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

2024-06-06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精选14篇)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 第1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总结

姓名:柏丽娜、杨林单位:召陵区实验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总结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于2012年,在这几年的课程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完善,在探索中前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一些认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会,研讨会,使我们深入的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涵义。回顾这些年来的实践,既有付出,也有收获。现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作一个汇报总结。

一、综合实践活动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除了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地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课程,它既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它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发展性、合作性、开放性、创新性、灵活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或课题。帮助学生确定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联系实际,提出了“让音乐走进生活”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收获了许多。

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时空,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与创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本学期,我们组织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和孤独老人表演,和孩子玩耍,并与小区居民交流,通过此次活动,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收获与心得。

二、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丰富音乐体验

音乐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1、让学生去探索音乐对生活的影响

有时我们走在大街上,音乐总会源源不断的进入我们的耳朵,当旋律欢快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跟着节奏走的冲动,那时候的状态充满着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还时,音乐也会让你想起已经经历过的痛苦与哀伤,本来平和的心情一下子又被低落所占据,这时候就会想音乐到底是一种什么神灵?它会时不时的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试想一下:假如生活中没有了音乐,那我们该有多么的空虚与无趣…….音乐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我们通常讲音乐来源生活,学生们细心观察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会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认识,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来带给别人快乐。

2、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观察生活中的音乐

我们不仅注重学校内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每年开展的校内庆元旦国庆六一等一系列节日的文体活动,我们更注重利用校外丰富的资源,在“让音乐走进生活”这个课题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音乐带给我们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假期里在河堤广场上观察一下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欣赏一下练太极的老爷爷怎样在音乐中柔中带刚的舞蹈,看一看听着悠扬的音乐优雅舞剑的老奶奶,向他们询问音乐舞蹈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很多退休的老爷爷老奶奶因为跳舞而有了新的生活目标,每天去跳广场舞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老人们在一起交流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退休生活非常的快乐。锻炼身体跳舞的队伍中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通过交谈得知现在的年轻人工作节奏快,很多的办公族整天对着电脑对着文案,过早的得了职业病,腰椎疾病已经开始伴随他们,所以晚饭后的广场舞对他们的身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3、带领学生进行社区服务 用音乐带给大家快乐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本次实践活动扩大了学习面,与社区的许多居民,包括老人、中年人以及小孩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老人们给学生介绍了他过去的奋斗历史和几十年来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学生给小孩做义务家教,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我们又从与居民的谈话中得知赚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学生在和社区老人孩子交流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很多文艺表演,如柏丽娜老师带领的声乐组为社区表演了歌曲《爱在天地间》,这是歌颂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歌颂了人世间的大爱,温暖了每一个社区老人的心灵。如杨林老师带领的器乐组为大家表演了器乐曲《翻身的日子》,让老人们回忆起了年轻时奋斗的经历,学生舞蹈组也带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及现代舞,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也得到了锻炼。这次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使我更加认识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之,通过此次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和认知能力,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素养和意识。

三、转变课程方式 发挥学生主动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去找,去感受音乐,去创造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音乐课堂应该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能仅仅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音乐的实践,关注音乐技能以外的实践。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有这样一节音乐活动课:”奔向2008”, 在这一课中,我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2008奥运的,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看电视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课堂中,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演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有的给大家带来了欣赏歌曲《巴赛罗那》《手拉手》,有的展示以”奔向2008”为主题的手抄报,课后,在老师的倡议下,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向市民们主动宣传奥运知识、做奥运的传播者。这一堂音乐实践课异彩纷呈,同学们在自主参与中感受着快乐,并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演

《音乐课程标准》中叙述:表演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的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五、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和老师的变化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舞台表演对学习音乐至关重要,有的学生热爱音乐却羞于表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很多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也能从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实践活动即是参与的又是向社区观众展现自我的,舞台是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场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为公众服务,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并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就能在“这个活的课堂里锻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下也转变了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大胆的带领学生走出去,向社会来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转变观念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根据学科特点(科学性、实验性),以及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尝试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当然,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远不止这些。比如,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等方面在活动中也逐渐地有了提高。

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实践成才,学生应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并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培养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直观的认识社会,同时,实践也是我们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

以上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点滴体会,很多地方还不够成熟,为了推动课程改革,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 第2篇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 第3篇

