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

2024-09-18

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精选6篇)

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 第1篇

风和降水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了解风的形成,知道风向和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知道

可以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和风速的方法;〔重点〕

2、了解空气的湿度含义、空气的湿度的测量方法;〔难点〕

3、了解降水的概念;知道降水形成的条件、降雨量的测量〔重点〕

【重点】风的观测

【器材】

一、【自主学习】

观察学校里悬挂的国旗吗?它有时静止不动、有时却微风飘扬,而有时却在大风中剧烈摆动。有时改变方向在飘扬。你觉得为什么吗?描述风有两个根本要素是

汽化是指

;液化是指;

说说平时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云或雾是如何形成的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风

阅读课本66-68页风的知识内容,概述、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学过大气压强,不同地域不同高度大气强可能不同,请分析风是如何形成的?

2、在地理学中地理方向有8个方向,你能以图形式表达8个方向吗?

3、在图2-40中观察纸风机的指向,你觉得风向是纸飞机机头的指向还是尾翼的指向?

风向是指,天气观测和预报中有

风向,表示符号

通常用

测量

从东方吹来的风叫_________,东风往______吹。往北吹的风叫__________,往东南方向吹的风叫____________。按例完成:

北风:从

吹来,吹向

西南风:

西风:

东北风:

4、风速是指,常用单位是:,通常用

测量

读表2--4,写出你认为的最常见的几种风的名称、对应的风级和风速。

思考:风可为我们做哪些有益的事?也会造成哪些危害?

5、阅读68页天气图上风的表达方法。请简要分析表示方法

二、空气的湿度

阅读课本68--70页空气湿度的知识内容,概述、思考如下问题:

6、你能用事实说明空气中有水汽吗?

结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

7、湿度的含义:表示空气中

。一般用

表示----即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8、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工具___________,最常见的是,它由一支

和一支

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

包着。如何使用?

思考:你能想到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吗?

三、降水

阅读课本70--71页空气湿度的知识内容,概述、思考如下问题:

10、活动------图2--45实验

实验现象:

解释这些白雾和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

11、归纳:水汽凝结的三个条件是1.气温

到一定程度

2.3.空气中微小的12、理解形成降水的过程图,答复下列问题:

气温下降 →→ 水汽凝结 →→ 云滴 →→ 云滴增大 →→ 降水

⑴降水的形式有:

⑵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会是雪和冰雹?

13、降雨量的计量单位是?观测方法是?

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 第2篇

水在哪里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感受水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水是普遍存在的,在生活中也时时处处离不开水,这可以为同学们深入学习本课打下情感基础.但是,同学们对水体的存在位置还不太关心,缺乏理论指导.

【教材分析】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水作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水的存在形式和整个水体的循环过程.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到水的重要性,知道节约用水.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方法选择】

强化学生的体验和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观察、讨论、归纳为主要方式.

【教学准备】

旱生、水生、湿生等不同的植物(强调叶、根系形态等)图片;沙漠、湿地、热带雨林、草原、湖泊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图片;各种含水量各不相同的动物图片;我国严重缺水地区的照片及文字说明;水循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水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又无处不在,到底水在哪里,它又是怎样循环的呢?

二、水的存在

1.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回忆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用“水”组词,以此分析和讨论水的种类; 3. 回忆水的三态,想办法证明空气中有水.(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三、水与生命

故事: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为什么能活下来?

1.出示各种植物图片和各种环境图片,学生说说不同地区所分布的植物类型(与七年级学过的“适应性”相联系).

讨论1:植物的叶和根系与所生长环境的关系

讨论2:千年的古莲子为什么在一千多年中不会发芽?

2.出示各种动物图片,猜测各种动物体的含水量,体会水的重要性. 3.出示缺水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缺水的感受 4.讨论:如果我家断水了,我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四、水的循环

认真观察P5水的循环图并阅读课文,总结出水的循环过程并说出水循环大致可分几种类型,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水的存在

2.根据水循环图说说地球上的水循环 【作业布置】

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 第3篇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浙教版《科学》教材编入的实验不仅在数量上比旧教材多, 而且实验的内容取材新颖、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材料易找、操作简便, 更适合在各校普遍实施.

