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2024-07-03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精选11篇)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1篇

如果说音符因结构而成为音乐,砖瓦因结构而成为建筑,文字因结构而成为篇章,课堂也会因结构而成为艺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真正的一堂好课,其课堂结构一定是和谐的,所谓和谐的,就是说课堂的每个环节符合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能给人以美感。五 ? 一节前夕,宜昌市夷陵区教研室组织小学语文专家组成员来我县交流,王莉丽 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就是一节结构和谐、能给人以美感的好课。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丰碑”这个“文眼”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对话和探究,其课堂结构体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美、动静交错的节奏美、由浅入深的层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一、题文联系,浅知“丰碑”。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是写什么的?

生:写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师: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请看屏幕。(课件播放红军翻越雪山时的镜头)谁来谈谈体会?

生: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红军翻越雪山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谁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上说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师:那么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第 12 自然段,读“风更大了 „„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丰碑”在课文中指“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个人,怎么会是“丰碑”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一遍课文。

[赏评]一上课教师就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引入课题,接着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中艰难万状的几个镜头,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题文联系,引出了关键的一问:“军需处长”怎么会是“丰碑”呢?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可谓丝丝入扣,不露痕迹。

二、人景对照,感知“丰碑”。师:大家读了课文之后,应该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

生: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时,一位军需处长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师:说得好!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第 7 自然段,学生评价)

师:大家再把这一段浏览一遍,在文中画出关键的词说一说,军需处长是不是因为穿得少而牺牲的呢?

生:是因为穿得太少而牺牲的。从“冻僵”、“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衣服的单薄。

生:还有衣服的小。

生:衣服也许被雪水浸湿了,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更增加了冷的程度。

师:对,当时红军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

生:天气很冷。

师:请同学们看书,画出关键性的词语。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

(学生自读 1、2 自然段,画重点词)

生:从“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呑掉”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冰坨”是什么意思?

生:水或含水的东西冻结成的硬块。

师: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人要生存下来,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要保暖。

生:要棉衣。

师:军需处长在部队是管给养的,衣服、干粮等都要经过他的手。他有没有条件满足自己?

生(齐):有。

师: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生:部队装备很差,缺少物资。

生:因为棉衣少,他就让给了别人。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让给别人的岂止是棉衣,那是生的希望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感人的品质!请同学们朗读第 7 自然段。

(学生朗读)

[赏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在具体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可贵,披文入情,简捷明了。

三、反复揣摩,感悟“丰碑”。

师:将军发现了已经牺牲的老战士,从不知道他的身份,到弄清楚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的神态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大家默读 8 - 12 自然段,读后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你要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收获。

(学生默读 8 - 12 自然段)

生:课文为什么写将军的神态变化?

师:如果你就是将军,当你看见自己的战士因衣服太单薄而被冻死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非常愤怒!

师:对谁愤怒?

生:军需处长。因为他不负责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将军愤怒的神态的。

生:“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 ”

生:还有“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师:对,将军非常愤怒!这种愤怒恰恰表现的是什么?

生: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师:如果你是将军,当你发现眼前这位牺牲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的想象和现实的情景产生巨大的反差时,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后悔,不该对军需处长发火。

生: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

生: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我。

师: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公而忘私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是啊,那是一种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因此将军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怎样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激动呢?请同学们起立,齐读第 12 自然段,并把将军的动作做出来。

(学生起立后齐读第 12 自然段,并做行军礼的动作)

师:坐下!大家做得很好,表明同学们的确进入到了将军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感动。军需处长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将军,而且给了将军极大的鼓舞。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收获。

(学生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大踏步”这个词表明将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深。一开始将军对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心里还是非常-

生:担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师:是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使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还有吗? 生:“无数”、“坚定”等词语说明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受到了感动和鼓舞。

师: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将军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部队。可以说,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已经在所有红军战士心中树立了一座-

生(齐):丰碑。

[赏评] 这篇课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笔墨并不多,而是以将军的言行为线索,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表现军需处长英勇壮举的感召力。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神态及言行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来体验将军内心受到的巨大震撼,在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交融状态中,感悟“丰碑”的丰富内涵。

四、读写结合,升华“丰碑”。

师:军需处长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在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牺牲在征途上。他的精神不仅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红军将士,也在我们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下面听老师把第 7 自然段朗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您读得很好,但还应该读得平静一点。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再次 朗 读第 7 自然段,深入地去体会军需处长平凡中的伟大。然后联系插图来谈谈感受。

(学生朗读第 7 自然段)

生:“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句话表现了老战士平凡中的伟大。

生:应该是表现老战士视死如归的品质。

师:他为什么能视死如归?

