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规划范文

2024-07-07

农业观光规划范文(精选8篇)

农业观光规划 第1篇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农业观光规划 第2篇

产业经济研究院认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参与、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目标。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生态园”、“农业生态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生态休闲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园区”、“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受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铭、避暑、度假等服务。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故民居、故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 第3篇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元素

2.1.1 建筑。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建筑规划一般主要是根据当地存在的建筑形式, 突出当地建筑文化特色, 展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形式, 使农业观光旅游村具有标识性, 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建筑都是根据区域的实际气候形成的, 不同的建筑形式展现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不仅仅有着地域性的不同。在同一区域, 可根据建筑展现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同一区域的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 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 见证历史的变迁、发展。

2.1.2 人文。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 在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中, 积淀着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发展应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创造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不同的历史见证着不同时期的人类发展,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文体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活动。通过人文的展现, 可以体现居住者当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活动, 是旅游者了解观光旅游村的一个切入点。

2.1.3 景观。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是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完整保留。在规划之初要最大化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 展现生态自然的生产生活旅游环境。在四季更替中展现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 使之在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不同的景观景象。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使整个旅游路线有着丰富的变化, 有标识、有转折、有衔接的作用,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 展现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可以使整个设计在空间上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而且可以展现生机, 使四季变化都有不同的景象展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景观植被, 不同的地域通过景观表现也可展现具有地域性的不同景观。

3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原则

3.1 主题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种类繁多, 农业观光旅游村主要分乡村自然观光旅游、乡村果实采摘农庄旅游、农家乐旅游、风俗民情旅游等。在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设计有所定位, 确定景观规划设计主题, 使整体的规划设计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在不同的部分都对主题有所体现, 整个设计都由同一主题贯穿始末。主题在定位上主要是围绕当地实际情况, 在当地原有的基础上, 保留性地进行规划设计, 以保证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特色, 促进旅游村的发展壮大。

3.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突出表现地域特点, 使之具有典型特色。在农业观光旅游村从最初的雏形到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丰富的变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地域性原则的表现主要包含地域性建筑形式、建筑样式;地域性植物配置、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资源、地域性农业资源、地域性人文资源等。地域性原则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 让它在一定的区域里具有本区域的特色, 使它的存在在本区域里达到最好的呈现。地域性原则主要是以本区域居住者为依托, 以人为本, 达到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使之具有明确的地域文化特色。

3.3 生态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落形成之初在选址上主要都是依山傍水, 在比较平坦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在自然的环境里一直延续着自然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代传承。然而居住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保留。丰富的山林, 自然的水系, 遍地的绿植, 形成大面积的自然景观, 随着四季显著变化产生多层次的景观表现, 使自然的一切在气候的变化中顽强地展现强有力的生命力。

4 结语

村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发展, 受到经济、地域、民俗文化风情、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农业观光旅游村之初, 就应该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民俗文化特点、居住者的生产生活特点, 确定村落的发展主题, 特别是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让村落留传下来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得到更好保护, 使之展现着历史发展的痕迹。

摘要:农业观光旅游村是观光旅游形式之一, 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观光旅游村的规划元素和特点, 最后总结农业观光旅游村规划设计原则。

关键词:农业观光,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20)

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第4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針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

[4] 段佐亮.论区域性生态农业规划[J].天津:环境科学研究,1991,(06).

3观光农业设计规划方案 第5篇

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青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在现有农场建设、农垦文化的基础上,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为载体,为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度假、观光、休闲等功能,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先进技术,在进行农业先进科学设施和技术示范的同时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田园生活的需求。山水造地势

在农业园规划的平面图上,场地西北、东北两侧为两座人工堆积的假山,南侧是一条人工挖掘的狭长水面,用来改造场地地势平淡的局限,同时在两处小山上做好植被绿化,种植的果树成为农业园天然的防护林。外围设林带

外景观林带为农业园外围的复层式种植林带。外景观林带的功能是使内外能够有隔离,但隔而不断,通过疏密有致的种植,使农业园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人与外部其他区块仍然形成联系,体现“透而不漏,藏而不掩”的园林设计手法。外景观林带的设置自身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主干道避线

