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

2024-05-14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精选8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 第1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

今天我们新伟街道组织学习了由米勒写的《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使我读后感受深刻,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新的动力,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责任感何在?选择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书中提到有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人非常多,他来到了餐厅的一个角落里坐下,服务员没人注意到他,也没人招呼他,这时一个服务员从他身边走过去注意到了自己,并招乎了他,可他点的.饮料店里没有,服务员却让自己的老板到外面的杂货店为自己买来,这让用餐者很吃惊。那个服务员是一个会关注顾客的人,就因为他的责任感使顾客得到了很好的服务。我也应像他学习,提高个人责任意识,克服“小媳妇”心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把社区当成一个大家庭,团结他、爱护他,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做一名合格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哈南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祝明晶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 第2篇

Yes, I can do it now!

正如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所說:《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利用許多小故事、小案例,從不同的角度談論「個人擔當」這個中心主旨,並且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落實方法。

在正式閱讀本書之前我決定每讀玩一個故事,都先自己仔細思考其中的問題以及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相信可以有不小的收穫。

1、個人擔當

讀完前幾個實例,我首先感到很氣憤,對於擁有這樣員工的企業,其前景可以窺見到不可能太好。可以明顯感覺到,實例中的員工在工作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僅僅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完全沒有為公司利益考慮,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完成自己的那一份工作。

任何一個毫無凝聚力的團隊和任何一個毫無團隊精神的員工都註定創造不出太大的財富,是註定沒有前途的。

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停止抱怨,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要積極去解決,而不是先考慮責任問題。勇於擔當。

2、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其實,我也相信一句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同時也是人的天性,但是人們同時又不十分理性,如果你也覺得為自己著想是對的,那麼你是不是應該這樣想:無論何時何地何事,都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不是意氣用事,究竟哪個選擇是對的?

在明白了這些之後,我們就應該去思考如何在實際行動中去做到,這就是文中要說的,QBQ的三項簡單指導原則:

-—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3、擊敗你生命中的裁判

抱怨沒有用,自卑更不可以,其實抱怨的久了就變成了一種自卑,就相當於在說自己不行。與其抱怨不利的因素和條件,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在加倍努力上,強大到讓那些不利於你的因素無機可趁。擊敗你生命中的裁判

4、一次做一個選擇

抱怨不僅於事無補,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失敗,而且會影響到他人的情緒。所以,當你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且要堅定的只做出這一個選擇,不要有絲毫的猶豫和朝三暮四

5、主人精神

在工作的時候和他人接觸,你就代表著你的公司,你就是主人,你把公司扛在自己的肩上,公司自然也會記住你,那麼顧客更會對你和你的公司刮目相看。

6、團隊精神

每個人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你不能只看到缺點,你必須看到他人的長處,團隊精神就是把團隊裡每一個人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三人成虎

同時,不要去嘗試改變他人的不足,或者說讓別人適應你的想法和期望,你能改變的,只有救你自己,發現別人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凡是最終通過努力走向成功的人,都是懂得堅持,言行合一的人,說道做不到就等於白說,永遠無法取得進步,反而會取得他人的恥笑。對於工作尤其如此,只有用心——真心實意的去對待公司這個團體,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能量。同時,如果真的有不滿也不要裝腔作勢,該怎樣就怎樣,說出來是最好的結果

7、寬廣的心

有很多話都在說男人的胸懷,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就是在說成大事者必有能容小時

What can I do now ? 的胸懷!所以,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有容忍之心,這個也很好理解,簡單的相比較心中的遠大目標,然後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小事重要還是理想重要?

8、QBQ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問問題!問問題之前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把責任放在自己肩上,如何改變自己,以接近問題的答案,并使自己變得更好

9、終極目標:行動

浅谈“应付账款”背后隐藏的问题 第3篇

一、利用“应付账款”科目,隐匿销售收入

表现之一,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企业销售商品,商品已发出,货款已收到,客户无需销售发票,应作无票收入,即: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无票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但某些企业为了隐藏收入,逃避税款,将销售收入在“应付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但不结转成本,即: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造成库存商品账实不符。

表现之二,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在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以存货抵偿债务,应当视同销售,按存货的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即: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但一些企业却不通过商品销售核算,通常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隐瞒商品销售收入,偷漏增值税。

表现之三,“以物易物”的会计处理。一般情况下,“以物易物”的会计处理,应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当企业再将该笔货物抵账时,应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而在实际业务中,有些抵账货物不能取得进项税额发票,一些企业便采取对收回的货物不入账,直接用于抵顶其他单位的货款的方法,即:借记“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从而隐瞒销售收入。

