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家庭教育》读后感

2024-07-07

《犹太人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

《犹太人家庭教育》读后感 第1篇

教师手记:读《犹太人家庭教育》有感

罗菁 黄山市东方智能婴幼园

一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有关《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文章,我便打开看看,文章很简短,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一些方面。

有一个这样的民族,他们只占世界人口的0.3%(数量约为1600万人口)。

但是,他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都来自这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其他民族的108倍。

爱因斯坦、毕加索、马克思、卓别林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独立

其他家庭:我什么都可以做到

犹太家庭:我什么都可以自己做到!

二、外表并不是一切

其他家庭:“你全身都会弄脏的!”

犹太家庭:(静静看着孩子玩。)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其他家庭:“留一些给你兄弟们。”

犹太家庭:“这些是留给哥哥弟弟的。”

四、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其他家庭:紧盯孩子一举一动。

犹太家庭:相信孩子会做好。

五、凡事都先难后易

其他家庭:你还太小了,我来帮你吧。

犹太家庭:别担心,只要这样脱掉,然后再试一次。

短短的这五点,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但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跟他们是接近的。接下来采用某件具体的事情来谈谈这五点。

一、鼓励孩子独立。

在园里,当两岁多孩子来到手工区,还不会使用剪刀但很想用剪刀工作,老师会先示范一刀剪的材料,让孩子先观察,然后引领他们使用剪刀,引领他们去一刀剪的材料,刚开始孩子还不会剪,如果拿连续剪或一张纸,孩子剪不下来,就会有挫败感,从而会放弃这项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到鼓励孩子去尝试,用剪刀剪一下就剪断了,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剪的工作感兴趣。让孩子知道我是可以自己做到的。

二、外表并不是一切。

户外的沙池是孩子们的天下,当孩子来到沙池,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及时给予帮助。违反规则了,及时告知孩子在沙池工作的规则。()老师不会去干预孩子玩沙时会弄脏衣物等等一些事情。

还有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只是公告绘画材料,比如:在绘画时不要将颜料弄到身上或手上等等一些约束孩子的词语,老师是不会说的。当孩子在操作时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老师只是静静地观察孩子动态,观察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发展。而并不是担心孩子会弄脏衣物。所以园里会提醒家长备一至两套衣物来园,弄脏了或弄湿了,供孩子换洗就可以了。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园里有这样一条规则:星期一是零食分享日(棒棒糖、膨化食品禁带),星期二是玩具分享日(电动玩具禁带),星期三是绘本分享日,星期四、五什么都不带。

孩子们执行得很好,即使有些宝贝星期二书包里有零食他们也不会拿出来吃的。因为规则已经给到孩子,孩子自然就遵守了。

还有幼儿园里蹦蹦床,它的规则是一次只能进两个小朋友,第三个孩子自然地站在外面等,他还告诉第四个孩子:现在蹦蹦床已经有两个人了,我们需要等待,他们下来就是我和你了。只要把规则公告给孩子,并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形成啦!

四、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我们每天中午会安排两位孩子做值日生,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老师事先公告值日生的规则,擦哪些地方,然后各司其责,他们在打扫时,老师一边搞卫生一边观察,适时给予引导,但不会去干涉。还有每星期五的下午是我们的清洁日,老师也是一样公告今天要清洁的地方,然后大小组分开区域清洁卫生,老师边工作边观察,相信孩子会越做越好,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

五、凡事都有先难后易。

两岁多刚入园的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穿脱裤子是很常见的,但孩子要换鞋进入室内时,常常会说:“老师,我不会……”

这时老师会引领宝贝:“要穿这双鞋,首先我们要干嘛呀?”

“把它带子拉开,”说完就自己拉开了

“哦哦,然后呢?”

“脚踩进去。”

“嗯,是的,脚踩进去的时候,注意把鞋的舌头拉一拉,然后手指深进去拔一拔。”

孩子就会示范着去做,鞋子就穿好了。

“老师我会穿鞋子啦!”

