸新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冀东地区全面快速发展。

(五)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邯郸、保定、张家口、秦皇岛、沧州、邢台、廊坊、承德、衡水的城市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 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都市区发展。支持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率先发展成为 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高标准中等城市。高碑店、清河、宁晋、宽城、怀来、冀州、昌黎等也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 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小城市。在人口较少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县,重点发展县城。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六)着力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系统。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规划建 设好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提升秦唐沧三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实力位次。加快沿海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搞好曹妃甸新城、渤海新城 选址和规划建设,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整合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黄骅、海兴和唐山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以及沧州临港工业区、临港化工产业园 区、南大港管理区等城镇发展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的沿 海城市连绵带。

三、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

(七)推动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做强做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 医药、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资金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严格建设项目选址 和用地管理,限制工业项目分散建设。鼓励建设用地整理,健全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城镇集中。结合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合理 安排公共设施用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产业协作,形成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八)促进人口集聚。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着重完善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配套政策,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对在城 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变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 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市、县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规定。探索与现行养老 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范围,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群体 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

衔接。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集 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九)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健康发展。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尽量利用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安排城市建设。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 作,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农田布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研 究制定城乡规划标准体系,以县(市)和镇(乡)为单元进行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 管理体制,设区市规划局要更名为城乡规划局,所辖各区和开发区设立城乡规划分局;各县(市)要在现有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立城乡规划局,并按照编制管理权限审 批。

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造条件尽快研究制定《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抓紧出台《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各阶段的城市规 划,要依法划定城市道路红线、绿地范围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黄线,并进行严格控制,确需调整的要 履行法定程序。从2008年开始,凡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依法审批的地块,一律不得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健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除国家规 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经批准后要予以公布,实行规划制定和行政许可全公开。各设区市要设立规划展馆,县(市)也要设立形式多样的展馆 或展室。健全规划委员会运作机制,各市、县都要成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规委会。加快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强化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的规划行政监督,省监察厅、省建设厅要制定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发展、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各市市 政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要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以上的水平。突出抓好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 水平。加强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衔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抓紧开展城市轨道交 通前期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法规政策优先、资金投入优先、道路使用优先、建设用地优先,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地下管网建设,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共同沟。搞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设市城市原则上不应少于两个水源。加强城市防洪、消防、防疫、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 设。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一)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科学、人本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大城 市市容市貌管理要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能,明确其城市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河北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相对集 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基层

群众自治机制,把城镇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依法规范小区物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治安 防控体系,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行数字化城管,健全行业标准,完善以12319城建便 民服务热线为载体的市政公用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安全。

(十二)推动城市节地节水节能。按照节约、集约、挖潜、调整的原则安排城市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工业、仓储和市政设施等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 下空间,在县城以上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关停城市市区内的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高耗水行业实施严格节水管理,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和 阶梯式水价。加强供水管网改造、维护和管理,降低漏失率。鼓励开发利用中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完善建筑节 能政策措施,使用好墙体材料革新等建筑节能资金。鼓励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新建、改建民用建筑,不准开工建设和 验收备案。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模化应用。

六、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

(十七)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逐步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稳 步推进县级区划建制的调整创新,解决远离设区市市区的“飞区”问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设市城市、县人 民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

(十八)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设区市可以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规划区,并实施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列入重点支持的10个中等城市实施动态管理。中等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列入第一批开展,与设区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倾斜。落实重点镇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重点镇规 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尽快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主要用于本镇基础 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给镇财政,专项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十九)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 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深化市政 公用事业改革,加大资本、经营和作业市场开放力度,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 方式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各级政府要切 实加

强领导,把城镇化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部门要按照抓专项、解难题、破瓶颈的要 求通力合作,不断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各级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给予其办事机构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城镇 化发展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城镇化发展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

上一篇:幼儿园家委会自荐范文下一篇:乡领导班子2021年换届考察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