一、创设情境, 联系音乐和生活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 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 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 你们是35个可爱的宝宝, 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 摇, 摇,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 你们, 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 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 (推出摇篮) 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 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 他们立刻进入了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 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 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 孩子们边摇边聆听, 边摇边跟唱, 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 并认真、用心地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引入, 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 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 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最近, 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 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学会了歌曲, 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 就遇到了难题, 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 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 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 他们委屈地说不会写。课后, 我认真分析了原因, 主要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 就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 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 同样的创编, 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 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 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 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 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 但伴奏音乐刚停, 就有孩子举手, 在我的伴奏音乐中, 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地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他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 而且主动来表演。

三、结合生活经验, 解决教学难点

比如在三年级教唱《嘀哩嘀哩》的时候, 时值初春, 春的气息悄然而至, 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现了这一主题, 学生对春天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春”为主题线索,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学。在“寻找春天的声音”这一环节中:1.找一找。师:春天的大地不但风景秀美, 还有春天里特有的声音呢。你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生:春天, 小鸟儿在歌唱。师:小鸟儿怎么歌唱?能模仿么?生:叽喳喳嘀哩哩……师:春天, 小鸟儿可高兴了, 他们的叫声特别欢快, 我们来学小鸟欢快的叫声。 (教师引导下念出: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叽喳喳叽喳|叽喳喳|……) 师:还有什么声音?生:春天, 小河在欢快地流淌:哗啦啦, 哗啦啦……生:还有春雨在歌唱: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淅沥沥淅沥|淅沥沥……2.念一念。师:这些春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条新的节奏, 老师用小黄鹂的叫声念出这条节奏, 大家来学学小黄莺灵活清脆的叫声好么?…… (课件出示节奏:×××××|×××0|×××××|×——|) 活动:教师指出前十六分音符, 先引导用小黄鹂的叫声准确地念出节奏, 后让学生模仿其他春天的声音巩固。师:你还想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条节奏?生:蜜蜂的叫声:嗡嗡嗡, 嗡嗡嗡……生:小河的流淌声:哗啦啦, 哗啦啦……

这个环节的设置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探究、合作, 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 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验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模式

一、音乐有助于实施历史情感教育

以初中歷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教学为例,选用我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三乐章《黄河愤》为背景音乐,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清脆的竹笛声响起,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随后,钢琴声渐变深沉压抑,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越发明显,表现了日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苦难,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之下,学生如同回到了当时的中国大地,每个学生脸上都表现出悲痛的表情,苦难音调进行之中,同时酝酿着反抗的情绪,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奏出了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学生胸膛之中也随之燃烧着斗争的熊熊火焰;再配上屏幕投影中显示的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师无需任何语言,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二、音乐有助于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而富有感染力,深受中学生喜爱;历史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二者的融合为历史教学带来新启示,利用学生热爱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捕捉历史信息,有利于调节教学氛围,转变教学形式。通过开展“我爱记歌词,歌词之中找历史”的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十送红军》中分析长征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松花江上》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其影响,《东方红》《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反映了新时期的社会现状……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形成了“时时有历史、处处有历史”的意识,教学效果显著。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具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就其本质而言,音乐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音乐引入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打开历史教学的新局面,用音乐谱就历史的新篇章。

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 第5篇

单调乏味、一坐到底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音乐教学发挥出其独有的教育价值,而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学生对音乐的陌生与隔阂,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是源于19世纪末西方的一门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儿童音乐剧则主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对象,内容丰富有趣,题材广泛,主要由生活逸事、课文内容、成语故事、儿童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材组成。

一、儿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体是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发展特点,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学生处于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也使蕴含着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探究音乐的愿望,才有可能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儿童音乐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生动性、开放性、故事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音乐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儿童音乐剧时,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开心而难过,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发掘学生多种潜能,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音乐课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儿童音乐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括儿童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可以为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进行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时,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入编舞小组,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进入道具小组,通过音乐剧的实践,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锻炼,自信心可以获得培养,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总之,音乐剧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音乐剧教学,获得收益的不仅是学生,同样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裨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学生个体才能的发现者、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开展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也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也给了教师一个创作的平台,表演创作、舞蹈创作、歌曲创作、剧本创作等都考验着教师的创作水平,因此儿童音乐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教师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儿童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剧

