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资助范文

2024-07-19

贫困生资助范文(精选8篇)

贫困生资助 第1篇

XX中学高考贫困生资助

方案

为了进一步解决我校高考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承蒙深圳弘法寺捐资50万,谨遵其意旨并结合我校高考贫困生实际情况,特拟定该方案。

一、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高考贫困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贫困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设在学校政教处),XXX任办公室主任,XXX负责日常工作。

二、资助对象:

当年在我省第一批次录取的我校应届毕业生(师范大学免费生除外)。

三、资助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

5、没有享受其他奖学金或助学金的资助。

四、资助标准:

按照深圳弘法寺的要求,其捐助的50万元,分三年共资助100名贫困生(第一、二年各安排20万,每年资助40名贫困生,第三年10万,资助20名贫困生)。符合条件的高考贫困生将获得资助金人民币5000元。

五、工作程序1、6月28----7月23日: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

2、资格认定(7月27日----30日)

1)班主任收集学生申请材料,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详细地审查确认,向学校推荐受资助人选;

2)学校高考贫困生资助工作小组,将按照相关标准对各班推荐的人选进行第二次评审,并组织实地调查。

3)根据调查结果,学校高考贫困生资助工作小组将组织讨论确认资助人选,并进行公示。

3、对公示后无异议的学生,各班主任组织学生填写《XX中学高考贫困生助学金申请表》,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农行账号。

4、备案(8月上旬)

学校填写《XX中学享受2011年高考贫困生资助学生登记汇总表》备案。

5、资金发放(8月下旬)

由学校审核确定资助对象后,总务处将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学生提供的银行账户上。

6、总结(9月初)

学校对整个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总结,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呈送深圳弘法寺。

六、工作要求

1、资助贫困生工作是对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也体现了弘法寺对临中教育事业关心和厚爱。学校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摸底掌握贫困学生,特别是特困学生的情况,从严掌握标准和条件,切实把资助资金落实到要资助的学生身上。

2、贫困生资助工作以班为单位向学校进行推荐,班主任对学生或家长提供的证件或证明要进行深入调查,严格把关,确保其真实性。

XX中学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二日

贫困生资助 第2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加大助学救助力度,搞好向贫困学生送温暖活动,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我校成功开展了一次“节约零花钱、关爱贫困生”扶学助贫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营造热心助学的良好氛围。

我校先后召开三个专题工作会议,即班子会、全体教师会、班干部会,使全校师生思想统一、使扶贫助学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通过校园张贴、旗下演讲、板报等形式发出“节约零花钱 关爱贫困生”扶困助学活动倡议,激发学生献爱心的热情,营造扶困助学的良好氛围,争取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理解与参与。

二、精心组织,开展扶贫助学捐款活动。

我校的“扶贫助学献爱心”捐款活动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踊跃捐款共计7000元。在本次捐款活动中,涌现出许多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为激励先进,带动学校工作的开展,我们在集会上隆重对爱心班级和爱心使者进行了表彰。

三、热心助学,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为了充分发挥这笔捐款的作用,带动我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开展,除了拿出7000元资助金上报资助中心外帮助贫困大学生外,我校又认真开展摸排,在全校范围内确定了7名贫困生,决定学校每生给予200元资助,对他们表示一点关心,携手与他们共度难关。

本次扶贫助学活动,因为宣传到位、组织得力,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学校爱心基金,并在学生中开展互助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使困难学生在生活上、精神上、学习上得到集体的关心和帮助。

八宝中学政教室

贫困生资助 第3篇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特点

1.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复杂性。

贫困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不仅涉及经济资助, 而且涉及贫困学生的经济利益问题, 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资助资源有限, 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获取资助, 提供被夸大了的信息;无偿资助的概念, 强化了部分人不拿白不拿的观念, 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上报虚假信息的动力。同时、生源所在地的民政部门, 基于主观的不负责任和客观上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 出具的证明没有公信力, 不能对虚假信息进行有效修正。为此, 高校确定资助对象贫困程度具有很大难度。所以, 贫困生资格及贫困等级认定必须依据区域经济水平、家庭成员结构及其劳动能力进行修正;同时, 采取学生参与测评、打分、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 并进行认定等级修正。为了确保资助目的顺利实现, 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有必要参考教务、思政等各部门数据, 并按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分类不同, 对贫困资格和等级进行修正。

