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4-06-09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1篇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以海尔集团的发展为例

(李斗明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重视。然而,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介绍了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海尔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精神支撑,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但有人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有文化,中小型企业不需要文化。其实,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有文化,如同人在孩提时代就有思想一样,只是这个思想还不够成熟、不够系统罢了。在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验证。海尔公司在1984年成立时仅有员工800人、负债147万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在上海证劵交易所成功上市。1996年,海尔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30位、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118亿元。是什么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玄机:用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海尔员工需要企业文化,它时时赋予员工新的观念,更激发起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海尔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研究、学习海尔文化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中小企业普遍侧重于关注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精神领域建设受到忽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并不完全掌握其内涵和精髓。企业家忙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制定与落实。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本来就是表面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目的仅仅停留于对外宣传企业的形象,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着重于偏向口

号、标志、员工服饰等有形的东西,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内涵的打造。

(三)、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由于注资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这样的企业通常都打上了深厚的家族烙印。家族文化的局限性在于受到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限制,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实际上造成企业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四)、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口号中有“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30%,“团结”高达40%,模仿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文化口号照搬照套,没有考虑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差异,没有考虑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把这些高度雷同的词汇作为企业口号不仅没有新意,不能被企业员工认同、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也不能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斗志的效果。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总设计师,他在创业之初就高举企业文化的大旗,通过日以继夜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尔文化。

(二)、科学设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目标明确了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系统。企业内部主要是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企业外部主要是调整好与客户的关系,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搜集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等。在海尔集团的文化

战略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内部系统,即用海尔的核心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外部系统,即用海尔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用海尔的战略观念,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建设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广大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讨论懂得企业为什么要确立这些理念,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这些理念,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海尔集团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四)、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也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制度、精神内涵,使其始终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了美日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从“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到“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市场观念,海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05

[2]郭鑫.海尔精髓企业文化与海尔业绩[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01

[3]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01

[4]周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社科论坛,2010.09

[5]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0.07

[6]胡亚非.浅谈国内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发展,2010.06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2篇

?(一)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总设计师,他在创业之初就高举企业文化的大旗,通过日以继夜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尔文化。

?(二)科学设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目标明确了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系统。企业内部主要是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企业外部主要是调整好与客户的关系,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搜集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等。在海尔集团的文化战略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内部系统,即用海尔的核心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外部系统,即用海尔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用海尔的战略观念,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建设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广大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讨论懂得企业为什么要确立这些理念,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这些理念,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海尔集团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四)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也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制度、精神内涵,使其始终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了美日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从“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到“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市场观念,海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理念。 ?

?

参考文献:

?[1]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05

?[2] 郭鑫.海尔精髓企业文化与海尔业绩[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01

?[3] 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01

?[4] 周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社科论坛,.09

?[5]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0.07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一、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1、质量管理停留在“事后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质量检验阶段即事后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60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数还停留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的“事后检验”阶段,严重缺乏必要的“事先预防”。

“事后检验”是在成品之后的检验,主要作用是“事后把关”,把成品中的不合格品挑出来,保证交付的产品的合格率。其主要缺点是:责任不明,互相推诿。成品之后,如果质量检验部门检验产品问题较大,需要追查原因和追究责任的时候,由于没有实施全过程控制,质量责任不明确,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等部门就会互相推诿,产生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的意识与能力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缺乏质量意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产品促销和市场开拓上,不太重视质量与质量管理;在能力上,不太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员工基本不参与质量管理

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事情,管理人员基于工作内容与职责而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普通员工则基本不参与质量管理,而是处于“被管理”状态。一是领导层的意识和观念问题。企业领导者往往把员工视同于生产工具,当成纯粹的“经济人”,不太关心和了解员工,忽视非经济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生产,属于“任务型”领导。领导层的这些想法和做法,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员工意识和能力问题。在意识上,员工认为自己跟老板之间只是一种短期的雇佣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没有归属感,没有奉献精神也认为没有必要奉献,也就不会参与到管理中,只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且是被动的做事,根本不想参与质量管理。

3、过多地侧重生产过程的控制

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侧重生产过程管理,对于其他过程,诸如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售后服务、用后处置等过程相对来说疏于管理。其结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如产品不适销、市场难以拓宽、产品更新换代受影响等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的问题,他们不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即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过程都要加强管理。

