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

2024-07-15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精选6篇)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 第1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子行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只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为她远嫁而伤心,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在这时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于是就出动。

子义听说后,说:“天子的儿子,骨肉之亲,尚且不能没立功拥有尊贵地位,没付出得到回报,而拥有贵重的器物,更何况普通人呢。”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 第2篇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掌握本文文言词句及相关知识点。

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指导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四、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五、教师点拔

精彩的细节描写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六、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触龙说赵太后》二议 第3篇

一、令人深思的十一字论断

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 有一论断:“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成为了他雄辩的中心。围绕这句话, 引出了太后对燕后的爱与对长安君爱的比较, 剖析了严峻客观的历史现象, 巧妙地说明人主之子“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的害处, 最终打动了太后。我认为这十一字点出了触龙论断的精义之处。

1. 以虚称实

首先, 从字面意义出发。“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意即称职、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就应为孩子的作长远打算。何为真正的父母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呢?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为触龙假托之词:“老臣贱息舒祺, 最少, 不肖, 而臣衰, 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言外之意, 趁自己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时, 为儿子的将来作打算;另一处是触龙最后对太后说的话:“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真正触动了太后, 点出了长安君不为国出点力, 怎么立足国家的问题。王侯的子孙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往往占据高位, 却没有为国家立下功劳, 既无功劳业绩, 反倒把持着许多财富和权力。如今你赵太后让长安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 身为天子, 握国家大权, 却又不让他趁着国家危难之际赶快为国家建功, 一旦太后去世, 他如何在赵国立足?虚实对比, 使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未来产生危机感, 看到了溺爱长安君的严重恶果, 从而, 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两处的“计深远”一比较, 孰更为长远, 显而易见。触龙的假托之词为虚, 触动太后之话为实。以虚称实, 这让我看到了触龙的远见卓识, 将“爱子”与“爱国”联系在一起, 使子女有功于国, 能自托于国, 这才是真正的父母爱子的深远之计。触龙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今人, 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点精义之处颇值得为人父母者细品。

2.从“爱子”到“爱民”

其次, 我觉得这句话还有着暗含之意。那就是它可以理解为:“君王之爱民, 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能打动太后, 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他将父母、臣子两种身份拿捏的非常好。触龙和太后都是人之父母, 这点是相同的。处于这种身份, 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应是肺腑之言, 能引起共鸣。但要注意到的是文中触龙和太后的最主要关系是君臣关系, 触龙是臣子。君臣之间谈的自然是国事, 因此我才觉得触龙的这句话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君王, 也看作天, 是人民的衣食父母, 真正的贤君是为民着想的, 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太后身上闪耀着“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站在臣子角度的触龙, 说出这句话, 应该有着对太后的深深了解以及对其的希望。赵太后依触龙之话而做, 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爱民。文章最后出现的赵国贤士的一番感叹之话正说明了这一点。赵太后的用子保民的义举, 让臣子也有了爱民的进步思想。

3. 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最后, “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出一些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家的思想特征是以策略为中心, 重计、重利、重时相结合。个人感觉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塑造形象, 当中定有加工之处, 与其说这句话是触龙之语, 不如说是作者之思。崇计是纵横家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 那作者刻画的触龙形象就应有这种思想倾向。崇计, 贬斥武力, 自然就有着贬战思想, 这也是人民的愿望。大臣的强谏和触龙的巧谏都是不希望战争的发生, 触龙的成功只在于他用了“计”, 用智谋胜于强力, 突出策略的重要性。“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 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另外, 我想说说这 “ 计” 字。“计”做名词为策略、主意, 做动词是谋划、打算。“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中“计”是个动词, 我感觉句子本身就宣扬了“计”的重要性以及“计”深远性。触龙虽不是纵横家, 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 加之 《战国策》 作者的“纵横”意识, 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出于这两点考虑, 我才认为“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二、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

《战国策》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熊宪光教授认为 《战国策》的文体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 并将 《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归为记叙类“纪传体雏形”的文章。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 情节精彩动人。确实, 《触龙说赵太后》 这篇文章将赵太后和触龙形象刻画得很好, 尤其是太后。当大臣强谏, 她扬言的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塑造了一个对小儿子溺爱的母亲形象。注意, 她称自己为老妇, 更让我们感到老牛护犊的专横。左师公来进见, 她“盛气而揖之”, 同样刻画出她保护小儿子的盛气专横, 到这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出现了。但太后毕竟是太后, 历史上的赵威后, 据 《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记载, 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 固执任性的老妇;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安危面前, 她接受了 “ 爱子” 的根本原则———“计深远”, 从“色少解”到“诺, 恣君之所使之。”欣然同意爱子为人质, 为国出力。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的太后形象。赵太后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真实。用熊宪光教授的话说:“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昏昧, 心胸与宽广与自私狭隘, 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赵威后之一身。”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让 《战国策》 的文学性更突出。

这篇文章除了形象塑造这一点, 还将说理放入。触龙劝谏的话单独提出来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他以严格的逻辑推理, 提出“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的问题, 接着联系严峻的历史现象, 分析“计深远”的意义, 最后得出为长安君计深远, 就要将其作为齐国人质的结论。

理性是先秦精神的特质。因此, 文章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触龙说赵太后》 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上看, 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性更为浓厚。但它仍然受“理”的影响, 又有着说理论证。因此, 两者在文章里高度统一在一起, 而且是那样的和谐。

摘要:这是一篇策论文, 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 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

关键词:战国策,触龙,纵横家,形象,说理

参考文献

[1].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出版社, 2004.

触龙说赵太后 第4篇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6?”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7。”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0。”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1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1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14,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15:“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一) 第5篇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触龙说赵太后》 (一) 第6篇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高三语文教案设计07-06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的论文题目04-04

上一篇: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20首下一篇:未来的书包小学作文600字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