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八年级记叙文

2024-07-25

我的家乡八年级记叙文(精选8篇)

我的家乡八年级记叙文 第1篇

我的家乡八年级记叙文550字

我生活在彩云之南,我的家乡也在那儿,我的家乡是在一座座高山之后。那里虽然群山连绵,却没有被时代遗忘过。我喜欢那里,那里的一滴水,那里的一粒沙。

我的家乡同样拥有美丽的梯田,那一阶阶梯田就像那流水般的从天而降,流入我们的心间。因为梯田的美不仅给人视觉上叹为观止的效果,且给予家乡人民无限希望的起点,梯田是养我和家乡人民的生命之梯,当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出去打工挣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但依然还有许多勤劳、朴实家乡人在用辛勤的双手在梯田中劳作着。依然还在播种着希望的种子,这就是家乡的生命之梯。

在梯田的指引下我又来到家乡人的村寨,我的家也在那里,我走进这零散的村寨,又回想起小时候的纯真。看见高大的核桃树,眼前呈现村童在树下嬉戏打闹的.场景,看见哞哞嚎叫的老黄牛,仿佛看见我骑牛轻唱,看见熟悉的小路。就想起曾经在这里摔跤痛苦不起的场面。这村寨里的太多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无穷,怪不得老人总爱在家乡安度晚年。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周围的树木都是绿的,虽然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我的家乡森林覆盖面积还是挺大的,美丽的环境中生活着健康的人们。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八年级记叙文 第2篇

过去,我一直都执意地认为我的家乡,一个陪伴着我成长已有十多年的地方永远都会那么渺小。因为家乡只是一条平平凡凡的小乡村,而我向往的是那充满朝气的大城市。自我懂事以来,我总是叮嘱自己长大后不能再留恋已经饱经风霜的家乡了。但是,却有那么一朝一夕,让我发觉其实家乡真的很美,只是我一直都没有认真地与家乡相处罢了。

清晨,不知因什么缘故,平时总喜欢待太阳光跑到屁股上才慢吞吞地起床的我早早就起了床。我穿好了鞋,揉了揉朦胧的双眼,然后把窗子打开。就在一刹那,我简直惊呆了。我叹息,我懊悔,甚至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可耻。以前我总是执意认为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渺小,其实渺小的应该是我才对。

打开窗子,家门前的两棵槐梧的凤凰树上,几只活泼可爱的鸟儿站在一簇簇的花团上正欢欢喜喜的叼着像蜂蜜一样甜的凤凰花。看见他们快乐的样子,我也像吃了蜜糖一样,心里甜滋滋的,不觉得莞尔一笑。

对面一幢只有两层高的楼房,一只母燕在喂着它的雏儿。只见4只可爱的小雏儿张大了嘴等着燕妈妈把虫子送进它们的嘴里。燕妈妈可忙开了,一只没喂完,另一只又张大了嘴,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看着伸长了脖子的几只可爱的小家伙,又不觉莞尔一笑。才一会儿,对家乡的好感在曼延着。

不忍离步,再看看田野,才几岁的小豆点们也拿着箩筐啦等等,跟着父母来到了各自家里的菜地。小豆点们有摘青椒的,有摘西红柿的,也有挖土豆的,个个都干劲十足,还时不时向父母做个鬼脸。顿时,远远地听到欢笑声,可见田里是那么的热闹!

太阳出来了,几个女孩子正说着,笑着向小溪边走去,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桶衣服。来到溪边,先舀水把树荫下的石板擦得光光亮亮,然后嘻唰唰地洗起衣服来了。那嘻唰唰的清脆的响声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听着它就像在收听录音一样。

一会儿,一群调皮的家伙——孩子们拿来几只勺子和几个鱼缸来到溪流的上流,轻轻地把勺子放到清澈的溪水里。几条可爱的小鱼便轻而易举地手到擒来。因为小溪就离我家的`门口仅6米多远,我也淘气地参加了这个有趣的活动——虽然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溪的下流,几个大点的男孩子邀在一起在溪边放牛。男孩子们一边沿着清澈小溪走,一只只又大又壮的水牛一边把青青的水草往牛嘴里送。