但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有效性和教材本身的意图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实验课是为做实验而实验, 而忘了这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特别是大量的课堂实验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实验应有的功能, 造成实验效果低下.

一、教材实验有效性的现状

人们往往把有效教学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知识”.简单地认为“分数高就是最有效”.事实上, 所谓“有效”, 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科学课程改革之初, 我们常常为科学课中的变化而惊喜:实验多了, 课堂上的对话多了, 学生也活跃起来了.但在“活跃的课堂”背后, 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如何?学生学得如何?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带着这些疑问, 近一年来, 我们设计了“科学教材实验完成情况的教师调查表”对我校的七、八年级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认为, 实验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盲目

无论课本中的实验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都是严格按教材中的方案执行, 教师缺乏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甄别和整合的能力;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麻木迷信, 缺乏修改和完善的勇气.实验的方式选择无原则, 一味强调让学生动手, 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出现学生分组实验一定就比演示实验效果好的极端化认识;出现了逢公开课必有分组实验的现象, 有明显的“赶时髦”倾向.甚至认为一节课缺少了学生分组实验就不是新课程, 就不能体现科学的探究本质.

2.实验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

(1) 演示实验缺少层次性, 不利于实验功能的发挥.对于同一概念或规律的多个演示实验, 常未作出精心的选择和有序安排.

(2) 演示实验的设计太巧妙, 实验结果总在预料中, 使学生的思维未真正参与到实验中.

(3) 学生分组实验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机械式的探究和放羊式的探究.

(4)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处理不当.当一些实验出现与“课堂要求”不符的意外现象时, 教师往往回避, 将学生的感受放在一边.这样我们的课堂看起来是完整的、高效的, 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仍是低效的.

3.实验装置缺乏改进与创新

实验装备是实验教学顺利成功的保障, 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就很难令实验教学高效.例如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的实验, 教材以玻璃为材料, 用酒精喷灯加热.如果改用热敏电阻代替玻璃, 用火柴点燃, 实验现象就十分明显.

二、问题实验的改进对策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体验和养成科学思维方式, 初步形成科学精神.

(一) 合理选择和安排实验内容及实验形式

实验教学如何提高效益?首先要问这个实验有没有必要做?如果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生活体验的且学生的认识是没有偏差的现象, 学生用其生活经验再加上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能一目了然的, 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重复、去验证, 否则就是徒劳的.

案例1:《血管阻塞对血液流动的影响》的实验, 其目标是利用血管栓塞模型模拟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堆积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而实际上学生只要看图就能明白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堆积会导致血液流动减慢, 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实际安排一节课进行探究, 那么只能是劳民伤财.

当然, 在实验形式的选择上, 更要注意切合教学实际, 不是只有分组实验就是最好的.

(二) 优化实验教学程序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验发挥最大功效的保证, 影响实验教学效率的因素除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之外, 还与实验教学程序的优化有关.

1.巧用实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而实现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把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说:“如果让我把教育心理学归为一句话, 吾将一言以蔽之, 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 并因此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前概念是原有认知中的一部分,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 但它并非全是正确的.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 把它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案例2:在上《力的存在》这节课时, 学生往往认为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力的相互性, 而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就没有力的相互性.举例磁铁能吸引铁钉, 并追问学生:铁钉能否吸引磁铁?学生往往认为不能.为解决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的前概念.我们可以演示“铁钉吸引磁铁”的实验, 但该实验材料要精心选择, 以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室提供的磁铁没有效果, 我就到市场中挑选了磁性较强的小磁铁, 再找大约10厘米左右的铁钉, 这样两者相距一定距离, 铁钉也能吸引磁铁.这就巧用实验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2.巧用演示实验的“失败”, 激发学生积极的内驱力.

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对实验精心准备, 确保实验万无一失, 这本来是教师教学细致严谨的好习惯, 无可厚非.但如果每次的演示实验都是一帆风顺的话, 课堂中就少了跌宕起伏的刺激,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就会日渐衰退, 慢慢地学生就会成为纯粹的观察者, 忘了自己也是实验的参与者.

