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2024-06-06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精选9篇)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1篇

磨床作业操作规范

1.目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加工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可操作性。规范安全操作,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隐患以达到安全生产并保证加工质量。

2.范围:适用于所有磨床加工作业。

3.职责:指导磨床操作者加工及设备维护、保养等工作。

4.工作流程

4.1.作业流程图

4.1.1查看当班作业计划

4.1.2阅读图纸及工艺

4.1.3按图纸领取需磨零件

4.1.4校对量具;零件磨前自检

4.1.5加工并自检

4.1.6.送检

4.2.基本作业:

4.2.1.开机前对机床进行检查:开机前检查机床各手柄位置及传动部位是否合理,并擦拭各滑动导轨,加施润滑油, 各油池、油盒、弹子油盅等按规定进行加油。

4.2.2.查看当班作业计划:按作业计划顺序及进度要求进行作业,以满足生产进度的需要。

4.2.3.阅读图纸及工艺:熟读图纸及加工工艺,确定加工基准和加工步骤;

确定加工所需工、量具等。

4.2.4.磨前自检、校对工、量具:按图纸及工艺领取待磨件,检查待磨件是否符合磨前要求;领取加工所需工、量具并进行校对。

4.2.5.自检:所有工件加工完了以后都要进行自检,发现问题须马上解决。

4.2.6.首件检验:在批量生产中,必须进行首件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加工。1.4.2.7.送检:工件加工完以后及时送检,不得锈蚀,送检过程中避免磕碰,并在图纸上加工工艺栏及轮班作业计划签字(外加工件附送货单及自检报告)送检。

4.2.8.当班下班前,需将工、量具擦拭干净,送还工具室;擦拭机床清扫机床周围所负责区域,工作台台面涂上一层防锈油,且关闭机床电源。

5.工艺守则:

5.1.工件的装夹

5.1.1.轴类工件装夹前应检查中心孔,不得有椭圆、棱圆、碰伤、毛刺等缺陷,并把中心孔擦净。经过热处理的工件,需修好中心孔,精磨的工件应研磨好中心孔,应加好润滑油。

5.1.2.在两顶尖间装夹轴类工件时,装夹前要调整尾座,使两顶尖两线重合。

5.1.3.在内、外圆磨床上磨削易变型的薄壁工件时,夹紧力要适中,在精磨时应适当减小夹紧力。

5.1.4.在内、外圆磨床上磨削偏重工件,装夹时应加好配重,保证磨削时的平衡。

5.1.5.在外圆磨床上用尾座顶尖顶紧工件磨削时,其顶紧力应适当,磨削时还应根据工件的涨缩情况调整顶紧力。

5.1.6.在外圆磨床上磨削细长轴时,应使用中心架,并应调整好中心架及床头架、尾座的同轴度。

5.1.7.在平面磨床上用磁力盘吸住磨削支承面较小或较高的工件时,应在适当位置增加挡铁,以防磨削时工件飞出或倾倒。

5.2.砂轮的选用和安装

5.2.1.根据工件的材料、硬度、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合理选用砂轮牌号。

5.2.2.安装砂轮时,不得使用两个尺寸不同或不平的法兰盘,并应在法兰盘与砂轮之间放入橡皮、牛皮等弹性垫。

5.2.3.装夹砂轮时,必须在修砂轮前后进行静平衡试验,并在砂轮装好后进行空运转

试验。

5.2.4.修砂轮时,应不间断地充分使用冷却液,以免金刚钻因骤冷、骤热而碎裂。

5.3.磨削加工

5.3.1.磨削工件时,应先开动机床,根据室温的不同,空转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min,然后进行磨削加工。

5.3.2.在磨削过程中不得中途停车。要停车时,必须先停止进给,退出砂轮。

5.3.3.砂轮使用一段时间后,如工件产生多棱形震痕,应拆下砂轮重新校平衡后再使用。

5.3.4.在磨削细长轴时,不应使用切入法磨削。

5.3.5.在平面磨床上磨削薄片工件时,应多次翻面磨削。

5.3.6.由干磨转湿磨或由湿磨转干磨时,砂轮应空转2min左右,以散热和出去水分。

5.3.7.磨深孔时,磨杆刚性要好,砂轮转速要适当降低。

5.3.8.磨圆锥面时,要先调好工作台的转角;在磨削过程中要经常用锥度量规检查。

5.3.9.平面磨磨削角度面时可借助于正弦磁力台,工装及二类工具等。

5.3.10.在精磨结束前,应无进给量地多次走刀至无火花为止。

6.规范内容:

6.1.图纸要求清根或有圆R要求的,要按照图纸要求加工,特别是轴类零件,否则将会影响装配和零件强度。

6.2.在本工序后无去尖角毛刺工序时,本工序加工产生的毛刺应在本工序去除,磨后表面严禁使用锉刀等伤及表明的工具,周边尖角不能用磨削方法取出的,需用油石打磨。

6.3.在切削过程中,若机床、砂轮、工件等发出不正常的声音,或加工表面的粗糙度突然变差,应立即退出砂轮停车检查。

6.4.加工中进行自检测量时要正确使用量具。使用塞规、千分尺等时必须轻轻推入或旋入,不得用力过猛;使用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千分表等时,事先应调好零位。

6.5.凡加工件成组或配加工的工件,加工后应作标记(或编号)。

6.6.细长容易弯曲的轴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如间断加工较长时间时,需在轴中间加中心托架,或将轴落下采取吊挂式存放。

7.注意事项及设备保养

7.1.必须严格执行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工作时按公司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

7.2.每班各机床操作者开车前确认本机台的状况是否正常。

7.3.检查各个开关是否灵敏,安全装置是否有效,润滑油是否充足。

7.4.检查工作台吸磁力及冷却水泵运转是否正常。

7.5.检查机床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移动、滑动是否正常。

7.6.开机前检查完设备后,应用干净布将工作台上的防锈油擦净。

7.7.加工中及砂轮旋转中,禁止打开砂轮防护盖。

7.8.机床做清洁卫生时,不能用风管吹防止砂尘进入机床导轨;擦拭工作台需用软胶皮刮板、棉纱及软布。

7.9.按设备要求定期更换润滑油,每1年至少更换一次切削液。

7.10.修整砂轮及工件加工前,先确认工作台是否已上磁,防止金刚笔及工件飞出伤人。

7.11.当班下班前,需将机床擦拭干净,工作台台面涂上一层防锈油,且关闭机床电源。编制:审核:批准: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2篇

1.穿戴好本岗规定的劳保用品,严禁戴手套。

2.操作者必须经过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开机前,检查各手柄、节流阀等应确保在原位或关闭位置。按设备润滑图表进行注油润滑,检查油位。

4.新安装砂轮前,应检查是否有裂纹、缺口,安装时应进行二次平衡,使用较长时间应进行重新平衡。

5.装卡工件必须牢固,测量工件时应把砂轮退离停车。

6.经常检查砂轮是否有裂纹,严禁改装用做端面磨削。

7.合理选用磨削量,砂轮未离工件时,不得停止运转。

8.禁止在无防护罩的情况进行加工,禁止在顶尖或工作台面敲打工件。

9.禁止使用有裂纹的砂轮及磨钝金刚石。

10.启动润滑油泵、液压油泵电机、检查调整液压系统压力、润滑系统压力,并用手转动磨削轮检查转动是否轻快。

11.点动磨头横向进给,检查砂轮与金刚笔、工件相对位置;操作工作台纵向往复运动并进行排气,调节行程和速度。

12.调整磁力,关闭冷却喷头,启动冷却泵、工件电机、磨头电机,工作台往复运动空转15~20分钟,检查磨头温升。

13.停机前先复位,关闭冷却喷头2~3分钟后,关闭磨头、工件电机,待磨头停止后,关闭冷却泵、液压泵、润滑泵电机。

14.关闭机床电控总开关,关闭电控柜空气开关。

叉车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3篇

同样,林德为用户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安全培训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此外,林德特别制定了一套叉车安全操作规范,以增强叉车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物料搬运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林德内燃叉车使用前的日常检查

1.检查燃油油位:可以打开电门开关,观察组合仪表上的燃油报警灯以了解燃油箱大致储油量,也可以打开燃油箱盖观察。组合仪表上的燃油报警灯亮起,表明必须添加柴油。添加柴油前,应先将发动机熄火。严禁用火柴或打火机等明火照明,以防火灾。要注意燃油箱的清洁,避免尘土脏物落入。切记不可将油箱中的柴油完全用光,以避免喷射机构吸入空气引起故障。

2.检查液压系统油位:液压油用于叉车的驱动和货物的提升,液压油油位太高,油就会溢出并造成压力,而损坏密封件;液压油油位太低,会造成叉车行驶无力,提升颤动甚至部件损坏。检查油位前,应遵照相应车型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在油箱内有微小的压力,开启盖时会有部分空气逸出。油位应在油标尺上的两标记线之间。

3.检查发动机机油油位:行车前必须用机油油标尺检查,当机油平面低于下刻度线或高于上刻度线时,应补充或放出机油。因为机油液面过高会增大机油压力,造成发动机漏油汽缸窜机油及损失发动机功率,增加曲轴旋转阻力,进而导致曲轴折断等。过低则不能保证发动机正常润滑,引起烧瓦、拉缸。