“是的,老师看到你把鞋子穿好了。”

这样孩子就有成功的喜悦。

一次的引领是不够的,多次引领之后自然习得这一穿鞋的能力了,坐下来陪伴很重要。

穿脱裤子也是一样,引领孩子把手放在裤腰的两边,老师的手也放在相同的地方,让孩子往上提,老师的手只是辅助作用,多次引领孩子掌握了这一能力,自然就会穿脱裤子了。老师只要给到这样语言:“老师看到你把鞋子穿好了,老师看到你把裤子穿好了。”这样的语言是给孩子结果的肯定。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不是帮,是鼓励而不是表扬,是表述结果给予肯定,让孩子找到自信。

让孩子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为我们的园里的孩子感到幸福,更离不开谢谢家长的信任,希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与世界接轨。

《犹太人家庭教育》读后感 第2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状况,积极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制定改善家庭教育的措施提供依据,从10月中旬开始,我们抽调56人,历时40多天,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我市城乡25处中学、24处小本文来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学、10处幼儿园的部分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期间,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家庭教育促进会成员座谈会84场次,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1050多人;走访单亲、困难及问题家庭172户,发收调查问卷3000多份;通过对调查资料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基本摸清了全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上各级家教组织的推动,我市广大家长、幼儿园、中小学和社会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一是市、县(区)都依托妇联成立了家庭教育促进会,加大了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二是创办了家长学校。目前,全市有家长学校1278处。大部分家长学校是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开办的,部分家长学校做到了有场地、有计划、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学校重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许多学校经常召开报告会、座谈会、家长会、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开展家访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四是注意发挥信息网络的服务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市“校校通”工程的实施,部分条件好的学校都依托东营教育网,成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开展了网上教子和家教咨询服务活动,实现了网上家校互动,家校、家园共育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全面教育正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次调查显示,94.5%的家长既希望孩子学习好,更希望孩子品德好。在座谈中有的家长说:“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我们要为国教子。”这说明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家长在督促孩子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注重了品德、意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一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在节假日期间,引导孩子看有关电影、电视,读有关报刊、书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从小就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志长大成才,报效祖国。二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许多家长经常给孩子讲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故事,教他们学习中华优秀诗文,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通情达理、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三是全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许多家长把基本素质教育同家庭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与亲情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入心入脑,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科学精神、进取精神。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许多家长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阵地,其环境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平等民主,循循善诱。随着家教知识的逐渐普及,相当部分的家长认识到,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孩子在融洽、愉悦、幸福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调查显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占65.7%,基本和谐的家庭占29.5%。在教育方式上,有92.6%的家长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座谈中,很多家长认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既是孩子的长辈,也是他们的朋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坚持民主、平等、循循善诱的原则,理解和尊重孩子,在沟通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二是营造氛围,潜移默化。近年来,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熏陶孩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市区和县城驻地,很多家长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他们学习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好地营造了与孩子共同求知、共同进步的家庭学习气氛。为了使孩子聚精会神地做作业,许多家长不看电视而在读书看报,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座谈会上,有85%的家长认为,言传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言传加身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教才是最好的家教;父母是孩子的直接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比较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从讲究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礼貌诚信、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助人为乐等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熏陶和示范,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情操,造就完善的人格。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到,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家长正在由单纯的感情支配向比较理性转变,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单纯注重智力培养向力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转变;大家较为自觉地树立了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觉的、理性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起步不久,加上家庭情况的千差万别,我市家庭教育的情况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家庭教育

攸关孩子成长重大意义的认识,有些家长没有把家庭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在调查问卷中,有34.2%的家长表示“因工作忙而无暇过问”,有5.6%的家长表示“有学校管,很放心,不太过问”。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有的忙工作、忙生意,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能供孩子上学就行了,教育应该由学校去管;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知好歹”,教育不教育无所谓,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

(二)部分家庭教育内容片面,教育方式欠妥。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是主要的,因此只问分数,不问其它。调查问卷显示,有70%以上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智育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因如此,有21%的学生认为上学读书的动力是“上大学,当干部,做买卖,挣大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养成,甚至会导致孩子理想信念的缺失。有的家长虽然关心孩子,但是教育方式欠妥,严爱失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娇惯溺爱。部分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百依百顺,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骄纵霸气、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以致长大以后法纪观念淡薄,缺乏独立生存能力,难以自如地融入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简单粗暴。有的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致使孩子敬而远之;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求全责备,致使孩子心理压力过重;有的家长威严过度,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稍不顺心就对孩子训斥、打骂,致使孩子精神压抑,甚至造成人格扭曲。