案例3:在《电生磁》的教学中, 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先讲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故事, 然后再演示奥斯特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接受科学事实.殊不知,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观察的地位, 学生停留在接受事实、记住实验现象的层面, 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很有限.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 在实验前创设悬念, 先问学生磁体在它的周围能否产生磁场, 那么不用磁体能否产生磁场?学生看了书上的介绍, 就会说通电直导线能产生磁场.教师就请学生上台演示, 结果小磁针不能转动, 学生就会陷入深思, 难道书上错了, 教师就问:“是书上错了, 还是有其他原因?如果是我们的实验操作的原因, 可能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学生会作出各种猜测:“可能是小磁针有问题, 可能是小磁针放置的位置有问题, 也可能是电流太小的缘故.”然后让学生用实验不断地探索问题的根源.

可见, 演示实验的失败并非都是坏事, 只要教师利用好这些发生在学生眼皮下的活生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 最后在全班同学合作和努力下使实验获得成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尝试失败, 在失败中不断获取教训的一个曲折的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离真实的科学更近, 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内驱力.

3.注重实验与思维的结合

科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思维, 而逻辑推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实验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运用抽象思维, 而且需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案例4:曹冲称象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 聪明的曹冲提出的用船称大象的办法在科学测量中叫做“等量替换法”.一般人只看到曹冲帮助大人做好事这一传统美德, 却忽略了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古希腊的阿基米德,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溢出的液体, 是逻辑推理促使他进行再次实验, 从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可见, 掌握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比多做几道题重要得多.

(三) 不断地改进与创新实验装置

实验装备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 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就很难令实验教学高效.然而, 新课程下的科学实验, 从内容、数量到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地理、生物等边缘学科的实验大量增加.这一新的变化, 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科学教师具备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5:探究《植物蒸腾》的实验, 课本用到了水银, 水银不但有毒, 并且密度很大, 颜色不明显, 所以很难看清液面上升.我用红墨水代替水银, 为了看清上升的水柱, 我还用空气把红墨水和清水隔开.由于水的密度比水银的密度小得多, 不仅实验现象明显, 而且比较环保.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题, 用不同的实验材料, 教学效果相差甚远.选择实验, 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 使实验程序简单、现象明显, 以提高实验的效率.

(四) 正确对待实验结果和数据

实验中有时出现实验数据不准、实验现象偏差, 甚至实验失败, 这是难免的, 因为实验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 有许多影响实验的不确定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面对实验的误差与失败.

案例6:在《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当有的组在研究中发现导线切割速度越大, 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小, 从而得出了导线的切割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小这一错误的结论.教师就以学校的电流表不准确为由加以唐塞, 硬生生地把学生的实验结论推翻.此时学生纳闷、迷惑、不知所措.相反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就会发现导线的切割速度越大感应电流应该越大, 从而引导学生再实验再观察, 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 其原因是电流表指针显示电流需一段时间, 如果将两次导线的切割速度再放慢些, 便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浙教版八上几何教学策略 第4篇

摘 要: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何部分的教学又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八年级。其实,在学习几何时,只要学生掌握好的方法踏踏实实完成,也可以学得轻松有趣。

关键词:几何教学;基础知识;应用;归纳总结

几何难学、难教是一个老话题了。现在我们老师都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现象:一是近几年宁波中考数学卷上几何得分率较低,二是新浙教版教材对几何的要求有所提高。新浙教版教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以实验几何偏多,对演绎推理的要求较低,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其中第三节就是“证明”)、第二章是“特殊三角形”。这样的安排显然对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和教师的几何教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八上一册一学期教学下来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好基础知识很重要

几何这块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和定理。讲清几何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1.关于几何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1)利用教輔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方便学生理解

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利用各种教辅工具直观呈现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例如,八上1.4在讲“全等图形”这个概念时,多呈现一些图片(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有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然后请学生拿两张叠合试试,就能轻松地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能重合。这时提出“全等图形”的概念,学生就会感觉直观、自然,很容易接受这个新知。