小学生学习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演儿童音乐剧的第一步,可通过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欣赏来进行教学。首先,音乐教师可先用理论方法向学生介绍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相关艺术特点,但是要避免说教的形式,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之后再以一个儿童音乐剧的实例进行赏析,如带领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基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分场景的欣赏方式,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如剧中都有哪些角色,他们是如何进行表演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欣赏时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既要看到音乐剧的外在形式,又要通过思考和感悟,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心中对儿童音乐剧形成概念,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儿童音乐剧,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表演儿童音乐剧。

(二)夯实歌、舞表演基础,为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与理解,当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当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歌、舞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让学生边唱边跳、自由律动的活动,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一坐到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接受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并实现向儿童音乐剧、歌舞剧情境教学的过渡。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容易被欢快的气氛感染,这种又唱又跳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类指导,让全体学生体悟音乐剧的魅力

当进行了前两项的教学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歌舞用歌、舞、剧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出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将学生组织起来,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表演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并以学生实际表演的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儿童音乐剧的技能进行检验,检验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与演绎是否正确、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等,并将学生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另外,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对于那些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参与道具制作、服装、伴舞、伴唱等内容的学习,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来。而对于那些有音乐天赋、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儿童音乐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音乐剧。

儿童音乐剧由于其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机渗透的确可以提升教学效能。当然,作为一种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教学所要求的一般规律,做到适时、适度,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第6篇

春天,你徘徊在春雨里。春雨不厌其烦地下了起来,这是,我总会坐在窗边,像在做梦似地闭上双眼,聆听雨地“声音”。雨,你是一个不小心坠落于凡间的精灵,调皮的你总是在不经易间创造出跳动的乐章,悠扬,婉转;我感受着,并且也感悟着,一切都是那般的静,好像世间万物都在听你的演唱会。是多么舒服,一切只有在你的酝酿中才会变的如此的诗情画意,这是唯有音乐才能给予我的。

夏天,你游戏在“知了”声中。人们总是把知了的叫声当作是无所谓的小事,可是仔细倾听的话,就认为那时一个多么伟大的乐曲。知了是昆虫界的音乐家,不觉劳累地为人们演奏。就在家里小院的一角,我发现了一只知了,鞭蹲下来,出神地听着它的演奏。周围的小草是那仅有的听众,它们摇着头,伴着知了的节奏,到挺像观众的样儿。这是又有几只小蚂蚁凑热闹来了,它们抬起手中的食物,反而当起了舞伴。知了见了其场面如此宏大,总不能对不起大家的捧场吧!于是唱得更响了。

秋天,你浸染在农民伯伯收割得喜悦中。远处的那片田野里,已经铸上了一层金黄,阵阵的秋风过后,带来了稻子们的欢笑声……几个农民伯伯满头大汗地用镰刀割着正在说悄悄话地稻子,“真辛苦,换作是谁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吧!”我感叹到。可是,就在此事,我却听到了他们爽朗的笑声,在此之中,一点都感觉不到他们的抱怨,这笑声,一浪盖过一浪,终于涌到我的心中……

冬天,你漫步在飞雪中。天际边,几片鹅毛般的雪花已经在跳舞了,看着它们蹦着跳着,好似音乐正在它们之中响起。每一片雪都是艺术家,在空中掠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它们翻飞在云层中,直到落在地上,直到音乐停止。

音乐,你是守护灵魂的一片净土,人类生命的一泓清泉!生命是什么?是心灵深处的音乐。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第7篇

坐在自己的小屋中,打开录音机,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这首曲子是多么美妙,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有着柔和的月光的夜晚,独自一人走在湖边,感受到了作者那忧伤的新情,我也随之进入了它的内心世界。而它也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沉醉在这动听的乐曲中。

我还停留在《月光曲》中,下一首曲子《蓝色多瑙河》已经播放了,这是一首圆舞曲,,取自节奏欢快,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华丽服装的男士和女士正在欢快的跳舞,他们动作整齐而优美,我也随着那优美的旋律舞蹈起来,一切都被快乐包围着。

我有听到了许多动听的曲子,有的让我感受到的是悲伤、悲痛,有的让我感受到的是快乐、幸福。这些曲子让我了解到了不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音乐有着无穷大的魅力,让我如此的热爱它。

音乐能让我们在烦躁的心情中平静下来,取出了一切的烦恼和忧伤;

一月(音乐)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

一月(音乐)能够让我们心旷神怡。

让音乐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幸福快乐!