4、管理标准过于主观

质量管理的工作之一是质量控制,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中小企业制定的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标准,往往是企业领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而不能密切结合企业实际,也没有充分的协商,结果是质量控制的各类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员工不理解不接受这些标准,从而使标准成为员工工作的“枷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领导者。一是领导者客观上不懂标准化的基本理论;二是领导者主观上比较专权,强调个人权威。

5、缺乏对员工的培训

由于没有认识到员工培训的意义,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使用时对员工的要求很多,对员工实施有效培训的少。当中小企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时,大多数情况是员工自动离职或者企业辞退员工。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员工没有归属感,企业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6、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的质量管理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尤其是一线的工人,监督多、要求多,而缺乏对员工有效的激励。一是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激励的意义,二是不懂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1、用全面质量管理代替“事后检验”

要克服本文前面阐述的“事后检验”的缺点,比较有效的措施是用全面质量管理来代替“事后检验”。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学习并贯彻实施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是“为顾客服务”。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在企业质量管理中顾客就是“下一个过程”。贯彻这一思想,就要实施“上一个过程要对下一个过程负责”,切实做到“未检品、不合格品不得进入下一个过程”。这可以克服“事后检验”的缺点之一“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质量损失减到最小。

2、创造并保持“全员参与”的内部环境

(1)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员工认识到自己跟老板之间不是短期的利益对立,而是长期的互利互惠,增加员工对老板和企业的依存感。

(2)关爱员工。领导对员工予以足够的关心爱护,了解并消除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障碍,把员工当“家人”看,让员工有归属感,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3)愿景激励。为企业勾画清晰的远景,为员工设定赋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企业有“盼头”,员工有“甜头”。

(4)合理的职业规划。对员工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有稳定感、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

3、实施全过程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全过程”的管理,是指影响质量的所有过程都要严格管理。企业的每一个过程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差异在于影响的程度和侧面不同。

按照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的观点,影响产品(硬件产品)质量的过程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工艺策划、采购、生产、检验、包装与贮存、销售、安装与调试、技术支持与服务、售后服务、用后处置等。这些过程都要纳入到质量管理中,单一的重视生产过程的管理是不够的。

4、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

科学合理的标准,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上,首先在制定标准时,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要取得全面的最佳效果,要考虑企业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其次标准发布前,要在标准适用范围内广泛征求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人员的意见,充分协商,不搞“一言堂”,这才能使员工接受标准,从而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和执行标准。客观上,标准要来自于实践,制定标准要掌握企业“第一手资料”,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这也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

人力资源具有成长性,人在工作中会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总结,因而能力会越来越强。有责任感和有远见的企业,在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时,不是辞退员工而是对员工实施必要的培训。

人员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能力、增强意识、转变观念、交流信息、更新知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他们的能力、知识都是符合要求的。当他们不能胜任工作时,一方面是员工自身没有“天天向上”,另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生产转型或者外部形势变化的原因,因此,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是企业的责任之一,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员稳定。

6、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的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效的激励可以让员工态度积极,行为努力。因此,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要学习和应用有关激励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员工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主导需要(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行为。企业领导应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和主导需要并努力予以满足。例如,对于刚参加工作和收入较低的员工,可以通过加薪的方式;而对于老员工、能力强的员工,则可以通过晋升的方式予以激励。

(2)学习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合理设置员工岗位。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取决于对三种关系的判断:努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绩效与奖赏之间的关系,奖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对员工进行合理分工,把每个员工安排在他们最适合而且最乐意的岗位,并针对员工的特点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员工就会有“一分汗水十分收获”的感觉,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与希望,就会士气高涨。

(3)学习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营造公平环境。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在比较,其结果直接影响工作的态度。其比较的方式有: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自己与他人比,自己与制度比。因此,企业领导应该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工作的条件和待遇,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4)学习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建立奖惩制度。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他所受的刺激之间有对应关系。有利的刺激,其相应的行为会不断重复和加强;不利的刺激,其相应的行为会不断削弱甚至消失。因此,企业领导要在企业内部,针对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目标,建立实施必要的奖惩制度。规范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予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根尧.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企业 上市融资 多层次 资本市场

上市融资是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选择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

一、我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

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文化企业累计已超过60家。其中仅2011和2012年两年就有21家文化企业实现境内上市。从上市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由原有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的国有文化企业。如浙报集团,通过整合省内多家报业单位后改制上市。我国绝大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的上市之路与浙报集团相似,都是从转制到集团化,从集团化到股份制,最终完成上市的。

