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2024-08-23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精选5篇)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第1篇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乡土人才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我镇因势利导,对乡土人才进行科学规范的选拔、管理和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结合我镇开展乡土人才工作现状、主要做法及存在的不足汇报如下:

一、乡土人才现状

近年来,我镇乡土人才共有 人,其中女性 人,占 %,有党员 人,占 %,大专以上 人,占 %,高中(中专)学历 人,占 %;初中以下 人,占 %;30岁以下 人,占 %,31岁至40岁 人,占 %,41岁至50岁 人,占 %,50岁以上 人,占 %。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储蓄、农机专业、经济(中介)和其它乡土人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

二、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的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体现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的导向,加强指导、引导,把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搞好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重点,在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严格选拔管理,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一是广开荐才渠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选拔格局。针对农村乡土人才专业门类多、人员分布广的实际,我们在全镇所有涉农站所、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开展了推荐、选拔活动。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等形式,推荐出 名乡土人才后备人选。二是坚持标准,认真筛选,建立乡土人才库。为了保证乡土人才库的质量,我们在选拔乡土人才时,除了要求乡土人才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外要求各村按照乡土人才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对象进行初选,然后按照各自的专业特性看是否在同行业、同地域具有先进性,看有没有带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利用科技共同致富的本领。在具体选拔上,坚持做到“四优先”、“三不选”。“四优先”:优先选拔发展农村经济所需要的紧缺性人才;优先选拔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才;优先选拔依托本地资源、特色产业推广、转化实用科技的人才;优先选拔多次受到各级组织表彰、奖励的人才。“三不选”:虽然已致富,但政治上不求进步、技术上封锁、思想上保守的人不选;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缺少奉献精神的人不选;科技意识不强,管理意识较差,靠投机取巧致富的人不选。通过以上步骤全镇共筛选出 名乡土人才。

(二)建立健全制度,激发乡土人才奋发向上的热情。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在政策上倾斜,对乡土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无息贷款等激励措施。二是坚持选拔科技副镇长制度。结合镇自身特色,从镇直专业技术性强的科室(站所)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科技副镇长,为乡土人才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品种提供指导,及时满足乡土人才对科技的急切需求。三是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走访或提供科技服务。四是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借全镇三级干部大会或“七•一”纪念表彰大会,命名表彰各类乡土拔尖人才,激发他们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三)强化培训措施,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1、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创新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一是分级负责,建立分级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训职责上,按照“三级负责,多方联动”的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体系,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多方联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二是健全阵地、建立教学优化机制。加强镇党校、电教网点建设,采取“评课”制,“外请”制,优化师资力量。

2、突出重点、拓宽渠道,建立教育培训的科学体系。一是紧贴实际,调整培训内容。我们本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农民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将培训的内容由单一的政治理论教育向符合本地农业生产经营优势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实用技术方面的知识领域拓展,印制通俗乡土教材,如《红枣、核桃栽培技术》、《滴灌技术》等,结合时令季节变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演练,分区域、分专业“对口”培养。二是创新思路,改进培训方法。变封闭办学为开门办学,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坚持教师讲授与座谈研讨相结合,变共性教学为个性教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乡土人才的数量少、质量低

近几年来,我镇采取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稳定和发展乡土人才队伍,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镇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现有人才队伍不够稳定。目前,我县有 余名乡土人才,但拔尖人才不多,而且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 %以上,除养殖、种植人才外从事其他专业人才数量偏低;乡土人才呈现“三多三少”现象: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少;凭经验、老办法办事的多,按规律、高标准办事的少;小富即安的多,富而思进的少。这种状况不仅与现代化农业建设差距很远,而且与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很不适应。乡土人才问题仍然是建设小康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

(二)乡土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乡土人才从总体上讲,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普遍较慢,而且有的还等待观望,大多数实用技术的推广都要有一个试验的过程,往往慢半拍。相反乡土人才作为“人才”的寿命往往不是很长,好不容易掌握了一门新技术,没过三五年就有可能被淘汰。

(三)乡土人才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组织引导不够。有相当部分的乡土人才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回乡青年、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思想比较解放的新型农民,其成长和发挥作用还处于自发状态,虽然有的走上了致富之路,却不一定懂得致富思源,对乡村组织缺乏深厚的感情,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动性不强。

四、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对策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的理念,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创新乡土人才服务大局的平台。

一是要牢固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要把各级、各单位对乡土人才的思想认识提高上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新型人才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对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引导各级组织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乡村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上来,通过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转变乡土人才的思想观念。现在还有部分群众存在保守思想,小农意识浓厚,产业化市场化意识淡薄,自己学到的技术不愿传授给别人。由于发展意识跟不上,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乡土人才思想观念,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其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守旧思想,使每名乡土人才都能自觉承担起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义务,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教给其他群众,实现村帮村户帮户的局面,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