2. 各项资助政策的效果交叉重叠。

在我国高校, 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存在较突出的交叉重复现象。以某校学校奖学金为例, 就分社工优等、学术创新, 以及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 金额10000到800不等。同时, 又有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师范生学费减免等各方面的资助政策。有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同时被减免当年全部学费, 并且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既获得奖学金, 又减免学费, 这部分学生重复获得多项资助, 挤占了其他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

3. 贫困学生占到在读学生的20%[2]以上, 数量巨大。

要将各个方面的指标纳入到贫困学生认定标准中, 必然产生巨大的工作量,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绝大多数以学校为主体, 投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资源有限, 工作人员较少, 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更难以圆满解决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职能部门, 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 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进一步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4.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绝大部分贫困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到毕业, 其家庭经济情况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 一般情况, 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会提出贫困生资格认定申请。以某高校近三年的贫困生认定为例。2009—2010学年度共认定贫困学生3572人, 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331名获助学生中有2988名在2010—2011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 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89.70%, 占本学年老生的77.4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769人, 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472名获助学生中有2587名在2011—2012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 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74.51%, 占本学年老生的76.2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326人。分析以上数据发现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以此为基础, 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系统, 并建立反馈机制将学生用餐、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 并纳入到中长期监控之中。

二、贫困生资助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为准确把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规律, 完善资助工作评定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资助现象, 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益, 有必要对各项资助政策通盘考虑, 制订详尽合理的资助不兼得规则, 并制订合理的资助评定标准, 做到有奖有助, 奖助结合。激励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建立贫困生资助系统有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因素, 并提高工作效率。以SQL数据库系统为支撑, 采用B—S与C—S系统混搭的模式, 搭建了基于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贫困生资助系统。

系统以贫困学生资格认定流程为主线, 提供学生申请、投诉支持, 并与校内勤工助学、思想工作、教务管理、校园卡信息管理等系统互相连接支持, 自动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 作为贫困生资格认定的重要辅助参量。并着重理顺贫困生评定工作流程、破除资助政策交叉重叠效果、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无纸化。与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一直的接口协议, 方便于政府统筹协调整个资助体系工作。

1.理顺贫困生评定工作流程。

目前, 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流程主要采取“提出申请+学生代表团审议+学院审批+学校审批”的传统模式。学校启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时, 将资格认定任务下达到学院, 各学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将工作分配到班级, 并组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的流程。工作期间学校、学院将打印先发放各类通知, 申报学生被要求填写上报各项各类表单,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工作效率低下, 并产生大量用处不大的纸面材料。为进一步理顺整个工作的流程, 压缩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的工作准备时间和工作量, 并节约资源。系统提供了从资助工作开展到审批的全程电子化、网络化支持, 从评定工作开展通知的发出到奖助学金的申请、发放, 完全依靠系统完成。其中, 尤其是三个审批环节, 依托系统完成可以将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一周之内。

2. 杜绝资助政策交叉重叠现象。

由于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名目繁多, 且评定时间不统一、评定标准各不相同、获奖/助情况验证方面的困难等各方面的原因, 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贷款等各项资助措施存在很大的重叠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 尽量发挥现有计算机系统的效力, 从两个方面着手改进评定工作, 一是学校制订各项奖助学金之间兼得并存细则;二是系统以学生学号或者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标志, 将历年获奖助学生数据存入数据库, 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逻辑运算能力, 比对消除重复获助情况。

3. 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无纸化。

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 要求每位申请者提交一份申请表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申请贷款和奖学金的同学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家庭情况证明、获奖证明、成绩单等材料。每年收集的表单数量庞大, 缺乏保存空间, 难以统一管理, 而且事后查询困难。为此, 本系统提供表单输入模块。申请学生向校提供各项规定表单的彩色复印件, 系统对学生提供的表单姓名、学号、印章进行自动判别, 将判别结果与网上申请情况进行比照、匹配、归类。图像数据由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 方便长期管理和查询。

4.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3]。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涉及违规的个人信息及时纳入黑名单, 根据调查结果及所涉及学生的经济情况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定级保存, 并对评定结果形成直接影响。每年定期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调查, 评定工作将参照在校学生三年内的消费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和评定等级修正。与学生在校表现记录、学生在校成绩记录等系统形成横向联动机制, 根据奖助学金的不同条件对申请学生进行筛选排除。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

