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作业2答案

2024-05-20

经济法概论作业2答案(精选5篇)

经济法概论作业2答案 第1篇

《经济法概论》作业2案例分析题答案

答案一:(1)王春与王六甲之间的借款合同不违法。

(2)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没有过,应从当事人知道起1年才算届满。

(3)担保人应该承担保证责任

(4)利率不合理

(5)不可以请求违约金。因为违约金是当事人事先协商约定的,而此借款合同事先没有约定违约金事项,不能请求违约金。

答案二:该自行车总厂的行为已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停止该自行车的销售,公开向上海自行车公司和牡丹江自行车总厂道歉,消除影响。

2、向以上两家公司因其商标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3、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答案三:

该保温瓶厂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因为:该保温瓶厂是研制新产品代替旧产品的过程,是属于产品间的正常竞争,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范围。

答案四:成某无权向电扇厂提出索赔。

根据《产品质量法》责任主体的确定,对于末将产品投入流通的,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成某购买的电风扇是侨某从仓库中偷盗的末经检验的电扇,该电扇还没有投入到流通中,生产厂家不承担责任。

经济法概论作业2答案 第2篇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3-2014秋季学期期末(2014.2)《经济法概论》

主讲教师: 李建人

学习中心: ___专业:___工商企业管理

姓名: 学号: _ 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政府预算信息与国家秘密法律问题研究

2、《税收征管法》立法改革研究

3、证券投资基金“老鼠仓”法律监管研究

4、论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5、信托税收法律制度研究

6、有机食品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7、人民币汇率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8、碳税国际立法比较研究

9、经营者集中法律问题研究

10、论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 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 文献资料。

三、最终提交 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2、正文:正文是论文主体,应占主要篇幅。论文字数一般在2500-3000字。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要理论联系实际。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

一、(一)、1、(1)①。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参考文献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

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消费者的知情权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者权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本文围绕消费者知情权做了初步探讨,重点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含义

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形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 知情权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上主要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的目的与归宿,它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大方面,其中生活消费与基本人权直接相关。消费者从法学意义上讲是专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将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① 与消费者相伴而和的是消费者权利,所谓消费者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通常是由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权益基本法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做出或者不能够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能够要求生产经营者相应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②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核心,是我国宪法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消费生活领域的具体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具体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即:保障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和监督权。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结构还不完善,消费者在商品交易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消费者的正确消费要依赖于生产、经营者。因此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虚假广告泛滥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③消费者知情

权是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是消费者基本权利之一,那么,什么是消费者知情权,它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认定是否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本文拟就上述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含义

消费者权益源于消费者运动和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并随着消费者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得到确认和发展。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处于强大的资本力面前,就呈现出弱势状态,企业为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生产销售对人身安全具有极大危险的商品,使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随时处于危险之中。消费者权利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1962年3月15日,肯尼迪总统向美国国会提出了一份《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国情咨文》,其中表述了消费者具有四项权利:第一,获得安全商品的权利;第二,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三,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第四,意见被尊重的权利。④消费者知情权即知悉真情权或取信息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我国学者认为知情权的内容应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法定知情权和法人知情权。⑤消费者知情权是一项经济权利,其只能为消费者独立享有,并且只有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才能享有。同时知情权也是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项义务,即告知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确立和加强了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特别是对 于因提供和接受服务而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做出了全面、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规定,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一)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二)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

(三)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形

认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首先要明确消费者依法知情的范围、内容。即消费者依法应该知道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哪些真实情况。明确“知”的范围,才能准确界定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消费者知情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商品或服务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商品的名称、注册商标、商品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2)有关商品的技术指标等情况,主要是指商品的用途、性能、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使用的方法、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等。(3)有关销售善,包括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总体来说,凡是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与正确的决断、选择、使用等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消费者都应有了解。作为消费者,其实现知情权主要有本种方式,经营者违反了这三种方式,均构成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一是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即消费者知悉信息,这也是经营者应当主动履行的义务。二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即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三是消费者不仅要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知晓其真实情况,这种知晓真实情况,应当是限于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推出其商品或者服务的同时,经营者有义务提供真实的情况,如果经营者提供的信息不实,消费者可以主张交易无效。

