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2024-05-25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精选9篇)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第1篇

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7]19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研发费用(即原“技术开发费”),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一)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二)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三)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四)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五)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六)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七)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八)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二、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代理费、“打假”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据实列支,不应纳入研发费用。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费用管理,但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要合理划分研发与生产费用。

三、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集团公司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的研发费用总额,原则上不超过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年营业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3年超过当年集中总额20%或者出现赤字的,集团公司应当调整集中的标准。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应当按照权责利一致等原则,确定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方式以及研发成果的分享办法,维护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费用)。

五、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企业会计报表时,应当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予以关注。

六、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人员,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机构,指按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3号)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以及企业内部设置的、经当地市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博士后站、中试基地、实验室等。

七、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参照执行。企业研发费的纳税扣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文不符的,以本文为准。

二○○七年九月四日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第2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近三年研发费用需要达到所规定的标准,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调整呢?笔者简单介绍三个个方法,以供企业合理选择适用:

1、建立“研发费用”为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一般企业大都把研发费用设置为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在此情况下受制于管理费用不能过大,否则会与集团财务预算冲突或者容易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很多企业通常都不太便于把所有研发费用全部归集在管理费用科目之下。而如果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二级科目按照八大类费用项目核算,三级科目按照研发项目设置,这样整个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就能科学地建立起来;不需要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当期结平,对企业损益也没有影响。如此核算,日常会计核算中就已经把研发费用自动归集了,实属一劳永逸之策。

2、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

诚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口径也明显不一。如果企业确实不能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从专业的角度看也能理解。那么企业就应该在“研发费用”辅助账上下功夫,但要做到“合理”、“规范”、“清晰”,具体情况因企业而异。

3、建立“研发费用”一级核算与辅助账相结合的方式

有的企业靠以上任何一个单一的方法往往无法实现“合理”归集研发费用,那就结合以上两种方法试试吧,当然研发费用数据不能重复或者有矛盾。

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已申报研发费用数据的统一性

按照国税函[2009]203号文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汇算清缴期间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时至今日,2008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连续申报了2008、2009、2010三年的研发费用数据,而且有据可查。企业本次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就要重点关注一下已经向税务机关申报了的研发费用数额,否则容易引起自相矛盾的情况。毕竟各省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机关之一,如果有矛盾,被查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已经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高新企业,再次调整研发费用的余地更有限。

另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都要按季度、月份向各地科技部门或者园区管委会报送高新企业相关数据,比如:产值、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项目,本次对于研发费用的调整也应顾及到原已申报数据。

2、研发费用的调整应与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等要素统筹考虑

高新企业复审各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孤立的调整一个因素,应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这种调整才更有效率、科学,也更能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特点。

3、跨期的研发项目费用的问题

企业的研发项目通常都包括两种:当年完结的和跨的,跨的研发项目在核算研发费用时,应密切关注研发费用预算与研发项目验收报告,以合理分摊各的研发费用。

对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工作的思考 第3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活动是企业重要的工作之一。研发费用不断增加是个大的趋势,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费用管理的水平。

1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

在财务部门中,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对外报表的编制等,一般都会受到重视。但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往往不受重视,经常不设专职人员,而由人兼办、捎办或临时应付,这一业务在领导和同行眼中往往也构不成财务会计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实际上,研发费用管理从业务难度上看,高于企业成熟稳定的生产制造业务;从工作量上看,也往往高于成熟稳定的生产制造业务。即便光从企业财务经营成果(利润)的角度看,研发费用的财务处理也很重要,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数据和纳税筹划。

我国财务制度对研发费用的规范主要有两个:一是2007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二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前者从会计核算角度规范了企业对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后者从税法角度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摊销

[收稿日期]2013-02-28

[作者简介]郭志英(1964-),女,汉族,山西清徐人,大学历,晋西工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管理;郭健兵(1974-),男,汉族,山西清徐人,本科学历,国营第八二五库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刘秀龙(1964-),男,汉族,山西武乡人,本科学历,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及抵减企业应税收入进行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家这些规定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鼓励企业技术投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且能使企业享受到税收的经济优惠。