表现之四,预收款的会计处理。企业收到客户的预付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对于预收款项不多的企业,可以将预收的货款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不单设“预收账款”科目,即: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待销售实现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但有些企业却将预收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即: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从而改变了预收款的性质,并在适当时机处理以达到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的目的。

二、利用“应付账款”账户,转移资金

表现之一,预借现金的会计处理。一些企业为了处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通常先以个人名义借出现金,即:借记“现金”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当企业确实无法偿付应付款项时,再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或者直接把不需支付的企业货款假付出,即: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从而把资金从账户中转移出来。

表现之二,预付账款的会计处理。也有一些企业将预付的货款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不设“预付账款”科目。有些企业财务管理不严,现金交易频繁,为了掩饰现金余额太大而虚列预付货款,即: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隔一段时间后再以假购货的方式减其预付款,即: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利用“应付账款”账户,控制利润的实现。

表现之三,某些企业为了控制其利润的实现情况,少缴企业所得税,往往采取虚开发票,虚列应付账款,设置虚假材料采购,虚增成本等形式,在“应付账款”账户上长期挂账不付款,即: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同时多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即: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或者先在“应付账款”账户挂一段时间,然后采取资金空转的形式,将货款打出后又从对方单位提现,造成付款的假象。

三、利用“应付账款”科目,掩饰购货不要发票行为

一些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为了降低购货成本,有时不要发票。这种没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间接帮助销货方规避了税款。为了掩饰这种行为,企业一般先在“应付账款”科目借方挂账,即: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等有机会找到发票,商品再入库,再减其应付账款,即: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四、利用“应付账款”账户,贪污货款

企业购入货物后,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购货退回的现象,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的退回货物,企业这时都应该减少供货方相应的欠款,即: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科目。但有些中小企业,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制度控制不严,很容易让人利用职务之便,将红字退货发票隐瞒,不冲减供货方相应的欠款,到结算货款时,还按当初购货时的货款支付,从中贪污货款。

五、利用“应付账款”科目,隐匿营业外收入

税法规定:企业无法或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因对方未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扣取对方的税金,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某些企业却长期挂账不处理,隐瞒收入,逃避税款。

问题背后的问题 第4篇

这个事件对我的触动最大的,不是对方的来势汹汹,也不是会场的躁动混乱,而是销售部长面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十分不解,他怎么会想到劝我离开?发生这种事情,表面上看,问题是没有处理好与原经销商的关系。进一步思考,销售部长遇事的反应说明,他对处理类似的事件一直都采取逃避的态度。他真正需要处理的,并不是简单的厂商关系,而是自己已经习惯了的逃避问题的态度—这才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面对问题是先决条件。通常人们不愿意面对问题,是因为无法说服自己走出自我的那片“舒适区”。在舒适区内,我们经验丰富,事事熟悉,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那次事件对那位销售部长来说,就是远离舒适区的突发事件。他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之前从未有过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觉得无从下手,又不肯把脚向舒适区外迈一步,尝试着去解决。再加上会场上特殊的氛围,他一慌张,便下意识想到了逃避。我由此联想,从他对舒适区的依赖程度看来,可能在之前遇到很多问题时,他不想处理,就直接交给下属。因为一直没捅什么篓子,他也安安稳稳地坐在了自己现在的位置上,其实还是未熟透的“夹生饭”。

我初入职场的几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有一项工作,我可做可不做,如果躲过了,过不了多久,这个活拐个弯抹个角,最后多半会回到我这里,很少逃得掉。我曾见到过别人因为“躲事儿”,付出了未曾预料的巨大代价。我给这种规律起了个名字,就叫“初一十五”定律,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自从发现了这个定律,我在工作上极少再去躲什么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反倒轻松不少,节省了很多纠结的时间。经手的问题一多,能力也增强了很多。

处理问题是核心步骤。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讲白了,老板雇用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把事情搞定。那天,我处理经销商的事情,有几点原则:首先是真诚,其次是了解对方的期许,最后是符合规范。最终的目的是两个字:转化。一上来我就说:“他们都说你今天是来闹事的,我不相信。”对方连忙否认,说自己不想闹事。我没有拉开阵势,他顺势偃旗息鼓,双方的关系一下子从对立转化成为统一。接下来就是聊曾经的合作经历和未来的合作机会。我适时提出,如果他现在确实有什么问题,我亲自帮他解决,被他谢绝,说日后找业务人员处理就好,然后便带人离开了会场。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预演。生活从来都不给我们彩排的机会,一上阵就是动真格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用已知的经验来处理当下的事情。墨子云:“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往往并不灵光。这就需要我们怀抱开放的态度,用心与当下的人、事、物融合,迅速解析眼前的处境,应变出新的解决之道。