考虑到游客的视觉景观效果和高压线安全距离,园内的主干道避开中轴线,进入农业园后就利用环形的交通广场对游客进行了合理的分流,同时将游客的视线进行引导,避开高压线。非农业用地沿主干道分布在整个园内,整个园区的重心还是在农业用地的部分。整个园区将形成果林环抱核心服务区域的绿地围合式生态格局。3.4.4景观化布点

区别于传统农业园的规则布局,该方案对园内道路、温室大棚、垃圾桶、路标、路灯等都充分的进行了景观化的处理,将体现田园文化内涵的元素注入景观点设计之中,实现景观点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形成内外环境的相互交融。让农业园内一条道路、一个温室大棚、一个垃圾桶、一个路标、一盏灯,都能够以自身就成为独特的风景线。园内局部分区内则仍采用规则式、符号式或自然式园景设计的布局手段,以体现观光农业的艺术灵动性和现代休闲文化的时尚性。大棚多功能

运用水培、沙培、砾培等不同方法,常年种植多种瓜果、花卉及蔬菜,尤其是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充分的体现出高科技农业无污染、无公害、周期性短、反季节性种植等优点。这样使农业园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瓜果飘香。

不同功能区内温室大棚种植不同农作物,并设立不同的开放程度。在位于主干道外围设立专门的展示区,这些生产区能全面长期开放,设有观赏型农田、瓜果、花卉苗圃等。一些田园种植区中有些项目只能局部或定期开放,甚至全封闭生产,产品用于供应园内餐饮以及向游人出售。3.2功能分区

整个农业园分为六个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农业展示区、田园种植区、滨水娱乐区、花卉展售区。3.3分区设计 入口服务区

农业园主入口位于园区东侧,主入口与宁安农场旅游第一期道路相连接,南侧设有停车场。在交通组织上,通过主入口处的环形交通广场对进入农业园的游客进行有效分流的同时,自然地将游客的视线引向两侧,形成高压通廊。

入口服务区的主要功能均集中在农业园东侧的主入口处。入口服务区是管理人员办公、生活的地方,是为生态农业园经营管理而设置的内部专用地区,此区内包括管理、经营、咨询、会议、停车场等,与园区外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以便于运输和消防。农业展示区

农业展示区展示的内容包括特色作物展示和农耕科普展示两部分。特色作物展示

特色作物展示区位于农业园内东北部主道路内侧为园区管理室和一栋灌溉控制室,主道路外侧是四块相邻的露天区,各个区之间由小路自然的分隔,主要用于各种特色农作物景观的展示。同时考虑使萝卜、青菜等农作物除了供人类食用的用途之外,成为园林造景材料,用来营造别有情趣的园林景观,给刚进入农业园的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农耕科普展示

农耕科普展示区位于农业园南部,沿主路外侧分布,分为两处船型的不同主题的展厅。例如,重点介绍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及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图片的传统农业展览厅;近代、当代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的现代农业展览厅;播种机械、地膜覆盖机等现代农业机械展览厅;农林生物工程、节水灌溉、无土栽培、信息网络等先进实用技术现场演示、图片讲解的农业现代技术展览厅以及农业标准化作业过程演示展览厅等,作为北大荒农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也进一步说明科教兴农、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农耕科普展示区内四栋建筑为园区的灌溉控制室。作物直销区

农业园北侧主干道两侧的大棚作为作物的直销区。这些温室大棚是向游人开放的,是游人游览观赏的对象,内仅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物生产场地,安排专人讲解、示范,游人还可动手参加生产栽培、体验劳动的辛勤与丰收的喜悦,使游人走进自然、接触农业、认识作物,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此区沿街大棚内的作物游客在此处即可以直接进行购买。作物直销区内的一栋建筑为灌溉控制室,两侧都做了大地艺术景观处理,种植了不同层次的植被,对刚刚进入景区的游客视线做了遮挡。田园种植区

农业园内二级道路围合而成的梯形区域为农业园的田园种植区,此区域内只能局部或定期开放,甚至全封闭生产,产品用于供应园内餐饮以及向游人出售,游客可到此区域内散步。田园种植区内部由小路进行了自然的分隔,每一条林荫路上炮仗花、金银花、紫藤、西蕃莲等不同的藤类植物爬的满架都是,形成自然的绿色生态廊道,芳香四溢,行走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滨水游乐区

