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2024-06-16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精选6篇)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1篇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但是,据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知识充分应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蓝凌软件总结)时至今日,国内知识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不仅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工具,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正呈现出一种务实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知识管理概念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知识管理实践。这种转变从我们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的调查中就能看出端倪。

1.1 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明显增加

在“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变化”方面,有53%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有13%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整体来看,这个变化趋势让我们对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就“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来说,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在业务中被自如应用”等,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效地将知识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运作中,如青岛啤酒、天狮集团、宝钢集团等;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得到战略关注”,比如华为公司、摩托罗拉中国技术公司、西门子中国、招商证券等;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但没有处于战略高度”;也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而“从来没有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比例只为5%。

1.2 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增强

从调查中发现,知识管理对于机构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正在增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机构当前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非常高”和“较高”的分别有6%和38%;而认为知识管理对于机构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非常高”和“较高”的则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对而言,大部分机构还没有制订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一个对比数据:相对于已经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机构“具有明确的战略规划”而言,只有36%的被调查者表示机构“具有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但是,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机构有必要制订知识管理战略规划。这说明国内企业对“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正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国内机构在知识管理的建设目标方面,对于“提高干部员工能力”、“加速创新”、“增强沟通和协作”和“沉淀知识、降低风险”这四个方面的认同度最高。

1.3 知识管理逐渐呈现应用深化和多样化趋势

目前,知识管理的市场逐步扩大,在应用层面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知识管理的业务融合度会越来越高

这里面有两个维度的体现,一个是行业维度,金融、地产、传媒等不同行业对于知识管理需求特点是有差异的,具有行业特征的知识管理应用会得到深化;第二个维度是业务领域维度的,营销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不同业务领域的知识管理也是各有差异的,不同业务领域的知识管理深化也是一个趋势,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知识管理和业务结合的应用案例,如客服知识管理、营销知识管理等,国内这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知识管理不仅是锦上添花,也能为企业雪中送炭,如一些大型呼叫中心、电话营销、电子商务企业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业绩的核心手段,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专题项目越来越多。

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不再仅仅是做一些尝试或混搭在某个其它主题的项目之中,经过几年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知识管理的应用价值,投入专项应用资金实施知识管理应用,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如研究院、设计院等)、集团型企业的应用尤为明显,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企业开始设置知识管理部门或专职岗位。

(3)知识管理的实践更加多样化、务实化

按照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具体实践更多是企业文档管理、专家经验管理,并辅以知识评测工具,实施结果往往是知识库变成了垃圾资料库、专家库流于形式。在未来年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更加务实,结合企业自己的特点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形成了点、线、面三种应用方式。

 “点”应用:一些企业认为知识管理全面实施风险太大,而以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的知识管理应用为切入点更有意义,如产品知识管理、客服知识管理、营销知识管理等,通过点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积累实施经验,为企业全面应用奠定基础。

 “线”应用:该模式强调跨部门、跨业务的知识管理应用,重视知识的动态性,常常结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实施,如地产企业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基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知识的统一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沉淀知识、分享知识,在有效管理项目经验的同时提升项目的执行能力。

 “面”应用:即面向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应用,而这种模式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产管理,即梳理、明确企业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将这些知识做为企业核心资产进行严格管理;二是实践社区COP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开放的知识分享和创新平台,员工通过灵活、方便、熟悉的手段沉淀知识、分享知识、创造知识,再从中整理出企业核心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闭环管理;三是组织学习管理,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将传统的培训管理和知识管理有效融合,创新出新型的组织学习模式,如企业大学、岗位知识地图、行动学习、潜入式学习等,这也是“面”上知识管理的重要应用方向。

(4)在知识管理IT支撑方面更加丰富化、集成化、架构化

在应用呈现方面,不再是简单的文档查询,而是提供更丰富的多维度知识查询、知识订阅、知识推送、知识搜索等功能,并可以在知识门户或业务系统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减少员工使用知识的代价。

在应用功能方面,大量引入互联网WEB2.0技术,如多维分类、标签等,使员工通过更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系统不再作为孤立系统建设,需要提供双向接口服务,一方面提供知识沉淀服务,方便其它业务系统及时沉淀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提供知识分享服务,方便其它业务系统获取所需的知识。