(2)通过比较突出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学生理解

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它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介绍完新概念后可以举同类概念的例子要求学生比较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

例如,八上1.2定义与命题这节中,“命义”“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真命题”与“定理”。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作为定理。

(3)发现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数学概念都简洁精悍,通过找关键字词及对其的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七年级在讲“平行线”概念时,可以请学生分析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如果没有这些词会出现什么现象?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两支笔代表直线来演示。通过摆弄学生会发现异面直线(当然学生只能感知这样的线存在却说不出它的名字),从而知道了“同一平面内”这些字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层次。

2.关于几何定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依据。能根据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为了做好几何定理的教学,我采用“一找、二画、三写”三步骤。下面以八上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为例说明。

一找:就是要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两个问题:一是只找到“等腰三角形“这一个条件,二是认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平分线”“其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都是条件,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问题的。我认为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三线中的其中之一”,结论是:“另两条线”,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命题可以分为三个命题来分析。

二画:在一找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这个步骤中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比如等腰三角形你要画哪类三角形?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中三线的位置会不会不同?在这里因为钝角和直角只能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所以底边上高线的位置只能在三角形内部,所以不会有不同结果,那么只需画一个类型的等腰三角形

即可。

三写:有了一找和二画的基础,这个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只要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条件放在“∵”后,将结论放在“∴”后。如:∵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D=DC,AD⊥BC。

二、及时应用新知很必要

概念、性质的运用是必须的。同时初中生的心理也有好应用、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性质教学后,通过典型的例题教学是很必要的。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定理教学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范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由于刚接受了新知,学生容易发现∠ABC=∠ACB,又结合角平分线的条件得到∠DBC=∠ECB,从而得到△EBC≌△DBC。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具体书写时规范一下书写就可以了。在实际课堂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这步,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挖掘:(1)你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2)你还能发现哪些其他结论?(3)条件中的两条底角平分线改成腰上的高线或腰上的中线结论还成立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请学生说说思路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几何性质进行了实际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几何思维模式,使学生又一次获得了成功。最后我也鼓励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思考、多发问的好习惯。

三、做好归纳总结很关键

几何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问题、图形变化性强,其中的一个条件、图形甚至只是图形中的某个点变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那么只单单解题是没有用的,经常做些归纳总结是很关键的。课标指出: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内化、整合知识点。关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知识(主要以八上内容为例)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的:

1.归纳总结常见着眼点

一个几何问题经常由若干个条件、图形和结论组成。一个条件或结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以证明相等两条线段为例,有下列几种情况:(1)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以考虑等角对等边来证;(2)若这两条线段在两个看似全等的三角形中就可以考虑全等三角形来证;(3)若是上述情况以外的可以考虑通过“第三者”等量代换来证。

2.归纳总结常见特征图形

熟悉典型的特征图形能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比如:(1)如图:A、B、C三点共线,在AC的同侧分别以AB、BC为边作等边△ABD与等边△BCE,AE与BD交于点M,CD交BE于N。可以得到:△ABM≌△DBN、△MBE≌△NBC、△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遇到下面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AB、B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BCF,连接EF、EC。试说明:(1)EF=EC;(2)EB⊥CF。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通过添加辅助线AD,可以得到:DE=DF;BE 2+CF 2=EF 2;四边形AEDF的面积总是△ABC面积的二分之一等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续的函数、四边形等知识解决一些动态的、综合性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3.归纳总结常见辅助线

根据条件不能直接解决时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收集了八上学习中一些辅助线的添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另外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出现斜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斜边上的中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出现点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连底边上的中线。

综上所述,学好几何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多做归纳总结工作。这当然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积累,虽然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浙教版科学八上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观察下列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命题“对于自然数n,代数式n2-3n+7的值都是质数”是真命题吗?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二、典型例题:

1、已知:如图,BE平分∠ABC,∠1=∠E 求证:DE∥BC

B

2、如图,BC⊥ AC于点C,CD⊥AB于点D, ∠EBC=∠A, 求证:BE∥CD

3、已知:如图,EP,FP分别平分∠BEF,∠DFE。且∠PEF+∠PFE=90°,求证:AB∥CD。

C

三、巩固练习:

1.在△ABC中,∠A+∠B=110°,∠C=2∠A,则∠A=______,∠B=_______.

