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2024-05-10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精选17篇)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看完有段时间了,伴着真空泵隆隆的声音,现在开始写读后感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患乳腺于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国平写的,他说于娟是个拥有优美个性和聪慧的悟性的可爱女子,结尾处唏嘘地感慨苍天不仁。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是的,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让人敬佩,他们对于彼此的信任更让人敬佩。正是这样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让她对于活着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认识,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谢于娟,更感谢她的家人。

“每个人出生,都有一个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样,但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生下你的。”看到这段文字是在从家到学校的公交车上,眼泪就在别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顾地流下来。妈妈生我的时候阵痛持续了三天多,因为医生说顺产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坚持到顺产。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才把健康的我带到这个世界面前。

面对死需要勇气,面对生同样需要勇气,感谢温暖柔弱的妈妈如此勇敢地给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病痛和治疗的摧残没有让于娟掉眼泪,而听到儿子土豆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在于娟最后的生命里,有人慷慨的要为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说可以第二天飞回来娶她;有人带着活鸡和“巨款”大老远来看她;也有人要谋财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个放大镜,让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死亡也像一个试金石,让于娟试出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死亡,告诉于娟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感谢于娟的无畏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探寻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说,“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个人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开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有意义。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2篇

在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第二天,我来到新华书店,于娟的这本“生命日记”就这样一下子吸引了我。

其实晓得于娟的故事还是去年,中央电视台的《看见》栏目曾专门播出过30分钟的纪录片,之后也零散和同事在一起做过关于于娟的讨论,但系统的细读却是这次才有的。

《此生未完成》全书共六部分:

一、无畏施;

二、病中记;

三、写给我的宝贝;

四、故乡;

五、在挪威;

六、生为女人。其中前两部分是于娟病后所写,其他四部分则是之前所写。

因为知道作者已经不在人世,所以翻开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甚至有些害怕。可是看到于娟平实的叙述,文字中丝毫没有悲伤和绝望的感觉,有时你甚至会被其中的事例逗得笑出声来,居然忘记了斯人已去。

令我感动的首先是是于娟和于娟周围的爱:

对儿子的爱: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丈夫光头对妻子的爱:我求老天让你活着让我这样擦五十年屁

再就是于娟的坚强和乐观,令我感动:

在生死关口,她用笔留下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无畏施》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充分!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1、于娟的坚强:

“我的坚强和柔弱”P5;

“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哭。因为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于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无意之中,我做到了这点。这才发现,这两者是共通的。”

“黑色幽默话自杀”P272、于娟的乐观:“义气与义乳”P7/P8

“谁是我的下一任”

“实在不行,我们就对土豆说,只能要纯种国外的女孩子?任何中国女生都有可能是你同父异母的妹妹?”。“亲爱的,不是兄弟无能,你这个目标太不靠谱,虽然俺是资深红娘,但的确没这个本事帮你勾搭上范冰冰。”

“病中病”P413、于娟的责任感:“走钢丝的孩子”P10-11

“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p61-64

最后,我喜欢周国平《序》中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不想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这部书稿,虽然读者从我引用的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文学已经不重要,我在这里引用这些片断,只因为它们能比我的任何言说更好地勾勒出于娟的优美个性和聪慧悟性。”我想用于娟自己的话作为我读书后与她产生的共鸣——“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教育中的“未完成”理念 第3篇

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创造性与超越性,是其它一切生物所无法比拟的。人与其它动物相比较,人的生理机能、行为方式等方面未被特定化,人在天性上是未完成的、不完善的、未确定的。从而决定了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本身就是未完成的、非特定化的生物。他认为:“不仅是猿,而且其它的动物,在其总体结构上,也比人更多地被特定化了。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而且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于一把锁。动物的感觉器官也同样如此。这种特定化的效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动物在各种形势下的行为。然而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所以在本能上也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正是由于人的未完成的、非特定化的属性,给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未特定化、未完成、未确定的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就是尽量使其生命更加完善。

人作为自由的存在,一方面不被其生物性本能所拘役;另一方面其生命发展的方向取决于人自己的决定,这是人生命完善的基础。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能够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我,不囿于周围环境给定的现实的界定,始终渴望打破当下的存在樊篱,这就为人生命的完善提供了内在动力。人作为创造性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使人对本能的依赖程度降低到几乎接近于无,正是由于这种非特定化和不完善的存在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未确定性,表现出对世界的无限开放性,为人的生命完善提供了依据。人作为超越性的存在,总是不满足于现定的各种关系,总是不断地打破现成的生存方式,超越自然界给定的种种限定。作为一种实然的存在,在超越中实现自我,追求生命的完善,永远期望存在于超现实的应然当中;人就是在对实然与应然的不断否定和超越中向前发展的。

人的存在是一种发展的存在,不断超越的存在,主体性的存在,人活动的目的在于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本真的教育既是教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又是引导人走向为何而生的生命追问。人自身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所从事的所有事业,永远是未完成的。

一般的交响曲都有四个乐章,但舒伯特有一首只有两个乐章的交响曲,就是被后人称为《未完成》的那首。有好事者一再试图续写,但均未能成功。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未完成”的乐曲,其实比任何所谓“完成”的乐曲更臻于完美的形态。

曹雪芹的《红楼梦》未完成,似乎高鹗给“完成”了。这个“完成”却不被许多人看好。说是狗尾续貂,这样的评价似乎有点过分,但其所续部分的确是走样了。至于至今仍然续在曹书的后面公开发行,是因为其它的众多续书写得更糟;而读者期待“圆满”的心理,似乎还须给予应有的照顾。那么,高鹗完成了吗?高鹗哪里是完成了呢?———一切伟大的作品从其本质意义上讲,其实都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人生也一样。人们常说,人在一生中,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是人的自觉。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是他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从而产生很强的使命感。教育的使命,就是不断强化人的这种自觉性与使命感;使人在未完成的明晰意识里,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不断砥砺自己,努力获取阶段性成果。