第二类是经历了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造后上市的国有资本控股文化企业。如人民网,由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社、京华时报社等7家报社联合发起创立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后成功上市。

第三类则是资产规模偏小,但创新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中小民营企业。如天舟文化等具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

从境内文化企业上市的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即借壳上市和IPO(首次公开募股)。而其中主要以IPO手段上市的居多,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博瑞传播、长江传媒等借壳上市的典型。国内企业选择借壳方式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规避IPO上市中对企业财务、历史沿革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严格审查。这种方式虽然一时奏效,但作为借壳企业上市融资的深层次问题,如公司治理体制是否规范、是否具有稳定增长的现金流等问题还亟待解决,若解决不好,就盲目上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存在的问题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丰富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又帮助文化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会有更多的文化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但我国的二级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已成为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桎梏:

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市门槛过高,不利于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我国的主板市场主要定位于为发展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对于中小文化企业而言,只能望尘莫及。而近年推出的创业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创业板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仍然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小文化企业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二是上市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内容过于严格。我国企业境内上市不仅程序复杂,而且时间较长,作为中小文化企业一般比较灵活、效率较高,这种漫长的上市等待期及审批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文化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三、促进我国中小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的政策选择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资本市场,是满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的选择。

(一)加快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

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交易所外由证券买卖双方当面议价成交的市场,它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以及退市后的股票和债券为主,因此从功能上来看它是对现有资本市场的一个补充。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场外交易市场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因此,急需加快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低端市场的建设,继续扩大现有低端市场的范围,逐步实现各低端市场操作标准的渐进统一。同时还应加快对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板制度的建设,以尽快实现优质企业的转板行为。

另一方面,逐步推进高端市场的建设。应积极引入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作为投资主体;构建完善的股权和私募基金的流转机制,加快完善股权交易标准和交易制度;进一步深化高端市场的有关产品的更新和有关制度的完善,以提高高端市场的融资功能。

(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建设

创业板市场是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门槛较高,使得大量高成长性企业达不到上市标准。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融资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首先,需要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高溢价发行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高溢价发行不仅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会由于募集资金过多而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应通过加强监管来进一步理顺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以实现新股的合理定价,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一要尽快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二要积极进行制度改革,以防止上述规避退市行为的发生;三要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以构建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平稳退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卜凡婕,夏爽.中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分析及模式比较.管理世界,2010(11):180-181

[2]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较[J].金融研究,2006(1):64-72

[3]孙建军,王浩,朱鸿军.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江海学刊,2011(3):90-95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5篇

【摘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复杂的企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总量超过1000万家,已成为国民经济行业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受到各国理论界的关注。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字】中小型企业融资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的99.6%,占GDP的60%,税收的50%,就业人数的80%,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银行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符的。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型企业虽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资金匮乏的占到近80%,严重缺乏者为 20%,资金缺口很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仍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些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企业互保加债转股等,有的企业甚至全部靠拖欠贷款来周转资金。由于这些民间融资活动多属于政府限制的“非法集资”、“乱集资”范畴,故很难形成气候。所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仍是金融机构。

(二)中小企业贷款艰难

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条件更高。能符合这些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中小企业为数很少,这实际上将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支持对象之外,同时也限制了基层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有些省的一些经济不发达县的商业银行已经上迁,县属企业借贷无门,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缺乏小型资本市场,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难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发育很不完全,缺少一个多层次、能够为广大中小型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使这类中小企业失去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国内资本市场准入的门槛高,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上市资格,民营中小企业更被政策性地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无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缺乏,银行普遍有惜贷行为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在这种环境中,不少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地方保护、政法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据人民银行课题组对100余家国有企业自1993年以来改制情况的调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改制中都存在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形。银行投放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流失严重,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忽视

当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上,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是银行贷款,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商业银行推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而这一观点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

一是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由于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用行政命令的办

法强迫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不偿失。

二是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但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成功的创业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而银行信贷融资却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三是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存在资金筹措、信息收集、强化监管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要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势必要建立数量庞大的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巨额的自有资本金。其次,中小企业发展之初,不仅资金缺乏,而且由于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要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再次,在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率受到严格的控制,新组建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也将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而缺少足够的信贷动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也就难以真正改观。

(三)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双重缺失

直接融资体系存在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对称。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以服务国有经济的国有银行为主,缺乏对中小企业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使得中小企业在金融体制中处于不利地位。