经济困难是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贫困生资助系统立足于现有条件, 以高校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主体。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从根本上甄别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假。此外, 精神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和就业上的无助都极易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迫切的是人格上的尊重、学习上的关心、就业前途的指引、社会交往上的融入。为此、建立起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就业引导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针对经济、心理、就业等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因素, 应从资助体制、经济、精神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完善和发展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1. 改进资助体制, 以政府为主体, 统一协调。

根据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 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奖助中心为基础, 建立规格较高的管理机构, 统一财政、教育、民政、银行、高校等部门相关信息的交换协议,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确保贫困生家庭情况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2. 实行经济资助, 加强经济资助体系建设、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高校的经费情况严峻, 不少学校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很多大学, 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国家拨款远低于学校的预算, 不足部分要学校创收, 迫使很多高校陷入企业运作, 靠赚钱养活自己。财政状况紧张, 高校在贫困生资助上难以有大额预算支出。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保障大学的资金来源, 明确大学教育的公共事业性质, 才能从根本上给高校济困助学工作拓展一片天地。

以2004年出台的更加合理、完善、国家全额贴息助学贷款新政策为依据, 推进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导的经济资助体系, 加大贷款的份额和数量, 明确贷款学生和银行的法律责任,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贷后管理。完善国家代偿机制, 对于愿去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贫困家庭学生, 以就业合同及履行合同情况为标准, 确定在校的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由国家代偿机制, 以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并解决艰苦地区人才匮乏的难题。

加大奖、助学金的奖助力度和覆盖范围, 积极探索设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增加贫困学生获奖助学金的比例;扎实开展特殊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为特别困难学生和突发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拓宽勤工助学途径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 创造就业机会以使他们锻炼实践能力, 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采取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 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 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介入高教领域, 成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专业学术基金及各种奖学金。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 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 大力弘扬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 这样既可以满足捐资助学者追求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又可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加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3. 给予就业关怀, 建立完善的多元化资助制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贫困生在个人的发展上又往往要承受比其他大学生更多、更大的压力。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关怀, 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4]。开展专业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就业形势;确立好贴近自己、符合现实的就业目标;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接触社会的机会, 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提升综合能力;整合学校已有资源, 建立专门服务贫困生就业的信息发布平台, 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 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探索用人单位对贫困学生的定向援助机制。一是用人单位为受助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 并以此为契机考察、选拔人才。二是用人单位与优秀贫困生提前签订就业合同, 并提供助学金。毕业后各项成绩、技能等指标达到合同条款规定者, 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工作;未达到合同规定者, 中止其就业合同。解决优秀贫困生的就业压力, 缓解其经济压力, 并确保了用人单位人才质量, 获得双赢的良好局面, 是值得尝试的新机制。

4. 加强心理疏导,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扶助体系。

心理疏导能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 体现了对贫困生的人性化关怀。有效的心理疏导能使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起自信, 克服自卑, 为人生道路把握好方向。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应放到全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环境中进行, 既注意到心理疏导工作的一般性, 又突出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特殊性, 从朋友、老师、专业人士三个层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扶助体系。首先, 围绕熟悉的环境, 建立朋友、同辈互助体制, 深入开展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活动, 帮助贫困生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 利用社交工具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助。其次, 负责学生工作或其他与学生有紧密联系的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及时掌握情况, 进行多方面引导、帮助。最后,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建立一支科研型的贫困生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课题, 结合自身实际, 开展专业研究, 为精神扶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爱心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以奖助贷为核心的, 广泛动员全国各界力量参与的工程。贫困生资格认定是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是建设好综合资助体系的关键, 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建设好综合资助体系的关键。综合资助体系建设是在更高层面上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 能为如何做好资格认定工作指明方向, 同时从根本上解决许多资格认定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等。因此, 我们既要从资格认证体系上下工夫, 改进认定流程, 完善认证系统, 提高认证效率, 保证资格认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确保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又要从综合资助体系上下工夫, 由政府主导, 加大资金投入, 探索民政、银行、人保等有关单位紧密合作机制, 动员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建立经济、、就业、心理等全方位覆盖的完善的综合资助体系。

摘要:本文从资助工作的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入手, 详细分析了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各方面因素, 初步建立了基于反馈机制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了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资格认定工作在综合资助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提出了从体制、经济、就业、心理等各方面加强综合资助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反馈,综合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超.高校贫困生资助立体型结构初探[J].科教导刊, 2012.2:246.

