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叙事作文

2024-08-14

乐于助人叙事作文(精选14篇)

乐于助人叙事作文 第1篇

助人为乐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什么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这就是助人为乐。

现在的社会助人为乐已经很不多见了,现在的社会人人只认识钱,所以助人为乐的事情很少,现在都出来了,“碰瓷。”

还有摔倒的老人都一不敢扶,怕扶了之后就被讹上了。

就在这冬天我就发现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

就在这前几天,天气非常冷,这正是流感爆发的季节。我不幸也得了感冒。鼻涕止不住的流,还咳嗽。爸爸只好带我去医院。医生给我开了药,爸爸拿着药单上楼取药了。我只好在医院的长凳上坐着,等爸爸拿完药一起回家。就在这时。两个护士抬着担架,担架上抬着一个老人,差不多也有60多岁了,两个护士抬着担架急匆匆的往治疗室里跑。后面还跟着一个约30多岁的男子。看起来应该是他的儿子,医生和几个护士走到治疗室里。应该是为老人治病。过了一会儿,医生出来了,大声说:“谁是这位病人的家属?”那个男子说:“我是。”医生告诉那个男人:“你知道吗?你父亲要是再晚来十分多钟。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了。老人这也是长期不好好吃饭造成的。你作为老人的儿子怎么不关心他呢?”那个男人不说话了。我心里也在想:哎,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样?一点儿也不关心老人。不一会儿那老人醒了。医生和他说明情况后。那位老人说:“医生,他不是我的儿子,多亏了他把我送到医院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我们之前都藐视他。以为他不关心老人,谁知道他是助人为乐呀。我们都向那名男子投向敬佩的目光。毕竟这样助人为乐的人不多。

这时爸爸拿药下楼了,我就要和爸爸离开这里了,临走前,我又看了那名男子一眼,眼里满是敬佩。啊!助人如此美丽。

乐于助人叙事作文 第2篇

这个星期的一个傍晚,我和妈妈吃完饭下楼去打乒乓球,遇到了一位大哥哥,也在打球。

我和妈妈开始打球,大哥哥却神情严肃地站在一旁看着我们的球来回旋转、移动。他看我的打球技术不是很好,妈妈就放下球拍让这位大哥哥教我几招,进步得快一点。于是,大哥哥接过球拍,先与我打了几球,发现我打球方法不正确,便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握拍,如何垫球、扣球。我是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的,这时我觉得这位大哥哥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在这位大哥哥的指导下我进步得很快。发球时,身体往下弯,手捏球迅速将球打出去;垫球时球面对着我,将球推打过网;边球要反应灵敏,迅速挥拍;扣球时看准目标,用尽力气狠狠挥打下去。很快我就将这些方法掌握了,现在妈妈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

让学生乐于作文 第3篇

一、读中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 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语言, 这些都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准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 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 学生在描写一处景物的习作中, 就能将文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写作中, 在描写一片树林时巧妙地把《林海》的第三自然段经过修饰插上去: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再仔细一看,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位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的材料, 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使文章生动有趣.

在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可以指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书.教师应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本, 如《同步作文》, 体现儿童特点的《中国少年报》、《少先队员》等, 让学生饱览群书, 从中积累写作材料.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正是在群书中博读, 以“移花接木”之功,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使文章语句生动, 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说中锤炼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 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吕淑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少搬‘公式’, 少说废话.”“说”首先要求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应以敞开心灵, 表现个性, 真实坦白地抒写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渲染气氛, 应该深思, 并予以纠正.再者就是注意抓好学生普通话的朗读、说、述等口头训练, 持之以恒, 使学生用词造句不再流行于方言, 作文中遣词造句更准确、更恰当, 那么学生写作中就会避免“我跟你来棋, 你来一个, 我来一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 文章的可读性也就增强了.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也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时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三、写中探索

滴水穿石, 熟能生巧,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

在检查自觉写日记练习中, 我发觉方坤、陈笑笑、汤梦雨、陈李等八名学生是写得最多的.如陈李写道:由于自己贪看电视, 谎说作业多为理由, 推搪妈妈吩咐做的家务, 当妈妈忙完家务来叫吃饭时, 发觉自己不但没有做作业, 而是在逍遥看电视时, 内心很担心妈妈会责骂, 但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晓理说服教育, 内心感动, 体会到妈妈的爱.这么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于生活, 像这样的平常小事都可以作为写文章的素材.