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物理 第8篇

我认为: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物理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

一、捕捉生活现象, 引入物理问题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物理问题。例如在学习“热胀冷缩的性质”我这样导入:煮熟的蛋捞起立刻浸入冷水中, 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 蛋壳容易剥落。又如讲“摩擦起电”时, 我引导同学们回忆“冬天, 天气干燥, 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经常贴上梳子。例如讲“压强”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 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 两种情况下, 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 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 甩一下, 墨水就出来了;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 来导入新课。

通过这些实例, 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 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 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物理问题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 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 新买来的白炽灯泡是无色透明的, 看起来洁净清亮, 可使用一段时间后, 灯泡壁就变黑了, 无论我们怎么擦, 都擦不干净。原来, 黑东西是附着在灯泡里面的。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使用的灯泡, 是通过加热来发光的, 只有加热到一定程度, 里面的金属丝———钨, 才能放出耀眼的光。不过, 当温度极高时, 有些钨会变成蒸气, 这些蒸气碰到灯泡内壁, 就会凝结在上面。从外表看, 就是灯泡发黑了。灯泡越黑, 表示钨丝“蒸发”得越多, 如果钨“蒸发”得越多, 灯丝就会变细, 就会断丝, 灯泡便不能用了。电灯泡内钨丝表面在高温下直接变成钨蒸气, 这种现象叫做升华;钨蒸气跑到灯泡的玻璃壁上, 关灯后, 钨蒸气遇冷变成固体, 这种现象叫做凝华。因为钨是黑色固体, 所以白炽灯用久了以后, 钨在灯内壁反复累积, 灯泡就会变黑了。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不仅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而且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生活实践, 认识物理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 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 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 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专题调查, “噪声污染”、“绿色校园”、“热岛效应”、“汽车的利弊”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的课题。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会不自觉地全面提升社会意识。又如, 在教给学生电磁铁的基本原理后, 就放手发动学生, 让他们自己动手试制电磁铁。结果, 许多学生使用铁钉、电热丝等一些简单的材料, 就绕制成了电磁铁。学生用所学知识, 自己研制成功了电磁铁, 既掌握了电磁铁的原理和特点, 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在物理教学中, 此类科技小创作还有很多。例如潜水艇模型、电动机模型、水位自动报警器等。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鼓励他们动手创作。这样,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 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 运用物理原理积极展开思维,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体验, 在实践活动中就理解了知识, 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才能真正学好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 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兴趣, 使他们喜欢物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引导学生会用物理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物理知识源自于生活,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围绕问题的解决, 逐步把生活知识物理化, 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物理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有物理, 留心生活的过程就是留心物理、学习物理的过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让人捉摸不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趣味横生。多普勒和儿子散步时发现了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伽利略到教堂做礼拜发现了单摆现象, 牛顿站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切都说明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 都能有重大的发现。即使没有发现, 但当我们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 也应立即联想到对应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例如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 当我们背着书包登楼梯时, 就要联想到此时的功率该如何计算;学习了“杠杆”的知识后, 到了家里看到筷子、扫帚、羊角锤、剪刀等就应联想到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杠杆;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 看到生活中雨、露、霜、雾的形成及其消失, 就要联想到哪种现象对应着哪种物态变化。像这样长期坚持, 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2. 指导学生会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2008年初的一场大雪, 路面结冰, 高压线路中断, 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大地。这时产生的许多生活问题可以让我们结合物理知识去解决。

(1) 一场大雪过后, 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 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 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

原来, 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 所以, 仅有少部分声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 而大部分的能量则被吸收掉了, 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 从而减少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 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2) 向冰雪路面洒盐水或撒盐有什么作用?

盐水的凝固点比水要低, 比如一般海水要比河水更难结冰, 所以向积满冰雪的道路上撒盐, 可以使冰雪融化, 以免造成交通事故。

(3) 撒炉渣防滑, 是使路面增大摩擦。

运用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事例去学习物理, 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同时, 也真正体现物理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 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本质与精神。

让生活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第9篇

一、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有的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学习情感,增进音乐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47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個可爱的孩子,你们,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想看看杨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推出摇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情境。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这个难题,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看来,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三、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比如,在三年级教唱《嘀哩嘀哩》的时候,时值初春,春的气息悄然而至,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现这一主题,学生对春天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念与知识。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春”为主题线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学。