为了满足游客休闲的需要,在园区南侧邻近水面的区域规划出休闲配套区。水面中间狭长,两端相对开阔,内容包括观赏、餐饮、垂钓、烧烤等。

园内东侧的开阔水面作为垂钓区,放养鱼类,供游人垂钓,并设有各种垂钓设施及休息场所;西侧的开阔水面作为观赏池(例如荷花池),可作为农业园东南侧入口处的景观节点;中部狭长的水面可做一些滨水活动,也可进行烧烤、野炊,空地上分布着一些景观式的大棚。滨水游乐区内四处建筑自西向东依次为一栋育秧室、一栋组织培养室和两栋灌溉控制室。花卉展售区

在农业园南侧、北侧两座假山之间的区域设立花卉展售区,农业园南侧为大型的连栋自控温室,采用先进的灌溉系统,主要种植优良的花卉品种,北侧中部园内道路外侧主要进行花卉以及盆景的展示和销售。东北侧假山旁边的两栋建筑分别是设施先进的育秧室和主要进行花种苗的组织培养室。蔬菜采摘区

蔬菜采摘区内,包括特种蔬菜的暖棚区、冷棚区和展示区内,以种植特菜和高科技示范为目的,通过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管道式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采用岩棉、草炭等基质种植了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的多种名特优新品种蔬菜。如:七彩甜椒、樱桃番茄、观赏葫芦、观赏南瓜等特果特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餐桌上的佳品。果树采摘区

在果树采摘区内,有苹果、樱桃、李、桃、杏、银杏等。在果园的管理中,游客在缴纳了一定的费用后,可以实行果树认养,平时认养人也可在园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带领小孩参与果树施肥、修剪、疏花、套袋等农技工作;也可对不认养果树的游客,出售采摘卡。瓜果采摘区 在瓜果采摘区内,游客还可以采摘各种新鲜的绿色无公害的水果。区别于果树采摘区,该区域内集中建设了一些连栋的温室,其内种植了各种引自多个国家的优秀品种的水果。例如,在绿色的草莓园里,种植着许多国家优秀的草莓品种。游客在2月至5月期间可以采摘鲜食草莓。绿色长廊区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第6篇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是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项目投资方是一家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对相似项目的实地考察后,最终投资方邀请规划设计院帮助其完成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项目投资方对该项目并没有清晰的想法,只是想通过大棚种植发展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研究后,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专家们对该项目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思路,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项目背景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项目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规划面积为3000亩。地块北面为崂山水库,城市道路将山地与水体分割。地块地形以山地为主,植被条件一般,内部存在若干大小水面。项目地块内有部分房屋,是华阴北村村民用房,老华阴村村址在今崂山水库中部库底,由于居华楼山之阴,故名华阴。现在由于项目地所在的板块被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华阴北村现已迁出。项目地背山面水,地势高低起伏,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康体养生,具备打造生态农业公园的条件。但是,由于近几年开山采石、农家院不合理的建设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本次规划是在对项目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以保护和治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项目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不仅是顺应青岛市城阳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城阳、乃至青岛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的生态涵养走廊。

二、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

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出以下六大体系。

1、生态体系

本项目位于崂山水库的北岸,背山面水,生态环境良好。项目地在《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的“一带、两心、三轴、七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中,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崂山水库是重要水源地,所以规划设计院认为,对于项目地的规划,一定要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作为整个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战略步骤。

2、农业体系

项目地作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生态型农业是项目地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重要景观优化、生态配套板块,银河路以南,水库北岸,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绝佳板块,通过有机循环农业的打造,既能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同时也能够涵养和净化水源,改善目前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状况。

3、景观体系

项目地背山面水,生态景观良好。但现在由于采石、农家院建设杂乱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亟待保护。通过本次规划,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景观体系进行必要的治理措施,从生态景观环境的角度来营造一个崂山西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优美的生态公园。

4、文化体系

项目地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慧炬院、黄石洞、玉皇洞、张良洞等历史古迹,历史上的华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代劳作,生生不息,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和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地兼具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为项目打造文化养生休闲版块提供了文化背景。规划设计院经过梳理形成一整套的文化体系,成为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补充。