在底层架构方面,知识管理的应用深化使知识的主题性、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单一的文档库结构设计已无法满足需要,需要进行基于主题的、多属性的知识仓库的结构设计,而为满足海量知识存储、并发访问性能的要求,一些企业引入企业内容管理(ECM)平台作为知识仓库底层平台,如IBM FileNet、EMC Documentum、微软的SharePoint等。

1.4 知识管理实施推动面临的关键挑战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在知识管理的风险意识方面,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比如:缺乏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没有将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管理失去驱动力;没有把知识管理与企业日常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大家一忙,把知识管理给忘了;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缺乏交流导致用户缺乏了解;没有时间学习/复杂的系统;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用户无法看到个人的收益;缺乏管理层的认识和配合;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上的失败等等。

那么,在种种风险中,哪些是符合“2-8原则”的共性的而且是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有五大挑战需要引起特别关注:(1)缺乏高层的理解和推动;(2)没有融入业务流程;(3)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4)知识管理优先级不够;(5)缺乏激励共享的诱因。

为跨越这五大障碍,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渐进解决四个问题:  “想不想”的问题: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高层,高层“想不想”做知识管理这个事情,有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支持知识管理这个事情。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07%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高层理解和推动”。 “会不会”的问题:解决了“想不想”的问题之后,机构需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36%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是推动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在“会不会”这个问题上,适时、适当的引入外脑是很重要的。

 “能不能”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没有融入业务流程”、“知识管理优先级不够”被认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障碍,认同率分别达到48.48%和41.15%,而这两点也是经常导致企业“不能”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比如:由于没有融入业务流程,就会让员工觉得知识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没什么关系,是另外的一件附加事情,积极性不高。那么,在“能不能”这个方面,如何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建设规划、如何结合业务流程进行知识梳理、如何建立真正适合工作需要的IT平台,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 “愿不愿”的问题:即使企业能够解决“能不能”的问题,但还是会碰到更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愿不愿”的问题。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35.94%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激励共享的诱因”也是一个主要障碍。因此,配合知识管理建设的绩效和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需要在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转变方面下功夫。

逐步解决“想不想”、“会不会”、“能不能”、“愿不愿”这四大问题,知识管理实践才能从思维观念上的“意识到”,到工作中的“行动到”,知识管理才能真正内化成为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2篇

兵马俑里展示着一把宝剑,发掘的时候剑身已经被土石压成了弓形,考古人员将剑拔出,这将剑竟然瞬间又变得笔直!深埋土底 ,重见天日之时依然能完好无损,而且依旧可以斩金斫玉。今天我们有电脑、高科技,但今天的冶炼技术却做不出这样的宝剑来。为什么?秦始皇把当年造剑的人给活埋了,而且秦朝的内务府和织造处也没有把炼剑的工艺记录在册,于是后来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已经失传了。

用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件痛事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知识管理。

案例1:

外资企业比较喜欢标准化:不管是客户拜访、生动化、营销会议,企业都给你一套标准流程。新人进门就学习这套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工作。

思考:

标准化的管理贡献是什么?

1、 绩效追踪和考核:大家做事有了目标和统一的路径,便于主管对下属工作质量的检核、评估、检讨。

2、 经验总结和培训:标准和模型本身就是从前人的经验总结的――前辈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做成功了,后来者“踩着前辈的脚印”、“复制前辈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再创新,重蹈覆辙而出错的概率就会小,工作的效率就会高。

这个标准化、模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传承下来。

在工作中实践,不断发掘提炼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上升为理论――成为知识产品,通过培训和管理手段加以贯彻,使之可以指导后来者的实践,然后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再去印证和升级知识产品,最终理论和实践得以互相促进、互相指导,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原理。

话题二、国际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无形的经验变成有形的知识产品――教材、培训产品、制度、流程、表单……。

以企业的内训教材为例:

90%以上的中小企业(甚至部分超大型内资企业)是没有内训教材的,他们的培训部主要责任就是花钱――市场上流行“九型人格”、培训经理就赶紧买一堂“九型人格”的课。市场上流行“执行力”,赶快再去找老师来讲“执行力”……。

做知识管理?沉淀企业内部经验?编写内部教材?把外来课程内化整理?可能想都没有想过!