4.检查水箱内的冷却液液位:冷却液用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避免发动机的温度过高。冷却液的液面,要求位于两个刻度线之间。要注意水箱内有微小压力,只有在水箱冷却后才能打开水箱盖,谨防烫伤。

5.检查各个指示灯:要求发动机起动后,运行计时器、充电指示灯、液压油油温报警灯、发动机油压报警灯、发动机温度报警灯、空气滤清器报警灯、燃油量报警灯工作正常。

6.检查转向功能:车辆在直线停放位置,左右转动方向盘,游动间隙应不大于10,转向车轮应立即跟着摆动,上下推拉方向应无松动的感觉,方向盘固定良好。

7.检查制动功能:叉车行驶时,松开行驶踏板,检查叉车是否产生自动制动。

8.检查轮胎:观察各个轮胎表面应无异常现象,检查是否有异物,对于充气轮胎,必要时用气压表检查轮胎气压并补充气体。每隔100工作小时需检查一次螺栓的松紧度。

9.检查喇叭和灯光系统:要求喇叭固定牢靠,按扭工作正常,声音响亮;灯光系统工作正常。

林德电动叉车使用前的日常检查

1.检查仪表指示灯:要求电门开关导通后,运行计时器、蓄电池放电指示灯、电机碳刷报警灯、液压油油温报警灯、电机温度报警灯等工作正常。

2.检查蓄电池电量:打开电门开关,观察组合仪表上的放电指示器显示的电量,如果蓄电池电量太低,应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可参看蓄电池日常充电的规定。

3.检查液压系统油位:液压油用于叉车的驱动和货物的提升,液压油油位太高,油就会溢出并造成压力,而损坏密封件;液压油油位太低,会造成叉车行驶无力,提升颤动甚至部件损坏。在油箱内有微小的压力,开启盖时会有部分空气逸出。油位应在油标尺上的两标记线之间。

4.检查转向功能:车辆在直线停放位置,左右转动方向盘,游动间隙应不大于10°,转向车轮应立即跟着摆动,上下推拉方向应无松动的感觉,方向盘固定良好。

5.检查制动功能:叉车行驶时,松开行驶踏板,检查叉车是否产生自动制动。

6.检查轮胎:观察各个轮胎表面应无异常现象,检查是否有异物,对于充气轮胎,必要时用气压表检查轮胎气压并补充气体。每隔100工作小时需检查一次螺栓的松紧度。

7.检查喇叭和灯光系统:要求喇叭固定牢靠,按扭工作正常,声音响亮;灯光系统工作正常。

维护和维修安全规则

1.叉车必须停放在平地上:在所有的维护过程中,叉车必须停放在平地上,并确保车轮不滑动。货叉必须放在地板上或是升得足够高,防止撞到头部。需保持工作场地清洁,防止撞伤或绊倒,造成事故。

2.顶起叉车和固定叉车:工作时必须架起叉车(用牢固的木块垫住)并且顶住叉车,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千斤顶应具备足够的起重能力。千斤顶只许顶在叉车左右两侧的平衡重和车架的轮罩外上顶起叉车。

3.起吊叉车:用吊车起吊叉车时,应特别注意在吊车的工作范围内不得有人员停留。使用的吊具和吊车应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使用吊车起吊时,应将吊绳系在给定吊点上。

4.在提升起的门架下工作:若需要在货叉架和门架升起时工作,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货叉架及门架意外下滑。若需要在叉车与门架间的范围内工作时,应固定门架以防后倾。

5.远离你的手:在门架没被固定时,绝不允许将手伸入门架的运行轨道内,绝对不允许将手伸入转动的部件内。

6.禁止佩戴首饰:在维修期间禁止佩戴戒指、手表、手链、项链以及个人珠宝。以避免引起电子元件或终端的短路所引发的着火或缠绕在部件内造成的伤害或残疾。

安全操作将保证物流搬运工作持续高效、和谐、有序地进行,林德叉车为您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驾。

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范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光网络 线路 安全 规范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045-01

随着“宽带中国、光网城市”的推进,光纤接入正规模化取代电缆接入,光宽带正规模化进入平常百姓家。然而,相对于光网络建设的迅猛推进,施工人员光网络施工和装维能力相对滞后,特别是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技能、安全操作意识相对薄弱,传统施工队伍人员急需技能转型。

1 光网络线路施工维护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隐患

据初步统计,目前与电信光网络施工和维护企业有四五十家,涉及人员上万人,在施工和维护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还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当前光网络线路施工和维护管理工作中存在多因素的安全隐患。

