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合作协议书

2024-08-22

甲鱼养殖合作协议书(精选3篇)

甲鱼养殖合作协议书 第1篇

甲鱼稻田养殖饲养技术

1.投饵

稻田养鳖的投饵每天分2次,一般为上午9:00,下午4:00。饲料可购买厂家生产的成鳖料,投饵以鳖吃饱好吃并根据吃食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灵活增减,一些人担心鳖会捕捉田里的青蛙对水稻防虫害带来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青蛙在田里本身的活动和反应比鳖灵敏,除了病伤的,鳖很难抓到青蛙。另外由于人工投饵,鳖在有食物保障的情况下也很少会去主动捕食活动能力比它强的水生动物。相反,田里的一些虫和虫卵及螺杂鱼等,倒是鳖捕捉的好饲料,也会给种稻带来好处。2.防止敌害

在稻田中养鳖,由于密度小,环境好,如鳖放养时体质好,消毒好,一般不会染病。但难免在养殖过程中有大型的敌害侵袭,如鼠、蛇和一些野猫,它们不但直接危害鳖的生命,也在钻洞挖穴后给鳖逃出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巡田时,必须十分认真检查进、出水口和拦墙,如发现敌害和洞穴,应马上清除和修复。另外,打药施肥是稻田的常规管理,但如不注意,也会给鳖带来毒害,所以在打药施肥前,应先到稻田走一趟,把鳖赶到鳖沟的水里,然后再打药施肥,而打药施肥时,也应注意尽量别把药喷洒到水沟里,以免鳖中毒死亡。3.注意农田水位

除了设闸门溢水口保持稻田水位不超过标准过,下雨应特别

晨辉饲料

注意田间巡查,如发现拦墙倾斜倒塌,就应及时修固好,闸门框栅网粘贴的杂物也应及时清出,以免堵死网眼影响溢水,对田埂破损的地方也应及时修复,以防塌墙逃鳖。4.捕捞

捕捞时间通常在水稻收割前后,当然最好是看市场情况,诱捕够规格的及时上市,诱捕可用倒须笼。最后放干水清底是捕捞的最终办法。但也不能完全捕出,所以即使清底后,也不应把防逃墙拆除,等捕捉到放养数量成活率基本接近时再放弃,为了方便捕捞,一些地方利用鳖喜钻沙底的习性,在鳖沟底部先捕上水泥板,然后在板上铺上20厘米左右的细沙,等捕捞放水时,大多数鳖都会钻到沙层中去,这样就方便了捕捞,但相对增加了设施和成本。

晨辉饲料

甲鱼养殖技术 第2篇

目前, 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鳖苗、台湾鳖苗、泰国鳖苗、杂交苗等。实践证明, 中华鳖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 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 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鳖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苗种应就近采购, 这样才容易适应当地养殖。

甲鱼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1) 用2.5%的食盐浸泡8~15分钟可杀死体表寄生虫。 (2) 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 (1∶1) 的溶液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 (3) 用20~30微克的呋喃唑酮混合15~20微克的红霉素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2. 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换水排污, 坚持水上投喂, 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 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 一般10~20厘米即可, 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 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 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 会使甲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 甲鱼更容易发病。室外大塘养殖, 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

3. 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食性虽杂, 在人工精养情况下, 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 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 (如鱼、螺、肝、鸡蛋、蔬菜) 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 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高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4. 实行科学管理

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 因此, 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 并与水面成30~45度, 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 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 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饵料的制作与投放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 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 并现配现用, 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 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 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 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 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 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 这时干扰少, 饵料又不易变质, 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水质调节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 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 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 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微克, 漂白粉2~3微克, 强氯精1~2微克, 生石灰15~40微克全池泼洒消毒, 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微克左右的光合菌制剂, 能起到调水作用, 每月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 (鳙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

水面种青, 搭建晒背台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 种植水葫芦, 水葫芦根系发达, 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 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

定时巡塘, 及时清除病死甲鱼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 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 并定期消毒, 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 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5. 完善防病体系