顿时,我和孩子们为自己的收获感到高兴。大男孩子们看着吃得正香的又肥又壮的水牛感到欣慰,女孩子们为我们的劳动成果感到开心。我们笑了,大男孩子们笑了,女孩子们也笑了,我们都笑了,大伙儿心里乐滋滋的。

不出一天的时间,我发现了家乡真的很美,并且美得那么恬静,可爱,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让我们抛开了烦恼,心中有的是快乐的记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记叙艺术 第3篇

一.记叙文要在结构布局上找路子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 布局结构就必须考虑到人物的肖像、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等, 适时地加以反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结构布局遵循了好多方面 的游戏规则, 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借鉴。

1.显而易见的总体形式美。元代学者乔吉在论述散曲的结构时说: 作乐府亦有法, 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本文开头简洁, 结尾有力, 中间内容充实、丰富,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与乔吉的理论很契合, 使文章显得浑圆缜密。

2.奇峰对插的主体对称美。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侧重写徐老师的貌丑性凶, 第二层侧重写徐老师的敬业爱生, 前后两层的叙述是对称的, 这种对称使作品结构布局匀称, 对读者产生一种对称感, 从而得到一种美感享受。

3. 贯通自然 的伏笔照 应美。“照应”亦称“呼应”, 指作品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呼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周严缜密, 浑然一体, 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照应。

(1) 题文照应。文章第一句话“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 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2) 首尾照应。文章开头, 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结尾写“我”对徐先生的 深深怀念。结尾“将近五十年了”与开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响应, 突出了相隔时间之久, 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 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 阴阳两隔, 更添惆怅之情, 足见“印象”、怀想之深。“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 又与正文的第一层相呼应。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点睛之笔, “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此又与正文的第二层内容照应。

(3) 伏笔照应。伏笔, 就是上文为下文而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 就是在下文适当的地方与前文照应。首尾的伏笔照应上文已作了论述, 下面谈一谈本文主体部分的伏笔照应。文章第二段首先交待徐老师的“凶”, 再通过外貌表现“凶”, 第三段交待了他迫于“自卫”的骂人习惯, 进一步写“凶”, 重点写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 处处呼应、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徐老师“凶狠”的性格特点。主体部分第二层先总写自己受益最多, 接下来的几段分别从几个具体方面的叙述来与之响应。

4.过河架桥的衔接过渡美。过渡, 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衔接, 由前一种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种意思, 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它的任务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 文气流畅, 转折自然, 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本文第七段“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 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这句话就将文章主体前后两部分连贯起来。

5.灵活多样的段落展开美。这里所说的“段”就是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本文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围绕某一中心进行阐述, 总分总, 分总, 总分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 富于变化,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云: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这就是说, 行兵布阵打仗, 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安排部署兵力, 而不能按教条去做;流动的水只是顺着地势随意流淌, 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样的道理, 文章的布局结构也是千变万化的, 也要根据材料、立意、形势等实际作出安排。但“原型启发”对初学者来说作用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文不愧是习作者学习结构布局的样本。

二.记叙文要在写好过程上下功夫

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 都离不开事。对事件, 则必须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写清楚。《我的 一位国文老师》对“过程”的交待可谓清清楚楚。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与交代, 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从作者的思路来看, 也许这样写, 更能反映出他对这位徐老师的认识过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或朋友, 最初接触, 感受到的可能是他们的缺点, 可是日子长了, 他们的这些缺点却在我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了, 取而代之的倒是他们的另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和黄金般的心。作者正是沿着这样的认识过程自然而然地写下 去的。

主体部分的两层次组材也是按照一定“过程”来组材的。第一层先写徐老师的外貌, 再写徐老师的习惯, 重点叙述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 符合与人的相识规律。第二层写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一定次序写的:先写选编教材, 再写读课文、改作文、教作文, 步步深入。

不仅如此, 这篇文章几乎每一段都按一定的过程写, 比如, 第十一段, 写徐先生教作文技巧, 就是按:教用字的技巧;起承转合的技巧;说理的技巧。由易到难, 顺序井然。

应该说,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很讲究内在的联系, 可谓气脉贯通, 精气神十足。

三.记叙文要在表现技巧上求变化

1.多样的刻画人物手段

梁实秋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抓住了徐老师的特征, 对徐老师的肖像、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刻画,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貌古怪:头很尖, 秃秃的, 亮亮的, 脸形却是方方的, 扁扁的, 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常穿的是一件灰 布长袍”, 袍子上“油渍斑谰”。动作语言与众不同:“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不时地吸溜着”。“他经常是仰着头, 迈着八字步, 两眼望青天, 嘴撇得瓢儿似的。”一次酒后去上课, 把梁实秋无故痛骂了两个小时, 说:“你是个什么东西, 我把你一眼望到底”……这些描写栩栩如生, 形神兼备, 凡是读过这些文字的人, 谁会记不住呢?