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多渠道尚未建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处于缺位状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并没有根据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开辟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不同风险度的股票交易市场,债券市场也带有浓厚的政府垄断的推动型色彩,这些举措均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四)法律与法规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经常可见。比如在统计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只有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而没有民营企业的相关数据。民营经济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地位。民营企业直

接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往往是执政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上有突破,认识前进一步,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才放宽一步。

三、关于缓解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几点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一是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固定的中小企业贷款行为和以优惠的利率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同时可以发行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资金。

二是发展地方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近几月,在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减少了县以下金融机构的主题,但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风险突出,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而中小企业又是县域经济的主题,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地方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是借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经验,设立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政府部门,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中小企业基金会,中小企业作为会员通过缴纳贷款互助基金,风险抵押金等方式实行连带自保,保证贷款的中小企业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也可通过财政捐款等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的中小企业贴息,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过程中,把建立和完善中小

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担保实践,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担保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3700多家,筹集担保资金总额已超过1770亿元,累计为70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1.35万亿元,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对担保运行的关键内容,即担保公司的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担保实施方式、损失理赔等没有统一的运作规范,还存在许多客观问题。在担保公司迅速发展的今天,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公司行为。

(三)疏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沟通渠道

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必须与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密切配合,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评级制度和标准。

二是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来源渠道。银行主动向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第一资料,也可以利用自己优势帮助他们规范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从企业的结算业务中筛选资金流量稳定的客户,为其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服务。把握客户经营产业链条、锁定核心重点客户,拓展与其长期合作、业绩优良的客户,多方面挖掘优良客户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素质

一是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快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二是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做到按时还本付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再融资创造条件。

三是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中小企业在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重视自身资金积累,加大资金盘活力度,提高使用效率。要根据国家企业政策合理确定和调整投资方向,瞄准市场定位,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新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要缓解和解除其融资困难,需要有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于合作。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我国中小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6篇

论文提纲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主要问题;

1.薪酬分配的方式比较单一

2.分配行为不规范、不公平

3.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工作薄弱

4.薪酬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

5.忽视薪酬沟通环节;

„„

思路:指出现有中小企业关于薪酬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由薪酬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文化及员工自身发展与激励制度所造成的瓶颈

(二)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2.薪酬考核制度不科学;

3.薪酬体系不合理;

4.福利体系不完善

„„

思路:由不同角度探讨为什么中小企业会造成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如管理体制、薪酬理念(分配方式)、体系设计问题、实施效果等问题;

(三)国内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客观条件与改革思路

1.提高对企业“内在薪酬”的重视度;

2.适当加大薪酬中“可变薪酬”的比例,有效激励员工;

3.加强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工作;

4.科学设计薪酬体系,考虑各种影响可变因素;

5,完善企业考核制度,制定多种薪酬分配方式;

„„

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建议以改善现有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制度上的问题,致力打造一个科学、合理、全面性的薪酬制度以解决制约企业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薪酬制度改革是企业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7篇

引言: 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该转型升级——向机器人发展,目前很多小企业,都是通过设备改进,无人化作业模式,如:通过数控设备一人看护多台设备,焊接机器手、机器人等,主要是控制单位用人成本,如上海社保2014年比2013年增长8.24%,无形中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用工成本。在目前长远发展方向,逐步企业会向全面自动化设施来替代人工。

运用智能技术,向工业4.0转变——没有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是一成不变,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不断创新和根据市场需求而变,目前人员老年化,当今国内面临企业员工也老年化的挑战,鉴于熟练工短缺的问题,工业4.0允许老工人延长职业生涯,从而长久地保持生产力。灵活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工作,使私人生活和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变得更有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点。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工业4.0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它能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以适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让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只有不断转型和创新才有可能生存和走出去。