生:因为他认为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他的“右手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说明他很朴素。

生:虽然他是干部,但他没有搞一点特殊。

生: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应该不是借火。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如果有战友在旁边,就不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冰雪中,他就不会被冻死。

师:你能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思考问题,很不简单!课文也用了“好像”这个词,表示是一种猜测。那么,老战士在牺牲之前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如果你就是这位军需处长,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你会怎么想?

生:给后来的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

生:鼓励后面的战友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生:不要为我的死悲伤。

师:大家说得很好!是呀,如果大家就是军需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肯定有一些话想留给自己的战友,请大家在日记本上写出来。

(学生快速拿出日记本,在日记本上写了 3 分钟)

师:有没有哪位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2篇

2.德育目标:养成学生的保护自然环境的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道德行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的可贵;认识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关爱我们的生命。

教学难点:人类为什么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及怎么和平相处。

三、教学方式

提问引导,讨论,讲授,朗读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每位同学对他们家里养的小植物或小动物写一篇50字左右的小文章。描写一下平常是如何养殖和饲养它。或对它的感受。在课堂上请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把他们的写的读出来。(5分钟)

导入新课: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

老师挑几篇较好的文章读给同学听。

从刚才的文章中,我能了解到同学们都非常呵护自己的小植物,都非常呵护小生命,(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世界没有了生命,会是怎么样,说说你们的感受。参照一下p24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7分钟)

同学们都认为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一片死寂世界。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生活,你会觉得怎么样呢?

(组织讨论。将同学4-6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学生讨论5-7分钟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言。老师简明扼要地将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着重分析几项内容。(教师归纳)(8分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共同生活其他的一切生命。孤独地生活在没有小草翠绿、树影婆娑、虫鸟歌声、百花芬芳的地方。世界不能没有我们,我们更离不开这个世界多彩的生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和其他生命相处呢。

二、生命需要互相关爱

老师讲一个故事(或亲身经历)――附录1(5分钟)

让我们先看一下p25的框框里的小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感想。小月真的爱她的小动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老师归纳)(5分钟)

每种动物都有它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人类不顾这些生命生存的规律,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时方便,一时的喜好,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它们,伤害了这些生命。我们就是在破坏这多彩的世界。也就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学们看一下p26的框框里的图片“漫天沙尘”,回答问题。(同学回答)

沙尘暴就是因为人类(5分钟)

每种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生命需要互相关爱。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无限生机的世界。

朗读诗——附录2(5分钟)

附录1

我的一个小故事:

当我还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们一起在学校里摘树叶,然后把他们塞在手掌上拍,打出“啪啪”的声音。还觉得非常过瘾。却不巧碰见了生物老师,老师看见了我们的“恶行”,就把我这个领头的拉过来,狠狠的批评了一通。现在想起来,她说什么我很多都忘了,不过有两句话却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也有生命啊!你这样打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对没错,我们经常只顾自己的感受,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大自然,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他们都有他们的感受啊!„„

附录2

风如同以往轻拂着我的脸庞;

雨如同以往淋漓着我的秀发;

而我的生命却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普照。

大海在脚下平静的流淌;

蓝天在头顶静静的观看;

而我的心里却荡漾着动心的心潮。

校园的笑脸在我心中渐渐的模糊;

儿时的纯真在我脑海慢慢的划过;

课堂教学因教师“装傻”而精彩 第3篇

教人常以“柔弱”自处, 大智若愚, 则成就一番事教学师果业。为此我们教, 师有时故意在教学中如

﹃“装傻”, 就能激发学生自装促进课堂教学更精彩主探究的信心和热情。, 傻一而“装傻、”为让学生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而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精构自己的生的传递, 知识过程而是学生, 教建彩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