2.多变的衬托表现手法

俗话说:“红花再好, 也要绿叶扶持。”因为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会显得愈发的美丽娇艳, 否则, 就算光秃秃的枝桠上长满了红花, 也难显其美。衬托的表现方法很多。根据性质来分,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根据对象来分, 可分为以物衬物, 以物衬人和以人衬人等等。

(1) 反衬

从文章的开头,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 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 却连用四个小节, 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 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 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 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达到了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效果。

再比如:在学生不想上国文课的情况下, 别的老师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 乐得敷敷衍衍”, 而徐老师却是“老是绷着脸, 老是开口就骂人”。

(2) 正衬

以我受益最多, 进步大, 作文技巧“至今受用”, 衬托了徐老师教学能力强、水平高。

四.记叙文要在真情真意上引共鸣

记叙文无论是以记人为主, 还是以叙事为主, 都是为了写情写意。无论你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技巧, 目的是传情达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虽 然徐老师的形态特征, 让人过目难忘, 但是, 作者表达的是对老师的“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的思想感情。

不仅如此, 梁实秋先生还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人生体验多种多样、无限丰富, 一个文学文本触动了一点人生体验, 就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读者心弦的长久回响。我想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触是不会相同的,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即使是同一个人, 读不同的遍数也会产生异样的情愫。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 教了好多遍, 我也有许多想法, 但是做一位让学生敬佩的老师, 始终没变, 也始终是我的追求。好的记叙文给人的启发就是多, 就是大!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记叙艺术 第4篇

一.记叙文要在结构布局上找路子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布局结构就必须考虑到人物的肖像、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等,适时地加以反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结构布局遵循了好多方面的游戏规则,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借鉴。

1.显而易见的总体形式美。元代学者乔吉在论述散曲的结构时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本文开头简洁,结尾有力,中间内容充实、丰富,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与乔吉的理论很契合,使文章显得浑圆缜密。

2.奇峰对插的主体对称美。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侧重写徐老师的貌丑性凶,第二层侧重写徐老师的敬业爱生,前后两层的叙述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使作品结构布局匀称,对读者产生一种对称感,从而得到一种美感享受。

3.贯通自然的伏笔照应美。“照应”亦称“呼应”,指作品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呼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周严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照应。

(1)题文照应。文章第一句话“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2)首尾照应。文章开头,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结尾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结尾“将近五十年了”与开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响应,突出了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足见“印象”、怀想之深。“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又与正文的第一层相呼应。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此又与正文的第二层内容照应。

(3)伏笔照应。伏笔,就是上文为下文而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就是在下文适当的地方与前文照应。首尾的伏笔照应上文已作了论述,下面谈一谈本文主体部分的伏笔照应。文章第二段首先交待徐老师的“凶”,再通过外貌表现“凶”,第三段交待了他迫于“自卫”的骂人习惯,进一步写“凶”,重点写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处处呼应、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徐老师“凶狠”的性格特点。主体部分第二层先总写自己受益最多,接下来的几段分别从几个具体方面的叙述来与之响应。

4.过河架桥的衔接过渡美。过渡,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它的任务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文气流畅,转折自然,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本文第七段“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这句话就将文章主体前后两部分连贯起来。

5.灵活多样的段落展开美。这里所说的“段”就是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本文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围绕某一中心进行阐述,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是说,行兵布阵打仗,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安排部署兵力,而不能按教条去做;流动的水只是顺着地势随意流淌,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样的道理,文章的布局结构也是千变万化的,也要根据材料、立意、形势等实际作出安排。但“原型启发”对初学者来说作用很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不愧是习作者学习结构布局的样本。