多说多写文自成,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吧.

四、评中拓展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对学生的作文评改要注重时效性, 批改要及时, 不要让学生对此次习作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要有针对性地改, 在评改时要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 用委婉的语句指出不足之处;评改的方法可以选取三人或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也可以用面批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勤批勤改, 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他们在评语中得到了参考, 写作的思路得以开阔, 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从中受到怎样写作文的启发, 意义重大.

让学生乐于作文 第4篇

关键词:畏难情绪;写作欲望;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让学生写一手好文章,一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由此说明,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一、依葫芦画瓢,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从仿写开始进行。

我们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可以当做范本,比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可以模仿它的结构,让学生学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来记叙一件难忘的事;也可以模仿其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表现人物;当然还可以模仿文章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教会学生利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动之以情,激发写作欲望

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生活可能很贫乏。作为教师,可以努力充分利用名家名篇中的感人故事,动之以情,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出真情实感,避免一写母爱就写“妈妈冒雨背着我去医院”,一写老师就写“我生病了老师来家里给我补课”之类的陈词滥调。

比如,引导学生写母爱时,我先让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进一步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为一个残疾人的母亲,她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的自尊,如何想方设法激励儿子勇敢地面对未来,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深沉的母爱。当学生们深深地为之触动之后,进而引导学生:“我们能不能也把生活中渗透母爱的事记下来呢?”以此自然引入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写作。学生们的习作果然耳目一新,纷纷写到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母亲形象,总之,惊喜地出现了十个学生十个不一样的母亲,十个不一样的故事。

三、亲身示范,多写下水作文

教育家叶圣陶说:“我非常赞成教师‘下水’!”“凡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帮助就越大。”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很少“下水”,长期靠“口”上谈兵,导致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无法真正理解,运用起来也是驴唇不对马嘴,苦于应付作业又不得不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时间一长作文课就成了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梦魇。

因此,老师要多写下水作文,才能用切身经验引导学生写作。学生读老师的作文既能增加学生对老师文学水平的信服,也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对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误解,增进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又能反复思考,为讲评作文提供更广阔、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体验成功,保持写作热情

很多学生因为作文不好而选择抄袭或逃避作文,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标准,在那些作文字数不够、语言不通顺、中心不明确的习作中,尽可能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让那些作文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也能在作文课上找到一点自信,体会一点成功的感觉,然后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用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引导他们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对于那些写作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其作品刊登在校刊或者指导参加作文竞赛或投稿等,以此确保他们的写作热情,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爱上写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遠远不够。教师还需要制订合理的写作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让他们真正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当学生渐渐将写作融入自己的生活,那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向华.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贵州教育,2005(14).

助人为乐叙事作文 第5篇

我的小姨很普通,她和每个人一样,没什么卓尔不群的地方。但是在我心目中,小姨才是最值得学习的人。

有一天,小姨像往常一样在外面散步,可我在家中突然听到了一串急促的敲门声。我开门一看,是小姨。她回来的比往常早,而且大汗淋漓,不断地大声喘气,左手拿着一个钱包。我这才知道,小姨拾到了钱包!我不知道小姨下一步要做什么,只见小姨开始翻找有效卡片,小姨翻了一遍又一遍,仔细到连一个小开口都往里面看了看!可惜的是,小姨并没有找到任何卡片。我想效益是不是会放弃呀?连一丁点线索都没有找到。可这并没有难住效益,她马上去打了一个电话给姨夫。我不知道她要干什么。过了一会儿,小姨好像胸有成竹。她开始在一张印有一点串电话号码的纸上从第一个开始拨号。我终于明白了小姨的意图。小姨通过姨夫的信息得到了一串电话号,要一个一个试。可想而知,小姨打过多少有误的电话号,她一定被认为成了乱打电话,但是忍辱负重的小姨还在试……突然她拨对了,拨对了!