会, 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为此,

□马琳宋娜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装

傻”, 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机会,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如在教学“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 有一位老师先出示25+23=?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进行的, 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先把数位对齐, 从十位先算, 也有部分学生是先把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说:“这个问题老师也弄不明白了, 谁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谁能找出论据, 说明理由, 让我们信服。”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 说出理由。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把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通过讨论、争论, 让学生在辩论中心服口服, 提高判断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为让课堂生成而“装傻”

学生是充满灵性的, 课堂应是灵动的, 课堂教学要为生成价值而追求。教师偶尔故意“装傻”, 能使学生生成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 出示例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分数除以分数, 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怎样独立计算?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再指名汇报:有的学生说:“分数除以分数, 我们认为可以把除数的分子、分母相颠倒, 再和被除数相乘, 这是由“分数除以整数”得出来的。有的学生指出:“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推算, 即:÷=÷ (3÷4) =÷3×4=×。”教师分别对这些学生给予了激励性评价,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分数除以分数’, 还可以把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 把被除数的分母除以除数的分母。”并兴冲冲地在黑板上演示了自己的算法, 即:÷==。“怎么这样计算呢?老师让你弄糊涂了, 这种计算方法老师是没有用过。那么, 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分数乘以分数, 不就是分子乘以分子, 分母乘以分母吗?”而“分数除以分数, 也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 分母除以分母的方法来计算。”这样, 充分利用求异资源进行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算法多样化, 也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为让学生质疑而“装傻”

课堂教学教师适时“装傻”, 有时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也会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有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联欢会, 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工作, 小猪也高兴地接受了一个任务, 去算一算给客人的矿泉水够不够。可是到了那里, 小猪却哇哇大哭起来, 那么, 小猪为什么哭?老师被它弄糊涂了。并出示:“来了33个客人, 每人一瓶够吗?图显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 还有一箱矿泉水。谁知道小猪为什么哭呢?针对此情境还可提出什么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使学生有疑可问。

四、为让学生探究而“装傻”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一反常态“装傻”, 让学生反过来教老师, 那么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积极参与, 教会老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 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节, 为了表彰优秀学生与进步生, 林老师到文具店买钢笔奖给学生。其中一个文具店给出的优惠是买十送一, 另一个文具店买十支以上打九折优惠。同样的一种钢笔, 标价为5元, 林老师要买22支, 那林老师应该选择到哪一个文具店买比较合算?老师不大清楚, 谁替林老师拿个主意呢?这样, 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

让数学课堂因和谐而精彩 第4篇

一、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创设自然生动、与教学内容贴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谐轻松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超市中的乘法”一课时,我就先出示课件: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各种商品的价钱和数量。这时我就直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从这幅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些问题吗?这样的情境设计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情境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进入新课学习。使原来抽象的“分类”变得通俗易学,枯燥的应用题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进行编应用题,解应用题,在做中学,玩中学。

二、抓住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和谐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不难发现尽管小朋友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早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不必反复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一元等于10角”等知识。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为学生提供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分类、整理、比较,找到面值相同的一分、一角、五角、一元等人民币,还有硬币、纸币等等,然后模拟买卖的场景,提供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相互之间扮演“小小售货员”和“小顾客”,进一步熟练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中真正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三、激活学生思维和谐碰撞

在真实的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应该真实的。因而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学会弯下身子,和学生和谐地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让思维与思维真实碰撞,敢于向书本、老师权威发出挑战。

四、课堂反馈评价真诚和谐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真聪明"、"你真棒"常常成了教师的专用评价语言,缺乏个性、真实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失去评价应有的价值。教师应该以满腔真心实意的爱来对待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以亲切的眼神鼓励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以微笑的点头表示赞许,当学生经过努力终于获得成功时,教师竖起大拇指是对其不懈努力的最好褒奖。比起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评价,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促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数学课堂多一些和谐,就会多一份生命力,就会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使学生的创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平平淡淡和谐中让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在平平淡淡和谐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课堂因比而精彩——教学比武体会 第5篇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以新课改革基本理念为指导,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比武。我参与了比武、评课活动,是幸福的收获!每位教师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自然的过渡衔接,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让我读出了很多的内容。回首看这些课,下笔的刹那间才突然明白,繁忙给我们带来的是充实的生活,忙碌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厚的积淀,顿悟过后是深层的总结和思考。

