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2024-08-0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第1篇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1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2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3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把界线A说成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C是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位置分布更加明了清晰。

活动2提供界线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1月0。C 等温线和800毫米的等降水线,从而确定界线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提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它的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弱化了,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与反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第2篇

经过一周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感受,本周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的地理差异,分了两个标题,一,地理差异显著,二,四大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学期学习的内容起到了回顾作用,对中国的地理概况简要的回顾,因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感受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并且展出我国不同地区显著的地理景观图片,加深同学的印象,尝试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一些自然地理事物中,尤其是高大的山脉,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重要的划分的地理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教材上的图文,理解此线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自然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由于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类型,举例说出不同的区域类型,譬如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等等,并了解它们划分的依据或标准。于是我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成了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虽然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一级区划,但是确定各个区域划分的界线的主导因素只有一种或两种,为了方便学生能够找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教师应该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展示在媒体上,以便帮助学生方便的理解四大地理区域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并且简要的让学生说出,每个区域显著的地形,气候特点,但是要让学生明白,四大地理区域是宏观上的一级区域,由于范围仍然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仍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对照地形图,教师可以举例,例如北方地区,如果按照地形要素划分,还可以划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划分出若干区域,进一步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为后面的分区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析中职地理的差异性教学 第3篇

差异性教学法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改变了教学中的“一刀切”弊端,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 来追求教育的民主, 对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差异设计, 从而促进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理想, 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另外, 加上社会背景以及学习环境的因素, 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不同、文化水平不同, 如果中职教师还在运用同一内容、同一方法来进行授课, 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要想突破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 就需要采用差异性教学, 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实施差异性教学的主要意义

(一) 有助于中职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 来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采用差异教学法, 为学生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另外,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来制定专属于他们的学习目标,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 进而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以及人才观,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以下几种观念: (1) 生态资源观; (2) 多元智能观; (3) 差异发展观; (4) 多维评价观等。差异性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 实行了因材施教, 为教师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提供了平台, 使教师从“知识型”转变为“研究型”。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法, 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 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在教学环节中, 差异性教学的主要体现

实施差异性教学, 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体现差异性教学, 使该教学法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体现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差异; (3) 在作业设计时体现差异; (4) 在学生评价时体现差异。那么在具体实践时, 就可以通过调查法来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进行摸底,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掌握,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例如分为A、B、C三层次, A类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B类为中等生、C类为学困生。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 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一) 教学目标的差异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 要对教学大纲有深刻的掌握, 将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的划分, 将其分为高级、中级以及低级的层次, 也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实现“差异”。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 要尽可能地制定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过程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考虑集体的教学需要, 所以经常会选择性的忽略个体。而差异性教学法就旨在打破这一教学现状, 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 通过差异设题的方法, 要设计出各种程度的问题, 分别向不同的学生来进行提问。例如, 对C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概念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背诵就能够进行回答, 这样也更符合C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 继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B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经过认真思索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设计一些通过地理原理来归纳总结的问题;针对A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若学生回答正确, 那么给予表扬, 这样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能够让学优生感受到压力, 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当然, 若学生对地理课程有一定的掌握之后, 那么就可以设置一个统一的训练目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所设计的问题, 进行互相探讨、相互合作, 从而达到共同的提升。在这个差异性问题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提问,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三) 作业设计以及批改的差异

1. 作业的设计要因类制宜

在设计作业时, 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能力进行设计, 要设计出难易度不同的作业, 由学生来进行选择,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 在批改作业时要因人而异

在对地理作业进行批改时,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例如, 对学困生, 如果他的习题完成的准确率不高, 但是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 或者他们的作业书写较为工整, 教师都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此外, 还要客观地指出他们在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在批改作业时, 教师要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 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 从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 学生评价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价, 不仅是从考试以及作业中体现出来, 还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评价, 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或者学习潜能来进行激励性的差异评价, 使得评价能够成为激发他们学习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更加严格, 不但要求他们能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 还要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对那种自卑感比较强的学生, 就需要地理教师尽可能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 在评价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 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 要尽可能地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继而促进他们的潜能发展。

四、采用差异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要发现学生的心理效应

差异性教学法符合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 要尽可能地将不良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采用“隐性分层”的方法, 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学优生要采用扩展知识面的教学方法, 对学困生则应该采用通俗化以及兴趣化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 就能够避免有意的分层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 学生的层次是不断变化的

任何一个学生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之中, 针对学生的层级划分, 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划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A层级的学生有可能会变成B层级, 而C层级的学生经过努力学习也有可能变为B层级, 甚至是A层级。这就需要中职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来对他们的层级分类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 地理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 要坚持一个原则, 那就是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 不管是哪一个层级的学生, 教师都需要对他们多关心, 对他们多予以肯定。让学生有着稳定的学习热情, 进而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在中职地理教学中采用差异性教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能够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能够进一步提升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较差, 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许多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低迷。因此在采用差异性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以促使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 在开展差异性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效应,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 由于学生的层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就需要中职地理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整, 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学生个体差异更加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差异性教学法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体现, 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围绕中职地理学科, 就差异性教学在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中职地理教学,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明生.刍议中职学生地理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7) :89-90.