(三)家长学校还不够普遍和规范。从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感到困惑,对家庭教育既不知教育什么,也不知怎样教育。因此,办好家长学校势在必行。但是,我市的家长学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够普遍。到目前为止,有的社区,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家长学校。就全市来讲,真正到家长学校学习的人还不是很多。二是不够规范。现有的家长学校,大部分是依托幼儿园或中小学而开设的,在办学宗旨、实施方案、教学计划及责任分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细化,教学内容不系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专项经费,缺乏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基本处于自发的松散状态;有的家长学校无场地、无教材、无师资,活动不经常,甚至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三是城乡差别比较大。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城区的家长学校一般好于农村,家长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在家庭教育的环境、观念、能力、方式等方面,农村远非城市可比。对农村来说,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家长教育孩子时,往往忽视社会因素,缺乏与学校的紧密衔接;学校和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也往往缺乏与家长沟通,三者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尤其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一方面,部分家长没有把配合学校教育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就教育孩子问题与学校联系;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没有采取有效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没能就教育学生问题与家长及时交流,双方结合还不紧密。

(五)家庭教育还未列入整体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督导。目前,市、县(区)还没有完整而明确的家庭教育规划,对近期发展目标缺乏计划安排,家庭教育基本还处在一种自发状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全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家庭教育领导体系,对家庭教育在领导层面上缺乏部署、检查和指导。同时,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不明确,有效的具体督导乏力。现在我市只在妇联设一家庭教育促进会,这无法实施对全市家庭教育的领导和与有关责任部门的协调。

三、几点建议

为了加快我市家庭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根据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犹太人家庭教育》读后感 第3篇

1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总体概况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与推算,截至2010年年底, 中国约有8502万残障者,到2013年年底,残障者数量仍有上升趋势。据新华社报道,在2014年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 “希望各位助残先进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1]

“弱势群体”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的弱势群体人员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 残疾人是指在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 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属于弱势群体之一。中国于2008年批准了联合国 《残疾人权利公约》,公约宗旨是 “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批准公约后中国相应修改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提交了国家履约报告, 这标志着中国残障权利保障迎来了新时期。但从整体上,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与国际标准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如何互动问题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如何互动问题,进一步构建弱势群体社会保护体系,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2残疾人特殊群体含义与特点

广义上残疾人是指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存在的自然性残疾群体,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存在: 生理或心理残疾的人相对于健康人是弱势群体。包括身体、心智先天有残障的人,也包括后天因为某些事件、情况导致身体、心智出现残障的人。

狭义上残疾人是出于社会或体制性原因,是社会利益和权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分配不公产物。在我国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处在一个深刻变革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使因社会转型而歪曲了对残疾人定义,以为残疾人就是残废人,是社会包袱,是被歧视对象,残疾人只属于收养、救济人群等。这些肤浅、模糊、缺乏理性认识的定义使残疾人肉体与精神承受了巨大痛苦。

残疾人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残疾人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生理、心理状态。具体包括: 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正因如此,残疾人相对于健全人而言,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着比健全人更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心理上更为脆弱、敏感、多疑。残疾人家庭成员包括孩子、家长,家长包括父母、其他亲属、长辈, 其中,至少有一人为残疾人所组成的家庭。

其二,残疾人如果仅依赖自己力量难以改变原有社会地位。有的困境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例如,身体和心理先天残缺、后天由于合法或违法事件、行为导致身心残缺; 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例如,制度变革、技术发展等原因导致工伤事故; 还有的是个人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例如,我国转型期部分群体下岗、失业导致恶性群体事件或个人事件致残。

其三,要改变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需要国家、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外力帮助和支持是改善、改变他们状况的主要力量。而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被动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支持,同时通过残疾人自身力量结合, 提升残疾人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目的。

3我国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现状及不足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在保障残疾人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出台;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权; 1990年施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此我国残疾人事业步入法制化。但我国对残疾人家庭教育关注较少,还没形成完善体系研究。对于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研究,更缺乏深入探讨。