这次活动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共同交流的平台,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回味无穷…。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通过听课、讲课和评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很多,特别是这次活动中的几大亮点,让我记忆犹心。

一、比的是课堂教学,赛出的是无私奉献

自从接受教学比武任务的那一刻起,一直到赛课结束为止,我们的参赛教师就不会有一刻的轻松。每位教师的备战过程,一般要经历几个步骤。第一步就是“确定内容、搜集资料”。翻阅相关的书籍,上网搜索资料,希望能从中找到灵感。第二步“整理加工、设计教案”。通过广泛搜集,大量的、零散的信息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有机的融入自己的思维,结合本班的学生特点设计教案初稿。第三步“反复斟酌、修改教案”。每位教师发扬坚韧不拔的意志,反复思考斟酌教案,制作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定教案。第四步“树立信心、一举成功”。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后导致质的变化,教师的精神状态达到了最佳境地。课堂上教师的沉稳自信、驾轻就熟、妙语连珠,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一堂教学比武课,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荣誉,好象是完成了教学生涯中化茧成蝶这一艰难的蜕变。

二、比的是教学改革,赛出的是教学求新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量不落别人的巢臼,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创新、活泼的课堂教学。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以学生为主体,什么叫平等对话,什么叫尊重学生,什么叫合作学习,什么叫面向全体,在这些课上我们找到了答案。课堂上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平等中的首席,一个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他们做的只是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快乐的平台,活动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去尽情参与活动、说说感受、畅谈心境。课堂上都能通过情景的创设,教师即兴的点拨和引导,以巧妙的过渡语搭桥,以生动可亲的肢体语作引,辅之老师具体环境惟妙惟肖的创设,带来的是学生美美的学、酣畅的对话、产生的是对数学知识真真的情感,激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生动的、宽松的、愉悦的,也正是我们平时说倡导和正努力去追求的。孩子们学得活泼、主动。老师也教的得心应手,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寓教于乐,入情入境,什么叫兴致盎然、水到渠成。

三、比的是课堂技艺,赛出的是价值取向

教学比武活动不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技艺的历练,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哪就是对教育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着。比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我校教师身上所蕴藏的内在潜力,这是我们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引领我们探索追寻奋进!比武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从而使我们每个老师都成了最大的赢家!相信我们今后的课堂会更神闲气定的,会更激情澎湃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而求索之吧。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6篇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甚至以摧残其他生命体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为荣。这种现象说到底是道德的缺失。而这种道德的缺失其根源在于对生命教育的轻视。于是就有了像清华学生刘海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等草荐生命的悲惨事件。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触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使“关爱”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培养爱心。

三、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从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谈起,丰富多彩的生命使世界变得生动、精彩,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是值得珍爱的道理。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这就是本框第二层内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可曾想象,世界如果没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同学们尽情想象后回答。)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回答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将变得非常的死寂与可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据科学家研究,在地球上生存着3000万~5000万生命,人类只是这众多生命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命,认识生命。

2、探究生命

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内,都有哪些生命吗?(同学回答)成立合作探究小组:专门对我们校园里的生命进行了收集整理。20分钟后,展示大家观察记录的资料。

教师小结:看来,咱们校园里的生命还真不少。要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那生命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3、播放《动物世界》,感受生命之精彩。

然后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其他的生命,与他们和谐相处呢?请举例说明(正反例均可)。

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来看,各种生命之间息息相关,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随意毁灭某种生命,就会使这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我们一定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4、学生讲故事,体会生命需要关爱。

同学们,你能给大家讲一个人类与其他生命相互关爱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也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播放一位教师救助猛禽小红隼的录像。)

同学们,同样是救助,动物救人与人救助动物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动物救人是一种本能,而人救助动物是人在认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只有认识到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必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们有责任关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生命的丰富性,又认识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悦纳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让你的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精彩 第7篇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十六小学 张钊

