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24-06-02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精选6篇)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1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写作应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等有趣、有序、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的理想效果。

个性化的培养关键是想象力。首先,细致观察触发想象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写作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现。譬如:仔细观察生活,“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川”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很多。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想象联想能力,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和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其二,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扩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训练扩写时,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扩写写作片段。如对《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肖像、心理活动。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续写,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老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如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续写(课文有要求)。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设计各种接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案例1:

马 彩 霞

十五岁的我就被迫去从军,当时我还小,为了报效国家,我只好离开了亲人。这些年的从军生活令我痛不欲生,有时望着遥远的天边,就不觉的想起家人,想起小时度过的美好生活。虽贫,但也有亲人的关爱。军营中那没有爱的生活,我不知还能过多久。在这65年的军营生活中,我受了很多苦,很多战友为了救我而战死沙场……。如今我已经统率三军,没人敢不听我的命令,威武、效命,成了我的一切。

记得在一次战役中,我受了伤,当时,我感到我已经不行了,但一想到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又一次活了过来。如今那沙场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告老还乡,为了奖励我,皇帝给了我许多金银,但我都一一谢绝,我只要去陪伴母亲。告老还乡以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故乡,是一片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象,不再是我梦寐以求、期待已久的故乡,我的亲人也不知身在何方。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运用白描手法,仅仅八十个字,就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少年从军,暮年还乡的老兵回家的所见所闻。从初二学生马彩霞所扩写的《十五从军征》,真实地理解了诗中的含义,对军人的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人民的饥苦赋予同情心,对亲人富有怜悯之情,对朋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比较真实的写了个人的情怀。

其三、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见仁见智。知识水准,兴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不同。即使相同,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人们经常说:“一个‘O’可有很多答案,”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他们大胆去想象。可以让他们围绕环形的路道、球类(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来展开想象。也可以让他们围绕地球仪、圆周率等展开想象„„总之,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使学生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其四、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大环境中,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只要善于想象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如设计师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就是利用空间想象力来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又如:“一座楼房内只有一个人独自在房间办公,这时突然听到门厅有人推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是什么人?干什么?„„如果大胆设想,可能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案例2:

初二

张莉

提到彩虹就会想到它是一座通向理想的桥梁,成功的延伸,多角度的想象,美的享受。

人们常说:“六月的天,孩儿的脸。”那种美好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泥土味迎面吹来,有时夹杂着滤过的花香的芬芳,使人们容光焕发,又让人们感觉到事物变化可以重来,而我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新的一页。

往事我不希望重现,而我希望把它珍藏起来,犹如早上的彩虹总觉得难以展现。真是雨过天晴晨风轻,早晨六点多,妈妈叫我吃饭并且看天空西北边的双彩虹,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好奇的放眼望去,天与山峦相接,构成一幅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一条彩带,周围套着一幅项圈,使画家无从着手,诗人无从着笔,映的天边是多彩的,让我饱受此刻的陶冶,没有一点猜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今天,它决定了我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有时不知为什么在考场上我头痛,就在入笔的瞬间却预示着失败。注定尝试挫折的痛苦,此刻,我想到了负有责任。我对不起母校给我的厚望,对不起老师和家人的期望。同时让老师万万没有想到最终会以数学最低分而告终,也是我数学第一次破天荒的以最低的成绩出现。这个沉重的打击,使我充满了沮丧,使我与同龄的同学之间出现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使我没有勇气与他们交流,见面又是脸涨得通红,低头而过。如今我已是初二年级学生,坐在考场上与时间相争抢着答卷。今天又见到三年前的虹,接下来的预兆又是什么?心中的往事告诉我,只有自信面对现实,就会雨过天晴,送去彩虹,迎来太阳,让过去成为成功的动力,推动多彩的想象,成为我记忆的中美丽的一章。

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的一篇习作。学生以合理的想象,来展示个人的心里变化,寄托自己的愿望。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点缀的更加丰富多彩。由失望变成一个对生活充满活力的向往,能面对现实,又能展望未来,即能创造新生又回顾过去。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她能在失败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把生活点缀的更富有活力,始终以饱满的情怀迎接人生新的里程。

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我们老师应注意: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与勤奋密不可分的,只有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才能在写作活动中体现出个性。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2篇

首先,打破陈见,不要再把想像力的发挥看作仅与艺术和音乐相关。几乎所有关于想像力与儿童的文章都是在写音乐、艺术或讲故事,其实正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之父)指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重要智力也能被培养。

要超越于想像力的狭隘观点,一个办法是对孩子指出,他们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是某人在发挥想像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明的。让孩子思考谁发明了钱包或轮子,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并增强他们对可能性的意识。因此,首先要给孩子提出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他们的想像力。事实上,问题解决无非就是在工作中对想像力的应用?lt;BR>第二,特别注意鼓励孩子变换方式做事。这一点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比如让孩子找一条去超市的不同路径,或让孩子学习用双手写字。接受现状是想像力的真正敌人。

第三,花时间想想如何能够使事情做得更好。有人因为对餐叉进行了重新设计而发了一笔小财。他用木头做了一个餐叉模型,观看人们如何使用,然后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设计出了一个更好的餐叉。餐叉的两侧可以用于切割,拿在手上更舒适,还有用来夹面条的钝钳。