小姨已经把钱包还给了失主,但是失主送的礼她一一谢绝了。如果其他人包括我拾到了钱包可不会像小姨一样。这就是我的小姨,乐于助人的小姨。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助人为乐叙事作文 第6篇

今天我和妈妈吃过晚饭后,去江边散步。走到富春路的时候,我看见我们家隔壁的王奶奶在车辆繁多的大马路前正想穿过去,突然一辆小轿车横冲直撞地开了过来,吓得王奶奶一直往后退。

于是我赶紧跑过去问王奶奶:“王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呢?”王奶奶慌张地说:“是的,但是我年纪大了,眼睛本来就看不清东西,可是到了晩上,就更看不清东西了,不知道现在是红灯还是绿灯,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车穿过来,更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过马路了。”听了王奶奶这番话,我连忙扶着王奶奶说:“王奶奶现在是红灯,不能穿过去,这样很危险的,等一下绿灯了,我再扶您穿过去吧!”不一会儿,绿灯了,我小心翼翼地扶着王奶奶一步接着一步,慢慢地穿过马路。王奶奶看着我很感激,不断地说:“谢谢你远远!”我微笑地说:“王奶奶不用谢,这是我作为一个少先队员应该做的事情。”站在一旁的妈妈也竖起大拇指连连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时我的心里乐滋滋地。

啊!没想到助人为乐是这么的开心!

助人之乐叙事作文 第7篇

生活中有许多能让人获得快乐的事情,如读一本好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参加一次刺激的挑战……能让我感受到的是那次助人之乐。

那个赤日炎炎的下午,听说高新一中要在金鹰广场为不幸遭遇车祸的.李卓辰哥哥举行义卖捐款活动,我的心也如烈日般被点燃了。经过和组织方联系,我和伙伴们也被准许进行义卖。我翻箱倒柜着除了在家中珍藏的书本,心爱的玩具来到义卖中心。

义卖开始了,站在一群大哥哥姐姐中,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矮小,没有人来光顾我们的摊位,拿到就这样硬等吗?我急了,冲出去在人群中拉拢顾客。“阿姨。我们在那边卖东西,去看看吧!”也许是因为我太急了而忘记了说原因,阿姨怔怔,敷衍到:“我很忙,没有时间!”我忙补充道:“阿姨,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义卖的钱都会捐给那位出车祸的李卓辰哥哥的!”阿姨听了,立刻改变了态度,跟着我来到了摊位前挑选了两本书,开门大吉,我和伙伴们举着第一桶金—10元钱击掌庆贺。在我们的努力下,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多顾客,我和伙伴都快要忙不过来了。其中还有一个阿姨买了15元的东西却给了100元,还有一个小妹妹给了20元钱,却什么都没有要。这些都让我永生难忘。

天色渐暗,我们卖完了自己所有的东西,甚至连自己备用的矿泉水都卖光了。人群散去,我们清点战果:一元,两元……一百……一千……两千四百七十元。我们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们将这承载着浓浓爱心的一沓钱郑重地放进了捐款箱。

让学生乐于作文 第8篇

关键词:创设情景,细致观察,方法引领,放飞想象

“有两种学习情境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 (b) 允许他们选择和控制与自己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任务”[1]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作文, 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这是学生乐于作文的首要条件。

1 创设情景, 诱发动机, 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

在很多时候, 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 表面上是学生觉得没什么材料可写, 而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缺少“发现”。为了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与学生一起“寻找”作文素材, 以诱发学生习作的动机。

几年前执教“情景作文‘当老师迟到时’”公开课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 听课的老师都已经在教室里坐等, 而作为执教者的我却“迟到”了3min。其间, 学生不安的等待, 听课老师的议论, 以及我走上讲台时的“慌张”……都成了这堂作文课上我帮助学生“寻找”到的素材。这一情景的创设, 一下子将习作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贴近了, 让学生的眼前有了活生生的形象, 从而完全融进了习作活动之中。这样, 从学生已经亲历的事情入手,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