三是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服务网络。建立乡镇人才服务站。乡镇人才服务站由乡镇政府指定专人负责,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调查、掌握本区域内人才资源现状;建立乡镇人才库;负责乡土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收集发布乡镇、村属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办理各类人才求职登记;协助用人单位办理人才招聘、引进事宜;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按照有关政策,为农村各类人才提供综合服务;指导村级人才服务点开展活动。建立村级人才服务点。村级人才服务点工作由村民委员会干部兼职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区域内乡土人才的调查、推选;沟通农村各类人才需求信息;组织本村乡土人才开展示范、交流活动;建立和管理乡土人才档案;完成上级人才服务部门布臵的有关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的管理机制,激励乡土人才发挥作用。

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交流服务系统。进一步研究拟定加快乡土人才开发、拔尖人才考核奖励办法和鼓励支持拔尖乡土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

1、支持乡土人才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大胆启用乡土人才担任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

2、鼓励乡土人才以技术、资金入股,兴办股份合作制经济,或承包、租赁中小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在政策上保证其合法收入。

3、对获取乡土人才证书的人员,在农村扶贫贷款、无息贷款、智力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

4、多方筹集经费,设立拔尖乡土人才发展资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乡土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拔尖乡土人才一定的学习资料津贴费。

5、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完善乡(镇)级人才市场,建立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进一步促进人才交流,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第2篇

1湖北省草地开发利用与草食动物生产发展现状

1.1湖北省草地概况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km2,人口6 000余万。全省有天然草地640万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4%。草地年平均干草产量1.2万kg/hm2,理论载畜量1 500万个黄牛单位。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草地面积200万hm2,万亩以上连片草地面积166.7万hm2。所调查的咸宁市全市草场总面积32.7万hm2,其中千亩以上草场159处,万亩以上草场32处,面积7.5万hm2。宜昌市长阳县有草地10.9万hm2,草地载畜量150只山羊。

1.2湖北省草地开发利用与草食动物生产发展现状

1.2.1草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较早,成绩斐然。湖北省是较早开展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研究的省份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湖北省就在农业部支持下先后实施了“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北羊南移”、“飞播牧草”、“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研究”等多个草地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并取得了改良草地生产力提高5~10倍、人工草地达到667 m2养1只羊的水平、成功养殖小尾寒羊等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在恩施大顶山、宜昌百里荒、长阳火烧坪、利川齐跃山、鹤峰高原、谷城摩天包、广水凤凰寨等地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长阳县以火烧坪为中心建设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最多时达0.67万hm2以上。其成功建立的黑麦草、三叶草、鸭茅混播为主的高山人工草地建植模式在南方地区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1.2.2人工种草面积稳步提高。为发展牛羊养殖生产,湖北省各地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退耕还草及冬闲田种草养畜等措施,人工草地面积逐年增长,为发展种草养畜奠定了基础。到2014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8万hm2,在南方15省(市、区)排第五(前四名分别为四川、云南、贵州和江西),农闲田种草面积达到12万hm2。咸宁市现累计有人工草地面积1.2万hm2。长阳县累计建设人工草地0.2万hm2,改良天然草山0.33万hm2。

1.2.3草食动物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湖北省草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老百姓也有养牛养羊的传统。随着牛羊肉市场需求量的上调和国家和地方对草食动物生产的重视,湖北省草地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湖北省全省肉牛出栏量由123万头增长到140万头,增长14%;肉羊出栏率由509万只增长到515万只,增长1.12%,生鲜奶产量由14万吨增加到15.4万吨,增长10%。牛羊肉产品也大幅增长,其中牛肉产量由17.70万吨增长到20.17万吨,羊肉产量由8.10万吨增长到5.22万吨,增长1.48%。全省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场2 009个,出栏1000头以上牛场71个,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户)5 842个,奶牛规模化程度达到95%。2013年咸宁市全市畜牧业总产值82亿元,其中,牛存栏14万头、羊存栏16.55万只、兔存栏5.74万只;草食畜肉产量7 937t,牛奶产量56 725t。长阳县全县山羊出栏55.6万只,能繁母羊存栏30.5万只。全县山羊创产值5.6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23.5%,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6%。

2湖北省草地开发利用案例分析

据初步统计,全省承包流转集中连片200 hm2以上天然草场的牛羊养殖合作社和企业已达到200家以上。如宜昌市夷陵区百里荒2万亩天然草场的集中连片开发、罗田锦绣林牧合作社承包改良200hm2天然草场用于放牧养羊等。在草地保护开发利用及发展草地畜牧业的过程中,湖北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2.1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崇阳)模式

调研的崇阳县桂花泉镇三山村巨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周伟新为反哺乡亲而创立的肉羊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采用现代化“五统一”模式(即由合作社向合作户统一提供羊苗、技术、疫苗兽药、饲料,统一回收)。农户可根据自身资金、劳动力、草场等情况,自由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2012年,该合作社投资460万元,流转农田46.7万hm2,山地166.7万hm2。在当地畜牧部门的指导下,新建了标准羊舍3栋,购入山羊1 800余只。当年带动农户6户,每户饲养量由以前的一户养1头牛几只羊发展到最多的养100多只羊,少的也养了20~50只羊。次年(2013年)该合作社就出栏肉羊800余只,销售额达到120余万元。同样成功的模式还有长阳方江峡山羊养殖场、长阳厚丰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对周边农户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现农民发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2.2以地方品种特色养殖为主的(通山)模式

