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现实过往散文

2024-06-08

回忆现实过往散文(精选7篇)

回忆现实过往散文 第1篇

回忆过往的相册散文

闲暇时,无意间发现书柜一角放着的一本影集,它里面封存着过去数年我的记忆。从头到尾整整一百张,主角却是同一个我。

世界关于我的记忆是从多年前开始的。而我的记忆,差不多起于六岁那年。之前的两千一百九十天因为没有相机,而永远沉睡在了莫名的角落里,之后的九年由于不爱拍照而变得零碎。

如果过去是失落的记忆。而孩提时代是一张张独照,那么从今天起,我希望我的记忆可以是一部电影,可以不完美,但一定完整。

回忆是一部喜剧。出生时,家人的喜悦;生日时,朋友的祝福;升学的激动,工作的开心。回忆里处处充满欢乐的笑脸,我们动用一切现代化手段想要留住此刻,结果留下了片段,却无法留住幸福的瞬间。

回忆是一首悲伤的诗。有情感的失落,有亲人的离别,有工作的辛酸,有生活的.苦涩,不断有人走入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人远离我们的视线。

回忆,断断续续,每一点一滴都有故事。

有人问,回忆到底是什么?

回忆就是一部谢绝盗版的纪录片,不由生命之开启而开始,却注定要与生命一起消失。

回忆,其实从来都不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可能构成别人记忆的主角。回忆里,我们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更是演员。导演着自己的人生,扮演者别人的角色,表演者众人的舞台剧。

回忆是永不停转的八音盒,每次的形式都一样,但每回都有不同的味道。

回忆是缭绕的青烟,想要挥散去,却又怕从此失了踪迹。

寂静的夜空,我搜寻着流星的方向搜索你的记忆。

回忆,就是我记得你眼角的温度,却怎么也看不清楚你的脸……

回忆,为什么总在寂寞的时候涌上心头?

回忆现实过往散文 第2篇

过了几天,村里在学校举行哀悼仪式。操场上搭建了一个台子,台子的上方和两侧都是用松树枝子点缀的,台子的中间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墨笔字横幅“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永垂不朽”几个大字醒目地贴在背景布上。那时候,正是秋季,一些秋菊绽放得无比鲜艳,村里的人们自发的把菊花采摘下来,做成花篮或者花圈,有条不紊地摆放在悼念台的周边,显得异常的肃穆庄重。村民和集体户的知青们排着队列伴随着广播里播放的哀乐缓缓地走向台前,向毛主席的遗像鞠躬默哀。

这一年的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了躲避地震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家家户户都要在室外搭简易棚子。我们家的棚子搭建在了房后的几棵海棠树下。棚子里备好了棉被和生活日用品。父亲和母亲不断地告诉我们,看见屋里箱盖上的玻璃瓶子倒下了,就赶紧往外跑。因为那个瓶子是倒着放的,一旦有震动的感觉,瓶子就会倒下去,这是一个地震的信号。大人们就这样挨家挨户地传着,生怕错过了每一家。可是,我的爷爷就是不听劝,他扔在屋里睡觉,任凭父亲母亲怎么规劝都不好使。那个夏天挺过来了,唐山的地震没能波及到我的家乡。庆幸的是爷爷睡着的土炕也平安无事。他倔强的性格还有捉摸不透的脾气,至今我还尚未理解。

那个年代,所有的消息都要靠听收音机和广播才能知道。犹记得,粉碎“_”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在荒郊野外,高喊着“_”被打倒的口号。