3.1“德”思想树人现状及不足

现实中,一般通过残疾人家庭教育交流会,采用家长发言方式; 或邀请残疾人家庭教育专家走进学校开展家长培训; 机关党员走进残疾人家庭开展活动; 残联为社区残疾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这些残疾人家庭教育中以德树人活动,虽然能给残疾人家庭教育带来知识、经验分享,但是缺乏家庭教育稳定性、长期性。很多活动只是形式上讲授道理,缺乏实践对策。有的只是一阵风、一场完成任务运动, 并未深入到具体残疾人家庭教育以德树人实际生活中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

3.2“法”思想树人现状及不足

我国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通知中明确提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 《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要求,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全面、规范开展法制教育,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把法制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并积极与其他各种专项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多角度、 宽领域、全方位法制教育新格局。”此举措明确了法制教育要与德治等相关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而青少年学生成长中, 除了学校教育外,更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对于青少年影响是最密切、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律界限与联系,是无法回避的主题,两者因为调整对象的程度、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偏废其一都有可能导致残疾人家庭教育失衡。

3.3“德、法”思想互动树人必要性、可行性探讨

在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衔接、互动也缺乏深入探讨。有些中小学生在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由于受家庭、 学校、社会教育标准不一,会做出不理智事情,轻者对以德树人思想提出挑战,重者触犯法律导致不可逆后果。例如: 是否该主动扶摔倒老人问题中,学校德治教育青少年应该尊老爱幼,故应发扬互帮互助、敢做善成精神,主动扶摔倒老人站起来,如果老人摔得很严重,则应该主动为其打急救电话送老人去医院。有的青少年则认为: 老人摔倒有很多原因,如果不明情况扶人姿势不对,则会导致被扶者病情加重甚至瘫痪,所以他们选择是先查清老人病情,再采取科学方法帮扶,但如此一来,救人时间还足够吗,值得深思。

某些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受社会各种媒体传播教育影响, 对摔倒老人采取不闻不问漠视态度,原因是有的学校法制课可能会教老人虚假跌倒以 “碰瓷”诈骗钱财、敲诈勒索的案例,或是老人被送医院诬陷救人者害人案例等,或是新闻报道里确实报道过类似情况,这些都涉及被救助者违法、犯罪情况。此时中小学生道德、法律思想发生了矛盾,德、法思想该如何衔接、有效正面互动,成为了急需解决问题。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例如: 医生该在任何情况下救病人还是必须按照 “程序”先付款等一系列手续后才施救; 看见被侵害对象要见义勇为还是只观望、躲开等。而残疾人本身已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如果再接受这样模棱两可、令健全人都难以想明白的教育,身心会更受创伤。

3.4“德、法”思想互动树人的基础

家庭成员是家庭教育重要力量,残疾人家庭成员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家长包括父母、其他亲属、长辈。家庭教育中除了长辈对晚辈教育外,还包括对长辈的教育,长辈的德、法知识及文化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尽管从德、法思想层面都重视了对残疾人特殊保护,但实现对残疾人家庭教育所需要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没有量化研究及给予保障; 对于侵犯残疾人群体权利行为应当通过何种程序予以防止和惩处,也缺乏可操作性规定。特别是有的残疾人权利诉求在立法中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确认和调整,如后天因工伤致残的家庭成员要求获得适当生活水准权利、要求获得医疗保健和救助权利,贫困残疾人家庭成员要求获得精神医生咨询和治疗服务权利等。这些都是保障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研究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难以解决,将会影响上层精神层面教育的成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 《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生命权、谋生权、社会保障权有了一定规定,但有些残疾人家庭长辈由于在打工时致残,在寻求工伤索赔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 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工伤索赔金额标准进行具体规定,打工者受伤残废手掌、双臂、下肢等在不同工伤事件中出现不同赔偿金额定价,导致工伤致残者获得赔偿金额不一,用工单位以此规避本应承担巨额赔偿,进一步加深了因工致残家庭生存压力。

第二,我国 《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平等权有了概括规定,包括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能获得有效司法补救权利,但现实中工伤事故索赔时间长、跨越地区远、程序烦琐,对于残疾人家庭而言更是难以负担,很多残疾人家庭成员在遭遇进一步身心伤害后,没钱吃饭、就医,还得承担请律师打官司费用等,最后若没获得该得的赔偿款,则会渐渐对社会、国家失去信心,也会影响残疾人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我国法律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权也有一定关注,但适用对象狭窄,不论立法,还是实践,缺乏残疾人保障普遍性。目前,保障主体是城市残疾人,而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残疾人则较薄弱,农村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则更欠缺探讨。