我国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面,采取全部费用化处理方法。2006年新修订的无形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费用归集分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企业对国家的政策理解、运用得怎么样呢?相当部分企业不知道区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将全部研发支出一律费用化处理。从会计行为来讲,费用化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企业对相关财务政策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不高,也说明研发费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受到重视。

对于任何一项支出,会计上都需要按照准则的规定去判断应该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对一般情况而言,理解和执行并不复杂。但对于研发费用的判断就比一般情况下的判断复杂。财务人员首先要根据具体项目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包括: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费用;开发阶段哪些支出应该费用化,哪些支出应该资本化等。

对于研发费用,国家要求设立专账管理。企业应正确归集研发经费,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如果能把研发费用归集落实到平常,不仅方便对研发项目的管理,而且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于企业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不同项目的预算管理不应按同一模式来要求

企业的项目经费有多种来源渠道,经费供给主体不同。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当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外部时,主要是外部监管的要求;当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内部时,主要是自身管理的需要。面对费用出资方监管方式的要求,企业自由度很小,主要是无条件的执行。而企业自筹资金研发项目的费用管理方式,除受国家财务制度的规范外,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外部包括纵向(政府性)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外部经费,由于科研课题依托在自身以外的许多单位,经费的下达与执行相分离,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出于监管的需要,出资方要建立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经费管理机制。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政策、规定已经形成相当规范、系统、复杂的体系,尽管如此,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报销审核监督制度。

以预算编制为例,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是课题申报的必备材料。国家严格规定科技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对经费预算审核越来越严格。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必须要严格按照出资方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编制。

“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管理责任由课题负责人向课题依托单位转移。有的依托单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放手或过分依靠项目负责人。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将给单位的科研诚信留下不良记录,从整体上影响依托单位科研经费的申报与拨付。企业不仅应关注项目经费的争取,研究与开发的进度和成果,对于经费的投入控制、预算的考核评价也应高度重视。做到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才能顺利通过结题财务验收。

外部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很是牵扯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精力。但出资人出于监管的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无奈之举,是没有更好办法时最好的办法。

对于内部项目的费用管理,可以也应该借鉴外部项目,但没必要也不应照搬外部项目的费用管理模式,盲目向外部项目看齐。以制度成本的理论来看,管理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好。用博弈论的理论分析,内部项目对管理者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远远小于外部项目的出资方。内部项目比外部项目存在着更多的诚信和合作。经济学认为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企业存在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套用外部交易模式用于企业内部就会带来不必要的制度成本。

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比如预算编写形式和格式,也不必千篇一律。有时,科研人员采用在技术路线图的旁边批注上每一步骤所需的研发费用的形式,未必就不好。有时,科研预算凭课题负责人的“经验”、“估计”,列出一组数据的方式,也许就是管理者根据多种因素和实际情况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3 项目的费用支出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用成本效益的观念来考量

效益是企业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与此相适应,企业研发的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应该树立全面的成本效益观念,以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改变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

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孤立地谈论投入没有意义,必须结合产出。管理学上效益的定义是,在保持同等资源投入的条件下得到更多的产出,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条件下得到同样多的产出。

项目的研发费用不是越低越好,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柠檬市场效应”理论都给我们以启示。买东西的人设法压低价格,愿意出最低的价格。而价格低的话,好的商品更容易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取代好的商品占领市场。人们通常所做的往往是逆向选择,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即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人们常说的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买的不如卖的精,都是上述理论通俗的说法。

人们买东西一味挑便宜的,会带来卖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企业研发中,管理者如果一味压低费用支出,表面上看,效果很好,但如果由于费用问题,研发人员以牺牲研发效益来应对,例如产品的设计没有达到最优,设计成本没有达到最低,产品或工艺没有进行充分的验证……,管理者就得不偿失了。

