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2024-08-03

科学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精选6篇)

科学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第1篇

把握干部成长规律 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近年来,我们鼎城区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切实加强培养选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顺利成长起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效地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领导班子活力,推进了全区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进程。目前,全区1056名科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28%,并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9%,专业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全区33个乡镇,党政主职平均年龄仅37.5岁。这批年轻干部当中不但拥有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党务、政务干部,也有一批懂市场、懂技术、懂业务的专业领导人才,正成为领导和推动我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一、正确认识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增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前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区部分干部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认为,现在领导班子已普遍年轻化了,不需要花费太大精力去抓了;也有的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讲的就是竞争,是千里马自然会冒出来,不需要刻意去培养,也不存在什么规律不规律的问题。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曾一度有所松懈,出现了或论资排辈或“拔苗助长”等错误做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针对这一情况,区委狠抓了提高和统一认识的工作,组织引导大家认真学xxx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正确认识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增强抓好这方面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广泛组织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江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在党的十五大上关于培养造就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我们认真分析了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和按照规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使大家认识到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庄稼的生长一样,也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自我成长期、基层锻炼期、基本成熟期和任职成熟期四个阶段。年轻干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成长过程虽然与其主观努力分不开,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领导的培养,取决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条件。只有按照和遵循这一规律,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才会大批涌现出来。再次,从我区干部队伍现状和所面临形势来分析,一方面随着全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跨地区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扩大,要保证全区100多个科乡级行政、企事业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正常进行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另一方面,我区部分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轻干部偏少,尤其是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领导人才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还远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显然,如不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全区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将难以持续进行,“强区富民”战略目标也将难以顺利实现。通过学习和分析、对比,使大家清醒认识到,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上,过去采取的力度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当前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必须严格遵循规律。从而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起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区委统一思想认识后,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以区委书记挂帅,党群副书记、常务副区长、组织部长参加,每半年研究一次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听取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情况汇报,并形成常委会议纪要下发各单位。以区委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统战、人事、共青团、妇联、总工会等部门紧密配合并纳入了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区委还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培养制度》、《交心通气与谈话制度》、《诫免制度》、《定期监督与考核制度》、《后备干部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逐步步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严格按照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建立驱动力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培育机制

认识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近几年,我们严格按照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了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

1、按照超前选备规律,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青年后备人才需要早发现、早储备,这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几年来,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上,我们鼎城区委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了超前考虑、超前安排,坚持从基层和基础抓起,早选苗子、早培养,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放开视野,拓宽识人、选人渠道。我们在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进行了广泛调查摸底,发现优秀人才的同时,主要按照年轻干部成长的一般轨迹,重点从经过乡镇基层工作岗位或区直机关二层骨干岗位上锻炼,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干部中挑选。我们坚持每年结合领导班子的考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在推荐基础上进行严格考察。最后按后备干部标准,筛选确定后备对象。在后备干部人数上,我们坚持实行了“一、二、三”后备人才工程,即长期保持100名正科级后备干部,2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30名区级后备干部。二是注意保持合理的后备队伍结构。只有结构合理,才能做到备、用较好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后备干部队伍的“预备队”作用。几年来,我们坚持根据科乡级领导班子所担负的任务和我区区情选配有“工、农、经、贸、理、法、文、教”等各种专门知识的年轻干部,使专业知识形成管理结构,其中根据我区是农业大区的区情,农林水专业的后备干部保证了20%以上。在年龄结构上,坚持以30岁左右的为主体,占60%左右,35岁以上比较成熟的和25岁以下有潜力、还需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提高的战略后备干部各占20%左右。同时,保证妇女干部占20%,非中共党员干部占8%,少数民族干部占5%。三是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年轻干部成长是不平衡的,后备干部在后备过程中会有个别年轻干部因主观努力不够或其它培养条件的限制而落伍。对此,我们坚持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察和民主测评,在测评和考察的基础上对科乡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将群众公认,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补充进来,把有问题反映或经实践证明表现一般,工作实绩平庸的对象及时予以淘汰。93年来我们共补充进后备干部队伍550名,淘汰了135名,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

2、根据素养进补规律,强化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年轻干部的基本素养是在教育培训中逐步提高的。教育培训是培养年轻干部良好素养的一种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坚持强化对年轻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工作贯穿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全过程,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主要以党校为主阵地,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认真组织轮训。即组织年轻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分期分批到党校培训、进修。培训内容主要是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重点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灌输,以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开展岗位职务培训。按照年轻干部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岗位必需的政治理论、道德品质以及业务知识和技能为基本内容组织培训,以提高年轻干部的任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学历教育。选送年轻干部到上级党校、各类院校深造,参加函授学习,组织年轻干部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成人高教自考等方式,使年轻干部具备与培养目标相应的学历层次、文化素质,93年来,我们在区委党校共举办年轻干部轮训班20期,岗位职务培训班31期,学历函授培训班10期,共培训年轻干部4000人次,同时我们还有计划有意识地选送了400 余名年轻干部参加上级党干校的学习培训,确保了全区所有40岁以下的科乡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区委党校轮训一次,参加学历教育的年轻干部有535人,其中有480名年轻干部上升了一个学历层次,55人上升了两个学历层次。在抓好年轻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突出以青干班为重中之重。近几年我们每年在区委党校举办一个这样的班次,从学员的选调到管理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切实做到了“高、严、精、活”。“高”即选调的学员标准高,都是从每年结合领导班子考察进行民主推荐的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中挑选的比较成熟,近期能进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并由组织部部务会研究确定;“严”即教育管理严,在培训期间按军事化管理方式强化党性锻炼;“精”即培训内容要精,要管用,严格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确定培训内容;“活”即培训方法活,不仅进行强化理论灌输,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座谈,专题讨论或演讲,边学习、学实践、边调查研究,边动手写文章等办法,对学员进行强化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对年轻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市场经济理论和领导科学知识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近几年的青干班学员有90%以上都相继走上了科乡级领导岗位。

3、根据能力积累规律,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力度。年轻干部的能力积累来源于实践锻炼,实践是年轻干部能力积累的有效途径。每一名成功的年轻领导干部无一不是在实践锻炼中成长起来的。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年轻干部各自的不同特点,不同培养需求和目标,采取各种方式,切实加大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力度。一是下基层锻炼。我们主要以农村和企业为主要阵地,以后备干部和长期在区直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为重点对象,坚持每年选派30名左右机关干部到乡镇、企业任职和挂职,20名左右乡镇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每年选派近200 名年轻干部组成三村三户、支帮促等工作队深入到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村组和工厂车间帮助工作,让他们全面、直接、具体地了解区情、民情,体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性,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原区政法委年轻干部杨君,头脑清醒,基本素质好,工作魄力足,有培养潜力,94年,区委把他选派到较偏远的尧天坪乡任党委书记,这个乡由于前任领导决策失误,经济工作曾一度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他到任后,不畏艰难,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广交朋友,针对本地地理、资源实际制定一条适应该乡经济发展的路子,很快赢得了全乡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打开了工作局面,其自身思想、意志和领导、管理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95年底区委便把他安排到城关重镇武陵镇任镇长,通过基层磨炼,使他在基层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目前,该镇经济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财政收入跃入全市前二名,综合实力进入了省“百强镇”之列,他本人连年立功受奖,今年初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十佳公仆’荣誉称号。二是“负载”锻炼。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在重要台阶和关键岗位上任职,多交任务,多压担子,为他们提供展才华、出成绩的最佳环境和条件,使年轻干部长期进行满负荷运转,加快其成长步伐。近几年,我们坚持每年选调一批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对他们成长影响明显的重要台阶和关键岗位上任职,如担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综合部门负责人等。以培养年轻干部的管理、决策能力,积累领导工作方法和艺术,近几年我区提拔到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的全都经过了这些重要岗位和关键台阶的锻炼。三是“火线”锻炼。让年轻干部到复杂环境中去经受锻炼,挑选年轻干部去完成“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如山林纠纷,移民搬迁、防汛抢险等,以培养年轻干部解决复杂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其临机决断水平。96年鼎城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全区组织了上千名年轻干部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沅水大堤有几处出现险情,我们组织了200名年轻后备干部组成突击队参与抢险战斗,都出色完成了抢险任务。区水电局年轻干部、工程师王宏尧,沉着指挥,果断决策,使一处重大险情化险为夷。防汛结束后,区委、区政府为年轻突击队集体记功,王宏尧同志被及时提拔为区水电局副局长,300 多名年轻干部在这次防汛抢险战斗中受到区委、区政府通报表彰。四是轮岗锻炼。对年轻干部适时进行交流和岗位轮换,让他们经受多方面锻炼,逐步从“专才”成长为“通才”、“全才”,增强其综合管理能力,积累全面的领导经验。近几年,我们结合乡镇班子换届和每年对领导班子的调整,根据年轻干部的培养需求,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年轻干部进行交流和轮岗,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采取由上而下的交流路线,把他们放到基层领导岗位上去。对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采取由下而上的交流路线,把他们调到区直机关或综合部门任职,对长期在党务、行政部门或区直综合部门任职的年轻干部,或长期在湖区乡镇或山区乡镇工作的年轻干部,采取相互转换式交流路线,相互交流任职。95年来,我们共对305 名年轻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其间进行二次以上轮岗交流的有86名,同时,我们还选派了4名年轻干部到西藏,1名年轻干部到麻阳县进行扶贫锻炼。