放下问题是为了去承担下一个问题。从市场上回到总部后,我先后在内部会议与全国各市场负责人会议上讲述了这件事的始末。一来让当事人从反省中总结经验。二来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日后遇事时能迎面而上,不要逃避。三来提醒大家不要在各自的市场上树敌。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你的敌人,最后他必然成为你真正的敌人;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你的朋友,最后一定会峰回路转,化敌为友。在商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谋事业发展。

至此,这件事就告一段落。我很喜欢英文一种说法叫“move on”,继续向前走的意思。职场也好,生活也罢,总是一事毕一事起,随时卸下,是为了随时出发。可能刚拐个角,下一个问题就扑面而来了,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在一个问题中沉浸太久。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第5篇

未读此书之前只看书名《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以为作者会用许多大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读了一遍之后我才明白,平凡朴实的文字才是最真实的、最实用的,作者以实际工作与生活经验为例,深入浅出,不敢说让我立马明白了什么,最起码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去处理、解决问题,也改变了我以往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文章说到“小媳妇心态”,我一直在想什么“小媳妇心态”?让我理解“小媳妇心态”就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只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把一切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标准的怨妇行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在处理问题上都会有点小媳妇的心态,这不是什么恶习,这只是已经融入人们生命中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去阻止这种心态的发生?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能去尽量的规避,使之不会经常的发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不急着发言或去立马解决,尽量冷静下来,细细思考一番,了解问题的前因,如果用某种解决方法之后的后果是什么?我会我们就应该学习一下《水浒传》中军师吴用,不该去学习那黑旋风李逵,做一位有勇有谋的职场小青年。

现在的公司在写招聘信息时,在员工要求这一栏基本都会写上“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本文中也对责任、团队、压力、冒险等

一些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做了说明,责任要讲的是个人责任,个体在团队、组织中就应该有一种“主人翁精神”,不能总觉得此事不是我该做的,我为什么要做?不是我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认错?别忘了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某个个体的错误,整个团队都是有责任的。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客户的、上级的、下级的等,我们何不转变一下思路,这种压力是不是可以变为动力,客户为什么会抱怨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我们的产品确实有漏洞?这样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更好、更完善的产品给客户们使用,上级为什么会给我们施加压力?是不是我们真的工作没有做好?还是哪里做的不够完善?我们自查之后、改正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上做得更好,而压力就更少点,上级的压力来自客户、下级或者其他方面,他们的压力会更大,同样他们会做的更好。这里的“冒险”说的不是让你去冒生命之险,而说的是在工作上应该有进取精神、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或别人走过而失败的路,有的人不想去冒险,安于现状,这种是万不可取的,因为如果我们不去冒险,而别人就会把我们干掉,没有人能有一辈子保有工作,今日不主动积极,明天保证没有工作可取。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学习并不只是参与,听或读,学习也不只是获取知识。事实上,学习是把“知道的”转化为“行动”,所以,学习是一种改变。如果我们选择不改变,表示选择不学习。

如果我们只了解,但没有执行,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你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学会任何东西。”看一本书我们看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我估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第6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做事情的态度和原则;该书具有大量案例,来告诉人们不要有太多的“为什么”,“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理由”怎样去学会,去选择,去懂得取与舍。那么,怎样做到没有“为什么”等相关的一切问题?关键在于态度,在于学习,在于行动,在于自己心灵的一些引导,就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正确的服从,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达成目标。当然责任必须限定在责任承担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才合乎情理,而且必须与这种能力的有效运用程度相关。

没有“为什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从。遵照指示做事情,遵守流程去工作,就象本书中所说的全心全意的去遵守组织的价值理念,只有在事物的执行过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组织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和长远的发展趋势,做到在处理事物过程中思想和意识的举标。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表示我们首先接受这个任务,然后再谈其他的问题,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管是否乐意,心情好坏,总是要面临上级交办的任务,而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是必须的。当接受任务时,就象本书所说的,何不这样想“啊,我的运气真好,又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如果保持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态度决定一切;因为它决定的是思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有这样的意识。你才有一种行动,举止,例外才能给予自己与社会一种规范,“没有任何借口”要求我们从以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做起。在接受任务时只需要一句:“Yes,sir长官”向解放军学习的这样话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第7篇