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的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表现形式上来讲,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教学评价又有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界定,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对在教育教育中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所呈现出的反应与期望。其主要评价主体为教师,主要表现形式为语言评价。那么,从狭义上来界定,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所做出的语言评价。今天我们探讨的是狭义的教学评价,主要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教学评价的原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评级的功能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更是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

1、诊断功能。医生在行医时,讲究望闻问切,先进行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做出明确的诊断,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在教学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和缺陷有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反思自己,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表现。

2、激励功能

教学是为了不教,换而言之,就是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在对学生的课堂活中做出的教学评价也必须围绕这一主题与中心进行。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心。那么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维持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3、导向功能

积极的教学评价如同船帆一样,指引着学生课堂活动的方向,让学生朝向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期望的方向以及自我发展需要的目标而努力奋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航向,从而不会偏离自己的航向。

前文我们从三个角度探讨了教学评价的功能,让我们加深了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了解了教学评价的重要地位与功能。既然教学评价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来进行教学评价呢。我们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做出教学评价时,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下文中,我们将围教学评级的原则进行展开。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一定要坚持多样性、多元化和针对性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多样西个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主体和教学的多样性上面。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要主体,但不局限于教师评价。授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包括家长均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学评价语言评价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不拘泥语言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动作神态均是教学评价的表现形式。同时,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课堂评价,课前、课中和课后均可以进行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时机得当地教学评价能为课堂增色不少,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让你的课堂活起来。

2、多元化原则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角度的不同,包括对学生学习准备的评价、学习状态的评价和学习活动的评价。以学习活动的评价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发言积极性、发言准确性、学习参与度、思路清晰程度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尽可能地找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多几把尺子。就多出几批优秀的学生。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针对学生的表现。第二个方面时,评价时要针对本学科特点。首先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能一味的只是在说好或者不好。好在哪个地方,是思路清晰还是声音洪亮或者是语言优美,一定要具体形象不能泛泛而谈。需要注意哪一些方面,怎样进行改进,必须有的放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指出不足时,一定要用温和的态度、委婉的语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进行教学评价时,要针对本学科特点。同样时评价学生的语言优美。语文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汉字的博大与中华语言的魅力”,体

现“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养与功能。音乐教师则可以这样来进行评价“你的语言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给我们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美术教师则又是另外一种评价“你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这样针对学科特点的评价,既能彰显教师的学科素养、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个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方法,从而使学习变得不再单调,而是多姿多彩,市课堂灵动起来。

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原则两个方面来阐述了有关教学评价方面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与讨论。如果教学评价运用得当,将会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因“活”而精彩 第8篇

一、“活”引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要想提高积极性, 使学生情感活跃起来, 教学的引入就要注意趣味性。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古希腊雅典女神庙、巴台农神庙、我国五星红旗) 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这些建筑美吗?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呢?”让学生先感受生活中的美, 然后又设疑:“它们的美有共同之处吗?”学生略有所思, 接着, 道出原因:女神庙是世界上公认的美丽建筑, 其圆柱高与庙高之比恰为0.618, 而农神庙的宽与长之比也为0.618, 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也非常漂亮, 其对角线互相分割的保留也恰为0.618, 而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说他的作品, 只要涉及比例, 就用0.618, 因为这样才最美。因此, 人们把0.618称为“黄金比例”, 甚至有人称它为“上帝规定的比例”。由此引入“黄金分割”。并且以人体为例, 人体的许多比例都是0.618, 要求学生找找看。大家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最佳比例, 都急于计算验证, 但已有的知识很不容易, 急于得到一种新方法, 学生带着悬念听课, 特别乐于动手动脑。又比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东坡佳句“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阴与晴, 圆与缺, 悲与欢, 离与合, 都描绘了自然世界, 人类生活截然相反的真实状态, 这样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 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氛围。在数学世界里, 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它们彼此矛盾而又和平相处, 为数学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以古诗句作为开堂白, 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数学课堂上来, 很自然地进入问题情境。