开展互联网+,就如一些公司内部交流,Skype和Email,我们公司也是一样,但是在2013年年底我们公司建立一个微信共享群(老板创建的),刚开始大家分享生活趣事,后面就发展工作汇报,如工厂订单产品完成,及时传递产品图片,销售在客户现场谈判碰到问题,加入技术人员一起为客户排忧解难,及时做技术人员未到客户现场技术支持方案第一时间就能与客户第一时间探讨一二。还有就是让员工感觉和高层距离缩短了,通过微信群让员工感觉是娱乐的同时,无形中就会发表一些对管理上的提议,在他的意见被公司接纳时,员工会感受到他的存在,让自己有成就感(特别是基层),可以说我们公司微信群为企业打造员工凝聚力,做了一个不小的铺垫;还有就是互联网系统,我司原本使用K3金蝶系统,了解这个系统的人都清楚,这个系统财务模块开发的非常成功,但是在生产模块 2 就比较欠缺,如是我们老板通过人才引进,自己开发了一个全面系统——ERP,对于企业来说,控制成本就是提升利润空间,只有数据统计快而准,才会对产品成本做到有效控制。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管理及与时俱进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融资较多地集中于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只有少数的融资来源于直接融资。我国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设置较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缺乏,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性融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玫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1.融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和向银行借款融资的情况下,各种融资方式没有达到一个科学台理的比例结构,形成了结构性失衡。例如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于银行不能提供长期信贷,所以针对银行融资主要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用来进行中长期投资发展的中长期资金。单从银行贷款融资方面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而其他融资渠遘也难以提供其发展需要的资金,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在经营中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2.融资成本过高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占有资金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前者是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者是指企业困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单一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只能借助于银行和内源融资,在融资时无法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资盒需求的融资方式;并且由于在向银行借款过程中的手续问题,使得借款过程时间过长,而且部分企业还要面临高额的招待费用,因此在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间的融资的结构性失衡,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融资成本高。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耪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狭窄、单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3.融资困难

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来就自有资本短缺和少,加上中小型企业因本身规模小,财务制度不规范和完善,缺乏足够的固定财产做抵押资产,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资信度差,首先,表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少,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拄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私人制和台伙制,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高。再次,中小企业财务制不规范,特别是在财务核算方面随意性大,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真实的情况增加了银行和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最后,部分中小企业短期行为倾向严重,信用状况较差,使得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有效担保和抵押物也相对匮乏,有效担保和抵押不仅能减低借款人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可大幅度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综台成本。因此,要求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是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必要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足量的贷款。

(二)贸易担保机制与第三方服务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1.规范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

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一定要有评级系统资历,嵌入国家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分支,是在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础上所建立担保机构评级体系。只有规范了严密、合理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才能保证担保机构的评估结果科学、有效、客观、公正

2.确保担保机构第三方信用评级与企业信用评级的稳步接轨

在现有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基础上增加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分支,必定会有一个逐步过渡阶段,从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运行良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保证评级数据客观公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不能取代对主要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应意识到贷款的主要资信评级对象为债务人,其次为担保人;第二,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结果与债务人评级结果捆绑评定债务发放风险系数,不再以债务人独立评级结果作为发放贷款的唯一标准;第三,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系统 4 的检验系统,区分担保机构业务单位违约与担保机构违约两个层次建立相应的违约模型,并逐步提高可操作性;第四,对暂时不能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的区域,应放开地域管辖限制,允许有资质技术的跨区域评级机构对担保机构的信用情况进行评定,促使评级业的有效竞争;第五,逐步改善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由单评级制度逐步过渡到双评级制度,即政府评级与商业评级同时进行,评级结果相差在一个等级内可取,形成制衡。3.加快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立法保障

经过多年的运作,我国针对评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地方法规,但失信现象仍时有发生。多数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局限于部门规章、文件,只适用于本部门的职责范围的限定,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权威。其法律法规分布也较为分散,而且多为企业评级、银行评级、保险公司评级、证券评级、个人资信评级等,对于专门针对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我国为了保障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良好的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法律环境刻不容缓。第一,应当尽快借鉴外国成熟制度和经验,将担保业信用评级内容纳入我国信用评级体系范畴,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明确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基本规则。第二,应当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运行法规,针对不同种类的、不同区域的担保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定义、评级资格、评级对象以及其他具体监管制度和违规处罚条款,对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可持续运营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引,以促进评级行业对于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4.建立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监管机制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担保行业与评级行业的监管机构,对担保行业与评级行业的监管都分散在各个体系中。为了保证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可从以下方面强化监管机制:第一,考虑扩充金融监管模式,单独设立担保行业监管委员会或信用监管委员会。第二,在目前监管体系下,将担保行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监管专设在某一监管部门,增加考核机制,向具备担保业信用评级资格的评级机构发放担保业信用评级许可证。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审慎考虑监管部门的设立方式,尽可能避免监管部门间的权力重叠现象。第三,在目前监管体系下,监管部门规范评级报告格式,直接使用 5 评级报告。总之,无论采取哪种监管改革机制,监管部门应注重对担保业信用评级公正、公平、科学的监管,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债务人后续担保的权益。5.创建和谐的信用评级环境