5、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是项目建设发展和运营的重要配套、保障体系,也是项目直接产生效益的重要来源,本项目作为一个独立发展运营的项目,在规划中,要求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项目地打造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提供服务保障。

6、效益体系

在本项目中效益体系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作为青岛市的后花园、城阳区的生态绿肺,项目地一定要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提到首位,在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为村民、为社会谋求可持续的综合效益。

由上图可以看出,项目地的生态体系相对完整,但是有一定的破坏,这些破坏会对后期环境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须及时的保护和治理。

项目地,目前农业零星分布,欠缺集约化管理,发展并不理想,项目地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由于开山采石、伐木等人为破坏山体、水体、植被等景观,造成项目地的景观体系严重被破坏。项目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故尚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项目地也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

通过对生态体系、农业体系、景观体系、文化体系及服务体系的研究评价,项目地因为缺少发展基础和驱动体系,效益体系也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形成生态、农业、景观、文化、服务、效益几大要素体系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对前五大体系的合理保护和治理,最终才能够达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项目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三、项目名称解读

项目名称: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

解读:

西麓:指出了项目地的地理位置,是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崂山西麓。

所谓生态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生态环境场所、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现代观光农业经营方式。

通过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将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最大化,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其核心是区域的生态平衡性,通过土地利用集约化方式,将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密切结合,使得项目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形成规范化经营的综合现代生态农业公园。

四、项目定位

(一)总体定位

以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二)主题定位

净山净水,青出于蓝

净山净水:体现了项目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生态功能,也体现了项目地纯净、干净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项目地的宗教文化。

青出于蓝:体现了项目地山青水蓝的优美景观,同时也表达了项目地未来打造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的目标和展望。

(三)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治理

文化休闲旅游

休闲农业观光

康体养生度假

(四)目标定位

国际农林旅游示范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山东省农业科普实验基地

国家级创意农业产业园

零碳零排的国家级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示范园

五、项目规划

(一)空间保护布局

根据项目地生态保护的现状,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保护布局规划为三大区域: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

1、严格保护区:

位置:项目地的北部山体及水库的北岸。

措施:通过合理化、规范化的保护及管理,进行对保护区的严格保护。

2、缓冲区:

位置:位于保护区及实验区的中间区域。

措施:以保护为主,可以有少量的生态建设和活动。

3、实验区:

位置:位于项目地银河路以北。

措施: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和运营。

(二)功能分区

在空间保护布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院将该项目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轴、一带、四区”。

一轴:生态景观休闲轴

以银河路为主要观光轴线,路两边进行景观美化,依托路北的山地森林景观,路南的滨水农业景观,打造一条生态景观休闲轴。

一带:滨水农业示范带

该区是项目的重要板块,是一个水域和陆域的过渡地带,发展成景观较好的观光农业景区,具有良好的俯视效果。通过有机农业的种植,营造良好的有机循环体系,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有效的净化和治理水库生态环境。

四区:管理服务区、文化养生休闲区、历史古迹游览区、森林生态运动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项目地西侧第一个山谷,配置有停车场、休息厅、咨询台、卫生间等设施,是整个公园生态管理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具有生态管理、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等功能。

文化养生休闲区:是项目地另一个重点打造板块,依托项目地的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禅修、生态养生休闲区。

历史古迹游览区:是项目地历史古迹集中的区域,以历史古迹观光、文化休闲为主。

森林生态运动区:位于地块的东北部,通过山体的高低起伏,植物的精心营造、游览设施的合理布置打造成以森林养生、休闲、运动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自然的活动区。

六、特色产品设计

(一)公益试验田

通过种植有机农田,达到水土保持,稳固河滩、净化水体的功能。

(二)有机大棚

有机大棚规划设计在滨水农业示范带,种植有机果蔬,是项目地健康食品的供应板块,同时具有四季采摘的功能。

(三)水岸农庄

临近公路,依托水库的生态环境,设置具有特色的生态木屋,属于农业种植、养殖项目的配套项目,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田园感觉的生态休闲度假设施。