通山乌骨山羊是著名的地方品种,其骨骼呈现乌黑色,具有极佳的营养与保健价值,市场价达到每千克140元。通山乌骨山羊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发展前景广阔。通山县阿淼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黄传淼,投资600万元,流转了草山草坡239 hm2,建设标准栏舍3栋,专门从事乌骨山羊的繁育工作,为附近区域提供种羊。该场还与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合作开展通山乌骨山羊的新品种培育工作。该场利用当地珍稀品种乌骨山羊获得了高效益的回报,每只羊比普通羊获利高1倍以上,农民养殖积极性很高。在有独特资源的地区,采取这种方式对提高养殖业效益有极大帮助。

2.3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模式

湖北铧福林牧有限公司是一家生态肉牛牧场和公园式度假山庄,由台湾高雄人朱清波出资于2009年成立。该公司已投资1 480万元,流转荒山226.7 hm2,修建盘山公路60 km,造油茶林、风景林46.7 hm2,建牛舍和饲料库房共计6 000 m2。公司从2013年底开始陆续引进种牛500余头,利用天然草山进行放牧,计划通过自然扩繁和引进良种,在3年内达到2 000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形成集养殖、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天然牧场。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在西欧、日本、台湾等地都有出现。随着人工成本、饲料成本的飞涨,农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改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进。

3草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3.1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湖北省为加强草地保护与利用,连续9年自筹资金50万(国家支持12万),开展草地监测工作。连续7年组织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草原法》、《草业司法解释》、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法律法规。并从2006年起试点草地确权工作,极大地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湖北省畜牧局在草食动物生产上下了大功夫,把草地畜牧业当做工作重点来抓。2013年,草食畜牧业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在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专项中给予政策资金扶持。2013年和2014年,投入财政资金1 100万元在31个县试点推广冬闲田种草及紫花苜蓿试种,700万元用于开展能繁母牛和母羊补贴、保险试点。2008年起,年投入400万元实施肉牛冷配改良“整县推进”项目,年投资300万建设省级种公牛站。预算投入500万元研究示范新型牛羊舍建设。通过国家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菜篮子品种补贴项目等政策的扶持,加快全省牛羊草食畜规模化经营的发展。2014年,国家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动行动及新一轮退耕还草项目又总共投入中央资金1.44亿元。这些为湖北省草地畜牧业的推进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咸宁市在政府层面上认识到草地生产的重要性,1994年就明确提出以山羊为发展突破点,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做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大文章,1996年还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山羊生产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发展养羊生产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广大农民发展山羊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长阳县在2007年之前山羊生产基本稳定在12万只左右,2007年开展全省山羊大县创建后,当年出栏25.2万只,比2006年增长51%,2008年,出栏量达到32.2万只。能繁母羊也从2006年的7万只发展到2008年的15万只,增长115%。

3.2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对地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调研中的向阳湖兴兴奶业公司,是部优、省优产品“向阳湖”奶粉的生产企业,咸宁市唯一一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该企业的带动下,向阳湖奶牛养殖基地、腾飞奶牛养殖场等地奶牛养殖业的良种工程、饲料工程、基地建设工程都得到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不断加强,奶牛养殖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腾飞奶牛养殖场计划在2017年建设完成两个500头奶牛小区的建设,全力打造一座现代化奶牛示范养殖牧场。

3.3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咸宁市委在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时指出,要充分运用好市场的无形手,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北省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一批牛羊养殖基地,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销售渠道不畅,在国家项目投资中断后无疾而终。湖北恩施“北羊南移”工程在饲养上完全成功,生产的羊毛没有积雪痕,品质比北方羊毛还好。但后期失败了,“垮在产品的处理,垮在市场上”(工程院院士刘守仁,2008)。2013年之后湖北省牛羊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说明市场对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目前牛羊肉的价格到了每千克60元左右,一只35 kg毛重的山羊收入1 200元,利润可达300~500元。以一户农民养殖100头山羊计,年均利润有3~5万元,农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企业如铧福公司、瑞鹏公司都是因为看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决定投身于牛羊养殖业中来。

4存在的问题

4.1草地资源面积严重缩水,品质下降,草地破碎化程度加重

据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的草地面积已经缩减为29.4万hm2(原有面积640万hm2)。而据咸宁市畜牧局2011年调查了解,全市现有草地32.7万hm2缩减到25.5万hm2,减少22%,其中主要是农林闲间隙地迹草场的减少,面积由25.1万hm2减少为17.9万hm2,减少了29%,其他草丛、灌丛、疏林草场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集中连片草场由191处减少为51处,面积由7.5万hm2减少为2.5万hm2,只有原有成片草地的1/3。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城镇建设和其它建设及开垦还林还农用地等造成草地流失;二是按照新国标要求,灌丛草场、疏林草场、农林闲隙地迹草场不能纳入草食畜牧业草场范畴,包括人工草地在得到国家合法认可之前也改变不了农用地性质,得不到草原法的保护。例如长阳县就由于受到高山蔬菜产业的冲击,原建的大多数高山人工草地被开垦。三是草地确权不到位,草场监管难度大。草地确权滞后使绝大部分草地被任意占用,草场执法监管难度大,社会资本进入利用草地开发和农民保护草地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南方草业管理体制落后,监测手段和设备不先进,草地资源缺乏有效监管。四是草地管理水平低,草原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能力不强、水平不高,草场退化严重。另外,在“国二调”期间,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县市区国土、畜牧两部门未互相协调,导致草地草场面积数据不一致。