三、准确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及时把优秀年轻干部推上领导岗位

年轻干部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最佳使用期,这一时期他们的素质、能力、经验、身体均处于最佳状态,担任某一领导职务的条件均已成熟,在这一时期及时寻找时机予以提拔任用最有利于他们发挥才干,建功立业,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势必造成年轻干部个人潜能上的浪费,延误干部的顺利成长。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非常注重讲求使用的时效性,坚持不打时间差,看准了就及时予以提拔重用,把培养年轻干部与科学把握用人时机进行了有机结合,确保了年轻干部的成熟度和启用时机相一致。

1、搭舞台。就是让年轻干部唱主角,为各方面的优秀年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近二年来,只要是经过锻炼基本成熟的年轻干部,我们都坚持及时把他们推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是到乡镇、到经济工作第一线任职。95年来,我们共提拔了264名40 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科乡级领导岗位上任职,其中提拔担任乡镇党政主职的47名,占乡镇党政主职的71%。区计生委,原曾因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而在省、市占有重要位置,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明显滑坡,去年,区委及时大胆地将这付重担交给一位年仅32岁的年轻女干部。她上任后锐意进取,大胆开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很快又显示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2、腾位子。为使已基本具备任职条件的优秀年轻干部都有用武之地,我们主要采取腾位子的办法。一是加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实施,加大了不胜任现职干部的降、免力度,及时为优秀年轻干部腾位子。95年来,全区因各种问题反映或不胜任现职干部实行降免职35人,其中免职25人,降职10人。二是严格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一律在当月办理完离退休手续。三是对年龄较大,工作平庸的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退居二线。

3、先进后出。对于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由于领导班子职数已满,一时又腾不出适当位子,我们就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即先提拔任用后,再适时进行调整。近二年,我们采取这一办法及时提拔启用的优秀年轻干部16人。

4、大胆破格。对年轻干部的破格使用,我们既慎重又大胆;即讲政绩又看发展;既注重台阶又不唯台阶,只要是年轻干部中的突出人才,达到了某一层次的任职成熟度,就大胆地启用。张跃忠,原是区林业局一名年轻技术干部,通过考察发现,该同志年纪轻,头脑清醒,政治素质好,又是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各方面表现较成熟,95年我们在调整干部时不因他是一名一般干部,应该在副科级台阶上“炼一炼,看一看”,而是大胆地将他破格提拔担任一正科级林场场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很快进入角色,打开了工作局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96年,经区委推荐出任石门县科技副县长。近年来,全区共破格启用优秀年轻干部14名。35人,其中免职25人,降职10人。二是严格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一律在当月办理完离退休手续。三是对年龄较大,工作平庸的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退居二线。

科学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第2篇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年轻干部作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如何健康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呢?笔者认为:既需要主观努力,也需要客观支撑。

一、年轻干部成长的主观因素

什么是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人们思想上的东西,有了思想才会支配人们想做什么,怎么做。年轻干部要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努力修炼“十心”。

(一)修心养德——注重修炼“六心”

一要修炼“公心”。公心是指一个人必须公道、公平、公正。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时刻想着所在的单位,时刻想着所从事的事业,时刻为这个集体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出点子、想法子、找路子,这就是公心。特别是在是非面前,要一是一,二是二,决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一个人如果没有是非观念,就不可能正直,也不可能公正。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评价某某青年干部少年老成,比较“成熟”。这话乍听起来好像是一种赞扬,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对你要重新认识。人成熟是有度的,过早的成熟就是圆滑,就会失去棱角和闯劲。这样的干部就是老百姓说的“万金油”干部,没有大作为。而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成熟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不会在顺境中忘乎所以,在逆境中垂头丧气,扭曲自我;真正成熟的人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二要修炼“诚心”。诚心主要指一个人诚实守信。莎士比亚曾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干部,他虽没有大的创举,但完全是靠自己的一种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诚实守信包含二个方面:一是诚实做人。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上和对下一致,人后和人前一致,行动和与言论一致。二是诚实待人。人与人相处,要以诚为本,不要自己认为自己很聪明,更不要耍小聪明。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时期内总有一定的生活圈子。比方说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小圈子里,下一步又可能生活在其它圈子里。在这个圈子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八年。如果你不诚实,耍小聪明,短时间内可能会得逞,但时间一长就会被人识破,其结果往往都是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青年干部只有诚实才能更好地团结人、更好地凝聚人,也才能有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要修炼“热心”。热心是指一个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对待别人,对待工作。一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人都不热情,漠不关心,对什么事情都漠然处之,这样的人往往既缺少人情味又缺乏事业心。如果说,一个人最可怜的是无知,最可悲的是浅薄,最可笑的是轻狂的话,那么我认为最可贵的是热情。有了热情,你就会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了热情,你就会纯真待人,给人一片爱心。有一首歌词写到——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证明爱心十分重要。爱心来自于热心,没有热心就不会有爱心。热情待人、关心人是一个青年干部品德、政治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青年干部成熟的标志。所以,年轻干部要把自己所在单位每一个人的事情,都当成大家的事去做,当成大家事去相互关心,热情帮助,就会形成团队精神。如果我们连工作的热心、热情都没有了,也就没有工作的激情,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就干不了、更干不好,更别谈“争创一流”了。青年干部要“热心”对待工作,就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位置,一门心思想工作,一心一意干工作。

四要修炼“耐心”。耐心是指一个人要学会忍耐,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握住人生的临界点。“无情未必真豪杰,无欲未必真能刚”。应该说,人都有七情六欲,但要是不能忍耐的话,那些不应有的欲望和需求就会毁掉你的人格人品,使你跌跟头、犯错误。世人都知道颜如玉诱人,山珍海味可口,豪华舒适的住宅舒服,有钱有位荣耀,在对这一点的认识上,英雄和凡人、清官和贪官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在于面对这一切是忍耐还是贪婪。如果忍耐过去了,就是君子,就是英雄;如果你忍耐不过去,一念之差就会造成千古之恨。因此,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慎初,在诱惑面前把握住人生的临界点。人在初次犯错误的时候,懊悔自责的感情比较强烈,以后便会慢慢地泯灭、淡漠。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年薪50万元的工程师,抢劫二手捷达车,把司机杀死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案发后他后悔莫及。另外,一个人有了恶念邪念之后,一旦思想冲开闸门,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犯错误就像抽大烟一样,一旦染上,就很难改正。特别是青年干部处于成长进步的黄金季节,经不起犯错误,更经不起折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地攀比,斤斤计较物质待遇,贪图一时的安逸,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做到慎独自处、防微杜渐,过好权力观、金钱观和美色观。

五要修炼“善心”。善心是一个人的灵魂和支柱。善良不是天生的,要靠教育,靠灌输,靠培植。一个人做一两件善事容易,一辈子行善事难。诚如古人语“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一个人,一旦丧失善良,不能与人为善,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青年干部怎么修炼“善心”呢?第一要有善念。人生在世,一事当前,一个人要有同情之心,要有仁爱之情,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这就是善念。第二要出善言。不随便议论他人,特别是不在背后说人长短。有诗云:“天下云游四部洲,人心怎比水长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人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意反为仇,除去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这告诫人们你对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说明你没品位。对别人的评价,要与人为善,出于正义,出于公道,出于客观。特别是对组织要敢于说实话、讲真情、求公道,努力做到不利团结的话不说,有伤别人尊严的话不说,有损别人体面的话不说。第三要行善举。要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多帮助别人做好事,特别是帮助那些有困难、身处逆境的人,多为他们做急事、难事、苦事。当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帮了他一把,给他的成长进步送去“第一滴水”和“第一块碳”,他会终生受益,也会终生难忘。

六要修炼“孝心”。“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考核任用干部,要求干部德才兼备,其中“德”除了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外,还包括个人品德的修养。个人品德中孝敬父母应当是一个重要方面。试想,一个青年干部如果对自己的生身父母都没有爱心,都不孝敬,又怎么能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真正帮助和善待他人呢?又怎么能真正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呢?古今中外,对国家大忠之人,往往都是大孝之人,宋代的岳飞,近代的鲁迅,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这样。说说国家,什么是国家?政治学讲,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其实“国”和“家”是两个概念,人都是先有其家,后有其国的。所以,古人讲为家尽孝的人,就能为国尽忠。那么孝道该如何体现呢?民间把孝道归纳为“孝顺”二字,“孝”指照顾起居,“顺”指抚慰心灵,这是很深刻的。我想,趁我们现在有机会、有条件,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要经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多为老人做些家务。

(二)增才长智——注重修炼“四心”

