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

2024-06-12

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精选5篇)

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 第1篇

2011年XX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情况汇报

我区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按照上级医改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区卫生工作实际情况,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出发点,以实现让上级满意,让老百姓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的,今年医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现将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我区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唐学石为顾问,区长XX为组长的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结合医改工作的推进,并分别成立了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XX任副组长,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领导小组和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为顺利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区委和区政府分别召开了常委会和三次区长办公会,就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出台了《XX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X政办发〔2011〕22号)和《XX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实施方案》(X政办发〔2011〕26号),卫生局对医改重点工作进行了责任分解,并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签订了医改工作责任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二、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医改切实推进

近期三年来,共投入医改资金7764.51万元,其中上级财政

6022.19万元,本级财政1742.32万元。今年已投入医改资金3195.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2386万元,本级财政809.9万元。

2009年和2010年每年有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国债建设项目,目前我区共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了项目验收,且黄茶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称号。三年来,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均能优先、足额、及时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了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开展。

2011年为了强化对医改资金的管理使用,我区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中心,稳步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区审计、财政、监察、卫生等部门,对我区医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工作检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面,我区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单位,设置公共卫生服务科,配备专业医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执行单位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方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逐年提高,较好完成了各项指标。三、五项重点改革进展情况

(一)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完善实施方案。我区制定了《XX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副区长江红为组长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二是坚持全面摸底。从2010年12底开始区卫生局对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初步模底,完成医改所需资金初步测算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结构的调查。2011年4月13开始区审计、财政、人事、卫生、编办等相关部门集中对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销售、医疗收入、人员工资、人员结构等进行全面测算,区政府以测算数据为依据,确定区财政补助金额。三是坚持广泛宣传。积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发动,举办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听证会和全区动员大会,提高了相关领导干部和医卫人员的认识以及老百姓的关注度;并在XX党政门户网上设置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栏》,将我区推行基本药物工作的动态信息、实施单位、基本药物价格以及有关政策文件予以公布,拓宽了宣传渠道;6月18日举行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启动仪式,邀请市政府、市卫生局、市发改委等相关领导参加,做好新闻媒体的重点宣传报道工作,扩大影响范围。四是坚持执行规范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度。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遴选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区纪检部门的监督下,区采购办和卫生局对遴选企业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和考察,选定4家公司作为我区基本药物配送的定点单位。五是坚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区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采取零差率销售,自6月18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诊疗总量16167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4.57%,人均药品费用29.36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7.1%,医疗收入61.1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4.23%,居民直接受益近22万元。根据统计数据可分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人均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医疗人次明显增多,老百姓的知晓面明显扩大,居民群众的得实惠明显增多。10月28日湖南《大众卫生报》经市卫生局推荐对我区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很好的报道,得到了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医技人员业务素质。年初我区制定了《乡镇卫技人员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强调了培训实施效果,9月份完成了29名参加执业(助)医生考前培训工作,10月份选送了9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参加了全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今年积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416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强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今年按照省卫生厅要求,我局及时为26个村卫生室下拨了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确保了乡村医生能较好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落实了每月召开乡村医生例会制度,举办了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培训,并逐个进行了现场指导,7月份完成了52名乡村医生IPTV培训工作,考试合格率和参培率分别为100%,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的提高。三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努力为居民提高规范的健康服务。到11月30日止已为全区38165万农村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483人,建档率53.7%,电子档案完整率达99.9%。其中为7岁以下儿童建档1904人,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1440人;妇保建卡380人,产后访视1140人次;儿保建卡数380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5900份;城镇居民已建立电子档案 111255人,建档率64.6%,健康档案完整率99.5%;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50865人次,进行群体健教讲座143场次。并完成了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共为“四类人群”做健康检查25750人次,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16499人次;为孕产妇做产前管理6812人次,产后访视3638

人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6817名慢性病人进行了建卡和随访管理;为14149名老年人进行了建卡登记,并为10438人进行了体检。为47799人次进行了健康服务指导。在全区重点人群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6770人;脊髓灰质炎疹糖丸强化5329人;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 4404人;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32万元,完成数量和质量均在城区前列。

(三)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成立了以区长周建任组长,副区长江红任副组长,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定编、定岗、不定人”原则,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三是实行“全员竞聘、核定任务、绩效考核”原则,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副职进行选聘;机构原有的职工进行岗位竞聘;核定任务是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由区卫生局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责任状;绩效考核是卫生局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医疗卫生机构对本单位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单位的财政补助经费和个人绩效工资挂钩。