(四)百年寺院

慧炬院位于崂山水库北岸,原名石竹庵,建于东晋。据《崂山地名志》记载,该寺院于1966年被拆除,慧炬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寺院是在慧炬院原址上进行复建,以保护佛教经典文物和弘扬历史文化为原则,重现寺院风貌。

(五)企业养生庄园

企业养生庄园是面向企业市场,提供的度假养生项目。

(六)西麓洞天十景

对位于项目地后山的十大历史古迹进行保护及适度的开放游览,结合静修悟道节点、小品、古迹观光--打包成为“西麓洞天”、“文化福地”,具有登山观景、静心悟道、探访古迹等功能。

西麓洞天十景包括:黄石洞、练丹洞、老子洞、玉液泉、清虚庵、佛爷洞、沌泉、玉皇洞、张良洞、老君堂。

(七)森林氧吧

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辅以各类简约、朴素且与环境格调相一致的游憩设施。追求“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理念,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使游客走进森林,就会感到整个身心的净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

七、项目寄语

洞头县观光农业规划构想汇总 第7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洞头县实际情况出发,论述洞头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存在的优势与资源,探讨了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原则,指出了洞头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待改进的方面,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观光农业 渔业 农民 海岛 旅游

引言

洞头县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古称中界,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由103个岛屿和259座岛礁组成,故有“百岛之县”和“东海明珠”之美称。全县总面积8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74万,2010年常住人口8.77万,辖北岙、东屏、元觉、霓屿4个街道,大门镇和鹿西乡。

一、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规划原则

(一)整体设计,通盘规划。生态资源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因此,生态观光农业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现状和交通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特点,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着眼于长远,又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开发项目、数量、档次、规模和业态配置,边开发,边保护。

(二)前瞻谋划,适度超前。旅游开发,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发出的应该是在传统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基础上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旅游交叉产品,形成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集观光休闲、购物、娱乐、健身、饮食、住宿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交叉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可吸引旅游者了解洞头的海岛风情习俗,享受洞头的天然情趣,实现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美好愿望。

(三)发挥优势,展现特色。景点、项目布局,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的要求,善于发掘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有效开发,突出观光功能,休闲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展示功能,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优化服务,形成各自的特色,塑造极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四)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开发,应当与周边景区和周边乡镇开发相配套,形成互补之势,形成旅游产业链。同时各地各点的项目开发也应相互配套,优势互补,合理布局,避免风格雷同和重复建设。

(五)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旅游开发,首先必须经政府统一规划,各个项目的开发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规划的背景

现在的都市居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绿色生机和清新的空气,为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开了先河。西方国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农业生物和自然生态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构成旅游景区形象的重要内容。比如欧美、日本、台湾等地的休闲观光农业追求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形成了生产特色、生态特色和生活特色,而且也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这些地方重视以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游乐、健身、休养、增加知识、了解和体验海岛生活的场所。因而极具吸引力,旅游业和农业的高度融合为农业增加了不少附加值,促进了当地乡村农业现代化。

随着经济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周,使人们可以集中使用较长时段的休闲时间,旅游观光成为城乡富裕居民节假日的重要活动内容。很多人渴望绿色空间,渴望返扑归真,回归自然,走出被戏称的“水泥丛林”、“柏油沙漠”,到郊外去观光、踏青、休闲、度假。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旅游资源有限,著名景点节假日人满为患,长途旅游的艰辛,拥挤嘈杂的无奈,使更多的人转向短途近郊休闲观光农家乐游。

三、休闲观光农业开发规划构想

我省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农家乐”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可观。“农家乐”既乐了游客,也乐了农民。“农家乐”让农民直接把生活资料转变成了生产资料,找到了一条将一产和三产完美结合的新路子,并成了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农家乐”让工商资本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层次的提升,让农民和工商企业双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农家乐”将城市文明和生活新风带到农村,提升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更促使农民走出了一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浙江省明确提出要把“农家乐”培育成县域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2006年温州(洞头)半岛通车以来,我县旅游业迅猛发展,这也给了具有海岛特点的洞头农业带来了新思路、新契机,在土地匮乏的洞头县以发展休闲型、观光型、效益型的精品农业显的尤为重要。洞头县集山青、水秀、景美、海产品鲜、空气质量优、人文景观优等众多优势,成为开发休闲观光旅游的新亮点。望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及早制定规划,促进良性开发,进行招商引资,成为洞头县党委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洞头列岛是全国十二个海岛县之一,位于浙南沿海,瓯江口外。列岛散布于东海大陆架上;西北距温州市区约53公里。洞头列岛群山环抱,形势险要,地理位置特殊。