这样的企业,培训经理更像采购经理,其知识管理的现状和效果不值一提,不说也罢。

大家公认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好的是国际企业。

外界对国际知名企业都有点神化,大抵认为,这样的跨国公司里:“人人都是高学历,讲洋文,读砖头厚的书,接受最先进最实用的培训”。

其实,误会了,大家误会了。笔者打工十年,曾经也是“知名外企”中的一员,我知道他们的管理系统没那么玄。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学习,但失败之处大家也不必“迷信”!

以下列举部分国际知名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供大家观摩、对照、自省。(本故事纯属事实,绝非虚构,若有雷同,是意料中的巧合)。

现状一:先说说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优点

大多数成熟的国际企业会培养自己专门的讲师队伍,有自己系统的内训教材,人力资源部会对不同职别的员工设计相应的培训列表规定――培训在这种企业不是年会上的应景之作,是有计划的。对员工来讲接受培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必须覆行的义务……。

部分外企在知识管理方面也在做积极的尝试。比如金龙鱼、嘉里饮料,近年来在制作业务员、主管、经销商别的情景培训光碟――把他们应知应会以演员模拟的形式呈现出来……。

抛开其内容质量不讲,至少这种形式(更贴近实际场景、更易吸收)值得大家思考、借鉴。

现状二:自家武功秘籍已经失传

案例2:

前段时间帮一家非常知名的跨国企业做销售人员培训,两件事让我非常吃惊。

a) 这家威名赫赫的企业,区域经理经别的干部竟然有一半不知道1.5倍安全库存的计算方法!

b) 这家企业经营历史不算短,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实该企业早就有四册“系统的”培训教材(笔者十几年前在企业里跑街做销售时早就把这四册教材像宝贝一样复印、拜读、收藏)。像1.5倍安全库存这样的营销常识在教材第一册早有详述。但是十几年之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企业从总部的职训人员到各省的大区总经理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拿的出这四本教材――下了课有一个营业所经理告诉我:“魏老师,江湖上传说我们公司有四本教材,但我一本也没见到,我们老总也只有两本”。

思考:

笔者十年前在外企打工时,也常听前辈炫耀:“我们当年进公司,接受的培训那是什么品质,现在你们这一批人听的培训就没那么好了,数量质量都不行……”。

行内人都知道,中国的第一批“外企白领”,那可真的是精英,学历要求高、工资也高,福利待遇好,培训多、还动不动就出国受训。后来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经营,“外企白领”从几百个变成几十万个,人员素质要求/待遇/培训自然会缩水,变成了“非典型性外企白领”。

人员层级降低了,培训数量减少了,人员流动却变快了。

内资企业现在气象恢宏,而且最喜欢从外企挖人,铁打营盘流水兵,十几年下来,外企员工一个又一个辞职另谋高就,内部培训又没跟上,新老更替之中,“先辈们的文化遗产”就这样磨灭了,

――自家武功已失传,这样的案例绝非个别现象。繁华萎谢,衰败得让人刺目。

现状三:一套教材,“五十年不变”

案例3:

十几年前笔者在某国际知名饮料企业打工就领过一套教材《销售精英步步升训练》。分《step one》、《step two》、《step three》三册。,笔者邂逅一名该企业的现任销售经理(此君不知道我也是出身同门),席间这位老兄向我献宝――展示所谓可乐的武功秘籍,我一看,晕!跟我当年拿到的一模一样,一字未改!