村小学的公立老师只有一个,姓陈,外号就“陈大毛嗑”,脑袋的外形酷似瓜子,因当地人管瓜子都叫“毛嗑”,所以给他取名叫“陈大毛嗑”。陈老师的收入在我们村里是顶呱呱的,他是唯一的一个挣工资的人。那时,他早已成家了,但是他的妻子孩子都在黑龙江省北大仓一带,只有他一个人在我们这里工作。白天教语文和政治,晚上他就在宿舍里看书读报,一边还嗑着瓜子。其实,嗑瓜子也不是谁家都能吃到的,平时,那瓜子就得在犄角旮旯里藏着掖着,父亲母亲只有等着家里来了客人了,才会拿出来分享。所以,每每看到陈老师大模大样地吃着瓜子仁,心里羡慕不已。最让我羡慕的是八月节时,陈老师能吃到香甜的月饼,而我们只能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他吃。所以我当时最初的梦想,就是要吃到一块月饼。

屯里的父老乡亲们也有最真实的梦想,他们渴盼着生活富裕,希望每年的收成都结满硕果。

回忆现实过往散文 第3篇

一、老人的现状:一个人、“坟墓”似的房屋

日本导演加藤久仁生的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只有短短的12分5秒, 影片画风利索, 画面构造得像北欧童话故事。画面中常出现黄色、红色、绿色这样的暖和的色调。不管是人物还是景物, 线条表现得都很柔软。暖黄色调中, 孤独的老人坐在被海水包围的小屋里抽着烟斗, 房子的水是慢慢地涨起来、房屋街道却接连不断地沉入水下面。但是老人一如故地像堆积木一样、一层层地往上添砖加瓦搭建房子。一天天将要结束。老人唯一的爱好习惯就是用烟斗抽烟和喝一杯酒。抽烟是每天三次、酒则是每天一杯, 这是和已过世的妻子之间的在世时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夜里水又涨高了、老人的房子又不能住了。于是他又开始往旧的房屋上面加建新的房子了、他或许不记得这是第几层的房子了。不管是刮风下雨的日子、或者是炎热的日子, 老人都继续加盖着水面上的房子。

老人像搭积木般一层一层地盖楼, 积木屋与“塔楼”相似, 但又一个个的被水隔离, 孤立于水面上, 又如现代人的精神“孤岛”, 整片孤立的房屋又如陆地上一座座“坟墓”.这般场面令人回想起了孩子们玩积木的场面。最早看到这种的呼应是在阿伦·帕克导演的音乐电影《迷墙》中, 主人公渴望得到爱, 但“现实生活中建立的一座冷漠墙”与“他自身心目中的温情积木”隐喻性的对比来反映现实的枷锁又无力扭转。这种方式的呼应无疑是残酷的。当孩子们手头美好的游戏变成为成人现实求生的方法, 那这种游戏的潜在意义也太残忍黑暗了。老人的一生注定不断往上修砌如“孤岛”般的房屋, 温情的“回忆”使他甘愿独守宿命的“坟墓”。

二、老人的回忆:老伴、儿孙

老人由于潜水寻找附着回忆的心爱烟斗, 一幅幅温情的回忆画面不断的展现。在潜入水下面一层房屋时, 当老人发现烟斗俯身捡起它的那一瞬间, 音乐声变得急促, 人们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 时空一下子倒退到从前。多么熟悉的场景啊, 原来老人的妻子也曾那样俯身帮老人捡过烟斗。老人怔了一下, 记忆的大门被烟斗这把钥匙开启了, 一扇一扇的铁门像一盒盒礼物音乐盒被自动打开, 一层一层的过去的房屋被探访, 一幕一幕承载着的美好温情回忆, 呈现在老人的眼前。潜入越来越深的深埋房屋的海底, 倒叙般迎来他的是越来越真实的温暖美好回忆, 让他情不自禁般一层层下潜, 追随过去。对爱人和儿孙相处时的回忆, 出现一场场温情家庭和睦快乐的景象。老人最后站在海底, 还在回味着过往, 想着他的爱人和他同肩共苦修筑的的家。饭桌上, 他们碰杯, 相视而笑的曾经。