2.如图1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1102=________.°,∠

3.如图2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交AB于E,∠A=118°,则∠AEC=_______.

4.如图3所示,a∥b,∠1为()

A.90°B.80°C.70°D.60°

5.如图4,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0个

6. 如图所示,已知AC∥DE,∠1=∠2.求证:AB∥CD.

四、拓展提高:

7.已知∠A=(x-20)°,∠B=(80-3x)°,若∠A、∠B的两边分别平行,则x=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第6篇

第一章 科学入门...................................................2

课题: 科学入门 第1、2、3节....................................2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2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3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

课题:科学入门 第4、5节.......................................7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7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8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10

第二章 观察生物..................................................13

课题:观察生物 第1、2节......................................13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3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14

课题:观察生物 第3、4节......................................16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17

第四节 细胞...............................................18

课题: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0

课题:观察生物 第6、7节......................................24

第六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4

第七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25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26

课题:3.1 我们居住的地球......................................26

课题:3.2 地球仪和地图........................................28

课题:3.3太阳和月球..........................................30

课题:3.4观测太空............................................32

课题:相................................................36

课题:3.6日食..........................................38

课题:3.7 宙............................................43

第四章 物性................................................45

课题:4.1熔固..........................................45

课题:4.2汽化..........................................47

课题:4.3升华...........................................49

课题:4.4 物成...........................................51

课题:4.5物质性.........................................53

3.5食和探索质的化与化与华和质的的溶月

课题: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55

第一章 科学入门

课题: 科学入门 第1、2、3节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

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3、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4、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5、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7、了解体积测量的方法

重点难点:1.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

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介绍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的文明。

1.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

一、从观察到实验 重视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学们会发现,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而更多的是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2.学会观察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实验时非常开心,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最终只是看看热闹,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3.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实验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5、显微镜

6、酒精灯(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引入: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寻找一把标准的尺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古罗马恺撒大帝时规定,以罗马士兵步行二千步为“一罗马尺”;罗马帝国的查理曼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一罗马尺”;古埃及则用国王的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腕尺”;英王埃德加规定,以他拇指的关节长度为“一英寸”。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的机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使科学家去寻找能保持经久不变的国际统一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1.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用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比如,长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

2.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测量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工具我们需要了解:

① 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物理量

② 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

③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④ 测量工具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4.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

① 不同的测量工具准确程度不同,根据被测对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 测量前先估测,根据估测值选择一定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以便于测量

5.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可以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或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 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即量程,最小刻度决定一把刻度尺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② 使用时,要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另选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读正确: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准确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估计值),即测量值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注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

3.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 根据地图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② 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③ 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p11)

2.量筒(量杯)的正确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导致结果偏大,仰视导致结果偏小)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

① 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区别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② 你觉得如果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4.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① 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② 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③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若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则测量值应为。

解题分析: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读数时,一定要明确被测物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被测物长度应为末端刻度和起始刻度之差),且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本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测量结果的准确值可以达到毫米位,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为估计值。若末端刚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则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0,不能省略,为估计值。此空应填3.50厘米;3.5厘米 例2.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教室的门的高度是23.5(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

(3)一张卡片的厚度是0.24(4)一只普通新铅笔的长度是0.18

解题分析:要注意观察刻度尺上1mm,1cm,1dm,1m有多长。一般教室的门高2m-3m,合20dm-30dm,故(1)应填dm;同学的身高应为1.65m,合165cm;一张卡片的厚度不足1mm,应填mm;而一只铅笔的长度与直尺长差不多,为20厘米左右,合0.2m,故应填m。例3.用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所得的结果为1.446米,最小刻度值是()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

解题分析:在这个数据中,1.44是准确值,估计值是6,准确到了厘米位,故最小刻度值为1厘米。

例4.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铅笔、细铜丝,怎样测得细铜丝的直径?