(四)认真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坚持实事求是。为做好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监察局和审计局等五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化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

方案》(X政办发〔2011〕32号),截止2009年12月31日前,区化债工作小组认定的债务数是1233.08万元,其中2个乡镇卫生院389.78万元,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3.3万元。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31日所产生的债务数是53.16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0.03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13万元。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5日所产生的债务数是129.9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9.9万元。三项合计1416.14万元。

(五)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居民群众得实惠。今年我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完成了市局下达任务数的101%,农村低保对象、五保户和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全部纳入新农合,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在区级医疗机构实行全免,截止11月30日,区医保基金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报销金额达到了7万余元。城镇居民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地区都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都提高到80%,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了18万和8万。医疗费用做到了及时结算,实行了按人头、病种、总额支付方式。今年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当地财政配套资金分别为45.18万元和77万元。目前我区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结余25%、新农合医保基金统筹结余10%;解决了我区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今年区级财政安排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配套资金78万元,为职工的养老保险提供了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引进难。基层医疗机构当前专业

技术人员匮乏,主要原因是没有优越的人才引进机制。工资待遇不高,不能满足专业骨干长期发展,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2.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较为困难。因基层医疗单位设备简陋,专业技术水平与上级医院差距较大,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宁愿到花费较高的大医院就诊。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健康档案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和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明年建档率达到了100%,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方便、有效、连续的医疗服务。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将基层医疗单位义务巡诊活动在全区推广,做到定期不定点,使辖区居民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3.进一步规范工作管理制度。狠抓基层医疗单位的自身建设和管理,延伸和拓宽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理念和内涵,切实为辖区老百姓就医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

XX医改办

2011年12月15日

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 第2篇

——在市医改办基层卫生服务座谈会上

2010年11月2日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

房山区辖区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下辖2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462个行政村、107个社区。常驻人口91.2万;户籍人口76.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

(二)区域卫生资源

2009年,全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54个,其中:中央市属厂矿医院12个、民营7个、区属35个。病床5583张,卫生人员82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61人。千人口(按常住人口91.2万计算)拥有医生2.6人、护士2.1人、病床数6.1张,分别是全国同期水平的1.49倍、1.51倍、1.84倍(2009年全国千人口拥有医生1.75人、护士1.39人、病床3.31张)。

其中:区属卫生机构35个,包括二级医院4所、一级专科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20所、一级街道医院1所、公共卫生机构6所、其它3所。病床3765张。卫生人员492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57人。卫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4.8%,中、高级职称占46.55%。固定资产9.74亿元,万元以上设备2824台件,房屋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

(三)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卫生投入,卫生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继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之后,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并先后被列入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区、全国防盲先进区创建单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10月实施以来,实现了“三个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缓解。通过制定“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筹资增长机制等惠民政策,农民参合积极性迅速提高,2004年参合率65.6%,2008年之后持续保持100%。筹资标准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人均筹资由58元增加到520元,增长796.6%;筹资总额由1671.22万元增加到21450.5万元,增长1183.5%;政府补助在筹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由71.21%增加到91.5%,增长20.29个百分点。保障水平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受益家庭由2%增加到100%,门诊报付率由0增加到42%、住院报付率由11.8%增加到55%,住院最高封顶由2万元增加到25万元。

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主要举措,慢病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一)农民四种慢病基本治疗药物免费提供

1、启动四种慢病管理体系。2003年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仍有部分农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支付新农合医疗费用的自负部分,特别是慢病患者尤为突出。2007年,通过对6乡镇1914名慢病患者调查显示:慢病防治费用对于农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人每年药费500元以下的有599人、500-1000元的724人,1000元-5000元的516人,5000元-10000元的75人,平均每人每年慢病药费 支出在1000元左右。而且慢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老年人多数没有经济来源,长期的药费负担往往导致因病致贫。针对这一问题,2008年,区政府牵头、区卫生局具体实施《房山区健康新农民促进工程三年规划(2008-2010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进行总体设计与干预管理。干预人群为年满40周岁且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经过常规体检、区级医院专家确诊定制治疗方案,签订协议后即可享受免费用药与定期跟踪。干预周期为5-10年,旨在通过规范化药物和非药物综合干预,达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