生命会终结, 有些回忆却永不褪色, 我们的小屋, 即便是海水淹没了我的小屋, 之际, 属于我们的回忆仍然鲜活如初, 年轻时候的欢声笑语冲破了一切哀愁的迷雾, 杨柳树枝在湖边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 温暖的光抚摸着生命中最纯洁的一面。如果过去, 以及未来把来生命分为两段。老人的过去是美好的, 因为他的回忆里是充满温情的。

三、爱支撑回到现实

当看着老人不断深入海里, 我们突然很担心老人会沉浸回忆就此埋身海底。只因为那份爱, , 那份深藏在生命里对亲人的爱。支撑着他浮上水面, 回到现实。晚饭时, 他与往常一样拿出酒, 但不同的是摆上两只酒杯。温暖的灯光下, 他与忆中人干杯。过去与现在碰杯, 积极乐观碰开。音乐响起, 影片戛然。音乐中哀伤少了, 轻快多了。老人的生活继续, 平和安稳。世事无常, 瞬息万变, 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变数与偶然。在生命的不确定中, 如何寻找那份永恒?或许, 能超越时空, 恒久不变的唯有爱。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无言的承诺、无悔的承担、无怨的承受。影片中爱是像花苞一层层绽放开来。情爱、儿女爱、家庭之爱。爱这条不灭的飘带围绕着老人的回忆展开。如果这些人都不在了, 那这世上所有的, 就只剩下我们, 和他们留给我们的回忆。

四、小结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描述老人在现实与过往中的游走, 影片是温暖的画面的过往重新, 又是画面的只身一人。将老人温情的过去与现实的人生向观众很直观的呈现出来。

摘要: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讲述了一个老人以“回忆”的方式逐步展开他现在的孤单和过去的温情的故事。影片积木屋的随着海水的涨幅逐层砌起预示着死亡的来临, 这种隐喻是现实残酷而温柔的。片中的“积木小屋”实际上象征现代人精神的“孤岛”之地和最终归宿的"坟墓", 赋予短片以“心灵拯救”的人文内涵, 在影像功能与符号传达方面, 《回忆积木小屋》为人们呈现出一幅显著时代性的“真实”的视觉艺术画面, 并为“孤单”与“温情”的主题呈现塑造出充满现实的人生情境。

关键词:《回忆积木小屋》,孤单,回忆,温情,爱,现实

参考文献

[1]回忆积木小屋.百度百科网站, baike.baidu.com/view/2221913.htm[1]回忆积木小屋.百度百科网站, baike.baidu.com/view/2221913.htm

[2]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四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3]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四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4]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4]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回忆现实过往散文 第4篇

杨绛先生新作传开后,初次阅读此篇的部分读者深受感染,“杨绛先生此文颇有清人沈复《浮生六记》遗风,字真句实,最打动人的是这句‘可是我无法告诉锺书了,他已经去世了。我只好记下这件事,并且已经考证过,我没记错’。”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则在微博上叹道:“102岁老作家的新作……五则随笔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细节生动,令读者欣喜。文末署‘2013年8~9月’作,真是宝刀不老!”

杨绛作《忆孩时(五则)》内容节选:

回忆我的母亲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其实她们也有几分欺我。我的要求不高,我爱整齐,喜欢裤脚扎得整整齐齐,她们就是不依我。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工。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忽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姊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三姊姊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

我三姐姐大我五岁,许多起码的常识,都是三姐讲给我听的。

三姐姐一天告诉我:“有一桩可怕极了,可怕极了的事,你知道吗?”她接着说,每一个人都得死;死,你知道吗?我当然不知道,听了很害怕。三姐姐安慰我说,一个人要老了才死呢!

我忙问,“爸爸妈妈老了吗?”