一要修炼“虚心”。虚心主要一个人做学问知识、做事情的态度。虚心是人进步的阶梯,“谦受益,满招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培植谦虚好学的进取精神,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增长才干,通过学习、探索、实践正视新事物;通过我们研究、回答、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当前,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文化、有经验、有能力,凭“老本”照样可以干好工作,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一个干部不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长也不会快。年轻干部一定不要虚度年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本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还要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一是要挤时间学习,特别是挤业余时间学习。现在,有的年轻同志将大量业余时间用在了应酬上,赴饭局,打麻将,聊天儿,侃大山,时间就这样白白溜走了。如果我们每天能挤出1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可以学习到多少东西!二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的程度。只要我们多钻研,下苦功,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三是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大家都在学习,为什么效果却不一样?这里有个方法问题。要勤于思考,善动脑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善于积累,从一点一滴做起。正如华罗庚所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四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学习,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五是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周围同志学习。

二要修炼“雄心”。雄心就是有胆识,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惧怕风险的人,只能做无名鼠辈;有胆识、敢突破陈规创新的人,才会是成功者。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人不创新就会苑囿于陈规,不会有发展,更谈不上有大作为。对此,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修炼勇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雄心”。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有那么一股蓬勃朝气,那么一股冲劲、闯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勇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其次,要克服自满思想。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争取更大成绩。再次,要克服畏难情绪。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年轻干部在有闯劲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借鉴他人鲜活经验与结合本地实际的关系。

三要修炼“信心”。信心就是自信。一个人自己往自己身上设置限制,这是成功、成长的最大障碍。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成才,首先要相信自己!什么是自信?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在没有人相信你的时候,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是化作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语言,就是“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相信我能成功,一定能成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怀疑自己,更不要看低自己,最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只有这样,相信自己就会升值,相信自己就是自信。就要知道,但凡成大事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你能够坚持多久。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自信心,也需要有韧性和恒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不过在于他爬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大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试验灯丝材料时,失败了一千二百次,总是找不到一种能耐高温又能经久耐用的金属。这时候有人问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二百次了,还要试验下去吗?”爱迪生回答说:“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了这一千二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丝”。试想,没有这种自信,爱迪生发明电灯能成功吗?!没有这种自信,我们现在还可能不会有电灯?!

四要修炼“倾心”。倾心就是对工作、做事情要求真务实。一个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情、干工作,务实是生命线,务实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心态。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从来没有什么捷径,靠得是实实在在干工作、做事情。只有彻底扔掉空想和幻想,扔掉纸上谈兵的东西,形式主义害死人的东西。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如果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因为它能使人时刻保持向上进取的旺盛斗志,有助于克服困难。人活着第一要紧的是责任,一个人不管才学高低,也不管能力大小,生活都将给你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哪儿,对成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忠实的面对。不管是站在哪个位置上,你都没有理由草草的应付,你都必须尽心尽力。这既是你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综上所述,努力修炼这“十心”,既是做人之道,也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青年干部要潜心修炼,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年轻干部成长的客观因素

鲁迅说过:“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就象一碟子绿豆芽”。这就是说,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这个客观环境,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要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平台,创造出“进得来、用得上、出得去”的管理机制。

“进得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后备人才。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要努力寻求制度的创新,从制度上促使后备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突破以往单一选拔后备干部的方式,积极推行“一推双考”制度,从根本上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观念,拓宽选人视野,不拘一格选拔后备人才;要实现后备干部选拔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变“闭门相马”为“公开赛马”,努力开辟一条公开、公平、民主的后备干部选拔渠道,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后备干部队伍体系,使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积极上进的干部能及时充实进后备干部队伍。

“用得上”就是要善于使用后备人才。要创新后备干部的使用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锻炼。要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下基层锻炼制度,以丰富后备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要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岗位轮换制度,让后备干部在不同岗位上接受磨练,以适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的需要;要大力推进后备干部压担锻炼制度,适时安排他们到重要岗位工作,以提高他们综合协调、驾驭全局的能力;要积极探索后备干部离岗创业、在岗兼业制度,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锻炼,快速成长;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后备干部到发达地方挂职锻炼制度,促进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保他们的才华得以发挥、排上用场。

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之初探 第3篇

一当前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 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 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老、中、青干部比例失调, 中层干部多、一般干部少, 观望者多、干事者少。一些中层干部的带头观念不强, 常常把工作任务移交给一般干部, 加上不少单位改非干部因职务变化、年龄偏大、身体不适等原因在岗而不谋事, 影响了一般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年轻干部相对少、中老干部比重大是大多数区县都面临的问题。尽管不少老干部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但在现代化办公的大环境中, 他们的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关工作的进度, 部分中老干部受身体状况、经济待遇、家庭因素的影响, 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工作, 加上少数干部专心于第二职业, 使干部队伍缺乏活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工作方法差异大。有关数据显示, 机关干部中学历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 他们在工作中有远瞻性、开拓性和创新性, 致使一些学历较低的老干部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上与他们有较大分歧, 在新老搭档共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观念上的差异, 从而难以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 优秀复合型人才极度紧缺

在信息时代, 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复合型人才。由于种种原因, 机关干部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培养力度不够。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干部上挂或下派的力度不够, 多岗锻炼干部的条件不够成熟。特别是一般干部的交流相对较少, 导致不少干部常年待在一个工作岗位, 进而阻碍了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待遇微薄、人才难留。不少区县财政收入低, 一些乡镇和部门人手少、任务重、待遇差的现状仍没有改变, 不少优秀干部主动考调到经济条件较好的主城区或其他县区, 造成复合型人才的大量外流。

3. 年轻干部培养难度加大

第一, 选调生已成为各区县年轻干部的支柱力量, 他们既为机关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活力。但是, 随着选调生队伍的不断壮大, 在选调生的管理和培养中呈现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第二, 重提拔使用但管理不到位。选调生往往在现代化办公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是机关干部队伍中的紧缺人才, 他们在经过1~2年的锻炼后就能得到重用, 不少选调生是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走上领导岗位。但在选调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等方面, 办法还不多、培养手段和方式较单一。一些用人单位让选调生长期从事日常工作, 缺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 难以让他们各尽其能。

第三, 文化程度高但工作经验欠缺。由于当前的选调生大多数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缺乏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 他们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选调生在工作中只注重个人感受、表现欲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因此, 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缺乏认同感, 无法适应基层工作的大环境。有的外省籍选调生由于语言沟通不便, 难以与基层群众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第四, 满足于现状且定位不明确。少数选调生面对新的工作岗位, 学习不主动, 在工作中懒于思考、少于行动。或满足于完成一般任务, 或钻营人际关系, 对工作马马虎虎, 对领导急于迎合, 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是一种程序, 不思进取, 失去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出现“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心理。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近年来, 很多地方通过竞争性公开选拔方式选拔了一批高学历、年轻化的优秀干部, 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

二地方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上存在的误区

1. 过于强调低龄化

年轻干部的年龄界限需要区别对待, 过于死板的年龄限制对培养基层优秀年轻干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十分不利。如, 在县乡工作的科员过了35岁提拔重用就不太容易;副科级干部40岁左右提不到正科也几乎没有希望晋升更高职级。有些地方对任职年龄要求越来越严格, 甚至规定到30岁以下。试想, 在基层工作的能有几人符合条件?最后就只能引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了。

2. 过于强调高学历

第一学历成了干部选用的重要标准, 一提就是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 有走向学历、年龄框框极端的倾向。从文化程度看, 县乡基层干部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很少。学历与能力并不都成正比关系。一些地方选拔年轻干部特别强调第一学历要全日制本科以上, 甚至是重点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的, 这让很多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和动力。

3. 基层干部机会少

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的干部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出口不畅等现象, 使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很难脱颖而出。让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需要一种机制, 如通过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从年轻后备干部中考试选拔, 专业型干部的定向考试选拔、干部选调、通过考试选拔建立不同级别后备干部库等。在这方面给年轻干部提供的机会并不多。

为政之要, 贵在用人。地方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方面要有所突破, 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认识,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 站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 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 把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做实做好。进一步增强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培养效果;为每一位优秀年轻干部确定一名领导或优秀干部作为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带领年轻干部学习和锻炼。

三拓宽渠道, 培养年轻干部

为进一步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步伐, 以更加宽广的渠道培养年轻干部, 结合年轻干部的成长经历和单位工作实际, 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帮扶部门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培训锻炼, 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挂职锻炼, 进行岗位轮换、调整分工、交流任职等锻炼, 切实增强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经济工作一线

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一线和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锻炼, 使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积累工作经验、强化宗旨意识、丰富知识阅历。

2. 基层挂职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驻村帮扶工作, 选派县直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 挂任乡镇副职、农村中小学校长、卫生院院长等, 进一步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丰富基层工作经验, 学会做群众工作,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走出去实践

选派县直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市有关对口部门和“关天经济区”挂职锻炼, 让他们学习工作经验, 增强协调和服务能力, 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和法制意识、增长才干。

4. 多岗交流

通过调整交流,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专业对口部门和岗位进行培养锻炼,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让他们在现职岗位上多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 多压担子、压重担子, 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补短, 加快成长。

5. 创业基地

选派年轻干部到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畜牧养殖园区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实践锻炼, 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能, 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 并成为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6. 提供平台

科学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第4篇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年轻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

1.注重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年轻干部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注重群众公认,要求年轻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入基层和群众之中,在实践中强化群众观念,切实树立公仆意识,为群众谋利益,是新时期对年轻干部的基本要求。