解题分析:由于被测物体(铜丝直径)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时,可将同类待测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这种方法称为“测多算少法”

答案: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若干圈n

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的总直径l(mm)

③计算铜丝直径d=l/n(mm)

例5.小明家里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解题分析:装玻璃和窗帘对准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装玻璃要求精确一些,因为如果相差几毫米都会导致玻璃和窗框不吻合,而装窗帘相对来说要求没那么高,所以选择的刻度尺也有所不同。装玻璃可以选择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钢卷尺,装窗帘选择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皮卷尺。

例6.某同学用“排水法”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体积,他发现木块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而是浮在水上面,“排水法”失灵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解题分析:

法一:用体积很小的物体将木块压入水中,如针或牙签

法二:可以用一个已知体积的重物和木块系在一起,把木块拉下水。

度计

2.3.法三:用细沙代替 课题:科学入门 第4、5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知道质量的单位,知道质量的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和维护。、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重点难点: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如何大致的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 如何正确的使用托盘天平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感觉

从书中p15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再进入空调房、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的感觉等,都能说明我们对温度的感觉并不可靠。要准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等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如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玻璃泡内的水银遇冷时,水银柱则会下降,通过观察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就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4.温度计上的刻度

教学过程

5.温度单位及读法: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练习:5℃、0℃、-10℃分别读作什么?

6.正确使用温度计

① 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②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④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进一步思考:

① 在实验过程中,用两支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② 该如何对不准的温度计进行纠正?

7.体温计

② 为什么体温计能拿出来读数?

因为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在细小的弯曲处断开,上面的水银就退不回来,所以可拿出来读数。

③ 体温计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什么?

在下一次使用前先甩一甩,使水银柱回落

p19练习题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1.质量的单位:千克

一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一苹果的质量约0.15千克,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某

5同学的质量约45千克,一头蓝鲸的质量约1.5×10千克。大家可以估计一些你熟悉的物体

的质量,比如一本科学书或一杯水。

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

2.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

3.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5.分度盘,砝码

6.7.思考: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有)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p21图1-45 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托盘(左右),指针,天平是依靠横梁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 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

① 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② 使用时: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③ 使用后: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3)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为小明观察甲、乙两根温度计读数的情况,其温度值分别为 ℃和 ℃。

解题分析:读数前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注意保留估计值,特别要注意的是看清楚刻度值是在0℃以上,还是以下。甲的读数是-11.0℃,乙的读数是5.0℃ 例2.温度计一般不能取出来读数,为什么体温计可以?

解题分析:一般的温度计离开被测物时,水银柱就会遇冷收缩,回落到玻璃泡中,所以不能取出来。而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细玻璃管的连接处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就会在这里断开,上面的水银柱就下不来,从而可以正确显示人体温度,所以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应用力将体温计甩几下,使玻璃管内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事先没有甩过,则所测体温一般不正确,分两种情况:若所测实际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所测体温偏高,还是显示原来体温;若所测实际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能正确显示所测体温。

例3.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mm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水银柱在206mm处,温度计水根柱为100mm处温度是()

a.100℃ b.50℃ c.48.5℃ d.47℃

解题分析:根据题意,水银柱6mm处应该为0℃,206mm处为100℃,所以200mm共代表了100℃,而每1mm则代表0.5℃。水银柱在100mm处时,超过0℃时的水银柱94mm,则温度应为94×0.5℃=47℃

例4.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65克食盐。他先将天平调平;然后用手(因为一时找不到镊子)把50克、10克砝码各一个放在天平的左盘里,把游码移到5克处;再把食盐逐渐

加在右盘里,直到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他把盘里的食盐倒在一小张白纸上,包

解题分析:操作错误有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放右盘;食盐不应直接放在托盘上;秤量完食盐后没有将托盘清理干净。

例5.用天平称量时,物体应放左盘。若某同学称量铁块时,当天平横梁平衡时才发现他把铁块和砝码放反了,左盘内砝码质量及标尺上游码指示刻度如下图所示,那么他能算出被测物的质量吗?是 克。