(1) 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 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

(2)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 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 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 同时尽量避免引入外地苗特别是进口苗, 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既使引入, 也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

温室甲鱼养殖的水质管理 第3篇

1.坚持科学的投饵方法,减少水质污染

建筑池塘时,在养殖甲鱼池塘北侧修建略高于水面的饵料台,在饵料台和池水之间修一条直径10~20厘米的水沟,避免因甲鱼争食和跑动把饵料拖到水中造成饵料污染。这样也有利于清除残饵,把刷洗饵料台的污水顺着水沟排到池外,减少水质污染。幼稚甲鱼入池后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驯化,让其到食台摄食。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定时:上午9时、下午4时各投喂1次,使甲鱼养成按时进食的习惯;定量:根据每天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日投量按甲鱼体重的3%~5%投喂,在1小时内吃完最好;定位:将配合饲料做成细长条状,贴在食台上;定质: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并辅以鲜活饵料,防止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2.加强日常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每天中午开启通风孔,以利于通风换气,使有害气体逸出,为室内增加新鲜空气。每天清洗食台,防止甲鱼误食变质残渣。池内可加增氧设置,增氧并加速池内水的流动,改善水质。定期泼洒二氧化氯等氯制剂,杀灭病原体,同时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待药力消失后,可施用一些活性酵素或光合细菌,增加池内的生物净化功能。根据池水的老化程度,定期换一部分新水。为节约能源,可在大棚内置火炉,这样能提高室温,使棚内光照加强,有利于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也可在火炉火墙上置一大桶,将水预热至与池水温度相同时,抽出部分池底水,加入新水,防止水质老化。

3.移植水生植物,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栖动物

在养甲鱼池中移植一些水葫芦、浮萍等绿色植物,既可吸收水里的有害物质,减轻水质恶化程度,控制池水肥度,又可以为甲鱼提供良好的遮蔽生态环境,对净化水质有明显的作用。也可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栖动物。

4.定期检测水质

综合化验检测中心跟踪检测水质标准,确定水质好坏。肉眼观察,养殖甲鱼良好而正常的水色为油绿或深褐色,如果水质变暗变黑或呈灰白色,表面形成一层厚的浮膜,表明水质已经恶化。池水的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甲鱼的生长。甲鱼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而最适合的水温为28~30℃,定期对水质进行综合检测,常规检测项目有pH值、溶解氧、氨氮和硫化氢等指标。

(1)pH值。水体pH值低时,甲鱼因呼吸频率加快,容易因活动量减少而死;水体pH值高时,甲鱼表现为鳃黏液分泌物增加,水体氨氮毒性增强,也不利于甲鱼生长。水质呈弱碱性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防止白斑病的发生。甲鱼池最适宜的pH值为7.5~8.5。调节方法是补充或注换新水尤其是池底换水,加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用明矾(硫酸铝)、石膏(硫酸钙)或熟石灰、小苏打调节pH值。

(2)溶解氧管理措施。甲鱼是两栖动物,既可以用鳃呼吸,又可以用肺呼吸。甲鱼用肺呼吸时,必须浮在水面上,这样会消耗更多的体能,长期如此甲鱼会偏瘦。溶解氧太低表现为水质恶化快,甲鱼排泄的粪便、食物的残渣等有机物沉淀在池底。

(3)氨氮的调节。氨氮的浓度过高,直接影响甲鱼的生长,甚至会引起甲鱼急性中毒死亡。由于甲鱼在温室内养殖,室内环境相对比室外差,温室池内氨氮的浓度往往比较高。当氨氮的浓度小于10毫克/升时,幼甲鱼是安全的;当氨氮的浓度过高时,一定要大量换新水,同时对水体进行消毒,以免甲鱼不适应新环境而生病。

(4)硫化氢。pH值低于6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亚硝酸盐含量应在0.025毫克/升以下。解决的方法是多换水,泼洒EM菌或其他水质降解剂。

5.注意事项

上一篇:见习心德体会下一篇:播音开课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