3.注重工作实绩,要求年轻干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思想解放、勤奋敬业。干部的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广大年轻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开拓创新、知难而进,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闯、大胆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工作政绩。

4.注重潜质,要求年轻干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较大发展潜力。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三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水平。

二、新时期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

1.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最大外因。新的历史时期使年轻干部的成长呈现的个性化越来越强,但干部都不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除了自身努力外,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适时任用起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2.注重党性和自身品格修养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必备条件。市场经济是一种将市场当作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对干部的非权力因素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注重党性修养和人格锤炼,就难以赢得群众的拥戴,继而难以履行好职责。

3.在实践中刻苦锻炼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因素的日趋复杂以及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参政能力的提高,对干部的领导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年轻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和艰苦环境,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逐步积累经验,提高驾驭和决策能力。同时,通过投身实践不断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样才能在不断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4.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保证。源于商品社会中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很大冲击。在诸多的冲击和诱惑之下,一些头脑不清醒的年轻干部很容易形成心理失衡、价值尺度错位。年轻干部只有不断改造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前进。

5.丰富的知识积累是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坚实基础。在具备其他诸多素质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广博的知识面,包括较高的文化程度、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高科技知识,将成为新时期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特殊优势。

三、加快年轻干部培养的几点做法

1.要著力培养讲政治的意识。一要加强政治理论修养。二要正确对待名利。三要正确对待得失。青年干部作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要尽最大的努力成就事业,又要顺其自然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一切。

2.要着力培养学用一致的优良学风。青年干部要以学为荣,以学为乐,自觉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要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做到持之以恒。

3.要着力培养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青年干部要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成一行。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4.要着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不断锤炼昂扬的正气,时时处处彰显创新的锐气。

5.要着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青年干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求真务实的作用,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青年干部要有争创一流的精神。干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不抓则已,抓就抓成,以时不我待、重任在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

6.要着力培养拒腐防变的自律意识。青年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要慎用权。二要慎微。三要慎交友。

基层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第5篇

为学要勤:增强学习意识

学习是能力之基,修身之道,成事之本。基层年轻干部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成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的过程;二是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学习党纪国法,不断规范工作行为,为依法行政,依规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出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为务要实:增强忧患意识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基层年轻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突出“实”字。一是实际。所制定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出台的政策、举措都要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二是实在。每项工作都要强化目标责任,明确推进工作的步骤,细化落实任务的措施,做到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三是实干。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争分夺秒抓紧快干;对部署了的工作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见成效决不罢休。对重大和复杂的问题要身先士卒,在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实效。说了算、定了干,干就要干出实效来。为民要诚:增强民本意识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基层年轻干部一定要增强民本意识,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好人民公仆。一是对工作尽职尽责。把心思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群众满怀真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执政为民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满怀热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为事要公:增强团结意识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任何时候,基层年轻干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倍加珍视团结,自觉维护团结,努力增进团结。发扬党内民主,绝不搞“一言堂”;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做到小我服从大我,个人服从组织;办事出自公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为政要廉:增强自律意识

廉洁自律是讲党性的基本要求。基层年轻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正确看待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用良好的生活道德情操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加强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言、慎行、慎权,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经济上的清楚,生活上的清白。(作者系中共平南县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不到七年五赴河南寓意深远

带着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带着对河南人民的厚爱,7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次来到中原大地,来到河南人民中间。自2003年,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胡锦涛总书记五赴河南,看经济、问农事、察民生。今年3月10日,总书记与河南团代表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烈场景也还历历在目。这对河南的干部群众是

多么难以忘怀的激励和鼓舞!(2010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河南日报》)胡锦涛总书记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能够五赴河南,检查指导工作、体恤民生民情,足见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对河南人民的厚爱,可谓寓意深远。其一,对中原崛起的期望。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振兴是中原崛起的必然走向和必然选择。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对河南如此关心,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五赴河南,也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7月9日至1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指导,对河南未来发展寄予殷切希望,沿途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也必将成为河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其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民富才能国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牵挂的重要问题。对河南的粮食生产,总书记尤为关心。考察途中,看到路边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已有一尺来高,胡锦涛让停下车来,沿着田垄走进田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这么做,就是要让乡亲们放心种粮,通过种粮实现增收致富。胡锦涛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和除草农民聊收成的感人场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而总书记走进厨房,试试沼气炉,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之情。

其三,对基层组织的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一个地方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总书记深入基层时,总忘不了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悉心指导。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在妯娌村党支部,总书记翻看党支部活动记录,同党员、干部交谈,深入了解党支部建设情况。村支书李东风向总书记汇报,党支部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确定了帮扶对象,力争两三年内让村里贫困户的收入赶上全村平均水平。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希望你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生产、服务群众紧紧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临上车时,总书记握着村支书李东风的手再一次叮嘱:“一定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好,拜托你们了!”李东风大声回答:“请总书记放心!”总书记和村支书的这一深情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和紧迫性,也找到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一枝一叶总关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酷暑进企业车间,看科研院所,入田间地头,访村民农户,与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就转方式、调结构、抓党建、促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鼓励、寄予殷切期望,给正在着力推进中原崛起的河南干部群众带来新的力量。总书记来了,是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的重要时刻,是在夏粮刚刚喜获丰收、再创历史新高的难忘时节,河南是一块历史深厚的沃土,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河南人民对总书记的感情,那么深沉,那么久远。总书记对河南的寄语和期望,那么深情,那么炽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总书记七年五赴河南的深情指导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河南的发展一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原崛起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倪洋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需要解好“五个不等式”--秦继成作风连着党风,更连着效益。当前,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已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各单位

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都相继研究制定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制定方案是基础,抓好落实才是真。只有扎实了作风,才能使方案中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笔者感到,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需要认真解好五个“不等式”:

一、部署≠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开个党员部署会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在开会过后便放慢行动,甚至束之高阁,即使会议开的再及时,任务部属的再全面,措施制定的再规范,也是枉然,纯属“半截子”工程。须知,创先争优活动历时两年时间,制定出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部署,只是开了个头,大量的、重要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秩序、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切不可唱“空城计”,画“空心圆”,贴“空白纸”。笔者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尤其是具体牵头组织活动的职能部门,需要真心实意地沉到一线亲看、亲查、亲问、亲带、亲帮,这样,才能才能使方案中的逐项内容得以落实、取得实效。同时,领导和机关及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对口摸情况、理问题,不可工作组“满天飞”,到基层和所属单位“轮流轰炸”,这样,不仅容易分散基层和所属单位领导的精力,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和所属单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照搬≠照办。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上级的精神不加以理解、全面消化,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而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甘当“搬运工”、“传声筒”、“复印机”,看似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实则偷懒耍滑、消极怠工,是“照搬”的具体表现,理应即使克服。基层有基层特点规律,落实工作有落实工作的不同路数,上级强调指出的问题,多是从所属单位面上情况梳理形成的,往往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就如同焊接断裂的器具一样,如果找不准最佳结合点,即使完成了焊接工序,也未必能牢固耐用,还很可能很不美观。因此,在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较深指示要求,既要吃透上情,还要摸清下情,再次基础上,找准工作落实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三、过程≠结果。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少单位都计划设计了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开展党课教育;组织典型交流;开展岗位比武,等等。开展历时较长的主题活动,固然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结果。纵观平时落实一些工作的实际,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还现实存在。比如,有的把工作过程看得很重,出主意、想办法的多,对工作终端效益考虑的少;有的开展某项活动,不是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计划定了没有、形式是否多样;也有的把开了多少会议、发了多少文电、搞了多少检查等作为成绩炫耀,不注重看完成一定数量之后的质量怎样,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最终因为“雷声大雨点小”而使工作不落实。因此,要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这种“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牢固树立这确的政绩观,辩证地对待“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切实在追求工作实效上动脑筋、出实招、见实效。

四、变色≠特色。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是增强创先争优活动实效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一个“特色”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动的创新与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抓特色就是抓工作,各级在抓活动落实时都需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抓特色,并以此推动和促进活动的落实。要切实注意防止和纠正一些“变色”的现象:如有的降低标准,搞“实用”特色;有的求名图利,搞“虚假”特色;还有的盲目求异,搞“多变”特色,等等。如此之举,不仅促进不了活动的开展,很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和不良风气。俗话说,既要知道锣是一面响,更要知道鼓是两面敲。各级都需要充分认识到抓特色对促进活动落实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抓特色”的进步思想与不健康的名利思想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工作目标与不正确的私利目的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进取努力与不正当的虚假手段区分开来,决不能把特色抓变了“色”,抓走了样。

五、“发现≠解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有悖于党员

先进性要求的问题扎实有效地解决掉。认真分析以往开展的一些活动,有的之所以没有取得实效,就是把发现问题当成了解决问题。如有的只注重查找问题,不注重具体帮助,甚至把指出问题、指责下级当成传帮带,把让基层部队出“洋相”作为检查的根本目的;有的虽然能发现一些问题,但究竟如何解决,有哪些建议,说不清、道不明,等等。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诊断”,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治病”,光“诊断”不“治病”不是好医生,也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发现问题而不去抓紧解决,等于没有发现问题,甚至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由此看来,必须坚持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一致起来。只有注重防止和克服把“发现问题”当“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真心实意指导和帮助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做人 做事 做官 ——观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有感