二.记叙文要在写好过程上下功夫

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离不开事。对事件,则必须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写清楚。《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过程”的交待可谓清清楚楚。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与交代,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从作者的思路来看,也许这样写,更能反映出他对这位徐老师的认识过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或朋友,最初接触,感受到的可能是他们的缺点,可是日子长了,他们的这些缺点却在我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他们的另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和黄金般的心。作者正是沿着这样的认识过程自然而然地写下去的。

主体部分的两层次组材也是按照一定“过程”来组材的。第一层先写徐老师的外貌,再写徐老师的习惯,重点叙述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符合与人的相识规律。第二层写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一定次序写的:先写选编教材,再写读课文、改作文、教作文,步步深入。

不仅如此,这篇文章几乎每一段都按一定的过程写,比如,第十一段,写徐先生教作文技巧,就是按:教用字的技巧;起承转合的技巧;说理的技巧。由易到难,顺序井然。

应该说,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很讲究内在的联系,可谓气脉贯通,精气神十足。

三.记叙文要在表现技巧上求变化

1.多样的刻画人物手段

梁实秋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他抓住了徐老师的特征,对徐老师的肖像、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刻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貌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动作语言与众不同:“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一次酒后去上课,把梁实秋无故痛骂了两个小时,说:“你是个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这些描写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凡是读过这些文字的人,谁会记不住呢?

2.多变的衬托表现手法

俗话说:“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因为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会显得愈发的美丽娇艳,否则,就算光秃秃的枝桠上长满了红花,也难显其美。衬托的表现方法很多。根据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根据对象来分,可分为以物衬物,以物衬人和以人衬人等等。

(1)反衬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却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达到了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效果。

再比如:在学生不想上国文课的情况下,别的老师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而徐老师却是“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2)正衬

以我受益最多,进步大,作文技巧“至今受用”,衬托了徐老师教学能力强、水平高。

四.记叙文要在真情真意上引共鸣

记叙文无论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都是为了写情写意。无论你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技巧,目的是传情达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虽然徐老师的形态特征,让人过目难忘,但是,作者表达的是对老师的“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的思想感情。

不仅如此,梁实秋先生还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人生体验多种多样、无限丰富,一个文学文本触动了一点人生体验,就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心弦的长久回响。我想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触是不会相同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即使是同一个人,读不同的遍数也会产生异样的情愫。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教了好多遍,我也有许多想法,但是做一位让学生敬佩的老师,始终没变,也始终是我的追求。好的记叙文给人的启发就是多,就是大!

这样的文章对于那些苦于寻找写作方略,作文时又不免胡编乱造的学生而言,真真是样本!

我的家乡八年级作文450字 第5篇

我的家乡——xx,十分美丽壮观。

城中有一座非常典雅精美的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清风楼,清风楼是唐宋时期建立的,后倒塌,明代又重建,这才有了现在的古色典雅的清风楼景观。内藏有夏、秋、冬三块画帖,可惜春景遗失。这三幅帖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更加增添了这座清风楼的知名度。

这样的楼,如果不经外人一代一代地维护和修缮,恐怕就是明代建起来的只有三层的用坚固的石头做基的楼房,也经不起这几百年来的风吹雨打,是什么让它在几百年之后仍存于世间,给大家、给所有的人带来这完美无缺的惊喜呢?

是大自然的缘故。清风楼是一个非常具有古典韵味的.建筑。它虽不如黄鹤楼那样巧夺天工,也不如滕王阁那样富贵美丽,但它是xx的象征,是xx人眼中的一座丰碑!象征着xx走上发展之路!

是xx人努力的功劳。xx人为有些破败的清风楼添砖加瓦,使美丽的xx再添一颗珍贵的明珠!

是政府的支持和努力。在清风楼四周的府前街变成具有古色古香的了,为本就美丽的清风楼点缀上一幅美丽的画卷!