第四,只是从整体上提倡重视残疾人家庭教育,而缺乏对残疾人家庭个体切实利益人文关怀。只有真正保护每一个残疾人家庭个体利益,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 法思想互动树人目的。

4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对策探索

4.1坚持将残疾人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思想提上重要日程

家庭教育中德的教育是基础性的。残疾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着比健全人更大生存、发展压力,心理更为脆弱、 敏感、多疑。因此家庭品德教育中,应更注重对残疾孩子自信心树立。对于非残疾人家庭也应注重对孩子平等待人等思想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不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是平等的,从萌芽上抑制对残疾人歧视心理,给残疾孩子一个健康社会生存环境。另外要加强孩子、家庭长辈、其他成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教育。增加以德树人活动方式多样性,家庭教育稳定性、长期性、实效对策性。

4.2重视残疾人家庭教育中法律思想树人必要性、实际性

首先,应努力贯彻落实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想, 是实现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特殊保护前提; 其次,需加强宪法司法保护机制研究,改善残疾人权利救济极其困难现状; 再次,应完善残疾人群体、个体政策性保护。政府应通过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向残疾人提供社会支持,包括经济、物质支持,努力培养他们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最后,应针对现实中新增情况对各类残疾人构建多层次城乡立体化法律保护体系。对于侵犯残疾人权利行为,应增加可操作性规定,对残疾人缺失权利诉求计算进行及时确认和调整。

4.3努力做好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衔接、融合

在面临上述道德两难等问题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尽量做好沟通、衔接、协调、引导。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们最先接触教育,且在家长潜移默化影响下时间持续最长,因此,长辈们应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德、法律知识、实践能力,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为进一步教育孩子奠定基础。而学校教育也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教育,其最具系统化、专业性,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综合素质要求,需要学校有关教育者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社会教育影响,孩子们通过耳濡目染、与其他孩子交流过程中,会形成自己思想,因此,各类社会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注意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注意自己社会行为,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社会环境。

4.4做好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互动树人物质、意识形态的保障

只有在家庭教育物质、意识形态有良好保障前提下,才能更好开展德、法思想互动树人工作。因此,要努力完善对残疾人家庭教育所需要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加强细化质量化研究。完善工伤索赔有关规定,进一步研究工伤索赔金额标准、索赔时间、程序等问题,减轻因工致残家庭生存压力。发扬国家、社会力量,从残疾人家庭教育面临实际问题入手,为做好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树人扫除后顾之忧。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建设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中国梦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提出,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是全体人民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的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德、法思想如何互动问题,进一步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体系,是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中国富人家庭应该怎样教育子女 第4篇

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要培养艰苦奋斗的子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批社会精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奋力打拼,成为经济条件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社会精英和富人阶层。这些家庭有优越的家庭物质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资,但是,由于大多数富人家庭偏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所以忽视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言而喻,父母的“宠爱有加”,只能导致“马病肥死”的后果。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其结果可想而知。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现实的状况同样需要反思。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精英家庭子女中,75%在行为上表现出不稳定倾向;15%学习成绩差,缺点错误较多,甚至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只有约10%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笔者在与中小学老师的学术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现在学校里最难教的孩子就是“当官的”的孩子和“大款”的孩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非常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方式最有益于儿童将来的发展。最近,一项追踪调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成年后成就的大小和他们早期吃母乳时间的长短、睡眠多少,以及与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关系不大。对成就影响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因素是:父母是否真心钟爱他们;亲子间感情沟通的环境是否融洽;父母能否与孩子在感情上互相沟通和理解、以良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感情、共同分享欢乐和痛苦、分担忧愁和困难等。因此,我们建议,即使是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家庭也要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艰难,使他们从小认识到,父母是靠艰苦奋斗赢得了现在的家业,“我也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来挣钱”。研究还发现,孩子是否感到幸福,和父母的职业、年龄、相貌、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令人愉快的事。

二、工作忙是可以忽视家庭教育的理由吗?