是否考虑到项目的多重增益,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效益,对研发活动效果进行全面估价,对考量成本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一个项目的效益包括基本效益与派生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外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等。有的往往不被人们意识到、注意到。

例如,企业某个产品采用焊接工艺代替冲压工艺的项目研发,直接解决的是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问题,后来发现意义绝对不是仅限于此,项目研发成果后来用于许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效益远远大于立项时人们的认识。某企业研发制造一非金属材料的产品,直接效果体现于产品本身,研发中企业掌握了这种非金属材料运用的通用技术,对企业日后发展意义重大。

再如,一个项目有两种方案:第一方案需采购设备,自行加工;第二方案进行外协加工。仅从项目本身的费用考虑,第一方案因采购设备,经费较大;第二方案可以节省项目经费。但从后续批量生产的角度看,科研时采购的设备也是后续批量生产必需的,采用第一方案不仅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在科研阶段就能验证工艺是否适应批量生产,对保证批量生产很有意义。

研发活动最坏的结果——项目失败,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失败是成功之母,研发在一定意义上是试错过程,现在的失败,对将来的成功也许很有意义。从人才培养锻炼的角度看,一样也有意义,有人称之为交学费。这时,更需要管理者

4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科研费用管理岗位

研发费用的管理既涉及到科研人员,又涉及到财务人员。科研人员虽是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但对遇到的费用问题,往往力不从心,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和情况了解不多。由于双方知识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冲突和矛盾就容易产生,既影响费用管理,又影响科技人员的工作开展。科技人员认为外行指手画脚,设立条条框框,吹毛求疵,对财务人员的管理缺乏认同感。财务人员认为科技人员不配合自己的工作。

在实际中常见的表现有:科技人员不适应费用分科目列支和管理的要求,不适应费用分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管理的要求,不适应费用间比例定额的要求,不适应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分阶段管理的要求等等。

设立专门的费用管理岗位,可以使得管理专业化,促进财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沟通变得容易和高效,减少摩擦内耗,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协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费用控制、结题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很有必要。

摘要: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预算管理也不应按同一模式来要求。项目的费用支出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用成本效益的观念来考量。要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地审视效益,考虑到项目的多重增益。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科研费用管理岗位,使沟通变得容易和高效,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 第4篇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科技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技术创新驱动。在转型过程中,足够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研发活动管理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研发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模块来进行单独管理,大多将研发工作融入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中,作为市场开发的辅助工作。因此,加大企业的研发支出投入和加强研发活动管理迫在眉睫,其中研发费用预算作为统筹管理研发活动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研发活动的工作效率,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的偏差,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研发项目中,以确保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必须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1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总体上处于初级水平。2014年,中南大学的学生专门针对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情况对10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71家企业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近有1/3的企业没有开展这一项工作;在这些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企业中,只有25家企业具有单独的部门进行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只占了所有企业的25%左右,而剩下的一大部分企业则是让会计或者其他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企业,很多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已经过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没有起到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同时,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不重视

在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中,领导层往往不重视研发活动的管理工作,认为只要加大对研发活动的经济投入,聘请有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就能够研发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产品,就能够通过新产品来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的研发活动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且低于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水平,造成企业不能在研发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研发项目的缺陷,不能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投入,造成企业投入资源浪费。上述调查表明,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使研发活动处于失控状态,领导层只是从研发项目进度方面了解研发活动的开展情况,而且信息滞后,出现问题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有的企业编制了研发费用预算,只是形式上的管理,没有做到真正的预算管理工作,使其在研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导致这样的预算管理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在研发过程中稍微多花费一些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使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因此,加强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成为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效率,降低研发活动成本的必要工作。而研发费用预算就是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2研发费用预算编制的方式、流程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预算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研发部门人员不了解项目预算管理,不清楚预算编制、申请等环节的流程规范。财务部门的这种预算编制完全是按照国家会计制度来实行的,研发部门若不懂会计制度管理,将导致制订的研发费用预算不够科学,也很难具体执行。