钱钟书先生说过:“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自己平时所写的文字,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是一种自谦,更是一种自觉。谁都想写出最好的作品,可每写完一部作品,总觉得似乎还未写出最好的;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下去,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常言道:“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更好的往往在好的之后,也在更好的之后……这样,人就有了不断追求的动机,有了不断发展的愿望。

但问题是,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有错觉,总以为自己完成了,总觉得自己完成得很不错;于是在自己所谓完成的成就感里,沾沾自喜,不再努力了。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以及教育本身,必须时时提醒学生:我们还未完成,我们还须好好努力,努力地做下去。这一点,有别于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对具体事件的阶段性的做完,抑或完成。

当我们问学生,今天的作业完成了没有,学生如果说完成了,我们就要及时肯定,甚至表扬———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错,值得肯定,甚至褒扬。为什么呢?因为,其一,学生的确做完了作业;其二,学生需要成就感。但问题是,如果不从具体事件中生发出某种意义,恐怕学生只会在浮泛的掌声与绚丽的鲜花中迷失方向,以至于迷失自我。

人生只有单程票,没有回头的机会。所谓“从头再来”,那只能局限在具体事件的阶段性过程中。弗洛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喟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这道出了人生的真实境况。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而最终实现的那一部分往往显得微乎其微,而绝大部分的可能性被舍弃了。人所能努力的,仅仅是把可能实现的可能性做大。蛋糕究竟能够做多大,可能决定于多种因素,但人所受教育的程度恐怕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这也许正是人所能感受到的自由吧?因为人生众多的可能性总是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尽管面对的往往只是一个主干的方向,但正如树枝一样伸向无穷天空的无数可能性,还是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极少数被实现了的可能性毕竟是我们选择以后,努力完成的期待与结果。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否曾经“完成”过,也许成了千古之谜,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维纳斯却是“未完成”的。无数的艺术家有过无数的复原方案,但关于复原的种种计划不得不放弃。人们最终还是承认“未完成”的维纳斯,其实是最完美的。

生命的底色此生未完成解读 第4篇

前几天的下午,独自一人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属于特别感性、动人这一类。相反,她俏皮,蛮不在乎,善于自我调侃,好几个片段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善于观察,抓重点,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之易满足感和快乐之感。同样类似的书,例如之前我看的《心灵的慰藉》,你会看到对生命的悲悯、豁达,无奈最后又重归平和之感。于娟的文字不是。她有时像个斗士,满篇文章都是斗志昂扬的。她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有时又像一个小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是真的没当一回事,没有自怜的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有在面对父母、她的儿子土豆、丈夫光头的时候,才会有点感伤起来。

她说,写下这些文字,不想误让你们认为我仅是为你们提个醒。如果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可以读懂里面的文字,便会觉得开心。记录下这些点滴,是想让更多的入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里的一些东西,重新去定义,认识它们,并与它们相处。

是,假如这本书最后成为媒体或大众推荐的励志书,那不是她愿意看见的。生病以后,她重新去思考一些东西,得出的这些文字,皆是内心的思考,然,如果大家捧着此书感慨落泪命运于她的谇然“眷顾”,佩服于她顽强的斗士般的不妥协的毅力和坚持,心酸于她走后的家人的“命运”,赞赏于她生病期间友人、家人对她的不离不弃的照顾,卖房救她的真情……所有的这些,岂是她想表达的始端?

人的一辈子,无常之处也许会见真情,更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此。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命运之神眷顾给你的,总会有磨难,倾盆大雨一样突然到来,衣服湿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从此不能起来。若还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从来不会给你答案。而命运之神会嘴角带着平常的微笑,为什么不能是你。

生活之路平坦之时,大约便会觉得世间美好:意气风发仕途顺利之时,便会春风得意,快马加鞭,恨不得夜之间抵达长安……年少时候懵懵懂懂,只会朝着大部队茫然地往里面挤,大部分的人接着会谈恋爱,更多的是执念,并非真懂的爱。然后便是成家立业,浮浮沉沉陷进商海里去,运气好些的,熬到年纪渐长,渐渐放慢脚步,开始思考享受自己的人生。更多的人哪里有时间去想,人云亦云,人有自己也要有。身体健康重要么?问谁,都会说重要。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还是会违背而行。赶不了一样奔赴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未尝试向自己的内心看看。于是便有了天灾人祸来临之时的茫然和顿时的悔恨,继而失落,挫败,消极抵抗的情绪。大部分的人,问问自己,是否真是这样?

如果你能意识并能承认不是每一样事情的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走下去的话,事情会好办很多。例如感情,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在一起么?不见得,能分开,必然有无法解除的障碍,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解释,让自己内心舒服,所有的答案无济于事,但是一定要能接受离开是每个人必得经历的阶段,早晚而已。例如健康,每日早睡就一定身体会好,熬夜身体一定不行?这不是绝对的因素。患疾为什么会来到你的身上?不需要理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多难接受都好,最后还是要面对并且共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维系彼此的关系,关于共处,关于价值,关于需求,关于感受……太多,太多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5篇

“我们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翻开书来,全书所呈现出来的第一句话。那是在一整面空白的正中心用小绿色字体印着的一句话,字不大,却引得人一字一顿的缓缓看下去,看到沉思。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便止不住思考,代价,活着的意义,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惜我到现在都没能思考出什么深奥的道理,所想的无非是“活着就是要创造价值,活着就是要改变”之类的泛泛之谈。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我们失去之后才能体会到所失去之物的价值,自己的健康,生命,家人和朋友,又或许,我思考的还不够。