2、确定临床用药。以北京市村级用药范围为参考,征求区级医院专家意见,以“保证基本医疗”和“提供基础治疗”为原则,确定18种药品作为村级基本用药。这些药品由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集中采购,价格仅为市场同品种、同规格药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双鹤药业生产的降压0号为例,市场零售价每片1元,新农合采购价仅为0.4元。

3、实施情况。2008年先行试点覆盖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98万人,发放药品106万元。2009年又覆盖9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49万人,发放药品累计243万元。2010年实现全覆盖,免费供药5.64万人,发放药品637.5万元。

4、定期监测、科学评价干预效果。区卫生局聘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全程参与并指导,公共卫生学院成立由院长胡永华教授为组长的项目组,全国知名专家李立明、吴明等多名教授和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连续数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从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等多方面评估慢病干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跟踪回访,我们发现:一是农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对慢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认识不断强化;二是慢病二级预防进一步加强,通过体检、干预等手段,实现了慢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用药人群个人负担大大减轻,按每月检查一次计算,累计减少2360万元,包括:诊疗挂号费150万元、交通费200万元、住院自负费用1260万元、药品低价采购节省750万元;四是新农合资金累计减少支出1500万元,包括:药品采购节约500万元、因长期服药减少住院费用1000万元。

(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加大慢病管理力度

1、实行四种慢病规范化管理。免费为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目前,我区高血压患者5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1.7%,有效控制率35.4%;糖尿病患者16735人,规范化管理率68.6%,有效控制率38.7%;冠心病患者管理人数23455人,脑卒中患者管理人数8352人。2010年,区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启动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 试点,共12个小组183名高血压患者参与到小组课程中,涉及11个村居委会和1个功能单位参与组织,覆盖1.8万人口。

2、加大区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社区力度。区级医院在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支援乡镇卫生院,重点帮扶蒲洼、霞云岭、史家营三所深山区乡镇卫生院。组建以区级医院为核心单位、以乡镇卫生院为基本单位的两大医疗集团,开通流动医院、爱心服务车,组织专家每周定期下基层查房、会诊和进村入户义诊,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农民在家门口 就能享受到区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机构服务前移,实行基层公共卫生归口管理,培训、指导、组织社区防保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3、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管理。组建321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配备268台笔记本电脑,绘制社区居民居住分布图,村(居)委会覆盖率100%。《健康知识手册》、《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南》、《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温馨联系卡》每户一册。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免费配发移动电话,辖区居民可随时进行就诊预约、热线咨询。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厂、进工地、进家庭。2010年1-9月份,组织健康讲座788场次,参加人数17934人;制作宣传栏808期,发放宣传材料140201份。区卫生局与北京移动公司房山分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平台,定期给慢病患者免费发送各种健康温馨提示信息,自2008年7月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共发送健康信息11.6万条。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慢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培养5000名家庭保健员。

三、基层医疗机构举办主体、运行模式

(一)举办主体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由政府举办,村卫生室由村委会举办、区乡两级管理。

(二)运行模式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保证,彻底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行为挂钩的联系,杜绝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行为。2009年与2007年相比:区财政投入由1.15亿元增加到2.73亿元,增 长137.4%。

2、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包括公共卫生、医药卫生、财务管理、满意度调查四部分内容。实行日常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作为人员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

四、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员结构

1、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现有153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占76.5%;行政管理、工勤人员246人,占16.1%。卫生技术人员中包括:医生608人(含全科医师141人)、护士228人(含社区护士113人)、防保医师87人。现有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760人,占49.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7人,占10.9%。中级职称以上275人,占18.0%,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0.5%。

2、乡村医生。2008年,出台《房山区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待遇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全区1431名乡村医生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其中807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待遇(基本医疗400元/月、公共卫生400元/月)。目前,全区乡村医生中专及以上学历占其总数的73.1%,有34名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二)教育培训

截止到2010年6月,全区有346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完成560学时社区岗位培训的学习;362人参加康复、口腔、中医等七个社区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25学分达标率98%以上。2010年,参加“健康管理社区行北 京市全科医师公益性培训”360人次,参加市社区管理干部培训94人,社区医生骨干参加慢病规范化管理培训124人,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师资培训10人,参加北京惠民医药平台业务培训46人。乡村医生中医适用技术培训率100%。

(三)人员收入

2009年与2007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人均工资由3.9万元增加到4.2万元、公用经费由1.1万元增加到1.3万元,分别增长7.7%、18.2%。