二、“活”质疑,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起源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促进学生思维, 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通过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展示概念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 变得聪明起来。在例题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 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 学生在这些经历中逐渐学会如何思考, 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讲解分式方程 (1-x) / (x-2) =1/ (2-x) -2时, 可层层设问⑴请观察这个方程, 是属于什么方程? (答:分式方程。) ⑵你觉得应该如何去解分式方程?第一步应怎样? (学生想了想后, 答:去分母。) ⑶如何去分母?小组交流讨论。 (答:方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x-2) 。⑷请同学们试解这个分式方程。 (其中派一名同学板演。) ⑸结果为x=2。 (大部分同学都同意) ⑹要使分式 (1-x) / (x-2) 有意义, 则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x不等于2) , (有同学马上提出:以上方程无意义!) ⑺为什么当x=2时, 原方程中分母为零, 这时x=2还是原方程的解吗? (小组讨论、交流)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交流讨论后, 师生共同得出了:增根产生的原因, 增根的概念,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从而明确了“检验”的必要性。⑻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有, 方程两边都乘以2-x, 解法与以上雷同) 。这时, 平时不爱说话的小燕同学举起了手。

针对她提出的问题, 我没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这样, 使得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通过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都很“乐意”, 学习积极性高涨, 使得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学生有了发言交流, 展现自我的机会, 无疑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创造的空间, 培养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能力, 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有时, 有些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书本上, 应适当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性质”时, 问:“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兴趣溢然,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环节中,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在此过程, 教师也扮演学生的角色, 与学生一起提出问题, 并共同解决。这样, 学生通过思考, 提出问题, 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并乐于提出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用“错误”,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 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 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 其间情感的交流, 思维的碰撞……往往会成为课堂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 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那么, 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在我看来:

1. 容“错”。

出错, 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 哪怕确实明显有错, 也是正常的;出错, 是因为学生是从问题开始, 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 有的错, 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 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 才会有研究、创新。对待错误, 许多教师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 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 直接把答案“双手奉上”。可以想到, 不拔“乱”反“正”, 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 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 也就阻断了迈向成功的道路。因此, 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践自己的设想, 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 心灵的对话。

2. 用“错”。

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 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迈入知识的殿堂。学生有了错误, 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顺应”他们的认知, 摸清其错误源头, 然后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活”总结,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念、公式、法则、规律总结, 这一环节也不可由教师包办代替, 应由学生自己总结, 教师只做必要的补充。这样, 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促进了对知识的牢固记忆。有时学生比教师总结得更全面, 更精彩。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9篇

教师思想上的巨大改变。改革之初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对教改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不愿放手,不敢放手,以为教改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再加上多年来陈旧教学经验的羁绊而滋生的懒惰思想,使我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教改大门之外。此时“实中”领导层适时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带领学校老师们外出参观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这时我才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开始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之后学校大量人力编印《教科研论坛》,并定期对教学人员进行理论培训,通过对理论著作的反复阅读和不间断的理论学习,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理论上的严重缺陷与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在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学生整日在题海中“沉浮”,教师在课堂上自以为是的侃侃而谈,到头来学生学的晕头胀脑,自己却不知道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数学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却没什么效果而言,老师干了一件费力却讨学生厌的工作。在践行 “十六字教学法”理论以后我的思想开始了巨大转变,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结果出乎预料,教学效果初现端倪: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尤其是原来那部分厌学学生开始乐学了,教师办公室开始出现他们手捧课本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身影,这一变化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教师的课堂负担轻了,由于有学案的学习指导,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活动多了,学生们都反映学习比以往轻松多了,效果比以往更好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一种需要和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正是教学实践中的成效激励了我,激励我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教改实验中永不落伍。