思考:

十几年过去了,消费品营销行业先后经历了“广告制胜”“供销”、“大客户代理”、“赊销成灾”、“密集分销”、“坐商变行商”、“终端销售”,“厂方执行预售制掌控销售网络,经销商开始向物流商发展”八个不同阶段,眼下又有人提出“还原经销商的销售功能,企业需要行销商不需要配送商”的反思。

十几年过去了,赊销、恶性冲货已从厂家共同头痛的营销“癌症”到现在成为正规企业的“历史故事”,大家面临新一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如何改进既有的销售队伍和经销通路更有效的跟国际大卖场打交道。

十几年过去了,以前中国的商超根本不成气侯,现在已经统领城市通路;以前批发市场车水马龙国营商场趾高气扬、现在很多批发市场已经消失国营商场已经倒闭;以前业代上街可以随便贴海报,现在城管不允许了;以前业代在店里陈列不要钱,现在在鸡毛小店都找你要陈列费,以前人们都喝酸饮料、现在喝茶、水、果汁;以前说凉白开水装在瓶子里就能卖钱,别人说你是疯子,现在一瓶矿泉水卖两块――水比汽油贵了、录像机消失了、BB机没人用了、 都不用大哥大了……;

十几年了,中国的市场营销竞争焦点、市场格局、通路格局发生了多少变化?变化的市场中,每一个企业都是“新兵”,固守以往的经验一定会过时,收藏武功是会贬值的!

十几年了,教材一个字没变?

现状四、企业内训系统性、生动性有余、但实用性尚待提升。

案例4:

笔者去一个跨国知名企业讲课,学员告诉我,我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外聘的营销培训老师。

思考:

为什么我会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外聘的营销培训老师”?外企没有培训预算吗?不是!

原因是“如此优秀的成熟外企”都有自己的成套的营销内训教材和讲师。

知名国际公司采购课程一般都倾向于新观念课程(比如九型人格、全脑分析、同理心聆听)、激励课程(比如巅峰销售心理)、或者户外拓展,营销课程他们极少请外面的老师――他们认为“老子的营销管理是天下第一的,别人要向我们学才对”。

要真是这样也行呀!

误会了,大家又误会了。

案例5:

据笔者打工的亲身经历,加上近几年和同行广泛交流、以及对“各名门正派”培训资料的搜集学习所知,跨国企业的培训系统大致分四个方向:

a) 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系统利益……。

b) 基本素质教育:TTT训练、有效沟通、时间管理、SWOT、4P、4C……。

c) 业务基本功:拜访八步骤、讲利润故事、安全库存、生动化技能……。

d) 管理素质:管理者的理念、授权、激励、终端路线规划、市场分析……。

思考:

公平点讲,这些跨国企业的内部培训系统,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暇疵。

优点:

1、 系统性不错:毕竟是领袖企业,内部训练体系的设计有素质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晋阶培训、有应知应会的宣贯,从知识结构上讲,相对完整。

2、 生动性有余:课堂都是小班,20个人一堂课,保证大家能充分互动,讲课的老师大多受过专业训练,非常善于搞气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唱“成吉思汗”、“感恩的心”、“我们都是一家人”,课常上欢声笑语、很热闹、气氛很好、学员也很开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没说(其实很难断言这个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

缺点:

1、 实战性不足:培训课上也讲了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拜访八步骤、利润故事),但都属于入门功夫,大粗浅,涉及到管理层次的话题(比如:线路规划、市场分析等话题)大多只讲些空间理论和概念,不具体,不深入,在实战中指导意义不大。

2、 固步自封:国际知名外企的营销管理和培训系统是不错,但那是建立在国际知名外企这个背景下的(大品牌支撑、充足的市场资金投入、相对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完整的部门协作机构、完善的IT平台、成熟的marketing支持……)。但除非你呆在国际知名企业干一辈子,否则走出门你就会知道“江湖很大,道行尚浅”,在大多数中国企业做市场要学会无中生有、乱中求冶、量入为出,甚至做无米之炊……。这么多年多少外企的职业经理走进中国内企做高管,掰着手指算看看,成功了几个?尤其是首次转业者(从外企跨入民企的第一次经历),大多数“生死时速两三年”。

“老子天下第一”!“从来不外请营销课程”。错!