激发兴趣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都可以为我所用, 也就是说作文可以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丰富的素材。教师要着眼日常生活,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 说自己的话, 学生的作文之“源”才能解决。许多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无话可写, 是因为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做的首要工作首先是要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 亲近生活, 培养他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新意, 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感受不同, 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作文就有了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这样, 在作文课上, 学生不但可以写“难忘的暑假”、“ 校园一角”、“一个熟悉的人”、“第一次——”等传统的题材, 还可以写有关“最感兴趣的一堂课”、“我给老师打分”、“班里的新鲜事”以及由参加、观摩活动后的自由命题作文。

不要忽视与学生平时的“闲谈”, 更要重视学生课间的 “闲谈”。 叶圣涛先生说过:“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 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 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2]。学生之间是无话不说的, 他们说的永远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这部分生活素材“量”足且“质”纯。老师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 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留意收集这些“闲谈”的话语, 不妨告诉学生:老师今天与大家的谈话, 就是这次作文的话题;刚才同学们的谈论, 只要稍加整理, 就会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帮助学生敏锐地捕捉素材, 发现平淡的生活中竟然也如此富有新意, 使学生对写作文充满乐趣, 充满挑战。

2 细致观察, 放大细节, 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都知道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总是先于文字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是值得老师花费大力气的。在写作前, 老师应该而且可以采取如上所述的一些方法诱导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但是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 更要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在细致地观察的过程中, 学有所得, 是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恒长持久。在执教“当老师迟到时”的作文公开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情景进行“回放”, 调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1) 用眼睛看。看老师走上讲台的动作、神态, 看听课老师的动作、神态, 看同学们的表情、动作, 特别是眼神; (2) 用耳朵听。听老师讲课的语言, 听听课老师的质疑, 听同学们的议论; (3) 用心感受。猜想老师的内心活动, 猜想听课老师的内心感受, 猜想同学们的心理感受。这样, 抓住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观察, 通过内心活动的猜想, 突出心理感受, 真正把思维训练落实到习作的过程之中, 拉长了这一“情景”的过程, 使细节放大, 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创造性活动之后内心的愉悦, 从而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在习作指导中, 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独立、个性化地观察, 抓住主要特点, 放大细节, 让学生每次在习作中都必有所得, 是使学生喜欢作文的重要条件。

3 掌握方法, 突出个性, 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文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 若只把功夫下在激发兴趣, 细致观察, 放大细节上, 而忽视表达方法的指导, 更是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应作必要的方法和选材的指导, 从小处入手, 以兴趣为先, 鼓励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想。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在具体的习作中, 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述:“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做到内容具体”[3]。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一次次个别的习作指导中, 教师要做的, 不仅仅是这些个案应该怎样写好, 应该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些个别的习作中应该学习哪些习作知识, 掌握哪些习作方法。

万法不离其宗, 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 作文首要的方法是写出真实的感情。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4]”。刘勰精辟地阐明情理是第一位的, 是文章的“经”, 文辞是第二位的, 是文章的“纬”。作文要用我笔写我心, 而不是为文造文、为师造文。 “课标”中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方法的学习并非给学生“定条条”、“划框框”, 而是让学生在章法的统领之下突破思维束缚, 心中怎样想, 笔下就怎样写。只有这样, 学生在习作中写出了自己独特的发现, 独特的感受, 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其次, 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习得作文的基本方法。利用课文学习作文不失为一条捷径。课本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文, 可以通过它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各方面的。一篇作文能否感人, 除了要表达真情实感外,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没有细节, 细节写得怎样。这里不是忽视其他方法的习得, 只是认为细节更重要些, 因为出色的细节, 会使作文更生动、形象、真实。学生学了《一面》、《“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 指导学生习得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再写人物外形时, 借鉴书中关于人物的外形描写, 降低了难度。学了《景阳冈》等课, 指导学生习得用精确的表示动作的词进行细致准确的动作描写的方法, 再写人物活动时, 书中的范例成为了学生写活人物的阶梯。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 让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 要让学生习得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修改不外乎老师批改, 学生自改、互改和家长评改这三种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要让学生得之于心, 行之于文。只有学生心领神会, 不仅知道作文要这样改, 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之时, 学生才会真正具有了写好作文的动力, 才会是自觉的。