知晓消费者知情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界定经营者是否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知情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归纳起来,侵犯知情权的要件有以下四点:(1)消费者的损害事实。由于经营者的行为导致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不能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而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到损害,这种权益并不特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之后产生的损失,也包括消费者信任了经营者的虚假陈述而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损失。(2)经营者行为的违法性。一般表现为用文字的方式表明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情况;对消费者询问、了解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情况置之不理或不作明确答复,或者玩弄文字游戏,或者告知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等。虽然

法律认为人们并没有义务公开对自已不利的信息,但是,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经营者有告知义务的情形主要有:经营者事前隐瞒了瑕庇的;经营者为给对方制造假象而做了模棱两可的陈述;只有经营者具有有关销售物或服务的知识而消费者不可能了解其事实的。经营者不让消费者知晓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是对法定义务的违反,即是违法行为。(3)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系客观现象的必然联系,前面现象为因,后面现象为果。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时可以从结果去找原因,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确不知道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这是结果。这种结果如是经营者未明示或问而不答造成的,即可认定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经营者的过错,即主观上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当然,侵犯知情权主要是故意。

[注释]

1、符启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南海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第54页。

2、黄建中主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释与倒解》,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经济法概论作业2答案 第3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 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

按贫富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作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文化

B.文明

C.经济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A.体育

B.文化

C.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互利共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 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观点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 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答: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游、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2)体现在分配制度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体现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可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τ

(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 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面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3)对公有制经济质和量的统一把握。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这种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面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在国有经济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薪技术产量中的重要骨于企业的前提下,在其他领域中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经济概论第2次作业 第4篇

答:福建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的优势有:

1、从这20多年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来看。(1)开放格局初具规模,开发潜力巨大。(2)产业布局各具特色,引进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外商投资聚集效应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3)以“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主,开展一系列强大有力的招商活动,确立了国际招商口岸的地位。(4)外向程度很高,吸引外资方式灵活,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八方客商纷纷入闽投资。(5)“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勇于竞争,许多优势品牌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6)经济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从外向型观念向开放型观念转变。(7)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不断健全,努力同国际惯例并轨。

2、自身的优势:山、海、侨、台、特。

3、国内外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1)中国入世给福建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条件。(2)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技术跨国流动,贸易自由化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切,为福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契机。

我认为这些优势在这20年多来的发展中有较大的发挥,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福建虽是外资大省,可外向型气魄和力度相对不够。整个福建之行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又隐约感觉她难免有小家碧玉、爽气不足之气质。整个福建经济似乎缺乏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外向型气魄。比如厦门的海岛型旅游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北有大连、南有厦门”、可大连的外向宣传力度远远大于厦门。在海外,天天可以通过CCTV第四套节目看到大连、青岛、蓬莱、甚至昆明的旅游宣传,可很少有厦门和武夷山的音讯。闽北地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鲜为外人所知,人们只有到了那里才了解到那里的人杰地灵。所以,福建省应大大加强推广先进的通信工具,加强政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外向型宣传

二:福建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何不足之处?有何解决思路?

答:福建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足之处有:

1、外贸出口速度、规模超前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外贸长期发展方面缺乏坚实的经济总量基础,并且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受省内产业结构的制约,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限制了出口的创汇潜力的发挥。

2、对外商投资导向缺乏力度,外资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

3、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利用外资的需要,各项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4、与国际经济接轨不充分,缺乏风险意识及风险抵御能力,在技术输出输入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5、受台湾对祖国大陆经贸政策、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较明显,出现局部失衡状态。

6、国内环境带来的冲击。(1)全国开放大格局形成的挑战。(2)中央给予福建的特殊政策效应递减的挑战。

7、国际环境的压力。(1)市场多元竞争激烈。(2)垄断性竞争加强。(3)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解决的思路有:

1、努力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打破行业垄断格局。

2、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吸引更多的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来闽。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拓宽闽港澳台合作领域,提高闽港澳台合作水平,联手拓展与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

5、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第5篇

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一战前后——应付战时物资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危机时期——解决危机和提供就业;二战后——市场公平竞争;当代——提供信息、引导和调控。这样经济法的不同侧面逐渐展开,经济法的体系日趋完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管理主体)

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市场主体)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国内市场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环境)

3,比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

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4,比较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涉及社会经济生活,都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不同点:根本不同在于调整的对象不同且立法本位不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立法本位是个体权利;经济法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立法本位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5,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1)经济法权利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被管理主体的权利。前者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组织实施权和纠纷违法处理权等;后者包括请求权、受偿权和自主经营权等。(2)经济法义务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义务和被管理主体的义务。前者包括完成管理任务的义务、发布信息的义务、依法管理和提高服务的义务等;后者包括纳税义务、服从经济管理义务等。