责任是个人成长的动力。

人从出生开始,就负载着大小不同的责任,小时候负责健康成长,青年时期负责充实自我为往后工作做准备,成年后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责任是成熟的标志。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也是值得信赖的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扬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当代青年人社会责任的写照。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才能是好领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责任是一个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前提和条件。古人也有很多关于责任与尽责的佳话:“读书者,当闭户发愤,只愧学问无成,哪管窗外闲事;务农者,当用力南田,唯知及时耕种,切莫悬耜妄为;艺业者,当居肆成工,务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旷闲;商贾者,当竭力经营,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

责任意识平常而朴素

责任意识并不惊天动地,它表现得责任意识。然而,正是这种来自各个阶层普通民众的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共担,才凝聚起我们战胜强大困难的力量。最典型的,这种责任意识表现在那些坚守工作岗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有了他们的忠于职守,才使我们的社会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置身于社会,每一个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他人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我们也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

信用危机背后的问题与隐忧 第8篇

而在事件的始发地温州, 今年的日子很不好过。最直接的表现是, 随着老板欠债失踪的问题恶化, 企业圈子掀起追债潮。一些表面上的债务咨询公司就是实质上的追债公司, 开始公然招揽受托追债的生意, 暴力追债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另据统计, 温州法院前8个月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同比增长近26%,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

宏观层面数据显示, 温州市9月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0.55%, 比8月增加了0.18个百分点, 是近10年来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首次上升。而根据多个省市公布的第3季度经济增长表现来看, 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 经济增速在上半年达9.9%, 但3季度跌至9.5%, 仅次于北京, 列全国的倒数第2位。

一、明斯基模型与“中国式”信用链条

金德尔伯格、米什金、明斯基等学者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各有千秋, 其中明斯基的解释凸显了银行和信用的作用。根据他的解释, 银行在危机爆发初期扮演了“信用扩张”的角色, 银行通过传统手段和金融创新扩大了总的货币供给量, 导致经济走向繁荣。在繁荣期间, 价格的上涨和新的盈利机会的出现使投机严重, 也产生明显的投机泡沫。随着投机事业的繁荣, 利率、货币流通速度、价格继续上升, 这时, 会有“内部人士”决定接受现有利率水平而退出, 平衡会在某一个时间被突然打破, 出现局部财务危机。银行和金融贷款部门因为担心资产质量下降而收缩信贷, 于是出现“信用骤停”, 同时, 储蓄者纷纷提款和将金融产品变现, 引发“信用萎缩”, 使货币流通量下降, 价格进一步下跌, 于是危机深化, 市场最终完全崩溃。直到价格的过度下降引发抄底者的进入或者政府出面对价格进行干预缓解流动性紧张, 价格停止下滑并缓慢恢复, 于是危机结束。可以说信用扩张-信用骤停-信用萎缩-信用恢复伴随着经济与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

在过去的这一年间, 我们看到了“信用扩张”、“货币扩张”、“信用骤停”, 以及“恐惧传染症”。

2010年以来, 迫于通胀的压力, 央行一直在回收流动性, 信用紧缩显现在生产领域就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借贷难度加大, 而2011年1月27日出台的新“国八条”关于房贷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则是消费信贷紧缩的体现。信用骤停从生产和消费两端打击了经济。温州事件其实就是信用骤停以及信用萎缩的后果。

与明斯基模型不同的是, 我们的信用链条存在一些以信用为节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大银行只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或大企业”, “2010年大企业的非主营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占三成”;“小企业是高息民间信贷的主体”, “部分资金流入地产和证券市场”, 以及“流动性收紧、利率上升和地产市场调控导致泡沫破裂。

在这个信用链条的背后是一些若隐若现的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式”信用链条背后的问题

问题之一:流动性分配不均加大泡沫风险

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背后, 是金融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一方面, 国有企业、大企业获得了国有四大行近百分之八十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中小企业, 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使出口受巨大打击同时劳工成本上升内部经营环境也恶化的情况下, 资金需要却得不到满足, 于是倒闭潮频现, 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反过来, 那些轻易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国有企业, 却并不都是专注生产。据新加坡上市的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前不久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数据, 该公司超过四分之一的税前盈利来自贷款业务。法兴银行近日的报告也说明, 在中国多家非银行企业最近的半年报中, 这类非主营业务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利润。

大部分从银行系统转出来的钱被大企业贷向了利润率较高的行业, 那就是证券市场或房产市场。而这些领域的资金聚集又使经济泡沫不断增大, 增加了运行的系统性风险。自2010年下半年流动性收紧和房地产调控加紧之后, 泡沫开始有了破裂的迹象, 温州和鄂尔多斯事件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问题之二:“影子银行”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