2010年4月份,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正式工年人均工资5.78万元下拨(含单位负担五险一金部分)。

(四)人员招聘

实行“优秀人才进得来、不合格人员出得去”的人员聘用制度。区卫生局每年统一组织系统各单位到外省市医学院校招聘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招聘本地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有派遣证的毕业生,2007年以来,招聘外地及本地生源220人,其中外地生源125人。清退聘用工251人。

五、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覆盖半径,以及分布情况;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全面完成。2005年以来,投资3.5亿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社区站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2倍;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六室分开,平均每站建筑面积214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78倍;标准化村卫生室四室分开,平均每室建筑面积 86.57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92倍。

2、社区卫生服务人人可及。2007年,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之后,我区仍有120个行政村、2.7万户、7.2万人未能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标准(即山区居民步行30分钟、平原居民步行2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为保证全区居民均等享受社区卫生惠民政策,区政府批转我局制定的《房山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三项措施:一是无乡村医生的34个村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室、每村配备1名社区卫生员,有乡村医生的86个村按1村1名配备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员、乡村医生经区卫生局、药监分局联合培训合格后,为本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零差率药品销售等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按照乡村医生每人每月1500元,社区卫生员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三是为山区9个乡镇配备巡诊医疗车,每周下乡巡诊两次,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方案后,平原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实际覆盖半径平均1-1.5公里,山区平均2-5公里。

(二)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1、服务量。2010年1-9月份与2009年1-9月份相比: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及出诊181.8万人次(其中门诊177.9万人次,急诊2.9万人次,出诊6440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住院2166人次,下降11.7%;上转病人7395人,增长11.9%;下转病人1406人,增长119.3%。

2、就诊疾病情况。经调查韩村河、阎村、周口店、河北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疾病情况,显示近期就诊前五类疾病依次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分别 占就诊总量的30.75%、22.75%、18.3%、17.5%、14.9%。

六、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和住院专网直报系统

2007年3月,区新农合管理中心与23个乡镇合管办、区内2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封闭联网作业,参合农民从以往的“看病—付费—村—乡镇汇总—区管中心审核复验—报销资金拨付乡镇—村—返还个人”8道程序、3-6月时间,简化为门诊随诊随报、住院出院即报,报销时间仅需10分钟左右。2009年,网络直报终端进一步延伸,平原参合1500人以上、山区参合1000人以上的90个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开通。

(二)社区专网建设稳步推进

卫生局科教信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网将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便于卫生综合业务数据的实时报送、卫生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我们准备搭建区内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型服务网络,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业务链、服务链形成机制链,区域平台引入高清晰的远程医疗视频系统,按照“多专多社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全科培养可持续性机制,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三)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运转有序

2004年以来,区卫生局先后投入50万元,开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软件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电子病历、健康体检三部份内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等,进行智能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柱状图、饼状图、线形图等图形分析及数据统计,同时出具健康处方。目前,我区农村居民电子档案建档 率已达到70%。

(四)医院管理系统试点先行

窦店、十渡、张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建设医院HIS管理系统,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乡镇卫生院整体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编制增量不足

目前,我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是乡镇卫生院,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保障基本医疗功能不削弱,维持一级医院的规模,这就要求按照20%的比例配备行政工勤人员予以后勤保障,但又不符合包括医技、专科医生、药剂、工勤管理人员在内不得突破编制总数25%的社区人员配备比例。二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派人员进入社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仅进驻144个,农村卫生面临房屋建好了、设备配齐了、而无人可派的严峻现实。

按照京编办【1990】34号《市区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中心卫生院按农业人口1.5-2.0‰,一般卫生院按1.3-1.5‰配备。房山区14所中心卫生院、6所一般卫生院服务农业人口40万(不包括外来常住人口10万),应核定编制800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每站5人配备,即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及检验、药剂各1人,应核定编制940人。以上两项合计1740人,而实际核定1396人,缺编344人。目前,实有在职人员1532人,其中正式职工978人,聘用工554人,超编136人。

目前,乡镇卫生院只能保证门急诊和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住院医疗只能退居次要位臵。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 农民医疗消费门诊量激增,再加之门诊住院费用直报及处方限量制度的全面实行,致使医院管理人力成本成倍增加,这一点在城区是不存在的。由于编制短缺,设在村里的卫生服务站的值班人员不仅负责医疗、护理、取药、收费、建档、发药、健康咨询等基本工作,还要自己做饭,取暖,打扫卫生,甚至一些条件差的站点还要外出打水。社区卫生人员每人每月工作竟达到360小时,相当于45个工作日,进修、培训也无法安排。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综合考虑地区服务人口、地域面积、医院功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数量(按照5人/站的标准进行核编),适当增加社区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发展的瓶颈