于娟在她生病期间也对人生做了不断的思考,她失去了很多很多,所以她也懂得了很多,也珍惜她拥有的一切。若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像于娟那般人生最后的时光,活着本已没有多大意义,何况还要遭受蚀骨之痛,且身心俱早已疲透,简直是生不如死,不如早些解脱了来得痛快,但于娟并没有这样想,她失去的比常人多,看的也比常人明白,活下去,总是有意义的。她不想做个懦夫,她想孩子有个令他骄傲的坚强的母亲,她也想用她的不屈为世人留下些发人深省的文字,另外,她也眷恋这个世界,她的家人,她的朋友,眷恋生命中的种种美好,爱她所爱,恋她所恋,这些对她而言都是活着的意义。她坚挺到了最后一刻,她紧紧地抓住了活着的意义,从未放手过。对于于娟本人,我个人更是喜欢的不得了。喜欢她那率直的个性、激动时拍案而起的冲动,喜欢她那丰富多彩的经历,喜欢她那清秀的外表,也喜欢她笔下灵动可爱的文字。只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高学历才女在事业刚刚起步之时便遭遇人生极大的不幸。我一次又一次的叹息,这着实有些不公平。我为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她争取生命的坚毅的努力而动容,为她赞助贫困学子数年之久的爱心所感动,也为有一群爱她的人而欣慰,但终究还是难以接受这结局。她有了几乎完美的青春,但却在上帝的觊觎之中吃尽苦头受尽折磨,最后连香消玉殒都是那么的匆匆,怎不叫人挽扼?

于娟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就像扉页上的介绍文章中说的,她是一个复旦博士,也是一个留学博士;她是一名讲师,也是几名失学儿童的资助者。她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也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接受教育;她是癌症病人,但却从容欢喜,并不哀伤,她带走了家人的不舍与思念,留下了指向生命和心灵的文字,留下了坚强。

她是一个爱心四溢的人,她爱自己、爱家人、爱小动物、爱这个社会,她关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关心离她很远但需要帮助的人。另外,作为一名爱狗人士,我毫无疑问的被她和“四眼”之间的友谊所感动了,他们之间的故事,既是她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也是一份令我为之动容的羁绊。

她是个母亲的榜样,虽然她做母亲的时间不长久,但这位母亲在重病中所坚持的每分每秒都是无比伟大的,无时无刻的钻心疼痛,化疗放疗的并发症,都在时时折磨着她,她不想放弃,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坚强的母亲,让孩子骄傲,她选择了坚持。

她还是个好的爱人,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再到三十几岁生命的尽头,十年、十几年,他爱她,她爱他,这已是何等的不易。我也十分的喜欢她的爱情观:爱不应该是自由的反义词,只是希望对方做他想做的事情,并且,离开对方的世界依旧精彩。我很认可这样的观点,不浓不淡,刚刚好的爱情,是多么的珍贵啊,并且她也做到了收放自如。她是个好爱人,光头则是个幸福的丈夫。

于娟总是那么可爱,那么活泼向上。我依然很难想象她重病时的感受,整日整夜疼的咬牙切齿,瓶瓶罐罐从来不停,打针用药穿刺放疗化疗一切医疗手段简直无以复加,可为了活下去,她忍了,几乎牺牲了她全部的知觉。再加上身边不停地有病友离开人世,心灵上想必也是极端的痛苦,身心俱施,一个不屈灵魂就这样铸出来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6篇

第一次知道于娟的事情,是在赵老师的人体解剖课上,她每节课都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健康的小知识,或者是关于某些名人的健康故事。那天当她开始讲于娟的事情的时候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后来她给我们推荐了这本《此生未完成》,听这个名字我就很想读,所以后来我就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

书的封面很简单,也是我喜欢的风格。一翻开书,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两页关于于娟的生活照。照片上的女子面容娟秀、体格健壮,每一张都洋溢着甜美幸福的笑容。还有一些她和丈夫“光头”的照片,看上去让人觉得很幸福,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美丽的生命会罹患癌症,就像她自己的文章中所说:“为什么是我得癌症?”然而她却是个坚强的女人,医生说“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她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 而这种“痛都能痛死的”恶疾并没有击垮于娟,她“只是屏着气,咬着牙,死死忍着,没有死,也没有哭”。在她看来“没有哭,不是因为坚强,是因为痛的想不起来哭”,“ 不想家人看到我的痛苦”。她说:““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哭。因为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 “ 于 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无意之中,我做 到了这点。这才发现,这两者是共通的。”在这样一个灯红酒绿,诱惑遍地的世界,能有这样清晰的感悟大概也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吧!她的这本书中描绘了很多癌症病人忍受病痛折磨的经历,但更多的却是是于娟在患病期间对生命的领悟,对亲人、朋友的感恩和不舍,以及对世人的劝诫。如同封面上所说的,它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对于一个即将离世的母亲来说,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于娟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 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 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般爱真的让人心酸又惋惜,若是日后土豆能读到这些文字,肯定会泪流满面,因为他曾经有一个这样爱他的妈妈;他也应该会很幸福,因为他的妈妈是这样伟大。

如果没有癌症,于娟应该是我们平凡人在奋斗路上艳羡和学习的榜样,温暖的小康家庭、平坦的求学之路、海外留学的经历、名校教师的头衔„„她人生的道路几乎可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人生又是如此不可捉摸,用个成语来形容于娟的遭遇再合适不过了——天妒英才!但是正如于娟自己所说:“但凡不能将你杀死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癌症并没有使她趴下,相反她比以前更加勇敢,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她不抱怨,她不气馁,她总结了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晚睡熬夜的作息习惯,以及自 己作为突击作业的工作习惯;另外还分析了现今环境污染的情况。总之,她是以 自己惨痛为案例来启示世人要热爱生命,珍爱身体。她把自己的感悟写成文字来警醒世人,她说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故事仅仅看成是一个癌症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跟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我喜欢她这些质朴而又实在的文字,能让人在这冰冷的世间寻得一丝暖意,父母和亲人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平时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人,他们总是说自己过得很好不让我们担心,要我们专心忙自己的,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说自己不忙呢?我们有空跟同学聊天却很少和父母谈心,我们有空和朋友在外面喝酒吃饭却很少在家里陪父母吃个家常便饭。有多少人已经很久没尝过妈妈的手艺了,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学校里面,工作了又要忙着和单位的人应酬,分给父母的时间真的是少的可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上演,总是要等到医生的病危通知下来,我们才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爱惜自己;总是要等到别离时,我们才后悔以前没有好好珍惜对方。为什么要留那么多的遗憾给自己呢?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得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得很轻;我的往