信用链条中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影子银行日成体系。所谓的影子银行, 是指信贷收紧下, 银行通过表外业务, 继续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这类业务一般包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承兑汇票贴现等。在过去一年多, 企业通过内保外贷方式取得贷款, 再将资金设法回流国内, 是一种隐藏更深的影子银行形式。内保外贷是指国内企业将自身资产抵押给国内银行, 由国内银行开出具融资性担保函给企业, 再让银行的境外分行, 向企业在港成立的离岸公司发放美元贷款。另外, 发展迅速的人人贷 (P2P也在推波助澜, 这种做法使得个人放贷者和借款者可通过中介公司找到对方, 交易往往通过网络完成。平均高达20%的年贷款利率吸引着资金的大规模流入, 但据推测这些流入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银行体系的贷款。

目前, 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有多大, 有各种各样的推测。野村证券 (Nomura) 给出的答案是:中国影子银行贷款的总额甚至可达到8.5万亿元。

利率明显高于正常贷款利率使影子银行成为了一项赚钱的业务:让部分企业赚钱的同时也加大了另一些企业的用款成本。已经有一些证据表明, 今年存在财务困难的企业比以往更多了。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 近期发表研究报告说, 2, 208家A股非金融企业中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10年上半年的1%大幅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的4.9%。

在实际利率远低于零、银行系统主要为国有企业融资的情况下, 影子银行系统的形成自然可以理解。但影子银行为央行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 从微观层面来讲, 影子银行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新的风险。因为无人能够知道, 投资者千挑万选的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是否为了挣快钱而向一家高杠杆的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资金。

问题之三:银行丧失中介功能加深监管难度

规模惊人的影子银行反映出国内银行体系以外的资金充裕, 也反映出目前的金融市场“脱媒化”严重, 而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严重丧失, 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最关键的是, 银行丧失金融中介功能, 导致民企及国企都不愿作实业投资, 都愿意专注于“财技”, 靠高利贷轻松赚取利润, 其结果必然是实体经济的萎缩, 也损害了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干扰了央行的调控效果, 因为民企及国企实业投资放缓意味着需求的减少。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 即使货币政策有意放松, 估计经济亦难反弹。

问题之四:“市场绑架政府”的危害深远

温州事件发生之后, 当地提出了600亿救市的计划以及多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细看这些措施, 多为强制银行宽松信贷, 提升不良贷款容忍率等解决表面问题之举, 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于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海量民间资金也并未指出疏通之道。

最关键的是, 此次事件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市场绑架政府”, 也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 温州该不该救?该怎么救?救与不救的边界在哪里?

有学者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叫做“半统制、半市场”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 政府对资源配置有着最强有力的干预, 但难以处理的问题是, 究竟政府干预的边界在哪里?每次市场出现问题, 人们总是对政府有强烈的救市预期, 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短时间解决问题, 但长此以往, 会损害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 削弱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问题之五:不良的营商环境减弱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就全国而言,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和税收的贡献均达五成以上, 但其发展环境却难以让人满意。每当银根收紧之时, 中小企业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十几万甚至是几万元的资金缺口往往都能成为压垮其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民间信贷盛行的根本原因。但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超过正常利率的四倍以上, 高成本与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打消了部分年轻人的创业热情,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损害了经济持久增长的动力。同时, 不稳定不公平的金融环境恶化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导致大量资金主动外流, 富豪们或选择移民, 或争相在国外买房置业, 导致宝贵金融资源的流失。

三、改变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是惟一出路

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强调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大型商业银行愿意支持国有企业和大企业这无可厚非, 非要其支持中小企业而付出较大的成本却承担较高的风险但只能获取较低的收益, 这与其盈利性的本质不相符合, 而且此领域放松监管很可能导致银行坏账风险的增加, 需要另辟蹊径。

所以,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阳光化。这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此问题多年悬而未决终于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中国居民储蓄率为GDP的16%, 远高于美国的4.8%, 日本的8.2%和法国的10.8%。中国企业的储蓄率高达GDP的20%, 较美国、法国等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与日本差不多。可见, 巨大的金融资源隐藏在民间, 如果能够通过好的制度设计, 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力量为民营企业服务, 使民营企业享有和大中型企业一样的金融资源使用权力才能使民营资本不断扩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祝明晶】相关文章: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品质管理)07-27

冀中星背后的社会问题02-26

真实的背后06-03

细节的背后07-27

行为的背后08-11

联想成功的背后05-29

金牌背后的故事06-03

退出中国的背后06-08

股价波动的背后06-26

识别背后的未来08-06

上一篇:新官上任贺词下一篇:小学上册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