寻找春天的声音:1.找一找。师:春天的大地不但风景秀美,还有春天里特有的声音呢。你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生:春天小鸟儿在歌唱。师:小鸟儿怎么歌唱?能模仿么?生:叽喳喳嘀哩哩。师:春天小鸟儿可高兴了,他们的叫声特别欢快,我们来学小鸟欢快的叫声。(教师引导下念出: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叽喳喳叽喳|叽喳喳|……)师:还有什么声音?生:春天小河在欢快地流淌:哗啦啦哗啦啦……生:还有春雨在歌唱: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淅沥沥淅沥|淅沥沥|……2.念一念。师:这些春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条新的节奏,老师用小黄鹂的叫声念出这条节奏,大家来学学小黄莺灵活清脆的叫声好么?活动:教师指出前十六分音符,先引导用小黄鹂的叫声准确地念出节奏,后让学生模仿其他春天的声音巩固。师:你还想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条节奏?生:蜜蜂的叫声:嗡嗡嗡嗡嗡嗡……生:小河的流淌声:哗啦啦哗啦啦……?

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第10篇

音乐对我们来说是以为很好的老师。他在你心浮气躁的时候会指引你走出难过的阴影,让你找回快乐之源,走向快乐。

但我们听见贝多芬的《 月光曲 》时,我们的内心会产生美的感受。深深地被《 月光曲 》陶醉其中,在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突然间波涛汹涌,又渐渐地风平浪静。皎洁的明月散发出一束月光温柔地抚摩着大海,使大海平静地睡了。感受当时的气氛,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与需求。()但我醒来时。便会感受到了一种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

但我们站在国旗下,听着气势宏伟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们会立刻严肃起来,摘帽对国旗敬礼,国旗代表我们的祖国,国歌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在不段的发展,在不断的加强,并且在零八年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奥运中夺得人冠军。想到了这些我内心冉冉升起了一种爱国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身为一名中学生,要跟家好好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繁荣。

当我们做起事情,疲劳时,放起流行歌曲,周杰伦的青花瓷,我们的内心会立刻安静下来,感受到时代的潮流在不断进步静静的欣赏,我们全身会立刻感到轻松,感到自由。当听玩音乐我们做什么事都会感到特别有精神,特别有力量做什么事都会感到事半功倍。

去听,去听,去听音乐!用神用心听。让音乐和灵魂融为一体。去用新感受时代的潮流在不断的进步,去感受快乐,去感受自由。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第11篇

现在的人们,常常背负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压力。他们整天灰头土脸的生活着,迷茫在城市的海市蜃楼下,不在乎每天的感受,慢慢地,都变成了千篇 一律的机器,笼罩着阴郁。而音乐,正是他们恢复往日鲜活的一剂良药。因此,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美的陶冶。

不知道是音乐如心情,还是心情如音乐!也许音乐与心情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就融为一体了!因为音乐本身就是生活——所以生活也就是音乐。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要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幸福的伴侣。

音乐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他会将我们的心灵从喧嚣和陈杂之中带出。带你到一片净土之中,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音乐是你开心时的朋友,音乐也是你失意时的伙伴。哦,音乐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挚友。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的真善美的角色,在生活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阶梯。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吧,让我们去领悟那最美的真谛,感受那人间真情的韵律。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第12篇

我喜欢音乐。那从不同乐器里飞扬出的一串串动人心弦的音符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将我带入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在所有的音乐里,我最喜爱的是古典音乐,它不像革命歌曲那般豪情万丈,也不似流行歌曲那般苍白空洞,而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富有内涵。或如小桥流水般优雅婉转,或如旭日喷薄般雄壮有力,或如般如泣如诉。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只有用心体会,才能触摸到它的灵魂。

我最爱听的是小提琴协助曲《梁祝》,它是用多种乐器合奏而成,轻灵飘逸,动人心弦。那跳跃的音符跃入耳间,跳入心里,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乐曲的起伏婉转在我的脑海里流动,幻化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终了,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每当我生气忧伤时,我就会放一曲古典音乐来听,让轻灵的音符将我带入一个奇幻世界,忘却烦恼,忘却忧愁,摆脱一切焦虑与不安,完全进入一个忘我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天很蓝,水很清,万物都显示着自己的本色,不含任何杂质,只有音符在天地间轻舞,飘扬。置身其中,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这大概就是心灵的.净土了吧!