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满;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别人看来我人生尽毁。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反而癌症这半年,除却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乐。„„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辛苦,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钱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是谁而已。”人这一辈子,想要活的很累很容易,想要活的简单却很难,因为你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世俗事情所牵累,而此刻你只有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活的舒心。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7篇

读完整本书,让我敬佩的是她面对癌症的那份坚韧和勇气,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时还能为世人留下精神财富的那种豁达和乐观。但是却没有给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没有亲身经历,亦或是我人生本来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终感悟的。

她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又有着令人艳慕的出国经历,所以她也有着事业的野心,不断地发表文章,不断的研究课题,在二三年之内成为教授等,都是她对未来的强烈期待。而我,却没有这么多的高标准的期待,读后感《<<此生未完成>>读后感》。或许有些人认为年轻人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是堕落的,不知进取的,所以我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为自己解释或掩饰的借口。呵呵,这也符合通常观念。其实,在我的世界里很简单,我的目标就是安安稳稳生活,孝敬父母,让父母快乐富裕的过完一生,不给自己留有一丝遗憾,这一切都与荣华富贵无关。在我的心里,总感觉他们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们快乐了,我就快乐了,他们若不快乐,那我的这一生注定是悲伤的。

我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慈祥的父亲、能干的母亲、优秀的哥哥、还有和我一样的妹妹。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这样一个靠父母亲勤苦劳动才撑起来的家中,我没有觉得多苦,感觉到的却是温暖和满满的爱,这份爱在我们围坐在桌旁吃饭时成长,在我们夜晚一起酣睡时成长,在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时成长,在我们因为距离相隔疯狂想念时成长…….太多太多的成长让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扎在心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的脉搏,伴随着我们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许是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内心,一直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种感觉常常会让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时候这种幸福感也会让我感觉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爱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未知的担忧会让我常常流泪。也许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宁愿背着这份傻这份幼稚,来用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脑海里盘旋着太多溢满感动的画面,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妹妹温柔的梳起辫子,悉心的照顾生病的我们,给我们做着好吃的饭菜,还在飘雪的日子为我们搓洗衣裳,推着带煤的自行车迎着冷风艰难的领着我们去找给别人量体裁衣做衣的母亲……这一幕幕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还是会令我感动万分,这些感触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现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脸上爬上皱纹,结实的身体变得松弛,坚强的心态变得脆弱……亲眼看着父母随着时光的催蚀,慢慢的发生着这一切一切变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时光在人心里积累爱的同时又摧毁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我想我没有我想象中的坚强。

邓丽君此生未完成的夙愿 第8篇

未曾谋面的巨星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歌迷来说,邓丽君,永远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她一生从未踏足大陆。作为上世纪红遍亚洲各国和华人世界的歌手,邓丽君对流行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人声望,至今无人能够与之比肩。

当邓丽君温婉、甜美的歌声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被无数人追捧之际,中国大陆还没有走出文革的阴影。1977年,音乐人陈小奇、金兆钧、郭峰等人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的歌,他们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邓丽君的歌迷。邓氏情歌被认定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且邓丽君在台湾参加过劳军演出,因此遭到禁播。但邓氏情歌的魅力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地下传播的形式逐渐蔓延至全国,“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凡是有录音机的地方,几乎都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声。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与民间对邓丽君的热捧和疯狂截然不同的是,官方开始陆续批判这种现象。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专门展开了一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讨论会。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了一本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小册子。1984年国内对靡靡之音的提法和批判的声音渐渐减少,从大陆到香港的人纷纷购买邓丽君的录音带。1985年《北京青年报》电话专访了邓丽君,第二年央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通俗唱法受到肯定。于是一切开始变得宽容和开放起来。但是这位在中国大陆拥有无数粉丝的歌手,却因各种机缘没有踏上她的故乡,更没有机会与大陆歌迷见面。

屡屡受阻的大陆行

至于邓丽君为何一生都未踏足大陆,有许多纠缠的背景和缘由。1949—1987年台湾戒严期间,按照《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凡是前往大陆的人都属于“通匪”,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1984年,邓丽君在台北举行《十亿个掌声演唱会》,同时向中国大陆100多家电台转播,歌声传遍了大陆每一个角落。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万沙浪、潘安邦、文章、姜育恒、齐秦、张雨生、潘美辰、蔡琴、孟庭苇等台湾歌手先后登上“春晚”舞台。1988年,央视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1989年央视首播邓丽君主唱的大陆版琼瑶剧《几度夕阳红》。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等待邓丽君首肯,便能来到大陆。

但是事情在1991年出现了波澜。这一年,年届38岁逐步退隐歌坛的邓丽君前往金门前线劳军演出,在金门马山观测所隔海向大陆喊话:“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至此,邓丽君堵死了自己来大陆之路。