1.1 缺少专门针对光网络线路建设维护的安全技术规范

目前整个通信行业缺乏有针对性的光网络线路建设维护安全技术操作方面的规范,不利于光纤网络的普及,又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管理。因此建立统一的光网络线路建设维护安全规范迫在眉睫。

1.2 从事光网络线路建设维护的人员水平层次不齐,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急需提高

光网络建设的迅猛推进造成施工维护作业人员严重缺员、建设施工维护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施工人员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安全操作技能、安全操作意识相对薄弱。

1.3 光网络建设范围广、安全监管难

各通信运营商都在规模化建设光纤接入网络,建设施工维护点多面广,单独作业多,流动性大,作业环境复杂,给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带来了难度。

2 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范研究

在《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电信线路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基础之上,吸收国内各运营商当前光网络线路建设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安装施工操作规范,并从操作要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归纳整理,使安全操作动作更规范标准,要领易学易用,并以文字和影像方式详细展示要领动作,为今后施工维护人员提供学习教材,为通信企业光网络线路施工和维护安全运行提供技术规范指导。

2.1 光网络线路施工维护相关作业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传统的线路安全操作规范主要涉及电缆线路部分,而光网络特别是接入侧的光网络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光网的建设而大范围铺开的,这部分光纤网络施工与维护亟须有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指导。本课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工信部《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电信线路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光缆线路通信网络中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广泛运用以及施工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的需要编写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主要包含光纤网络建设与维护安全生产管理、光缆线路作业现场安全操作规范、工器具和仪表安全操作规范、干线光缆线路敷设、管道杆路安全操作等内容,特别针对光网络用户接入侧编写了光网络综合布线及接入侧光分配网络(ODN)光缆线路与用户终端设备安全操作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光网络综合布线安全操作。

①曹道(桥架)安装与布线安全操作。

②信息插座安装安全操作。

③光缆端接处接地安全操作。

④光缆布放安全操作。

(2)ODN光缆线路与终端设备安全操作。

①光缆交接箱安全操作。

②光缆分纤箱安全操作。

③机房内光缆敷设安全操作。

④墙壁、楼道敷设安全操作。

⑤入户光缆、蝶形光缆敷设安全操作。

⑥光缆接续、测试的安全操作。

⑦用户终端安装安全操作。

2.2 光网络线路施工维护安全操作技术要领动作分解示范——视频拍摄制作

为了直观地展示光网络线路安全的规范操作,在进行光网络线路安全技术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光网络线路施工维护安全操作技术规程,针对重点操作场景进行了操作视频的拍摄、制作最后形成安全操作规范视频。

视频拍摄的场景涵盖了光线路上的大部分操作环节与要点,并且在视频中体现了正确、规范的操作以及展示了错误操作的案例。操作场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处作业安全:杆路作业、梯凳作业、建筑物临边作业等。

(2)作业现场安全:架空光线路接续处、人手孔、街巷拐角道路转弯处、公路沿线等。

(3)器材搬用与放置安全、光线路勘察安全。

(4)架空光线路作业:立杆作业、拆放吊线作业、墙壁光缆敷设作业、三线交越规范。

(5)管线作业:下孔(井)安全作业、敷设光缆、吹缆等。

(6)光缆接续安全作业:标准化开剥、接续、测试等。

3 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范应用前景

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范的制定有利于我省光纤网络建设的顺利推进,对当前通信行业光纤网络建设维护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范的推出将加快光纤的普及进程,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光网络线路安全操作规范制定后将马上应用到浙江电信光网络线路建设维护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操作工作中,后续将推广到全国电信,乃至国内通信、政务、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光纤网络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快速普及光纤线路建设维护安全操作规范的实施,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光网络建设维护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将有利于提升今后大规模光纤网络建设施工和维护作业的操作规范,特别是促使用户端光网络工程施工与维护走上安全规范化,为提升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最新修正版)[M].法律出版社,2014.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393号令.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5篇

1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的发展为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加先进的资源, 也推动着高等院校不断地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理论结合实际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更是现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高等院校的发展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安全实践操作的课堂, 从而能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升其创新意识①。只有开展优质教学, 才会使学生的素质增加。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也成为高等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其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这些安全问题若不得到及时纠正, 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2. 1 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系

成立一个实验室的流程是十分简单的, 许多高等院校建设实验室的速度往往十分之快, 且数量也较多, 这就给管理造成不小的难度, 尤其是一些高等院校只顾建设, 对于后期的管理却十分松懈, 因而使实验室的管理缺乏体系,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管理意识跟不上, 或者实验室的管理只是流于形式②, 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主要的表现就是使用实验室的人员往往数量众多, 因而一些管理人员便疏于记录, 从而一旦发生事故时找不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给学校和人员造成重大损失。