6,论述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广义的经济法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这是狭义的经济法;二是规范所有经济主体组织运行的、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本课程讨论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应限定在第一方面。但由于国家管理经济与经济主体组织运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本节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广义的经济法,而并未限定在狭义的经济法。

(1)市场主体法

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组织的公司企业法,以及规范经济管理主体组织和职权的行政法律。

(2)市场秩序维护法

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行为的法律。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应的经济管理规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制度,即狭义的经济法。

(3)社会经济调控法

主要是引导、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法

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制度等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范。

(5)纠纷解决程序法

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制度,来解决经济管理和交易过程中的纠纷。

第二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1,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其特征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其特征如下:(1)主体资格法定性

(2)主体行为特定性(3)主体的国家干预性

(4)主体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

2,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方式有哪些?(1)依法直接取得(2)依法登记取得

(3)参与国家干预关系直接取得 3,经济法主体有哪些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法主体作不同的分类。(1)干预与被干预主体

(2)决策主体、实施主体、活动主体、受特殊保护主体

4,经济法主体责任有哪些?(1)经济管理责任

(2)经济活动行为责任(3)财产或经济利益补偿责任(4)信誉责任

第三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1,简述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关系中行使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的当事人。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

(1)以管理主体的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经济管理主体和地方性经济管理主体

(2)以职权来源划分有: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的分支主体或派出机构(3)以行为内容划分有:经济管理决策主体、经济管理执行主体、经济管理监督主体(4)以经济管理具体工作划分有:宏观调控主体、专业经济管理主体、市场监督主体

2,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有哪些?

立法行为;执法行为;直接调整经济活动;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

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1)概念: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时享有的权利,简称经济职权。

(2)特征:专属性、社会性和强制性

4,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1)经济立法权

(2)经济行政执法权,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管理行政命令权、经济行政许可权、监督、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权等。

(3)经济行政指导权,该权力是适应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新型权利行使方式,对相对人无强制效力,主要方式是引导、规劝和提倡奖励等。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主体法律制度

1,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准入的条件有哪些?

(1)符合国家的鼓励、允许性规定;(2)符合国家的倡导性规定;

(3)具备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4)具备特定市场所要求的资格。

2,简述经济主体的工商注册登记程序

(1)事先准备需要提交的文件;

(2)名称预先核准;

(3)开设帐户、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4)将以上资料提交工商登记部门审核;(5)如获核准,发给营业执照;

(6)凭执照申请刻制公章、开设正式帐户、进行税务登记等;(7)开始营业活动。

3,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什么?主要法律规制有哪些?

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其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竞争行为,因而国家的法律规制主要是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参与竞争的秩序,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法律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和《反垄断法》等。

4,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破产的条件:主体必须是法人;实体条件是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除外情况,即一些特殊情况下,符合以上两条件的企业不必然破产。(2)破产程序:

第一,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但国企申请破产必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法院受理;

第三,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

第四,破产财产的清算和管理; 第五,清偿顺序:拨付破产费用、破产企业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破产企业拖欠税款、破产债权。

第五章 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法的一般原理

1,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1)竞争性

(2)自由性(3)公平性(4)规则性(5)信用性

2,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两者的划分标准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计划经济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

(2)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市场经济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力,但有时发生无序和混乱;计划经济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常常导致活力缺乏。

(3)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和阶段,应当综合两者的优势,使计划和市场机制有机协调,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3,市场经济有序进行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活动使资源流向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同时产生的竞争激励主体提高能力和商品品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活力和质量。(2)管理机关的引导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缺陷,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和决策准确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3)市场规则的约束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此语是对这一条件的高度概括。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关键的转折就是要从听命于权力的安排转向服从法律规则。

(4)社会的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的监督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巨大,因而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有赖于产生良性效果的社会环境,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法治的保障水平。

4,市场规制法的构成有哪些?