4 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给学生习作装上翅膀

刘勰说“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5]。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受、体验, 进而指导通过大胆想象, 让他们的思绪 “飞起来”, 就能写出只属于他这一个的, 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独特创意的作文。经常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无疑的是使他们的习作长上翅膀的好方法。在学习了《凡卡》一课后, 我设计了《 爷爷收到信后》这样的题目, 学生对凡卡命运的设想都是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在学习了《穷人》一课后, 笔者设计了《 十年后……》这样的题目,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对渔夫、桑娜以及几个孩子命运的设想都是美好的, 从而在作文训练的同时又完成了育人目的。在这样的想象活动中, 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写出的作文自然比较充实生动。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6]”, 让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大千世界, 人、事、物、景纷纭多变, 难以数计, 然而, 学生的作文往往却空洞无物, 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 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41.

[2]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356.

[3]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心雕龙》之《情采》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346.

[5]《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295.

引导学生乐于作文 第9篇

关键词: 兴趣灵感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现在的小学生谈“文”色变, 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困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与训练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表达的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在知识与教学艺术上,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引导学生乐于写作文,真正让“苦作”变为“乐作”。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乐于作文呢? 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个人认为:

一、培养阅读兴趣,打好作文基础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道:“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文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 读千赋”,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积累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更多的阅读中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本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学习了《爱迪生救妈妈》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迪生的故事》;学习了《寓言二则》一课后,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领会,看别人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且产生感染效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别人没写的自己要大胆写,别人已写的自己要创新。如学了《将相和》一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后续,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后来是怎样齐心协力,一起保家卫国的;学了《景阳冈》后,要求学生写出《新景阳冈》。尽管有些故事学生想象得还不太合理,写得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他们创造的开始。

二、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创造灵感

1、依据教材 ,不拘形式,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即“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关键。现在的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以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可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创设“童话作文”(自编童话)、“诗歌作文”(改写)、“应用作文”(纪实活动课)、“美术作文”(绘画比赛)、电视作文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写调查报告来丰富作文训练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另外,作文教学还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在作文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搜索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待作文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报纸杂志运用于作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这些刊物中的作文全是出自小朋友之手,篇篇都适合小学生的胃口,读着如同身受。正因为这些范本读的进去,消化得了,能学得来。学生们读后兴趣盎然,自然也想一试身手,展示自己的才华,写作兴趣油然而生。

2、联系生活 ,挖掘素材,唤起灵感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素材。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到生活这源头活水中汲取素材,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欲,“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炼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勤记观察日记、生活随笔,丰富写作素材,从闭门造车的陋习中解脱出来,并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作自身语言。

3、细心观察,加强积累,重视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 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训练。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他人的成功之作,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学生作文由“仿”走到“创”,古语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小学生如蜜蜂广采百花一样多读名篇佳作,吸收大量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即使不能达到“厚积而薄发”也能“先积而后发”。对好文章、好句段要指导学生一读再读,使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学语言、学思维,在多读中求理解和仿表达。正如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尝、玩味,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从而产生喜爱好文章的情绪,写作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学生细致地观察和广泛地阅读,就为学生增添了在作文领域飞翔的双翼。

三、 正确评价,激励提高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激励评价机制。如样板激励:树立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为样板,有了“领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学生的写作热情。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评比激励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日记、读书笔记、“采蜜集”(佳词锦句采集本)等书面作品评比;一个层面是开展“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朗诵比赛”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颁发不同层次的证书和奖品,评出作文积极分子。当然,还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在学校里,教者可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广播站、校刊等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庭中,可让学生将优秀作品读给父母听,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可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学生的作文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尤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登报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语的,自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学生在写稿、追求发表的过程中,作文兴趣日益浓厚。有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赞扬,他们从作文中得到了信心和力量,因而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自然就会把作文当成一件乐事。