[2]马绍辉.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今后的工作重点[J].高教研究, 2006, (5) :38-39.

贫困生资助 第4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贫困生资助制度 第5篇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育人工作,充分体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资助实施组织机构

我校资助特贫困学生的工作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资助特贫困学生领导小组:

组长:王克强

副 组 长;徐宝发王进玉

组员:各班班主任

仇集小学贫困生资助制度

一、领导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不定期进行走访,开展相应的贫困救助工作。

二、既扶贫又扶志,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特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三、资助向品学兼优的特贫困学生倾斜;

四、鼓励特贫困学生自强自立,通过刻苦学习,诚实劳动,解决生活困难;

五、学校和总务处不定期对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及在校表现进行核实、抽查。

仇集小学贫困生资助措施

一、贫困学生认定

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坚持每学年认定一次和适时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认定贫困学生,以确保特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客观公正。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二)、认定程序

1、本人出示有效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函,并提出申请,在征求班级及学生意见后,由班主任调查、核实并在班级内确认后,报教导主任审查。

2、由教导主任调查核实后,并报学校、总务处审核、公示。

3、学校按规定和要求审批。

(三)学校和总务处不定期对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及在校表现进行核实、抽查。

二、资金发放

1、资金发放前,必须向学生说明资金来源以及发放程序。

2、资金发放后,让资金领取者签字,并做好留档。

3、如果学生领取资金的,学校扶贫负责人要做好电话回访,确定资金去向。

三、资助方式

(一)社会资助

社会针对特贫困学生在学校设立的助学金、奖学金,根据资助者的意愿实施执行。

(二)上级经费支付

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执行。

四、资助学生的奖惩

(一)受资助特贫困学生获学校奖励,可在下一学年优先提供资助,学校可根据情况适当提高资助金额等级,优先推荐参加各评优评先的评比。

(二)受学校资助的特贫困学生,要勤俭节约,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对表现不良者将适当给予降低资助等级。

贫困生资助简报 第6篇

第 4期

峨溶镇中心校学校办公室编印

2012年10月10日 签发人:孙君武 信息员:李国萍

2012年秋峨溶镇中心校资助贫困生工作简报

一份爱心,一份关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012年11月9 日峨溶镇中心校举办了峨溶贫困生爱心捐助活动。活动由大队部李国萍主持。孙君武校长、石敦崔副校长、白炯副校长、教导处杨再军主任、邹小红副主任等行政领导及贫困生参加了此次捐助活动。

贫困生资助方案 第7篇

关心资助贫困学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重

视教育、关心人才、推进科教兴国的具体表现,为了保障我校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保障贫困学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

二、扶助步骤:

(一)贫困生的界定:

1、资助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及少数民族学生。

(2)孤儿

(3)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4)残疾学生

(5)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6)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7)子女较多,因上学导致家庭贫困。

(8)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等。

(二)贫困生评定及建档:

贫困生的评定及建档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审核、报批和存档工作,具体办法是:

根据个人申报资料划定为贫困生。贫困生建档程序采取贫困学生本人申请并

提供村委会或居委会证明。报班主任审核,审核结束后,报学校评审小组讨论。

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

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 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中心校审核确定。

贫困生比例采取动态管理,每学年视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次调整,时间

为12月中旬。

三、扶助贫困生的工作监督及处罚:

学校资助贫困生遵循“弘扬正气、促进学风、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既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学校设立举报箱,并视情况作以下处理: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构想 第8篇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面对日益增加的贫困生数量, 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工作越来越重视, 投入也越来越多, 并为此出台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和资助, 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现阶段, 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奖、助、补、减、贷、勤”等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在为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奖”, 是指国家、学校或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 是指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补”, 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对家庭经济有困难学生给予的补助, 同时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予以资助;“减”, 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根据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贷”, 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制订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方案;“勤”, 即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岗位, 使学生通过勤工俭学, 获得一定的报酬, 贴补在校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开支。