2.3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不足

很多企业按照标准制定、审批完整的研发费用预算后,在工作中没有将研发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已经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对比,即使研发费用严重超支,研发成果没有达到公司要求,公司也不能及时行发现问题并纠正,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

2.4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影响预算的编制效率和管理效果

传统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往往采用电子表格(如Excel)模式,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和电子表格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传统预算管理除了耗时长、成本高外,预算编制与预算控制执行脱节等缺点也是阻碍这种模式在企业中继续应用的因素。

在传统模式下,核算体系与预算体系相互脱离,预算管理系统与业务执行系统相互脱离,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取执行数据,预算控制成为空谈,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预算分析数据来源的不准确及信息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动态分析,从而无法了解企业的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美国杂志《CFO》公布的统计数据:17%的谨慎观察者一般采用分项预算,各个子系统之间处于非集成状态,主要用Excel 作为预算管理的软件工具或建立系统;46%的跟随者将部分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并有功能比较简单的预算管理系统;31%的早期采用者基本实现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预算并进行动态预测;6%的领导者业务子系统与预算完全集成,做到业务驱动动态预算和预测,并有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支持,同时有些企业实现核心企业预算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集成。从国外企业对预算管理应用趋势来看,企业应该选择基于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管理。

3 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研发费用预算是企业对研发活动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企业发展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根本保证,不能给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生存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发展。研发活动就是为企业开发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研发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活动。研发费用预算是按照企业已经制订的研发活动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对各种资源配置的一种中短期规划。该预算对当年研发活动的重点方向、各种资源的配置方案都做了详细规划,以保证实现企业当年的研发活动目标。

nlc202309090120

因此,企业要把研发费用预算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研发费用预算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引导公司的研发活动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展开,满足研发活动足够的资源配置,保证公司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调动所有涉及研发活动的部门,重视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编制完善的、符合公司战略思想和规划的研发费用预算。同时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研发活动部门严格按照研发费用预算的思想来推进各项研发工作,让研发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公司的研发工作战略思想和规划上来。

3.2按照科学的研发费用预算编制流程编制预算

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应由研发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制订,要体现研发部门的专业思想和意见,要以研发部门为主、财务部门为辅,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工作。

3.3加强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分析岗位。每月将各项预算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对,确定可接受的差异率,对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差异超出可接受差异率的费用,与各责任单位沟通,分析数据偏差的原因,形成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并及时纠正因研发活动部门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研发活动执行偏差。每月将研发活动实际成果与研发费用预算成果进行比对,审核研发活动实际进度与预算进度的差异,对研发活动实际进度落户于预算进度的项目,要求研发活动责任部门提交情况说明。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研发费用预算考核制度。对研发活动实际成果进度较预算提前、实际发生研发费用较预算降低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明确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激励研发活动部门积极工作、主动节约成本。

每半年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年中预算调整。对于因时间原因或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预算假设前提发生变化的,及时将调整后的研发费用预算报请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以保证研发费用预算的可执行性和客观性。

3.4提高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与公司的ERP系统软件对接。通过预算管理软件,实现预算编制方式的信息化,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率。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然而,预算控制和激励才是预算管理的重点。ERP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研发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实现研发活动各环节的信息集成。信息流既包含对物流、资金流的真实描述,也包含对未来期间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而研发费用预算正是对未来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研发费用预算管理与ERP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能力以及ERP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这两大特点,实现快速、准确地编制和调整研发费用预算;另一方面,在ERP系统中,预算信息与核算信息的集成,便于在研发活动开展的同时实现实时控制和多角度动态预算分析。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中,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必要的研发活动能够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做好研发活动的战略规划、提高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成为企业能否保持科技创新,为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必然要求。根据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使我国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一定提高,使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加强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6-05-08

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规定的比较分析 第5篇

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规定的比较分析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研发费用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企业在归集研发费用时,应根据不同的归集目的,选择不同的归集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依据的不同政策规定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各种政策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准确界定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及构成要素,有助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管理,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以便于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作 者:张敏 作者单位:长江船舶设计院,武汉,430062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29)分类号:F27关键词:研发费用 规定 企业