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作文评价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作文情境,才能使学生由怕写变成愿写、愿写变成乐写、再从乐写发展到自觉主动作文,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育学》(主编:周元),华东师大出版社。

六年级叙事作文:助人为乐 第10篇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悠然自得地在自家附近玩耍。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哎哟――”的惨叫声。我听到这声音后,好奇地循声找过去,边找边想:“奇怪,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位老奶奶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老奶奶看起来十分痛苦,她的膝盖摔破了一大块皮,鲜血一直往外冒。老奶奶似乎要站起来,但是可能伤口太疼了,又重重地坐了下去。我不禁想:我该不该去扶呢?爸爸曾对我说过有些老年人总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明明是自己摔倒被路人扶起,还一口咬定是路人撞的。现在的好人难做啊!可是看到老奶奶疼痛难忍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啊!唉,我到底该怎么办呢?……我抬头看一看四周,路人都只是瞥了老奶奶一眼就匆匆离开,他们的视而不见让我感到一阵阵痛心,我该不该像他们一样呢?

终于,我鼓足勇气,战胜了内心的自私,走过去把老奶奶扶到了一旁的石椅上休息。老奶奶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不停地向我道谢:“小妹妹,真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站起来呢!你真是个好孩子。”听了老奶奶的话,我的心就像掉进了蜜罐里,甜滋滋的。我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不要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路人也纷纷投来钦佩的眼神。我心里想: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啊!送人玫瑰,真的手有余香啊!我以后一定要经常帮助别人,因为这样不仅能让别人开心,还能使自己心情愉悦!

二年级叙事作文:助人为乐 第11篇

放学的时候,突然雷声大作,紧接着下起倾盆大雨。

我打开雨伞正准备回家,发现小明在门口着急等待着,我连忙走过去对他说:“小明我们一起回家吧。”他说:“我们不同一条路,不用麻烦了。”

我说:“我们是好同学,没关系的,我先送你回家我再回去吧。”就这样我们两人共撑一把伞开心地往家里走。

小学生叙事作文助人为乐 第12篇

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令我永远难忘。有一个女孩,在下公交车时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地,一位外国乘客见,迅速地拿出自己的水杯,把水一点一点地喂进女孩的嘴里,另一位乘客赶忙过来扶起女孩,帮她按摩。其他乘客也纷纷拿出毛巾等,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这时司机走下来,二话不说,背起女孩就去附近的医院。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默默地看着司机背着女孩走远。正是我与你之间的这种心存关爱和团结互助,使得女孩得到及时的救助。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甚枚举。前不久的一天上午,我在外面逛街时,见到一个孩子哭泣着在人群中乱走,我猜想可能是个走失的孩,于是主动把他带到附近的派出所。十几分钟后,孩的妈妈匆匆赶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嘴里不住地说着:“谢谢你,朋友”。看着母子重逢后悲喜交加的情景,咀嚼着孩妈妈那感谢的言词时,我在瞬间也享受到一种助人之后的自得和乐趣。是呀,我和你是朋友,是亲人,有困难,我要和你一起面对,尽力帮助你;有快乐,我要和你一起分享。

去年五月四川汶川地震时,许多人为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宁愿放弃自己亲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当我和你在捐款、捐物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份共同的关爱,这种关爱使素不相识的我和你,为抚平灾区亲人们那深深的疮疤,不约而同地伸出友爱互助之手。虽然我和你或许来自天隔一方的两个不同半球,但我们为共同的目标——救助受难的兄弟姐妹,成真正的一家人。

让学生乐于写作文 第13篇

一.精心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或让学生走进生活, 去感受生活, 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 有了激情, 有了感受, 有了材料, 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 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其次, 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 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 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 也就会使写作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 会产生语言贫乏, 内容千人一面, 思想僵化, 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 创新作文形式, 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另外, 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 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 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 生活就是作文之源, 生活即作文, 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 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麦收过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的作文, 有些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 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因此, 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防止无病呻吟, 胡编乱造, 假情假意, 说空话, 说大话。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首先, 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 作者巧妙的构思, 有序的写作, 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 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 让学生潜心地去读, 自由地去想, 无拘无束地去议, 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 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 巩固习作知识, 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其次, 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 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 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 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 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 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 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 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 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 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怎么让学生乐于写作呢?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引导学生乐于作文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作文难,作文缠,作文课上苦开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也是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带有灵活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法,引导学生写作文,真正让学生变成“怕作”为“乐作”。