学生思想上的巨大改变。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学习,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无权过问,学生的任务就是一个字 —听,学习中完全没有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抹杀了学生活泼好问的天性,挫伤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习过程中没有合作,学生之间交流较少,成绩好的学生也就不愿去帮助程度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自从开始使用“十六字教学法”以来原来沉闷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遇到疑难问题学生不再一味的依赖老师,而开始尝试着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索、寻找答案,就连课间时间都能听到学生为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的声音。我们班曾有一学困生,是班内有名的困难户,同学不愿与他交往,老师上课大部分的精力都浪费在对他的管理上,可他依旧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关心无动于衷,上课照旧交头接耳,作业照旧不完成。自从实行新的教学方法以来,他被编入第一学习小组,由于“十六字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从从属的位置上提到主体位置,于是我开始把学生由课桌推到讲台上,把一个个的学习个体拉入到学习集体中,这一系列的变化极大的刺激了该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集体的荣誉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帮他,为了不给学习小组拉后腿,在课间他开始主动找老师补习功课,自习课上再也见不到他东张西望的动作和一脸的倦容,取而代之的是低头深思的表情和手拿练习本与同学探讨问题的身影,学习成绩的提高又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他不再是老师们心中的困难学生。新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班内成绩优异者(学习小组的组长)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主动的去接近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的提高,他们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开发。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教改以来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富于人性化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和谐了”。

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结合自己对“十六字教学法”的理解,逐步地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学案的编写也日臻熟练。尤其是学案的编写正在逐步的实现以下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体;导学性——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尽可能地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注意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更加到位。在教学中我不再使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作法,我开始尝试着把成绩优异者推上讲台,让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去代替老师的角色,出乎预料,效果出奇的好,学生们之间更易沟通,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思路甚至比老师更开阔,每个同学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们开始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尤其是成绩优异者为能够走上讲台去“秀”一把,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对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我站在讲台下看着“小老師”们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劳累而是轻松与乐趣。在作业批改中我开始尝试发挥学生的作用,实行组内互批法,并对他们批改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这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更有助于他们及时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的作业越来越规范了,我的教学工作也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了,现在我校再也听不见老师对学生“声嘶力竭”的训斥,老师再也不是那种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就像一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称呼的:你是我的老师朋友。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10篇

——观汾西二小教学之反思

陈 朝 丽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观汾西二小教学之反思 2012年3月16日,有幸到汾西二小去观摩学习。听了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浏览了学校的资料室,参观了学校的学习环境,感受了课上浓浓的学习氛围,见识了学校热闹的课间活动,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更为难忘的便是汾西二小最富生机、最有活力的群体——一群礼貌待人、活泼可爱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摩教学时,我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节是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两堂课上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汾西二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成效。从孩子们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前对文章的充分把握、对资料的大量查阅。包括作者的资料、课文的背景资料、文中所涉及的人或物的相关内容,无一不查。不只是查,还有针对性的融入了独到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然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渗透到自己的思维,用标准的普通话流畅地表达出来。能看出做到这些,老师和孩子们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兴趣、习惯、表现欲以及埋藏在孩子们天性中的荣誉感让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去学习,为的是在课堂上能与同学们充分交流,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能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能得到老师、同学赞赏的目光和肯定、钦佩的话语。因为有备而来,课上孩子们积极活跃、能言善

辩,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见解独到的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到孩子们个个都那么出色!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这样一些让师者惊喜、叹服的优秀孩子呢?生本教育。一个牺牲学校,成就老师,牺牲老师,成就学生的教育方式,从骨子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能动性,让孩子期望得到赞美而学习,期望得到同伴的羡慕而学习,期望得到长足的进步而学习,让孩子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是自己更优秀。

总之,在生本课堂上,老师不一定要出彩,但学生一定要突出!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教学教案 第11篇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

陈荣明 吴茂森

【内容提要】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湖北省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我们农村学校居然也安装了班班通。从此,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发挥多媒本的优势,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突破重难点,促使学生读得更入情,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生发学生写作的愿望。

【关键词】巧用

“班班通”

优化教学

【论文创新点】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随着“班班通”正式走入乡村小学,在乡村小学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湖北省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我们农村学校居然也安装了班班通。从此,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虽只应用了近半年多的多媒体教学,却越来越多地让我们尝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甜头。本人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运用课件和动画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此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中,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地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读完阮恒献血的细节描写后,又观看多媒体课件(阮恒献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不由得为阮恒担忧:他献完血会死吗?献血对人有害吗?学生疑虑重重,急于知道,教师乘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有关献血的资料。学生思维活跃,激情飞扬,掀起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机对话的高潮。从而让学生读的兴趣盎然。