基层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乡镇卫生院通过落实市政府“四个一批”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外埠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很难留住人才。据调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待遇较低,引不来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后,卫生院人员工资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对本科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够。例如:2007年,我区以解决进京户口的优惠政策,计划招聘河北医科大学本科生41人,实际只招聘到20人。二是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卫生院特别是山区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贫乏。据统计,五年来,卫生院累计调出142人,其中98人调往市区医院;2005年为卫生院招聘淮北医大大专毕业生30人,目前在岗仅有6人。三是保障机制不到位,稳不住人心。目前对卫生院实行的倾斜政策主要集中在解决卫生院职工个人事业发展方面,包括社区工作医务人员可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免考英语和计算机、允许晋升副高级职称等,但这些倾斜政策并 未解决医务人员最关心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照顾家庭不便、个人业务发展受限制是涉及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主要问题。

建议:出台统一政策。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达到同地区二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二是探索区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重点对近几年引进的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实行区域内统筹使用、统一调配,定期流动,变单位人为行业人。

(三)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房山区财力有限,财政对卫生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软件开发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各自为战,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报销网络均要求专网专用,资源不能整合,政策又不一致,导致人力浪费,工作量加大,窗口运行速度减慢。三是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将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 第3篇

关键词:新医改,城市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

城市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 属于医改的“大头”,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 直接关乎医改成败。但改革在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的同时, 也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下, 如何对待公立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难点, 探究和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对策, 让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新医改措施, 满怀信心地为医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贡献, 笔者作如下思考。

一、城市公立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顾及了我国国情和民生的实际, 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的标志。作为医务人员, 要积极适应这种进步的变革, 不断加强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提高卫生服务的职业技能, 把为人民健康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也有一部分职工对改革中一些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方面, 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甚至有消极抵触的情绪存在。

1.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带来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随着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 同岗同酬势在必行。原来以专业职称、岗位类别、学历层次、技能、职务等为标准划分的职工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 时常处于动态变化中, 职工不同群体的需求出现了差异。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 根据业绩考核分配拉大了收入上的差距, 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极少数医务人员在“回报”与“奉献”、“得”与“失”的天平上发生了倾斜, 一般的工资和福利不能让其满足, 缺乏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2. 医改的“公益性”与部分职工“趋利性”的思想观念冲突

医改重点强调“公益性”, 新的医药制度改革后, 势必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利字当先”错误思潮的影响, 一切向“钱”看, 拜金主义严重, 不同程度地存在滥检查、开大处方、收“红包”、吃“回扣”等不良现象。这种不正之风虽然仅发生在少数职工身上, 但容易在职工中蔓延, 其影响力和破坏力极大。

3. 由“单位人”到“社会人”引发的职工思想新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医院职工思想状况发生较大变化, 其角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人”转变, 医院职业不再是唯一的工作, 一些职工工作之外开公司、开店等, 由于身兼多职, 难免会分心, 影响工作。有的人劳动纪律松懈, 迟到、早退、经常调班, 工作服务态度较差。他们求学上进和敬业意识较为淡薄, 对批评教育不在乎, 给他人、集体带来负面影响。

二、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城市公立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新医改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较以前更多更复杂,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事物,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途径。在方向上, 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统帅一切”的思想政治轨道转向服务型, 服务于医院发展的中心。在方法上, 要主动从过去的强制型, 转为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疏导型;由过去的“你讲我听”、“你导我行”的单向灌输型, 转为以人本、畅所欲言的双向沟通型;由过去施加压力或行政处罚的外力型, 转向以多种活动为载体, 引导职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内力型。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1. 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医学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对于促进职业稳定, 提供职业动力, 加强职业自律, 维护职业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公立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开展各项工作和职工群体教育结合起来, 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机的统一起来。学理论政策, 讲形势教育, 谈职业道德, 抓行风建设,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院务公开工作, 将医院重大改革方案、实施办法措施、有关政策、事关大局的利害关系等向职工讲清楚, 认真听取和尊重职工的意见, 取得职工的理解, 消除他们的疑虑, 千方百计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2. 结合新医改方案的施行, 引导职工树立全局观念