中共南江县委书记张长云 2010年07月16日13:48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以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通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作为王瑛同志的生前战友、朋友,我是怀着缅怀、敬仰、学习的心情去观看的,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思绪穿越荧屏久久不能平静,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那傲然的风骨、那坚定的信仰、那不朽的精神,令我再一次感动。

王瑛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可她的声音始终在南江人民耳边萦绕,她美丽的英姿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她不朽的精神已化为南江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的自觉行动。过去的一年多来,我们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继续着王瑛未竟的事业,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中苦干实干、爬坡上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王瑛同志为什么能在人民心中傲然挺立?是什么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是她老实做人、埋头做事、公道做官的人格魅力。王瑛是一座山,彰显着党的力量;王瑛是一株花,蕴含着人性的光彩。做人,要堂堂正正、干干净净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无为”。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国家工作人员“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干干净净是一个人品德的核心,是能否真正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公共权力,是人们群众让我们保管的,我们只是一个保管员。”在特别讲纪律的王瑛眼里,权力是一种责任,党性原则不能作交易,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从她的身上,我们领悟到了:一个干干净净的人,安之若素,心如止水,经得起磨难,守得住清贫,心境天宽地阔。她把干净做人作为一种境界一生坚守,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所以活得透彻、踏实而有意义。

王瑛为我们立起了严律己、宽待人、诚为信的标杆,也告诉我们:做人是根本,人做正了,做事就容易,做官也就不会出问题。在王瑛同志离开我们的这一年多来,我们逗硬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健全“老实人不吃亏、投机者不得利、太平官不太平”的选人用人机制,始终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践行 “四个特别”,深入推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的好感、信赖和尊重。加大了干部监管问责力度,绝不迁就问题、绝不姑息错误、绝不袒护个人,健全了干部正常退出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调整不胜任、不作为干部,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真诚换真心,诚信变真金。“作为一个纪委书记,不办案就是失职;作为一个纪检干部,不办案就不配在岗!”,王瑛同志是这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做人朴实,办事认真,不踩“假水”,用真诚、用实干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敬仰。信誉是现在社会最昂贵的资本,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当前,我们正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独特机遇、大交通形成的发展机遇、全国工商联县域经济试点县的政策机遇、省委主要领导挂联的政治机遇、王瑛生前工作县的历史机遇,树立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意识,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用做人的诚信栽下“梧桐树”,与国中商联等知名企业成功对接,换来四川科创医药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互利达集团、百草中药材公司等“金凤凰”落户南江。

水清沙自洁,官清事自成。如果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能向王瑛同志那样,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做人,人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民风就会淳朴,政风就会清明,环境就会清爽,就会形成一种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这就是地方发展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最强劲的竞争力。做事,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观看《远山的红叶》,王瑛同志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再一次感动我们,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气度和风范、一种气魄和胆略、一种意志和涵养,是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的强大动力。

王瑛同志创造的“五个零” 工作法,牵头办理50多起疑难案件、帮助挽救失足干部、为群众建造“连心桥”……这些都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本、干为先、实为绩”的做事风格的最好诠释。我们弘扬王瑛同志特别讲实干的敬业精神,按照“不提口号,不当罪人,不积民怨,不怕吃苦,不瞎折腾”的思路,围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大力实施交通、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五个全覆盖”,坚持民生事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三个优先”,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个主体,时间倒排、挂图作战,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奠定了基础。截止6月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工660个,占项目总数的73.58%;累计完成投资49.1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6.56%。

生命短暂,精神永恒。《远山的红叶》艺术地再现了王瑛同志的人生魅力和风采,既再次展示了先进典型,更激励着广大干群,抓住南江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集中精力抓发展。有了王瑛精神的动力支持,我们才能够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把南江建设成面向西部的开放前沿,融入“西三角”的“桥头堡”,走出“根据地”的“排头兵”。我们紧紧抓住南江被全国工商联列为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重大机遇,科学编制园区和产业发展规划,大批项目的集中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南江的城乡面貌:灾后美好新南江,最便利的是交通,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完善的是设施,最漂亮的是城镇。

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一个干事的舞台,我们就要像王瑛同志那样,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用严谨科学的工作方法,认真把公德要求的事、组织安排的事、自己份内的事干好、办实,以真抓实干的实效来体现做人的境界、追求、毅力;以做事的认真,负责、执着,展现做人的品位、风范、表率。做官,要地地道道、清清白白

“在南江这片土地上做纪委书记,一步脚印也不能歪!”王瑛就像一位拓荒者,在纪检工作的领域,以忠诚与智慧奋力开辟出一片片理想的绿洲。她虽身居要位,却装备“寒酸”,一架钢丝床用到她去世;虽手握重权,却宁愿自己承受生活的重担,也拒绝一切用权力谋取私利……从王瑛身上,我们看到了:做官要德为高、洁为廉、权为公。凡是人民群众认可、赞扬、称颂的好官,职务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职务再小也是最崇高的人。

人们称赞王瑛“有红叶的操守,一尘不染”,这是对她做官的肯定,是对她的最高褒奖。当前,南江正处于黄金机遇期和发展转型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这对我们是激励,也是挑战,更是考验,我们的作风、政风、行风将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机遇,面对考验,我们把“德为高、洁为廉、权为公”这个“准则”随身携带,作为干事创业的准绳,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准确把握南江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走势,增强了苦干实干、超常付出、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决心,全面落实“两个加快”,强力实施“两个推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我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四难”,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槐树村等扶贫重点村建设初见成效。深入开展“大接访”和“大调解”活动,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公生廉,廉生威”。清白能营造一个政治清明、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能凝聚民心和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体人员一心一意干事业、聚精会神谋发展。一个党员干部,如果自身不清白,就顶不住歪风,经不住诱惑,在干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就不可能有执行力。我们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将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和有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务中心集中办理,48个乡镇、522个村均建立便民服务机构。逗硬落实“三问”责任制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觉得离不开他,离开了仍然怀念他。王瑛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我们将在王瑛精神的感召下,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而不懈努力!

湖南“强盛组合”“三少三多”的密码解读文白石

7月14日,湖南省政府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代省长徐守盛强调,要坚持少应酬、多学习,少开会、多干事,少办论坛、多办实事。(见7月15日红网)这不是湖南高层第一次如此强调。今年1月25日,时任湖南省长周强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出过同样的要求。(见1月25日中国广播网)从湖南两任省长强调“三少三多”的高度一致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湖南“强盛组合”的一些执政密码。

如今,知识日新月异,领导干部不学习,就容易思想僵化,思路狭窄,甚至为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然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常以“应酬多、没时间”为借口,回避学习。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应酬、多学习”,正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而只有“少应酬、多学习”,才能确保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一天到晚忙着开会,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研究一通,大量的事情、问题就势必会堆在那里,哪还有时间抓落实、办实事?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开会、多干事”,就是要求会议能不开就不开、能开短会就不开长会,最大限度地少开会议。而只有少开会议,领导干部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抓落实、干工作、办实事。

现在一些地方一说到经济发展,就想到办论坛。本来,论坛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开放度和形象,适当办几个无可厚非。但论坛开得过多、过滥,领导穷于应付,讲排场、比阔气,最终钱花了,却没有推动当地发展。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办论坛、多办实事”,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少花些精力在出席论坛上,都费些心思在干实事上。而只有这样,办论坛才不会异化成“形象工程”、表面文章。

实质上,湖南两任省长一致强调“三少三多”,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党的事业靠一代代人持续奋斗来完成,地方的发展靠一茬茬班子“接力”来实现。如果一个班子一种思路、一套办法,蓝图就会变成草图、挂图。只有同唱一出戏,齐奏一支曲,跑好“接力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才能把事业推向前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要多 第6篇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11-08-16 稿件上传:lijie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既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年轻干部只有千锤百炼才能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又明确提出了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的必然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认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就像一个“由铁炼成钢”的过程,广大年轻干部应该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严格自律自砺,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与工作实践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苦炼成材,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一、淬炼理想信念,筑牢成长之基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指出,年轻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面对社会和思想的复杂性、多元化,我们的理想信念更需要反复淬炼,剔除杂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与理想信念的纯洁。一是加强理论武装。理论素养是衡量年轻干部政治成熟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无数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理论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水平;理论素养不高,工作必定会受到局限。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武装,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工作实践,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年轻干部。二是坚定政治方向。党性是年轻干部的灵魂。党性修养是年轻干部的“第一修养”。只有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才会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骄、不腐和不败之地,才能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作为年轻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多到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中看一看,对今天的待遇心满意足;多到烈士陵园看一看,对今天的幸福倍加珍惜;多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使自己深刻感悟到,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健康正常地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多到高墙监狱看一看,深刻警示自己,防止或减少犯错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党性锻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立场、经得起考验。三是提升精神境界。年轻干部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锤炼品德,正派做人,踏实做事。要切实加强道德修养,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和地位,树立良好品德,努力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内涵、有人格魅力的人。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之心,倍加努力学习,倍加勤奋工作,倍加严于律己,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把干事业的过程当作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宁静淡泊之心,不断使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升华,谦和待人,低调处事,不自满自负,不沾沾自喜;要始终保持廉洁奉公之心,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二、修炼知识素养,培育成长之根