提到劳军演出,邓丽君1981年开始第一次劳军演出,历时一个月并制成了专题片。在当时台湾的高压政治下,邓丽君此举实属对政治的妥协。1979年2月,受“护照事件”影响,邓丽君决定赴美。从美国的新闻中,邓丽君得知自己的歌在大陆十分受欢迎,于是有意到大陆观光演出。这事引起台湾的恐慌,所以就安排了劳军演出,而邓丽君要顾虑家人的安危,于是1980年被召回在台湾“国父纪念馆”进行义唱。其第二年参加劳军的新闻也被当局广为传播。这种被附加的政治身份给邓丽君的大陆行造成了甚多障碍。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员曾与邓丽君有过交往,希望她能到大陆演出。邓丽君当时也很愿意到大陆演出,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一个“演出计划”,但这一计划最后还是未能实现。邓丽君的经纪人管伟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邓丽君毕生未能到大陆演出,“前半段是政治原因,后半段是自身原因。那时候,她身体已经不好了,发胖,艺人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状态给别人看。”1994年6月,邓丽君参加了庆祝黄埔建军70周年的劳军晚会《永远的黄埔》。这是她最后一次参加劳军演出,为此她还特意减肥,半年时间减了4公斤。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因哮喘突发逝世。大陆行,已成她毕生最大的遗憾。

在邓丽君逝世11周年的纪念活动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邀请红极一时的邓丽君演唱,但因与国民党当局“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相抵触,因此蒋经国指派时任国民党当局“新闻局长”的宋楚瑜出面劝阻邓丽君到大陆演出,使邓丽君失去了回到大陆的机会。宋楚瑜对此事一直心有愧疚,邓丽君墓园“筠园”之名亦由他题写。

被禁唱的《何日君再来》

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当中,邓丽君以压倒性票数当选为人气最高的文化人物。2011年,其经典金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被选为百年金曲榜首。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归位。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会议上频频提起一首名叫《何日君再来》的歌曲,这首歌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的代表之作。前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先生的秘书曹白说过,他认为在上海有两首歌是最革命的,在上海沦陷之前是《义勇军进行曲》,上海沦陷之后是《何日君再来》。《何日君再来》的创作者是音乐家刘雪庵,最早的演唱者是黎莉莉。1939年,一部讲述青年男子参军抗日,与女友依依相别的电影《孤岛天堂》选中了《何日君再来》作为插曲。歌名中“君”指的就是“国军”。后来这首歌被日本间谍李香兰翻唱并收入唱片,风靡一时,以致至今很多人都认为是李香兰首唱。到1949年之后,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何日君再来》都不是一首很讨巧的歌曲。刘雪庵因为它被错划成右派,关进“牛棚”22年。邓丽君翻唱《何日君再来》,使其再度走红,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大陆,这首歌不可避免遭受被禁的命运。

1947年,国民党政府颁发了一份禁用唱片表,有89首在上海流行的歌曲被禁。国民党政府1949年败走台湾后,立即实行戒严,1947年的禁用唱片表也同时执行。1955年开始,抗战时期上海和香港的翻版唱片在台湾大量上市,外省人思念家乡常常哼唱家乡老歌,如《魂萦旧梦》《何日君再来》《苏州河边》《天涯歌女》等。然而,国民党政府以这些歌曲的作者滞留在大陆,或是以词句颓丧、影响军心士气等为由禁止人们传唱,其中《何日君再来》更被说成是有期待共产党八路军再来的意思而遭禁。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9篇

有点胆战心惊的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读后感。胆怯是因为怕从书中看到太多的生死、离别、挣扎及不舍。书买回来放在那里好久了,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她的博客,领略过她面对死亡依然能够谈笑风声的境界。但还是不想或者说不愿去看。于娟的知名,在于她有一个博士、两个硕士的名衔,在于她毕业于复旦、留学于欧洲,在于她在儿子刚满14个月时突然查出的癌症晚期,且病症已全身扩散,用她的话来说应该是侵入骨骼,连骨头都全是黑的,犹如已被虫蛀、浑身是洞的枯木,已经无法支撑自身体重,稍一碰撞,就是真真实实的粉身碎骨。还在于,至始至终,她都能用调侃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病入膏肓,坚持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无它,只为能警醒世人,以免后继有人。看书,看到的是她对父母儿子不得不承担死别的哀痛,对老公不离不弃、砸锅卖铁、肝胆相照的忧心,对朋友不计得失、倾力相助的感恩,对医棍骗子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宽容。一个多么好的女子,有着优秀的学历、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此生未完成》读后感》。偶而举杯邀月、叹悟人生,也不过是小资情调的释怀而已。怎得一转眼间,一切的幸福化为泡影,面对的是病痛折磨、死神威胁以及倾家荡产的人生颠覆。想到的都是生活中最为锁碎,最为简单,最为平凡的,平凡得让人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从前听一首歌,“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背影已远走,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是啊,再回首,总得有”首“可以再去回顾,几十年的光阴,够你回首几次方休。即使回首也仅仅只能回首而已,送人穿越的时光机器还在人们的念想之中,想来终其我们这代人一生也不可见矣,何必苦苦回首,频频回顾,搞得自己腰酸背痛、心力绞碎,毕竟,前面的才是自己要走的路。十字路口,纠结的是怎样决择,思考的是选择后的结果,所以想到的只能是现在、明天以及更多的以后。人生苦短,不过大浪一沙,转瞬即逝,前人有太多的教训让我们反思总结,却依然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后继之人,前赴后继,当真是视死如归啊。于娟,娟者秀丽也,一个美好的名字,一个曾拥有着秀丽人生的女子,用她豁达的态度及警示的语句告诉我们学会珍惜。逝者已逝,斯人已去。她告诉我们这世间名、利、权、位不过浮云。有拼尽血肉之躯急功近利,为满足体验成就或虚荣的物质欲望,不如珍惜与父母妻儿相聚天伦的平安祥和。如若不信,大可问问那些已然挣扎在生与死之间的病患,有哪一个不是说舍得了房子、车子、名利、权位、钱财来换取身体的安康,家人的平安。平淡即幸、平安即福,此为幸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0篇

于娟——这本书的作者,一个被查出患有晚期乳腺癌,并造成了骨转移的患者,在看到家人为了帮自己争取几个月的生命,而四处奔波,到处求医时,她被家人对她不离不弃的精神感动了,便决定将自己患癌症时所经历的一切,写进这本书里,以表达对家人的感激。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讲到了她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里面的故事有的令人开怀大笑,也有的令人悲伤掉泪,让我们为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而扼腕叹息。