这些以“奖、助、补、减、贷、勤”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 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从现有的资助体系中,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以经济资助为主, 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或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来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灾害;或家人重病、伤残, 其中又以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居多。

1.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大部分贫困学生生活比较拮据, 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 有部分学生连必要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为了自己的学业与生计, 还要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 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花销。为了节约路费和赚取生活费, 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都曾有过寒、暑假不回家的经历。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人生活费开支仅为普通同学的一半。但是, 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也导致了小部分贫困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 平时的消费能力比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还强。

2.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当多的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发奋读书, 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 但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成绩比较不稳定, 容易大起大落。此外, 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抗压能力差, 沉迷于网络与小说之中, 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因此,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一个“两头聚堆”现象。

3.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生活、学习、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国家无偿性的资助在暂时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困难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 促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 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也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 更不利于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此外, 社会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和道德教育实效不足、加之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个人诚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问题。

4.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低, 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 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 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 感到失落以至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寻求支持和安慰, 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的心理、焦虑抑郁的心理、错位的嫉妒心理、出人头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及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 我们发现, 随着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需要, 因此,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1.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 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扶贫助学工作的内涵除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 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 “精神帮困”显得更为重要。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2.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 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我们发现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形成的资助体系也使得学校和辅导工作者相对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帮助, 随着贫困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 一些潜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致使很多出发点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 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进而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助学工作的大局。因此, 大力加强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已经成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的迫切需要, 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 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努力培养勤奋刻苦、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办学的关键要素, 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体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 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对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对策与方法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观念和资助方式

首先, 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 应该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即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结合的“双助型”资助方式。应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 长期实施并不断深化扶贫励志工程, 在做好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 也要注重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 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 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通过开展勤工助学, 转变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通过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勤工助学渠道, 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 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次, 改进奖学金评定制度, 从支持和保护贫困生的角度, 设立贫困生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 在贫困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 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还有助于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有助于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还有, 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 改变以往由社会单向给予的资助方式, 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 回馈社会, 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回报社会中升华自己。

最后, 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导地位。现行的资助方式多数是无偿援助, 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 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措施, 突出国家助学贷款在“经济支持”中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 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2.加强教育、立足引导,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精神资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 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 既要发挥自主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 应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首先, 要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 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使其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 可以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怀;通过挖掘生动感人的事迹和鲜活的感恩情景,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借助济困助学、召开捐赠仪式、写感谢信、定期向资助方汇报学习情况等形式点拨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提升感恩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奉献意识和精神的大学生。其次, 要加强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教育。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才可以实现梦想, 成就自我。通过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寻求社会支持, 依据实际情况, 与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对贫困生的在校资助、毕业后到捐助单位定向就业的“对口支援”关系, 这样既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同时又保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勤工助学的范围,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树立典型, 激励学生。每学期组织一次“自强之星”评选及先进事迹报告会, 深入挖掘资助企业中的自立自强典型, 现身说法, 使贫困学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 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再次, 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给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校园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通过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 全面记录其在校期间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 强化大学生自律、他律意识, 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贷款诚信知识教育和警示教育, 将“诚信待人, 诚信处事, 诚信学习, 诚信立身”的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在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让诚信走进课堂, 强化诚信的作用, 让学生树立事业心、责任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 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通过谈论、签名的方式, 将诚信的理念融入专业的课程中, 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贫寒的家境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矛盾心理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 常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极度的自卑又使贫困生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得不到疏解和宣泄, 可能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学校和辅导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 引导他们正确地自我定位, 鼓励自尊、自信、自强, 克服自卑心理,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进行心理讲座和座谈,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 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的干预, 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预防物质贫困导致新的心理贫困, 遏止原来有的心理贫困进一步加剧,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应该逐渐拓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渠道,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 解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比如开办心理咨询讲座、设立心理问题专栏、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帮助贫困学生及时化解心理障碍, 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44-46.

[2]全洪兵, 罗玉华.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17) :14-15.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43-4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1) .

[6]赵洪宝.高校特困生工作的出路与对策[J].阴山学刊, 2000 (2) :96-99.

上一篇:演讲稿开场白的技巧与演讲稿开场白的类型介绍下一篇:礼仪培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