4.2天然草地利用程度很低

由于天然草地尤其是集中连片草地多处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利用率较低。2014年草地监测数据显示,湖北省52%的天然草地处于未利用或轻度利用状态,大部分集中连片草场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咸宁市的调查资料则显示,全市理论载畜量65万个牛单位,但全市草食畜禽存栏量仅11万牛单位,不足20%,发展较好的咸安区山地草场的载畜量也只占该区的37%。

4.3草地在草食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小

由于养殖习惯和草地利用技术水平的原因,南方草食动物粗饲料以秸秆为主,天然草地及牧草在草食动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据估计,湖北全省的牛羊肉只有60%左右来自草地。大多数养殖场能够采用人工种草等方式提供青饲料,但农户牛、羊则以自由放牧为主。农区在农忙季节及冬季雨雪天补饲少量精料及稻草等秸秆;山区补喂青嫩五节芒、苕藤和少许糠粉、碎玉米等。人工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的比例仅3%(南方平均水平为5.30%,全国平均水平4.97%),人工种草对山羊生产的草料供应量不足10%(长阳县数据)。

4.4草地畜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低

南方草地畜牧业无论在人工草地建植、草地科学管理,还是在牛羊畜舍建设、专用饲料研究、青饲料全年均衡供应等基础技术研究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内外水平,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的需求。牛羊养殖的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方面也远远低于猪禽生产,饲养水平亟待提高。草地畜牧业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有草业科学背景的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科研院校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力量不足,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草地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草业生产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牛羊源缺乏是全国性的问题,南方地区尤其严重。2014年以来,由于布病、结核、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流行,外地调入的牛羊数量急剧减少。而当地种牛种羊场数量少,产能低,完全不能满足加大牛羊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在产业经营上,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不规范,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全省没有规模达到3万头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养羊大县长阳目前尚无一家从事肉羊加工的规模企业。草业产业链条缺失,畜产品的附加值也低。例如,通山乌骨山羊和宜昌白山羊都是著名的地方品种,其肉质细嫩,汤鲜味美,在广东、香港等地大受欢迎,但是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特别是深加工企业,农户基本上都只是出售活畜,限制了草地畜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4.5草地生态保护力度不足

草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区域生态屏障。南方草地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既可能因利用过度逆向演替为裸地,也可能因利用不足而正向演替为灌丛和森林。实践证明,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演替都会导致南方草地生产功能的下降。几十年来,水土流失、滥垦滥伐等导致南方草地大面积消失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不当放牧,缺乏科学管理造成的草地退化情况也很严重。湖北长阳县的火烧坪,原是七五期间就开始建设的南方中高山草地,有连片改良草地0.33万hm2。但受经济利益的影响,20世纪末开发为高山蔬菜基地,草地破坏殆尽。开垦近20年来,土壤受长期施化肥的影响退化严重,低产田增加,蔬菜畸形率增加,一些地区已恶化到无法再进行蔬菜生产。群众开始认识到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自发退耕还草。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在新一轮的草地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对一些恶性杂草如白茅缺乏合适的清除措施,甚至在一些坡度极大的地区也采取了全垦措施进行草地建植,引起水土流失加剧的情况也存在。

5加快南方草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5.1尽快进行草地资源调查,摸清草原家底

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南方草地资源变化极大。目前各部门使用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的数据,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的数据也有不够确实之处,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对草地现有资源状况有更详细全面的了解。建议尽快进行新一轮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对南方草地现有面积、产量、生产力水平等情况进行摸底和科学评价,以满足当前决策需求。

5.2加强政府领导,完善草地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

多地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导向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在草业发展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从草地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种牛种羊场的建设与布局、全国性疫病防控网络的建立、科研项目的攻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先进技术的推广、草地的监测与管理、市场的规范等各方面来看,无不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去执行和完善。建议加强对南方草地畜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投入,在草地确权、草地监测、草原保护上加大力度,在科技项目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层技术培训与推广站网的建设上多方促进,提高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5.3建立生态平衡观念,保护与利用并重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地区幼儿园 本土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对农村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涵义的理解

对于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含义的理解,国内外诸多专家各抒己见。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是指在农村地区的,整个农村地区范围内能够促进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展与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等各方面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幼儿园学校范围内的资源,而且包括学校范围外的一些资源。