研发费用管理制度 第6篇

第一条

为规范**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研发费用的预算、支付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本制度管理。

第三条

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一)技术研发部:按研发计划制定并执行各研发项目的研发预算,合理利用研发经费;

(二)财务部: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费用预算提前准备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求,同时有效监督研发经费的使用。

第四条

研发经费预算管理

(一)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1.研发过程中直接消耗的材料及辅料;

2.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仪器和研发场地的购置费,以及设备、仪器的折旧和维修费用;

3.研发人员的工资及各项奖金(包括在职和外聘); 4.用于研发品制样、试产等产生的各项费用;

5.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费用,以及知识产权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

6.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保险费等);

7.用于其他方面的研发费用。

(二)技术研发部在研发立项时应向公司提交研发项目资金预算,并按上述分类详细列明该研发项目涉及的费用,研发项目资金预算应写明各项经费的需求时间。

(三)对于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新材料价格不明的,在列预算时可以根据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预估,允许有20%的预算误差率。

(四)研发项目资金预算由研发项目组编制,经研发部审核后交财务主管及公司总经理审核,并由总经理提交董事会审批,批准后的研发项目资金预算交财务部备案,研发部留底。

(五)财务部接到董事会批准生效的研发项目资金预算后,应据此提前准备研发经费,确保按研发计划提供资金保障。

第五条

研发经费支出管理

(一)公司实行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资金在计划、可控下运作,每个研发项目的费用原则上必须在研发项目资金预算范围内。

(二)研发材料、设备、仪器、场地等购置或租赁费用的支出,外包和外单位合作研发费用的支出必须先申请,财务部接到申请后首先应该审核该项支出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如在预算范围内,财务部主管有权予以通过,所申请的支出先行在对应的预算中扣除,费用实际发生时在予冲抵;如不在预算范围内,财务部不予通过,并提醒研发部需要走追加预算流程。

(三)研发人员的工资、研发设备的折旧、场地租赁等固定费用由财务部按结算周期直接从预算中扣除。

(四)其他类别的研发费用发生之后,研发部参照公司财务报销制度申请报销,财务部据研发项目资金预算进行审核,支出在预算之内的,由部门主管审核,财务部总监及总经理签字后可以报销;支出在预算之外的,必须经公司总经理签核后才能报销,并应进行追加预算。

(五)研发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要进行回收处理,交由车间生产回锅并办理相关手续,减少研发损失,避免环境污染。

第二章 附则

第六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本制度如与国家日后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或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相冲突,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及时修订本制度并报董事会审议通过。

第七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第八条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第7篇

可以。根据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允许加计扣除的人员人工费用,包括“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4.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是否可以加计扣除或者摊销? 答:

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规定:“

二、研发费用归集,(五)财政性资金的处理,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六)不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不得计算加计扣除。已计入无形资产但不属于《通知》中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的,企业摊销时不得计算加计扣除。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第8篇

关键词:研发费用,管理,会计处理

一、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新《通则》规定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 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 还可统一要求成员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 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企业可以把“研发准备金”的提取与使用作为税收筹划的一个新内容合理运用, 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研发准备金”, 列入管理费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研发费用管理并对其进行规范, 对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应当加以明确, 并且严格审批程序, 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 并将发生的研发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或者相关资产成本。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精神, 企业要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 提前安排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资金。

实行预算管理, 实际发生研发费用支出时, 再列入成本 (费用) 。企业集团要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 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 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 集团公司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 可以遵循必要、适度和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集中收取和支出研发费用, 用于研发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企业应不断改善研发费用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企业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注意利用内部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 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 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 更及时准确地提供研发费用的使用和变动信息。同时还要选择更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提升会计信息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不断改善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的正确性, 加大研发力度,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当前, 世界各国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费用化处理方法。费用化处理方法是, 在研发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其依据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即使能带来收益也难以计量。这种做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核算简单, 被广泛采用。但是, 它既不符合配比原则, 也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并且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第二类:资本化处理方法。所谓资本化, 即是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 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 再予以确认、摊销。这种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短期行为。但是, 这种做法也有弊端, 它有悖于稳健性原则, 因为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关系, 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即把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 其他研究开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在很多方面比其它方法更具合理性。