我看到里面说:她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需要将一种管子从腋下插到离她心脏最近的地方来维持生命。也许一般人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坚持不住了,但是于娟却在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为了插这个管子,我的胳肢窝都被捅成蜂窝煤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也因为于娟乐观的心态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这本书中,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重新体会对生命的认识。比如:“活着才是王道”,“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从这些话中,我能感受到于娟对生命的不舍,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容易,不要做出一些无知的举动,给关心你的人带来痛苦和无尽的悲伤。记得我常在报纸上看到,许多孩子因为和父母的意见达不成一致而选择轻生,这样实在是在浪费生命。想想看,连经受了无数化疗、放疗折磨的于娟都能用坚强乐观的态度活下去,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活在这世上呢?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1篇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懂得了生命是支撑我们灵魂的支架。只有活着,我们才能在父母渐渐苍老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与朋友一起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看到彼此成功的微笑;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各种喜怒哀乐。于娟老师在书中一边对着生命反思一边给世人们忠告,不要过度消费自己的身体。这让我敲响了自己的警钟,我也反思到自己有很多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务必要改掉。她还用自己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病房里的故事,平日里卖馄饨的阿姨想要跳黄浦江自杀时,看到穿制服的人本能地想起躲避城管的日子,条件反射撒腿就结果跑自杀未遂;家在农村的56床阿姨将润滑油当成农药喝下去后,全家老少有人扶头、有人抠喉、开着一辆拖拉机跳跃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将她赶紧送往县医院的情形。虽说看这些文字轻松愉快,可是看完之后都会让人沉思,生命这么可贵,高兴都还来不及呢,你怎么舍得就这样离开呢?

我在眼里,于娟老师是个很优秀的人,她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渊博的知识,是很难得的人才。谁能如此从容的面对明明幸福触手可及却无能为力的遭遇,但她又是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作为女儿,还没能多陪陪父母,最重要的幸福已经没有时间享用,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作为妻子,没办法和丈夫走到最后,又是多么苦痛;作为母亲,孩子应该是她在世上最艰难最不舍的存在,因为血浓于水谁也不能否认,没有机会看他慢慢长大又会有多么的无力。

趁,此生未老 第12篇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我们玩过,疯过,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感觉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自己看过的东西就是全世界,自己脑海中想到的就是整个世界,可是一转身,忽然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美,是自己不曾体会,也不曾捕捉到的。

在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中缱绻行迹,总想觅得一处去处,能吐一口俗世浊气,纳一腔空山清幽,避一世繁华喧嚣。而想“出走”,走向纯美的大自然,寻求一片净土,寻找一个人间的天堂、世界的桃花源,却忽然发现工作、情感、恐惧……无疑都成为“出走”的羁绊。

对那些成功登顶,把山峰踩在脚下的人,你投过去的只是艳羡的目光;对那些可以携手同游地球的老者,羡慕之余,不免扪心一问:“难道,真的不能实现了吗?”与此同时,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同时响起,“不,这一切都能实现,自己还很年轻,有的是时间,如今这副囧相,只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可是,当你回转身,原来还是自己想当然。你已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当时的期盼,甚至当时的美好。

急景凋年,趁你还未老,趁时光还在,行动起来,愿望,其实并不遥远;旅游,其实很简单。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份美好的体验,还有终身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记忆。

曾几何时,我曾踱步在北京的蟹岛度假村。暮春时节,正是不寒不暖不阴晴,宦游的好气候。一路跃然感受身边的景色:假山层峦叠嶂,鹅卵石铺就沟渠,水里鱼儿游,水鸭红掌拨清波,另有鸡鸣来相伴。而在这山环水绕间,老北京建筑风格的院落比肩若邻。再往前走几步,竹林随风摇曳,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以竹林为景墙,比一个剪刀手,咧一下嘴唇,看似“白痴”、“幼稚”的动作,却是你那个年龄时期的鲜明写照。

欣喜间,入了小院,满目古朴,仿佛穿越回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浓郁的中国风气息登时引人入胜。优雅别致的影壁,门前高挂的两盏喜庆的红灯笼,屋里摆放的熠熠生辉的瓷器,一花一木无不是清雅的享受。

到了黄昏时分,就窗细瞩,层层叠叠的假山与湖水的碧绿、阳光的红晕相辉映,不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夜来时,月明星稀,湖面灯光浑然,另是一番气象。到了次日,晨曦初指,流光照碧,宁静温婉,不忍移目分秒。

享受这离尘之境是一种情,情随缘起,只是时光短暂,阅尽其美,還需来此处多走几回。当你把身和心皆放进这难觅的圣境,也即获得时间难得的娴静!而“出走”也不过是“身未动,心已远”,身随心流转的一个行动!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3篇

这是她在生死边缘,用生命写下的文字,放下了所有的执着,以一个病人、女儿、妻子、母亲、朋友的身份去反思和感悟。

回顾这25天里我们每天的半小时交流学习,我发现我们不只是在读于娟的故事,也在故事里面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

她说:

“人活着若是为自己,死一千次我也是死了的。但是人的时确不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我的人生使命刚刚开始,无论如何,我要为养我的父母履行生养死葬的为人子的责任,而不能让他们老而无依。我要为十四个月的儿子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我把他带到这个世间却对他撒手不管,我做不到。”

她说:

“真正能对自己负责和可依赖的,只有自己。人,开心与否在于心态,即心情和状态,心境和姿态。”

感: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家人和朋友,想清楚对于你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你到底想要什么?

