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之死七律诗歌

2024-08-25

贵妃之死七律诗歌(精选3篇)

贵妃之死七律诗歌 第1篇

一枝月华露凝芳,

千古春风枉断肠.

美人如花倾家国,

君王含笑梳红妆.

同生且嫌春宵短,

共死只需泪两行.

可怜繁华遗一梦,

无边春色负华章.?

春日黄昏

二月芳草连天野,

半江夕阳半山月.

石径寻芳叹花逝,

长亭独坐伤离别.

天涯千里听琴远,

关山万重与风约.

黄昏虽晚夜还在,

一帘星露湿诗页?

七律.农村春日

千里绿风翻麦浪,

两只春燕剪斜阳

孩童放学林归鸟,

书包斜挎岁月芳.

老人牧牛河畔饮,

幼崽撒欢奔驰忙.

细叶欲藏黄鹂影,

花枝留露滴清香?

贵妃之死七律诗歌 第2篇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

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杨贵妃之死考辨 第3篇

杨玉环即杨贵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沉鱼落雁般的美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命运,千百年来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由衷的惊羡和感慨。“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门。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之作《长恨歌》对杨贵妃马嵬之死的生动描写。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之一,杨贵妃因嫁给唐明皇而引出了无数优美而哀怨的故事,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咏叹和追念。正是由于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的不断演绎,迄今为止,关于杨贵妃之死,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这些争论中,主要分歧在于杨贵妃是否死于马嵬驿。一般正史都持肯定意见。但具体到杨贵妃死在何处、又是如何死的这一问题上,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说,杨贵妃系自缢,死于佛堂之上。《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也持此说。此书记载:迫于唐军将士们的压力,唐玄宗只得对杨贵妃赐死,并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杨贵妃于是只得自缢而死。《唐国史补》也记载:是高力士把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尽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下。

但是,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旬,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官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另外,还有人说杨贵妃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的《马嵬行》一诗。

更为离奇的是,有人甚至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驿,死在马嵬驿的是杨贵妃的替身——一一位宫中侍女,而杨贵妃本人则逃到了外地。最早提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的是著名学者俞平伯。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自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长恨歌》后半篇是以极其隐晦的手法写了当时民间的一个传说,即当日杨贵妃在马嵬驿并没有死,而是在一些人的帮助下逃走,在他处隐名埋姓当了女道士。俞先生还特别指出: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没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也越来越多。在提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的基础上。许多人对杨贵妃的最终下落作了种种猜测与解释。其中最风行的说法是杨贵妃最后流亡到了日本。1984年第5期《文化译丛》发表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文章指出,在马嵬被缢死的并非杨贵妃,乃是杨贵妃身边的一个侍女。兵变将领陈玄礼怜惜杨贵妃貌美,不忍心杀她,遂与高力士密谋没计,以侍女李代桃僵。当时,高力士用车运来“杨贵妃”的尸体,验尸人为陈玄礼,因此得以蒙混过关,瞒过世人耳目,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据说在上海吴淞口附近扬帆远航,东渡扶桑,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日本学者南宫博的《杨贵妃》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更是详细记述了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详细过程。《杨贵妃复活秘史》一书描述杨贵妃东渡日本的经过非常浪漫,他以中国史书及《长恨歌》中的个别词句,作为杨贵妃“故事的可能性”,然后“用史实和传说的触角来捕捉”杨贵妃“东翔幻影足迹”,在日本影响很大。渡边龙策认为,杨贵妃得到舞女谢阿蛮和乐师马仙期的帮助,往东南潜入襄阳,辗转到武昌,不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最后在日本遣唐使团团长藤原刷雄的帮助下,搭乘日本使团返国之船,逃匿到日本山口县向津具半岛的久津,谢阿蛮和马仙期设法把杨贵妃东渡的消息呈达给唐玄宗,玄宗闻讯感叹不已,派遣方士去日本寻找杨贵妃,并面呈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两尊佛像,劝她返国。杨贵妃则以玉簪作为答礼,由方士回国转呈玄宗。但最终杨贵妃并没有回国,而是终老日本。亡命日本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寿王李瑁救出贵妃,贵妃到日本后在日本为客卿。

关于杨贵妃下落问题最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最终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对这些种种离奇的传说。一般史学家都持谨慎的态度,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并且有许多学者撰文指出所以出现这些传说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他认为,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从马嵬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况且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都记载明确。

1991年第5期《文史知识》刊登解家福《杨贵妃传说故事探源》,否定亡命日本说。文章认为,日本学者仅仅是把杨贵妃亡命日本作为一个美好的传说加以咀嚼,并未考证出真正的史实。渡边龙策即称写作《杨贵妃复活秘史》是为了“满足好事者”。

周振鹤在《杨贵妃怎么到了日本?》一文指出,亡命日本说的形成和日本净琉璃的演出有关。净琉璃是日本的一种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说唱形式,经常作为木偶戏的脚本。“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许多中国的历史故事传人日本,也成了净琉璃的脚本素材,其中的杨贵妃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甚至在一些纯粹日本故事脚本中也有其影子,而且还与日本的神话相联系。”现在东京大学图书馆尚藏有刊于日本宽文三年(公元1663年)的净琉璃正本《玄宗皇帝》,内题则为“杨贵妃物语”,由六段曲组成。这个故事已经日本本土化,并且还增加了一些中国典籍中没有的虚拟人物。而在此之前,在相同题材的净琉璃脚本中,杨贵妃声称自己真身是大日如来,垂迹是热田大明神。周振鹤先生认为:“由于日本的净琉璃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不断有杨贵妃的形象出现,尤其是将杨贵妃当成热田大明神的化身,所以使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当年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避难到了日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贵妃之死七律诗歌】相关文章:

七律诗歌范文05-19

杨贵妃传05-18

李白与杨贵妃08-07

多面杨贵妃五年级作文09-12

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新解06-09

七律长征全诗07-29

七律长征范文05-19

七律长征课件资料09-01

七律长征带拼音09-19

七律长征朗诵范文06-04

上一篇: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生简历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