虽然新准则中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旧准则及国际上部分国家更趋合理, 但毋庸讳言,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 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与不足体现在:新准则给予了科技及创新类企业利润更大的操控空间。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 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因而新准则的这些规定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需“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从而轻松实现业绩操纵、进盈管理的目的。

三、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对研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虽然从单个项目上来看, 似乎严重违背了稳健性原则, 但是, 由于企业研发项目组合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 从报表总体看, 会计信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健性。因而, 研发费用资本化既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又没有严重违背稳健性原则。而费用化虽保持了稳健性却严重违背了相关性。因此对研发费用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从总体上优于费用化。从以上评价标准来看, 研发费用符合资产的定义, 既有可计量性、又具有相关性, 总体上还不严重损害稳健性原则。因此,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我认为, 对研发费用予以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弊端,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有条件的资本化可以使每期的收益、成本的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 从而使盈利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二,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使研发投资能与其他有形资产一样, 列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而研发费用的摊销和注销, 将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研发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第三,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 为评价企业创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 使投资者可以对不同研发阶段投资回报进行评估。在当前的社会客观情况下, 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比单一的费用化、单一的资本化更趋合理, 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之间较量的主要焦点。目前,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一般企业, 对利润指标都有较高的要求。企业如果要能获得融资或其他各方面的支持, 就要有较好的利润指标。而原《准则》规定, 研究开发支出在无形资产申请注册前所有的支出全部计入费用, 研发投入阶段的支出对企业投入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研发支出较大的企业将直接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期间利润大减。这样, 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指标考核, 有可能减少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而新《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无疑会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实行先进行归集然后分期摊销的政策。在开发期投入不影响企业会计利润, 开发成功后无形资产分期限摊销平均摊入各期利润, 改变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 从而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 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 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 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一致, 这样, 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 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具有现实的意义。斯坦福大学柯林斯和波拉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研究了那些所谓远景型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决”。根据柯林斯和波拉斯的研究, 已经“造好钟”的企业主要为使命所驱动, 而不纯粹为利润目标所驱动。柯林斯和波拉斯没有否认利润目标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但他们认为利润目标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条件, 只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已经“造好钟”的企业为使命所驱动, 将核心价值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融入企业的所有层面, 转化为企业的研发和管理行为。这也许就是现代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及会计处理应把握的正确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平, 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冯燮岗.知识何以可能[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 第9篇

[关键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战略成本观念;研究

战略成本观念,即企业从战略角度运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和方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战略地位的目的。在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战略成本观念也得以应用。

1、战略成本观念特点分析

较之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从新时期的战略成本观念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来看,表现出现以下特点:

1.1成本管理目的发生了变化

战略成本观念的目的一方面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是为了建立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定要积极探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的成本管控方法,如果成本降低方法的应用削弱了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那么应当弃之不用;另一方面,若成本增加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益,则该成本的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

1.2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拓展

战略成本观念,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理念。由于企业成本结构中产前与产后成本比重不断增加,成本管理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耗费管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产前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产后产品营销等方面。战略成本观念深入到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以及供应和售后服务部门,可以细致、全面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成本。战略成本观念所涉及到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是超越了企业边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相互协调地成本管理。

1.3成本管控重点发生了转移

在传统模式下,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节省成本,即在生产实践中不浪费无谓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两种形式。对于战略成本观念而言,其成本管控的重点在于成本避免,以预防为主。在企业策划过程中,对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以及市场定位等源流特质性成本动因综合考虑,从源头上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管控。