“活着”,简简单单两个字,我们都知道,却未必真正懂得。

每个人,奋斗一生,再辉煌,再耀眼,终有尘埃落定的一天。到头来,就会发现,名利权钱,没有一样可以带的走。你能带走的,只是别人对你的思念。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该让渡的让渡,该放手的放手。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简单点,再简单点,才会开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心?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值得争的呢?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家庭和睦……这些无法开出价码的,比什么都重要。

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可我们总是在失去它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无法控制外在因素,那就先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生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你不仅是你自己,你是子女,是友人同时也是父母,你有你需要肩负的责任…

我们很多人都是用健康作为代价,才认清了健康的意义;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是我们的通病。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开始养生,开始锻炼。你看我们的广场舞,红遍了全球,我们是走到哪里,跳到那里;无论什么时候,你看公园里散步的和跑步的,都很多;健身房里也是,随处可见积极锻炼的人……确实,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美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把身体保养好,没有健康,我们拿什么去享受这么美好的世界呢,又拿什么去爱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呢!

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枉然。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4篇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xx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5篇

书中讲述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子,一个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一个拥有幸福家庭,一个拥有爱她、疼她的父母、丈夫及她爱的儿子的女人,在癌症晚期对往事的追忆、对生命的向往,要知道,她是在极其痛苦的治疗过程完成这本遗作。

谨将书中一些自认为动情的描述,跃然于此文中,共赏共鸣。

“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备注,土豆是她儿子的小名。

“小时看杂书,喜欢华词丽句,后喜人行文巧思,再后来欣赏文人文风品行,到后来,却发现,读书,要读的是别人的思想,花鸟鱼虫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礼立的是忠义魂,此间要参透的,是高尚悲悯的人性,矜贵持重的品行,洞明豁达的`修养,锲而不舍的理想与追求。”

“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总是在忙就是了。有人会和你谈股票,有人会和你谈利率、谈房市、车市、外汇市场,也有人和你谈化妆品、谈美食,甚至,有人和你谈情说爱,有人告诉你他的专业就是陪你谈心,他们叫心理医生。没有人陪你谈哲学。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距离哲学太远,还是,我们距离哲学的人太远。”

此生未说我爱你 第16篇

“老徐,现在特别想和你说说话,就像高中时咱俩牵着手在夕阳下散步,边走边聊。我知道如果我和你说了我的想法,你肯定会说我小女生气,总是胡思乱想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呵呵,其实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我不要求你给我钱、给我房子、给我汽车,我只是希望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在我身边。

“妈的冠心病又犯了,当时我都傻了,我忍不住的想要是你在的话,我就什么都不怕了,但是你不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才要更好的照顾好妈,妈的病我没有告诉你,我怕你担心,我平时想跟你说说话的时候就把要说的话存在手机罩。”

老徐放下手机,用双手按摩着自己的太阳穴,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从恋爱到现在已经15年了。刚开始时,他们才上高一,后来俩人同时考上了南京的大学,只不过老徐选择的是军校,俩人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相聚,有时老徐还要为了一次周末外出的机会而请同学吃饭来“再次”霸占外出机会。记得有次为了外出给老婆过生日,从一个月前就和英语教员套近乎,为的就是老婆生日那天以给教员出公差的机会外出,那样可以晚些归队。

那天,老徐花光了两个月的津贴给老婆买了玫瑰和蛋糕,老婆一高兴就狠狠地亲了老徐一口,说了声:我爱你,然后幸福地期待着老徐的真情表白,没想到老徐憋了半天也没蹦出一个字来,只是一个劲的傻笑,把老婆气的够呛。

老徐想到这,脸上挤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心里忍不住的感叹:那个时候多好啊!

窗外还在飘着鹅毛大雪,天地间都是白茫茫一片,对于这个年紀的老徐来说已经谈不上什么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天气了,因为已经习惯了。

记得刚来这的时候,全身都散发着兴奋,蓝蓝的天、绿绿的地、远处的雪山,一切都像仙境般美丽。那个时候老徐最喜欢的就是周末自己跑到离营区不远的空地上,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看天,望着朵朵白云从东边跑到西边,从南边跑到北边。脑子里干净的像是一杯纯净水,很是惬意。后来,在这个地方逐渐待烦了,最愿意干的事情就变成了拼了命的跑步,什么都不去想就想试试这条路到底有没有尽头。再到后来,就习惯了。

“今天,老王过来看妈了,带了一大堆的东西,我每次都对他说不用那么客气,可是他就是不听,每次都是大包小包的,老王走的时候,对我说:当年是你把回老家的名额让给了他,这个情他要用一辈子来还。”

老徐看到这,心里泛出阵阵暖意,老王确实是个好人。当年毕业分配的时候,老王的妈妈因为脑血栓成了全身瘫痪,就为这老徐让出了分回老家的名额,而这个事也让老王总是感觉亏欠老徐。

就因为这个决定,老徐和老婆出现了惟一的一次的感情危机,老婆甚至提出了分手的要求,但是后来老婆还是妥协了,老婆放弃了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了老家。老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后,对老徐说:这辈子要是负了她,天理不容!

老徐把身子靠在椅子里。双手插在胸前。和老婆结婚已经6年了,这6年里,总共和老婆待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8个月,只和老婆过了一次年三十和中秋节,老婆不是嫁给了老徐,而是嫁给了这个家。

“上次,你说小刘和他女朋友分手了,那你就好好劝劝他,别让他做傻事,小刘这孩子不错,以后肯定能找到一个好女孩,其实你们也挺不容易的。”

当老徐看到这的时候,眼泪又忍不住的流下来,小刘确实是个好孩子啊。

小刘是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的,小刘开始把这个念头和女朋友说的时候,她也是死活反对,无奈小刘任凭她怎么劝都不改变主意,才勉强同意的,不过从那时起俩人就经常吵架。

5个月前,小刘女朋友说要来看他,小刘开始不同意,后来终于默许了。她坐了半天的飞机,又换了火车,转了汽车,最后还坐了一段牛车,在她要离开的时候,她说,我能够过来见你一次两次,但是我不能这样见你一辈子。最后,两个人分手了。