三姐说:“还远没老呢。”

我就放下心,把三姐的话全忘了。

三姐姐又告诉我一件事,她说:“你老希望早上能躺着不起床,我一个同学的妈妈就是成天躺在床上的,可是并不舒服,很难受,她在生病。”从此我不羡慕躺着不起来的人了,躺着不起来的是病人啊。

老、病、死,我算是粗粗地都懂了。

人生四苦:“生老病死。”老、病、死,姐姐都算懂一点了,可是“生”有什么可怕呢?这个问题可大了,我曾请教了哲学家、佛学家。众说不一,我至今该说我还没懂呢。

太先生

我最早的记忆是爸爸从我妈妈身边抢往客厅,爸爸在我旁边说,我带你到客厅去见个客人,你对他行个鞠躬礼,叫一声“太先生”。

我那时大约四五岁,爸爸把我放下地,还搀着我的小手呢,我就对客人行了个鞠躬礼,叫了声“太先生”。我记得客厅里还坐着个人,现在想来,这人准是爸爸的族叔(我称叔公)杨景苏,号志洵,是胡适的老师。胡适说:“自从认了这位老师,才开始用功读书。”景苏叔公与爸爸经常在一起,他们是朋友又是一家人。

我现在睡前常翻翻旧书,有兴趣的就读读。我翻看孟森著作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册,上面有锺书圈点打“√”的地方,都折着角,我把折角处细读,颇有兴趣。忽然想起这部论著的作者名孟森,不就是我小时候对他曾行鞠躬礼,称为“太先生”的那人吗?他说的是常州话,我叔婆是常州人,所以我知道他说的是常州话,而和爸爸经常在一处的族叔杨志洵却说无锡话。我恨不能告诉锺书我曾见过这位作者,还对他行礼称“太先生”,可是我无法告诉锺书了,他已经去世了。我只好记下这件事,并且已经考证过,我没记错。

五四运动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现称青年节。当时我八岁,身在现场。现在想来,五四运动时身在现场的,如今只有我一人了。当时想必有许多中外记者,但现在想来,必定没有活着的了。作为一名记者,至少也得二十岁左右吧?将近一百二十岁,谁还活着呢?

闲话不说,只说说我当时身经的事。

那天上午,我照例和三姐姐合乘一辆包车到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上课。这天和往常不同,马路上有许多身穿竹布长衫、胸前右侧别一个条子的学生。我从没见过那么高大的学生。他们在马路上跑来跑去,不知在忙什么要紧事,当时我心里纳闷,却没有问我三姐姐,反正她也不会知道。

下午四点回家,街上那些大学生不让我们的包车在马路上走,给赶到阳沟对岸的泥土路上去了。

这条泥土路,晴天全是尘土,雨天全是烂泥,老百姓家的骡车都在这条路上走。旁边是跪在地下等候装货卸货的骆驼。马路两旁泥土路的车辆,一边一个流向,我们的车是逆方向,没法前进,我们姐妹就坐在车里看热闹。只见大队学生都举着小旗子,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劳工神圣!”“恋爱自由!”(我不识恋字,读成“变”。)一队过去,又是一队。我和姐姐坐在包车里,觉得没什么好看,好在我们的包车停在东斜家附近,我们下车走几步路就到家了,爸爸妈妈正在等我们回家呢。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是民国六年的事。我和民国同年,六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记得很清楚。

当时谣传张勋的兵专要抢劫做官人家,做官人家都逃到天津去,那天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票都买不到了。

但外国人家门口有兵看守,不得主人许可,不能入门。爸爸有个外国朋友名Bolton(波尔登),爸爸和他通电话,告诉他目前情况,问能不能到他家去避居几天。波尔登说:“快来吧,我这里已经有几批人来了。”

当时我三姑母(杨荫榆)一人在校(那时已放暑假),她心上害怕,通电话问妈妈能不能也让她到波尔登家去。妈妈就请她饭后早点来,带了我先到波尔登家去。

妈妈给我换上我最漂亮的衣裳,一件白底红花的单衫,我穿了到万牲园(现称动物园)去想哄孔雀开屏的。三伯伯(编注:即前文所说的三姑母,姑母旧亦呼伯伯)是乘了黄包车到我家的,黄包车还在大门外等着我们呢。三伯伯抱我坐在她身边。到了一个我从没到过的人家,熟门熟路地就往里走,一手搀着我。她到了一个外国人的书房里,笑着和外国人打了个招呼,就坐下和外国人说外国话,一面把我抱上一张椅子,就不管我了。那外国人有一部大菱角胡子,能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他说:“小姑娘今晚不回家了,住在我家了。”我不知是真是假,心上很害怕,而且我个儿小,坐椅子上两脚不能着地,很不舒服。