农村地区本土课程资源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第一,各农村资源形式多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它以各种形式分散在农村的各个地区,这就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农村乡土课程资源贴近生活实际,形式简单,需要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形式加以利用。

二、目前农村幼儿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状况

1.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利用形式单一

幼儿处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初级阶段,渴望接受知识的熏陶,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幼儿园对于教师和基础设施都有很高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但是就目前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农村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课程资源的设置还存在很多缺陷。对于农村地区很多隐性的本土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够,老师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枯燥乏味,并不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

2.农村幼儿园对本地资源的利用缺乏合适的途径

幼儿园对本土资源利用的途径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开发本地资源,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走出去”。比如幼儿园可以加强与小学初中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农村幼儿园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扩展。这将不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幼儿能够对社会有更好的认知,不利于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教育。

3.对相关基础资源的利用程度比较低

对相关基础资源的利用程度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的效果和成绩。对课程资源能够进行多次重复的利用,并且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示,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目前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指定教材的利用上,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囊括了学生应该储备知识的全部,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本的解读上。

三、农村本土课程资源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1.当地的教育领导者对本土资源利用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当地幼儿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幼儿教师对当地的本土资源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转换成有用的知识为他们所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本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不高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导致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投身于农村教学当中。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影响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一些年龄偏高的老教师,他们的思想上比较传统、保守,教学时坚持以课本为主。这很难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也不会把过多的精力花在领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体验生活等教学形式和活动上。

3.农村本土资源的隐蔽性

农村地区本土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之外,还与农村资源本身的隐蔽性有关。农村资源比较分散,形式多样。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限制了教师的能力发挥和施展。

四、高效利用农村资源的方式方法

1.提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教师对于本土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对于本土资源课程利用意义的认识。让他们自觉地补充知识,主动创新方法,加强对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的开发与研究。教师从自身做起,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到农村资源的探索过程中,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于农村资源利用的程度。

2.完善教师下乡教学的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农村教师教学的优惠政策,并且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农村教学过程当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于农村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中,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思想沟通

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一方的主动性不强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他们认为老师带领孩子体验农村的资源并不是虚度时间,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不易,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五、结语

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在我国人才教学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重视对农村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幼儿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引导农村幼儿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第4篇

一、以政绩工程项目开发为动力

杜莫镇自从国家统一取消农业税之后, 历届领导潜心考虑的就是如何从农业之外的乡镇企业、手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发展现代乡镇企业。另外, 杜莫镇作为荔浦县唯一的革命老区, 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并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和解决贫困问题。目前, 杜莫镇尚有榕洞、下樟2个村委会属自治区级贫困村, 其中下樟村是自治区第一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行政村。往届乡镇党政领导在苎麻经济、水果经济、桑蚕经济、竹藤编织出口和生猪禽畜生产等方面, 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往后历届乡镇领导更加关心县镇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问题, 其中旅游资源开发都是历届领导考虑问题的一个重点, 并且将问题的核心与景观农业、脱贫致富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结合起来。当地壮瑶汉等民族历来有种植油茶、山地崖茶、本地竹笋、松杉木材、荔浦芋、苎麻、岭芋、茨菰、荸荠、花心红薯、瑶山黄瓜、本土小西红柿等传统农作物的习惯。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应与这些传统优势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二、以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为宗旨

从明代至民国, 杜莫镇一带一直是动乱不堪的地区。明朝混乱的焦点是“来土之争”, 乱了270年, 最严重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瑶壮大起义;清代灾瘟频仍, 乱了320年, 张高友暴动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2]。当地历史上留下了无数“蛮子洞”、“死人堡”和“石头寨”。解放初期, 以张村为中心的地下党革命活动和以大瑶山山麓上樟村、架桥岭山麓榕洞村为中心的剿匪行动持续展开。动荡和混乱的根本原因, 就是土地有限, 发展缓慢, 生活贫困。目前杜莫镇正在充分利用本乡镇良好的交通优势, 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 采取降低门槛、筑巢引凤、加强服务的策略, 初步形成了2个工业小区, 主要发展竹木制品、石材加工和食品生产, 安置了2300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 并设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提供良好的水、电、通讯条件, 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进行招商引资, 发展乡镇经济。旅游资源开发可以较快促进当地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3]。