解题分析:左盘放物右盘放砝码时,被测物质量 = 所用砝码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即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题中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根据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则右盘质量 = 左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即被测物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所以结果是75克-2.4克=72.6克

例6.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节好的托盘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

解题分析:由于一个零件的质量太小,无法用托盘天平直接测量,所以采用累积法。

(1)取1000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上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2)读数: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读数(m)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1000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的单位,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度。

2、了解时间的历史,会灵活的从自然中“看”时间。

3、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准,从而会灵活的运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任何有周期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工具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的使用,让学生有惜时的观念。、时间和时间间隔的区别,通过一些例子进行说明。教学过程:

一、时间的历史 举例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大概的测量时间,有哪些一起?

问:若你不小心回到古代,没有手表,你会怎么样来测量时间呢?

1、表圭和日晷;

2、滴漏(水钟);

3、火钟;

4、沙漏(沙钟);

5、摆钟(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

6、近代机械钟;

7、电子钟和原子钟。

燃香、沙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更替等等,为什么能用来计时呢?——在自然界,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估计时间的长短)

二、时间的单位

常用单位:秒(s),还有小时(h)、分钟(m)、日(天)、周、月和年等等。

1秒大约有多长呢?做p26 练习3,得出一秒比脉搏(心跳)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稍长些。同时让学生说明1秒钟可以做什么事情?

练习:时间单位的换算:

1年=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1秒=1000毫秒==>>>1小时=3600秒,1天=38400秒。

三、停表的使用

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启动、停止、回表。注意:

1观察,秒针转一圈几秒?最小分度值几秒?分针的读法。○

2不会动或要测长时间的,要先上发条,用时用力不要过猛。○

3注意使用时初时刻要在0.0秒位置 ○

4按下时速度要快?? ○

四、时间概念的应用及意义

1、有了时间的概念,对时间发生的前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可以协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通。

如:我们学校上学7点10分,其他单位一般8点,可以缓和交通。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应用(起床时间,从家到学校时间比较,电视报)

2、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如电视节目??

课题:1.7 探究科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

和实验能力,的一般过程,高如何提出

结论的能力。

问题,为今

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1、例如“海王星发现的过程”

a

b

c

d

e

f

集证据排除了各种

、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 为什么天王星运行轨道出现反常现象?他们作出了各种猜测,通过收

的可能,最终作出了“可能存在某颗未知行星”的假设,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亚当斯、勒威耶收集证据,查阅资料,运用数学方法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未知行星的运动轨预言,由德国伽勒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海王星,使假设得以证实。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二、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肚子突然疼起来”的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肚子疼?

作出假设:可能受凉了、可能由食物引起、可能剧烈运动引起、可能是盲肠炎

收集证据:最近是否淋雨了受冻了、最近吃了哪些食物,食物是否过期,肚子疼前做了哪些事,以前有没有这病史,验证假设:检查、化验、诊断治疗

小结: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需要建立假设,需要用证据去验证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课堂例题

1、张亮用停表测自己的遥控小汽车的速度,他先在地面上量出50m的直跑道,小汽车从起点出发时,张亮启动停表,当小汽车冲到终点时,他摁停停表,发现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张亮的小汽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

分析:

遥控小汽车的跑道长为50m,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10s,这是小汽车经过50m所用时间,由可求出小汽车的速度。

答案:5

2、时间单位中,比秒大的常用单位有天(d)、年(y),则1d=____________s 答案: 86400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某次频闪摄影的频闪光源每秒钟闪光50次,则它每隔____________ms闪亮一次,每次闪光持续的时间大约1/1000s,合____________ms。答案: 20;1

4、高速摄影抓拍子弹运动的瞬间,曝光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持续____1___μs。例5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

果比较(c)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第二章 观察生物

课题:观察生物 第1、2节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类、两栖

3.、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学会使用放大镜。重点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如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

一、观察蜗牛

1、观察蜗牛

(1)放大镜的使用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2)观察蜗牛的身体

蜗牛的形态结构:壳,触角,眼,口,腹足

(3)探究蜗牛的感觉

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能生长、繁殖、运动、进行新陈代谢、有应激性(含羞草)等特征,而非生物没有。

练习:请说出下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哪些?