现在,清风楼由破败走向美丽,而它带领着xx和xx人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我的家庭-七年级记叙文 第6篇

说到爸爸顽固就表现在他承包地的方面。自从我上五年级,爸爸就开始挪用我们家的财产来包地。我们全家都不支持并且劝阻他,但他就是当耳旁风,不听。妈妈就说他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就在爸爸包地的过程中,我看出了他的坚毅执着的品质。他地里的活总是自己去干,周一至周五他得上班,但在上班的路上还不忘观察自己的庄家蔬菜。到了周六周日,爸爸都要去地里干农活。又一次爸爸一个人背着喷雾器,一天打完了十好几亩地的药。我的爸爸虽然小气,但他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他还是一个坚毅执着的人。

我的妈妈是一个大方的人,她和爸爸截然不同,爸爸这个人说话做事不直来直去。而妈妈就是一个说话做事大大方方直来直去的人。如果邻居们借妈妈东西妈妈肯定答应。我的妈妈既是一个贤妻有是一个良母,妈妈每天给爸爸做丰盛的饭菜,每天让我们穿干净的衣服,她用自己手上的裂纹,脸上的皱纹换来了我和爸爸的舒适健康。我每个周末的作业妈妈都会盯着我做,不让我落下任何一门功课。

我的家庭-七年级记叙文 第7篇

我的爷爷是一只大狮子,因为他的地位是我们全家最高、最大的,每个人都非常非常怕爷爷,而且爷爷从来都爱笑,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张严肃的脸,让人很害怕,真的很恐怖,不信,你可以来我家看看。

我的奶奶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每天都是我们家里面最早起床的,也是我们家最爱打扮的。每天早晨她做完了饭,就开始她的装扮之旅了!首先她先扑了一层白嫩嫩的粉底,接着换上一件漂亮的裙子,最后还得再穿上一双高高的高跟鞋,才能心满意足地去上班。

我的爸爸是一只懒惰肥胖的大猫,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每天早上他都非常晚起床,而且有的时候脾气好得跟小绵羊一样听话,有的时候却又跟老虎一样凶猛,我觉得用猫来形容我的爸爸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我的妈妈是我们家族当中最独特的,她是一只变色龙。这只变色龙是随着我的成绩和学习态度而变颜色的。比如说,我考得非常的好,妈妈就会变成红艳艳的红色,如果我没考到妈妈的标准线,红脸瞬间就变成黑脸了,所以妈妈就被我命名为“变色龙”了!

我是一只小兔子,我跑得非常快。而且在家里,我连个地位都没有,如果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我就会吃一顿竹笋炒肉丝,在家里,连我的弟弟都能欺负我,因为在我们家有一点重男轻女的情况,所以我只能乖得像一只兔子了!

我弟弟是一只调皮、可爱的小老鼠,我弟弟非常爱“偷”吃家里的食物,比如说有一次,弟弟发烧咳嗽、流鼻涕,还偷偷到客厅去偷吃东西。我弟弟还非常机灵,每次“偷”到东西都会躲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吃,你们说我的弟弟可不可爱呢?

我的家乡小学六年级记叙文 第8篇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山清水秀。这里是名胜古迹的世界,拥有千百年的历史;这里是多民族的故土,蕴藏着乡土风情的气息。连绵的山峰围绕着这儿,这就是我的家乡,拥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称誉—福建。

但谁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国家对重工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许许多多的大型企业纷纷在福建一带建起了大型工厂,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工厂所排放出来的废气污染着大自然,毁坏着山林,破坏了动物的家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若是告诉他们这样子的坏处,他们定会说:要不是我们不断的生产,哪里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不仅仅是这样子的事,包括人类,不对环境的重视,到哪里随地可见垃圾和废物,古迹的景观严重遭到了破坏,原本清澈的溪流干涸,湖水退减,山林也慢慢遂至减少,旅游业同时下降。

乱扔垃圾对大自然有害,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假如世界上每人只有60万立方分米的水,那么,如果一粒电池了掉进去,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是的,这句话说的没有错,大自然是美妙的,安宁寂静,祥和。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美好的景观;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感谢大自然无畏的让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是,我们并不珍惜。终于,它发怒了,自然灾害不断变多,人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美丽的福建留下了多少无限风光的美景和无限魅力的文化,我们何尝不能够珍惜自然,保护大自然呢?难道我们真的就不能够做到朝着低碳生活发展的地步吗?我相信,我们可以的,只要我们从生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花草草,不乱扔垃圾,对垃圾有规律的分类,不破坏名胜古迹……一小步的距离,却不愿意去扔掉,真是“文明只差一小步”啊!迈上一小步,让“文明只差一小步”这种状况消失吧!

上一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下一篇:校园安全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