二、辅助——优化课堂结构

1.合理运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识字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识字呢?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了。如:播放一个按写字笔顺依次出现的动画,小学生是很乐意看动画的,这样学生看着动画就会在无意中学习了字的笔顺,让电子笔指向“回放”键,反复播放;播放一个写在田字格中的字的课件,就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字;播放字的组成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字形的组成,从而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识字。2.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写作愿望

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感到头痛,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不知该写什么,脑中一片空白。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给学生形象的提示,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如:在《假如我有七十二变》作文课中,我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环境污染”、“战争”“光秃秃的山”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图片,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因而充满趣味。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在《说说心里话》作文课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父母为孩子送衣服、父母送孩子上医院、老师辅导学生、清洁工扫大街的图片,这些图片就会引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启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从而就会产生写作的愿望。总之,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合理运用“班班通”,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补充更多有益的资料,还能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合理运用,促使学生读得入情 新课改的实施,广大语文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入情地朗读课文对理解内容的重要性。可是,如何能让学生读得入情?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多数靠学生的自悟与教师的讲解、范读,但有了多媒体,就多了一个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文时,草原那秀美的景色学生不可能一读就能读出草原那么美的景色。这时,如果播放草原的图片,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到内蒙古的大草原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朗读得会很入情的。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中抢救遇难者的情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进入地震后那种紧张的气氛之中去,再借助着肃穆而有点激昂的音乐,学生就会读得很动情的。4.合理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和动画进行模拟。《称象》一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其中称象的四步做法,特别是利用水的浮力,把象和石头的重量进行互换的原理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读完第四自然段,边播放本段内容录音,边让学生观看《称象》的四步过程的动画演示,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下,感悟到曹冲是个遇事受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孩子。课件的利用,避免了枯燥的分析、讲解,突破了难点,学生有所启发,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创设课堂情境,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机地拓展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提供具体的凭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和提高。如:《捞铁牛》一课,怀丙和尚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送回来。”这一包揽全文主要内容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需要学生深入细读课文,从事例的联系中,进行分析、推理、寻找答案。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复合投影片,首先投示捞铁牛的全过程,然后再分步投示捞铁牛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慢镜头的观察,学生明确了船沙、牛、水之间的联系,从而弄明白,“是水把牛送回来”的道理。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合理介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满足儿童的求知欲,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健康的体魄、活泼的个性”的目的。

再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由于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加之学生对瀑布了解甚少没有切身感受,单凭想像很难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更难体会“生紫烟”的情景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饱览庐山瀑布的胜景,只见水流从高高的庐山顶上一泻而下,坠落深潭,溅起数丈高的水花,水雾弥漫,向上蒸腾,整个香庐峰被云雾包裹。学生看完录像,教师便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领悟叙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瀑布的水花四溅,使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水气在眼前漂浮,如烟如雾,就像腾起的紫色云烟,使学生脑海中的静态画面化为动态画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接着再次播放录像,并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当我们感悟喧种竟境时,就很容易领会文意,体会作者感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语文文字是抽象的,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的再造思维来重现。如《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住在边远小城的孩子们如同文中的“我”一样,从没去过北京,更别说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了。所以文中的小主人公对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向往,学生无法理解。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课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景象: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人们的庄严与肃穆深深地征服了孩子们,他们从直观上理解了什么叫壮观。这样我借助这些视频的效果,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形象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课件设计就一定要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使之与作品中的人物相沟通。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是一个难点。这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学生无法通过字面理解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词语中,同时也无法想象到“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图片,学生欣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难词和无法想象的景色。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脑中的圆明园的样子,相信他会说得美轮美奂。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中“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在教学中就可以播放《圆明园的毁灭》影片剪辑,学生看着英法联军那抢掠东西、任意破坏的情景,看着那圆明园被烧的情景,学生对侵略的仇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合理运用“班班通”,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补充更多有益的资料,还能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教师机智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精彩!

参考文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安徽教育出版社)作者:伊为民1999年5月版

《小学教学研究》2012第11.12期 《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作者:余文森郑金洲2005年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 陈荣明)

上一篇:这是我的秘密小学作文下一篇:职场中说话要注意