三、以堡寨洞穴探险旅游为突破

自明清以来, 杜莫镇一带多有战乱、匪患和民变发生, 这一带关隘、峡谷、坳口、高山多有古堡、山寨、崖洞、营垒等遗址存在, 并沿杜莫寨—旧寨—高安埔—榕洞村土舍府—分水界旧营—沙坪村马鞍埔—六部村牛恋埔等连线分布。其中六部村的“马鞍埔 (堡) ”、“牛恋埔 (堡) ”, 屯顿村的“高安埔 (堡) ”, 是明代土司驻兵和村民避乱的要塞。峰林峰丛簇拥着的六部村旁的“牛恋埔”, 是一个保存完好独具神秘吸引力的古老堡寨。其前后两道石墙, 高大的石门, 围护着20多亩坳口平地, 前面是悬崖绝壁, 后面是陡峭峰坡, 内有石坎山泉饮用, 可容纳数百人家, 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传说此堡寨也常常被兵匪攻破, 当地尚有许多关于“上埔死得苦, 进岩死的完”的悲壮故事流传。牛恋埔山后多岩洞, 其中两个山洞上下联通、水旱兼备。旱洞高大空阔, 可容纳数百人, 险路斜通下方深不可测的水洞, 常年流水不断。解放前夕, 当地一个财主请人从旱洞收拾出数大缸尸骨移埋;1970年代村民淘挖岩沙时曾从1米深处溶岩积层中发现远古时代人类化石。据说, 在附近深达数里的“扑地岩”空洞内, 至今仍横陈着一批不知死于何时何代的老少男女尸骨, 并有锅、碗、瓢、盆、缸、刀、矛、锄头等用具武器杂陈在尸骨之间, 年久月深, 尸骨器物已经落满岩浆结满岩垢。杜莫镇应以堡寨洞穴探险旅游为前锋, 从徒步探险和自驾车旅游入手, 大力宣传堡寨洞穴探险旅游的神秘色彩, 吸引先锋旅游者的到来, 打开乡村旅游突破口。

四、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吸力

杜莫镇沿着杜莫寨—平塘—庙楼—张村—龙珠—下樟—六部一线321国道西侧的峰林峰丛景观带, 不但连线分布、规模庞大、层次感强, 而且河道纵横、田园广布、造型美观。如杜莫的狮子山、张村的甑山、下樟的楼梯陡和金鸡坳等, 都是著名的景观点。杜莫镇西部紧靠大瑶山东北麓, 东南部为架桥岭西麓。从高安浦、狮子头和上樟村登高远眺, 可以俯瞰镇内全境、苍苍山野和茫茫云海。天气晴好时, 可以纵观整个县城, 可见群峰罗列, 山河万里, 日出日落, 景色十分壮观。“高安埔登山观日”可俯瞰千里峰丛峰林、感受堡寨历史沧桑;“屯顿村枫林游赏”可看满河石漠、满目秋红。钻越姑娘洞, 可追忆激情燃烧时代, 体验知青情怀;船游田畴花海, 跨越金鸡坳口, 攀爬楼梯陡崖, 登跨马鞍山, 走进瑶家寨, 试穿瑶家衣, 聆听瑶家乐, 探问瑶家药, 夜住壮家屋, 询问客家史, 尝吃客家饭, 险探尸骨洞……都是可以融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于一体, 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项目。这就是杜莫镇旅游资源的新、奇、特、异之处, 也是杜莫镇旅游的创意、亮点和卖点。

五、以景观生态农业旅游为目标

杜莫镇属亚热带气候, 年均温19.4℃, 无霜期316天。全镇有耕地面积28256亩, 其中水田18507亩, 林业用地7078.8公顷, 有林地面积4126.4公顷。农业以种植水稻、柑橙、无公害蔬菜、荔浦芋和生猪养殖为主, 桑蚕养殖在农民收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杜莫是荔浦县最大的桑蚕基地, 全镇桑树种植达1000多亩。至2008年, 全镇调整水田种植经济作物占总水田面积的70%, 形成了寨村、三保的名优特种水果种植带, 张村、龙珠的无公害蔬菜、荔浦芋种植带, 屯顿的特色养殖示范带, 龙珠、榕洞的桑蚕养殖带。经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 全镇逐步形成了农业产品种植规模化和商品化, 并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3]。杜莫镇可以在喀斯特峰林峰丛美丽如画的背景基础上, 大面积成规模一体化种植芋头田、柑橘林、蚕桑园或莲荷塘等经济作物, 造成“车在千山万水行, 人在碧浪花海游”的浪漫景观特征。将自然之景、农业造景、建筑成景与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景观结合起来, 既可获得广大居民的支持, 又可吸引游客, 并带动企业投资加工、出口特色农产品, 发展地方经济。

六、以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为神韵

杜莫瑶壮圩场极富特色神韵。每当圩日, 附近瑶、壮、汉居民盛装而来, 形成熙熙攘攘的瑶壮圩场景观, 其中翘头瑶、尖头瑶、平顶瑶和壮族服饰最为引人注目, 赶圩人数6000人左右, 各民族群众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 十分热闹。杜莫街每年都要唱花灯、游牌灯、舞龙舞狮, 至今尚有两支民间艺术表演队, 演员50多名, 每年演出100多场次。文艺队主要演出传统的桂剧、彩调、渔鼓等节目。如今杜莫街、杜莫寨、平塘村等街道村落, 拥有许多关壮、汉民族耐人寻味的风俗旧影, 如莫一大王庙、徐冬青米粉、杜莫街老井、平塘村石板路、杜莫寨碑刻, 打饼子、舂粑粑、打棕索、削板鞋、做米粉、舂油榨、耍木头鬼仔戏 (木偶戏) 、打铁铺等老街风俗场景题材。