1.4成本管理方式方法更新

受战略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影响,战略成本观念较之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达到战略成本观念所要求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目的,可从如下层面创新、优选方法。第一,战略成本规划。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进行事先成本规划与管控,从根本上对其长期盈利能力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其可采用的方法有源自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法、制定成本目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规划法等。第二,经营改进。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过程中,积极落实成本规划、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有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以及标竿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该种区分不可能像刀切一样清楚,在企业成本优势获取过程中,可以优化整合各种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2、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中的战略成本观念体现

从实践来看,上文1.4中所提到的几种战略成本观念和方法,在目前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多。例如,就国内企业界倍受关注的邯钢“成本否决”而言,虽然有其取之于市场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分解到全员这些难能可贵之处,但是实质上只是基于标准改进的成本制度,并非战略成本观念意义层面的目标成本规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事前、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工序和产品设计。同时,企业集团的购销比价管控,主要对制造过程外的企业购置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控制,与战略成本观念也没有密切的关联性。当然,就国内电气、通信行业而言,其中很多企业因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已经呈现出战略成本观念,该种思想逐渐萌芽。比如,一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就非常关注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将顾客应用成本、环境成本作为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制造出了很多符合环保要求、节能标准且用户满意度高的新产品。然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战略成本观念并未在实务界得到普及,而且具体方法的应用系统化程度不高。实践中,为了使国内成本管理实践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积极应对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市场激烈竞争态势,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当积极推行战略成本观念引进方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应用过程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使战略成本观念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2.1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

企业应当通过咨询、教育、培训以及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战略成本观念的重要性,并且要结合实际强化成本观念和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战略成本观念的作用。尤其在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优选方法,对企业高级管理以及会计人员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成本观念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不仅要靠基层部门的节能降耗,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树立成本意识,并且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针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现状分析发现,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设备制造过程、需求,优化设置管理会计岗,并且挑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会计人员。通过优选方法和途径,积极导入战略成本观念,不仅可以有效提供信息数据、评价方案以及考核业绩,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

2.2利用“VE”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决定了产品未来生命周期中的三分之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品价值链的管控只有基于正确产品的设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利用战略成本观念来指导企业研发成本动因分析,即将研发与成本设计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预防,避免产生无效成本。基于此,笔者建议利用VE (Value Engineering),对研发活动成本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所谓“VE”,即价值工程,其所体现的是成本避免思想,注重功能分析的有组织活动。就开发“VE”而言,其在把握功能上与制造“VE”有所不同,主要以成本目标作为实现产品观念的奋斗过程,通过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达成实施等程序,形成一个循环,而且每次循环中都会对成本进行一次挤压。在企业研发阶段,研发“VE”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反逼机制,对目标产品市场调查,在满足潜在顾客对产品功能需求的研发方案方可立项。

2.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组织架构

在战略成本观念指导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战略成本管控方法运用得更有效、更充分。比如,因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使各种分析法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人员、地域以及信息方面的限制,并且得以充分的运用和挖掘;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海量信息实时分析与处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做好沟通、合作,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习型组织设计的指导;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动态的制造项目团队,从而使各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战略成本观念得以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支持

战略成本观念所需的信息,与现行财务会计信息有所不同,而且与现有管理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实践中,为使上述方法能够得以顺利实施,需重新整理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研发费用、外购等,以与各项价值相匹配,正确反映产品已耗和未耗的资源。比如,现行的准则成本主要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未用生产能力,而战略成本观念却须将之从反应已耗资源的产品成本信息中剔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还需对信息来源渠道进行拓展,提供战略成本管控所需的上游和下游与渠道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其它信息,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发展规划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张,虽然研发费用管理中的战略成本观念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必将成为一种主流,而且也将会全面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与发展,也只有企业重视了战略成本观念在研发费用中的应用,才能设计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青.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企业经济,2011(06).

[2]李海舰,孙凤娥.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与实践特征——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02).

上一篇:主班老师心得体会下一篇:挺起你的胸膛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