十年之后回头看,话说难听点,如果我今天当老师,照搬当年在外企接受培训系统,在培训界一定没饭吃――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并非不好,而是不能乱中求冶、不能直击目标迅速解决针对性问题,学员不爽,企业无非承受,老板也不欢迎。


关于作者: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3篇

高校是知识的摇篮, 是国家科技创新的起源地。据统计, 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科技成果70%来源于高校发明。强化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对于增强我国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 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作为科技成果的孕育和媒介的高等院校是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转化和保护的重要载体。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 成为高校和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显著标志。高校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培育办学特色的使命的同时, 应遵循《纲要》和《意见》精神, 准确理解和建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全面制定和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方针、原则和目标, 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确立明确发展方向。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我国高校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独立建制和非独立建制两种类型, 其两者之间的差别如表1所示。表2为几所国内知名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情况。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瓶颈”。随着国家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高校纷纷建立起了由科研管理部门协调管辖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归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积累了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但对于我国高校总体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而言,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独立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 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和纠纷的处理等诸多相关事宜由不同部门分管, 使得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时效性、规范性、严密性。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 而造成知识产权在价值评估和保密等环节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和改进。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专门化、制度化运作, 制定合理有序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一)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流程。

高校应按照有关法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并明确职能和管理细则。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实行独立部门管辖、专人专岗管理、规章制度细化、运行机制协调等方面的规范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部门的具体工作布署应注重以下五个环节的管理。一是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明确部门职能和人员分工, 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方案、制度和规划等;二是配务知识产权管理监督机制, 实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督导制, 及时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和整改;三是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效率, 增强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率, 对专利的研发、申请、鉴定和维护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 确保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畅通性和可追溯性;四是增强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 对于侵权行为及时做出反应, 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维护高校知识产权所属权益;五是明确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利益分配, 确保知识产权的研发者、高校、使用者的权益, 注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二) 注重高校科研人才培养, 增强高校知识产权专项投入。

第一,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短缺而导致的专利维持经费的匮乏问题, 国家应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 从财力上保障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也应加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员奖励的广度和额度。第二, 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高校可通过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讲座、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等形式增强高校知识产权意识和业务水平。

(三)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依法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保护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2)02-0077-04

一、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的现状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管理主体分为中央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下述图表反映了我国中央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上表显示,我国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相关的中央级行政机关主要包括: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林业部、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及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辖系统等。另外还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具有司法管辖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具有综合执法权的公安机关等。它们的职能分工如下:

1.版權局系统。版权局系统以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为最高行政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版权局,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我国《著作权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著作权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著作权管理。以国家版权局为例,其职责为:贯彻实施著作权法律、法规;起草著作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著作权管理的实施细则及办法;审批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著作权涉外机构及事务办理;指导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查处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侵权案件;负责著作权管理工作全国性宣传、教育及表彰活动。

2.知识产权局系统。知识产权局系统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最高行政机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知识产权局。我国《专利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专利工作管理;统一受理、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专利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监督专利法律、法规的执行;研究相关专利管理机关的执法职能;对违法侵权行为进行处罚;负责对全国专利的申请审查和行政管理。县级以上地方知识产权局负责制定专利工作发展规划,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传播专利信息,宣传普及专利知识,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工作,依法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查处假冒专利行为,调解专利纠纷。

3.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系统。商标局系统隶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我国商标管理实行的是集中注册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商标法》第2条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等相关事宜。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标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依职权或应权利人请求查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具体而言,商标局负责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和查处商标侵权,处理商标争议纠纷,加强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负责特殊标志、官方标志的注册和保护,商标注册信息发布及查询,相关信息咨询。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体负责对商标的行政执法。

4.海关系统。根据《海关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设立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全国海关。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和海关监管业务集中的地点设立海关。海关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各直属海关及基层海关向海关总署负责。海关总署全面管理、监督和指导全国各海关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工作。各直属海关负责本关区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工作。基层海关直接参与对侵权货物的监控、查验等执法工作。

5.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系统。根据我国《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规定》的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包括原产地名称产品的注册登记、原产地专用标志登记和监督管理。

6.农业、林业行政管理系统。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3条规定,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及认证登记工作。

7.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下辖系统。2004年,国务院设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其职能是统一领导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和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督办侵犯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各地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具有机构设置上“条块化”、“多层级”,管理和执法“一体化”等特点。“条块化”是指不同的行政主体分别管理和保护相应类别的知识产权;“多层级”是指所有类别的知识产权管理主体均自上而下分别设立中央和地方多层级保护体系,上下级关系上一部分实行垂直管理,一部分实行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一体化”是指管理与执法不分,一体属于同一行政主体。

