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2024-06-23

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精选3篇)

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第1篇

为进一步搭建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平台,打造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镇立足本镇农业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引资,通过外引内育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

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三、产销并重,抓好现代精品农业“增收”工程

**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重视农产品的营销。一是培育品牌,量升价增。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向导,强化品牌意识,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合作经营的道路。目前,**共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最典型的是六塔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东泉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标准、质量标识、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六塔鳖”和东泉牌番茄名声鹊起,量升价增,并辐射全镇其他农户。目前,该镇甲鱼养殖面积0.14万亩,年产商品鳖250吨,产值1400万元,今年“六塔鳖”单价可卖80元/斤,同比增长15%。东泉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亩核心示范基地,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接轨上海,定供“世博”。为进一步加强与沪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该镇成功与两家上海世博会农产品定供企业签定蔬菜产销对接协议,让世博贴上了“**标签”,为**的农产品在上海高端市场的销售找到了突破口。由于沾了“世博蔬菜”的光,今年,**番茄收购价在每公斤3.30元,价格比一般营销户高出每公斤0.2元左右,按价格平均提高0.15元计算,每亩效益可提高1500元。

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第2篇

1 加大水稻机插、机烘等主要环节扶持力度, 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农业生产实现“机器换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通过机插育秧技术示范与应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开展“四联”活动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宁波市率先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拥有插秧机2 353台, 其中高性能插秧机2 077台, 占88%, 2013年完成水稻机插面积4.81万hm2, 水稻机插率达到56%,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8%, 居全省第一;规模化、工厂化机插秧育秧中心建设不断加快, 全市建有季供秧能力33.3 hm2以上的规模化机插秧育秧中心872个, 秧田面积255.1 hm2, 其中早稻规模化机插秧育秧占机插早稻育秧面积的70%左右;已创建的区域性整体推进县 (市) 区、镇 (乡、街道)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 机插面积近4万hm2, 约占全市水稻机插面积的80%;全市粮食烘干机总数达到793台, 批次烘干能力近万吨, 市已审核认定的宁波市粮食烘干中心40余家, 全市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达70%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基本解决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机器换人”成效显著。

2 加大特色产业机械和高性能机械推广力度, 提高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

减少特色产业劳动用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特色产业“机器换人”步伐, 已是宁波市农业生产“机器换人”的工作重点。宁波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蔬菜、茶叶、油菜等经济作物、水产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蔬菜移栽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 建立了近20个市级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二是畜禽饲料机械化加工、自动饲喂、喷淋降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加大了鱼塘增氧机、清淤机和投饵机等水产养殖机械推广力度, 以增氧、投饲、池塘清淤为主的各类渔业机械已达51 321台 (套) 。三是加大对名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重点推广茶叶修剪、采摘及加工机械, 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已基本实现生产加工机械化。以机械直播和收割为重点, 继续加快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 去年全市油菜机收面积2 000多hm2。四是大力引进、示范特色、高性能农业机械。从日本引进2台鲜大豆 (毛豆) 采收机开展机采示范, 填补了省内空白。据估算该鲜大豆采收机采收效率可达1 000~2 000 kg/h, 是人工的80~160倍。开展高效旋翼施药机 (无人驾驶植保小飞机) 的引进、示范工作, 今年引进4架, 在春耕现场会、农机“六下乡”等活动中进行演示, 并召开培训座谈会进行推介, 受到广大服务组织、大户的青睐。

3 加大智慧农机建设力度, 拓展农机科技创新应用领域

近年来, 宁波市农机部门按照农业部加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和市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积极开展“智慧农机”建设, 构建农机信息化创新平台, 拓展以“机器换人”为目标的农机科技创新应用领域。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农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2011年起, 与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合作, 率先在全国开展集网络视频感知系统、农机地理信息综合管理GIS系统、农机GPS定位系统、物联网智能化控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农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到目前基本完成网络视频感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 实现了与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农机示范基地等农机服务网点图像传输及相关通讯服务。农机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二是开展智慧农机项目建设, 探索设施大棚环境智能化调控。依托农机科技项目等载体, 积极开展将“3S”、物联网、太阳能等先进技术引入农机化领域的科技实验, 组织实施“智慧农机”项目, 重点研究对设施农业的温、湿、光、肥、水、药等智能化调控, 探索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运用, 以及对温室植物、土壤、环境信息的实时检测、无线传输和自动控制。三是开展新型智慧农业装备的研究、试验工作, 推进农业装备设施化。联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开展无人驾驶插秧机研究、试验和示范工作。目前该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 已可实现自动直线形跟踪和自动转弯的功能, GPS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确度可达5 cm, 只需设定插种区域, 测控系统就能自动规划插秧路线, 生产率达到0.27 hm2/h左右, 技术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2010年开始, 在浙江省农业厅的帮助、指导下, 宁波市探索将设施农业建设纳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对设施农业 (钢架大棚、玻璃温室) 补贴实行项目管理, 重点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机化示范园区 (基地) 内粮食、蔬果、规模化养殖、林特、育苗 (育秧) 等产业建设的钢架大棚和玻璃温室设施, 并优先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 开展设施农业智能化配套的项目进行扶持, 保证了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 加大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机制创新力度, 提升农机化转型升级能力

农机服务组织是实现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实施主体。近年来, 宁波市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 全市已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362家, 全市平均每个乡镇农机合作社达到2.9个, 居全国前列。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宁波市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服务机制不断创新, 为“机器换人”增加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积极培育新型主体, 拓展作业服务领域。引导农户、基层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创办符合区域机械化发展要求的特色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鼓励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特色产业领域拓展。目前宁波市从事特色产业的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08家, 服务范围已涉及到蔬果、林特花卉、设施养殖、大米加工等领域。不少合作组织已从单一的粮食产中作业服务, 向产前农机农资物资供应、农机技能培训、农机维修服务、产后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拓展, 实现了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链。二是大力发展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近年来, 宁波市在农机服务组织中大力引导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和维修、烘干和加工三大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宁波市已创建了10家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 农机服务组织在区域内开展农业综合生产服务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三是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联合、合作和合并。2012年, 成立了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搭建农机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桥梁、平台和纽带。2013年, 余姚、宁海等地成立了县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余姚、奉化等地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农机合作社通过联合、合作和合并, 进一步增强了经营服务能力。四是按照现代企业模式, 探索创建专业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宁波市将在今年探索创建1~2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专业化的农机作业服务, 并在配套扶持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加强指导与服务, 帮助其发展壮大。

5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构建新型农机化引导机制

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第3篇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上一篇:全国中医药行业_五五_普法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捉小鱼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