和谐的信用评级环境使担保机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有了健康运行的保障。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方面,我们应从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信用经济的有序运行,严厉打击信用经济犯罪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壮大征信行业的市场,并推行政策利好,以信用等级参照标准。从微观层面看,第一,应逐步扩大具备担保机构评级资格的征信机构的知名度,树立典型的优质担保业评级机构;第二,应设置合理的征信行业的从业门槛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提升征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应逐步改善征信行业风险测控模型,加大征信行业创新力度,建立安全有效的新机制。此外,被担保企业的信用程度、政府支持的性质和程度、银行及关联方的支持程度对于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度。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

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行不通,现在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推行新退税制度后,小企业应尽快认清这种形势,目前在与原有的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 6 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3.企业自身激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主体,中小型企业要有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让自己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中小型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自身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力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目标,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可以设置奖励激励制度。

(四)缺乏高素质外贸人才 1.缺乏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机制

专业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不少是按行政途径调入的,并不十分了解外贸业务,外贸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外贸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需要,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很多企业对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新型的贸易融资工具不了解,许多经营管理人员甚至不懂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谈判。现有专业外贸企业的业务员大多数是从大学国贸系毕业后进入的,虽懂英语和国际贸易业务,但不懂得相关的生产技术。当前,我国专业外贸企业既懂外语、又懂业务、还懂技术的“三合一”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经营成本无形中增大,因为外贸业务人员不能独当一面、独闯天下,只能几人同行。这就削弱了其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专业外贸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加上离退休人员多、原有的负担过于沉重,致使一些贡献较大的业务人员的正当报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出现了一些拿到大批国外订单的业务人员离开原有专业外贸企业、带走订单、自行创办外贸公司的现象,造成了专业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损害了专业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我国专业外贸企业的当前状况

最迫切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懂外贸业务、还懂技术的“三合一”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从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的学生。而且要有专业外贸企业更多地要从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外语基础好,有追求不断超越和挑战自己的学生,有计划地把他们送到大学外贸专业中进修,从而培养出切实可用的“三合一”复合型人才。因为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理工科学生学习外贸业务要比外贸系学生学习技术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三合一”复合型人才的这条选拔途径更易取得成功。在有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专业外贸企业必须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此,必须把个人收入与经营实绩密切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贡献较大的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合理报酬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的状况。为此,首先必须破除我国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大胆地在国有企业内部拉开收入差距。当然,收入差距的拉开首先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合理的标准,那么不仅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激化企业内部矛盾,使企业的发展陷于困境。其次是以股份为纽带把专业外贸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工的收益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专业外贸企业在新形势下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破解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困境的路径

(一)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拓宽直接融资的对象,增加企业融入资金

中小企业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增加企业的资金。风险投资是在没有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风险投资者以资金与公司业主持有的公司股权相交换,待企业成长获利之后,再将股权售出收回投资的一种方式。要想获得风险投资,中小企业首先应有很高的诚信度;其次,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三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明显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而且,该中小企业必须是股份制企业,否则风险投资者无法行使其经营权,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上,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购回风险投资者持有的股权,这种方式相当于企业向风险投资者借入风险投资者借入风险资本,到期还本付息,要求扩大规模后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种方式是在二板市场融资。由于我国的二板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只有选择在香港或境外的二板市场上市。通过在二板市场上发行股票,企业获得经营所需的资金,而且股权资本可作为长期资本使用,不用还本付息,降低了企业的债务 8 负担,不影响再次向银行借款的能力,这是间接融资不可比拟的。目前国际上的二板市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在计划二板上市时,首先要做的是评估企业的上市成本,估算上市收益与融资成本。二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虽然较主板市场低,但它需要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更高的评估、交易费用,这有可能使企业在二板市场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该选择间接融资方式。2.加大担保力度,扩大间接融资的渠道