二、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繁多,设置分散。如前所述,涉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的主体有十数家单位,形成了管理和执法机关部门繁多、称谓复杂、“多龙治水”的局面,表面上看是队伍强大,齐抓共管,实际上往往“齐抓共不管”,出现大量管理漏洞,既浪费行政资源和行政成本,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2.职能划分不清,权力和职能交错重叠。在目前体制下,各部门执法依据不能统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又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源于权力的天然自我扩张性,各机关均倾向于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甚至出现权力冲突,部门利益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地理标志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而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商标局也可以管,这样极易造成重复管理和权力冲突。

3.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受人事编制制度制约,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的专业管理人员均显不足,造成授权与后续的权利效力确认程序过长,管理和执法难以及时到位,活力不足,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相关制度的效率与应有的社会效果。另外,当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时,行政管理相对人必须求助于多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因此,被社会公众形象地比喻为“钻行政迷宫”。

4.管理与执法一体化,管理部门执法负担和压力较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直接行政执法,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为少数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保护。另外,这种做法也容易给其他国家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中国政府承担了过重的负担。

三、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考察

(一)大陆法系国家

1.法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工业产权局、农业部、经济部等。其中,工业产权局是主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经济财政与工业部,但它不是政府机关,是具有民事资格及独立财务的公共机构,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职能主要包括:受理、认证;注册、登记;信息咨询;起草、实施工业产权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外合作与交流。国家不设专门版权管理机构,而是由一些商业性服务机构承担软件作品版权登记事宜,文化部代管一些版权政策方面的事务。农业部负责植物新品种,经济部负责不正当竞争。法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只是在相关范围内参与解决法律问题或冲突,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

2.德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联邦司法部(负责政府层面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欧盟相关立法和Trips协议等事宜)、联邦经济和劳动部(负责国际贸易政策中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专利商标局(负责专利和商标申请、授予和管理)等。其中,专利商标局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行政机关,具体负责工业知识产权的审查、登记;版权政策制定及管理;药品补充保护证书审批;版权及相关权利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培训、教育。联邦司法部负责版权,主要职能是在制定法律草案和国际交流等。该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只是在相关范围内参与解决法律问题或冲突。

3.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机关主要有特许厅、专利部、版权局等。特许厅隶属通产省,主要职能包括:受理专利申请;起草知识产权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信息咨询等。特许厅没有调停功能,只能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作出争议点是否在权利范围内的判定,且不具行政约束力。专利部隶属于经济产业省,其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提供专利信息检索平台。版权局主要负责理顺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部署地方版权执行机构;处理有关版权的国际事务;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

(二)英美法系国家

1.英国。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较集中。专利、商标、版权、外观设计都归英国专利局管理,专利局隶属贸易工业部,负责本国知识产权事务,主要职责是:商标和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明专利审查、登记;版权政策制定及管理;知识产权普及、培训、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商业化。植物品种权局和农业渔业食品部管理植物品种权登记。同法国、德国一样,英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只参与解决相关法律问题或纠纷,不承担直接行政执法职能。

2.美国。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有美国专利商标局和版权局。美国专利商標局职能包括:专利授权和商标注册;为商务部和其他机构提供相关建议和帮助;帮助、支持创新和科技发展,具体负责版权的管理与对外交流。版权局隶属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主要负责作品的版权登记、版本交存和政策法律的制定。美国专利商标局和版权局没有行政执法职能。

3.澳大利亚。知识产权保护机关主要有知识产权局(隶属于联邦工业、旅游和资源部)、司法部(负责版权政策方面)、外交和贸易部(负责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事务)以及交通、信息和文化部(负责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局主要职能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涵盖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工业产权,也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宣传和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地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规章;管理专利和商标代理机构。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局没有直接行政执法职能。版权事务由版权局管理,但不拥有版权侵权查处等执法职能。