2.洞头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县域命名的4A级旅游区、全国海钓基地,与雁荡山、楠溪江共同构成温州市“山江海旅游金三角”,已顺利跻身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洞头县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30℃,有石奇、滩佳、礁美、洞幽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别有天”之意境。余光中曾称其为:“洞天福地从此开头。”全县共开发7大景区,推出4条旅游专线,建有

3、个旅游度假村和2家旅游涉外饭店。旅游项目极具特色,民俗旅游丰富多彩,妈祖文化亘古流芳,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中华,海洋文学、海洋艺术闻名全国。为洞头县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

1.总体形象不鲜明。2.旅游业体系不完善。

3.专业人才缺乏,当地群众观念滞后,急功近利、缺乏诚信。4.旅游产业规模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5.市场开发刚起步,缺乏经验、缺乏启动资金。6.旅游业竞争激烈,开发存在一定的风险。

五、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定位

1.市场空间定位:核心市场为温州市区以及附近市、县市民及国内其他地区。2.产品特色定位: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特征的自助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精心打造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产品,营造一种放松自我,无拘无束,无忧无恼,乐在其中的氛围,让游客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家的温馨。

3.旅游价格定位:一是系统价位特色,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周边旅游项目,制定相应的价格线。二是弹性价格特色,根据旅游需要时间变化明显的特色,制定因时因地而异的价格体系,总体上以价廉物美为宗旨,确定价格,让游客乐为接受。

4.旅游渠道定位:一是温州市区自驾旅游;二是优化规范公共交通服务,宣传扩大影响;三是兼顾旅行社的作用,是二、三级市场开拓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管理。计划用三~八年的时间,建成环境优美、初具规模、在温州地区乃至全省都享有一定声誉的“休闲农业观光区”。

六、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构想

(一)农业旅游发展构想

以农业产业为载体,打造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精品项目。

1.“干农家活”项目,种养活动,在菜园内种植作物,在田里拔草喂牛羊等。还可租种菜园。

2.果园、菜园、花圃、观光采摘,如柚子、带豆等采摘及比赛,挖马铃薯等。3.推磨、做年糕、烤玉米、烤番薯等自助烹饪活动。4.农村风俗食品和海产品制作品尝。(二)休闲项目发展构想 1.建设钓鱼休闲中心。

2.休闲茶艺馆。

3.斗鸡、斗蟋蟀。4.名贵花卉观赏。5.赏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之地。环境美与人工的精心护理,引来很多低海拔鸟类,如五色鸟、画眉、白头翁、斑鸠、麻雀等等,成为一座天然鸟园。

6.独特的萤火虫区,即利用稻草作为培物,入夏成千上万的萤火虫满天飞舞。游客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如萤火虫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寿命大约10天一个周期。萤火虫发光,其实是雌雄间求偶的信号。利用萤火虫这一特性,寓观赏与学习为一体,为夏季的夜晚布下一道独特的景观。

7.老年休闲市场开发项目(三)健身项目发展构想

1.攀岩活动。游客可通过攀岩,于赏鸟、探险中达到健身的目的。2.天然游泳池游泳。3.溪水漂流。4.骑马。

5.刻石、制陶器。6.宗教文化项目

①农村自然景观。如日出、夕阳、蓝天、雨雾、雪松、油菜花、山川、溪流、田间小路、森林、沙滩、石桥、纤道等。

②农村人文艺术。如寺庙、民间花灯花会、狮子舞、民间绘画、剪纸、雕刻、民乐、社戏、斗鸡、等。

③文物、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犁、石镰、石锛、鼎、铜镜、骨针、梭油瓶、鼻烟壶、水车、牛车、风磨、水磨、石磨、风车、蓑衣、木碗、草鞋、蒲鞋、木拖鞋等。

④妈祖庙也是本地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四)旅游商品

重点旅游商品:海鲜及系列产品、如羊栖菜、紫菜、蛏子、等特色商品。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在生活服务区设立以土特产品、游客日常用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商店,实行挂牌经营和归口管理。