一是依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增强银行信贷投入的信心。担保机构应以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这样有利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担保机构会时刻关注企业发展方,有异常也会给些合理的发展方向指导。为了增强银行对其信贷资金安全感,中小企业除了办理合法、有效担保外,还可增加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为连带责任承担者,当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时,连带责任承担者要承担无限责任。通过双重担保,可增加信贷资金按期偿还的可靠性。只要中小企业的贷款用途明确,符合贷款条件,银行就可以贷款给企业,实现银行企业双赢的目的,这样企业在资金运作中可以做好灵活匹配。二是采用商品及贸易融资方式,以流动资产做质押,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结合。商品和贸易融资是在货物运输或仓储过程中,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生产商、贸易商和运输商向银行偿还融资金额后,银行向负责运输或仓储的机构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归还给原主。如果贷款人不能在规定的融资期限内向银行偿还融资金额,银行可以在市场上拍卖掌握在手中货物,以拍卖所得抵偿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银行不需要政府或银行的担保,只要掌握运输和仓储货物的所有权,即得到了对融资的担保。银行贷款的依据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信誉度、动作情况及可供担保的固定资产数量,而是企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易本身的细则以及交易项下的保证,如交易的产品种类、产品价格、供求状况,银行能否和管理层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否通过质押获得商品的所有权,通过控制应收资金。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在提供商品与贸易融资前进行了这样一系列的评估怀考察,即使遇到最坏的情况,商业银行也可以卖掉这些品质良好的商品以避免融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商品与贸易融资方可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满足 9 资金的融通,即利用自身商品的融资价值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补充生产、流通、贸易过程中的流动资金,灵活实现生产的多重循环。

(二)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1.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行不通,现在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推行新退税制度后,小企业应尽快认清这种形势,目前在与原有的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2.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计划一是先要加强人才引进企业,先要从高等院校直接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学会运用现代化手段,如通过远程信息传递、人才中介机构的“猎头”公司等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二是要培养人才。中小企业在强调从业人员不断自我学习的同时,认真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出口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跟班操作,岗位练兵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用好人才。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展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每个职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多做贡献。首先,要完善企业报酬体系,满足员工特别是杰出员工的成就需求。其次,要完善企业晋升机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3.中小企业对对外贸易方式探索是应对国际市场变动的

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应从内而外实现创新、新型化、多元化、国际化,即自主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功能性,在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方式上实现新型化、以多元化企业战略实现企业对外贸易的国家化。政府和企业都应在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过程中,加强指导、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并不断培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际市场的认识与应对对外贸易困难的积极意识。使企业经营者转变机械增加企业利润的对外贸易方式,使中小企业可以以新型贸易方式的高姿态在国际市场获利。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虽遇瓶颈,但发展空 10 间很大,我国“十二五”计划尤其给中小企业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中小企业做好自身功课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化挑战为机会,企业与产业同时转型,克服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今后掌握主动地对外贸易方式选择权,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

(三)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1.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创新

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慢,服务功能不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企业自身必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的全过程,降低成本,使销售出的产品不被客户退货,保证产品品牌品质,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创新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创新的历史。企业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创出特色,创出品牌,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只要企业员工不断发挥创造力,企业不断地全面、系统、持续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成为同行业的领先者。2.企业自己自身创新要有源动力

企业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外,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并不是一件独立的事物,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将科技成果推向商业化的过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产品创新——知识产的巩固、工艺创新——优化产品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变相降低生产成本、市场创新——有利企业市场的占领、原材料创新——选择客户最佳需求产品,这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特殊工具,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具有开拓性、应用性和价值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新的技术有可能使企业成为一个新领域的领军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加强技术人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制度上的激励机制;深化竞争机制,提升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企业要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产品上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再出现“先进制造,而非先进创 11 造”,就不会在国际上屡屡遭遇到技术壁垒。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支撑。管理型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这个概念不仅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创造性,要求管理创新要在观念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资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强调了管理系统的新颖性和有效性。创新而无效不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假如,技术人员搞了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跟不上去,没有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调动不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则会导致创新工作无法深入,可能会半途而废。

(四)加快高素质外贸人才培养速度 1.中小型企业人才计划方向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文,企业需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和贸易业态,集成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放引领,互利共赢。以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带动贸易增长,扩大与贸易伙伴利益汇合点。中小型企业努力实现国内贸易发展五个转变:一是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二是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三是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五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为主向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转变。但是这些业务都需要专业的对口管理人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对这些人才引进或者把现有的人员送出去培训培养。

2.提高企业的核心人才引进和增加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及编制

浅议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8篇

现阶段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 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环境要求, 逐渐摸索、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道路。企业不采取信息化战略, 跟不上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步伐, 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灵敏度等方面都将落后于竞争对手, 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 实施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身来讲, 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可以有效地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以及市场的竞争力, 将大大增加其满足消费者多变需求的能力, 进而使企业逐步适应并融入国际经济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中。所以, 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构建信息化时提供一些对策, 并且政府也要改善以及采取一些措施,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他是同大企业来做比较的。对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 主要从两方面来讲: 从定量的角度, 是指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企业从业人员人数以及企业的销售额等方面均相对较低的一些企业; 从定性的角度, 主要是根据这些企业的生产产品的规模、企业的组织机制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占生产产品成本的比例等来进行。从一般情况下来说, 中小企业大都是处于行业的从属以及被支配地位, 大多数是市场的竞争者, 并且他们没有能力单独来影响其它竞争者的市场行为。