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年轻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就要始终保持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当做一种精神境界,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当做一种自觉追求,做学习型的干部。

一是端正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年轻干部要常怀“本领恐慌”,常感“能力危机”,常找自身差距,把学习作为一种陪伴终生的修炼,克服“没有时间学习”、“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等错误思想认识,切实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到“无一时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处不学”,推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工作当学问来做。二是把握学习重点。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打牢理论功底,努力做到学之求深、信之求诚、用之求效。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法律、历史等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反映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精通本职的、掌握相关的、了解全面的”,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内行领导。三是讲求学习方式。首先要向书本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读书,读好书;常读书,读活书,不断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其次要向实践学。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学得深入、学得实在、学得透彻。还要向群众学。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求教,拜群众为师,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把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注重学习实效。要做好“结合”、“转化”文章,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努力实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三、锤炼综合素质,浇铸成长之本

国以才礼,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人的事业之成败,工作之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年轻干部要想较快成长成熟起来,担当发展重任,只有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才能健康成长,有所作为。一是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既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又要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精神,做到敢试、敢冒、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还要敢于担当,平时敢担责,急时敢担难。二是提高发展能力。年轻干部必须有识别机遇之才、把握机遇之能、用活机遇之魄,在机遇面前,顺势而谋,乘势而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着力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在谋划发展、推进改革的实践中,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水平。三是提高协调能力。增强协调能力和共事能力是年轻干部的必修课。年轻干部要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搞好疏通和协调。对上级要多请示多汇报;对班子集体或同级部门要有高姿态、大局观念,不争功诿过;对下级要采取谦虚的态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有自主精神做到不依赖,又要有合作精神做到精诚团结,善于补台不拆台,善于站位不越位,善于谋断不武断,善于办事不坏事。四是提高执行能力。一摞文件不如一个行动,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各项决策部署、工作任务的落实效果。年轻干部有朝气、有激情,应该将这种朝气、激情落实到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上。不论在哪个岗位,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多为成功找办法,少为失败找借口,多讲党性,多讲责任,用百分之百的心思,下百分之百的气力,咬定目标不放松,不出成效不撒手。

四、磨炼意志品质,打造成长之翼

“自古雄才多磨难”。去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就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进行座谈时指出:才干是逼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磨出来的。他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规律。年轻干部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在基层历练,在磨难中考验,才能强身健体、健康成长。一是加强关键岗位锻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年轻干部要更加注重基层岗位的实践锻炼,更加注重艰苦岗位的锻炼,更加注重复杂岗位的锻炼,更加注重重要岗位的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这样才会更快成长起来。二是加强基层一线历练。实践长才干,基层出人才。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到基层工作,有利于了解社会、了解群众,有利于锤炼党性、锤炼作风,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年轻干部成长大有裨益。年轻干部要增强到基层工作的紧迫感,积极主动到基层去,通过多方面开展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中锻炼和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积累比较全面的基层工作和领导工作经验和才干。三是加强艰苦环境磨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困难较多,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年轻干部的真本领,需要在最艰苦、最困难、最复杂的环境中练就,需要通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练就。因此,年轻干部应该在基层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加强锻炼,经受一番摔打磨炼,砥砺思想品格,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年轻干部的成长是一个剔除“杂质”、百炼成钢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扬弃的过程。作为年轻干部,在“百炼成钢”的艰苦过程中,应做到“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组织的培养、使用与提拔;正确对待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严格自律,经得起诱惑,管得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把心思放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干事业上,在本职岗位上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以突出的实绩赢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原载《政策》杂志2011年第8期。)(市委书记 黄楚平)

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7月27日)

同志们:

按照惯例,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深入讨论,既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梳理、总结,也是对下一段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这次座谈会是市委、市政府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四次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研究和部署新形势下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开好这次座谈会,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从5月中下旬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三个学习考察团围绕科技、人才、教育工作,分别到福建、安徽、江西以及省内的武汉、孝感、荆门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党政代表团赴湖南、安徽、陕西学习考察活动,其他多位市领导也分别带队外出进行专题考察。回来后又结合实际,分六个专题调研组到各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召开了多个层次的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意见。在认真调查研究、外出学习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和《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十二五”科技规划纲要》,同时,正着手研究出台若干配套政策措施。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又集中一天的时间,围绕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教育、人才、科技工作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昨天下午,振鹤市长联系当前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以及当前的经济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了很多好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会后要认真梳理并吸纳到《意见》中来。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

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咸宁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的重大战略。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咸宁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咸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时期,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一战略,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推动这一战略,努力保持科学发展、持续跨越的势头,不断开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新局面。通过这几年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战略框架的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这一战略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逐步形成了以“五个一”为目标,以“五大战略”为核心,以“一主两副”、“五城两区”、“两带两轴”为抓手,以“七地一区”为重点内容,以“五个咸宁”为重要载体的战略体系。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是旗帜,是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五个一”目标是强市建设的具体目标、根本要求,包含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五大战略”包括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是强市建设的核心战略、具体路径;“一主两副”、“五城两区”和“两带两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重点。“一主两副”是支撑强市建设的骨架,三个重要增长极,通过加快发展市区这个主中心和赤壁、通山这两个副中心,辐射、带动咸宁全域经济加快发展;“五城两区”(即咸宁国际温泉生态旅游新城、开发区生态工业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咸安滨湖新城、中部职教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生态文化观光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心城区七大功能区域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两带两轴”(即沿江产业发展带、南三县生态特色经济发展带、嘉鱼—咸安—通山垂江轴、陆水流域垂江轴),是联系县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七地一区”(包括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区)是强市建设的产业内涵,是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五个咸宁”(包括建设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是推进强市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为做好鄂南经济强市建设这篇大文章,连续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第一年,我们主要是谋划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思路、目标、任务,提出了“五个一”总体目标,重点围绕GDP达到1000个亿、财政收入达到100个亿,着力抓了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策划与推进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第二年,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鄂南经济强市发展战略,提出“六大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这个目标,策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五城两区”、“一主两附”、“两带两轴”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按照省委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着手规划建设咸嘉工业新城,建立临江(港)工业、物流园区,构建“拥湖面江”的中心城区新格局。去年,重点围绕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这两个目标,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出了专门部署安排;今年,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第四年,同时又是市县乡村四级集中换届之年,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部署,整体谋划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既是做好换届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现实需要;既是建设经济强市的重要保障,又是经济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重要的社会事业,又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解决如何实施“人才保障”战略,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保障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座谈会的主题。

推动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持。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教育、科技、人才密切关联,互为支持,相互补充。“教育是第一战略、第一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基础”,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各类人才才能迸发涌现,科学技术才能得到进步,经济社会才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离开了科技进步,发展将无从谈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必须靠人来实现。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只有经济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在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在发展中实现进步、显示力量,人才才能真正在发展中施展才华,体现价值。

首先,教育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咸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新经验(崇阳的“教育新城”建设、通山的“联校走教”等经验得到中央领导、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上了新台阶,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跃上新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咸宁要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力量、靠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改善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找出路、找办法,没有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当前,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时期,咸宁科技实业取得重要进步,科技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园区建设、专利申请数量等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长,投资拉动型增长,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和发达地区相比,咸宁的科技资源、创新能力都存在差距,同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和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目前,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到1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是空白。2010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只有15.11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7%)。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不够,我们多年以来形成的农业、矿产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比如咸宁的楠竹、茶叶、桂花、蔬菜等,不仅加工转化率低,而且产品附加值低,良好的资源形不成精深加工,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大多数仍以销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此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以当前的这种科技水平和状态,是难以担当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强市的重任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生产力和产业技术转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第三,人才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资源、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只有为人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咸宁地处内陆、经济尚欠发达,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最可依靠的资源,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做好人才工作,是决定咸宁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咸宁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有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队伍。但同时更要清醒看到我市人才工作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还很大。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够高,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4.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国家级、省级专家人才入选率较低,高技能实用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分布不够均匀,大量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一线人才匮乏,农业和农村人才偏少,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短缺;环境不够宽松、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优秀人才引进不够和引进后留不住的问题,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潜性闲置和显性短缺并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够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还没有转变到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企业的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扩张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期,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因为人才是转型之要。发展要转型,人的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变,支撑科学发展的人才素质必须要提高。人才竞争已成为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综合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也直接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区域争夺中胜出,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抓好人才工作,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所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大局,把服务科学、跨越、和谐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人才保障战略,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科学跨越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进步需要人才保障,人才发展需要教育支持。教育、科技、人才是我们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重点加强的重要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咸宁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咸宁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们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开放的每一次深化,发展的每一次提速,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从这些年的实践看,解放思想实实在在地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蕴含在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在咸宁的发展变化中。特别是自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一次座谈会以来,全市上下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注重求真务实,坚持以时代眼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咸宁、发展咸宁,广大干部从实践中尝到了解放思想的甜头,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解放思想的实惠。