(1)市场竞争规制法

即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2)广告规制法

是对市场主体的宣传行为统一规范,主要由《广告法》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规定。

(3)价格规制法

价格的规范,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其他主体的公平竞争条件以及整体经济的宏观长远发展都有特殊意义。我国《价格法》是主要法律渊源。

(4)产品质量规制法(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六章 经济竞争法律制度

1,比较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正当竞争”一词源于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这一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文件,一般指违法诚实信用原则和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2)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 该界限取决于法律规定。一般各国相关法律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原则性描述来确定其与正当竞争的界限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比较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公平竞争是指竞争主体在地位和条件不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的竞争。有时不平等的地位和条件恰恰是主体通过竞争而逐渐获得的,如微软、可口可乐等著名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2)不正当竞争是指竞争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违法带来的优势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当然都是不公平竞争。

(3)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第一,主观不同:不正当竞争有违法的主观;而不公平竞争不一定有违法主观。第二,形成前提不同:不正当竞争前提是违法;不公平竞争前提不一定是违法。第三,后果不同: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不公平竞争不一定造成市场混乱,有些恰恰形成优胜劣汰。

第四,法律规制不同:不正当竞争必然被法律禁止;不公平竞争法律区别对待。

3,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1)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2)表现形式:回扣等。

(3)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4,简要说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因为都是反对市场中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制同规模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

是过度的竞争行为;反垄断法主要规制不同规模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是引发竞争不足的限制竞争行为。

5,列举经济垄断行为的类型?

协议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独家交易

6,广告竞争的准则有哪些?

(1)一般广告的准则:清楚、明白;真实、准确;不得利用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有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发布形式符合规定

(2)特殊广告的准则:药品与医疗器械广告的规则;农业广告的规则;烟草广告的规则;食品、酒类和化妆品广告的规则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简述产品与产品质量的概念

(1)产品: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范围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比通常意义上的“产品”范围小。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特征和性能之综合状况;产品质量法上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法定或约定的使用性能,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2,产品质量制度体系有哪些基本内容?

(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3)产品标准化制度;(4)产品计量制度;(5)产品质量检验制度;(6)产品质量检查制度;(7)产品质量表示制度;(8)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9)产品召回制度

3,辨析与产品质量问题相关概念:不合格、缺陷、瑕疵、不符合约定。

后三者都是“不合格”,因而不合格是一种对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的笼统的界定;缺陷主要是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是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瑕疵不影响产品质量只影响其价值;不符合约定主要指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的规定。

4,产品质量责任的种类有哪些?

违约责任——经营者只要违反约定即应承担责任;

三包责任——经营者对于影响使用的商品应当承担的维修、更换和退货的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因缺陷引致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5,我国标准体系包括哪些?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各自涵义是什么?

消法上的消费者主要指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权益是法律所确定的消费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2,简单回答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消法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学上——基于人权的保护;经济学——基于消费环节的重要性;法学——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弥补;社会学、管理学——社会体系的和谐发展。

3,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消法》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4,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5,消费争议解决途径有哪些?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4)向法院起诉。

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一般理论

1,简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定义:是指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对象加以综合计划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特征:主体是国家;规范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政策;调整方式多为引导和鼓励;立法本位具有社会整体性和综合性。

(3)地位:涉及社会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宏观经济调控法有哪些重要法律?

(1)计划法;(2)产业政策法;(3)财政、金融法;(4)对外经济发展法。其中,计划法是龙头,产业政策法是主体,财政金融等法提供杠杆机制保障。

3,制定统一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必要性何在?

(1)落实宪法的要求;

(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3)增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5)提供宏观调控质量

4,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颁布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律;(2)制定临时措施法;

(3)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4)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5)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纠偏。

第十章 计划与产业引导法律制度

1,什么是计划法,大致内容有哪些?

(1)概念: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计划法的内容:计划主体的地位职权、计划内容体系、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管理、计划责任等。

2,统计法及其内容是什么?

(1)统计法中的统计专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2)统计法是专门调整统计关系的法律规范。(3)主要内容:统计任务范围、管理体制、方法等

3,产业政策法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

(1)产业政策法是指产业政策为内容或者以保证产业政策实施为目的的法律规范。(2)产业政策法的性质:调整方式是政策性的,表现形式是法律规范;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的调控,是经济法的典型表现;

4,分析比较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关系。

(1)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2)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针对产业部门的规模比重和发展速度进行调整;(3)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针对地区经济的特点进行调控。在进行整体协调时必须同时考虑经济部门发展的要求和地区的优势相结合。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1,简述财政法概念和内容。

(1)概念:财政法指调整国家资金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等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2)内容:包括预算法、税法、国债法和财政监督法等。

2,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各指何内容?