有人说:古典音乐太老了,没有流行音乐前卫。但我却认为,古典音乐抒发了音乐家们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记载了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因为文明不会老,所以古典音乐也不会过时,而是成为一种时尚。一如一朵不败的花,一眼不息的泉,生机勃勃,灿烂耀眼!

当然,音乐的世界是博大精深的。革命音乐和流行音乐也会深受人们喜爱,各种各样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世界变得更加绚烂多姿!

音乐的魔力——让音乐走进课堂 第13篇

一、在新授课中感悟音乐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新授课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能否上好新授课, 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快乐学习和有效学习。为此, 教师就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学习, 实现课堂的互动和高效。

在新授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6《I like music t hat I can dance t o》第一课时前, 我认真地备教材和备学生。本单元含有一种新的语法现象t he Relat ive Clause——定语从句。本单元教学旨在使学生能认识并运用定语从句谈论各自的喜好。那么, 如何让学生学好这种新的语法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呢?我想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 它能刺激人们的听觉感官, 调动人们的兴趣, 尤其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课上, 我问全班同学:“Do you l i ke musi c?”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Yes!”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悠扬婉转的和弦乐, 我走到Z同学身边, 问:“Do you like t he quiet music?”她回答道:“Yes, I like it very much.”然后我顺势对全班学生说:“Zhou likes t he musi c t hat i s sof t.”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并指出这是一个较复杂的主从复合句式, 其中“t hat is soft”是用来说明她喜欢的音乐类型。我又要求全班同学:“If you like t he music t hat is sof t, hands up!”顿时, 课堂上一双双小手如春笋般映入了我的眼帘,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学生们个个面带微笑, 说个不停。我想这一切都源于音乐, 是音乐凝聚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接下来, 我先后播放了其他四种不同类型的音乐, 在音乐声中我通过讲析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定语从句, 渐渐地学生能用定语从句表达他们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在这整节英语课中,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学效果很好。我的教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行教师的肯定, 我开始认识到了音乐的魅力。

二、在复习课中欣赏音乐的风采

英语是一门语言,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学好它, 平时就得让他们多读、多写、多记、多问, 多管齐下。此外, 我们还得经常督促和检查, 这样, 上好复习课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记得在进行七年级上册中两个复习单元时, 我刻意把文本中歌曲练习部分安排在最先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枯燥的复习课中响起了音乐, 不免让学生们感到兴奋。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适时地用英文娓娓道出了《泰坦尼克号》整个故事情节, 学生们听了都为之震撼, 在这种特别的氛围中, 我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这部影片的主题曲——“My hear t wi ll go on”, 这首经典英文歌曲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 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那一刻, 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 学习兴趣浓厚起来。我巧妙地带领学生从那荡气回肠的乐曲中自然进入文本其他内容的学习。在这样的一节复习课中, 我和学生们都沉浸在一种宽松和感染的氛围中, 不言而喻, 教学效果很好。目睹这一切, 我倍感欣慰。我深知, 学生们能快乐地学习都来自于音乐, 音乐有一种迷人的风采, 它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三、在自习课中领略音乐的气势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借助课堂这一舞台, 带领学生自己快乐地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自习课同样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化的渠道。

2007年秋我首次担任班主任, 由于缺乏管理班级的经验, 当时的班风并不好,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觉性不高, 学习效果欠佳。作为班主任, 我理所当然地想通过对学生的教育疏导来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那天自习课铃声刚响后, 我就步入教室, 播放了一首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那一刻, 全体学生们都沉浸在曲终情未了的意境中, 犯困感没有了, 唧唧喳喳的说话声也消失了, 我不失时机地开导大家:“这首歌令人振奋, 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坚强勇敢, 心中要有梦想。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呢?”一定是《隐形的翅膀》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激荡了学生们的心灵, 全班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表白各自的梦想以及如何去实现。同学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就连平时最胆小怕事的学生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看着这一幕幕, 作为班主任的我太感动了!从那以后, 我经常在自习课中播放一段音乐, 有时是悠扬的, 有时是动感的, 有时是激奋的,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期末。学生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个个勤奋好学, 期末考试班级的总成绩位于年级榜首, 因此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这使我认识到班级成绩的取得与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和积极引导分不开。而我在自习课中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受到感染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音乐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先声夺人的气势, 音乐甚至具有一定的魔力。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第14篇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獲,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上一篇:毕业求职信的写作要求下一篇:地铁站务员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