一是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咸宁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就是围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确立了“五个一”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打造“五城两区”,建设“小康、生态、宜居、健康、和谐”五个咸宁等关系全局、关乎长远、关联根本的战略思路,并紧紧围绕这些思路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这些在实践中产生了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战略思路,集中了全市各方面的意愿和智慧,把中央和省委要求与咸宁市情结合起来,把时代发展潮流与人民群众美好期盼结合起来,把多年工作基础与未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认同。可以说,抓住创新发展思路这个重点,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成果。

二是通过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开创了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这几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善于捕捉重大机遇,用好机遇,甚至创造机遇,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主动争取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部地区六省中唯一的试点城市和省委书记在地市州唯一的联系点,争取国家、省里和社会资金、项目、优惠政策等向咸宁倾斜,使咸宁人民多年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如城际铁路、新港建设等重大项目提前顺利实施;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新的战略部署中,我们通过积极争取,不仅成为圈内的核心城市,而且成功“挤”进武汉新港开发总体规划,纳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范围,同时又争取到九宫山风景管理区比照享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优惠政策,使咸宁在省委新部署中占尽了先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持危中寻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助推科学发展,通过成功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以办节促城市建设,以办节促经济发展,不仅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实现了城市功能和对外形象的大提升,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越”。在“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缓解土地、资金、能源资源等要素制约,加强与沿海地区和武汉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启动并实施了一批重大发展项目。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等等。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说,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突破。

三是通过解放思想,做好人的文章,充分凝聚了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原则的要求和“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标准选好干部,尤其是重视培养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让口碑好的有希望,能力强的有舞台,干实事的有机会,政绩佳的有前途。三年多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得到选拔任用,广大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明显增强,大局意识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明显提振。在连年筹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中,全市上下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办节精神,超常规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了“咸宁速度”。大家普遍感到,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干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信心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可以说,抓住解放人(干部人才)这个关键,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特点。

总的来讲,自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一战略以来,全市上下抢抓省委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中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等重大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我市经济建设全面提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成功战胜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冰冻、洪涝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有效克服了严峻复杂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力抗击并战胜了百年一遇的春季干旱、两次特大暴雨袭击等重大自然灾害,取得了防汛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同时还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实现“双过半、硬过半”的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位于市州前列,为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上半年我市经受多种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省委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给与了充分肯定。当前,咸宁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正在策划推动打造湖北、湖南、江西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体重重要支撑。咸宁正好处在三省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是三个城市群的重要连接点,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我们要高度关注、及早谋划、主动应对、寻求作为。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不仅非常实在、非常普遍,而且非常灵验、非常管用。只要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咸宁实际出发,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只要是把时代要求、咸宁市情和人民期待结合起来,作决策、办事情、抓落实,就是解放思想;只要是富于改革勇气和开放眼光,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寻求发展对策,提升发展水平,就是解放思想。这些,既是我们过去解放思想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要认真总结和珍惜这些经验,运用和提升这些经验,用以巩固解放思想的丰硕成果,继续开启解放思想的大门。

当然,在看到解放思想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当前改革发展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块头偏小、县域经济不强、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发展环境不优、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这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但经济总量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仍处于全省靠后的位置;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高新技术产业少、大项目较少、工业腿短的问题仍很突出,项目推进速度慢、达产期过长的现象比较普遍;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发展势头,但产业发展还不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急需提高;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还不协调,管理体制机制滞后,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县域经济发展在全省格局中岌岌可危;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等现象在一些干部当中依然存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而这些问题和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对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行动措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高度和力度。一些干部不去想发展,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严峻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心思用不到发展上,更想不到跨越发展上,满足于现有成绩,习惯于按部就班,以文件贯彻文件,以开会落实开会,在得过且过中打发时光;一些干部不敢跨越,缺乏跨越发展的胆气、魄力和信心,不敢谋划大思路,不敢出手大举措,不敢跳起来摘桃子;一些干部不善谋发展,有思想固化、观念保守的问题,有知识老化、本领不强的问题,有情绪畏难、精神疲软的问题,有作风不实、干劲不大的问题,特别是谋发展、抓推动、干实事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打不开发展的新局面;还有一些干部群众,不明发展大势,缺乏世界眼光,“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自我封闭,画地为牢,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缺乏诚信意识,缺乏开放合作意识。因此,面对 “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要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跨越发展,在跨越发展中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

第一,克服自满情绪,树立雄心壮志,奋力跨越赶超。客观地讲,咸宁这几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普遍认为,咸宁这些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面对大好形势,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已跟自已比、今天跟昨天比。听惯了别人的赞誉,很容易使我们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缺乏忧患意识,导致不思进取。我们更要横向比,将咸宁放到全省、全国来比。2010年,咸宁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总额仅高于全省13个市州中的鄂州、恩施、神农架三个市州,居全省第10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第9位,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227元、313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3090元、6141元。特别是在这次外出考察学习中,看到区位相似、条件相近的兄弟地区那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竞相发展的态势,深感差距甚远。武汉市江夏区是武汉市比较偏远的郊区城市,过去我们经常去看过,可以说和我们的一个县差不多,但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发展思路大气魄,经济发展大手笔,城市建设高起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名。孝感和咸宁同属武汉城市圈城市,但他们这几年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主动对接大武汉,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认识更高,步子更大,行动更快,成效更好。目前,他们已有8条通道与武汉对接,东城新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孝南发展区等全面启动,加快推进,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武汉城市圈迅速崛起。荆门市无论从交通区位、资源优势,还是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利条件,都比不上咸宁,但他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突破瓶颈制约,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推进大循环,其发展质量、发展动力都要比我们好。仅一个李宁产业园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实现税收8亿元,解决就业8万多人。所以,看别人,想自己,我们深深感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果我们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我们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再次落后、差距继续拉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跨越发展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树立雄心壮志,志存高远,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奋力赶超,跨越发展。

第二,克服自闭心理,树立世界眼光,扩大对外开放。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推进大开放。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关起门来搞建设没有出路,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环顾我们周边,兄弟省区市的开放已潮涌神州: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竞争开放热潮,冲刺世界一流;西部大开放风生水起,已将视野扩大到中亚和东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短短几年就凭借开放,甩掉包袱,调整结构,重振雄风;内蒙不沿江、不靠海,却依托大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前段时间,省委组织到湖南、安徽、陕西考察学习。安徽省坚持大手笔、高起点谋划科学发展,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的思路和魄力,令人震撼。安徽芜湖近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花大气力引进了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两个LED芯片生产项目,为支持这两个项目建设,芜湖市政府从财政拿出24亿元直接补贴企业。他们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一台MOCVD(LED关键工艺设备的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虽然补贴1000万元,但投产后可直接形成2000万元的年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2亿元产值,100台机器就可以围绕外延片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团。京东方是武汉、深圳等地梦寐以求的一个液晶面板线项目,但却被城市综合实力和地理区位并无明显优势的合肥市成功引进落户。为了争取到这个项目,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六次与企业高层会晤,连续五年跟踪洽谈,给予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在研究资金问题时,“京东方”提出需地方政府支持30-90亿元,而合肥市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才100多亿元。考虑到该项目意义重大,合肥市政府与“京东方”签订框架协议,90亿元的资本金中,60亿元注册资本金将由京东方通过定向增发股票募集,其余30亿元资本金由双方共同通过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解决。这样的兜底承诺,让“京东方”最终选择了合肥。同时,该项目开工建设后,吸引住友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世界500强在内的2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投资10亿美元以上。到去年年底,京东方及其配套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80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产值300-400亿元。此外,为引进大型船舶低速柴油发动机项目,由于他们既不靠江由不靠河,硬是专门挖了一条运河到厂区。实践表明,只有大开放,才能赢得大发展。当前,发展不够、开放不够,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我们对外开放水平低,低就低在思想封闭保守,视野狭窄,开放合作意识不浓上。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坚决打破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的思想障碍,破除怕丢位子、怕抢饭碗、怕占市场、怕肥了别人的狭隘观念,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来谋划发展、扩大开放,积极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协作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让“咸宁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咸宁”。要真正做到敢开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与企业家打交道、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要真开放,先舍后得,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要先开放,后发抢先,勇于担当、敢冒风险;要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