三、动

物与植物

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即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直接从外界摄取食物。其次是一般来说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而植物不能。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的分类

一般根据有无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分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用这种方法分类,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级的动物,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将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型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二、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的表面有鳞片。

(2)两栖类的幼体与鱼有些相似,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有鳃呼吸;它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生活在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3)爬行类动物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常见的有蛇、龟、变色龙、鳄鱼等。

(4)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体温恒定,能飞翔。

(5)哺乳动物是目前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一大类种群,他们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其中最易被错误分类的哺乳动物有白鳍豚、鲸、蝙蝠。

三、无脊椎动物

(一)节肢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昆虫等

(二)环节动物:蚯蚓等

(三)腔肠动物:海蜇、水螅等

(四)软体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

(五)线形动物:蛔虫、蟯虫等

(六)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等

【典型例题】

例1.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a.生物会动,而非生物不会动)

b.生物可以吃,而非生物不能吃

c.生物是有生命的,而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d.生物对刺激会作出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解题分析:自然界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a不正确;以人体为例,平时除了要以生物为食以外,还需要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所以b也不正确;生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但非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刺激作出反应,如冰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融化,由此看来d也不对;这里只有c是正确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命。

例2.植物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a.能不能动 b.能否吃东西

c.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d.有没有运动器官

解题分析:植物大多是绿色的,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外界去摄取现成的食物作为养料,所以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故答案应选c

例3.向日葵的花能随阳光运动,一碰含羞草的叶它就会耷拉下来,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说明植物也有 觉,它们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我们称之为应激性。解题分析:感觉,反应

例4.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如红枫的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为什么呢?

解题分析:植物的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而红枫的叶虽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但它也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所以说它是植物。例5.对照下面表格写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6.下列哪类生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解题分析: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爬行类和鸟类用肺呼吸;两栖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所以两栖类动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答案:b

例7.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特征有:身体 形;有羽毛;前肢特化成 ;鸟类骨骼,减轻自重;没有牙齿等等。

解题分析:鸟类的身体纺锤形,前肢特化成翼,骨骼中空等,都是鸟类利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特征。

例8.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蟾蜍、蝗虫、虾 b.孔雀、蜥蜴、蝙蝠

c.牛、苍蝇、蜗牛 d.蜈蚣、虾、梭子蟹

解题分析: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抓住这一特征即可找到正确答案,a中蟾蜍是脊椎动物,c中牛是脊椎动物,d中都不是脊椎动物。所以选c

例9.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蜕皮,其主要原因是()

a.蝗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b.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

c.外骨骼非常坚韧

d.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解题分析:蝗虫是昆虫,属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部分,一般有两对翅,三对分节的足。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几次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所以选b

例10.下列全部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a.蝗虫、小黄鱼、家鸽、斑马 b.大鲵、眼镜蛇、猫头鹰、蝙蝠

c.家鸽、猫头鹰、斑马、蝙蝠 d.大鲵、眼镜蛇、蝗虫、小黄鱼

解题分析:体温恒定的动物只有两类,就是哺乳类和鸟类,另外的都属于变温动物,选择d

例11.鲫鱼、蝮蛇、家鸽、蟾蜍、老鼠,它们都属于哪类动物? 请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解题分析:鲫鱼属于鱼类,蝮蛇属于爬行类,家鸽,属于鸟类,蟾蜍属于两栖类,老鼠属于哺乳类。分类方法有多种,只要合理即可。

胎生:老鼠

动物 有羽毛:家鸽

卵生 有鳍:鲫鱼

没有羽毛

没有鳍

幼体在陆地生活:蝮蛇

课题:观察生物 第3、4节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3、说出族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5、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6、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重点难点:1.如何将植物进行分类

2.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3.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5、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7、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

植物的花

植物的果实

上一篇:城管考勤制度下一篇:驻场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