2. 2 没有充分的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实验室里主要存放的就是一些设施和化学物品, 其中一些物品具有十分大的危害性, 这些物品若是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或者在用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 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甚至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操作人员由于麻木疏乎, 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充分, 从而使这些化学物品被随意乱丢乱放, 在进行实验操作后又没有进行妥善处理, 从而出现对环境和操作人员造成危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实验室管理出现的安全漏洞以及管理问题, 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 其安全问题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 1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措施为:

第一, 严格制定实验室使用制度, 每个使用实验室的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制度, 不得违背制度的规定, 如果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可进行一定的惩罚措施。

第二, 对于实验室的负责人要实施严格的问责制, 使其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自发形成一种责任感, 这样才会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真正得以实现。

第三, 对实验室的使用人员实施登记制度, 要将使用的详细情况加以登记。

第四, 对于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有效管理, 实验室的设备属于公共财产, 因而许多人在使用时并没有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 这就需要将每台设备都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并将设备管理人员的名字贴在设备上, 这样就会使设备的管理者重视设备的维护。同时对于设备的防护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 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通过规范化管理, 使人人做到自觉遵守实验室使用制度, 提高安全意识, 从而达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化操作的目的。

3. 2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第一, 对于使用实验室的人员, 尤其是学生, 要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将安全意识渗入到平时的教育中去, 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事故案例使学生对于安全的重要性有更加具体的体会, 同时定期就安全使用实验室方面进行抽查, 以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原则。

第二, 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和指正学生在进行操作时出现的不当行为, 如物品随意丢置, 操作程序不达标等。针对一些学生对于安全操作的意识不高的情况, 可以进行操作考核, 将成绩列为学生的总学分当中,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操作规范的重视性, 从而达到规范实验操作的目的。

4 结束语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保障实验正常有序进行和实验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只有保证实验室的管理体体系化, 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化, 安全意识自觉化, 这样才能够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 各个医学高校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将复合性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作为重点, 以理论为依托, 将实践引入教学体系中, 因而引入了高新的医学实验设备, 从而为建设现代化实验室打下基础。实验是进行医学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而实验室也是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然而如今众多的实验室管理所引发的一些不良问题, 却不得不值得注意。本文就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化操作和安全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对产生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进而为实现科学管理实验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化操作

参考文献

[1]陈省平, 蓝秀健, 彭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06) .

[2]李嫄渊, 吴淑燕, 黄瑞.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 2013 (06) .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6篇

关键词:规范操作;化学实验;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91-01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请注意下列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

一、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

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

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三、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實验室做

3、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4、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6、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9、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7篇

50多年来,我国一直沿用并不断改进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菌学涂片、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和菌型鉴定方法,自1998年以后,逐步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荐的方法学相统一,使我国的结核病诊断结果做到了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细菌学实验室在结核病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制定了诊断技术标准,形成结核病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促进了结核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部分结核病实验室已经在细菌学检测的基础上,逐步引进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结核病采取多种诊断技术的联合检测。如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将单一的细菌学检测的灵敏度由原来的30%~50%提高到70%~90%,大大提高了结核菌的阳性检出率。虽然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诊断灵敏度和检测速度等方面比经典的方法有了很大改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检测成本提高、操作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等问题,难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检测特异性及结果解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核和验证。因此,本文将痰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诊断方法、规范化操作、镜检结果报告标准、废弃标本和污染物的处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使实验操作流程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将痰涂片抗酸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1 痰涂片检查法[1,2,3]

玻片必须是用95%乙醇处理(脱脂、干燥、清洁、无油渍)过的、无划痕的新玻片。一张玻片只能涂抹一份痰标本,只能使用一次,清洗后不得再次用于涂片检查抗酸分枝杆菌。

1.1 直接涂片法

在玻片背面靠左端的1/3处用记号笔编号,用专用竹签折断的毛茬端挑取痰标本干酪样或脓性黏液部分约0.05~0.10ml,于玻片正面的靠右端2/3处中央均匀涂抹成10mm×20mm卵圆形痰膜,待自然干燥后,以≤1m的距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至少照射30min,以杀死痰标本中的病原菌或根据痰涂片的薄厚,适当延长照射时间至1h。然后微火焰固定,抗酸染色或荧光染色后镜检。注意整个痰涂片的制备、固定过程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以免污染工作环境,对操作人员造成生物危害。