( 二) 企业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是指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生产等不同环节时, 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 充分以及深度开发、利用内外部的信息与人力资源, 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等的效率与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括表现为两个方面: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管理过程的信息自动化。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方面

1. 对中小企业构建信息化的关注度不够

我国政府在企业的信息化构建工作中, 比较重视的还是大型企业, 对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构建重视还不够, 没有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构建过程中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2. 对我国的信息化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中小企业服务化市场不规范, 服务准入门槛较低, 水平参差不齐, 在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时, 大多数服务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充分了解客户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 导致服务商制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应用效果不好。

( 二) 中小企业自身

1. 观念落后, 认识不够

有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很好地认识, 企业内的一些员工, 也已经习惯了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 对企业构建信息化的热情不高, 并且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2. 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时, 并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人为性以及随意性, 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陈旧, 无法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相匹配, 信息化实施中由于基础数据和操作流程无法进行确认, 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法与企业现有的一些现代流程相结合。

3. 信息化人力支持不足

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总是将企业运营的重点放在与利润相关的公司业务上, 而对于员工的后期培训, 则抛至一边, 使得企业严重缺乏一些既具有IT技术, 又懂公司业务的复合型员工, 并且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对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如何实施企业的信息化不了解, 使企业的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

4. 对信息化投资不足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现状基本是: 由于企业的规模小, 能够充当抵押的企业资产少, 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向我国商业银行寻求贷款时相对困难。即使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中小企业, 也是优先将企业的资金投入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上去以赚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四、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 一) 政府方面

1. 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由政府牵头我国的一些服务部门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服务机构, 并且借鉴以及吸收世界上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的规划, 结合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具体发展形式, 制定出全国的各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同时, 在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中, 选择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 并给予必要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 使他们可以为其他企业在信息化构建方面做示范和榜样。

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综合运用多方面政策与措施, 并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 有针对性的出台关于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构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政府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类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等进行鼓励和支持, 让他们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条件下, 以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3. 加强对信息化服务市场的监管

政府要发挥监管市场, 规范市场的职能, 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健全有关法规以避免信息服务厂商的恶性竞争或行业垄断, 同时加强我国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软件著作权的保护, 杜绝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盗版或未经授权的软件系统。

( 二) 中小企业自身

1. 强化企业信息化观念, 改变传统经营理念

企业决策者首先应该提高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 努力在企业的员工间树立起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的观念, 形成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识, 并对企业所实施的信息化建设要有信心。

2. 打破传递信息发展的路径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首先做的是要重新设计以及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 将企业的管理系统扁平化, 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在传递上更加的快捷, 部门间的沟通更加的直接迅速, 充分发挥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功能与优势。

3. 积极搭建企业信息平台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企业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要有计划地进行诸如企业信息技术平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平台等管理平台的建设。

4. 加强外部资源利用以及内部人员的培训

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与相关的信息化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 比如聘请有关的信息化专家作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顾问或者与高校建立学生就业协定以及员工培训协议, 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 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 进而使企业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5. 合理运用企业资金建设企业信息化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企业有专门的资金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有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的能力, 并进行重点投资, 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可以创造出最大程度上的利润。

五、结语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数量众多、地区分布广、行业跨度大, 但是从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上还不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所以, 中小企业要想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有一个立足点, 一定要在现有政策及措施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在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要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我国的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遭受全球经济危机打击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信息化来实现自己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升级将会是他们恢复发展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构建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分析, 提出了一些可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构建信息化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石佩斯, 尹建伟.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5) :35.

[2]张玉才, 宋新平.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及措施[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4) .

[3]张云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11) :96.

[4]鲍永锋.初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商业文化, 2011 (8) .

[5]彭运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7) .

[6]齐晓云, 毕新华等.吉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7) :183-187.

[7]李会芳, 张伟.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2) :22-23.

[8]李海华, 吴中元.我国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8) .

上一篇:There be句型的基本用法是表示下一篇:大学生调研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