四、国外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1.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置上,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工业产权“二合一”的模式,设置专利商标局或工业产权局,统一管理商标和专利事务。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据统计,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这种管理模式。二是“三合一”的管理模式,即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采取这种模式的有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74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分散管理模式,即将专利、商标和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分开设置,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有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希腊、埃及、中国等。我国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置上应汲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最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2.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和服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国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归纳为: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工业产权的审查、登记;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起草;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对外合作、交流;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争议调解;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培训、教育。这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后职能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3.管理与执法的分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仅仅负责管理和服务,参与争议解决,但没有行政执法职能。有关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主要依靠警察、海关等专业行政执法队伍。如,美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主要由警察机构和海关部门负责,另外,还有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德国,海关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执法部门;在法国,对知识产权进行稽查的机构是竞争、消费和反舞弊总司稽查员以及海关、警察、宪兵等;在日本,由警察机构和海关部门负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在印度,警察局是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重要力量。

4.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职能的服务化、商业化。美国专利商标局以类似私营商业企业的方式运作,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取经营资金。德国专利与商标局利用网上和电子平台向市民提供服务,他们服务好、质量高、收费低、工作便捷,在欧洲深受欢迎。这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健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的思考

1.在机构设置上,通过部门合并、职能转移等措施,缩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数量。建议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将专利局系统、商标局系统、版权局系统整合为一个系统,统一处理知识产权事务,这样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

国家知识产权总局下可分设工业产权局和版权局。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将专利、商标的管理机关集中设置,可称为工业产权局或专利商标局,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商标、原产地标志等工业产权事项。

鉴于版权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授权性的特点,版权局应和工业产权局分设,使其保留专门的、独立的版权管理行政机关局面。考虑到工作的便利和国家行政成本的节约,版权局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合署办公的现状可以維持不变。

取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的原产地标志管理权,划入工业产权局管理。取消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划入工业产权局管理。取消国家商务部门对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管理,划入海关管理。

2.在职能划分上,实行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分离。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剥离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他们对知识产权的支持、维护及专利技术传播,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中央层级的知识产权行政机关负责知识产权的审查、注册、登记工作,提出立法建议,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等。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承担本地区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向公众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开服务平台,承担上级机关委托办理的知识产权注册和登记等职能。

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现行分散于各系统的执法人员整合,设立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负责执法。也可借鉴美国的办法,将执法权授权给警察和海关部门,由警察和海关统一执法。这样的行政执法,可以集中使用行政资源,提高执法效率。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5篇

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教师顺利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3.1.1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即同一所学校的相关教师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使学校成为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许多管理者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场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听课、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合作科研活动等,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加深友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1.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拓展了传统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在网络中,众多的教师形成教师知识联盟,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也可以向一些专家请教,可以接触到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创新。在教师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可以考虑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主要的形式有成长日志、博客等,通过撰写教育叙事,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讨论区,电子会议等加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力。

3.2营造合作型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

教师文化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断追求教学优秀和卓越并不全然依靠自己,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并非孤立地改进其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分享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中学教师合作文化的本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如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有效地师徒教师教育模式都可以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合作的文化中,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把自己的课堂向同事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同时自己又观摩别人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能坦诚布公地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就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不断地将个人的新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将吸纳他人的经验反思内化后应用于实践。

3.3建立学校激励、保障制度

学校激励和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教师知识管理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教师的知识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营造组织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吸引有效人才,提高工作绩效。

要激发教师分享知识的动机,确立合理回报的奖励机制,对在促进知识分享与交流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应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淡化个人业绩奖励,强化团队绩效考核,将知识分享和团队绩效作为学科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利用校内简报、学校电台等媒介及时报道学校开展的读书沙龙、学术讲座、教师论坛等活动。特别聚焦在知识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独领风骚的名帅新秀。建立“荣誉墙”,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挂知识管理表现突出的教师肖像和业绩简介,增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制度,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工作的情感需要,这种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和软环境的建设既可以保证本校教师的发展,也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4结束语

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对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需要学校在学习型组织、教师文化、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方面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鉴于教师知识管理对促进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艳.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8(2).