[2]袁孝亭, 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0) :20-24.

[3]龙泉.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特点与内涵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2) :294-298.

[4]张胜前.我国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关系的演变及其研究重心的转变:我国地理教学论发展30年:1978-2007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11) :9-11, 30.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建议 第4篇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第5篇

汪红

一、教学中的收获:

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通过举例将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二、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第6篇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反思) 第7篇

施英

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堂实际.随时调整能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上课时用学生的调查访问成果展示导入;课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在教育方式上,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能结合角色扮演、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予以解决。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紧后松,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小组讨论并展示时个别同学处于懈怠状态,我没有去及时提醒以至于讨论没能全员参与。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性别差异,女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引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老师很少注重男生和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 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 以往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要求并不能赋予学生个性的思考环境, 教学方式的统一性导致地理教育观念滞后。这些都是妨碍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完善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教学活动中的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 改变无性别差异的教育理念和做法, 使性别差异教学成为教育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理教育工作者要以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男女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各自特殊规律, 既要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 又要承认并重视两性差异, 引导优势互补, 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做到“因性施教”。首先, 要转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 树立正确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明确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存在性别差异, 但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在发展特色上存在不同。教师应从观念上逐渐淡化并抛弃性别陈规与偏见, 改变对男女学生的刻板印象, 打破以往刻板的性别教育模式,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加以具体指导, 鼓励学生全方面自由地发展。其次, 要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并且对学生的性别差异特点进行深层的认识、分析, 研究差异存在的原因, 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 做到有的放矢, 因性施教。再次, 要加强性别意识敏感度。要时常注意控制检查自身性别观念和行为对男女学生的影响, 自觉地对整个教育环境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性别偏见行为加以纠正。最后, 在提倡树立性别差异观的同时, 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完全将男女作为两个完全独立、对立的个体对待, 在双方的特性中也应意识到共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性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互化现象。这就更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依据学生发展的新特质、新形势, 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和实践, 与时俱进。

三、培养女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 利用地理直观教具培养女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地理图形, 学生可以将在脑海中累积的基本知识加以集成, 形成新的想象。但是, 女生相比男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很难形成心理地图。因此, 要培养女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需要更具体的感性材料, 地理老师不仅要使用地图、幻灯片等为学生提供信息, 帮助学生储备感性材料, 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地理杂志, 如《旅游》、《中国地理》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一个地理视觉教具,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例如, 在中国地理事实分布的教学中, 可以要求学生特别是女生找出一些图, 比如说高原、山脉等, 在图上用笔描一下, 最后达到基本能够徒手在草图上把高原、山脉等地理事物绘制出来, 用以分析这些地理事物和相关事物的关系。长此以往, 她们在今后的练习中就能够有的放矢, 说出这个地方的很多内容来。

2. 利用多媒体培养女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 尤其是可以展示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增强地理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女生往往对地理空间的概念不强, 因此对现实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相应正确的思维模式, 思维常常局限于二维空间平面上, 因此感到地理难学, 内容散而多。教师要引导女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勤于观察和思考, 善于借助有关地理图表学习掌握知识, 拓展思维的空间, 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如:讲授地球的自转, 以前教师常借助演示地球仪的转动来讲课, 但往往由于观察角度不同造成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教师可通过用Flash或其他应用软件制作并演示地球自转的课件, 由于演示是动态连续的, 可更直观、丰富地表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尤其是在特殊地点如北极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点观察则为顺时针方向) , 这一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通过演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 除了对地球形成立体球体概念外, 更可以在想象中让自己飞到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去观察地球的自转, 从而发现想象的与课件演示的是一致的, 印象就会更深刻。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知识, 其关键是学生无法建立晨昏线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改变的空间模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制作透明的“框架地球”, 动画模拟夜半球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发生变化, 把整个形成过程全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和猜想, 再去发现结论, 就能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结语

男生和女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地理自信程度等方面。地理是一个全面和空间重叠的主题, 产生地理研究男女生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强, 喜欢抽象逻辑思维, 而女生多进行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玉芝.加强初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09) .

[2]赵建龙, 王兴侠.浅谈多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01) .

[3]王继红.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科际联系[J].青海教育, 2007, (Z2) .

[4]张燕, 余晓青.地理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J].福建地理, 2006, (02) .

上一篇:英语作文常用句子及翻译下一篇:新学期中班教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