地处荔浦、蒙山两县交界处分水界的榕洞村, 瑶族居半山之上, 山下小盆地为壮族, 阳山人和保庆人汉族支系独处一隅。其中瑶族服饰保存完好, 有新装列队赶圩习俗。二月二、六月六和八月十七过社节, 祭祀山神、土地和盘王, 唱瑶歌, 跳瑶舞。拥有红白喜事两支鼓乐手和一批师公道公。喜欢狩猎山猪、芒鼠、黄猄、麂子、蜂蛹和山蛙, 采集野果、竹笋、木耳、香菇、野菜, 养殖蜜蜂、兰花、八角、山芋、豆类, 编制小竹篮、背篓、网兜等。瑶家房前屋后多植桃、李、梨、竹、棕榈和芭蕉等。过去家家架枧取水, 村寨里常年流水淙淙、花木繁盛、峰飞蝶舞, 村落景观美丽而安详。唯一的遗憾是如今高山植被破坏严重。

山下壮族多数仍讲壮语, 曾穿着蓝、黑色对襟布纽短上衣、过膝大脚裤, 光脚或穿布鞋、草鞋、木鞋, 扎头巾或戴头帕。当地壮族为明代忻城、南丹土司屯守“俍兵”后裔, 有遗址旧营垒1处、校场1处、土舍衙门1处、宝塔1座、庙宇1处, 拥有梯田约500亩。如今老村街巷格局基本完整, 榕山大庙正在重修, 部分花街尚在, 老式建筑部分留存。当地有“好耍不过榕洞村, 两堂狮子一堂灯”的说法, 村中曾拥有2个狮子队和1个花灯班子。解放前夕, 每年都有2场盛大的村社庙会, 举行游花神、抢花炮、吃社和唱山歌等活动。

杜莫镇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此类旅游资源, 发展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比如在旅游饮食方面, 重点突出客家人笋酿、豆腐酿、辣椒娘、冬瓜娘、芋头菜、糯米菜包等酿制清新食品, 壮族炒蚂枴、爆黄鳝、焖田螺、煮芋头、烫鱼块、炸蚂蚱、黄焖鸭、稻草狗肉等鱼羹稻饭饮食, 瑶族油炸蜂蛹、瑶山鸡、瑶山猪肉、滋补骨头汤、黄焖山珍干、瑶山野菜等山野风味饮食。综合开发瑶、壮、客家人民俗风情, 尤其是瑶族风情, 并将之与探险、登山、观日、景观农业、新农村和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结合起来, 可以收到理想的发展效果。

七、以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为补充

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 都是从历史文化的形式、内容、底蕴等角度出发, 把握其地域文脉, 才得以体现其神韵和深度的。作为荔浦县唯一的革命老区, 杜莫镇除了发掘其荔蒙特支、剿匪前沿、烈士遗迹等红色旅游之外, 更应当将明清时期的瑶壮历史和汉族移民文化内容充实进来, 并与杜莫镇长期隶属蒙山县 (1953年以前) 的历史包括进来, 将之与至今保持完好的蒙山县新圩乡老街的文化风情作为参考借鉴, 恢复、重现、丰富、完善杜莫老街瑶壮圩场的神韵。鼓励乡镇本土及其周边瑶壮客家保持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

恢复并提升瑶壮圩场和村落的历史文化氛围。使老街、榕荫、药材、山货、饮食、凉亭、水井、石板桥、石板路、打铁铺、徐冬青米粉店、竹藤背篓编织、莫一大王庙、胡子大哥路神、社庙神林、土地庙神林、二月二和八月二集体吃社、七月十四壮女归家、舞春牛、走牌灯、舞龙狮、武术杂耍、木头鬼仔戏 (木偶戏) 、彩调花灯渔鼓戏等场景得以再现。烘托革命老区的文化背景, 突出张村作为革命老区根据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充实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 杜莫镇峰林峰丛奇特, 堡寨洞穴遗址遍布, 丘陵山岳连绵, 壮瑶客家风情独特, 夏橙、桑田、芋头、兰花、荷塘等都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 并造就现代生态农业景观。只要杜莫镇领导重视, 目标宗旨明确, 手段方法得当, 依托桂林、阳朔每年1700万人次的旅游市场, 开发喀斯特地貌堡寨洞穴探险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和新农村生态景观农业旅游, 充分发挥老区特色和地方优势, 与桂林、阳朔形成互补、连带关系, 借助桂林、阳朔、荔浦旅游业发展的势头, 联合蒙山、昭平、平乐、金秀等周边各县力量, 借助321国道二级公路便利和县城商贸客源丰富等优势, 杜莫镇可以顺利打开杜莫镇乡村旅游开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荔浦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lipu.gov.cn/zheng-wu/list_show.asp?id=18.