好不容易等到黄昏时分,看见爸爸妈妈都来了,他们带着装满箱子的几辆黄包车,藏明(我家的老佣人)抱着他宝贝的七妹妹,藏妈(藏明的妻子)抱着她带的大弟宝昌,三姐姐搀着小弟弟保俶(他的奶妈没有留下,早已辞退),好大一家人都来了。这时三伯伯却不见了,跟着爸爸妈妈等许多人都跑到后面不知哪里去了,我一人站在过道里,吓得想哭又不敢哭。等了好一会,才看见三姐姐和我家的小厮阿袁来了(“小厮”就是小当差的,现在没什么“小厮”了)。三姐姐带我到一个小院子里,指点着说:“咱们住在这里。”

我看见一个中国女人在那儿的院子里洗脸,她把洗脸布打湿了把眉毛左右一分。我觉得很有道理,以后洗脸也要学她了。三姐姐把我衣角牵牵,我就跟她走进一间小小的客厅,三姐姐说:“你也这么大了,怎么这样不懂规矩,光着眼睛看人,好意思吗?”我心里想,这种女人我知道,上不上,下不下,是那种“搭脚阿妈”,北京人所谓“上炕的老妈子”,但是三姐姐说的也不错,我没为自己分辩。

那间小客厅里面搭着一张床,床很狭,容不下两个人,我就睡在炕几上,我个儿小,炕几上睡正合适。

至于那小厮阿袁呢,他当然不能和我们睡在同一间屋里。他只好睡在走廊栏杆的木板上,木板上躺着很不舒服,动一动就会滚下来。

阿袁睡了两夜,实在受不了。而且伙食愈来愈少,大家都吃不饱。阿袁对三姐说,“咱们睡在这里,太苦了,何必呢?咱们回家去多好啊,我虽然不会做菜,烙一张饼也会,咱们还是回家吧。”

三姐和我都同意,回到家里,换上家常衣服,睡在自己屋里,多舒服啊!

阿袁一人睡在大炕上,空落落的大房子,只他一人睡个大炕,他害怕得不得了。他打算带几张烙饼,重回外国人家。

过往回忆诗歌 第5篇

夏日的雨纷纷扬扬,

洒落的是过往的.泪。

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点点滴滴,

所有的记忆都融进了雨水中,

随而风飞。

路上,

那属于我们的足迹逐渐模糊,

就坎坷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流水带着我的记忆渗入土里,

让我的意识混乱。

我无声的泪水在苦苦哀求,

天空却对我怒吼。

无奈,

累得心酸。

我仍无法自拔,

泪已经流干,

雨也停了。

我回头眺望,

已找不到回去的路。

风停了,

记忆随着蒸气变成了彩虹。

但我却无法企及,

距离的长远让望而叹息。

我转过身来要继续前行,

你却早已远去,

留下了浅浅的脚印。

我不再犹豫,

循着脚印迈出步伐,

却找不到你的背影,

我慌了神。

路上的各种痕迹交错,

你也不知所终,

待你回头,

珍惜过往的回忆 第6篇

不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浪花打来,在海滩上翻腾了一下,好像听见了我们给她说的“故事”,似乎不肯离去,但最后,她还是放开了手,轻柔的潜入海的深处……