1.2 集菌涂片法

集菌涂片法包括漂浮集菌法和沉淀集菌法。

1.2.1 漂浮集菌法

取晨起深咳痰或收集24h的痰液,经121℃、15min高压灭菌,待冷却后,取约20ml左右于体积为100ml、口径约2cm的玻璃容器中,加入灭菌蒸馏水约30 ml左右、二甲苯0.30ml,拧紧瓶盖后置振荡器上振荡10min,然后加蒸馏水至瓶口,将已编号的洁净载玻片的正面扣于瓶口上,静置20min,取下载玻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染色镜检。

1.2.2 沉淀集菌法

取晨起深咳痰或收集24h的痰液,经121℃、15min高压灭菌,待冷却后,取5~10ml盛于体积为100ml的离心管中,加水至50ml,经6 000~8 000rpm的速度离心20min后,取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

2 萋-尼(Z-N)抗酸染色法(经典法)[3]

2.1 染色液

染色液:0.8%石碳酸复红溶液;脱色液:3%盐酸乙醇溶液;复染液:0.1%亚甲蓝溶液。

2.2 染色步骤

(1)按上述直接涂片法或集菌涂片法步骤的要求制作、固定涂片。

(2)滴加复红染色液布满痰膜,小心加热,出现蒸汽后脱离火焰,保持染色5min(染色期间应始终保持痰膜被染色液覆盖,可续加染色液。注意加热时切勿使染色液沸腾)。

(3)让细流水自玻片左侧的1/3处轻轻冲洗(玻片稍倾斜),洗去染色液,沥干剩余水分。

(4)自痰膜上端外缘滴加脱色液,布满痰膜,脱色至痰膜无红色为止。

(5)重复步骤(3),洗去脱色液,沥干剩余水分。

(6)滴加亚甲蓝复染液,布满痰膜,复染色30s。

(7)重复步骤(3),洗去复染液,沥干剩余水分。

(8)待涂片自然干燥后镜检。

2.3 镜检与报告[1,2,3]

(1)用双目光学显微镜(目镜10×,油镜100×)镜检,在亮蓝色背景下,抗酸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细胞呈蓝色。

(2)萋-尼(Z-N)抗酸染色法或荧光染色显微镜(目镜10×,油镜100×)镜检结果分级报告标准如下:

抗酸分枝杆菌阴性(-):连续观察300个不同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

抗酸分枝杆菌菌数(±):1~2条/300视野(镜检300个视野找到抗酸分枝杆菌1~2条);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1+):3~9条/100视野(镜检100个视野找到抗酸分枝杆菌3~9条);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2+):1~9条/10视野(镜检10个视野找到抗酸分枝杆菌1~9条);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3+):1~9条/每视野(镜检每个视野找到抗酸分枝杆菌1~9条);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4+) :≥10条/每视野(镜检每个视野找到抗酸分枝杆菌10条以上)。

注意在痰涂片检查结果报告中应包括痰标本的性状和质量。

(3)荧光染色镜检结果分级报告标准(目镜10×,物镜40×)如下:

抗酸分枝杆菌阴性(-):连续观察50个不同视野,未发现抗酸分枝杆菌;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报告抗酸菌数) :1~9条/50视野;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1+) :10~99条/50视野;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2+) :1~9条/每视野;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3+) :10~99条/每视野;

抗酸分枝杆菌阳性 (4+) :≥100条/每视野。

3 废弃标本和污染物的处理[4]

(1)废弃标本盒及其他污染物,均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丢弃或清洗,严禁未经灭菌随意处理废弃标本及其他污染物。痰标本盒等污染物可采用焚烧处理,但须置于焚烧炉内彻底焚化。

(2)可将痰标本置于一搪瓷盘中,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痰涂片操作。操作完毕将搪瓷盘与痰标本盒等废弃物一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3)操作台面以3%石碳酸等消毒液擦拭后,再用紫外线灯以≤1m的距离照射30min。

4 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

本文所推荐的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是在经典萋-尼(Z-N)抗酸染色法的基础上,一是将3%盐酸乙醇脱色液用5%盐酸乙醇来替代,可获得更满意的染色效果;二是将其加热方法进行改良,以便实验操作流程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现将染色液及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4.1 染色液

染色液:0.8%石碳酸复红溶液;脱色液:5%盐酸乙醇溶液;复染液:0.1%亚甲蓝溶液。

4.2 染色步骤

(1)首先于56℃电热恒温箱底层放一个大小适宜、并盛有自来水的搪瓷盘;

(2)按上述直接涂片法或集菌涂片法步骤的要求制作、固定涂片;

(3)将固定好的涂片放置于90mm一次性无菌平皿中;

(4)自痰膜外缘滴加石碳酸复红溶液布满痰膜后,小心将平皿(切勿倾斜)移到56℃电热恒温箱保温4min;