公立医院担负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控制医疗费用的双重任务, 面对医改, 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大局, 以需求为导向, 以竞争为动力, 引导职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处理利益关系的时候, 特别需要提倡牺牲和奉献精神, 增强对改革风险的承受力。特别要引导职工强化质量、效益、全局、群众四个观念, 增强市场、经营、竞争、服务、风险五个意识, 弘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三种精神。转变医疗业务等病人上门, 政策上靠卫生行政部门倾斜, 经费上向政策伸手要的“等、靠、要”观念, 转到主动适应、“找米下锅”, 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 引导职工统一认识,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卫生行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性高, 由于医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 受传统的思想定势影响, 干部职工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情绪和求稳怕乱的思想;加之受市场经济冲击, 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和物质奖励, 新的人事分配制度会对职工的既得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职工有观望态度甚至抵触情绪。

(1) 加强政策宣传。必须注重宣传教育和鼓动, 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讲清楚, 引导职工认清形势, 树立新职业观;要使大家认识到, 这是事关卫生事业主动适应医改而出台的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 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符合全体职工的长远利益, 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紧紧依靠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群众, 要发动群众, 相信群众, 紧紧依靠群众,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职代会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作用, 充分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制定改革方案时, 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将方案交职代会讨论通过。

(3) 密切结合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尊重人为轴心, 以了解人、帮助人为外圈的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要立足于耐心的教育和正面的引导, 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孤立地去做, 还必须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经济建设相结合, 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必要的限制和约束。考核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 体现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 不断增强职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 保障医院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4. 要与医院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医院文化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巩固医院的团队凝聚力, 通过形式丰富的党、工、团主题活动, 组织不同年龄的职工进行各类活动, 使职工享受有益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将医院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灌输给职工, 陶冶情操, 获得认同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唤起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侵袭, 从而激起员工自觉弘扬职业精神, 维护医院形象和职业形象。

5. 要以人为本, 减轻职工的职业压力

医疗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医疗从业人员心理和精神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做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时, 除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外, 还必须牢固树立“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必须想方设法关心职工、爱护职工, 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 使其保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稳健的处世态度。要积极引导职工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客观地看待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

市中医院医改总结汇报 第4篇

尊敬的*市长,检查组各位领导:

现就**县部分医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做一下汇报。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暨药品三统一工作进展情况

㈠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

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12”9号)、市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安政发“2012”14号)和县政府有关要求,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我县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步骤,1.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5月—6月),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制订了改革计划,印发了《**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各医疗机构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等全面推进医院改革工作;3.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7月—10月)拟对改革工作进行自查评估、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迎接上级检查。

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日趋完善

⒈重新核定机构人员编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由编办、卫生局等机构组成联合考察组对我县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按照县级医疗机构床位与人员编制比例为1:1.5,乡镇卫生院每千人口平均配备1.2名人员的编制配臵标准,对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县医院人员编制达到300人,县中医院达到150人,妇幼保健院编制人员达30人,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达到283人。其中,临床护士编制不少于每病床0.4人。同时不断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和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制规模和岗位类别范围内自主确定岗位,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全责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截至目前我县所有医疗机构均实行了全员聘用,对于未聘人员均得以多种方式妥善安臵。

⒊继续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将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允许医院可拿出一定比例的收支结余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确保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增加。据2011年数据统计,我县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前年人均工资为36400元,实施绩效工资后年人均工资为40828元,平均增长幅度达到12.2%。㈢多渠道补偿机制初步建立

⒈积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我县于2012年5月1日起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彻底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⒉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我县正在制定以降低药品价格、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以及医疗检查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的医疗服务调整方案,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既要患者负担减轻,又不影响医院工作运转为原则。

㈣药品三统一工作有序运转

⒈成立工作机构,夯实工作职责。县政府高度重视药品‚三统一‛工作,于2012年4月初成立了平利县药品‚三统一‛采配与结算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8人,落实了独立的办公场所,负责全县药品的采购、审核、配送及结算管理工作。机构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与配送企业及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责任合同,落实了工作目标;二是启动5月‚药品‘三统一’宣传月‛活动,期间共发放药品‚三统一‛政策汇编260余本、‚三统一‛药品宣传画1200多张,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累计悬挂条幅130余条,并制作了约100余期宣传板报及海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制定了县级药品‚三统一‛工作考核办法、采配与结算管理办法、药品统一配送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效地保证了我县药品‚三统一‛工作健康运行。