第四,观察是想像力之母。没有见过新事物的孩子不可能对一个问题产生新的思考。为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应该让他身边有刺激想像力的大量资源。加德纳在写智力类型的时候,本质上是在写个体在处理某一特殊领域的问题时如何能够做得更好。一个人的经验越多,能够被调动起来找到潜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想像力就越大。

第五,不要对想像力进行评价。不要对人说这好那不好。不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可行或不可行。让他们自己给出解释。尽力了解孩子的思想倾向。真正富有想像力的工作是需要长时间酝酿的,评价的时间应该靠后。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对工作进行评价,而是说不要对工作运用的想像力进行评价。

第六,把大量时间花在提问上。你可以将之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不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质疑,你便失去了一次次拓展孩子想像力的机会。我经常看到冰箱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但是,除了听到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夸奖外,我没有听到一次对这些作品的解释。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树,也许就会暴露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观察过树。不用太多的时间,一问一答就使孩子的想像力被激发出来,画出有细小枝条的树。提问之所以能够激发想像力,因为它促使孩子思考。

第七,剥夺孩子某样东西,让他们自己制造出替代物。孩子需要感到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通常建立在能做什么之上,如我的儿子是一个橄榄球运动员,我的女儿是一个长笛演奏者。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问对方是做什么的,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也需要一种身份或独特性。但是,他们的这种独特性需要拓展,从他们已经做了什么扩展到他们能够做什么。你可以看到,幼儿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劲。他们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如果大人用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则是在剥夺他发挥想像力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使孩子为了新潮玩具发明者的想像力而放弃了自己的想像力。结果就是孩子接连不断地要新玩具,而不是新玩物。

第八,不要对孩子的想像力过度表扬,因为它会妨碍孩子进一步的思考与提高。如果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绘制人口密度地图,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如果对学生表扬或奖励过度,他们可能失去继续改进的动力。

第九,积极寻找各种办法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想法。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异常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像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最后,对过程的鼓励甚于结果。如果你有一个好的过程,结果总会是好的。如果你只是专注于结果,结果有可能如愿,但如果不如愿,你就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鼓励孩子竭尽全力,专注于过程,能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各种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外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它反映的是孩子的所见所闻。要把自己的各种经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识,需要洞见到事物的前因后果。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身心都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体现在了最后的成果中。

想像力无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是对于社会,都至关重要。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次次新的问题解决方式的发现,推动着文明的进步。爱因斯坦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创造力天赋,而非认知能力。教师与家长要激发学生寻找独特的视角,需要认识到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的必要性。这就要求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如果你缺乏这些特质,那就向他人寻求帮助与动力,开阔自己的思路,避免剥夺学生盯着一堆沙子或硅片发呆的乐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3篇

首先,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其次,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再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4篇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置身于作品之中,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生硬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充满了活力。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但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賈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賈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职业中学)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第5篇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后,想象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作文,想象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学生作文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有无。

我曾经教学生写过一篇《云》的作文,有想象力的学生眼中的云姿态各异,写出来的作文栩栩如生:有像草原上的奔马的,正在昂首阔步;有像大象的,正在卷起鼻子悠然散步;有像恐龙的,正低头寻找食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眼中的云就是水蒸气凝成的空中的云,没有一点活力。比较之下,二者的表达效果迥异。

既然如此,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两种简便易行的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效果甚佳,而且取得了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的一箭双雕的作用。

方法之一:阶梯式分项目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给词写话,让学生的想象有方向可寻,克服了训练中的盲目性。一上五年级,我就开始训练学生用给定的词写话,刚开始时要求用两个词,字数要求也不高,学生习惯了之后,逐步提高难度,一学期后再增加难度。但每次都有明确要求,同一难度、同一项目集中训练。所给词根据难易分两类:一类是词之间有明显的联系,想象的空间小,用于开始的训练;一类是词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想象的空间大,用于后期的训练。根据所给词,学生有时要想象出合适的人物,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对话,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心理;有时要想象出合理的场景,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地点,在特定场景中人物的活动。总之,广阔的天,无垠的地,绿草如茵的草原,一望无垠的平原,波涛汹涌的大海,步履蹒跚的老人,活泼可爱的小孩,凡此种种,都可通过写话活动进入学生想象的天地。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何愁学生想象力匮乏?

方法之二:利用拥有的课本资源,对课文内容以外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练笔,不放过任何一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机会。《跳水》一课后有一个选做题:让学生想象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孩子、水手、船长会说写什么?在分析课文时我就有意为这一题作了铺垫,分析完课文后,又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作了点拨,让学生明确孩子、水手、船长在“跳水”中的对与错,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一次想象力的培养训练。练笔完成后效果很好。有的学生写了水手代表与船长、儿子的对话;有的学生写了孩子不理解船长,船长以书信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孩子冲着船长笑了;有的学生写到“在轮船的上空响起了《父亲》的歌声”;有的学生文中出现了父子报头痛哭的场面。多丰富的想象呀,我惊讶了。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6篇

②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③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计划下一篇:高一语文庄周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