(五)特色餐饮

主要特色餐饮:蛏子、海螺、虾等,并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佳肴系列,旅馆餐饮店要求开发几个特色菜谱。

(六)娱乐项目建设 在旅游区内,要适度建设有特色的健康的娱乐项目。

(七)旅游行业管理

1.按照“规范、监督、指导、服务”的具体原则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3.注重加强景区内各旅游企业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高楼旅游整体形象;

4.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给各个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5.重视旅游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 6.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7.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使高楼农业旅游得到“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

七、近期工作的实施计划

1.高水准抓农家乐项目开发。2.提炼特色,打造拳头产品。3.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八、结束语

通过上面对观光农业解析,在洞头县发展的有利条件等的论述,围绕农业渔业增效,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经济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按照温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定位洞头县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发展,打造温州都市后花园。相信洞头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洞头县美丽乡村规划(2011-2020年)

观光农业景区规划与设计 第8篇

观光农业园区是随着城镇现代化的建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 衍生而出的集观光采摘、科技展示、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园将原始农业、生态环境、知识科普以及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 改变了城乡仅靠耕作农业发展的传统发展思想, 客观的促进了城乡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提高了城乡经济的发展水平[1]。

1.1 国外观光农业园景区发展状况

国外对观光农业景区的应用, 可以追溯到欧洲神话伊甸园中人们对极乐世界的想象和向往, 描述中的伊甸园是一个神秘的与外界隔离的空间。近百年里, 欧洲对于观光农业景观的建设逐渐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接受。观光农业景区是观赏性和生产性融合在一起的园区, 从19世纪初开始, 欧洲农业旅游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0世纪后期, 随着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 欧洲农业观光景区进入了全盛时期。西方国家目前开展的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深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生态农场, 农场场主分区域出租给家庭或者小型团体, 人们可以随时来到属于自己的农场区域里种菜、养花、养宠物等放松自己。

1.2 国内观光农业园景区的发展状况

我国观光农业的兴起应从深圳的第一家荔枝观光园建设开始, 此后各个城市相继对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进行投资建设。在我国众多城市中, 北京和台湾的观光农业景区目前发展的最为昌盛。在我国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中, 很多园区都种植了很多奇花异果, 即具有观赏性, 又能向游客科普知识[2]。

2 观光农业园景区的规划思路与设计方法

2.1 观光农业园景区景观规划的重点

现代农业园景区的规划主要以生产农产品为根本,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旅游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在规划时应着重对农业知识、观赏性等功能区域进行划分, 提升整个园区的景区价值。

2.2 观光农业园景区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要了解园区的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例如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方面。对园区周围的交通环境、人口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已经实施的相关政策进行收集, 并实地进行考察, 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 产业分布。以农产业为基本, 从农作物的栽培、种子繁育、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产业的生产活动中, 分别建立各个产业可观光的旅游景区, 按产业属性进行区域划分。

3) 功能分布。观光农业园区要满足游客的内心需求, 提高农业园的功能价值, 可以分别建设服务区、观赏区、体验区、采摘区等特定场所, 按照不同园区不同功能进行划分。

4) 土地合理利用。在建设初期应确定园区的基本设施及场馆规模, 绘制用地蓝图, 计算用地的大小和范围, 根据土地土壤的情况对区域进行评价, 选择适宜的场地建立园区。合理的对农业园的土地进行规划, 能够更好的节省空间和资源[3]。

3 观光农业园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在观光农业园景区整体的规划中, 应着重加强对农业景观个性化, 以及各种娱乐性观赏性的休闲设施的建设。都市游客的眼中, 农业景观是城市里见不到的风景, 建设地域文化特色的园区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与此同时, 观光农业园也是城乡沟通的桥梁, 在保持具有质朴情怀的前提下, 应与城市生活紧密连接, 建设一些具有现代特色的休闲设施, 这样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

观光农业园是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园区, 满足了人们崇尚健康休闲的需求, 将城市与乡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红霞.休闲农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探索[J].农业经济, 2013 (8) :50-52.

[2]赵永胜.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28) :26-27.

上一篇:自强不息三分钟演讲稿下一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