第三,克服自利意识,树立大局观念,优化发展环境。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外面的企业就进不来,进来的企业也难以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建设。是图小利自利,还是求共赢互利,是环境评价的重要尺度。上海市为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审批事项改革,制定了“两本手册”。第一本册子是审批目录,不管这些审批事项来自何方,只要未进入目录,一律不可审批。目录管理按照“非必须不增加”的原则,避免事项随意增加,不在目录里的,如审批,要被追责。这实际上就是“拿着枪逼着委办局把权交出来”。第二本册子是审批业务手册。针对的就是“所有审批条件都锁在办事人员的抽屉里”的现象,这份业务手册写得很具体,科员怎么批,科长怎么批,局长怎么批,权责明确。此外,上海还将办事流程通过“办事指南”向社会公开,并承诺,如照着指南做,肯定办得成功,如果条件符合结果没办成,相关部门将成为被告。通过这样的改革,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时限从1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税务登记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质监组织机构代码证时限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条件符合的企业平均需时为4到5个工作日。杭州市为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推行“代办制”,有专门代办员免费帮助企业、群众“跑腿”。目前,在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有62名代办员,全部由杭州组织部门从全市各部门优秀后备干部中抽调,半军事化的培训,学习审批流程,培训完成后再“上岗”为企业服务。这些来自政府部门的代办员让各委办局的窗口工作人员不敢马虎,平均每个项目节省了30%的时间。省委李鸿忠书记十分重视环境建设,提出要把武汉市打造成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全国最优”没有标准参照,这是一个目标、一种状态。武汉市现在感到压力很大,前段时间组织专班就武汉改善投资发展环境赴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学习经验,按照“减程序、减费用、减时限”的要求,实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清理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对原来的审批程序全部推倒重来。同时,他们还依托第三方——新华社,对武汉的投资发展环境开展评审,客观查找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武汉市正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从这些地区治理环境的力度和程度,反观我们自己的投资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我们差距还很大。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反弹的现象,一些单位和干部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违规向企业伸手要钱,利用职务便利向企业吃、拿、卡、要,设“陷阱搞“钓鱼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关键还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理念、观念和文化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解放思想的问题。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方,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环境的大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克服只注重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本位观念,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理念,营造开放包容、竞争合作、宽松开明、宽容大气、亲商利商、共赢、求实、大聪明、先舍后得的人文环境,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投资环境,使咸宁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洼地”。

第四,克服自然心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发展动力。破除老套,摒弃“自然论”,增强自觉,发挥“能动性”,唯有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久效应的“发动机”。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催生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进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湖南在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提出并践行“生态绿心”理念,在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长株潭城市群中心,保留一块12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6大湿地、20个森林公园,把绿色生态保留在城市之中,创造出了现代版的“桃花源”,这是典型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创举,令人震撼。陕西省依托大文物、大旅游、大文化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之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成功探索出“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借助这个模式,他们陆续大手笔建设了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批文化园区,形成了1万多亩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广告美术、文化商贸的文化产业集群,使千年古都再度“复活”,“盛唐气象”重返长安。现在,曲江新区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文化产业样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去年我们到成都、重庆等地考察,至今印象深刻。他们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勇气和智慧,“讲发展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做就做最好”的胆识和干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成都市原来并不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启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并授予“试验区”的牌子。为实现城乡统筹,两地干部积极解放思想,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着力在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遗余力地消除城乡制度障碍,特别是他们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探索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打造“五朵金花”等成功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还有我们周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城中村改造与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创造了一年完成拆迁385万平方米,无群体性事件的和谐拆迁“奇迹”。和这些地方相比,我们改革的胆子还不够大,创新的勇气还不够大,破解难题的勇气不够大。我们从去年部署并启动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到现在已近一年的时间了,但进展甚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已经推进了三年多时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仍未破冰;

省委提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我们现在还是在规划。所以,同志们要有紧迫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任,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一刻都不能犹豫、一刻都不能停顿、一刻都不能耽误。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抱残守旧;仍然自满保守、墨守成规,总是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试;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变,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就会错过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作为改革试验区,我们要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敢于试错,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探索出新路。正如鸿忠书记所说的“改革创新之路是最高层次的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是真本事、大本事”。全市上下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锐气,勇于变革探索,敢于实践创新,以全新的思维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大胆改革,先行先试。

第五,克服自守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提供人才保障。解放思想,关键是解放人的思想。建设经济强市,关键靠人来建设。这几年,咸宁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各领域人才的努力。现在,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人才,都在千方百计招揽优秀人才。山东省亮出“人才山东”品牌;湖南省提出跨进“全国人才强省”行列;河南省提出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江西省新余坚持人才托举“经济小巨人”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河北省唐山推行“一个名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人才开发模式;天津市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出台四大配套政策,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人才高地,新区已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57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1家,各类人才达75万人。等等。在一定时段内,各行各业顶尖人才就那么几个或十几个,是最稀缺的发展资源,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认识跟不上、行动慢半拍,在竞争中就会陷于被动。特别是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旅游跨越等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人才的储备量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匮缺,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政策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要有识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量,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要不拘一格选才、用才。要拓宽育才、引才的渠道,优先发展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多层次、多门类人才的培养培训。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技能和紧缺人才,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要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把引知、引智、引进技术与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科技人才创业园建设,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优化人才环境,出台更加优厚、灵活的人才政策,实施柔性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多关心、多尊重、多爱护人才,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改进服务人才的方法,变管人才为服务人才,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素质,坚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努力使人才的价值和贡献与其得到的回报相适应。今年是换届之年,特别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用心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予以重用。要建立健全选才用才机制,着力建立健全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使用机制、鼓励人才大胆创造的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上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是提出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开展讨论,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为加快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会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新时期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水平,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家在座谈会上也都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这里我主要讲四个创新的问题:

(一)创新思路。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紧紧围绕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主战场的需要,选准重点突破的方向和基点,科学谋划新时期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一是坚持教育为本,着力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教育体系。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本方针,注重教育质量,着力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建设经济强市提供重要支持。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重点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高教育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咸宁人民素质。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实施应用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民生、抓产业竞争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必须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要以建设中部职教园为契机,整合和吸纳优质资源,打造中部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围绕咸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实施特色工程。咸宁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现有各高校要各按其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积极引进武汉高校进入咸宁设立分校。二是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搞好“四抓”:即抓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抓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园区的平台作用;抓关键,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才体系;抓基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当前,要针对咸宁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力做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持续提升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要通过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开展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信息化科学管理措施等方式,着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经济特色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要全面推进科技入园行动,提高工业园区的科技水平。要围绕桂花、楠竹、茶叶、苎麻等特色茶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要努力增强新型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三是坚持人才优先,着力培养造就适应强市建设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主要是要在四个方面体现优先: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时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观念,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效益,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需要,以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党政人才队伍等“六支队伍”建设,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科学跨越发展。

(二)创新平台。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靠人才、二靠手段。要通过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切实做好吸纳人才、培育团队、提高能力、建设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的工作。一是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和科研教学机构建设。要加快梓山湖科技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高新区建设各项政策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加强与省联发投合作,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使之真正在全市发挥科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市生态科技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咸宁开发区要晋升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加快由产业密集区向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区转型。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有高新技术孵化器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园区,着力强化创新功能、孵化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咸宁设立分支机构。要积极促进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融合,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努力形成“产业+人才”的发展模式。当前,要重点抓好中部职教园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整合学校资源,重点推动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职业学校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采取政府加企业的模式,鼓励多方投入,围绕产业发展振兴规划,重点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产业孵化器、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载体。三是加快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8项重点人才工程,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以这些重点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培养一批在全市重点领域、行业、产业、学科的领军人才,带动全市人才队伍向高水平发展。

(三)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作保障。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发展,制约教育、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理顺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要健全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通过合资合作办学、互相开放课程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参与咸宁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咸宁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要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三是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来进行。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要求,建立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要放开眼界,面向海内外,建立健全我市的柔性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更多更好地延揽和用好外地的实用人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要建立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政策。特别是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第一环境,政策环境好了,就能够产生放大效应,带动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河南、福建、江苏以及省内武汉、荆门等地的现金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舍得让利,以更优的人才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向咸宁聚集。一是进一步完善引进紧缺、高端人才的扶持政策。要始终保持政策的领先优势。一方面要坚持“人无我有”,敢于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出台一些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有我优”,对现行的人才政策适时梳理、及时跟进,不断推进人才政策的提档升级,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要注重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与重大课题攻关相结合、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带活一个行业。要建立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搭建人才项目对接平台,开辟高次层人才引进渠道,尽快引进一批拔尖人才。组织、人社部门要大开绿灯,简化手续,对咸宁迫切需要的特殊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职称、进人指标限制,实行“零门槛”准入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办理。二是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成长的环境。坚持以用为本,在人才管理和服务上实行亲情化,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敢于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树立“以实绩论英雄,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置”的鲜明导向,促进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今后市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和项目,重奖那些为我市发展做出突出业绩和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组织、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做好科技、教育、人才的评比表彰工作,对优秀人才实行物质精神双奖励。不仅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保障,更要工作上给帮助,生活上给关心,用真诚和关怀感化人才、留住人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尽最大可能发挥人才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切实兑现政策承诺。要畅通政策执行“绿色通道”,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服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着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确保政策落实,凡是政策明确的优惠待遇,凡是规定可以享受的工作生活照顾,凡是承诺了的服务事项,都要及时不折不扣地兑现,决不失信于人才。

四、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着力营造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深刻认识其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技、人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真正做到在谋划发展、制定计划、研究政策、部署工作时一同组织,一同推进,一同落实。要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使各项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要实施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要关心和爱护广大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为加快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要发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第三,要强化责任,加强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这次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十二五”科技规划纲要》等几个文件,这是指导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人才、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两办要尽快对《意见》和《规划纲要》进行任务分解,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目标任务分工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度到位。要加强对《意见》和《规划纲要》任务分解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任务不落实、工作进度慢的,要通报批评,进行问责。要建立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层层追责,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坚决处理,形成良性责任导向。进一步改革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学校爱耳日宣传总结下一篇:风电前期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