[2]荔浦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荔浦县志.方志出版社, 1995.6~11.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第5篇

合川区三庙镇是重庆的农业重镇,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虽然改革开放已30年, 但经济并不发达。问题出在何处?农民缺少科技知识, 缺乏致富信息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这里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体的50%。为加快新农村建设, 让打工者安心赚钱, 留守人员勤俭持家, 留守儿童安心读书, 充分发挥信息工具的独特作用, 及时、多渠道地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 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 (1G) 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 (2G) , 第三代手机一般来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技术无疑已成为目前最新的通信技术, 国家工信部和各家运营商正在使用各种方式推动3G通信的发展。在大中型城市这项技术早已开始普及, 但在小型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 人们对这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还停留在2G的程度上。在城镇和农村推广3G技术不仅是国家在通信行业方面的发展趋势, 也是农村实现和谐生活的必要途径。

2 3G通信推广调查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009年7月14日-18日)

在进行这次实践的过程中, 我多次到本地的各个书店翻看资料, 使用互联网的搜索来寻找适合的资料整理记录。通过几天的查找我不仅找到了很好的资料制作调查问卷, 也使自己对3G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设计调查问卷 (2009年7月19-22日)

通过前期的资料查找, 我开始制作能够实现调查目的的调查问卷。虽然资料的准备比较充分, 但由于我希望能把3G的各种知识都充分融入到问卷中, 并且能使大部分的人对于问卷中所提到的内容有很好的理解, 制作问卷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我还翻看了很多网络上关于3G的调查, 综合自己的理解和各种资料, 制作出了简单的问卷。

2.3 实地调查 (2009年7月24日.8月13日)

在为期20天的实地调查中我分别在合川区三庙镇:中国移动通信三庙营业厅、中国电信三庙营业厅、中国联通二庙营业厅;赶集日在农贸市场中心地段;在乡镇中心地段即农业银行二庙支行附近发放调查问卷, 随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面向的人群包括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学生、机关干部、农业人口、企业员工等, 能比较真实地反映3G在本地的普及情况。

3 本地3G通信推广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 实际收回问卷861张。收到的问卷显示此次调查的主要人群集中在15--50年龄段, 其中男女比例各为47%和53%, 被调查者中约17%为农民, 16%为教师, 15%为公务员, 19%为学生, 9%为职员, 11%为工人, 13%为自由职业者。

如图所示:

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上, 从总的情况来看每月一次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最高, 而对于不同职业而言, 上网频率有很大的不同, 如学生的上网频率大都在每天一次及以上, 而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基本上不知道手机能够上网也就完全不使用手机上网。使用手机所做的事主要是针对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而言的, 从调查来看, 比重较大的几项分别是看新闻和图片、聊天、社区互动其比率分别为23%、19%、14%, 这能体现出在普通人中手机是一种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很重要的工具。再看乡镇百姓对3G的了解, 大部分的人是通过电视和报纸对3G有了一定的了解, 占57%的人对于3G的了解仅仅是略知一二, 而35%根本就不了解, 其中尤其以农民最为突出。通过与被调查者的交谈我发现, 在农村虽然手机已经开始普及, 但很多人对于手机功能的了解仍十分有限, 大部分仅仅局限在通话上, 而对于其他的功能以及通信行业的发展根本没有兴趣。这也充分反映了通信技术甚至其他科技的发展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程度十分有限, 而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在许多农民眼里也显得比较多余。对于3G通信技术, 近四成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视频通话功能, 高速上网功能也是被近二成的人看重, 而其电子商务、卫星定位等功能并没有受到很多人的青睐。3G的资费问题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33%的人能接受的每月3G业务花费在20元以下, 而3G手机的价格方面1000--2000元更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从资费上可以看到对于这项新科技, 百姓还是抱着比较理性的态度, 能接受的资费也是比较低的。资费过高, 需更换手机, 3G手机售价昂贵、不需要使用3G的服务也成为影响3G普及的主要原因。而在调查消费者购买3G手机所考虑因素时发现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被考虑得最多, 与被调查者口头交谈发现手机质量问题在乡村十分普遍, 这也反映了目前手机市场的混乱。总的来看, 3G在乡镇的普及推广程度是很低的, 在农村普及3G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1 调查表明:

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居民文化层度不高, 信息意识跟不上, 对通信文化重视不够, 缺乏关注;二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贫穷, 消费水平低, 即使对3G了解的人也买不起, 用不起;三是信息产业部门对3G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的3G信息设备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

4.2 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美丽农村, 富饶农村, 和谐农村的必由之路。

要想富, 信息路;时间是金钱, 信息是生命线。因此首先要努力提高农村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水平;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让农民买得起, 用得起。第三是信息产业部要大力宣传, 提供优质服务, 给消费者更多的优惠;加快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 用3G沟通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世界;让社会更加和谐。

摘要:本文经过社会调查, 了解到农村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必须加快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镇乡科技3G技术推广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1]忠师编著手机维修基础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新德张泽宁等编著新型手机使用与维修技术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镇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2-02

镇乡地沟油调研报告12-02

镇乡村振兴工作报告12-03

镇乡人大代表述职报告06-12

克孜尔石窟06-10

农村镇乡通信技术(3G)推广调查报告12-07

镇乡村振兴规划07-31

街镇乡团范文05-19

镇乡村振兴范文05-26

镇乡村振兴规划08-19

上一篇: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下一篇:加强财政国库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