那天晚上,老徐陪着小刘玩命似的喝酒,喝到最后,小刘一边吐一边哭,小刘说,自己的爷爷和爸爸都当过兵,自己不当兵总感觉这辈子少些什么东西。小刘问老徐:后不后悔。老徐叹了口气,对小刘说,我也是从你那个年纪过来的,你想过的事情我都想过,我不后悔,但是我感觉对不起你嫂子,如果还有来世就做牛做马报答她吧。老徐劝小刘想开些,爱情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现实的生活,两个人不能相濡以沫就只能相忘于江湖。

最后,俩人把一大堆啤酒瓶砸了个粉碎,说是要和过去告别。

“老徐,今天我和妈妈看春节晚会,有个小品叫《最浪漫的事》,不知道你看了没有,自己想想你还没有亲口对我说过我爱你呢,我太吃亏了,就这样被你骗到手了,还死心塌地的跟着你,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呵呵,下次记得要对我说,不说就不让你进门。”

老徐这个人不喜欢和老婆说什么我爱你、你爱我之类的甜言蜜语,每当老婆撒矫时,老徐就一脸严肃的说,都老夫老妻了,踏踏实实过日子就行了,别整天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搞得老婆特别郁闷。

在新婚的晚上,老婆非要逼着老徐说我爱你,老徐还是憋了半天也没蹦出一个字来,用老徐的话说就是我爱你是要用行动来表示的,说句我爱你又不能当饭吃。想到这,老徐也觉得很惭愧,因为老婆付出的远远要比老徐要多,每个月除了按时上交工资和打几个电话外,老徐就什么都作不了了,什么事情都得老婆一个人扛着。

老婆没有提过让老徐转业,但是老徐却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也打过两次报告,不过都被领导挡了下来,领导对老徐说如果你都不能安心的呆在这,我还能指望谁。其实,领导的家庭情况和老徐差不多,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既然穿着这身衣服,按月拿着工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组织不让走那么自己坚决不先开口。

老徐最开心的就是看着每年一批批新兵来到单位,望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很容易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有次中秋节,有个新兵问他想不想家,他说想,但是这也是家啊。

“既然你回不来,那我就过去吧,我已经和妈商量好了,过去住一个月,要是这次成功就好了,我和妈在家里也有个伴了。”

老婆和老徐说了很多次了,想要个孩子,就算老徐回不来,最起码还有孩子陪着,妈妈也催了老徐很多次了,再不要孩子,老婆生孩子就有危险了。老徐不是不想要,可是每次回家一个半月的假,光是调整身体状态就要一个多月,上次营长的爱人流产就是因为营长刚回家身体状态没调整过来导致的。

老徐把这个事向领导汇报了一下,领导爽快的答应了,而且还四处给他张罗。老徐把老婆要来的消息告诉小刘时,小刘也是高兴地大呼小叫的,整天一闲下来就洗车,说是要亲自接嫂子回来。

老婆和老徐最后商量了一下,决定年前一个月来,住一个月然后回家陪妈过年,老徐已经一年没有见到老婆了,没事的时候就翻日历,算着老婆什么时候过来。

“可能这是最后一条信息,希望你能看到,如果幸运的话,我生个儿子,就叫知军,生个女儿的话就叫珍君,现在真希望,你能说一句:我爱你……”

老徐趴在桌子上,双手紧紧地挤着头……

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17篇

于娟,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08年9月喜得一子,09年9月刚给孩子断奶,该年12月就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骨转移,最多存活两年,11年4月离开人世。看字至此,我该怀着怎样一种心情读完此书?沉重,悲痛,还是无奈?

翻开书页,一张张年轻的旅行照片,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实在难以相信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已归尘土,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个故事,一场梦。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非常普通的文字,普通到不认同它,也许就像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永远难以体会波涛的汹涌,而没有经历死亡临界点的人,难以守护这一方宁静。

于娟刚听闻乳腺癌的消息,她不但没有哭,反而发自内心地哈哈大笑,“既然已然是癌症,那么乳腺癌总是要强一点。” 乳腺癌早期是可以切除的,于娟却不担心,反而是在思考切除以后的事,如此幽默风趣的笔锋,实在难以想象是从一位年轻的癌症晚期女子笔下出现。可惜的是,她连做这个切除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回望自己的老父老母,他们的独生女儿终于事业起步、家庭圆满,本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不想等来的却是当头敲晕了的一棒,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虞。”

回过头来,我是如此的幸运,平安度过二十余年,也是如此幸运,拥有一个完善的家庭,天底下不幸之事这么多,若是我也不幸,但愿也能如此淡然处之。

书中有一则小故事,是作者同病室的一位老太太,她是个瘫痪了十五年的病人,老头就一路服侍她十五年不动摇,字里行间满满的温柔与呵护。我想,我又何时能寻得一位这样的伴侣,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又或者说,未来的某一天,**需要我照顾了,我能坚守多久?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癌症,是多么绝望的名词,于娟笔下,癌症患者都会想到自杀,因为身体的疼痛和心灵的摧残。于娟用幽默的文字描写病友自杀未遂的搞笑事件,谈笑风生,然而我却越读越伤心,越读越落寞,面对人世的留恋和死亡的解脱,多么痛心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亲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看故事的人,或许终难体会那些辛酸苦累。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生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淡事,我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清。”

“对于化疗,无甚好说,没有经历的人会认为很可怕,发须落尽,十指发黑,形容枯瘦,寝室难继。然而对于化疗后的人而言,也无非就是发须落尽,十指发黑,形容枯瘦,寝室难继。”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会认为多么可怕惊骇,只有经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无法承受的一切都能承受,任何事都需要迎头赶上,无所畏惧。

“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生字训练题下一篇:战略与技术创新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