⒉加强监督监管,畅通举报渠道。一是县卫生、监察、物价等部门加强对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严禁从其他渠道采购药品和违规加成的现象,镇、村医疗机构所有药品继续落实明码标价和‚零差率‛销售政策,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从2012年5月1日起完全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全面公示基本药物的品种、销售价格和服务承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专门的举报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可以通过电话、网络邮箱、信件等正常渠道上报,对举报内容实行举报要专人负责、专门登记、专项查办。及时处理举报事件。接到群众举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应对,迅速调查事件的真相,妥善回复,给举报者一个满意答复。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并将举报事件分类整理、建立档案,以备日后查阅。

⒊严格数据采集,深入查找问题。通过严格规范申报、配送及结算过程管理,管理中心直接掌握了关于配送率、使用率等第一手真实数据,改变了以往单方面由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数据无法监管、无法核实的状况。通过对真实统计数据的分析,随时掌握‚三统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⒋克服实际困难,工作成效初显。据近几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县药品‚三统一‛工作已覆盖全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100%,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三统一‛药品配备率和使用率均已达到95%以上,县级公立医院的‚三统一‛药品配备率和使用率分别平均达到40%和30%以上。除药品配送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市局工作要求。

二、存在问题

㈠法人治理面临一些体制上的阻碍,完全推行公立医院院长聘任制等还面临一定困难;

㈡县域经济相对薄弱,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财政保障还面临较大压力;

㈢受市场价格变化影响,‚三统一‛药品出现药品废标、弃标和中标品种不全现象,导致配送企业药品储备明显不足,据药品三统一管理中心统计,‚三统一‛药品配送率不到60%,过渡期目录中850个品规中仅能配到10余种,加之胶囊剂全部停用,严重影响我县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另外,部分常用药品如三九感冒灵、小儿退热药布洛芬混悬液等未纳入药品‚三统一‛目录,不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后期工作安排

㈠继续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围绕新的医院管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和控制医疗成本,建立现代医院科学管理体系;

㈡加快县级医院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绛县中医医院医改汇报 第5篇

我院2014年1月始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我院是一所中医医院,开放床位45张。人员编制数65个,现有职工72人(含在编人员40人),其中卫技人员 31人(中级职称8人),开设急诊、内科、妇科、骨伤、外科、口腔、五官等10个临床科室。

二、公立医院改革主要工作

(一)县级公立医院支付方式改革情况、薪酬制度改革情况,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

1、新农合患者采取直报方式,医保患者无法直报,住院患者需要垫付医疗款,造成医保患者流失。

2、在编人员财政按照基本工资的70%拨付。3、2014年11月19日,根据绛县物价局《关于绛县中医医院执行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的批复》绛价字(2014)20号文件要求,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诊查费、治疗费、手术费上调13%,床位费上调36%,医用设备检查费和检验费两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10%。

(二)药品零差率销售及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1、2014年1月药品全部取消加成,实行零利润销售。2、2015年3月份开始建立了本院采购目录,与配送企业确立了配送关系,按照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临床用

药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管理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我院使用基本药物共有269种(西药190种,中成药79种),基本药物采购比例占全部药品的52%。

(三)医院医疗收入结构(“三比”)、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县域就诊率等效果指标改革前后对比变化情况;

2015年8月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为32.5元、2206.75元,较上月下降0.8%、7.5%,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四)县级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后减少的合理收入补偿情况,人员工资拨付情况,债务化解情况,六项投入政策落实情况。

1、药品零差率销售财政每年补偿,2014年1至11月财政补偿59979.84元,已补偿到位,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财政补偿32160.88元,未补偿到位。

2、在编人员财政按照基本工资的70%拨付。

3、目前医院设备等固定资产除了国家资金配套外,市、县级财政无力给予配套支持,剩余资金源于医院自筹,医院债务增长,影响医院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医院出现编制不足与空编并存的现象,目前我院职工72人,核定可用编制65个,现实际在编40人,(我们的想法是争取医师全部入编,有利于稳定人才队伍,其他人员择优入编),但财政按40人拨付基本工资70%差额工资,导致财政拨付不足,在编人员只缴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于部分人员解决不了编制问题,造成人才

流失,医院工作开展带来不便。

上一篇:2022年中工作总结下一篇:证券信息技术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