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定义范文

2024-07-02

三角形定义范文(精选6篇)

三角形定义 第1篇

1、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

2、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即重心到三条边的距离与三条边的长成反比。

3、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重心的坐标是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即其重心坐标为((X1+X2+X3)/3,(Y1+Y2+Y3)/3。

推论:由性质1可知GA+GB+GC=0

向量BO与向量BF共线,故可设BO=xBF,

根据三角形加法法则:向量AO=AB+BO

=a+ xBF=a+ x(AF-AB)

= a+ x(b/2-a)=(1-x)a+(x/2)b.

向量CO与向量CD共线,故可设CO=yCD,

根据三角形加法法则:向量AO=AC+CO

=b+ yCD=b+y(AD-AC)

= b+y(a/2-b)=(y/2)a+(1-y)b.

所以向量AO=(1-x)a+(x/2)b=(y/2)a+(1-y)b.

则1-x= y/2, x/2=1-y,

解得x=2/3,y=2/3.

三角形定义 第2篇

2、三角形的重心也是它的中点三角形的重心。

证明:过E作EH∥BF交AC于H。

∵AE=BE,EH//BF

∴AH=HF=1/2AF(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又∵ AF=CF

∴HF=1/2CF

∴HF:CF=1/2

∵EH∥BF

∴EG:CG=HF:CF=1/2

三角形定义 第3篇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函数的推广, 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 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反映三角函数的本质, 反应数与形的直接关系, 人教版必修4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利用单位圆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正弦函数、余弦函数.

设是α任意角, 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 那么y叫做α的正弦, 记作sinα, 即sinα=y;x叫做α的余弦, 记作cosα, 即cosα=x.

在利用定义解题时, 各自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下面看一些具体的例题.

例1 已知sinα=13, 求tanα.

解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则有sinα=y=13.

利用x2+y2=1, 解得x=±223.

再利用正切函数的定义, 得tanα=yx=±24.

例2 点P从 (1, 0) 出发, 沿单位圆x2+y2=1逆时针方向运动2π3弧长到达Q点, 则点Q的坐标 ( ) .

A. (-1232) B. (-32-12) C. (-12-32) D. (3212)

解 在单位圆中, 2π3弧长所对角的大小即为2π3.根据三角函数定义知, 点Q的横坐标x=cos2π3=-12, 纵坐标y=sin2π3=32, 即Q (-12-32) .故选C.

例3 如果π4<θ<π2, 试比较sinθ, cosθ, tanθ的大小.

如图, 在单位圆中, 设角θ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x, y) ,

0<x<y<1<yx.

利用三角函数的单位圆定义, 知cosθ<sinθ<tanθ.

例4 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3, 4) , 则sinα=____.

解 利用三角函数的比值定义, 可得

ΟΡ=5, sinα=45.

例5 已知角α的终边上经过点Ρ (x, -2) (x0) , 且cosα=36x, 求sinα+tanα的值.

解 由三角函数的比值定义, 知cosα=xr.

Ρ (x, -2) (x0) r=x2+2.

则有cosα=xx2+2=36x,

解得x=±10r=23.

当时x=10, 点的坐标为 (10-2) .

利用三角函数的比值定义, 则有

sinα=-66tanα=-55sinα+tanα=-66-55=-56+6530.

x=-10时, 同理可求, 得

sinα+tanα=-66+55=65-5630.

根据上述情况, 为了便于学生更快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在讲授必修教材时应先用单位圆给出定义, 在学生接受和理解定义时, 再用三角形相似推导“比值”定义.这样既体现了函数的本质, 又便于学生灵活的解题.

被遗忘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4篇

例1 (2014·上海)如图1,已知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过点A作AE⊥CD,AE分别与CD、CB相交于点H、E,AH=2CH.

(1) 求sinB的值;

(2) 如果CD=,求BE的值.

【思路突破】由已知AH=2CH,在Rt△ACH中,可求∠2的正弦,要求∠B的正弦,只需要证∠B=∠2.再由中线CD=,可求AB=2,由sinB可求A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求【解后反思】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找出相等的角,然后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找出等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2 如图2,Rt△ABC中,∠ACB=90°,AC=6 cm,BC=8 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5 cm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4 cm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

(1) 若△BPQ与△ABC相似,求t的值;

(2) 连接AQ,CP,若AQ⊥CP,求t的值.

【思路突破】(1) △BPQ与△ABC相似,分=或=两种情况;

(2) 抓住∠BCP=∠QAC,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寻找等量关系.

(2) 过P作PM⊥BC于点M,AQ、CP交于点N,则有PB=5t,AB=10,AC=6,sinB=,得PM=3t,BM=4t,MC=8-4t,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第5篇

(2)三个内角都相等(为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两个内角为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说明:可首先考虑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理解:

首先,明确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第6篇

第一种:可以利用尺规作图的方式画出正三角形,其作法相当简单:先用尺画出一条任意长度的线段(这条线段的长度决定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再分别以线段二端点为圆心、线段为半径画圆,二圆汇交于二点,任选一点,和原来线段的两个端点画线段,则这二条线段和原来线段即构成一正三角形。

第二种:在平面内作一条射线AC,以A为固定端点在射线AC上截取线段AB=等边三角形边长,然后保持圆规跨度分别以A,B为端在AB同侧点作弧,两弧交点D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角形定义】相关文章:

三角函数定义说课07-30

三角形有关概念06-14

三角形考点综述07-27

三角形内角和09-10

三角形的认识09-13

三角形的边05-15

三角形计算公式06-06

车削三角形螺纹07-11

认识三角形教案07-22

三角形的特性07-22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下一篇:教科室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