[2]蔡丰海,王大伟.教师知识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3]甘永成,祝智庭.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万利平.云时代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第6篇

摘要: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无论是竞争力、对市场反应速度还是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到战略资源的高度。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大小企业的青睐。知识管理虽然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限制,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却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出现了应用效率低,投资高效益低,发展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介绍知识管理的产生背景及其意义,阐述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以及知识管理的知识活动机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应变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与壮大①。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管理学家不断研究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研究员工的工具到物料配置的最优化再到运用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家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前进的步伐。从最初的拥有资源就能创造财富,到如今知识逐渐地被人们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企业对与企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并最优化利用,在现有的知识中提取新的知识等一系列管理,用以满足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经营和成长的需要②。知识管理不仅改进或者完全改变企业的信息交流模式、管理体制,而且能利用知识为决策甚至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形成决策层的知识库或者专家库来应对高速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领域,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据统计,在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企业占GDP的55.6%,占工业新增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占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所以很难进行融资。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低。由于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少,行业间的交流也少。三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相对缓慢。中小企业的员工认识局限,更愿意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四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家族文化亲友文化为主。因此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常常不能分清家事和公事,并且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加工型企业资源流失。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造就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外,还不断渗透到旧的工业体系中,使得经济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知识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氛围和条件。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美国战略管理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首先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对组织中知识的积累,组合,再利用。他们强调协作共享,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正可谓相互依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模式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调查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发展探索出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二、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的来源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知识可以代替其他要素,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特征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③。与传统的有形资源不同,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是不会有消耗的。知识的隐含性是指知识是无形的资产,与其拥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知识的资源性是指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在欧美各企业中最初受到关注是由于欧美企业将知识管理当作一种技巧的同时,也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知识问题,并希望在知识经济中谋求生存与发展④。欧美企业曾因为一味地追求减少成本,导致知识与人才一并流失,知识管理就旨在将个人的知识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下得到有效维持。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体系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日本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在知识友好型企业中集结、共享,用以提高效率。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⑤。因为信息管理重在于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流程中的数据得到规范化和流程化处理和存储,由于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累赘。而知识管理则是直接指向能直接使用的技术或理论,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管理的源流有两个,一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它是企业在挑战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在裁员过程中内部知识的流失,也使人们关注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另一个是来自于对知识和数字化经济的关注,在国际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模式不断切换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将自己转型为灵敏模式的企业。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快捷简便。并且在很多行业,知识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知识运用到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中产生价值,使得我们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内容如下:(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及其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知识资本识别、审计、体系构建及其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先认清事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内容及基本原则,才不会因小失大。知识的转换过程包括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及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称之为“知识之轮”⑥。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摸清知识之轮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以及文化的相互配合使得知识之轮可以高速运转。

三、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左右,知识管理才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使得现今有将近80%的企业内外部文化处于隐藏状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企业,每天专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⑦。很少人能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家对知识管理的部分了解甚至是歪曲理解,致使知识管理还没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处于刚刚起步或者把知识管理当作档案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中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有6%的企业认为“非常高”,有38%的企业认为“较高”。而对于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对“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情况是非常乐观的。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关注增长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质的要求⑧。增强企业的知识含量,对企业的知识提供一个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变生命周期短、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1.缺乏高层的理解和推动。众所周知,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在于高层领导对这一理念的不理解。高层的理解与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现如今我国中小型企业若想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就必须要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会影响到公司每一个员工工作的行为、业务流程、公司结构的重要因素。2.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中小型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如何搭建知识管理系统,又如何使用知识管理是管理者接触到的一个新的挑战。而且他们在还没有清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管理,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或者直接引进知识管理人才⑨。并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相关培训,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了解、重视知识管理,并对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以及与其他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有初步认知。3.员工的素质和行为不适应知识管理。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少和有些企业具有家族因素,公司成员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企业内部竞争不强,导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中有很多员工只是想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不愿意花时间去适应新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有一个危机意识,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老板都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如果不进行终身学习,就会被这个快速进步的时代所抛弃,在企业中也会慢慢被淘汰。知识管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当企业员工忙起来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忘记做知识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配合绩效和激励机制来保障知识管理的建设,加强知识管理的制度以及文化的转变⑩。

(三)企业措施

上一篇:铃声的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