一般而言,大多数社会精英工作都非常繁忙,很少有余暇来关照和教育子女。他们要么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花费巨资让孩子出国留学,以为这样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但是,这些父母良好的本意却未必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一些孩子品行不端,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堕落成为犯罪分子;一些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在精神和教育上的关爱,对家庭没有好感,如果在学校里也没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就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抑郁自杀的念头,成为“问题儿童”。还有些富人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较低,夫妻争吵、分居、离异;平日沉溺于喝酒、打麻将、说话粗俗等,都会给子女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担任企业要职的精英人物也会因为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孩子从小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物质上的满足反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羁绊。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和抚育、父母对子女的适当控制,对儿童提供一致性的养育和训练、在教育时使用说理的方法,父母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赋予儿童以适当的责任等,是培养儿童具有亲社会人格的主要因素。因此,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例如,父母可以就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孩子建立合同或约定,孩子的同学或朋友到家里来,父母要给他们端水和问好,当父母的客人到家里来时,就要求孩子对客人问好和端水。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也要带头做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推心置腹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听。美国第一位华人女部长赵小兰曾经深情地回忆说,“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而且增进了父女亲情。这份亲情除了支持孩子渡过眼前困境,还成了孩子的终身精神财富。”终日忙碌的父母们,请你们千万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精英子女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大多数社会精英阶层亲身经历了从贫困生活到富人生活的转变,更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过贫困的生活,希望他们也很快成为社会的精英。但是,要想使希望成为现实,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一个简便易行的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这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做事,而获得发展的机会,早日成才。

社会精英阶层大多在企业或某些部门担任要职。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好这种工作优势,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例如,北京和平思创科技发展公司的总经理邓和平,鼓励儿子邓从小就保持好奇心,培养他具有爱动脑、好动手的习惯。父亲在家忙碌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培养儿子的兴趣,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的知识和原理。当邓在13岁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的要求时,父亲表示同意。但是,当邓提出要当副总工程师时,父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经过认真考虑,要求儿子首先干出成绩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担任这个职务。在父亲主持的某个国家级新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儿子提出了一些好建议,获得了这个职务。每逢星期日,邓就来到公司,开始他作为副总工程师的工作。事实证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学校里品学兼优,而且在音乐、体育、科技发明等方面都小有成就,在公司里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发展和认可。邓的父母还培养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使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社会精英利用自身优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当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的子女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格差异,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关键还是要“以孩子为本”。父母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和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然后再结合自己工作上的优势,给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亲身“参与”到某个活动中时,才会产生对做好这件事的“责任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形成“创造性”。

浅析当代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当代;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规律、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将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在立体三维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却陷入了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误区。许多家长,尤其那些年轻的家长们,由于工作比较忙或是其它原因,他们一般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推向学校和老师,而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因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虽然,学校教育是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教育,家庭教育则是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的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教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家庭教育则以家长对子女进行说服、感染、榜样示范等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但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一不可、不可替代。

(二)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硬性灌输教育方式,生搬硬套的显性教育多,“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少。实际上,这是没有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内在道德需求的做法。尽管灌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将灌输教育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把道德教育对象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势必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形成逆反心理,导致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缺失。现实生活,一些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重义轻利,可自己却过分看重金钱和名利,“拉关系”、“走后门”,这一切都在孩子的视野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得一些孩子逐渐滋长了自私自利,崇拜金钱的思想。

(三)重物质满足轻心理教育。现实生活中,由于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心目中总有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好孩子的模型,因此往往忽视孩子的长处,而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特别关注,甚至放在放大镜下去观察,对孩子总是持有不理想、不满意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更缺乏表扬鼓励,而是动辄责备训斥,或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较,来刺激孩子。我们承认,批评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必要的批评是要有的。但是,如果总是让孩子生活在充满训斥、责备、批评的环境里,总是让孩子处在处处不如人的自卑状态下,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人格尊严就会被扭曲。这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十分有害的,也不利于培养孩子不断追求上进的热情。

二、未成年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一) 婴幼儿期家庭教育。婴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交互和渗透作用。行为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加强对婴幼儿行为的指导,让婴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二) 小学期家庭教育。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避免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青春期家庭教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发育的必经过程!由于这个阶段孩子随之自己的长大和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和经验的增多,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他们希望独立,不再像儿时那样事事听从父母,如果父母过多地干预他们的事,他们则会不高兴,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强烈的独立倾向表示不理解,感到悲伤和失望,认为自己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现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总是把孩子紧紧抓住不放,事实上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寻求独立的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问题是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进行科学引导。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管理孩子那将带来更多的麻烦。

三、加强当代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它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如何,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有多高,朝什么方向发展,最终能否成才,这些直接受到家庭诸多因素特别是家长自身的素质"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深入探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措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恰恰由于这种潜在的教育影响,才更易于为未成年人所接受,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作风,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子女的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习做人的参照。因此,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方法。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教育中,应该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营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2] 卢风等.《现代化发展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 张成淦.《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忧思与对策》.师道,2005年07期.