(5)取出涂片,让细流水自玻片左侧的1/3处轻轻冲洗,洗去染色液,沥干剩余水分;

(6)自痰膜外缘滴加5%盐酸乙醇脱色液,布满痰膜脱色3min,至无红色为止;

(7)让细流水自玻片左侧的1/3处轻轻冲洗,洗去脱色液,沥干剩余水分;

(8)滴加亚甲蓝复染液布满痰膜,复染30s;

(9)重复步骤(7),洗去复染液,沥干剩余水分;

(10)待涂片自然干燥或冷风吹干镜检。

4.3 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的优点

(1)实验操作流程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克服了萋-尼(Z-N)抗酸染色法火焰加热时产生气溶胶对环境的污染、对操作人员的生物危害。

(2)阳性符合率高。我们将萋-尼(Z-N)抗酸染色法已确诊的阳性标本(痰液58份、胸水19份、脓液13份、关节液7份)共97份,采用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阳性符合率为100%。

(3)简便、快速、省时(加热只需在56℃保温4min),无需特殊设备,一般实验室均可开展。

(4)节约试剂,清洁卫生。克服了萋-尼(Z-N)抗酸染色法不断加热、不断蒸发的缺点。为了保持痰膜在加热过程中始终被染液覆盖而不干涸,需要不断续加染液,常发生染液溢出,污染操作人员的手与衣物、水池及到处可见被洒落的染液,染液污染既不易清洁,又浪费染液。采用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只需少量石碳酸复红溶液布满痰膜即可,不仅节约了染液,而且减少了污染。

(5)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了萋-尼(Z-N)抗酸染色法每人每小时最多只能染6张涂片的低工作效率。采用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借助一台电热恒温箱(HH.Bll.42-BS-Ⅱ型两层隔板),一个40cm×60cm的搪瓷盘,每人每小时至少可染20张涂片(2种方法均除去涂片制作及固定时间)。

(6)操作技术易掌握,染色效果满意。萋-尼(Z-N)抗酸染色法加热过程不易掌握,尤其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初学者,稍不慎即可发生涂片干涸,造成脱色困难。反复脱色不仅浪费脱色液、耗时,而且染色效果不佳,影响结果判断。改良安全抗酸染色法克服了上述诸多缺点,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具有涂片背景清晰、便于结果观察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刘锡光.现代诊断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李仲兴, 郑家齐, 李家宏, 等.诊断细菌学[M].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 1992.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8篇

自制饮料应公示食品添加剂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陈谞介绍,《规范》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新要求。根据《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须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晨检制度、备案公示制度、餐厨废弃物处置制度和食品安全应急防范制度,加强对有关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应明确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自制的火锅底料、饮料、调味料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应向监管部门备案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在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规范》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将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餐厨废弃物应经由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与处置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并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超百人聚餐所用食品应留样

磨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9篇

1 美国21 CFR PART 117法规特点

《良好操作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CFR PART 117) 法规基于最先进的国际上认可的HACCP原则。该法规适用于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的美国国内和海外企业。

美国21 CFR PART 117法规主要特点: (1) 依据FSMA要求对需要进行注册的食品企业 (特殊情况除外) 的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出新规定; (2) 将原有的PART 110法规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明确, 使之更加现代化, 将使GMP符合修订后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FD&C) 的要求。

21 CFR PART 117法规还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农场”的定义,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针对农场的豁免条款的适用性。通过上述调整和变化, 原有的PART110法规的内容得到了增补和更新, 并将编号改为PART 117, 旨在建立一个食品安全体系, 使现代化的、基于科学的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贯穿于食品加工过程。

2 PART 117法规与110法规变化比较

2.1 法规组织架构方面

21 CFR PART 117法规草案包括总则、现行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对特殊企业和仅从事预包装食品存储的企业的特殊要求、可能导致FDA撤销豁免的情况和程序、必须建立和保持的记录的要求和预留等7个章节。PART 117法规草案和现行PART 110法规在架构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组织架构上看, 117法规将包括现行的110法规, 将良好操作规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B部分) 。GMP是制定和实施HACCP计划的基础, 如果企业没有达到GMP的要求, 那么HACCP计划将无法有效控制关键点。117法规将GMP和HACCP结合在一起, 先讲GMP要求, 再讲HACCP要求, 形成对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企业的强制性要求, 实际上也是将HACCP的理念贯穿于食品加工体系的方方面面。