(1)财政预算: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财政决算:是对财政收支情况的会计总结活动。

3,政府采购及其特征是什么?

(1)政府采购是政府为维持行政运行、实现公共目的,依法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或接受服务的行为。

(2)性质:财政支出行为具有公共性,应依法进行接受严格监督。

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有哪些,各自概念是什么?

(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所得税:是针对纳税主体的所得而征收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

(3)财产税:是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

(4)行为税:是正对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消费税、屠宰税等。

(5)资源税,是针对资源开发利用而征收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5,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金融立法主要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哪些?

(1)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价格欺诈行为:运用各种虚假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3)暴利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促进与管制法律制度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1)中国加入WTO获得的机遇:

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公平解决贸易争端的资格;获得各成员国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享有WTO组织成员的权利;促进国内经济政策完善(2)中国加入WTO受到的挑战:;关税降低义务;消除非关税壁垒的义务;降低市场准入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统一市场、制度接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义务

2,《对外贸易法》对外贸秩序维护规范的主要方面是哪些?(1)对外贸代理秩序的维护(2)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秩序的维护(3)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秩序的维护(4)反倾销、反补贴的竞争秩序维护(5)保证措施的采用。

3,涉外技术转让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涉外技术转让,即技术进出口,是指通过跨境贸易、投资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基本要求是在符合自由平等的民间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安全要求。

4,我国外商投资的新趋势及立法要求是什么?

(1)外商投资的新趋势:从组织形式看是由传统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到设立股份公司;从开办生产企业到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从绿地投资到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出现了外商设立创投公司、连锁经营以及以BOT形式涉足基础设施产业。

(2)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新的趋势进行立法准备,比如正在进行的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工作。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概述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各有哪些?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2)面临的问题: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2,我国劳动就业和安全保障的立法有哪些内容?

初步形成了《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生产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系。

3,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2)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弱势群体保护的制度体系。

第十四章 劳动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劳动就业的鼓励和促进政策有哪些方面?(1)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2)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鼓励政策

2,劳动就业基本制度有哪些方面?(1)劳动就业准入制度;(2)市场公平竞争制度;(3)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4)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3,劳动就业市场准入有哪些?

(1)劳动市场经营准入;(2)劳动市场的招聘准入;(3)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准入

4,劳动监察有哪些方式?

常规巡视;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备案审查;专项检查

5,简要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原则和程序。

调解原则是:自愿申请、及时调解;民主协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调解程序:申请——受理——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等。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1,简述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体系。

特征:强制性,即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社会性,即强调全民参与和针对全民;互济前提下的福利性,即通过社会主体筹集部分资金来共享保障;人道性,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简单列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经典传统型,特点是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负担;

(2)全面福利型,特点是国家以税收全面负担;(3)国家保障型,特点是国家和用人单位全部负担;(4)个人储蓄型,特点是国家不负担而由个人储蓄积累。

3,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社会保障组织体系;(2)社会保障权;(3)社会保障待遇;(4)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5)社会保障基金;(6)社会保障管理;(7)社会保障监督。

4,社会保险具体制度包括的内容?

(1)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2)失业保险制度即国家通过建立基金对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3)医疗保险制度即在人们需要医疗时,由国家给予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制度即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针对农村成员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章 经济纷争处理法律制度

1,论述经济纷争的特点

主要是要与民商事纠纷区别开来。

(1)发生的领域和原因不同:经济纷争发生在国家经济干预领域,因有关主体行为不符合国家干预经济目标而起;民商事纠纷发生在民商事活动领域,因平等交易主体间利益受损而起;

(2)表现形式不同:经济纷争多以政府管理经济中的纷争为表现;民商事纠纷多以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易纠纷为表现;

(3)处理方式不同:经济纷争中经常以政府决定来处理;民商事纠纷多以协商、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

(4)处理依据不同:经济纷争处理依据既有法律也有政策;民商事纠纷处理主要依据

约定和法定规则;

(5)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纷争处理结果既有补偿、赔偿,也有许多政府行政处罚措施;民商事纠纷处理结果主要是民事性的补偿和赔偿。

2,经济纷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政府普遍性行政行为的纷争;政府具体经济管理行为的纷争;竞争主体之间的纷争;经济活动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纷争。

3,简单说明涉外反倾销、反补贴纷争处理程序

上一篇:《点滴积累成就梦想》班会主持稿下一篇:养龟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