糖尿病人家庭护理综述 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0-02

1 合理饮食[1,2]

合理饮食可延缓食物的吸收,调节血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也是病人最易忽略的问题。病人在家里应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严格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原则:少量多餐,尽量不吃甜食,食用一定量的粗食,如荞麦、玉米等。多吃粗纤维、绿色蔬菜及含糖类低的水果,如绿豆芽、黄瓜、西红柿等。若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在两餐之间和睡前加餐,以防止发生低血糖。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食盐用量每日<6g,如同时合并高血压的病人食盐用量每日应<3g。再则,要限酒戒烟。

2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3]

2.1 口服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大致可分为磺脲类和双胍类。根据其药理作用不同,病人要正确安排服药时间。磺脲类如格列本脲,应在餐前30min服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则在餐后服用;阿卡波糖要与第一口饭同服。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2 学会保存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胰岛素应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避免受热、光照和冰冻。正确使用胰岛素笔,剂量要准确无误,注射后停留8~10s才能拔出针头,注射部位取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一天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防止出现硬结,每天更换注射针头,注射部位皮肤用75%酒精消毒,如发现皮肤破损感染及时就诊处理,根据不同的胰岛素选择吃饭的时间,否则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3 参加适当的运动,保持乐观的情绪[4,5]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轻体重,改善血糖情况。最好运动时有人做伴,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应在餐后1~1.5h运动,空腹及感觉不适时不宜运动,结合个人的爱好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如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运动方式,避免高强度运动,注意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忌过分焦虑、听之任之、病急乱投医,要自我调节,学会移情,平时多参加活动,如在家养养花草、金鱼、小鸟,与同龄人下棋,去附近郊游,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忧愁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原因,所以要有一颗喜乐的心,多想一些愉快的事,疾病之路也可以变得多姿多彩,一样可以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4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4.1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保持良好的习惯,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多呼吸新鲜空气,适度的晒太阳,但要防止暴晒,被褥、衣服、鞋袜要常晾晒;高血糖使体内水分丢失,易出现缺水,故要多喝水;勤洗澡,勤换内衣,以全棉衣物为佳。积极预防糖尿病足,鞋袜不易过紧,定时修剪指甲,不要过短,经常检查脚底、脚趾及脚趾之间有无鸡眼、水泡、外伤,足部动脉有无搏动,洗脚水不易过热,以免烫伤。

4.2 学会使用血糖仪 血糖仪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是帮助病人监测血糖的好帮手。嘱病人或家属买正规厂家的血糖仪,指导正确使用方法,知道正常的血糖值和测量的时间,并记录每次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作为门诊医生帮助病人调节胰岛素和药物的依据。

4.3 掌握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简单的自救方法 糖尿病病人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极易出现低血糖。病人应随身携带一些糖果或饼干,一旦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手足麻木等低血糖情况,立即服用,轻者可立即缓解症状,重者也可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5 门诊随访

定时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化验检查,能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调节用药,使血糖控制在安全区域。如出现视物模糊、手足麻木或刺痛、用力时胸痛、伤口易感染或溃疡经久不愈等危险信号应及时就诊。

6 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知识讲座

病人在家里可以订阅一些通俗易懂的糖尿病杂志,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讲座和活动,向专业人士咨询相关问题,与其他糖尿病病人交流沟通,获得信息,以利于更好的治疗。

总之,通过合理饮食、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参加适当的运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门诊随访、阅读相关书籍等家庭护理,使糖尿病病人建立了健康行为,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减少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文华,李磊.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1,4(6):423.

[2]焦广宇,蒋卓勤,主编.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9-212.

[3]王艳梅,主编 .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3.

[4]南登崑,主编 .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09-310.

[5]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8.

上一篇:高校活动策划下一篇:医院营销企划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