2.2 PART 117法规中良好操作规范部分的变化

PART 117法规的GMP部分有4个重点修订内容, 一是将澄清GMP中避免交叉污染的条款, 指出要避免食品交叉污染以及过敏原的交叉接触;二是将更新和升级110法规的语言;三是删除某些含有建议的条款, 如特殊温度的要求等;四是修订防止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 指出也要避免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另外, FDA正在就其他修订征求意见, 一是是否应对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强制培训, 包括是否需要要求培训记录, 二是117法规中某些条款是否应该为强制性要求而不仅是推荐性要求, 例如按必要的频率清洗非食品接触表面以保护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免受污染的条款, 是否应为强制性要求。一般来说, 对于豁免实施HACCP的企业以及特殊要求的企业, 117法规中GMP部分的条款依然有效。

其中有几个活动对象方面重要的变化:

(1) 术语企业 (Facility) :FD&C法第418节 (o) (2) 中指出, “企业”的定义意味着“一个国内或者国外企业需要按照FD&C法第415节要求进行注册”, 117法规中“企业”的定义将遵从FD&C的要求。根据117法规的目的, §117.3中“企业”的定义将比常见的意思或者目前§1.227 (b) (2) 中定义的意思更窄, 它仅指那些需要根据FD&C法第415节 (及第1部分H部分) 要求完成注册的企业。

(2) 食品包装材料:目前110法规中大部分要求预防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 实际上也应该包括预防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因为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直接接触, 如果它们被污染, 可能会导致食品的污染。FDA将修订目前110法规中对预防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 使其同样也适用于预防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3) 增加交叉接触的内容:117法规中将出现一个新的术语“交叉接触”, §117.3中将其定义为食品过敏原无意间进入食品中去。将过敏原无意的引入食品中的行为被称为“污染”或“交叉污染”, 而且这种术语目前仍然在广泛使用。在最近科学文献中, 考虑到过敏原是食品的正常组成部分, 而不是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 文献中用“交叉接触”这个术语表示过敏性蛋白从一种含有食品蛋白的食品中无意的转移到另一种食品中去。鉴于科学文献从“污染”和“交叉污染”中区分出“交叉接触”的定义, FDA认为应该使用术语“交叉接触”来描述过敏原无意中进入食品中的行为, 而不是过去的术语“污染”。FDA建议修改目前110法规的若干规定, 并在117法规中明确提出交叉接触的概念。

(4) 针对“食品”定义的一致性修订:目前§110.3中“食品”的定义与FD&C法第201节 (f) 所定义的一致, 包含原材料和配料。FDA将在117法规中保留这个定义。但是目前§110.80 (a) 的标题和§110.80中的若干条款都使用“原材料和其他配料”这个描述, 与“食品”定义的“原材料和配料”不一致, 这样的描述容易引起歧义, 误以为原材料是配料的一种,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原材料都是配料。为了保证食品定义的一致性, 将对§110.80标题和目前第§110.80所有条款中凡是涉及到原材料和配料的地方, 统一为“原材料和配料”这个描述。

2.3 HACCP应用范围的变化

110法规主要针对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的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做出具体要求, 包括建筑物与设施、设备、生产加工过程控制、缺陷水平等, 而117法规中企业除了要符合GMP要求外, 还将新增HACCP的要求, 实质上扩大了HACC理念的强制性应用范围, 突破了原先仅在水产品[3,4]、果汁、低酸罐头等限定, 延伸至需要向美国FDA需要进行注册的所有食品企业 (特殊情况除外) , 从法规层面大大扩大了HACCP的应用范围。

3 PART 117法规表明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变化

117法规中, 对于预防控制措施的要求范围更加全面, 不仅包括传统HACCP中针对不同食品工艺的CCPs的控制, 还包括加工过程控制、过敏原控制、卫生控制、召回计划和其他控制。对食品过敏原的控制措施包括防止食品交叉接触及成品标识正确等。117法规建立在HACCP理念的基础之上, 将CCP+CP+SSOP+GMP的控制要求统一在一起, 使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加立体和完整, HACCP的理念更加全面化, 牢牢把住食品安全的每道防线。我国为食品出口大国, 对美出口业务占比较大, 在117法规变化的过程中, 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清楚和准确认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要求的变化, 才能满足其食品安全的要求, 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

摘要:美国基于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的后续要求、良好操作规范升级的需求以及基于HACCP的理念, 出台了《良好操作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CFR PART 117) 法规草案。该法规依据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的要求对需要进行注册的食品企业 (特殊情况除外) 的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出规定, 同时将原有的21 CFR PART 110法规进行了升级。本文通过对法规变化情况进行剖析, 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出口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代化法,良好操作规范,HACCP

参考文献

[1]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nd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Human Food (Proposed Rules) .Federal Register Volume78, Number 11, 2013.

[2]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nd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Human Food;Correction.Federal Register Volume 78, Number 54, 2013.

[3]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水产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CCP) 指南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地铁站务员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南大学复试录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