想到这儿,我不禁轻轻地笑了。儿时的我们是多么可爱烂漫啊。

微风好想了解我的心思,再一次悄悄地吹起,拂过我的脸颊。吹起藏在草丛中那白色的蒲公英,白色的花絮再一次地随风飘起,悠扬地飘扬在空中。但,这一次,心头的情绪不再是美好的,而是包含丝丝的忧伤。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回想起小时候天真的回忆吧,那样快乐,轻松,没有烦恼。可现在我,学习上有了压力,也好久都没有见到姐姐,好久都没有去看过深圳的海了。

我从草地上站起来,泪水,无声地滑落带着悲伤的情绪,安静的滴落在草丛里。

虽然现在,我长大了,但这幼年时的美好的回忆不会因为忙碌的时光而被记忆冲淡,我要让这些回忆通过心灵的净化,成为心中的永远,记忆中的烙印,永不褪去她原有的美丽光泽。

回忆过往的文章推荐 第7篇

最早开始写信是小学,那种应该不能称为信件,只是纸条,一张小小的纸条上,写着几句不重要的话,在上课间传达,也许是下课一起去厕所。而直到上了初中才开始我第一次的写信,哥哥去当兵了,最初的通信是六叔代写的,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话,好像写了几次以后,我说我来给哥哥写信吧,忘记了内容,只记得收到哥哥的回信,他写到收到妹妹的来信很高兴。再后来同学间就开始了写信,同班或者同校的就直接递,或者趁不注意的时候放进抽屉里。直到上了高中,开始邮寄信件,有同学间写的,有给堂姐写的,甚至还有读者上看到交友的兵哥哥。我只写过一个笔友,我想每个少女的情怀中都有一个兵哥哥吧,高一军训的时候,有一女生喜欢上了那个教官,当然最终不了了知,而当我和那个兵哥哥通信的时候也是满怀期待,想像中他阳光帅气,高高瘦瘦的,可当有一天他给我寄了一张他的照片,彻底让我绝望了,再没回过他一封信。好几个同学说我以貌取人,哈哈现在想来,学生时的我似乎确实有些。

那时候班主任查的很严,凡是有信件来的,他要么扣留,要么拆开,真是把我气坏了,因为有一次姐姐给我寄了个卡片,当我拿到信的时候信是开的,而且卡片少了一个拐角,虽然我有怨气,但不能发泄。直到后来同学告诉我可以把信寄到校外一家卖习题的小店那里,从此我的信件再也没有延迟或者丢失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经遍及社会,上到老人,下到甚至刚刚上学的孩子,人手一个,再也没有人写信了。有事了随手打一个电话,想谁了开个视频,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我总觉得它似乎少了些什么,是一种叫什么的灵魂吗?

今天一早醒来,在想我今天要拜访哪个客户呢,突然灵机一动,就想写信了,便起床采购,买了笔、纸,再一些小礼品。然后将我的情感寄托于笔传达到纸中。想想上次写信是去年夏天的时候了,在家学车,偶尔得闲,去琅琊山一下,看到卖邮票信纸,便兴起写起了信,然后贴上小小的邮票,只是没有一个朋友收到,不知道是邮递员叔叔忘记了,还是怎么了。

再上一次是秋天了,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个人在宿舍,煮了桂圆红枣汤,便带着笔纸书,来到楼顶晒太阳,突然想写信,这一写就是一下午,直到走在回二十三层的楼道时,闻到一种焦味,还在想这谁家煮什么东西烧焦了吧。待我打开房门才发现,焦味居然是我的桂圆红枣,检查没有什么损失的时候,不禁哈哈大笑,瞧这忘我的境界,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的。

记得上周我问老妈一个问题,你喜欢现在有钱的日子,还是过去贫穷的日子,我妈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各有各的好,我说我觉得过去穷但人都很真,而现在的人似乎都很利益化了,她说是呀,过去造一房子,都是亲戚邻居一起帮忙盖的,现在亲戚来刷个墙都安时安平方来算钱了。过去你家地干不完了,大家都来给你帮忙,如今你请多少人来干活,都是按人头给钱了。这到底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

上一篇:广州联通与广州高校业务合作协议下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