一、留心观察生活

作文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则源于观察。因此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作文时观点正确,言之有物。因此,我在开展练笔活动时,特别注重引导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事物,在观察活动中就需要闻一闻,触一触,摸一摸,尝一尝,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各种观察方式也就往往需要同时并用。如在教学三年级练习作“你喜欢的水果或蔬菜”引导学生观察时,抓住了水果或蔬菜外形特征,颜色变化,味道等特点进行观察,同时不仅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亲口尝一尝。把自己观察结果向同学们汇报。由于同学们手中的物不一样,他们观察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充实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进而丰富生活。

1.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都是“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的一切都是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代替了,车接车送,甚至连书包都不用背,怕压坏了孩子,家务活就更不会让孩子干了。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大家说说你们都会干哪些家务活。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他的只摇了摇头,说:“不会干,不让干”。没有干过,没有经历过,怎么能说出来呢,更写不出来了。为此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向妈妈、奶奶请教,学会多项本领,看谁干得好,学得多。下节课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几周过去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学会了洗碗,打扫整理房间,钉扣子,包饺子,洗衣服等多种家务劳动。同学们还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新本领,有部分同学说得有声有色,还把学做家务中一些有趣的事情讲得很详细,生动;有的还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出来的道理讲了出来。孩子们有了亲身的经历,并从劳动中获取了有趣的生活素材,创造了自身的语素,怎愁作文时“无米下锅”呢?

2.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小路上去观察,到日日玩耍的校园观察;到碧绿的大自然去观察;观察蚂蚁搬家,蜗牛爬行,日出日落,电闪雷鸣。倾听蛙叫蝉鸣,在细雨中追逐,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感受小河中与鱼嘻嘻,脚下蚌壳的蠕动,赞美繁忙的金秋,丰收的喜悦留恋,皑皑白雪中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的快乐。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加“志愿者行动”,清扫社区垃圾,为“希望工程”捐款,献爱心,帮助身边的特困生,筹划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举办野炊等活动,参加团场农田劳动,放苗,定秒,摘棉花。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实的自我感受,就不愁没话可说,无言可写,更不愁无情可抒了。

三、随心所欲“小练笔”

当学生的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向人们倾诉的愿望。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进行“小练笔”训练,每周至少四次训练,周五下午交给我,休息日我认真批阅。在小练笔中,学生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他们幼小的心里所经历的快乐与忧伤,有的用生动细微的说明方法描述他们心爱的文具,美丽的校园,家乡的建筑,以及最新的赛车;也有的用散文描绘春天的果园,秋天的田野,冬天的冰凌,抒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还有的直言不讳,写出对社会的看法,对家人以及对老师的不满。孩子们把小练笔当做他们的倾诉心声和表演的舞台,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他们的小练笔可以是一个残缺的句子,一个小片段,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一个没有中心的多主体的杂文,甚至是他们自己都很难读懂的难题,只要学生想动笔去写,就达到目的了。

四、激励评价,感受成功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

1.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把每篇较好的作文认真修改,改到满意为止,再交给老师批阅,修改,最后装入“记录袋”,一学期完后,装订成册,并配上精美的图案,制成“作文集”。

2.在学校里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习广播站和校刊投稿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

3.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学生的作品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变成了铅字,在人们中相互传阅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泄闸的洪水,一泻千里,无法收手。这样学生在写稿,发表的过程中培养了习作兴趣,就乐于作文了。

学生有了展示自己作文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训练,再加上老师必要的启发引导,及时地评价鼓励,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大大提高,产生质的飞跃。

上一篇:反诈宣传策划书通用下一篇:预售申请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